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2020-2021学年度下学期高一统一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时间:2021-10-13 08:54:50  来源:网友投稿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5 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5 小题,9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史记》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起了重要作用。民族精神不是抽象空洞的,是由无数个实实在在的个体身上所体现的精神而形成的。《史记》中大量的优秀人物,在支撑民族大厦过程中起了中坚作用,对民族精神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司马迁第一次把中华民族三千年历史纳入巨大而又有系统性的载体之中。《史记》是纪传体著作,以人为核心反映历史的变化,所以,民族精神的展现主要通过各阶层人物来实现。本纪、世家、列传三体各有侧重,从不同的层面展现帝王、贵族、社会各阶层的人物。三体的开篇——本纪开篇《五帝本纪》、世家第一篇《吴太伯世家》、列传第一篇《伯夷列传》颇有深意,它们具有共同的思想特征,即以“德”“义”立意,已经体现出我们民族“崇尚德义”等价值追求。一些高官厚禄之人没有进入史书,一些下层人物反而入选,目的就是要突出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物。《史记》选择人物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人物精神的选择过程。

 《史记》对于民族精神塑造的又一贡献在于,它真实全面地记载了各民族逐渐融合的过程,这个融合过程,体现了我们民族兼容并包的精神。《史记》设立专门的民族列传,真实反映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史记》其他篇章中也往往注意民族融合问题。《吴太伯世家》:“余读《春秋》古文,乃知中国之虞与荆蛮句吴兄弟也。”《晋世家》记载晋悼公时重用魏绛,“使和戎,戎大亲附”。这些都体现出不同民族之间和平共处的特点。

 《史记》为了展现人物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采用了一些独特手法。因为精神不是空洞的,而是通过具体的行为体现出来,所以司马迁往往在人物传记中放大某些事件。虞舜至孝、勾践卧薪尝胆、商鞅变法强国、蔺相如渑池相会、项羽破釜沉舟、晁错削藩、李广治军、张骞通西域等重大事件,最能表现人物的精神,《史记》也就用浓墨重彩去描写。有时则通过一个小小的细节体现人物的精神品格,如通过廉颇“负荆请罪”表现知错就改,通过公仪休“拒鱼”表现廉政。

 当然,司马迁独特的价值观、历史观,渗透在《史记》中,对我们民族精神的塑造起了关键性作用。司马迁强调从“变”中观察一切,社会在变,人的精神也在变,我们的民族精神也正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中逐渐形成。正是由于司马迁独特的价值观、历史观,《史记》才得以成为“史家之绝唱”,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载体。

 (摘编自张新科《<史记>与中华民族精神塑造》)

 材料二:

 司马迁特别注重表现人物在激烈的生死选择中所表现出的崇高力量。他们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面临生死抉择时,如果生命的存在有利于生命价值的实现,就选择生,即使这种生是屈辱的生;如果生命的存在无助于生命价值的实现,就选择死,死亡成为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命问题上,司马迁对生命价值的关注远远超过对肉体生命的珍惜。

 司马迁刻画了一大批为实现生命的社会价值而舍生取义的光辉形象。《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挺身而出,英勇赴难。司马迁评论说:“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

 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泰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蔺相如的精神经过司马迁的弘扬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司马迁所弘扬的这类坚持真理与正义、为国献身的志士仁人的可歌可泣的崇高品格,大都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深刻的社会影响,如《史记·袁盎晁错列传》中的晁错。晁错提出的削藩政策是正确的,是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心怀赤诚之忠的晁错却因此而获罪问斩。当初,晁错与其父的矛盾冲突是谋国还是谋家。面对父亲谋家的苦言相劝,晁错不为所动;当父亲以自杀相迫时,晁错仍不为所动,并不改变自己坚持真理与正义的初衷。这充分体现了晁错忠而忘身、国而忘家的崇高品质。晁错的悲剧强烈地折射出其忠心为国、威武不屈、舍身成仁的崇高精神。

 (摘编自池万兴《论<史记〉对中华民族舍生取义精神的继承与弘扬》)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司马迁创作《史记》之前,我国还没有一部记载中华民族三千年发展历程的著作,从这点来看,《史记》也是史无前例的。

 B.《史记》运用了独特手法展现人物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这种独特的手法就是浓墨重彩地描写最能表现人物精神的重大事件。

 C.司马迁在《史记》中弘扬了蔺相如挺身而出、勇赴国难的精神,这种精神对我国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巨大的影响。

 D.面对谋国与谋家的选择,甚至遭受其父以死相逼,晁错依然不改初衷。在这种尖锐的矛盾冲突中,晁错的崇高精神得以体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迁把《五帝本纪》《吴太伯世家》《伯夷列传》分别作为本纪、世家、列传的开篇是精心安排,是为了体现“崇尚德义”等价值观。

 B.哪些人可以成为《史记》的传主,哪些人不能成为《史记》的传主,这是由其精神决定的,因为司马迁是根据人们的精神来选择传主的。

 C.《史记》设立专门的民族列传,其他篇章中也往往注意民族融合问题,提倡各民族之间应该和平共处,这体现了司马迁进步的历史观。

 D.司马迁关注生命价值的实现,而不珍惜肉体生命,《史记》塑造了许多为实现生命的社会价值而舍生取义的形象是这种生命观的体现。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屈原“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不与世浮沉,怀石自投汨罗江。

 B.管仲辅佐齐桓公,竭忠尽智,使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一代霸业。

 C.樊哙披帷而立,怒斥项羽做法是“亡秦之续”,为沛公刘邦辩护,使项羽无言以对。

 D.孔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尽管到处碰壁,但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4.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了哪些相同的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史记》是如何塑造中华民族精神的?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4 小题,6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红楼梦(节选)

 曹雪芹 时值暮春之际,湘云无聊,因见柳花飘舞,便偶成一小令,调寄《如梦令》。其词曰:

 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

 自己作了,心中得意,便用一条纸儿写好,与宝钗看了,又来找黛玉。黛玉看毕,笑道:“好,也新鲜有趣。我却不能。”湘云笑道:“咱们这几社总没有填词。你明日何不起社填词,改个样儿,岂不新鲜些?”黛玉听了,偶然兴动,便说:“这话说得极是。我如今便请他们去。”说着,一面吩咐预备了几色果点之类,一面就打发人分头去请众人。这里他二人便拟了柳絮之题,又限出几个调来,写了绾在壁上。

 众人来看时,以“柳絮”为题,限各色小调。又都看了史湘云的,称赏了一回。宝玉笑道:“这词上我们倒平常,少不得也要胡诌起来。”于是大家拈阄,宝钗便拈得了《临江仙》,宝琴拈得了《西江月》,探春拈得了《南柯子》,黛玉拈得了《唐多令》,宝玉拈得了《蝶恋花》。紫鹃炷了一支梦甜香,大家思索起来。

 一时,黛玉有了,写完。接着宝琴宝钗都有了。他三人写完,互相看时,宝钗便笑道:“我先瞧完了你们的,再看我的。”探春笑道:“嗳呀,今儿这香怎么这么快,已剩了三分了,我才有了半首。”因又问宝玉可有了。宝玉虽作了些,只是自己嫌不好,又都抹了,要另作,回头看看,已将烬了。李纨笑道:“这算输了。蕉丫头的半首且写出来。”探春听说,忙写了出来。众人看时,上面却只半首《南柯子》,写道是:

 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

 李纨笑道:“这也却好作,何不续上?”宝玉见香没了,情愿认负,不肯勉强塞贵,将笔搁下,来瞧这半首。见没完时,反倒动了兴开了机,乃提笔续道:

 落去君休惜,飞来我自知。莺愁蝶倦晚芳时,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

 众人笑道:“正经你分内的又不能,这却偏有了。纵然好,也算不得。”说着,看黛玉的《唐多令》: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球。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众人看了,俱点头感叹,说:“太作悲了!好是固然好的。”因又看宝琴的《西江月》:

 汉苑零星有限,隋堤点缀无穷。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几处落红庭院?谁家香雪帘栊?江南江北一般同,偏是离人恨重。

 众人都笑说:“到底是他的声调悲壮。‘几处’‘谁家’两句最妙。”宝钗笑道:“总不免过于丧败。我想,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然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说好了,才不落套。所以我诌了一首来,未必合你们的意思。”众人笑道:“不要太谦。我们且赏鉴,自然是好的。”因看这一首《临江仙》道是: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

 湘云先笑道:“好一个‘东风卷得均匀’!这一句就出人之上了。”又看底下道:

 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众人拍案叫绝,都说:“果然翻得好气力,自然是这首为尊。缠绵悲戚,让潇湘妃子;情致妩媚,却是枕霞;小薛与蕉客今日落第,要受罚的。”宝琴笑道:“我们自然受罚,但不知交白卷子的又怎么罚?”李纨道:“不用忙,这定要重重罚他,下次为例。

 一语未了,只听窗外竹子上一声响,恰似窗屉子倒了一般,众人唬了一跳。

 (有删改)

 文本二:

 第 70 回中有五阕“柳絮词”,都是每个人未来的自况的锦绣词章。薛宝钗因嫌众人立意“总不免过于丧败”,写了《临江仙》一词进行翻案。最后两句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除第一句为词律所限又为突出“好风”而颠倒语序造成了语言形式陌生化之外,基本上是运用日常口语熔铸而成。然诗家语的成功之处主要不在于炼字、炼句,而在于炼意。言简而意蕴深刻,正是此二句的特征所在。从字表来看,皆是写柳絮随风轻扬之状,但若联系小说故事情节,发掘词句象征意义,则人物隐衷昭然若揭。那从容不迫、春风得意之态可掬的柳絮,其实是一个颇富心机、城府深沉的妙龄佳丽内心的写照。倘将此词的创作语境隐去,只对文字符号作创造性索解,人们还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生活哲理启示,如向上精神、竞争意识、“善假于物”的本领、把握机遇的能力等等,而这种折射与暗示的多重性恰恰是“陌生化”了的“诗家语”的一个特征。

 (摘编自赵亚平《“陌生化”的“诗家语”》,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经史湘云提议,林黛玉起社填词,要求以各色小调创作“柳絮词”。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的“柳絮词”都各具特色。

 B. 作者善于以细节刻画人物,“一面吩咐预备了几色果点之类,一面就打发人分头去请众人”一句,体现了黛玉的细致、周到。

 C. 贾探春只写出半首《南柯子》,贾宝玉帮助她完成了后半首。曹雪芹安排这一情节体现了贾宝玉乐于助人的性格特点。

 D. 林黛玉、薛宝琴等人创作的“柳絮词”,薛宝钗都认为“过于丧败”,于是她创作了一首不落众人俗套的《临江仙》。

 7. 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中的“柳絮词”等诗词是《红楼梦》中故事情节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融合在小说的情节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B. 判词以“堪怜咏絮才”赞黛玉之才,以“玉带林中挂”写黛玉之命运。林黛玉的咏絮才、凄苦命在文本中也有所体现。

 C. 探春判词中“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两句,以及她所写的半首《南柯子》都暗示了她远嫁边疆的命运。

 D. 文学语言的陌生化令人耳目一新,从而获得审美享受,从薛宝钗《临江仙》的创作经验看,语言越陌生,作品就越成功。

 8. 文本一选自《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在节选部分,史湘云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结合内容进行分析。

 9. 薛宝钗的《临江仙》最后两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具备了文学语言“陌生化”的特点,其“陌生化”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文阅读(5 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5 小题,0 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何敞字文高,扶风平陵人也。其先家于汝阴。六世祖比干,武帝时为廷尉正,与张汤同时。汤持法深而比干务仁恕,数与汤争,虽不能尽得,然所济活者以千数。后徙居平陵。敞父宠,建武中为千乘都尉,以病免,遂隐居不仕。敞性公正自以趣舍不合时务每请召常称疾不应元和中辟太尉宋由府由待以殊礼敞论议高常引大体多所匡正是时京师及四方累有奇异鸟兽草木,言事者以为祥瑞。敞通经传,能为天官,意甚恶之,

 乃言于由曰:“夫瑞应依德而至,灾异缘政而生。今异鸟翔于殿屋,怪草生于庭际,不可不察。”由惧然不敢答。居无何而肃宗崩。时窦氏专政,外戚奢侈,赏赐过制。敞奏记由曰:“明君赐赉,宜有品制;忠臣受赏,亦应有度。今明公位尊任重,上当匡正纲纪,下当济安元元,岂但空空无违而已哉!宜先正己以率群下,还所得赐,因陈得失,奏王侯就国,除苑囿之禁,节省浮费,振恤穷孤,则恩泽下畅,黎庶悦豫。”由不能用。以高第拜侍御史。时以窦宪为车骑将军,大发军击匈奴,而诏使者为宪弟笃、景并起邸第,兴造劳役,百姓愁苦。敞上疏谏曰:“今百姓愁苦,而遽起大第,非所以垂令德也。宜且罢工匠,恤人之困。”书奏不省。后拜为尚书。敞数切谏,言诸窦罪过,宪等深怨之。时济南王康尊贵骄甚,宪乃白出敞为济南王太傅。敞至国,辅康以道义,数引法度谏正之,康敬礼焉。岁余,迁汝南太守。敞疾文俗吏以苛刻求当时名誉,故在职以宽和为政。立春日,常召督邮还府,分遣儒术大吏案行属县,显孝悌有义行者。及举冤狱,以《春秋...

推荐访问:学年度 湖北省 高一


[湖北省2020-2021学年度下学期高一统一调研考试语文试题]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