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工程力学》期末考试习题集
时间:2021-10-15 11:40:36 来源:网友投稿
大学《 工程力学 》期末考试 习题集
第一章 习题 1.1 画出图 1.1(a)~(f)中各物体的受力图。未画重力的物体,质量均不计,所有接触处均为光滑接触。
1.2 画出图 1.2 所示各物体系中各物体的受力图。未画重力的物体,质量均不计,所有接触处均为光滑接触。
1.4 如图 1.4 所示矩形搁板 ABCD 可绕轴线 AB 转动, M 、 K均为圆柱铰链,搁板用 DE 杆支撑于水平位置,撑杆 DE 两端均为铰链连接,搁板重为 W ,试画出搁板的受力图。
1.5 图 1.5 所示为一水轮机简图,巳知使水轮机转动的力偶矩 Mz ,在锥齿轮 B 处的力分解为三个分力:圆周力 F F t、轴向力 F F a、径向力 F F r,试画出水轮机的受力图。
第二章 习题 2.1 已知图 2.1 中, F 1=150N, F 2=200N 及 F 3=l00N。试用图解法及解析法求这四个力的合力。
2.2 起重用的吊环如题图 2.2 所示,侧臂 AB 及 AC 均由两片组成,吊环自重可以不计,起吊重物 P =1200KN,试求每片侧臂所受的力。
2.3 图示梁在 A 端为固定铰支座, B 端为活动铰支座,P =20KN。试求在图示两种情形下 A 和 B 处的约束反力。
2.4 图示电动机重 W=5KN,放在水平梁 AC 的中间, A 和 B 为固定铰链, C 为中间铰链,试求 A 处的约束反力及杆 BC 所受的力。
2.5 简易起重机用钢绳吊起重量 G =2000N 的重物。各杆的自重、滑轮的自重和尺寸都忽略不计,试求杆 AB 和 AC 受到的力。假定 A 、 B 、 C 三处可简化为铰链连接。
2.6 重为 G =2KN 的球搁在光滑的斜面上,用一绳把它拉住。巳知绳子与铅直墙壁的夹角为 300,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15°,试求绳子的拉力和斜面对球的约束反力。
2.7 压榨机构如图所示,杆 AB 、 BC 自重不计, A 、 B 、 C 都可看作为铰链连接,油泵压力 P =3KN,方向水平。
h =20mm,l =150mm,试求滑块施于工件上的压力。
2.8 图示为从四面同时压混凝土立方块的铰接机构。杆AB 、 BC 和 CD 各与正方形 ABCD 的三边重合,杆 1,2,3,4 的长度彼此相等,并沿着正方形的对角线;在 AD 两点处作用着相等、相反的二力 P P 。如力 P P 的大小为 50KN。试求立方块四面所受的压力 N 1, N 2, N 3 和 N 4,以及杆 AB , BC 和 CD所受的力。
2.9 图示圆柱体 A 重 W ,在其中心系着绳 AB 和 AC ,它们分别经过滑轮 B 和 C ,并在其端部悬挂着重为 G 1 和 G 2 的物体。设 G 2> G 1,试求平衡时绳 AC 和水平线所构成的角 α及 D 处的约束反力。
2.10 起重架如图所示。水平杆 AC 和 A 端用钢索 AB 拉住, C端以铰链固定。在 AC 杆中点装一光滑小滑轮,通过它用铰车 E 将重 G =1KN 的重物匀速吊起。设∠ BAC =30°,试求钢索所受的拉力和杆 AC 的 C 端所受的约束反力。
2.11 两定点 A 与 B 间的水平距离 =l7.3m,铅垂距离=0.4m,在 A , B 两点间悬以柔索 ACB ,其长为 l =20m。柔索通过一光滑小滑轮悬重量 G =2KN 的重物。试求柔索的张力和张角∠ ACB 。
第三章 习题 3.1 试分别计算在图示各种情况下,力 F F 对 O 点的矩。
3.2 用多轴钻床同时加工某工件上的四个孔,如图所示。钻孔时每个钻头的主切削力组成一力偶,其力偶矩 m =-15N·m,试求加工时两个固定螺钉 A 和 B 所受的力。
3.3 锻锤工作时,如受工作给它的反作用力有偏心,则会使锻锤 C 发生偏斜,如图中所示,这将在导轨 AB 上产生很大的压力,从而加速导轨的磨损并影响锻件的精度。巳知打击力 P =1000KN,偏心距 e =20mm,锻锤高度 =200mm。试求锻锤给导轨两侧的压力。
3.4 巳知 m 1=3KN·m, m 2=1KN·m,转向如图所示。
=1m,试求图示刚架 A , B 两处的约束反力。
3.5 折梁的支承和载荷情况如图所示。不计梁的自重,试求支座 A , B 处的约束反力。
题 题 3.3 图 题 题 3.3 图 图
第四 章 习题 4.1 巳知图中 F 1=8N, F 2=6N, F 3=l0N, F 4=5N。求该力系的合力。图中每格长度为 10mm。
题 题 3.4 图 图 题 题 3.5 图 图题 题 4.1 图 图题 题 4.2 图 图
4.2 扳手受到一力和一力偶的作用,如图所示,求此力系的合力作用点 D 的位置(以距离 b 表示)。
4.3 试求图中各支承点的约束反力,已知物体的重量G =2KN。
4.4 试计算下列三种支架中 A , C 两处的约束反力。悬重G =10kN。
4.5 已知 F =60KN, 200mm,求图示各梁的支座反力。
4.6 如图所示,由 AC 和 CD 构成的组合梁通过铰链 C 连接。已知均布载荷集度 q =10KN/m,力偶矩 M =40KN·m,不计梁重,试求支座 A , B , D 处的反力。
题 题 4.3 图 图题 题 4.4 图 图题 题 4.5 图 图
4.7 如图所示,用支架 ABC 承托斜面上的圆球,球重G =1000N。若 AB 和 BC 杆的重量及各种摩擦不计,试求 BC杆所受的压力。
4.8 重为 G 的圆球放在墙与杆 AB 之间,杆的 A 端用铰联于墙上, B 端用水平绳 BC 拉住。若 α=300, AD = DB ,绳与杆的自重都不计,各接触面都是光滑的,求 A 点的约束反力及绳 BC 的拉力。
4.9 钢筋矫直机构如图所示,如在 E 点作用水平力 F =90N,试求在 D 处将产生多大的压力,并求铰链支座 A 的约束反力。
4.10 物块重 G =100N,与水平面间的静摩擦系数 f =0.3。问:(1)当水平力 P =10N 时,物 块受多大的摩擦力?(2)当 P =30N 时,物块受多大的摩擦力?(3)当 P =50N 时,物块受多大的摩擦力? 题 题 4.6 图 图题 题 4.7 图 图
第 五 章 习题
5.1 如图所示,在边长为 3,4,5 的长方体上受三力 F F 1 1,F F 2 2, F F 3 3 作用,已知 F 1=3KN, F 2=2KN, F 3=1KN。试计算三力F F 1 1, F F 2 2, F F 3 3 分别在 x , y , z 轴上的投影。
5.2 有一力 F F 作用在坐标为( , , )的 A 点上(如图所示),作用线在与 xy 平面平行的平面内,并与 x 轴方向成 450 夹角。求该力在 x , y , z 轴上的投影和它对各坐标轴之矩。
题 题 4.8 图 图 题 题 4.9 图 图
5.3 作用于手柄端部的力 F =600N,试计算力 F F 在 x , y , z轴上的投影及对 x , y , z 轴之矩。
5.4 设在图中水平轮上 A 点作用一力 F F ,其作用线与过 A 点的切线成 600 角,且在过 A 点而与轮子相切的平面内,而 A点与圆心 C 的连线与通过 C 点平行于 y 轴的直线成 450角。设 F =1000N, h = =1m,试求力 F F 在三坐标轴上的投影及其对三坐标轴之矩。
5.5 如图所示支架由 AB , AC , AD 三杆组成,已知AB = AC =2m, ABC 平面为水平面, AD 与铅垂线夹角为 30°,在 A 点悬挂一重物 G =10KN,试求 AB , AC , AD 三杆所受的力。
题 题 5.1 图 图 题 题 5.2 图 图题 题 5.3 图 图
5.6 杆 AB 铰连于墙上 B 点,并在 A 端用绳 AC 及 AD 系住,而两绳亦系于同一墙上的 C , D 两点,且 C , D , A 三点在同一水平面内。已知 G =10KN,求绳及杆所受的力。
5.7 起重机装在三轮小车 ABC 上,机身重 G =100KN,重力作用线在平面 LMNF 内,至机身轴线 MN 的距离为 0.5m。已知AD = DB =1m, CD =1.5m, CM =lm。求当载重 G 1=30KN,起重机的平面 LMNF 平行于 AB 时,车轮对轨道的压力。
5.8 一齿轮传动轴如图所示。大齿轮的节圆直径 D =100mm,小齿轮的节圆直径 50mm。两轮都是直齿轮,压力角均为α =200,已知作用在大齿轮上的圆周力 F t1=1950N,试求传动轴作匀速转动时,小齿轮所受的圆周力 F t2 的大小及两轴承的反力。(提示:
F r= F t·tan α )
5.9 一传动轴上装有齿轮与皮带轮,如图所示。已知皮带拉力 T 1=1300N, T 2=700N,皮带轮半径 R =500mm,直齿轮节圆题 题 5.4 图 图 题 题 5.5 图 图 题 题 5.6 图 图
半径 300mm,压力角 α =20°,尺寸 =500mm,试求齿轮圆周力、径向力及轴承 A , B 处的约束反力。
5.10 电动卷扬机如图所示。皮带与水平线夹角为 300,皮带轮半径 R =200mm,鼓轮半径 100mm,起吊物体重量G =10KN,设皮带拉力 T 1=2 T 2,试衣皮带拉力及 A , B 轴承的约束反力。
6.1 求图示型材截面的形心,尺寸如图所示,单位为 mm。
6.2 在半径为 R 的圆内挖去一半径为 的圆孔,求剩余面积的形心。
题 题 5.9 图 图 题 题 5.10 图 图
4.13
习题
8.2 题 题 6.1 图 图 题 题 6.2 图 图 题 题 6.3 图 图
题 题 8.2 图 8.3 8.4
题 题 8.5 图 8.5 题 题 8.6 图 8.6
题 题 8.7 图 8.7 题 题 8.8 图 8.8
题 题 8.9 图 8.9 题 题 8.10 图 8.10 题 题 8.2 图 8.11 8.12
题 题 8.13 图 8.13 题 题 8.14 图 8.14 题 题 8.15 图 8.15
习题
题 题 9.2 图 9.2
题 题 9.4 图 9.4 题 题 9.5 图 9.5 题 题 9.6 图 9.6
习题
题 题 9.7 图 9.7 题 题 10.1 图 10.1 10.2
题 题 10.2 图 题 题 10.3 图 10.3 10.4
第十一 章习题
题 题 10.4 图 题 题 10.5 图 10.5 题 题 11.1 图 11.1
题 题 11.2 图 11.2 题 题 11.3 图 11.3 题 题 11.4 图 11.4 题 题 11.5 图 11.5
题 题 11.6 图 11.6 题 题 11.7 图 11.7
题 题 11.8 图 11.8 题 题 11.9 图 11.9 题 题 11.10 图 11.10 11.11
第十二 章习题
题 题 11.11 图 题 题 12.1 图 12.1 题 题 12.2 图 12.2 12.3
题 题 12.3 图 题 题 12.4 图 12.4 题 题 12.5 图 12.5
题 题 12.6 图 12.6 题 题 12.7 图 12.7 题 题 12.8 图 12.8
第十三章 习题
题 题 12.9 图 12.9 题 题 12.10 图 12.10 13.1
题 题 13.1 图 题 题 13.2 图 13.2
题 题 13.3 图 13.3 题 题 13.4 图 13.4 题 题 13.5 图 13.5 13.6
题 题 13.6 图 题 题 13.7 图 13.7 题 题 13.8 图 13.8
第十四 章习题
题 题 13.9 图 13.9 题 题 13.10 图 13.10 题 题 14.1 图 14.1
题 题 14.2 图 14.2 题 题 14.3 图 14.3 题 题 14.4 图 14.4
题 题 14.5 图 14.5 题 题 14.6 图 14.6 题 题 14.7 图 14.7
第十五 章习题
题 题 14.8 图 14.8 题 题 14.9 图 14.9 15.1
题 题 15.2 图 15.2 15.3 题 题 15.4 图 15.4 题 题 15.5 图 15.5
题 题 15.6 图 15.6 题 题 15.7 图 15.7 15.8
题 题 15.9 图 15.9 题 题 15.10 图 15.10
第十六 章习题
题 题 16.1 图 16.1 题 题 16.2 图 16.2
题 题 16.3 图 16.3 题 题 16.4 图 16.4 题 题 16.5 图 16.5
题 题 16.6 图 16.6 题 题 16.6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