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眉县张载祠有感
时间:2021-10-16 11:04:01 来源:网友投稿
参观张载祠有感 张载(1020—1077),字子厚,陕西眉县横渠镇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关学宗师,宋明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因晚年在家乡设馆讲学,故世称“横渠先生”。
张载祖籍河南大梁(今开封)。北宋景祐二年(1035),张载父亲张迪病逝。年少的张载和弟弟张戬、母亲陆氏,护送父亲灵柩,离开四川涪州(今重庆涪陵),返回大梁。然而,路途遥远,开销较大,一家人才走出斜谷,就用尽了身上的盘缠。这时,又闻前方发生战乱,张载家人决定将张载父亲安葬于横渠镇南 8 公里的大振谷迷狐岭上。从此,张载便在眉县安家,入横渠镇崇寿院读书。
张载生活的时代,正值西夏鼎盛之际,北宋西部边境经常受其侵扰。青年张载喜好兵法,立志从军,希望能够抗敌报国,建功立业。21 岁时,张载写成《边议九条》,向时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主持西北防务的范仲淹上书,陈述自己的见解和意见。
在延安军府衙内,范仲淹召见了这位儒生。看到张载,范仲淹“一见知其远器”,认为张载如果认真做学问,一定可成大器,所以劝他:“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意思
是你本是一儒生,好好读书才是本业,何必要于志于兵呢?范仲淹还建议他研究儒学经典《中庸》。
从研读《中庸》开始,张载踏上了学术创造的道路。
北宋嘉祐二年(1057),张载赴大梁应考,时值欧阳修主考,张载进士及第。在候诏待命之际,张载受宰相文彦博之邀,在开封相国寺设虎皮椅讲易。在同程家兄弟的交流中,他发现程颢和程颐对《易经》的见解远比自己精到。
张载是二程的表叔,但他虚心待人,当感到二程对《易经》的研究超过了自己,便毅然撤掉了虎皮座椅,然后对听讲的人说:“易学之道,吾不如二程。可向他们请教。”
此后,他先后任祁州司法参军、云岩县令著作佐郎、签书渭州军事判官等职。不管在何处任职,他都办事认真,政令严明,推行德政,提倡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
51 岁时,因对王安石新政有看法,张载辞官回到横渠镇,依靠家中薄田生活,在崇寿院讲学著书。在此期间,他写下了大量著作,总结自己的学术思想。为了践行自己的思想主张,他与学生们买了很多土地,进行恢复古礼和井田制的实
践。如今,在横渠镇崖下村、扶风午井镇、长安子午镇仍保存着遗迹,流传着“横渠八水验井田”的故事。
北宋熙宁十年(1077),58 岁的张载再次入朝为官,任同知太常礼院职。因支持推行复古婚冠丧祭之礼未果,又借病辞官回家。当年冬天行至临潼驿馆,与世长辞。
据史料记载,张载去世后,家人无钱为其置办棺木。家中箱柜打开后,也唯有书籍,最后学生筹资,将其遗体运回眉县,安葬于大振谷迷狐岭上。
张载一生忧国忧民,鞠躬尽瘁,著书立说,终身清贫。
一次思想高峰
“横渠先生所创唯物主义,比笛卡尔早了 500 多年,世界唯物主义哲学之父,张横渠当之无愧。”1960 年,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将军访问西安时,对陪同他的周恩来总理如是说。眉县横渠镇张载祠(横渠书院)的碑刻记录着这句话。
横渠书院亦见证了张载开创的学术思想。
在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上,孔子创立的儒学处于主导地位。经过先秦儒学、汉唐儒学的演进,到宋明时期,儒学发展为理学。理学是在“三教合一”的背景下,面对新的时代课题而创立的新儒学。张载开创的关学正是宋代理学的重要一脉。
在著名关学研究专家、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刘学智看来,在宋明理学史上涌现诸多思想家,其中北宋张载、南宋朱熹、明代王阳明代表了理学史上的三座思想高峰,张载关学则是宋明理学史上的第一座高峰。
“张载的思想是在气论的基础上讲心性论,其确立的‘性与天道为一’的理学主题,事实上影响了整个宋明理学。”刘学智介绍,作为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者,宋明理学的一些基本范畴和重要命题,在张载那里已经提出或已见端倪;理学的基本框架在张载那里已见雏形;张载批判佛老的态度也成为当时理学家的基本理论立场。
“张载的思想是在总结汉唐儒学‘知人而不知天,求为贤人而不求为圣人’之蔽,在‘出入佛老数十年’,又反思北宋社会积弊的思想基础上所进行的理论创造。所以全祖望说他‘勇于造道’,吕大临评论他的学说,是‘自孟子以来,未
之有也’,他的学术思想把北宋理学推向高峰。”刘学智说。
关学是中国儒学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学派,前后延续 800 余年,其与二程朱熹的理学、陆九渊王阳明的心学一起,奠定了从北宋到清末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基本意识形态。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名誉**、西北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赵馥洁在《关学精神论》中介绍,自北宋张载创立关学之后,800 年间,薪火相传,绵延不绝。它经历了北宋昌盛、金元衰落、明代复兴、清朝嬗变的历史轨迹。无论历史如何变迁,学派如何争论,关学重使命、崇道德,求真务实,经世致用,崇尚气节的精神始终如一。关学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一个相对独立的学派,不但在哲学智慧上为中华民族的智慧宝库作出了突出贡献,而且在人文精神上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其哲学智慧和人文精神至今仍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和资源。
一肩使命担当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在张载的精神遗产中,这四句名言被广为传诵,也是其思想的精髓所在,冯友兰称其为“横渠四句”。
1076 年秋,57 岁的张载终于完成了体现他哲学思想精
华和体系的重要著作——《正蒙》。“横渠四句”即是他哲学主旨的集中体现。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黄宗羲认为这是张载为自己确立的重大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并且彰显了儒家的广阔胸怀。
“为天地立心”体现了张载伟大的理想、抱负和价值观。张载主张一切有社会担当和有责任心的志士仁人,都应顺应宇宙万事万物的要求,自觉肩负起为社会确立精神方向和价值系统的历史使命。在张载看来,“天无心,心都在人之心”“人者,天地之心也”,人为天地所立之心,就是“立天理”之心,立仁爱之心。这是“横渠四句”的核心。
“为生民立命”,是张载要为民众提供做人的基本准则、精神方向和价值目标。“生民”指民众。“立命”即“立道”。张载把引导民众确立正确的生活准则和精神方向作为其奋斗的目标,以帮助他人安身立命,确立起生命的意义。在这里,张载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给人们寻找一个精神的家园,使之有一个安身立命之所。“为生民立命”体现了张载崇高的精神追求。
“为往圣继绝学”,“往圣”,指历史上的圣人;“绝学”,指历史上受异端思想冲击而被中断了的儒家传统。张载以崇
高的使命意识和无畏的担当精神,承载起传承和弘扬儒家绝学道统的历史使命,建立起新儒学体系。“为往圣继绝学”既体现了张载的学术使命,也彰显了张载的精神境界,同时也为此后理学的发展指明了精神的方向。
“张载‘立心’‘立命’‘继绝’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终极的社会理想——为万世开太平。”刘学智介绍,“太平”“大同”等观念,是周公、孔子以来的理想社会状态。张载认为,通过施行“仁政”和“礼治”,可以实现“足民”“均平”的社会诉求,天下就会长治久安。
“张载以更宽广深远的视野,把这种理想的社会状态推之于‘万世’,以为人类谋求永久安定、太平、祥和的社会愿景,这种胸襟和气度,是和张载对儒家境界的深刻了悟、对儒家情怀的深切体悟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总之,张载的‘四为’句,涉及士人对民众生活原则、精神价值、生活意义、学统传承、政治理想的追求,表达了张载宽广的胸襟与博大的情怀,展示了士人对人类崇高理想的向往和孜孜以求,也彰显了关学学人的文化精神,故一直以来为历代士人特别是关学学人所尊奉。”刘学智说。
一座精神丰碑
在张载祠内,矗立着两块分别刻着《东铭》和《西铭》(又名《订顽》)的石碑。《西铭》取自《正蒙·乾称篇》,是张载思想的灵魂和精神标识。
著名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也就是被后人概括的“民胞物与”思想就出自《西铭》:“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这句话翻译过来是说:“天是我的父亲,地是我的母亲,人都是天地所生,禀受天地之气而成性,其在宇宙间是很渺小的,和万物一样生存于天地之间。天下的人都是我的同胞兄弟,天地间的人和物都是我的同伴朋友,所以,我们对他人应像兄弟一样去对待,对万物也应像对人一样去关爱。”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蕴含着建立在天人一体、万物同根基础上的博爱精神,倡导了仁爱忠孝的伦理情怀,这也是《西铭》的核心精神。”刘学智介绍,这就要求在社会伦理层面,每个人都应该尊老慈幼,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都要发挥人道主义精神,将那些“疲癃、残疾、惸独、鳏寡”
者视为自己的兄弟给予同情和爱护。
历史上,“民胞物与”激励着仁人志士救国家于危难、拯生民于涂炭。在今天,它仍旧启示我们以天下为己任、关怀社会、关注民生,自觉肩负起对国家社会的责任。
张载的一生,就是“民胞物与”精神的真实体现。
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岐州(今岐山县)大旱致灾,导致庄稼严重歉收。张载听说后,每次吃饭时,对着饭菜都无法下咽,同情饥饿百姓。他希望官员应像爱护自己和对待朋友一样,关心百姓和世间生灵万物。
此外,在《西铭》中,张载还指导我们应该坚守一种积极进取和乐天安命的生活态度。他说:“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存,吾顺事。没,吾宁也。”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处于富贵的境况,虽可安乐享福,但千万不要骄横,要知道这是天地对你的关爱和眷顾;如果一个人处在贫贱的境遇,虽有困苦忧愁,但也不要绝望,应该将其视为天地对你的锻炼和考验,鲜明地体现了张载既积极又超脱的人生态度。后人常用“贫贱忧戚,玉汝于成”来概括这个意思。
在张载的一生中,曾两次被荐入京,但当发现政治理想难以实现时,他毅然辞官,回归乡里,教授弟子。
他的精神深刻影响着一大批关学学人。正如我国著名思想史家张岂之所言,以张载为代表的关学学者“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体现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节,是中国人的精神。
我喜欢听雨,躲在屋檐下听落雨如诗。可当我站在张载祠碑廊里听雨时,却是另一番心境,那凉意,是一种温暖,也是一种感触,我不是用耳朵听,而是用心听。用心聆听微风细雨下的一种生命的蓄积酝酿潜能的过程,沉淀出灵魂中最珍贵的东西,从而让我真实地感受张载思想的博大精深。
7 月 3 日中午,我有幸随眉县图书馆工作人员,来到眉县县城东 26 公里处的横渠镇。在车上远远看到一座以宋式为主,兼有明清特色的院落,静谧而厚重地坐落在街巷一隅,这便是大名鼎鼎的张载祠,也是横渠书院所在地。
整体浏览张载祠,现存建筑物有山门、讲学堂、正蒙殿、书院楼、横渠讲堂、碑亭等。院内至今仍保留着 7 棵千年古柏以及 50 余幢苏轼、王杰、于右任等文人墨客留下的石刻。康熙皇帝御赐的“学达性天”牌匾,成为横渠书院的镇馆之宝。在雨中,我凝视院中高大的松柏挺拔、葱郁。正蒙殿门外的古柏为当年张载在此办学时亲手栽种的松柏,称“张横渠手植柏”,它高 9.3 米,穿越古今,昭示着祠堂的厚重与深沉。仰视那棵柏树,枝干盘若蛟龙,虽受过重创,饱经沧桑,但仍然刚劲,青枝直指天空,焕发生机。这棵古柏现已被国家林业局列为“中华名树”。
穿上汉服,漫步古色古香的大殿,殿内有张载坐像,长达 60 平方米的壁画,图文并茂,将张载一生形象地刻画出来。聆听工作人员讲解张载生平事迹。我好像穿越时空,看到了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的光辉形象,不仅肃然起敬。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惊世名言,已成为关中学者的理论口号,多次被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应用。
张载一生坎坷志存高远,执著立言创立关学,是北宋理学创立者之一,也是关学宗师。他为后世留下的“尊礼贵德”的人文价值、“横渠四句”的太平理念、“天人合一”的精神
境界影响深远,至今仍在发挥着积极作用。张载创立的关学在中国哲学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在国际国内影响颇大。近年来,法国、德国、日本、韩国等许多国家和香港、澳门、台湾不少专家学者,不远万里前来张载祠拜谒先贤,访真求学。
站在张载像前,深深地鞠躬拜谒这位贤哲,我敬佩于张载博大的胸怀,好学不倦的精神和为人师表的高尚品质。他在遍读佛、道家之书后,觉得这些书籍都不能实现自己的宏伟抱负,又回到儒家学说上来。历经十余年攻读,终于悟出了儒、佛、道互补、互通的道理,逐渐形成独特的关学体系。
来到张载祠大门口东侧,我看到一块巨石,上面雕刻着一幅巨大的书法作品,龙飞凤舞,狂放不羁,气势磅礴。我被这幅巨大的作品所吸引、所震撼,在此驻足流连许久。这幅巨大的石刻书法作品,是张载祠的一大人文景观,我在此拍照,用手抚摸这块巨石。这是一个天然石块,它高约五六米,长约十多米,质地光滑细腻,就像一块璞玉,黑白相间的石头纹理尽显岁月的沧桑。它位于一个汉白玉的基座上,就像一位得道的慈祥巨人矗立此处,静观人来车往,世间万象。它和古老沧桑的张载祠已经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巨石上“动非自外”这四个字,气势不凡,如江河一泻千里,笔
力酣畅遒劲,气韵生动,于刚劲狂放之外,又能让人领略到许多潇洒飘逸的风采,我惊叹草书的魅力。这四个字就是《正蒙》中所说的--“动必有机,动非自外”。张载的这些思想观点比较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自然科学知识,这在一千年前,是非常了不起的!
横渠书院琅琅的读书声又在耳畔响起,“四为”的人生使命和宏伟抱负,又一次让我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我也跟随着今天一起来的眉县图书馆横渠书院分馆签约揭牌仪式的领导、诵读者、学生一起大声朗诵起“四...
[参观眉县张载祠有感]相关文章
- [认识自我,不断超越,——参加拓展特训营有感]
- 观《战狼》有感
- 学蛋糕学校 读蛋糕学校有感
- 《雷峰的故事》读后感【读雷锋有感】
- 漫画的启示 [读詹天佑有感]
- 读白杨有感500【读白杨有感】
- [功能科早教班制度有感] 早教老师总结感悟
- 读《童年》有感0
- 读《外婆道歉信》有感
- 读《文化苦旅》有感
- 参观酒店心得体会7篇(2023年)
- 2023年难忘的国庆节作文600字(完整文档)
- 参观萱子企业的心得体会精选
- 2023参观萱子企业的心得体会优秀【通用文档】
- 2023年探访红色基地心得体会
- 2023参观幼儿园的心得体会通用8篇
- 2023参观完幼儿园心得体会7篇(2023年)
- 参观茶企业的心得体会6篇【优秀范文】
- 2023参观小学义均心得体会通用8篇
- 2023年度参观军营作文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