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鸟语教案第二课时

时间:2021-10-11 17:04:16  来源:网友投稿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1课,老师这里有几个词想请你们再读读,看看是不是都掌握了。认读出示的词语:

立志编写——牢记嘱托——飞来横祸——尽力克制——发愤写作——辉煌巨著

2、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2000多年过去了,但是司马迁和他的《史记》却永载史册,被人们传诵着。齐读课题。

发愤”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还记得上节课我们提了哪些问题?

(他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又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呢?)

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来探讨这两个问题。

二、探究两个问题

1、我们先来探讨第一个问题,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说说为什么司马迁要发愤写《史记》。

说说自己读了以后的体会。评价:表扬用自己话回答的,从哪里读懂的。

出示:正当他——写完这部史书!看来我们同学都很会读书。

点出: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快速读读。

一起读这个词语——飞来横祸,注意“横”这读第四声。“飞来横祸”什么意思?(没有意想到的,让也让不掉的巨大灾难。)对司马迁来说指什么呢?自己读读,关于这谁还知道更多具体内容?(简单说故事)

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一身正气的司马迁就因为几句话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监狱有没有看到过,什么样的?电视里面应该有看到过,说一说。(阴暗潮湿,暗无天日。)

师:他不但被关,更主要的是受酷刑,(出示补充资料:司马迁被处以极其残酷的刑罚——宫刑(古代一种酷刑,阉割生殖器,也称腐刑)。这种刑罚不仅是对肉体的无情摧残,更是人格上的奇耻大辱。入狱受酷刑后的司马迁,将断子绝孙,成了一个废人,生不如死。

此时,司马迁可能在想些什么呢?

所以他——

生:悲愤交加

师:所以他想——

生:血溅墙头

师:所以他要——

生:了此残生

是呀!“司马迁悲愤交加” 一起读这个词 “悲愤交加”,点名读。

2、所以他曾想到了“死”,课文中用了哪两个词语?(“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孩子们,用心去读,就读这三个词、十二个字。生读。注意这个词没有?“残生”理解吗?比较读读,能换成“一生”吗?为什么?(他觉得自己的人生已不完整,觉得自己是个废人。)(余生,接下来的生命中,痛苦,悲惨。)

想象司马迁悲愤欲绝的心情,自己试着读读。点名读。

3、出示全段,师引读:(出示)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因此,他想:——我一定要——我一定要——

点出句子,读读,“这个念头”指的是什么念头?写完《史记》是司马迁生命延续的唯一理由。你来读。为了《史记》,司马迁活了下来。你读这句。

司马迁终于选择了生。因为,他已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书上有一段他的心声,谁能来读一读?

生读:“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点出)师:注意,这段话中有一个问号,读读是什么句?(反问句),能把这句换种表达吗?比较哪种表达方式好,读一读后思考。交流。还有两个感叹号。谁能把这三个标点读出来?

齐读这段话。泰山、鸿毛知道吗?人的死怎么和泰山与鸿毛联系起来?为什么?自己读读,思考。交流(死的价值)

先自由读读,看哪个同学读懂了?司马迁在此时读懂了人生的价值。这便是原著中写的出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你来读。“固”是什么意思?“或”又是什么意思?

想到这里,他坚定了一个信念。(板书)

生:我一定要……,一定要……

师:孩子们,设身处地想想吧,当他身陷牢笼,有口难辩的时候,他只能默默对自己说。谁来说?点名读。

师:周围是凶恶狱卒,想想该怎么在心里对自己说? 点名读。

师:当他孤身一人,独对苍天大地的时候,他又会怎样地呐喊?谁来?点名读。

师:把你内心的痛苦、耻辱、委屈发泄出来吧。再点名读。

师:司马迁是为了《史记》而活着,为了造福后人,为了子孙后代留下一部史书。他战胜了自己。让我们再自由读一读。

导读:女同学,请读出一个对天发誓的司马迁——

男同学,请读出一个把屈辱深埋内心,暗下决心的司马迁——

全体同学,请读出一个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司马迁——

4、读到这里,老师有一个疑问:为什么一定要写《史记》呢?《史记》在司马迁的心目中有什么份量?

请同学们再好好默读课文1、2自然段,可把相关句子划出来,试用简洁语言概括原因。也可小声说给同桌听听。

现在我们开始全班交流。(按照课文叙述的顺序一个一个地来交流。)

△“司马迁出生在……心里十分激动。”因为司马迁从小听着英雄故事长大,他也要像他们那样坚强、勇敢地活下去,并有所作为。

过渡:还有什么原因?

△“受父亲的影响……、历史资料。”司马迁受父亲的影响,喜欢历史,也立志编写史书,并为此已做了大量的准备。

课文中还有一处也是写司马迁为了编写史记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是哪一处?

师:司马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编写《史记》、著书立说奠定了基础,如果放弃,那么所有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那是多么可惜呀!

(谈得好,接下去交流,还有什么原因?)

△生: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临终前的嘱托。

出示:“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的,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哇!”

师: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现在,谁来当司马谈说这句话,自由练一练,点名读。互相点评(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这是父亲一辈子的愿望,也是他最后的愿望。)

如果司马迁血溅墙头,了此残生,到九泉之下,他怎有面目见自己的父亲啊!再读父亲的嘱托。

师:同学们,司马迁,黄河水养育了他,英雄故事鞭策着他,父亲临终嘱托提醒着他,要建功立业的信念牢牢支撑着他,所以他战胜了自己。让我们用心读读这整段话。

5、老师发现你们很会读书,也很投入,这次我邀请你来读。(出示)“想到这里,他尽力……隶字。” 

师:(楷体变隶书)这就是隶字,它是我国汉代一种通行字体。谁也想来读这句给大家听的。

(出示图片配乐)师:看,在司马迁的脸上,已看不到痛苦和绝望,只看到责任和使命。他把个人的耻辱和痛苦全埋在心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竹简上写着写着,这摇曳的烛光仿佛是他不屈心灵的写照!他将自己心中所有的悲和愤全部倾注到《史记》的创作中去。

从他的脸上,我们分明读出两个字,那就是—— (手指课题中“发愤”)

生:发愤,发愤,发愤!

此时,在你心中,司马迁是个怎样的人呢?(生交流)

是呀!司马迁坚强,不屈不挠。你能看着课文的插图想象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情景吗?选择其中的一个画面展开想象。

课件出示:

夏天,烈日炎炎时(   )   冬天,大雪纷飞时(   )

天色微明时(   )         夜深人静时(    )

(配乐:《汉宫秋月》古筝曲)

(想好的同桌练说,说出司马迁的坚强,说出我们对他的深深敬佩之情。)

学生汇报、交流。

点评:这需要怎样的才华和信念去支撑!

点评:他还要直面残酷的现实,面对别人的嘲弄、讽刺。这需要怎样的力量和勇气。

司马迁这样写作的情景使你想到了哪些成语?(忍辱负重、含辛茹苦)

6、司马迁就这样发愤写作,最终结果怎样呢?

老师喜欢会读书的孩子,这次机会给你,你来读。

出示: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说时点出:自己先轻声读读,你从“整整13年”体会到了什么?“52万字”体会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理解吗?学生自由交流。

司马迁用了整整13年,才完成了《史记》。他写完《史记》,心血耗尽,与世长辞,你觉得此时司马迁的死是重于泰山,还是轻于鸿毛?齐说。

所以作者在文章的最后发出这样的赞叹(出示课文最后一句)并一起读。

师:“前无古人 ”(标出)的著作:

“52万字的辉煌巨著”,其篇幅之长是前人没有的。所以这是部——

它完整记录三千余年的历史,记录时间之长是前人没有的。所以是这部——

像这样“耗尽毕生心血”,用“生命”写成史书的精神,是前人没有的。所以是这部——

让我们带着感动和激动,读课文最后这段话。

一部前无古人的《史记》,它的延生过程是多么艰难啊,读读这些词语,再回忆这段难忘的历史。看板书读:立志编书——牢记嘱托——遭受横祸——坚定信念——发愤编写——不辱使命

四、总结全文

出示:《史记》图片

师:鲁迅先生曾这样评价司马迁的《史记》,称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是对它极高的评价。《史记》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今天有许多耳熟能详的成语都出自司马迁的《史记》,让我们来读读这些成语:(出示)

指鹿为马  四面楚歌   卧薪尝胆  唇亡齿寒

毛遂自荐  完璧归赵   负荆请罪  背水一战

五、布置作业

每一个成语都是一个精彩的故事。司马迁的《史记》是古文,同学们现在还看不懂。但书店也有学生版的《史记》,很适合大家去阅读。作业:课后可以读一读《史记》,更多地了解司马迁和《史记》。

很高兴和同学们度过的这一段美好时光,谢谢同学们的专注和认真。下课休息吧!

相关资料:

公元前99年,匈奴侵略汉朝。飞将军李广之孙李陵率领五千精兵进军匈奴。寡不敌众,兵尽粮绝,李陵投降了匈奴。汉武帝大怒,想重罚李陵家人。群臣争相附和,大说李陵的罪过。只有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说李陵为人正直,其叛逃事出有因,希望皇上能宽容。汉武帝勃然大怒,将司马迁打入大牢。

推荐访问:史记 发愤 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