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信函范文网>读后感 >

2023《呼吸》读后感7篇(2023年)

时间:2023-03-15 13:50:10  来源:网友投稿

《呼吸》读后感7篇《呼吸》读后感篇1教育,总是让人感觉是那么远大又似沉重的话题,能让教育自由呼吸,那是多么令人向往啊!最初也是这个原因,吸引我要认真读一读《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呼吸》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呼吸》读后感7篇

一篇优秀的读后感肯定是会融入自己的情感的,撰写一篇读后感可以加深我们对书上内容的理解,以下是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呼吸》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呼吸》读后感篇1

教育,总是让人感觉是那么远大又似沉重的话题,能让教育自由呼吸,那是多么令人向往啊!最初也是这个原因,吸引我要认真读一读《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走进李希贵老师的教育课堂,深深的感到:原来教师可以这般自由,学生也可以这样自由,如此自由的教师和学生,怎会没有教育的自由呼吸呢?

“教育”,这个内容好像有点大了。是啊,虽然自己是教师,可真的一直不敢轻言教育,总感觉“教育”是领导者的事儿,而自己只是从事着与教育有关的一份工作而已。但李希贵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让我觉得,我所从事的不是与教育有关,而是就是教育!

“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就是这句话,让自己瞬间有份感动和责任,有点微微波澜和“蠢蠢欲动”。虽然我知道真爱和宽容背后的辛苦和付出,但我还是庆幸自己在教育的轨道上不曾脱轨。

“一个孩子对一门课程的喜爱,有时并不是基于课程本身的什么价值,而很可能是一些常常被老师们忽略的十分微小的细节。当孩子从细微之处感受到了老师真诚的爱,当孩子同样爱上了自己的老师,也就是孩子热爱这门学科、热爱学习的开始”,身为教师,对教育的万分热爱和忠诚,不如对学生的十分真心和爱护更有意义!

“教育有时就是这样奇怪:我们耗尽心血和时间经营的——例如课堂教学中老师苦心孤诣的讲解辅导——很快就会被孩子们忘掉,而我们无意中播下的种子,却在孩子生命的`原野里长成了一棵大树,让他们受益终身。每一位善于思考的老师,都应当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我们究竟该怎样把这种‘有意的’教育和‘无意的’教育结合起来”。真所谓“言传不如身教”,绞尽脑汁追寻课堂环节的完美,不如身体力行,潜移默化,给学生一份本真的生活课堂,真爱为基础的“无心插柳”怎能不是“柳成荫”呢?

“其实,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错误,就像学习走路的幼儿跌跟头,绝大部分和道德品质并没有多大关系。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给予孩子一份成长过程中特别需要的宽容”。曾经看过这样一句话“学校是每个人可以犯错误的地方”,那么我想,老师就应该是能给予犯错误的学生最大宽容的人。“让孩子们学会从自己的差错中获得真知是教师的本分”。

如此看来,教育并非空口而谈,也不是高高在上,更不是遥不能及,只要我够真诚,有真爱;够善良,有宽容,那么,身为教师的我每一天都在与教育同行。

《呼吸》读后感篇2

得知自己不幸患上癌症之后,你会做什么?是嚎啕大哭,怪罪命运不公?是默默接受,等待着死亡?还是完成自己最后的梦想,留些痕迹在这个世界。

保罗36岁时面临这个问题时,做出了决定,所以,才有我们看到的这本《当呼吸化为空气》。他在患病后留给这个世界的,一是可爱的女儿卡迪,二就是这本书。保罗的心理需要强大成什么样子,才能云淡风轻的把这些经历都写下来,不停地回顾,也就是在这些回顾中,他认清了生命的意义。

在书中,我曾看到这样一句话:别因为你要死了才去做或者不去做某件事情,而是要找到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去做。是啊,我只需要问自己,此刻做的事情,有没有积极的意义?有没有把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过好?每每这样自问,对于死亡的恐惧和未来的迷茫,就变成了勇敢和笃定。这是多好的提醒人们的句子啊,无数人用最后的关头、一些突然的警醒作为行动或者不行动的标准,充其量不过是为自己的懒惰和拖拉寻找着借口。那些熟悉的场景总是频频出现:懒懒地什么都不想干;看着别人汗流浃背,想着自己如此松散;早起几天进行晨跑,便被自己的行动和勇气感动不已,坐在沙发上捧着饮料瓶开始享受成功的自己。

放低对自己、对生活没有要求,我们总是过于容易原谅自己,给自己找各种理由。在机会遍地的时候,躺着不动,却盼望着机会降临,等机会没有了才叹息后悔。正如保罗所说,别因为你要死了才去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任何你觉得有意义的事情,都值得一直做下去,不管何时,只要去做。

《呼吸》读后感篇3

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用非常平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一个他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表扬学生要铺张,批评学生要吝啬。”多么朴实的语言,将教育这个让人觉得漫无边际的概念,用寥寥数言解释的淋漓尽致,我不由的为李老师的观点大鼓其掌。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

我感觉教育应该像农民种庄稼一样,春天播下一粒种子,缺少水份为它浇水,长满杂草为它除草,遭遇病虫害为它洒药,缺少营养为它施肥,让它能在一个健康的条件下一天一天的长大,直到秋天收获果实,这期间我们不能拔苗助长。

而教师在实施教育的时候,总是希望他们的教育对象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生长,更希望他们以最短的时间内成熟,不断地把自己的养分无私地输给他们,希望他们全部吸收并强壮起来。但是肥胖并不等于强壮,孩子们不一定会你给什么就吸收什么,他们总是挑自己喜爱的零食去吃,他们才不管有没有营养,营养均衡,协调搭配的问题,只要口感好就行。

书中提出,教育的本质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就像现代家庭中的独生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什么都帮他们做了,让他们享受一切成果,升旗仪式帮他们写稿,电脑比赛帮他们设计作品,让他们临模,演讲比赛帮他们修改文章,文章差到几乎由老师为他们重写,考试场上成了老师的刑场。

我们没有挖掘学生的潜力,反而尽力把他们塑造成另一个我们。我们要所有的孩子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发展,把本来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雕刻成一具相同的模型。把本来丰富多彩的世界变成一个的塑像。书中说教育无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目的隐藏起来的教育,是不动声色的教育。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将是徒劳的。放开孩子的手脚吧,让他们自己走路,也许他们能够更快地奔跑起来!

《呼吸》读后感篇4

真真实实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忍不住哭了好几次,为保尔的不幸,为保尔的坚毅,也为他与妻子之间的情意而感动。读的过程中自己常常会被其实作者早已不在这个世界上的事实所惊觉到(每次意识到后,又一股惋惜之情接踵而来,只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好好珍重自己的身体,不要把它不当一回事,趁还来得及的时候。人的一生当中除了健康问题,其他的都可以不是问题。),因为书中人物形象真的太真实或者说保尔把他的所受所感全都让我们经历了一遍,不同的是虽然我们就像旁白一样目睹这一切,而保尔却是故事的主人公,多希望他只是故事的一个小角色啊,不用汇聚那么多的目光,不用多么强烈的存在感,不用肩负那么多的责任,只用平平安安的度过一生就好。

看完书,会审视自己的生活,会厌弃自己的所作所为,不能够庸庸碌碌浪费生命呀。保尔连在生命的最后时期都努力去做自己喜欢而想要做的事情,让自己的一生生如夏花,是如秋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呢!

我想这就是保尔想传达给我们读者的东西吧——用尽全力去拥抱自己喜欢的事情和人生,不仅仅是说说而已。

“保罗在《当呼吸化为空气》中所传递的信息,很强烈,也很独特,但也有些孤独。”

让人受益终生。

《呼吸》读后感篇5

作者保罗是一名天才医生,本书是他在得知自己患癌时写下的一本书。保罗成长在亚力桑那州的金曼,取得了斯坦福大学英语文学及人体生物学的双料学位。后于剑桥大学获得了科学史与哲学研究硕士学位,并且以优异的成绩从耶鲁大学医学院毕业,即将获得斯坦福医学院外科教授职位并且主持自己的研究室。他是一个一直在思考人生意义的人,并且也一直在为之付出努力。

在人生即将抵达巅峰的时候遭遇了病魔的打击,我以为书中会有很多悲痛的段落,然而,却没有,作者用很真实质朴的笔触,写出了自己的感受,做为医生,他很清楚自己的病情,也清楚的知道自己的结局。在医生的生涯中他见证了很多人的死亡,而现在开始见证自己的死亡之旅。他是坚强的、勇敢的,他选择了重返手术台,就像书中写道:“我要逼迫自己,回归手术室,因为我做得到,那就是我。因为我必须学会以不同的方式活着。我会把死神看作一个威风凛凛、不时造访的贵客,但心里要清楚,即使我是个将死之人,我仍然还活着,直到真正死去的那一刻。”

本书中的一些医学病理常识,和一些大型精密神经手术的描写,让我见识了外科医生的手术的复杂性和技术的专业性。再到后来他病情加重不得不离开自己为之辛勤奋斗的事业,开始用文字书写,回顾自己的人生以及患病后的细节,在奋笔疾书中他找到了生命的意义。他写道:“展望无垠广阔的未来,我看到的不是寂静无人的空荡荒原,而是更简单更纯粹的东西:一页我将继续书写的白纸。”他最后写给还是婴孩的女儿的句子却平静得让人落泪:“你曾经让一个将死之人的余生充满了欢乐,我不奢求这样的欢乐永无止境,只觉得平和喜乐,心满意足,此时此刻的当下,这是我生命中最重大的事。”认真努力的活,坦然诚实的面对死,需要多大的坚强和勇敢,保罗做到了。后记中,保罗去世后,她的妻子露西写下的一段文字,同样温暖人心,给人鼓舞。她写道:”生与死,谁都逃不掉,看不透,但我们有适应和处理的能力,就算无法掌控,也能因为对生与死的探寻,去寻找人生的意义。”

这是一本生命之书,读完本书的文字,我的内心充满了力量。想起了那句哈佛名言:你荒废的今日正是昨日殒身之人祈求的明日。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人生意义是什么呢?珍惜当下,及时去做想做的事情,快乐充实的过好属于自己的每一天。

《呼吸》读后感篇6

这是我看过的第一本关于生命告别的书,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很小心地避开了几乎所有类似和相关题材的`书。这本书最初吸引我的地方在于,作者身份的转互,并以独特的写作视角来完整部作品。这是一个特例,而正是所有的特例才有一些与众不同的研究价值。

这是一本200多页的小册子,就像书名一样,花不了多少时间就能读完,很自然,很顺畅。甚至自然和顺畅得有一些不自然。略感意外的是,一本有关生死的书,内容是如此平和,几乎没有任何起伏,原本还以为会有什么惊心动魄地过程和描写,到最后什么都没有,轻轻巧巧地就结束了。

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比较独特的视角,同时作为医生和病人,如何看待自己,如何面对可预知的死亡。作者用超乎常人想像的冷静与理智告诉读者,也许是唯一正确的面对死亡的方式。我一直很怀疑世界上是否真的有人可以有计划地倒数自己剩余的生命,为短暂的余生做冷静理智的安排。作者甚至没有花什么篇幅去追问自己的内心,探讨生命的意义或者回忆过往的幸福,而只是平实地记述了自己的经历。这是因为这,才让我觉得这本书朴素得过分。

我不知道有多少读过这本书的人会像我一样,觉得有那么一点点失望,嗯,就是一点点。这一点点的失望不是因为书的内容低于预期,而好像是因为一个这么厚重的话题被这么薄薄的一本书讲得平白无奇,就好比看到一个精巧的魔术,被一句话点破之后所产生的——"就这?"

现代医学和科研几乎已经证明了人并没有什么特别,只是一台机器——有时候运行正常,有时候出点故障,最终彻底失灵。我曾经表达过一个略显消极的想法——人生就是一个认命的过程。无论是谁,最终的结果大概是:"不过如此"和"只能如此".我猜想,作为医生,可能比我们这些人更早地认识到人和生命究竟是什么。于是,就像书里所写到的那样,病人和家属更关心的是如何治疗、花多少钱、还能活多久;而医生也许更想知道的是:上帝保佑,希望我刚刚放在隔壁房间的冰淇淋还没化……

换一个视角思考问题是一件挺困难的事情,尤其是要换位到自己的对立面。这种困难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生存的环境,认识的高度和维度,自身的社交网络等等。这种困难造成的结果是我们在大多数的时间里都无知地过活——这并不是一件坏事——遇到自己不熟悉的事情时往往不理智。我亲眼见到一个医生脸上略带微笑地对家属解释,病人目前已经处于脑死亡的状态,几乎无法挽救生命了,而家属一再哀求是否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减轻病人的痛苦甚至还有什么办法起死回生。

于是,意义在哪里?无论一个人是伟大还是渺小,最终,最终都"不过如此"、"只能如此"——要向死亡低头,无论有没有机会,最终的结果都只是"认命".也许,我们可以站在某一个时间点上,往前看往后看。这个时间点就是答案终将揭晓的那一刻,往前看,过去做了什么;往后看,将来要做什么。只不过,在那一刻,往前看的意义好像已经不太大了。

《呼吸》读后感篇7

教育家李希贵提出“自由呼吸的教育”深深吸引着我,一连串的问题冒出来“什么是教育”“什么是素质教育”“什么是自由呼吸的教育”。就这样,我怀揣着好奇心和求知欲读完了这本著作。每读一篇短小精悍的文章,就如同给我的心灵进行了一次洗礼,仿佛我在与大教育家促膝长谈一般,使我的教育理念不断的更新完善。

我是一名怀揣着梦想踏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我的教学经验虽然尚浅,但我却拥有着无限大的激情。学校领导信任我,任命我为四年级的班主任。但或许是我低估了四年级的教学难度,没能做好充分的思想及心理准备,有时真的觉得,自己就如同一台工作机器,要面对处理不完的工作和突如其来的“纠纷”。面对41个古灵精怪的小家伙,我居然开始有些束手无策了。无奈之下,我学着“伪装”自己,戴上“严厉”的面具。孩子们每一个细微的小动作,都会立刻尽收我的眼底,哪怕只是动动铅笔,诸如此类的“小细节”我都是不被允许的。但是我渐渐发现自己的方法有些顾此失彼,我忽略了孩子们的年龄特点!现在的他们,好动、好玩儿、都是他们的特点。在这一时期,我若硬是要求他们不许这样不许那样,他们自然无法达到我的要求,这不仅会让孩子们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也会使我和学生之间产生矛盾和隔阂,百害而无一利!

而李希贵老师所说的“有点落叶怕什么”却使我茅塞顿开。是呀,树叶,随风而落,会飘到屋顶、会飘去湖边、哪有捡完的道理!试想一下,一名年轻的教师怎么还能拿着老一套的教育理念来育人呢?太落后了!再试想一下,有点落叶怕什么,那么孩子们在课堂上有点不违纪的小动作又怕什么呢?

素质教育,除了学习,还有很多可开发可创造的地方。我们班的学生是多才多艺的,但我把优秀的标准单纯定为学习,导致很多孩子只能是偷着画画、折纸。李希贵老师再次为我带来了一方清泉:哪里闪光就打造哪里。我们班有一名男孩,特别调皮,甚至有些多动,我疲于对他错误的纠正,对他特长的开发很疏忽,但有一点,这个孩子画画非常棒,在班里数一数二。现在想来,这名学生不正是未来的达芬奇吗,我评价学生的标尺太窄了,差点扼杀了他。

教育是一门艺术,人人都在探索。我是一名新教师,拥有书本上的理论是远远不够的,在实际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细节要慢慢体会、琢磨,在实践中慢慢成长。努力使我的学生在自由呼吸下成长,使我的学生成长为幸福的人。

推荐访问:《呼吸》读后感7篇 读后感 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