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北京市丰台区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时间:2021-10-13 08:54:40  来源:网友投稿

 2021 北京丰台高一(下)期末

 语

 文

 2021.07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答题卡上的学校、年级、班级、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签字笔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在答题卡的“条形码粘贴区”贴好条形码。

 2.本次考试所有答题均在答题卡上完成。选择题必须使用 2B 铅笔以正确填涂方式将各小题对应选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除干净后再选涂其它选项。非选择题必须使用标准黑色字迹签字笔书写,要求字体工整、字迹清楚。

 3.请严格按照答题卡上题号在相应答题区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本试卷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8 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中有不少关于节俗的描写,如第二十七回“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

 这里说的似乎是芒种节气的风俗,但从后文对芒种节风俗的描写来看,却是与江南地区的“花朝节”有着密切的联系。

 “花朝”与“月夕”相对映(“月夕”一般指八月十五,为中秋),当为中春,一般认为是二月十五。唐人有诗“长短一年相似夜,中秋未必胜中春”。柳宗元谪居柳州时曾写下“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的诗句,表达的是作者对中春时节百花凋尽而致赏花无处的凄凉之情。将二月十五即中春称为“花朝”,大约源于江南风俗。宋元时期的《事林广记》称“二月十五为花朝。《风土记》云言浙闽风俗,春序正中,百花竞放,乃为游赏之时。花朝月夕,世之所常言。”

 南宋的《梦粱录》也如此记载,以二月十五日为“花朝”。大约到明清时,这花朝节变成了二月十二日,江苏一带至今仍以二月十二日为“花朝”。《风俗通史》也记载了吴中一带“二月十二日花朝,儿女裂彩绡,遍系花木树,曰百花生日”。这些内容与《红楼梦》第二十七回的描写相似,“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棵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件。满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此外,花朝节还有扑蝶、戏蝶之类的话动,小说中也有宝钗执扇扑蝶的情节。

 “芒种”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古代文献中的芒种节气“多言其可种有芒之谷”,即可播种小麦、大麦之类有芒的谷物。那这个节气是否与“花神”有关呢?古人大抵认为“花神”,就是春神,又叫青神。春神掌管春天的花木,所以到春末夏初开的荼蘼(酴醾)花期结束,便认为“花事”完结。宋人诗曰“一从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开到荼蘼花事了,丝丝天棘出莓墙”。所以,如要饯花神,按常理推断的话应当是告别春天,即在****进行,拖到芒种节气似乎太晚了。而《红楼梦》关于芒种饯花神之说,并无文献记载,民间风俗亦没有反映花朝、花神、祭花与芒种相关的习俗,不似作者的笔误,更像是作者有意为之,至于其中有何特殊寓意,尚待进一步考证。

 (节选自韩冬冰《阅读(红楼梦》),有删改)

 1.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花朝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流行在江南地区的与祭祀花神有关的节日。

 B. 又名中春节,时间是农历二月十二日早晨。

 C. “花朝”与“月夕”皆为节日,两两对映。

 D. 此时浙闽地区百花盛开,极适合出游赏玩。

 2. 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关于芒种节俗的描述与古代文献中“花朝节”有关内容相同。

 B. 文中引用柳宗元的诗句意在说明“花朝”是个因百花凋零而感伤的节日。

 C. 《风土记》和《风俗通史》中,都包含了对“花朝节”风俗的相关记载。

 D. 文章结尾段作者借用宋人诗句,是为了证明芒种节俗应该包含送别花神。

 材料二

 曹雪芹似乎把花朝节要做的事,比如赏花、扑蝶等活动,都移到了芒种节气,虚构了一个芒种节。那么,他的用心又是什么呢?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花朝节是二月十二日,而那一天,恰恰是黛玉的生日。《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作者借袭人之口道出了这一点。那天是宝玉的生日,众人前来给宝玉拜寿,议论起各人的生日。有人说“二月没人”,袭人道:“二月十二是林姑娘,怎么没人?”袭人的这句话,交代了黛玉的生日是花朝节,而黛玉的前世正是“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由绛珠草修炼而成的绛珠仙子。

 问题还不止于此。作者于潜在的叙事层面上交代了这一天是花朝节(黛玉生日),而在其表层叙述中这一天却是芒种节,细考下来芒种节又是男主人公贾宝玉的生日(详见周汝昌著《红楼梦新证》)。

 可见,作者是把花朝节(黛玉生日)这天的风俗,拿到芒种节(宝玉生日)去写。这样的安排显然是作者在宝玉和黛玉故事构思上的综合考虑。如前所述,花朝节的“赏红”,不仅是赏花,更是爱花、惜花。而贾宝玉,是“绛洞花主”,是“怡红公子”,是爱花、惜花的代表。把黛玉生日“花朝节”的“赏红”与宝玉生日“芒种节”的时令糅合在一起,正是通过民俗化的场景,艺术化地凸显了贾宝玉形象的角色地位及其与群芳的关系。

 同时,第二十七回的“饯花会”,作者把原本是在花朝节那天迎接花神的习俗,写成了是芒种节花神即将退位的时候给她饯行。是否在强调“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这是否在暗示:林黛玉的生命已经快走到了尽头?

 花朝节伤春、感怀的节俗内蕴被作者巧妙融入黛玉的形象塑造中,与她作为“花神”的身份融为一体。在这一回里,林黛玉泪眼对落花,伤心地吟唱《葬花吟》。作者苦心设计,既安排她的生日与花神相同,又借花神的退位,以及与民俗风情交融的生活场景,象征了林黛玉的生命历程。

 (节选自赵云芳《民俗学视野中的《红楼梦》,有删改

 3. 下列对曹雪芹“用心”的分析,与材料二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

 A. 对芒种节俗进行艺术改造和加工,进一步丰富、拓展、深化节日内涵。

 B. 借助节俗的错位与融合,艺术化地凸显两位主人公的地位及相互关系。

 C. 将伤春节俗内容融入黛玉的形象塑造,与她“绛珠仙子”的身份相合。

 D. 虚构“饯花会”节俗,以饯别花神并为其送行,暗示黛玉的悲剧命运。

 4.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事实上,芒种节气与花朝节并无关联,没有与“花神”相关的民俗活动。

 B. 《红楼梦》关于芒种节风俗的描写有悖常理,并没有相关文献予以佐证。

 C. 将庆祝百花生日与送别花神的仪式掺杂在一起,显然是不合常理的失误。

 D. 《葬花吟》中黛玉以花自喻,体现其个性同时,具有强烈的隐喻作用。

 5.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提及了芒种节的哪些节俗活动?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加以概括。

 二、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4 分。

 (一)(共 18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郎中令赵高恃恩专恣,以私怨诛杀人众多;恐大臣入朝奏事言之,乃说二世曰:“天子所以贵者,但以闻声,群臣莫得见其面故也。且陛下富于春秋,未必尽通诸事,今坐朝廷,谴举有不当者,则见短于大臣,非所以示神明于天下也。陛下不如深拱禁中,与臣及侍中习法者待事,事来有以揆之。如此,则大臣不敢奏疑事,天下称圣主矣。”二世用其计,乃不坐朝廷见大臣,常居禁中。赵高侍中用事,事皆决于赵高。

 是时,盗贼益多,而关中卒发东击盗者无已。右丞相冯去疾、左丞相李斯、将军冯劫进谏曰:“关东群盗并起,秦发兵诛击,所杀亡甚众,然犹不止。盗多皆以成漕事苦、赋税大也。请且止阿房宫作者,减省四边戍转。”二世曰:“今朕即位,二年之间,群盗并起,君不能禁,又欲罢先帝之所为,是上无以报先帝,次不为朕尽忠力,何以在位!”下去疾、斯、劫吏,案责他罪。去痰、劫自杀;独李斯就狱。二世以属赵高治之,责斯与子由①

 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赵高治斯,榜掠千余,不胜痛,自诬服。

 赵高使其客十余辈诈为御史、谒者、侍中,更往复讯斯,斯更以其实对,辄使人复榜之。后二世使人验斯,斯以为如前,终不敢更言。遂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② 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二世乃以赵高为丞相,事无大小皆决焉。

 初,赵高欲专秦权,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莫敢言其过。高前数言“关东盗无能为也”,及项羽虏王离等,而章邯等军数败,上书请益助。自关以东,大抵尽畔秦吏,应诸侯,诸侯咸率其众西乡。八月,沛公将数万人攻武关,屠之。高恐二世怒,诛及其身,乃谢病,不朝见。

 (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八》,有删改)

 注释:①由:李由,秦朝时期将军,丞相李斯的长子。②中子:排行居中的儿子。一作仲子,即次子。

 6.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关中卒发东击盗者无已

 已:停止

 B. 二世以属赵高治之

 属:委托,交付

 C. 斯更以其实对

 对:认为……正确

 D. 大抵尽畔秦吏

 畔:通“叛”。背叛

 7. 下列各组 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天子所以贵者

  非所以示神明于天下也

 B. 次不为朕尽忠力

  谓鹿为马

 C. 何以在位

  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D. 赵高使其客十余辈诈御史

  莫敢言其过

 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请且止阿房宫作者,减省四边戍转

 恳请暂时停止修建阿房宫,减少或免除四方戍守边防的兵役、运输等徭役。

 B. 辄使人复榜之

  于是(赵高)就让人再次诽谤他。

 C. 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

  赵高于是暗中借法令诬陷那些说是鹿的人。

 D. 诸侯咸率其众西乡

 诸侯也都各自统率部众向西(进攻)。

 9.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赵高向二世提出建议,使其住在深官之中,不再坐朝接见大臣,以此独断专权。

 B. 冯去疾等向皇帝进谏后,赵高假托皇帝命令逼死冯去疾等,又不停地折磨李斯。

 C. 赵高为了惩治李斯,笞打他一千多下板子,李斯不堪忍受痛苦,被迫含冤认罪。

 D. 李斯三族的人都被诛杀之后,二世便任命赵高为丞相,事无巨细全由赵高决定。

 10. 苏轼曾说:“始皇致乱之道,在用赵高。”请结合全文,分条概述苏轼这样评价的理由。

 (二)(共 6 分)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2)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

 (3)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颜渊》)

 11. 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12. 请根据上述三则材料,简要概括“礼”的作用。

 三、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20 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①

 岑参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注释:①本诗写的是天宝十三年岑参途经凉州时与故友的一次夜饮。

 1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两句描写明月冉冉升起,月光映照边城的景象,营造出明朗开阔的意境。

 B. “胡人半解弹琵琶”,写胡人对弹奏琵琶一知半解,突出边城缺乏文化韵味。

 C. “河西”“故人”两句运用顶针修辞,描述了作者与故人久别重逢的情景。

 D. 结尾通过“大笑” “醉倒”等词语,生动写出了内心复杂情感,富有感染力。

 14. “酒”是古诗词中常见意象。下列诗句中“酒”所寄寓的情感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艰难繁恨繁霜鬓,潦倒新停独酒杯。(杜甫《登高》)

 B.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李清照《声声慢》)

 C.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苏轼《赤壁赋》)

 D.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短歌行》)

 15. 同样写边地生活,《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与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相比,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璋里,长烟落日孤城闲。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6.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同学写作文时,想引用古诗文表达以史为鉴的主题,你可以建议他用“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_______,_________。”

 (2)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运用比喻说明为政以德的道理:“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________,____。”

 (3)杜甫《登岳阴楼》的颔联 “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洞庭的浩瀚无边,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

 (4)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画图难足” 句描绘了一幅征帆远去、白鹭翩飞、意境开阔旷远的秋景图。

 四、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23 分。

 (一)(共 18 分)

 阅读下面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夜航灯

 袁省梅

 ①在晚上的寒风中,路边的店门都关上了,我在空荡荡的街上慢慢走着,尽量的,挨着街灯走。在我四十二年的生命中,好像是没有比这些日子更喜欢灯光了。走到一个卖烤红薯的小摊,我会停下来。

 ②烤红薯的炉子通体散着热,挑在炉子上的灯像一盏夜航灯,小城晦明的街上,远远的,就能看见,有顾客来,炉边的老人漾着满脸的笑,推开炉盖,掏出一块烤得焦黄的红薯在手里噗噗地掂,说,刚刚好,照我说,趁...

推荐访问:丰台区 北京市 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