2023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读后感3篇
时间:2023-01-02 08:35:06 来源:网友投稿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读后感1 以前总是羡慕那些出口成章的“拆书人”,当阅读量达到两百本(教科书不含)以上时,就不会有这样的感慨了。毕竟人家拆的是自己的观点,当你自己去读的时候未必。说得糙一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读后感3篇,供大家参考。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读后感1
以前总是羡慕那些出口成章的“拆书人”,当阅读量达到两百本(教科书不含)以上时,就不会有这样的感慨了。毕竟人家拆的是自己的观点,当你自己去读的时候未必。说得糙一点,回头不见得别人说这菜好吃,你请人给你嚼了再自己吃吧。道理从书里可以看来,但体味还得回到生活中。
以前不大屑于看网文,之前读过几本可读性还可以的就把这类搁下了,尤其像知否。这类架空的穿越小说,这次因电视剧的由头,翻出来看看,原来作者还是红楼粉,怪不得桩桩细软写得那样细致。但这不是打动我的地方,打动我的是字里行间那些生活哲学,很是通透,如此人要是都能倒着活,想必也就没那么多三毒烦恼了罢。18年年末,有个读书会的哥们儿跟我说,打算往后每年读一遍红楼梦。前面寻思着,竟有这般好?看了知否。觉着有理。
知否。里的各个画像也犹如大观园里头那百花齐放,桩桩算计着精明的最后把自己都算计进去了,不值当。只是时代背景不同,仔细瞧瞧我们的生活里也不乏妙人,不见得是那些鸡汤文里的“成功人士”,大概就有着“江湖正义”人士。
仰望星空的哲学理论不懂不打紧,但脚踩大地的生活哲学必得懂得。无论是西方文化孕育的谷歌准则,从之前的“don’t be evil”到现在的“Do the right thing”,还是东方的佛家精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都是“Do things right”的大前提,否则再如何努力也是徒劳。怕就怕“努力”用错了方向,眼前看着是能得到一些“好”处(加个引号是未必的意思),但造下的恶业,到头来因果循环还是要自己受的。
所以,人活着还是要心怀敬畏的好。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读后感2
读了很久的一本书,在《明兰传》电视剧播出的第一天终于看完了。觉得故事结局很圆满,看到结局竟还有些意犹未尽。很喜欢明兰这个人物,通透又善良。她对世事看的很清楚,从不妄想不属于自己的事情。本文是穿越文,所以一开始明兰很自暴自弃,作为一个没了生母的庶女,她觉得自己很难过下去。但是她运气很好,得到了老太太的宠爱,从此对生活重新充满了希望,并且一直深深铭记老太太的恩情,以至于后来康姨妈害老太太时,一向端庄稳重的明兰竟然如此豁的出去,不惜得罪父亲嫡母。明兰最后过的很幸福,因为她嫁给了一个很爱很爱自己的人。她与顾二郎之间的感情很让我羡慕,既有深情款款的言语,也有絮絮叨叨的琐碎~她对顾二郎的感情也是顺理成章的,并没有一下子就爱上,而是从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结婚后慢慢生出不可分割的感情。纵使顾二怨过明兰对自己不够真心,明兰也坦言在这种社会上,她作为一个女人只能更爱自己;但后来顾二的所作所为渐渐感动了明兰,让她真正向自己敞开了心扉。
至于盛小六另一条关于齐衡公子的感情线,虽然真的觉得很可惜,但有什么办法呢?命中注定不能在一起的,明丫其实也根本就没想过喜欢他。但是作者在番外给了小盛小六和小齐小二一个很美满的结局,也算是圆了一开始那个俊美少年的梦吧!
小说很美,也很喜欢这个故事。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读后感3篇扩展阅读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读后感3篇(扩展1)
——《读书知味》读后感3篇
《读书知味》读后感1
机械式读书,就是仅仅读懂了字面的意思,如同盲人探路,文字的识得,是手中的拐杖;内容的流动和走向,是脚下的盲道,要读懂一本书,取其精华,那还真得下点功夫,是这本书,让我领会了其中的奥妙。
最基本的就是联想和想象,他们是住在一起的邻居,密不可分,相互渗透。没有联想就没有想象,联想是想象的跳板,助推器,甚至有时是*。想象,则是可以吹动航船远航的风。我以往读书只有死板的读,没想到这竟是读书的一大“重头戏”,现在看来,这是多么重要,令我不经感叹还是没有抓住读书要点。读书也要带着思想,带着问号去阅读,无论是厚厚的长篇大论,还是短小精悍的文章,都要先问一下,她们的主题是什么?阅读是带着疑问主动思考,与作者互动,会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读懂文章的主题。小学中,老师也是如和尚念经般在我们耳边苦口婆心的让我们在文章中提问题,带着问号来阅读文章,可我们终究还是把这当为耳旁风,右耳听左耳出,知道这一点的利弊后,也是后悔不已,我们一定要做读书的有心人。
而读书的乐趣更是随处可见,细读便可以知其妙处。如俄国大作家契科夫的《万卡》,小说讲述的故事简单却震撼人心,是我喜欢的文章之一。在这篇小说中,,插叙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物心情的渲染,乃至艺术情境的烘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段插叙,写了这样的三件事情:读后感·一是作为守夜人的爷爷身边总跟着一条狗;而是爷爷和仆人们快乐地开玩笑;三是乡间雪夜美丽的景色,“整个天空缀满繁星,快活的眨着眼。天河那么清楚的显现出来,就好像有人在过节以前用雪把它擦洗过似的。”
第二段插叙,写了两件事情:一是万卡和爷爷一起去树林砍圣诞树,爷爷不住咔咔地咳嗽,树木被冻得咔咔得响,万卡学他们的样子咔咔地叫,而是女仆人给万卡糖果吃,还教万卡跳舞和识字。之前在读这篇文章时,只是一口气从头到尾读了一遍,插叙,描写什么都没注意到。
读书须知味,则需细细品读,理解其奥妙,让我们一起做读书的有心人,感受读书的乐趣。
《读书知味》读后感2
"一个人的成长史就是阅读史"《读书知味》作者肖复兴老师的这句话,虽然只有短短十几字,但是,它所带给我们的道理是深远的。从这句话中,我悟到:读书会帮助我打下人生结实的底子,并且将潜移默化地影响我的一生。这本书是我们青少年的点津之书。
肖复兴老师能写出这么精彩的书供我们阅读,可见他的文学积淀也是深厚的。他引领我走进中外作家的名作,并对内容进行解剖、分析,同时分享他的读书经历与经验,告诉我们读书不是只读表面的字、词、句,而是要理解更深层次的内涵:"细读,锻炼我们的眼睛,让我们的眼睛能够看到文字背后的细微之处。"这本书培养了我阅读的兴趣,重建阅读的习惯,使我受益匪浅,记忆深刻。
老师教给我们许多读书的方法。还为我们推荐了适合我们读的书。老师认为:古诗要从少年读,诗词是中华民族先人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是上下五千年汇聚的文化宝藏,我们要懂得品味与传承。我在暑假期间,经常诵读诗词,沉浸在古诗的音律中难以自拔。
针对写作,老师也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技巧。他说:在好的文章中,结尾很重要。编筐织篓,重在收口。虽然开头也重要,但相比结尾,开头可以*地起雷,先声夺人,更可以开门见山,*易朴素,不必显山显水。而结尾却必须得有出彩的地方,即使*易,也得有种特殊的味道,让人能对这篇文章赞赏有加,记忆犹新。
在此书中,寻找主题的路标和状摹人物这两篇最让我难忘。前者介绍的是《品质》中哥斯拉兄弟在城市化进展中被无情淘汰的故事,让我知道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工匠精神,这是一种追求与执着,更是坚守;后者则介绍了《忆白石老人》中艾青和齐白石的故事。艾青从几幅字画入手,旁敲侧击,借水行舟,把感情写得真挚动人。这两则故事非常吸引人,让我深思。
受到这本书的熏陶,我变得更喜欢看书了。每当来到图书馆,是我最快乐的事情之一。我像是跑进深山探宝的贪心的孩子一样,恨不得把所有的书都揽在怀中,细细品读。
书——可以带我走过不一样的千山万水,走过别人的春夏秋冬。在读他人故事的时候,会想到自己,想到我们今天美好的生活。我会更懂得珍惜,同时也有了更多的憧憬和追求!
《读书知味》让我受到了多方面的启迪,对我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让我受益无穷,阅读对我的成长,是不可或缺的。在这样的成长路上,我心中缤纷如花的幻想与梦想,流星一闪的感动与感悟,甚至纷乱如云的迷茫与困惑,都可在书中碰撞、交流、融会贯通。在此,我想说一句:谢谢你,肖复兴老师!
《读书知味》读后感3
从报纸上介绍的新书单中发现了这本书,正是我现在需要的。因为对于读书,总是有些困惑,最大的困惑就是读完了过不了多长时间,就已经完全不记得读过些什么。在*诗词大会和朗读者的节目中,看到董卿总能背出自己喜欢的片段,真是羡慕不已。所以认为自己大概是不会读书,买来这本书学习一下。
这是一本介绍如何读书的书。前面四章分别介绍了做读书的有心人、读书的乐趣、读书重在读什么、读书与读人,最后一章分享了6篇作者的读书笔记。每章的每个小标题都举了名家的片段作品作为例证,很有说服力。
比如在“细读的妙处”中,分析了汪曾祺写的《鉴赏家》。名叫叶三的水果贩子给大画家送水果,看到刚画好的紫藤,画家让他说说画得怎么样。叶三说:画得好,您画的这幅紫藤里有风,紫藤花是乱的。又一天,画家画了老鼠上灯台,又问叶三怎么样,叶三说:您画的这只耗子是小耗子,您的这耗子尾巴绕在灯台上好几圈,说明它顽皮,老耗子哪儿有这劲头,能够爬上去就不错了,早没劲头绕了。这就叫细。在阅读中读得仔细,会帮助我们在生活中观察仔细;同样,在生活中观察得仔细,也会帮助我们在阅读中读得仔细。
好的作家就是不一样,他们的感情就是细腻,能准确地表达,说出你说不出来的话,说到你的心里去,描绘出一幅幅精彩的图画。在孩子写作文时,我常常给他说,你脑子里是不是有个画面,你把它仔细地写出来就行了,注重细节。
比如在“读书需要想象”中,列举了季羡林的《夹竹桃》。“夹竹桃的影子投到墙上,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就是地图,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葕藻,我眼前就真的展现出个小池塘。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又举了赵丽宏的《水迹的故事》。下大雨房子漏水,于是“天花板上果然出现了许多奇形怪状的水迹,我在这斑驳的色块中发现了惊人的画面。那是海里的一个荒岛,岛上有巨大的热带植物,还有赤身*的印第安人……
《鲁滨逊漂流记》中那些使我感到神秘的‘土人’,此刻都出现在天花板上,栩栩如生地对我挤眉弄眼。在睡意朦胧中,我仿佛变成了流落孤岛的鲁滨逊。”读书的时候,需要想象来帮助,想象会把生活和读书联系起来,让我们从中获得在别处得不到的乐趣。
如果孩子喜欢读这本书,一定能从中有些收获。孩子正在记忆力最好的阶段,也是读书最好的阶段,他们心思单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从好书中吸收营养,给人生以启迪,能使他们的情感更丰富,对自己的认识更清楚。
可惜的是,我读完了就又忘了。前几天还有朋友说,读书带来的改变不是立竿见影,而是潜移默化,深入骨髓。记住的变成了知识,忘记的成为了气质。我的全都变成气质了,哈哈。又有人说:“读书不一定是为了增长知识,更多的时候是为了纠正我们的认知”,我很认同。
无论如何,我都会陪着孩子在读书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而且,要远离手机,纸质阅读。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读后感3篇(扩展2)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读后感3篇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读后感1
三观很正。正常向的嫡庶,正常向的皇朝,正常向的爱情,正常向的人生;没有大大的轰轰烈烈,也没有沉沉的宿命悲凉,一路以来,有争吵,有算计,但也是和和顺顺的。没有谁是绝对的坏,每个人都有可爱的一面,也都有自己现实的一面,所幸最后的结局可以算是皆大欢喜吧!
女主魂穿成6岁小女盛明兰,恰逢生母姨娘因为家中妻妾争斗难产而死,在内宅中既无姨娘照看,亦无兄弟提携,父亲也不甚关心,贵妾林姨娘之女墨兰还时不时给使点绊子,嫡女如兰又是个骄横的,只有夹起尾巴做人,多亏祖母不弃,悉心抚养。
现代穿越而来,两世为人,明兰比常人更为通透。所以她懂得守拙,进退有余、小心翼翼。整日夹在水火不容的如兰和墨兰之间,左右不能得罪人,赔了笑脸,又不得不去贴人冷脸,就这般不易的生存着。她也并非心灵手巧之人,却硬是学了一身女红,本是为了将来生活不济之时,能做贴补之用。闲时为祖母、父兄和嫡母添点物件,不想却意外成为了父兄的贴心小棉袄,就连攻于算计的父亲,也对她多了几分疼爱。 长大之后,对着相貌俊美、家世出众的齐小公爷的倾心,明兰能躲则躲,躲不开则骂,拼命让他死心,根本没有给两人可以发展的机会。她心中清楚,以齐衡母亲的眼光,盛家嫡出的女儿都未必能看得上,又怎会看上她。
明兰与积极拼命的庶姐墨兰不同,她无所作为,或者说是不想作为,她就想找个老实巴交,没有恶婆婆(大夫小红的妈反正要死不活),没有三姑六婆,家底殷实的夫家。简单的很,实际的很。只可惜小红家有个姨妈闹事,曹表妹不停纠缠。明兰不屑拿自己的一生去与一个一味装可怜的女人争,所以她选择了绕过,不纠缠,就这么走自己的路,与人无尤。未婚夫(还不是正式的)没了就没了,那么坦然。哭过后,我自好吃好喝继续生活。 然后,明兰就被骗去嫁给了顾廷烨,那个男人不仅名声不好,还有恶毒的后娘和一帮子吃里扒外、扯后腿的亲戚。虽是富贵,可有一个逝世的前夫人,外面还弄了一个戏子,甚至于随时随地上个战场可能就领了盒饭。
而明兰最妙的地方,就是不管处在什么境地都认真对待生活,无论是出嫁前,还是出嫁后。夫君上战场杀敌,她自能斗后娘、训恶仆,好吃好喝,该养生就养生。她懒的可以,遇事能退则退,能绕则绕,但该管的事,府邸管理的井井有条。
明兰从不强求顾二爱自己爱得要死要活,豁出一切。她为自己留了退路,该尊重时尊重,该示弱时示弱, 也没给真心。她脑子灵清的很,所以谁都是最爱自己。俗世夫妻,有点感情,但不是只有感情,新兴文官家族与功勋侯门的联姻,是个互惠互利的好合作。
顾廷烨曾说,他知道就算他死了,明兰也自会改嫁,也会过得好。明兰说,对齐二,她心虚,只因为那时他一心一意的对自己,而她心里却只有自己。于是乎,她逃她避。
小说结局虽是皆大欢喜,但所有的温馨和看似和美的爱情实则满心悲伤。
许是两世为人,明兰看得明白,爱的有分寸。直到小说的最后,我都还没看懂她到底爱不爱顾廷烨。或许他们更多的是经历大风大雨后的相互依赖。所以女主也是很久没有交心,最后的交心也是有一部分的妥协在。 像盛明兰这样的人,到底有没有真心爱过一个人都不重要了,只要她活得开心活得顺遂。
仔细想来,像明兰,她嫁给谁其实并无太大区别,她都有本事活得*安顺遂(我倒是挺喜欢重情重义的小红,可惜与那表妹拉拉扯扯,当断不断)。
像华兰,心正人慈,十多年来对恶毒偏心的婆婆尽善尽孝,换回丈夫一生情深义重。
像如兰,虽然咋咋呼呼,不会算计,容貌又不出众,却不惜大家小姐下嫁贫穷文举人,陪其日夜苦读,却也夫唱妇随,一生无悔。
像墨兰,不知她所看不起,却是旁人寻不得的*淡幸福。一朝算计嫁入侯府,结果就不停地和莺莺燕燕争宠,弄得身心疲惫,家无宁日。
像盛老太太,年轻时一身傲气,断绝了丈夫子嗣,老来却拉扯庶子,厚爱孙辈。结果她被下毒时,明兰不惜一切,带兵围了自己娘家,只为给祖母讨个公道;长柏不惜判生母关在家庙十年,不依不饶。盛老太太儿孙绕膝,高寿而终,也算善报。
而我们中,更多的则像墨兰,像林姨娘,像曼娘,像秋娘,像小秦氏。看似是坚强,看似是执着,却不知道退出,不知道转圜,不知道收敛,结果为难了别人,更为难了自己。自己折腾了一个败局,还怨天尤人,一切全是旁人的.错。 像正常人不行么?不那么忠贞,也不那么的凉薄,原谅自己的不完美,宽宥别人的不理解。可是末了,却发现,做个正常人却最最难。明明都是*凡人,可就是人人都不想做*凡人,都怕这么一生,最后成了一个简单的名字、简单的符号,草草一生,好像从来都没有来过,从来都没有人记得。于是乎,一生追求个意义,追寻个结果。不说点冠冕堂皇的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天下的话,好像就觉得自己肤浅;不激烈的反抗生活,好像自己没活过一般。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读后感3篇(扩展3)
——读书知味读后感
读书知味读后感1
《读书知味》是一本阅读点津之书,指导我寻找有效的阅读方法,培养我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对我的成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张爱玲讲:"出名要趁早,其实读书也要趁早。读书的童子功,从小练就,一辈子受益无穷。"年幼时的我读了很多的书,阅读给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奇妙的文字世界的大门,使我学到了很多的知识,我的童年要是缺少了阅读,我成长的道路该是会错过多少无法弥补的风景,失去多少丰富的养料,我今天的回忆又会是多么寡淡无味。
在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如何去更有效地阅读。读书需要想象,想象带我走进阅读的世界,但想象不是天马行空,亦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想象帮助我深入阅读,读到乐趣,读出味道;想象让我扩展了作者的表达,让我有了一份属于自己的收获,化为自己能够吸收的营养。读书需要思考,要带着问号细细去阅读,思考使我融入故事的意境,深入书的世界。我以前读书可没有那么认真,一本《哈利·波特》四小时读完绰绰有余,但现在我读了《读书知味》这本书后知道了细读的妙处,领会到了细节的力量和情境的味道,体会到了语言的魔力,认识到了重复的意义,感受到了结尾的余味等其它读书的要点,细细地品味书中的内容,仿佛自己也成了故事里的一员,尽情地遨游在书中的惊险故事里!
在这本书中我也学到了许多阅读的方法,如对读法。对读,就是比较,就是把几篇相似的文章对照着读。在阅读中找到它们不同特点,让我一下子提纲挈领,掌握文章的命脉之处,增加阅读中的乐趣,起到殊途同归的作用,震撼读者心灵。阅读的方法有许多种,对读法不过是茫茫宇宙中的一颗星。我们在阅读时要不断总结,不断摸索,找到合适自己读书的方法,就如同麦收时的.镰刀,用的最顺手的才是适合自己的。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文化的结晶,它指引人们摆脱愚昧,它教导人们善良、和*、友爱……《读书知味》一书交给了我一把通往书籍世界的钥匙,使我更好地领略到书籍世界的精彩风景,品味书籍世界的美妙滋味。让我们以书为友,创造出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细细品读,品味书的奥妙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读后感3篇(扩展4)
——走进陶行知读后感3篇
走进陶行知读后感1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需要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要常读书,*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这句话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性。读罢《陶行知教育文集》,掩卷沉思,我觉得获益匪浅。越是走近陶行知先生,越是感觉到他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热爱,越是钦佩他的教育思想的深邃,越是感动于他人格的伟岸。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积极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他对教育事业的热诚与激情,带给了我很深的触动。
作为一名教师,没有对学生的爱、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爱是无法教育好学生的。对学生的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步施教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教师如果缺少对学生的爱,那么教学也会缺少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但是,若教师只爱一部分学生,就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这种爱是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不是教师应当具有的真正的爱。所以,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爱。教师爱学生,才有教育,学生爱教师,才能教育产生效果。那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当怎样实践爱的教育呢?
“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陶行知先生认为,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但是,尊重不是放纵,爱里要有严,尊重里要有教育。当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教师要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让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正确前进的路。由此我认为,我们现代教师要做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不仅成为学生的知识传授者,更是成为学生心灵的慰藉者,成为学生的“心灵鸡汤”。
当然,教师也会对学生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而一时不理智地做出有伤学生人格的事,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要冷静下来,本着爱学生的心态,想想这些学生或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教师爱学生,就不能没有自我克制,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点,“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用师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未来。给他们撑起一片蓝天时,也给我们的教育工作打开了绿色通道。
陶行知先生正是怀着对教育事业不懈的执着与满腔的热爱,在他从事教育事业的三十多年中不断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从而形成了一系列生动的教育思想。在陶行知先生的众多教育思想中,“生活即教育”可以说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是力的表现或变化。世界是力创造的,所以解决困难也必须拿力来才行。”“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这些陶行知亲自阐述的教育思想,读来耐人寻味,让我明白了教育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需要挖掘的,教学生死的知识,不如让学生自己从实践中去领悟……
不仅如此,陶行知还将“教学做合一”,这可以看作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
“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的说明,即教育现象的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自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的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走进陶行知读后感2
走进陶行知是一篇比较知名的文章,文章主要介绍了陶行知的所作所为及人品方面的事情。这让我们多少也了解了一些有关他的事情。
最近,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拜读了《走近陶行知》这本书。在陶行知爷爷光辉的一生中,有许多的故事,这些故事有的使我启迪很深,有的深深地打动了我,还有的让我懂得了人世间的各种道理。虽然陶行知爷爷那深遂的文字我有些看不懂,但我依然能体会到陶行知爷爷那高尚、纯洁的品质和治学的艰辛。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是我们的楷模。而最打动我的,是陶行知爷爷那勤俭节约的美德。
陶行知小时候很懂事,为了给家里省钱,就算母亲剃的头再不好,他还是顺从地让母亲给他剃。这把剃头刀,剃了陶行知家的三代头,因此,陶行知在《吾母所遗剃刀》这首诗中说道:“这把刀,曾剃三代头。细数省下钱,换得两担油。”读到这时,我不由得想起我以前浪费的行为。
以前,我很不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金钱,认为家里我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什么事情都得听我的。看到路边摊上有好吃的,就认了命要买,说什么也不听,但买回家以后,又觉得不好吃,怕爸爸妈妈批评,便偷偷地仍了;有的时候,看到一些漂亮的东西就要买,但买回来后用也不用;还有的时候,看到超市里一箱箱美味的`牛奶,就嚷着要爸爸妈妈买,不给买就撒娇,甚至哭闹,买了之后,一瓶没喝完就不想喝了,觉得不好喝,就一直搁在那儿,直到快要过期了,爸爸妈妈才赶紧喝,以免浪费。一次,我去鞋服店里买鞋子,家里已经有合脚的球鞋五六双,靴子也有两双,但我就是要买。看着这些琳琅满目、款式多样的鞋子,我恨不得全买下来,最后,我几乎把所有的鞋子都试穿了一遍,才找到了我最喜欢的。
我赶紧叫爸爸来买,他不肯,还说这个价格太贵,而且家里已经有几双了,再买是浪费。“我不要,我今天就买定它了!”我肯定地说。经过我的一再要求,爸爸只好买下了这双鞋子。买完鞋我还不罢休,又要买衣服、裤子,而且一买就是两三件。回到家,我天天只穿新买的,以前旧的都不理不睬。长大了,以前的都穿不下了,那时妈妈就心疼地说:“唉!买这么多鞋也不穿,还是挺新的呢!扔掉了可惜呀!”当时听了没什么感觉的,但读了这本书后,心里觉得很愧疚,这些钱都是爸爸妈妈用汗水换来的呀!他们工作是很辛苦的。陶行知爷爷从小就很懂事,很勤俭节约,而我就这样浪费父母的劳动成果,真是不应该啊!
陶行知爷爷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他的每一句话都激励着我们。我不仅要学习陶行知爷爷勤俭节约的美德,还要学习他其他优秀的美德,争做新一代的更完美的“小陶子”。
走进陶行知读后感3
陶行知,这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在上学的时候就认识了,但对于他的教育理念却不曾了解,当拿到《走近陶行知》教育读本,看到“一个不知陶行知、不学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做教师”这句话的时候,就觉得自己真的要认真的去学习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了。认真拜读了这本书后,顿觉获益匪浅,它不仅囊括了生本教育的教与学,还强调了做,与我们的新课程标准不谋而合。陶行知先生不愧为*现代大教育家,他的学识与为人,随世推移,其伟大至今与世人共识。
陶行知认为,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法、学法、做法应当合一,教师既教又学,学生既学又做;教学不只是教人学,而更为重要的是教人做事。
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师的教应该根据学生的学来定,而学生的学要看这件事该怎么做,所以一切都归根于“做”这个字上面。
例如,在跑步过程中,一年级的小朋友跑步的时候经常不能跑成直线,老师要求他们跑直线,小朋友们就学习怎么跑成直线,由于他们的年龄较小,小脑发育不完全,对空间的感知能力不强,老师就要教他们沿着地上的直线先走后跑,慢慢的让他们形成直线跑的空间感觉。所以学生要做到一个怎样的水*,就要采用相应的.方法去学,学还得根据学生自身的具体情况来定,学情不一样,学的方法也就不一样,教师教的方法也跟着变化。这也就是教法、学法、做法应当三者合一。所以教师在因材施教的过程中,教会学生的不仅是知识与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要在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学会学习的方法,学会做人做事的方法。
教学“做”字当头,没有学生的参与、行动、思考、探索、创造,就不是真正的教育在教学相长的同时,陶行知还认为,“做”非常的主要,教和学都应落在“做”字上面,没有做,就没有实践,没有经过实践而得出的真理不是真正的真理,所以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积极参与、行动,思考,然后探索、创造出来的,才是真理。但教师实施的这个过程才叫做教育。教师用嘴告诉学生,没有学生自己动手参与而获得知识的传统教育,就好比人类吃维生素片代替吃蔬菜,吃各种营养剂代替食物,虽然营养一样的吸收了,但是人的消化系统却没有发挥他应有的功能,久而久之消化器官便会退化。如果学生没有经过自己实践探索,直接从教师那里拿来已成型的知识,他们的大脑没有思考,就慢慢的会退化,就会变成一个生锈的转不动的机器。
比如学生在学习弯道跑时,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整个身体向内倾斜,左膝稍向外展,左前脚掌外侧着地,右脚脚掌内侧着地,同时摆臂时,左臂摆动幅度稍小,靠近体侧前后摆动;右臂摆动的幅度和力量稍大。学生便只知道模仿这样的技术动作,如果让学生先体验直线跑,然后体验弯道跑,让学生自己谈谈两种跑的区别,让学生在思考与探索中自己总结出弯道跑的方法,他们学到就不仅仅是弯道跑的技术动作了,学到更多的是一个思考与分析的方法,得到的更多的是一种思维的锻炼。
这就和陶行知先生认为的“教学不能忽视学生的学,先生的责任不在教书,也不再教学生,而在于教学生学”的理念一致了,那我们的教育应建立一种*等、民主、相互尊重、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的学习情感始终处于自由、安全、宽松、积极的状态,使学生的学习思维能进入一个自由驰骋的空间。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无论教育的内容还是教育的方法,都要根据生活的需要,教育与生活要高度一致。想要受什么教育,就要过什么生活”。
那么在当下的学校中,我们的教育是否脱离了生活,我们是不是通过生活来实施教育的呢?我们在教室里和学生说,不要乱丢纸屑,垃圾要丢进垃圾桶,见到老师、长辈要礼貌的问好,可出了教室,出了校园,学生还记得不能乱丢垃圾吗?在校外见到老师还记得要问好吗?我就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在校外,一学生和妈妈逛街看到对面的老师迎面走来,瞬间把头偏向一方装作没有看见。
那我们的这些来自生活的教育,这些超出课堂、学校以外的时间,才是更好的教育时机。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读后感3篇(扩展5)
——《陶行知教育名篇》优秀读后感3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优秀读后感1
陶公曰: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翻开《陶行知教育名篇》,不说陶公的教育思想,仅从陶公文章的字里行间可窥见一斑:其行文畅所欲言,扬扬洒洒,不拘泥于格式,既没有高深的学术字眼,也没有堆砌华丽的词藻,但却材料鲜活,趣味十足,蕴意深刻,切切实实贯彻着“真”字。“教学做合一”是晓庄师范的校训。他提倡的不仅仅是教学生学,不仅仅是教的方法应遵循学生学的方法,乃至提出老师须一面教一面学。
强调“好学是传染的……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好学。”陶公曰:“实际上,如果破除成见,六十老翁可以跟六岁的儿童学好些事情。”思及自身及周围,教学变革的口号是天天在提,然而更多的先生却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固守着原有的教育理念、陈旧的教学方法、一成不变的教学知识整日沌沌度日。虽兢兢业业,虽爱护有加,但学生往往已沦为呆滞的应试接受者,先生的再学习再思考成天方夜谈,他家之事,更何谈及变革。
因此,陶公一“学”字,实则大有文章,学则思变,时常研究,常找到新灵感,找到新乐趣,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相长。在《师范生的第二变——变个小孩子》中,他告诉我们“要忘了你们的年纪,变个十足的小孩子,加入在小孩子的队伍里去……一块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这话乃真理也,唯”变小孩子”,我们才能融进班集体,融进学生里,知他们所想,思他们所需,乐他们所趣,真正成为当中的一员。
事实也确实如此,师与生不是对立的,唯有合一,唯有相融,唯有共鸣才能共同进步。作为一名新老师,我试着去倾听学生的想法,利用有限的时间跟他们一块玩:一块打羽毛球;组织开展趣味体育比赛;教学生折折手工;在有限的条件里,教他们唱歌等。
在玩中,我发现那个只考1分的学生,会变魔术,头脑其实很机灵;那个只考3分的学生,有很强的力道,羽毛球打得很好;那个不会标点符号、天天写错别字的学生,唱歌很棒的……而我在与学生玩中,也学会去思考学生们真正要的是什么,学会去摸索、会去学习、会去钻研,并将这个学习思考的过程,可学生一并探索分享。同时,我在与学生相处中,瞧见了学生们那纯洁无暇的心灵是多么美丽,收获着学生一点一滴的暖暖的感动。
在收获中,我也更乐意为他们寻找着更快乐的学习方法,更和谐的相处之道,教学也就不再枯燥无味,所有的学习皆变得趣味十足,在学而知新中诲人不倦。
《陶行知教育名篇》优秀读后感2
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书中许多文章都给了我一些启示,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教学合一》这一篇。陶行知先生在这篇文章里阐述了: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这句话提醒我们应该怎样来做一个老师。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他说的教学生学的意思就是教师不能在课堂上把学生看成一只鸭子,把知识当作粮食,只知道把鸭子为饱,而应该是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经验知识,学会获得知识的方法。这不仅为我们指出了教师教的方法,还为我们指出了学生该如何去学,同时也告知我们学生到底要学什么。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索,自主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体现教中有学,学中有教,教与学相互作用,即所谓教学相长。在教育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其中,把它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式,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自我,促使受教育者成为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个理论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对于学生要做到因材施教,对待不同的学生要个别对待。就拿我们体育教师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其性格脾气、运动能力、学习能力、思维特点等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学习目标,都能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从而避免学生因为经常不能获得成功而失去兴趣,产生厌烦心理。
最后,陶先生用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这句话给了我们一个忠告,我们现在处于一个网络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非常快,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许多的知识,作为老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内涵,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一个有着广博知识的老师,可以让教材上的内容变得更精彩,更有趣。而一个故步自封,不思进取的教师,他的课堂会日渐单调、陈旧,这样的教师又如何能让学生获得快乐与帮助呢?
教育是一门学问,是一门值得我们把时间都投入进去的学问,而《陶行知教育名篇》就像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在这条学习之路走得更远,让我们在陶行知先生的教导下,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读后感3篇(扩展6)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5篇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5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陶行知文集》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 篇1
最近,我有幸拜读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文集》,读罢这本书,我受益匪浅。“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每当读到一段精彩之处,总是感到有一位慈祥的老人在讲述自己一生对教育的感悟。先生说:“以教人者教已”是根本方法之一,先生也正是以这样的方法来对待“教育”和“生活教育”。先生的言行理论对我们这些教书匠来说,无疑是最明亮的指路灯。
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要用心去学、去体会、去实践,这样才会进步。就像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每天要四问: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每天都问问自己进步了吗?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他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们抱着这种精神去教导学生,总是不会错的。”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的奉献精神是我们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动力。他的那些极具时代精神、创造精神,又极富人民教育思想的真知灼见,都体现了当今素质教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这一至理格言,正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永恒主题。其意义有二:第一,“知行统一”。我们在注重知行统一的同时,不可忽视学生的心理体验,即如何使学生知行达到和谐统一,真正使学生达到“学做真人”,成为真、善、美的人。第二,探索真理。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学生所接触的信息及更新的知识,瞬息万变。面对这些,学生既感兴趣,又难以招架。陶行知先生还说过这样一句名言:“你的鞭子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声中有爱迪生。”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能把有的学生看死了,把他们看成坏孩子,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也会发展、变化。即使他们不会成为瓦特、牛顿、爱迪生,也要努力把他们塑造成一个有用的人材。我们教师要把学生看作是一个有思想能力的人,有发展潜力的人,而不是老师施爱的被动对象。当老师把学生当成教育的主体,用赞赏的眼光去看他们时,就会发现他们有可爱之处。我们在对学生教育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和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冷静地考虑学生需要什么?要多注意他们一点,多关心他们一点,老师对他们给予深深的理解,就会发现他们值得你爱,你才会发自内心地去爱他们,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学习了陶先生很多方面的教育理论,自己感觉受益匪浅,他的著作又如一盏明灯,在教育的海洋中引领我们去找寻找属于我们自己的目标。读完此本名篇,我除了感动,更多的是佩服,佩服他的为人,更佩服他在那个时期所提出的一些鲜明的观点,也正如鲁迅所说:“读完此书,我和一个高尚的灵魂接触了!”我将努力去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业务素质。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 篇2
近期我阅读著名著《陶行知文集》,使我深深地感受到: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体系的主旨。作为一名教师我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
一、爱是施教的前提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毕生从事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后进生应有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后一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二、生活是施教的基础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内涵十分深广,他提倡生活就是教育,教育源于生活。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而教学的中心是“做”即实际生活。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学都要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书本知识要联系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三、实践创新教育是关键
创新教育是教育观念,又是具体的教学思想,它只有化作具体的教育教学的操作方法才能够实现。但教育教学无定法,因此它又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为此,今后我更要认真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主流价值体系观念,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学习他高尚的人格品质,求真求实求创造的教育理念,成为敬业爱岗、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创新务实的教师,为培养学生成为“真人”,并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认真学习了陶行知先生的“六大*”的思想,可以采用的做法是:*学生的眼睛——使他们从书本和试卷中*出来,让他们去看社会、看自然、看生活;*学生的`双手——使他们闲置的双手动起来,去做事情,做到“学做合一”;*学生的头脑——使他们从“只听不思”中*出来,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学会思维;*学生的嘴——给他们说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学生的空间——除了课堂学习,还引导他们走向课外,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给他们广阔的天地。
陶行知教育思想是宝贵的经验和财富,是我们学习、研究、继承和发展的永恒的课题,是创造型教师及专业发展义不容辞的责任。
成语发扬光大:发扬:发展,提倡;光大:辉煌而盛大。使好的作风、传统等得到发展和提高。如:《周易·坤》:“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享。”又如:最合理的孝道恐怕是继承父辈的成就,把它发扬光大,好教下一辈得到更好的精神的与物质的遗产。——老舍《四世同堂》六十四
成语义不容辞:容:允许;辞:推托。道义上不允许推辞。如: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七:“承姑丈高谊,小婿义不容辞。”又如:我们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个任务。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 篇3
我专心研读了《陶行知文集》。读了之后深深感叹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理论,被文中深邃的思想所折服。我想我会再一次去阅读,反反复复地将先生的思想精髓内化于心,直到真正能指导我的教育教学行为为止!
陶行知先生生活在灾难深重的半殖民、半封建的旧*的,他毕生致力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为改革*教育,创立适合*国情的“生活教育”的理论体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不愧为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实践家和伟大的实践教育家。学习陶行知、走近陶行知,对于今天我们搞好教育教学研究,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动素质教育和教育现代化有着重要意义。陶行知的文集,内容丰富,娓娓道来,深邃的思想通过朴实的语言展现出来。我谈谈两点感想:
生活教育就是“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先生在“答朱端琰之问”一章中详细解答了“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及做法。我理解为教师要教会学生去探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要学生学得“自得”,学得“自动”。并且,学得的知识与现实应是一致的。这让我想起我们的春游,带着孩子来公园之前我们教育孩子要讲究卫生,不乱扔垃圾。然而到了公园,孩子扔垃圾的时候,老师有时却熟视无睹,这不是“教学与做”分离吗?这应该引起我们老师注意,在生活中,我们更应该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否则,学校学的知识就变得贫乏,苍白无力。
陶行知先生又说: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教师不能只管自己教,要让教的法子自然根据学的法子。要学生怎样学就须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陶行知这一思想不也就是我们所要倡导的——“因材施教”吗?。
在“教学合一”的理论中,陶行知先生还强调:先生不仅要拿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他认为,教师不是贩买知识的,教师自己的知识也会陈旧的,自己也要进步。一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另一方面都是也要不断研究学问,就能时常找到新理。陶行知这一思想不也就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教学应该是——“教学相长”吗?
陶行知的“教学合一”的教改思想,强调的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在他杜威教师那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基础上的新的突破,这对于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成语教学相长: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如:《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又如:再如教员天天在堂上给大家讲,不特不能减其所有,反可得教学相长的益处。——清·梁启超《“知不可而为”主义与“为而不有”主义》
成语熟视无睹:熟视:经常看到,看惯;无睹:没有看见。看惯了就象没看见一样。也指看到某种现象,但不关心,只当没有看见。如:晋·刘伶《酒德颂》:“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唐·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是以有力者遇之,熟视之若无睹也。”又如:对于损坏公物的现象,我们决不能熟视无睹。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 篇4
陶行知作为教育大家,其教育思想非常丰富,对于我们这些年轻教师来说更是不可多得的一份财富。读完《陶行知文集》,让我感触最深是陶行知先生的那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朴实的语言道出了师爱的无私与伟大。都说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获。*常人的付出都为回报,而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要以自己的一生做教育实践,树立起尚师德的典范,加强对师德师风的研究。
对教育事业要有赤诚之心
首先教师要有奉献精神,教师要把教育事业看成一件大事来做,要认定教育是大有可为的事情,是永久有益于是的,故此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有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他曾经赋诗来表达这种精神:“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其次教师要有乐业精神,陶行知在新教育一文中指出,一定要看教育事业是大事业,有大快乐,那无论是做小学教员,做中学教员或做大学教员都是一样的,虽然教育辛苦而薪水少,但是看到小学生天天成长,由没有知识变为有知识,像一颗种子萌芽而生叶,开花而结果,这里有极大的快乐。
教师要热爱学生爱满天下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奉行的格言,也是他所提倡的师德规范。师爱是陶行知师德思想的核心,热爱学生就要对学生一视同仁,无论家庭地位高低,财富多寡,相貌丑俊都一样看待,不可偏爱,不抱成见,不循私情。热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在这一点上陶行知为我们树立了典范,在办学实践中,陶行知十分注重尊重学生意见。热爱学生就要对学生严格要求,他要求教师不仅上课时对学生负责,课余时间也要要求学生,以免他们在闲暇时间做错事,对已经犯错误的学生,陶行知主张用爱心去感召他们,让学生勇于改正错误,陶行知强调,热爱学生,要用真心真情,因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要友爱同事团结合作
通力合作,同心协力是陶行知反复倡导的团结协作的师德规范,在1941年拟定的育才创造年计划大纲里,陶行知明确地把以互助精神相待作为一项重要的师德规范,陶行知坚决反对教师之间的知识封锁,将教师不能放弃争斗,而不能谋充分之合作,视为最可耻的行为,他真诚希望在教师间创造出精诚团结,同心协力的境界。
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陶行知师德思想的重要内容,陶行知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字画人的,因此,教师应当以身作则,强调因身教重于言教,他曾经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教师,才能培养真人才,陶行知从培养人才的高度,将叫人做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塑造能服务于大众的真人作为教育培养目标,将真教师作为教师学习的楷模。
教育不仅是教育学生,而且教育还是教育我们教师自己,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需要我们深入学习和理解,我们在学习陶行知师德思想的同时,不仅能够教育好我们的学生,还能提升我们的思想境界。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 篇5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需要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要常读书,*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这句话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教师,读好书更为必要。
最近读了《陶行知文集》受益匪浅。陶行知先生,*现代史上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创立了许多精辟的教育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体系的主旨。我们可以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中汲取丰富的养料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中,他提出的现代有效教学理论,值得我们借鉴。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积极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他对教育事业的热诚与激情,带给了我很深的触动。作为一名教师,没有对学生的爱、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爱、是无法教育好孩子的。对孩子的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步施教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教师如果缺少对学生的爱,那么教学也会缺少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孩子的技巧。
什么是“生活教育”?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是力的表现或变化。世界是力创造的,所以解决困难也必须拿力来才行。”“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这些陶行知亲自阐述的教育思想,读来耐人寻味,让我明白了教育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需要挖掘的,教学生死的知识,不如让学生自己从实践中去领悟……
总之,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是极为深邃和丰富的,是宝贵的经验和财富,是我们学习、研究、继承和发展的永恒的课题,是创造型教师及专业发展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所要学习和所要做的也是多方面的。我作为一个教师,更要向陶行知先生学习,向前辈们学习,多积累知识,多和学生们相处,和他们成为亲密的好朋友,成为他们心目中优秀的老师!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盏明灯,指引我继续前进、感悟和探索……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读后感3篇(扩展7)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4篇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4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陶行知文集》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 篇1
最近,我有幸拜读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文集》,读罢这本书,我受益匪浅。“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每当读到一段精彩之处,总是感到有一位慈祥的老人在讲述自己一生对教育的感悟。先生说:“以教人者教已”是根本方法之一,先生也正是以这样的方法来对待“教育”和“生活教育”。先生的言行理论对我们这些教书匠来说,无疑是最明亮的指路灯。
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要用心去学、去体会、去实践,这样才会进步。就像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每天要四问: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每天都问问自己进步了吗?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他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们抱着这种精神去教导学生,总是不会错的。”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的奉献精神是我们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动力。他的那些极具时代精神、创造精神,又极富人民教育思想的真知灼见,都体现了当今素质教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这一至理格言,正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永恒主题。其意义有二:第一,“知行统一”。我们在注重知行统一的同时,不可忽视学生的心理体验,即如何使学生知行达到和谐统一,真正使学生达到“学做真人”,成为真、善、美的人。第二,探索真理。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学生所接触的信息及更新的知识,瞬息万变。面对这些,学生既感兴趣,又难以招架。陶行知先生还说过这样一句名言:“你的鞭子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声中有爱迪生。”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能把有的学生看死了,把他们看成坏孩子,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也会发展、变化。即使他们不会成为瓦特、牛顿、爱迪生,也要努力把他们塑造成一个有用的人材。我们教师要把学生看作是一个有思想能力的人,有发展潜力的人,而不是老师施爱的被动对象。当老师把学生当成教育的主体,用赞赏的眼光去看他们时,就会发现他们有可爱之处。我们在对学生教育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和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冷静地考虑学生需要什么?要多注意他们一点,多关心他们一点,老师对他们给予深深的理解,就会发现他们值得你爱,你才会发自内心地去爱他们,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学习了陶先生很多方面的教育理论,自己感觉受益匪浅,他的著作又如一盏明灯,在教育的海洋中引领我们去找寻找属于我们自己的目标。读完此本名篇,我除了感动,更多的是佩服,佩服他的为人,更佩服他在那个时期所提出的一些鲜明的观点,也正如鲁迅所说:“读完此书,我和一个高尚的灵魂接触了!”我将努力去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业务素质。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 篇2
陶行知作为教育大家,其教育思想非常丰富,对于我们这些年轻教师来说更是不可多得的一份财富。读完《陶行知文集》,让我感触最深是陶行知先生的那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朴实的语言道出了师爱的无私与伟大。都说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获。*常人的付出都为回报,而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要以自己的一生做教育实践,树立起尚师德的典范,加强对师德师风的研究。
对教育事业要有赤诚之心
首先教师要有奉献精神,教师要把教育事业看成一件大事来做,要认定教育是大有可为的事情,是永久有益于是的,故此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有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他曾经赋诗来表达这种精神:“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其次教师要有乐业精神,陶行知在新教育一文中指出,一定要看教育事业是大事业,有大快乐,那无论是做小学教员,做中学教员或做大学教员都是一样的,虽然教育辛苦而薪水少,但是看到小学生天天成长,由没有知识变为有知识,像一颗种子萌芽而生叶,开花而结果,这里有极大的快乐。
教师要热爱学生爱满天下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奉行的格言,也是他所提倡的师德规范。师爱是陶行知师德思想的核心,热爱学生就要对学生一视同仁,无论家庭地位高低,财富多寡,相貌丑俊都一样看待,不可偏爱,不抱成见,不循私情。热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在这一点上陶行知为我们树立了典范,在办学实践中,陶行知十分注重尊重学生意见。热爱学生就要对学生严格要求,他要求教师不仅上课时对学生负责,课余时间也要要求学生,以免他们在闲暇时间做错事,对已经犯错误的学生,陶行知主张用爱心去感召他们,让学生勇于改正错误,陶行知强调,热爱学生,要用真心真情,因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要友爱同事团结合作
通力合作,同心协力是陶行知反复倡导的团结协作的师德规范,在1941年拟定的育才创造年计划大纲里,陶行知明确地把以互助精神相待作为一项重要的师德规范,陶行知坚决反对教师之间的知识封锁,将教师不能放弃争斗,而不能谋充分之合作,视为最可耻的行为,他真诚希望在教师间创造出精诚团结,同心协力的境界。
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陶行知师德思想的重要内容,陶行知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字画人的,因此,教师应当以身作则,强调因身教重于言教,他曾经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教师,才能培养真人才,陶行知从培养人才的高度,将叫人做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塑造能服务于大众的真人作为教育培养目标,将真教师作为教师学习的楷模。
教育不仅是教育学生,而且教育还是教育我们教师自己,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需要我们深入学习和理解,我们在学习陶行知师德思想的.同时,不仅能够教育好我们的学生,还能提升我们的思想境界。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 篇3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需要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要常读书,*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这句话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教师,读好书更为必要。
最近读了《陶行知文集》受益匪浅。陶行知先生,*现代史上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创立了许多精辟的教育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体系的主旨。我们可以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中汲取丰富的养料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中,他提出的现代有效教学理论,值得我们借鉴。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积极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他对教育事业的热诚与激情,带给了我很深的触动。作为一名教师,没有对学生的爱、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爱、是无法教育好孩子的。对孩子的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步施教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教师如果缺少对学生的爱,那么教学也会缺少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孩子的技巧。
什么是“生活教育”?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是力的表现或变化。世界是力创造的,所以解决困难也必须拿力来才行。”“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这些陶行知亲自阐述的教育思想,读来耐人寻味,让我明白了教育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需要挖掘的,教学生死的知识,不如让学生自己从实践中去领悟……
总之,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是极为深邃和丰富的,是宝贵的经验和财富,是我们学习、研究、继承和发展的永恒的课题,是创造型教师及专业发展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所要学习和所要做的也是多方面的。我作为一个教师,更要向陶行知先生学习,向前辈们学习,多积累知识,多和学生们相处,和他们成为亲密的好朋友,成为他们心目中优秀的老师!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盏明灯,指引我继续前进、感悟和探索……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 篇4
我专心研读了《陶行知文集》。读了之后深深感叹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理论,被文中深邃的思想所折服。我想我会再一次去阅读,反反复复地将先生的思想精髓内化于心,直到真正能指导我的教育教学行为为止!
陶行知先生生活在灾难深重的半殖民、半封建的旧*的,他毕生致力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为改革*教育,创立适合*国情的“生活教育”的理论体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不愧为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实践家和伟大的实践教育家。学习陶行知、走近陶行知,对于今天我们搞好教育教学研究,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动素质教育和教育现代化有着重要意义。陶行知的文集,内容丰富,娓娓道来,深邃的思想通过朴实的语言展现出来。我谈谈两点感想:
生活教育就是“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先生在“答朱端琰之问”一章中详细解答了“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及做法。我理解为教师要教会学生去探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要学生学得“自得”,学得“自动”。并且,学得的知识与现实应是一致的。这让我想起我们的春游,带着孩子来公园之前我们教育孩子要讲究卫生,不乱扔垃圾。然而到了公园,孩子扔垃圾的时候,老师有时却熟视无睹,这不是“教学与做”分离吗?这应该引起我们老师注意,在生活中,我们更应该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否则,学校学的知识就变得贫乏,苍白无力。
陶行知先生又说: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教师不能只管自己教,要让教的法子自然根据学的法子。要学生怎样学就须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陶行知这一思想不也就是我们所要倡导的——“因材施教”吗?。
在“教学合一”的理论中,陶行知先生还强调:先生不仅要拿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他认为,教师不是贩买知识的,教师自己的知识也会陈旧的,自己也要进步。一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另一方面都是也要不断研究学问,就能时常找到新理。陶行知这一思想不也就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教学应该是——“教学相长”吗?
陶行知的“教学合一”的教改思想,强调的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在他杜威教师那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基础上的新的突破,这对于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成语教学相长: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如:《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又如:再如教员天天在堂上给大家讲,不特不能减其所有,反可得教学相长的益处。——清·梁启超《“知不可而为”主义与“为而不有”主义》
成语熟视无睹:熟视:经常看到,看惯;无睹:没有看见。看惯了就象没看见一样。也指看到某种现象,但不关心,只当没有看见。如:晋·刘伶《酒德颂》:“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唐·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是以有力者遇之,熟视之若无睹也。”又如:对于损坏公物的现象,我们决不能熟视无睹。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读后感3篇(扩展8)
——《陶行知》读后感 (菁选20篇)
《陶行知》读后感1
《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通过一段段短小却精辟的文字体现了陶老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不禁深深地佩服这位教育大家的远见与深刻。书中第一篇就是“教学合一”。陶行知认为教学应该合一的第一个理由是:“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指导他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这样学生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这不仅为我们指出了教师教的方法,还为我们指出了学生该如何去学,同时也告知我们学生到底要学什么。
的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索,自主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体现教中有学,学中有教,教与学相互作用,即所谓“教学相长”。在教育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其中,把它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式,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自我,促使受教育者成为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个理论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对于学生要做到“因材施教”,对待不同的学生要“个别对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其性格脾气、运动能力、学习能力、思维特点等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学习目标,都能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从而避免学生因为经常不能获得成功而失去兴趣,产生厌烦心理。
最后,陶先生用“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这句话给了我们一个忠告,我们现在处于一个网络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非常快,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许多的知识,作为老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内涵,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一个有着广博知识的老师,可以让教材上的内容变得更精彩,更有趣。而一个故步自封,不思进取的教师,他的课堂会日渐单调、陈旧,这样的教师又如何能让学生获得快乐与帮助呢?
就如陶老所说教育的确是一门深而活的学问,《陶行知教育名篇》是一本很值得看和学习的一本书,我也将于它置于案头,让它指引我们在这条学习之路走得更远。
《陶行知》读后感2
本学期我读了《陶行知名篇精选》一书,书中从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等方面阐述了至今仍感到很中肯、很新鲜、仍有试验价值的一些教育问题。
通过读书使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1、感受到自己知识的匮乏。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必须有一桶水,一桶流动的活水。而我在这么多年的教学中,充的电远远不及知识更新的速度。所以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要多读书,多从书本中吸取营养。
2、感受到自己教学思想的落后。在这本书中,“教学做合一”一文鲜明的指出了:“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而现在的教育特别是在我的课堂中又有多少能真正把教学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呢?新课标指出:数学源于生活,并且服务于生活。而我的课堂大多还是以本为本,始终跳不出应试教育的框框,学生们的知识学死了。我要改变这种状况,努力使学生能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要用课本去教学生,不能再去教课本。
3、感受到自己对学生付出的爱还不够。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一个孩子对一门课程的喜爱,有时并不是基于课程本身的什么价值,而很可能是一些常常被老师们忽略的十分微小的细节。当孩子从细微之处感受到了老师真挚的爱,当孩子同样爱上了自己的老师,也就是孩子热爱这门学科、热爱学习的开始。结合*时的教学,我发现有时我对学生们太严厉了,甚至于他们不敢与我亲近。要想让学生们喜欢自己,喜欢自己的课,应该宽严相济才对呀。
通过读《陶行知名篇精选》一书,还有很多很多的感想,我将会把这些想法一一内化为行动,逐步提高教学质量。
《陶行知》读后感3
陶行知先生是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教育的改革家,其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论和丰富的办学实践,为*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最近我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认识到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爱心是教育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教育是植根于爱,教师有了爱,才会积极地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才会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才会追求卓越和创新的精神,才会用智慧和心血去培育好学生。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他说:“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读后感《林旗英:《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陶行知先生是这样尊重学生。
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们现代教师做学生“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教学十几年,我认识到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我们的学生最关心的是教师对他的看法如何,最大的愿望是受到老师的关心和喜爱。当我们面对学生时,尤其是那些似乎充满缺点的学生时,更要用亲切的语言、温柔的目光与他们交流,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让学生亲近你。如果能细心地发现他们的优点,然后真诚而慷慨地去赞赏他们,一定能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希望和信心,学生也会自然地显示出友好合作的态度,激发学习热情。
只有我们充分相信学生去爱他们时,学生才会相信自己,勇敢前进。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孩子。我们要善于接近孩子,体贴和关心学生,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亲近和爱,这是我们教育顺利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
《陶行知》读后感4
读罢《陶行知教育学》,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爱是最伟大的信念,爱是教育的至宝。只有心中有爱,爱你的事业,爱你的学生,爱你的同事,你的工作和生活才会有热情,也才会有意义。可以说没有爱就有教育;没有爱就没有真诚;没有爱,品格和智慧就不能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发展。深厚的爱生之情,会促使教师去尊重学生,愉快地去接近和理解学生,积极寻找与学生对话的机会,以真诚的目光去关怀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给他们以及时的支持和鼓励,做学生成长路上的知心朋友和领路人,这样,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教育教学才会顺利进行。只要凸现出爱,爱也永远伴随着你。
当然,爱不是放纵,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行知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又嘱之以俭朴为美德,绝不可浪费,特别是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就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前进的路。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如此。
老师们,热爱自己的学生吧!当我们对学生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而一时不理智地做出有伤学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这学生也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呢?教师爱学生,就不能没有自我克制,怒是必须要制的,否则既无补于事又伤神伤身,久之反倒说明自身无能。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点,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用师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未来。
《陶行知》读后感5
陶行知是一位远近闻名的教育家,但是你可知道陶行知所度过的重重风险呢?我读了陶行知的故事其中一篇《为一大事来》。
1923年,陶行知组织了*民教育促进,他编写了《*民千字课》,奔波了全国十几个省市,把《*民千家课》作为材料,送到*民老百姓家里,劝家家户户都要识字读书。他的活动经费大多数都是自己写书的稿费。一天,他得到了一万的稿费,把一万多元的稿费锁在柜子里,承担家里所有家务的妹妹看见了,问他:“家里有老有小有少,你能不能留下百分之一给穿里用呢?”
陶行知想了想,温和的说:“我要去南京的劳山脚下办晓庄师范,这些钱要作为办学校的经费。我们家里然穷,但植茶谈饭还能维持。*有34000万农民非但没有饭吃,还没有文化。我用这些钱去办学校,是为农民烧心香,是尽我的绵旁之力去帮助它们啊!老师是太阳低下最光辉的事业,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
我们学校的校长和老师,为了教育我们付岀了心血和汗水,特别是我们学校的禚老师,为了提高我们中心小学学生的书法和写作的水*。禚老师便利用休息日和寒暑假,为我们无偿的上课。我感觉我们的禚老师就像文中的陶行知一样。
《陶行知》读后感6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著名的一句名言是“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在他的人生里,这件大事就是为*的孩子能够读书。
在这本书里,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火烧扑克牌和拆表的故事。
“火烧扑克牌”主要讲的是同学们在紧张的学习下,为了放松心情,开始玩扑克牌。陶行知校长知道以后,十分气愤。为此他专门召开了一次会议,给同学们讲清了道理。同学们听后主动上交了扑克牌,令人没想到的事,他竟然当着同学们的面把扑克牌都给烧掉了。
为什么要烧掉呢?原来在当时抗日需要人才,建国也需要人才!所以他要求同学们要充分利用一切时间来读书学习,累了,可以唱歌跳舞下象棋……
“拆表的故事”主要讲了陶行知朋友的孩子非常喜欢拆东西,甚至连家里新买来的表也给拆了,这令他妈妈很生气,特别想把他的“坏毛病”给改掉,甚至还经常动手打孩子,陶行知校长知道后便专门来到朋友家,告诉他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但不能阻止孩子,还要特别培养孩子的这一爱好,说不定还能培养出一个*的小爱迪生呢!
这两个故事给了我深深的感触,那就是:一要充分利用时间读书学习,以免造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后果,二是告诉家长们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要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来培养和发展孩子,而不是阻止孩子。
多么优秀的校长啊!多么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啊!我多想让我们的爸爸妈妈也来读一读陶行知校长的故事啊!
《陶行知》读后感7
陶行知是*近代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作为一名留洋的教育家,在深刻了解了*的文化和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所提出的“生活教育”学说,成为*教育血液的重要成分。他的一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去”;他的语言淡香如茶,处处闪烁着真知灼见;他的思想历久弥新,影响深远。时光荏苒,如今我们再回头仰望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低头品读他写下的一卷一章、一字一句,无不感受着先生炽热的爱国情怀与挚诚的敬业精神。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是先生的求真精神 ,“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是先生的精神本源。
《师生共生活》、《民主的儿童节》、《创造的儿童教育》等文章都体现着先生对孩子的热爱,对*好教师的期盼。在《实际生活是我们的指南针》一文中他说道:“我虽觉得我有好多地方可以帮助诸位,但指南针确是有些不敢当。我和诸位同是在乡村里摸路的人。我们的真正指南针只是实际生活。”朴素*实的一席话,不仅使人感到他非常谦虚,更体现先生求真、务实的态度。在给《吴立邦小朋友的信》中,他写到:“*时得了小孩子的一封信,如获奇宝:看过了即刻就写回信:回了信就把它好好地收藏起来。每逢疲倦的时候,又把它打开一读,精神就立刻加增十倍。小朋友的信啊,你是我精神源泉!”一个不是真心关心儿童、从内心爱护儿童的成年人是不会有这样的感受的。一个孩子给他的信, 陶先生都给予这样认真的回复,待人之诚恳、做事之认真足以可见。那读过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著作后我们不难体会 “爱”是支撑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基石。 “捧着一颗心来,不半根草去”是仁爱;“爱满天下,有教无类”是博爱;“学生是太阳,教师是地球”是至爱。正是因为有了爱做基石,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大厦才誉誉生辉。
还有《每天四问》中提到的四个问题让我感受颇深。是呀,一日三省吾身我们做到了吗?班主任的工作事项繁琐,但也是有规律可循,每天要做的事情已心知肚明,可是每天反思了吗?反思的及时吗?是不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呢?一想到有时心情不好“踢猫效应”也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吧?真是不应该呀!面对一次次的大小考试,一张张的红白通知单,一张张失去童真的脸,一句句从学生嘴里说出的考虑颇多的话语,一个个看似无奈又疲倦的小身影,我们不得不深思。我的孩子将来也会如此吗?太不希望了!看看晓庄师范学校的生活环境似乎与小豆豆的学校很相似,真是让孩子们羡慕呀!而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我们也能做一些什么。无论如何教师对自己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抱什么态度,对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抱什么态度,这是师德问题,也是良心问题。有人曾说过教育不是牺牲,是享受;不是重复,是创造。教师的一生很难干成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但作为教师自身而言,我们仍期望它如百合,夏日展开是一朵美丽的花,秋日收获是一枚成熟的果;而这一切的一切,对我们个人而言,有个很重要的立足点,就是爱与责任同行。不敢过多的夸大其词,还是先努力做好自己吧。
《陶行知》读后感8
陶行知遵循他“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对课程资源认识的视野极为广阔,社会、自然、生活是他课程资源观的三个关键词。他说:“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全部的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全部的课程包括了全部的生活:一切课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课程。”“他头顶着青天,脚下踏着大地,东南西北是他的围墙,大千世界是他的课堂,万物变化是他的教科书,太阳朋亮照耀他工作,一切人,老的、壮的、少的、幼的、男的、女的,都是他的先生,也都是他的学生。”
《陶行知》读后感9
自从阅读【陶行知读本】之后,我便不忍释卷,书中那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吸引着我,那一句句感人的名言震撼着我。从陶行知这位‘万世师表’的圣人身上,我看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也学到了很多很多。
从陶行知身上,我学到了尊敬师长。陶行知自幼聪明好学,邻近的一位塾师认定他长大以后必能成就大事,就让他免费入私塾读书。有一天,下大雪,当陶行知赶到私塾时,老师已经开始上课了。陶行知怕打扰他们,就站在门外专心致志地听老师把课讲完。这种学习精神感动了,私塾的每一人,也感动了我。那么寒冷的冬天,他在雪地里站了一节课,就是为了不影响老师上课,不影响同学们上课。这是一种先人后己的精神,时时处处地为别人着想,心中时刻怀着对老师的尊敬精神。
从陶行知身上,我还懂得了乐于助人和尊老爱幼。陶行知小时候,曾经为程四奶奶买锅。回来时,天黑了,本来难走的山路就很不好走,可老天又下起了大雨。他把锅送到程四奶奶手里时,浑身上下都湿透了。陶行知就是这样让人尊敬的人。
看了这篇文章后,我思绪万千:陶行知爷爷留给我们的仅仅是这一本书吗?不是的,他留给我们的是滋润我们心灵的传统美德,是需要我们不断反思,对照的感人行动,是他那流传的不朽功绩。
《陶行知》读后感10
不知是从何日开始,我的心中深深地烙下了他的名字——陶行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组合成“行知”!一个多么富有哲理和韵味的名字呀!不光是他的名字让我回味无穷,他的故事更让我受益匪浅。
有一次,陶行知爷爷将要离开纽约去底特律,为福特汽车总厂的工人演讲。出门前,他总是先整理一下自己的衣着,因为这是代表一个国家的形象啊!突然,他在擦那双唯一像样的黑皮鞋时,发现鞋头上有一个小洞。于是,他便拎着皮鞋到路边的鞋匠那儿去补。可鞋匠说这双鞋无法修了,他就亲自用剪刀在鞋头上剪了一小块皮,粘在破洞上,抹上鞋油,继续穿着这双鞋进行了慷慨激昂的演讲。而在他节俭的同时,却把自己积攒以及募捐来的"钱款全部寄回了祖国,支持着祖国的抗日……
读着读着,我的内心不禁感慨万千,脑海中浮现出了两年前的一件事。
那年正值小暑,毒辣的阳光照在大地上,大地似乎被烤焦了,闷热的天气让人动不动就大汗淋漓。好动的我当然也不例外,特别是那双脚,一天到晚都是浸在厚实得密不透风的球鞋里,我实在受不了了。为了给这双困在“围城”里的脚“降温”,我便诚皇诚恐地请求妈妈给我买一双凉鞋,虽然我知道爸爸前几天刚下岗,妈妈也正为这事发愁。可没想到妈妈居然一口答应了。我欣喜万分,心想:这下我的双脚可以凉快凉快了,再也不必闷在球鞋里“淌汗”了。当我穿着来之不易的凉鞋时,心里有说不出的感激。但好景不长,没过多久,凉鞋上的鞋粘便松了,虽然我倍加爱惜,却仍逃脱不了便宜货的宿命。我伤心极了,我的双脚又将面临“闷与热”的煎熬。于是,我试图再次请求妈妈为我买双凉鞋。可这一次,妈妈却坚决地说:“不买!你这孩子,这鞋不是能将就着穿吗?这么新的鞋子扔了多可惜啊!”“可是——”还没等我说完,妈妈就麻利地拿出针线,一边捋了捋灰白的头发,一边拿起凉鞋就修补起来了。根本不顾及我的感受,反而还笑着对我说:“你看,这样不就行了吗!”当我再次穿上那凉鞋时,心里别说有多难受,我觉得那缝补过的伤痕似乎在嘲笑我:“你看,她穿得多寒酸呀!”就这样,我再也没提买鞋的事,再也没穿过那双鞋。
现在想想这事,我就脸红。和陶行知爷爷比起来,我自惭形秽。当年,他为了国家的利益而放弃了奢侈的生活,节约持家,而我为了自己的享受而不顾父母的辛苦,任性为之。想着想着,我的眼前又浮现了妈妈在昏暗的灯下为我修补鞋子的情景,妈妈的一颦一笑在我的眼前挥之不去!妈妈那双粗糙的手,那略显苍老的脸庞写满了勤俭持家的艰辛…
《陶行知》读后感11
读了陶行知的故事,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人才大才和天才》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讲述了陶校长收留了一些因为战乱影响而流落流离失所的孩子,并对他们进行教育,这些孩子在不同方面,也显现出不同的天分。可是外界却有很多人反对,最终陶校长以“天才”的独到见解,使他们心服口服。
文中的这些孩子,个个都离开了故乡,失去了父母,但他们也是一个个活泼可爱、拥有聪明才智的孩子,他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成为天才。而我们都有爸爸、也有妈妈,我们还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既然他们可以,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呢?我们当然也可以,只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天才的机会,借陶校长的话说:“天才绝不是天生而成的,除了白痴以外,每一个孩子只要培养,引导得当,社会关心,环境适宜,再加上他们自己的不断努力,都可以成为天才。”
读完了这个《人才大才和天才》这个故事以后,给我很大的启发,让我知道了天才不是少数人才有的权利,而是大多数人都有机会。
《陶行知》读后感12
闲暇之余,有幸拜读了《大家心中的陶行知》一书,本书共117位名家分7个不同的行知板块写下了自己心中的陶公,赞颂了陶公为了理想教育的构建和儿童少年健康成长倾其一生心血所做的种种努力,让我实实在在地感悟到一个灵魂中镌刻着中华印记的知识分子的情怀和高尚追求及浓浓的大师之爱。这些“大家”心中的陶先生宛如一个慈祥的长者,话语中蕴含的全都是朴素的真理,是陶先生一生从教的经验之谈。读来如沐春风,胜于自己苦思数载所得,现就管中窥豹的一点认识,谈谈自己阅读后的几点肤浅感受:
一、“爱满天下”,用爱抚育学生心灵
陶行知一生提倡“爱满天下”,这是他人生的信条,也是他毕生生活的写照,他创办的晓庄师范就是他爱德教育的真实写照,充分体现了他对*民、对穷人、对乡村、对农民的博爱,他热衷于创造真诚、博爱、和谐的教育氛围,体现了最崇高的师德境界,树立了人师楷模的显著标志,张扬了爱心和人剃精神。在这里,我所理解的爱应该是大爱而非小爱,大爱应该是对学生思想上的关爱,即时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的思想的偏颇,通过与学生的真诚沟通,让学生相信你,并给处于迷惑中的学生以正确的思想指导。我想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不正是需要拥有这样一颗敏感细致的心去发现和感受每个学生的心灵,给予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
记得班里有个孩子,家里的父母经常吵架闹离婚。有一天早上,我接到该妈妈的电话说孩子怎么也不愿意来读书了,一直在家里哭,让我快去劝劝她。我迅速了解该生的家庭情况后,及时与孩子沟通,孩子一边哭着一边扑进了我的怀里,看着孩子哭得红肿的双眼,望着她那信任的小眼神,我内心五味杂陈。“孩子!会好起来的,人生中有很多的坎坷,我们要学会坚强!老师相信你是个坚强的姑娘。接着,我利用休息时间跟她妈妈单独聊了聊,希望家长之间的感情不要影响孩子的情绪。我们班又利用主题班会寄予孩子无限的关爱,看到有的孩子眼里闪着泪花,我的眼眶也湿润了。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人们的感情也发生着不小的变化。作为老师,我们就应该尽量抚慰孩子的受伤的心灵,让孩子心灵少一些伤害!罗曼.罗兰说:要散播阳光到别人的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用爱心营造阳光,让我们的学生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健康成长。“师爱”如无声的细雨,在不知不觉中滋润着学生的心灵。我们教给学生爱的同时也教会了学生如何去爱别人。对学生来说,老师不经意间的一句话,都有可能对学生产生一生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有可能是造就一个人才,也有可能是抹杀一个人才。
二、“生活教育”,用心开启学生未来
“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这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核心。生活就是教育,生活的内容就是教育的内容,生活的内容是动态的、变化的、全面的,由此而展开的教育也是博大的,有利于受教育者终身的。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
是的,陶先生的这一教学主张,正与当前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不谋而合。“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陶先生说得多好。如今学生的生活圈子比较狭小,但是现在是信息发达的时代,他们对信息的接收能力是非常强的,课外知识非常丰富。由于他们年龄小,还不能把所知的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这就要求教师在“做”上教,促使学生在“做”中学,广泛地在课堂课外开展动手操作和实践活动,正是从“做”入手促进“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但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忽略了对学生的生活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把生活与教育紧紧联系起来,给了我无限的启发和思索。我们在学习新课程理念,开发校本课程,研究有效教学的今天,我们再回头品味陶行知先生的话,是预见?还是巧合?在震撼的同时,我想更多还是思考和学习。在学习中领悟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在学习中整合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在学习中进行自我提高。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学习的背景是生活化,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新课程惟有反映社会及生活的需要,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才能真正体现课程的本质功能。对每个学生个体而言,生活世界是第一位的,知识世界是从生活世界分化出来的,是为生活服务的。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细节中捕捉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利用鲜活的人物和事例让学生走进真实的生活,无论是光明的一面还是阴暗的一面,让孩子在老师正确的引导下用心去触摸、去感悟生活,这样学生才能形成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学会如何有效地解决问题,才能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学生的生活离不开社会,只有将整个社会变成学校,教育的对象才更丰富,教育的意义才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倾其毕生的精力从事教育事业,提出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处处真理洋溢,处处值得细思细品,如人行于百花园中,所过之处皆是芳草蛱蝶、鲜花争艳,值得我们继续研读。他的教育思想滋养了一批批师者,影响了一代代学子,对当今的教育仍有积极的指导作用。作为一名教师,不能不读陶行知,不能不学陶行知,让我们在陶行知这盏明灯的指引下,继续前进、感悟和探索。(朱慧英)
《陶行知》读后感13
最近,我拜读了《陶行知教育学》。越读,我越觉得陶行知先生教育理念十分先进,并且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越读,越觉得他的教育方法具有很强的实效性。读完之后,感觉倍感振奋,一些埋藏在自己心中的“教育死结”似乎正在逐渐地解开,象一团凌乱的毛线,忽然找到了线头,正在一丝丝地理顺。
在我们老师的眼里,每天几乎都只看到后进生:今天早上迟到了2分钟,昨天晚自*是要讲话,值日工作做的不到位,作业没完成,忘记订正了……。所以,越看越不顺眼,越看越有气。每天脸都拉的老长,时不时发一顿火,训斥学生,打击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结果学生也产生了逆反心里,做什么都觉的没劲,一副上课死气沉沉,下课生龙活虎的反常现象。
现在,反过来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一下,试想;处于十六、七岁的花季少年,哪个学生没有一点爱玩的心思呢?哪个学生不爱做梦呢?在学生的头脑里,要学的东西那么多,每位老师都说那是重点要牢记,那么他要记的的东西就不是一点点了,还要加上想玩想吃想偷点懒(人的天性),那么一些学生在学习上疲惫也不奇怪了。如果所有学生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那么和工厂里的机器还有什么不同呢?那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还谈什么生机和希望呢?
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所以,我们要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当你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当你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烦恼时,一定要冷静。如果我们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会是另一种情景。
情感的需要是第一位的。师爱(以及家长的爱)犹如心理发展的精神乳汁,哺育儿童的心灵发展。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我们不仅要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教育的品格,更要有“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老师对后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对教师而言,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在非原则问题上以大局为重,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的过程。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时空仍然熠熠生辉,闪耀着教育智慧的光芒,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认真学习、实践。
《陶行知》读后感14
假期我认真地读了《陶行知》感触非常大是其中的“生活即教育”即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在批判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基础上,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主张,形成“生活教育”教育思想体系。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他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熔于一炉。
陶行知认为,“生活主义包含万状,凡人生一切所需皆属之”。“生活”不是人们通常狭义的理解,而是“包含广泛意味的生活实践的意思”。“生活即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具体讲,教育的目的、内容、原则、方法均由生活决定;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整个的生活要有整个的教育;生活是发展的,教育也应随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教育改造生活是指教育不是被动地由生活制约,而是对生活有能动的促进作用。生活教育的实质体现了生活与教育的辩证关系。陶行知认为:“在一般的生活里,找出教育的特殊意义,发挥出教育的特殊力量。同时要在特殊的教育里,找出一般的生活联系,展开对一般生活的普遍而深刻的影响。
“生活即教育”的核心内容是“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陶行知认为,人们在社会上生活不同,因而所受的教育也不同,“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过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可见,陶行知所说的“教育”是指终生教育,它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他坚决反对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
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具体包括三方面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
下面,就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陶行知先生在“生活即教育”里谈到:好生活就是好教育;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健康的生活就是健康的教育;劳动的生活就是劳动的教育;科学的生活就是科学的教育;改造社会的生活就是改造社会的教育;有计划的生活就是有计划的教育。他同时又谈到,与“生活即教育”有连带关系的就是“社会即学校”。因为,他要实现一种教育的理想,就要用教育的力量来解决民生问题。陶行知先生为此在文中进一步用实例证明,“生活即教育”与“社会即教育”是相连的,是一个学理。他进而又提到,要过现代的生活就是要受现代的教育,办今日之学校,使小学生过今日之生活,受今日这教育。
陶先生在文中,把生活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他不仅给我一震憾,更给我一感叹,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我想,这不正是我们现在提倡和大力推行的素质教育吗?
作为一名教师,不仅传道授业解惑,更要让学生们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与劳动。这正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教人做真人。自有人类生活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是与时俱进的。只有在生活中,我们的教育才具有鲜明性,脱离实际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说教。
我作为一名人民的教师,读了陶知知先生的著作,既感觉受益非浅,又感觉责任重大,同时又得到了启迪。在当今社会,生活教育,是社会所求;素质教育,是社会所需;当一名优秀的教师,是社会所盼。我只有竭尽全力,多学,多思,多想,多做,按陶行知先生所言,努力做一名优秀的教师。
《陶行知》读后感15
《陶行知读本》读后感陶行知,现代著名的革命家、教育家,*民主同盟主要领导人之一。他,引领我们学习做真人;他,教育我们要有独立自主的能力;他,指引我们不断前进。自从阅读了《陶行知读本》之后,我便不忍释卷,书中那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吸引着我,那一句句动人的名言震撼着我。从陶行知,这位“万世师表”的圣人身上,我看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也学到了很多很多。从陶行知身上,我学到了尊敬师长。陶行知自幼聪明好学,邻近的一位塾师认定他长大以后必能成就大事,就让他免费入学读书。
有一天下大雪,路上、树上、屋顶上到处都是白茫茫的一片,放眼望去,就仿佛给大地穿上了一件雪白的衣服。当陶行知赶到学校时老师已经开始讲课了,他怕打扰老师和同学上课就站在外面专心致志地听老师把课讲完。这种学习精神感动了学校里的每一个人,也感动了我。那么寒冷的冬天,他在雪地里站了一节课,就是为了不影响老师讲课,不影响其他同学上课,这是一种先人后己的精神,是一种时时刻刻为别人着想的精神,陶行知心中时刻怀着对老师的尊敬。今天,尊师重道仍然是我们必须继承的传统美德,,一声轻轻的问候,一本整洁的作业,一个深深的敬礼……都会把我们的爱师之情传递。
当灿烂的笑容浮现在老师的脸上,那就是我们最幸福、最开心的时刻。从陶行知身上,我还懂得了乐于助人。陶行知小时候,曾经为隔壁家的程四奶奶买锅。那时,买什么东西都要跑到很远的镇上。回来时,天黑了,本来难走的山路让他累得够呛,可老天偏偏下起了倾盆大雨。陶行知把锅背在背上,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他真想停下来休息会儿,可当他还想到程四奶奶还等着他的锅煮饭时,他便加快了脚步。当他把锅送到程四奶奶手里时,浑身上下都湿透了。陶行知就是这样,用自己的行动来表达对老人的尊敬。而我们现在很多人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小公主”,*时生活中得到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无尽关怀,渐渐变得自我中心起来,处处向别人索取,却不懂得去关心别人、帮助别人。
当看到陶行知在那样恶劣的天气里为了程四奶奶而奔波,在那样泥泞的道路上跋涉那么久,我感受到了震撼,他使我认识到给予是快乐的。是啊,我们身边有多少需要我们帮助的人:生活贫困的外地同学,没有亲人关爱的老人……他们需要我们的相助,甚至有的只需要我们一点绵薄之力,对他们来说却是雪中送炭。看着眼前这本《陶行知读本》,我思绪万千:陶行知爷爷留给我们的仅仅是这一本书吗?不是的,他留给我们的是滋润我们心灵的传统美德,是需要我们不断反思、对照的感人行动,是他那永世留传的不朽功绩。
《陶行知》读后感16
认真拜读过《陶行知》一书之后,获益匪浅。“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我们可以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中汲取丰富的养料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
一、实施爱的教育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毕生从事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爱的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对每一个学生都应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在爱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爱的情感,用爱的情感帮助学生塑造人格,把爱的教育寓于学科教学活动之中,使学生们感受父母的爱,从而培养学生爱父母、爱他人的情感。情感是理智的基础,善良的心和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操也是创新智慧的心理基础。
二、实施生活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内涵十分深广,而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陶行知提倡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他的生活教育从内容上看是动态的,随环境和不同受教育者的变化而变化。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而教学的中心是“做”即实际生活。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学都要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书本知识要联系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的建设、国家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这样,不仅使学生开阔了眼界,书本上的知识活了起来,而且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课外,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每设计一次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具体的要求和精心的安排,都力求收到尽可能好的实效。
三、实践创新教育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
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做’字在晓庄有个特别定义。这定义便是在劳力上劳心。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阳明先生的见解颠倒过来,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创新教育是教育观念,又是具体的教学思想,它只有化作具体的教育教学的操作方法才能够实现。但教育教学无定法,因此它又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为此,今后我们更要认真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主流价值体系观念,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学习他高尚的人格品质,求真求实求创造的教育理念,成为敬业爱岗、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创新务实的教师,为培养学生成为“真人”,并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认真学习了陶行知先生的“六大*”的思想,可以采用的做法是:*学生的眼睛——使他们从书本和试卷中*出来,让他们去看社会、看自然、看生活;*学生的双手——使他们闲置的双手动起来,去做事情,做到“学做合一”;*学生的头脑——使他们从“只听不思”中*出来,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学会思维;*学生的嘴——给他们说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学生的空间——除了课堂学习,还引导他们走向课外,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给他们广阔的天地。
陶行知教育思想是宝贵的经验和财富,是我们学习、研究、继承和发展的永恒的课题,是创造型教师及专业发展义不容辞的责任。
《陶行知》读后感17
第一次读《陶行知文集》时我还是个大学生,带着对教师生涯的美好憧憬和满腔热情认真地读了一遍。“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把真诚的爱献给了他热爱的教育事业,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爱满天下”更是他一生奉行的格言。如今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对这些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再读《陶行知文集》,我不忍释卷,书中的一个个故事、一句句名言,引导着我反思,启发着我思考。教导着我对学生应有一颗爱心,要爱得真诚,爱得真心,要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陶先生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公正的,对学困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让学生在爱的温暖中自我涅槃。
爱是打破偏见,尊重孩子
偏见,就像一座大山,压在孩子的头上,任凭怎么努力都无法搬开,孩子最后自我放弃,自动把自己归入坏孩子阵营。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打破心中的成见,怀着满腔的爱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正如陶先生所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讽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里的哪吒,一出生就被贴上妖怪的标签,即使他斩妖除魔并救人于危难,换来的却是嘲笑。于是他破罐子破摔,大搞破坏。可他也曾如此天真无邪,和小妹妹踢毽子,笑得那么干净阳光。他渴望被赞美,被尊重,却一次次落空。偏见和定义,最为伤人。生活中,作为教师的我们也曾不自觉地如陈塘关百姓一样,用批评指责的方式对待班级的熊孩子,在孩子屡屡犯错后形成一个刻板印象,一犯错就是指责和数落,根本无法达到教育转化的目的。正如马卡连柯所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人的颓废和放弃,都是从失望开始的。在付出真诚和汗水后没有期许的收获,便容易使人怀疑付出和收获的关系,进而否定自我,在消极的自我暗示中放弃,这些熊孩子表面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刀枪不入,其实内心非常在意。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类本性上最深的企图之一,是期望被赞美、钦佩和尊重。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但在心灵最柔软的地方,深藏着同样的,被尊重、被认可、被接纳、被赞美的期望。对孩子多一些认可,将眼光和注意力集中于孩子的闪光点,我们会惊喜地发现,他们会向着我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陶行知先生“四颗糖”的故事是我们学习的典范,想要孩子变得更好的做法,不是打压,而是用善意的赞美和期许,尊重孩子的个性化发展,鼓励他去为实现梦想而努力。成功的路很远,资质不佳、有点“熊”的孩子更需要父母和教师的理解和包容。我们在乎、尊重孩子,也在乎他们的想法,孩子的心灵就会为我们打开。
曾经遇到过一个破坏力很强的孩子,让同学惧怕,让老师头疼,行为恶劣,软硬不吃,来硬招他直接正面冲突,用软招他一脸不屑,永远一副“我就这样,你能拿我怎么办”的表情。我想尽办法,收效甚微,于是我去家访。踏进他家门,我惊呆了,狭小的出租屋,客厅堆满杂物,地板和物件都脏兮兮的。他家里四个孩子,他是老三。父亲沧桑的脸上写满不耐烦。母亲暴躁易怒骂骂咧咧,对不请自来的我只说了一句话:“老师,我要上夜班了,那个废物你不用管他,我当初就应该把他掐死。”震惊的我回头,看到孩子眼里的泪光。那一刻,我的心好疼,我好想把他抱在怀里。家访后我们进行了一次*等的如朋友般敞开心扉的畅聊,顽劣的孩子首次对我敞开心扉,起因在于一年级时班上孩子老是说他臭,嫌弃他排挤他,可没人知道才6岁的他要自己洗衣服做饭。在家里得不到父母手足的关爱,在学校受不到同学、老师的尊重。他也努力过,无奈成见太深,在他人消极的暗示下自我放弃,顽劣不堪。从此,我对他多了一份关爱,每天真诚的问候,善意的微笑,点滴进步公开表扬,偶尔犯错私下引导。稀疏*常的问候,却柔软了他的心。人最深层的心理动机,是渴望被在乎。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偶尔还会犯错,但身上的脾气已经消失,被尊重被在乎的他,眼里有光,心中有梦。
爱是积极暗示,表扬鼓励
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给孩子撑起一片抵御自我否定的屏障,有助于自信心的树立和发展。在日常教學中,我们要给熊孩子多一点肯定,抓住闪光点,多鼓励多表扬,让孩子在积极的自我暗示中,迈向全新的自我。
爱是耐心引导,有效沟通
在日常教学中,面对熊孩子,作为教师的我们内心燃起的是不耐烦,是愤怒,是想以更大的气势压倒对方的简单而粗暴的处理方式:我们对着孩子大喊大叫,威胁恐吓无所不及。结果却是硬碰硬,冲突升级,压抑的情绪在下一次更猛烈地爆发。显然,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是失败的,缺乏爱和沟通,积压的情绪会埋下巨大的隐患。孩子的坏情绪总是有内在原因的,面对坏情绪应以疏通为主,而非强堵,正如治水,堵的结果最终是全线崩溃,沟通便是疏通坏情绪的最好方式。
爱是培养责任,发扬个性
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生命个体,发扬个性,因材施教,给孩子多一点肯定,让孩子勇敢做自己,在自我进步与肯定中,培养责任,懂得担当。孩子有自己的思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由他自己决定。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家长和老师可以创造条件,放手让他们去做一些看起来可能力所不能及的事,赋予孩子更多的责任与担当。让他们勇敢做自己,没有一个“熊孩子”是天生的。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生动活泼、有着自己个性和天赋的孩子。我们要做的就是尊重他们的个性,尽我们所能去唤醒孩子内在的智慧与潜能,鼓励他们做自己,发现自己存在的独特意义,形成健全人格,让每一个孩子在有爱的环境中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爱是向善向美,包容关爱
爱,有神奇的力量,如阳光,一落到孩子心灵的枝头,那些枝叶便会生机盎然起来。正是这种无条件的爱,唤醒了那些假装自己是坏孩子的学生。
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如果教育中面对误入迷途的孩子,我们也能在心灵上再走近一点儿,多一点儿关怀,多一点期待,他们心灵的天空就可能会多一点儿晴朗。“一个最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轻易被打动,也最能识别善意。”
爱,看似柔弱,却不可战胜。
《陶行知》读后感18
通过读《陶行知》才真正体会到“教人求真和学做真人”的重要性,自己也恪守做人诚信的原则,努力给自己的学生一个好的榜样。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就是教孩子学会做人,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由此我想到三点:
1、教育孩子有责任心。
首先教育孩子对自己负责。自懂事起,引导孩子合理从安排作息时间、游戏、交往、学习,到整理自己的玩具、图书、床铺,力争让他自己主动完成。
其次,教育孩子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勇于承认自己的缺点,敢于正视自己。
其三,对待学习,鼓励他自己主动地去完成,做到不折不扣,一丝不苟。孩子有了责任心,才能认真地对待每一件事,才能自尊、自爱、自强。
2、教育孩子善待他人。一个人要想得到他人的承认于尊敬,首先就要承认与尊重他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教育孩子懂得换位思考,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学会善解人意、宽容他人。尤其是在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时,要让他冷静地去分析问题。如果责任在自己一方,就要主动地认识不足,走出总以自我为中心考虑问题的误区。
3、教育孩子勇敢做人。人生总是要面对很多困难、很多挫折的,教育孩子勇敢做人使其成长的需要。勇敢做人的第一个层面是遇到困难和挫折,要树立必胜的信心,并且寻找战胜困难的途径,把握做事的具体步骤,最终体验成功的快乐。
我们学习陶行知的思想,不仅仅停留在对其思想理念的了解之上,更重要的是在于沿着陶行知的理想追求和与时俱进的目标,以“行知行”的方法去学习和实践。作为一名教师,我将永远牢记陶先生的教诲,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陶行知》读后感19
《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通过一段段短小却精辟的文字体现了陶老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不禁深深地佩服这位教育大家的远见与深刻。书中第一篇就是“教学合一”。陶行知认为教学应该合一的第一个理由是:“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指导他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这样学生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这不仅为我们指出了教师教的方法,还为我们指出了学生该如何去学,同时也告知我们学生到底要学什么。
的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索,自主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体现教中有学,学中有教,教与学相互作用,即所谓“教学相长”。在教育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其中,把它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式,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自我,促使受教育者成为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个理论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对于学生要做到“因材施教”,对待不同的学生要“个别对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其性格脾气、运动能力、学习能力、思维特点等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学习目标,都能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从而避免学生因为经常不能获得成功而失去兴趣,产生厌烦心理。
最后,陶先生用“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这句话给了我们一个忠告,我们现在处于一个网络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非常快,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许多的知识,作为老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内涵,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一个有着广博知识的老师,可以让教材上的内容变得更精彩,更有趣。而一个故步自封,不思进取的教师,他的课堂会日渐单调、陈旧,这样的教师又如何能让学生获得快乐与帮助呢?
就如陶老所说教育的确是一门深而活的学问,《陶行知教育名篇》是一本很值得看和学习的一本书,我也将于它置于案头,让它指引我们在这条学习之路走得更远。
《陶行知》读后感20
读罢《陶行知教育学》,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在育才学校经济最困难的时候,他到处奔波,筹措资金,以维持学校的日常生活,当时有人嘲笑他这样做是抱石游泳,学校如同重石,很可能将拖入水底,还是弃石为好。陶行知不予理会,他坚定而乐观地回答:“我不是抱石头游泳,而是抱着爱人在游泳,越游越起劲,要游过急流险滩,达到胜利的彼岸。”陶行知引学校为“爱人”,他不把学校学生当“石头”,正表明他在艰苦险恶的逆境中对学生倾注了他全部炽热的爱,竭尽奋斗之力将他们安全送达理想的彼岸。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没有爱便不成为学校。“晓庄是从爱里产生出来的。没有爱便没有晓庄”,办学者及教师都充满着爱,爱教育爱学生,方能奋斗办出像样的学校。
教师没有爱也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
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学生,有些学生由于父母忙于生计,把孩子扔在一边,他们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学习跟不上,有时我真的不忍心责备他们。想想自己的孩子每晚几乎都在自己的看护下做作业,再想想他们,我们作为教师的有什么理由不去爱他们呢?教育本来就要用爱去浇灌,心与心交融才能回报以真诚。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读后感3篇(扩展9)
——说知论智读后感 (菁选2篇)
说知论智读后感1
能足智者,天不能穷。然而,什么是智?古往今来,每个人对此都有着不同的理解。《说知论智》则从什么是智慧,如何获得智慧等,给了我们独特的答案。
智慧是引经据典,卖弄学问么?有学问当然是好的,但并不意味着有智慧。智慧是心灵手巧,有心眼么?也不是,这最多是投机取巧,心眼多。《说知论智》说,智慧,是指人的一种高级的、主要是知性方面的精神能力。智慧,要求远见,要求眼光,要求对于对象的整体把握,要求不仅经得住一时一地一事的考验,而且经得住较为长期且全面的检验。智慧要求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要求有所不为,有所为;要求学有新意,事有新意,言有新意。
从智慧的土壤中生出三片绿芽,好的思想,好的情怀,好的行动。智慧的人,必然是有远见、明辨是非、有大局的人,绝不会鼠目寸光、私心杂念、斤斤计较、患得患失。智慧的人,更会有好的风度,更宽广的心胸,更从容的举止。这是智者的情怀。智慧,也绝不仅仅是思想的火花、心灵的感悟,更是积极的追求与行动。古人说,知行合一;又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都是说,人,不仅要在知识修养、内在精神上下功夫,更要在事上磨练。与知相分离的行,不是笃行,而是冥行。脱离了智慧指导的行动,是盲动。
然而,古人说,大智若愚。老子讲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致都是一个意思。这和智慧的思想、情怀、行动是矛盾的吗?当然不是。外智而内愚,实愚也;外愚而内智,大智也。因为,外智者,常好张扬,事事计较,工于计巧,惯于矫饰,精明干练,吃不得半点亏。内智者,外为糊涂之状,上善斤斤计较,事事算大不算小,达观,大度,不拘小节。我们当然要做内智者,真正智慧的人。
读罢《说知论智》,掩卷沉思,确实,什么是智,应该能够得出一个答案。但更为重要的是,怎么获得智慧?要汲取全世界的一切智慧成果,弘扬民族文化的益智精华,倾听时代高端与科技前沿的信息与呼唤。这当然是必须的,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具体而言,实践,是获得智慧很好的`途径。在实践中,不断磨练自我,获得成长。还有更为简洁的方法,是读书。读书,可以增长知识,开阔眼界,由书中汲取前人的经验、教训。阅读,使我们获得精彩、睿智和幸福的人生。更让我们在其中,获得智慧。
说知、论智,读好的书,做智慧的人。
说知论智读后感2
能足智者,天不能穷。但是,什么是智?古往今来,每个人对此都有着不同的了解。《说知论智》则从什么是才智,怎样取得才智等,给了咱们共同的答案。
才智是引经据典,卖弄学识么?有学识当然是好的,但并不意味着有才智。才智是心灵手巧,有心眼么?也不是,这最多是投机取巧,心眼多。《说知论智》说,“才智,是指人的一种高档的、主要是知性方面的精力才能”。才智,“要求远见,要求眼光,要求关于方针的全体掌握,要求不只经得住一时一地一事的检测,并且经得住较为长时间且全面的查验。才智要求触类旁通,融会贯通;要求有所不为,有所为;要肄业有新意,事有新意,言有新意”。
从才智的土壤中生出三片绿芽,好的思维,好的情怀,好的举动。才智的人,必定是有远见、明辨是非、有全局的人,绝不会目光短浅、私心杂念、锱铢必较、患得患失。才智的人,更会有好的风姿,更广大的胸怀,更沉着的举动。这是智者的情怀。才智,也绝不只仅是思维的火花、心灵的感悟,更是活跃的寻求与举动。古人说,知行合一;又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都是说,人,不只要在常识涵养、内涵精力上下功夫,更要在事上锻炼。与知相别离的行,不是笃行,而是冥行。脱离了才智辅导的举动,是盲动。
但是,古人说,大巧若拙。老子讲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致都是一个意思。这和才智的思维、情怀、举动是对立的吗?当然不是。外智而内愚,实愚也;外愚而内智,大智也。由于,外智者,常好张扬,事事计较,工于计巧,惯于矫饰,精明干练,吃不得半点亏。内智者,外为模糊之状,上善锱铢必较,事事算大不算小,豁达,大度,落拓不羁。咱们当然要做内智者,真实才智的人。
读罢《说知论智》,掩卷深思,的确,什么是智,应该能够得出一个答案。但更为重要的是,怎样取得才智?“要罗致全世界的全部才智效果,宏扬民族文化的益智精华,倾听年代高端与科技前沿的信息与呼喊”。这当然是有必要的,也是咱们寻求的方针。详细而言,实践,是取得才智很好的途径。在实践中,不断锻炼自我,取得生长。还有更为简练的办法,是读书。读书,能够增加常识,开阔眼界,由书中罗致前人的经历、经验。阅览,使咱们取得精彩、睿智和美好的.人生。更让咱们在其间,取得才智。
说知、论智,读好的书,做才智的人。
推荐访问:绿肥红瘦 知否 读后感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读后感3篇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读后感1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读后感100字
[2023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读后感3篇]相关文章
- 上一篇:2023年度《男生都是挨整命》读后感3篇
- 下一篇:《秋天怀念》读后感3篇【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