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旗下讲话稿,《沉痛缅怀,纪念袁隆平吴孟超两院士!》

时间:2021-10-19 10:21:45  来源:网友投稿

 国旗下的讲话稿

 《沉痛缅怀, , 纪念袁隆平吴孟超两院士! ! 》

  2021 年 5 月 22 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逝世,享年 91 岁。“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逝世,享年 99 岁。

 袁隆平,1930 年 9 月 1 日(农历七月初九)出生于北京,汉族,江西德安人。1953 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1964 年开始杂交水稻研究,1971 年调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1978 年晋升为研究员,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95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20 世纪 60 年代初,中国面临着全国粮食大规模减产,几乎人人都吃不饱的困难局面。在农村,每到饭点,生产队便用一口大锅煮七八十人吃的菜:先放一小杯油刷一下锅底,再把红薯藤老茎秆煮在锅里。大家因为吃不饱双脚松软无力,水肿很严重。

 农民们走到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的面前,诚恳地说:“老师,你是搞科研的,如果能培育一个亩产 800 斤、1000斤的新品种,那该多好!”农民淳朴又恳切的话语深深触动了这位科技工作者,他立志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

 他就是袁隆平。

 “我有着一个梦, 走在田埂上, 它同我一般高, 我拉着我最亲爱的朋友, 坐在稻穗下乘凉……” 一生献给一片土地, 只为坚守一个梦想, 他坚信有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

 缅怀,纪念!

 吴孟超,1922 年 8 月 31 日出生于福建省闽清县,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著名肝胆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创始人之一、李庄同济医院终身名誉院长,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他在中国首创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切肝法,率先突破人体中肝叶手术禁区,建立了完整的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和小肝癌的早期诊治体系。

 为奠定肝脏外科的基础,从 1958 年起,吴孟超进行了肝脏解剖的研究。在建立人体肝脏灌注腐蚀模型并进行详尽观察研究和外科实践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五叶四段”的解剖学理论;为解决肝脏手术出血这一重要难题,在动物实验和临床探索的基础上,建立了“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的肝脏止血技术;为掌握肝脏术后生化代谢的改变以降低手术死亡率,通过临床和肝脏生化研究发现了“正常和肝硬化肝脏术后生化代谢规律”,并据此提出了纠正肝癌术后常见的致命性生化代谢紊乱的新策略;为进一步扩大肝脏外科手术适应症,提高肝脏外科治疗水平,他率先成功施行了以中肝叶切除为代表的一系列标志性手术。以上述工作为基

 础,创立了独具特色的肝脏外科关键理论和技术,建立了中国肝脏外科的学科体系,并使之逐步发展、壮大。

 开辟了肝癌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新领域。他针对肝癌发现时晚期多、巨大且不能切除者居多的特点,提出“二期手术”的概念,即对巨大肝癌先经综合治疗,待肿瘤缩小后再行手术切除,为晚期肝癌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治疗途径; 针对肝癌术后复发多、但又缺乏有效治疗的特点,率先提出“肝癌复发再手术”的观点,显著延长了肝癌患者的生存时间;针对中国肝癌合并肝硬化多,术后极易导致肝功能衰竭的特点,提出肝癌的局部根治性治疗策略,使肝癌外科的疗效和安全性得到有机统一。上述研究使肝癌术后 5 年生存率由 60-70 年代的 16.0%,上升到 80 年代的 30.6%和 90 年代以来的 48.6%,不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肝脏外科事业。

 手中一把刀, 游刃肝胆, 依然精准, 心中一团火, 守着誓言, 从未熄灭。

 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马, 要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

 他就是吴孟超!

 袁隆平先生先进事迹观后心得体会

 高中毕业以后,报考哪一所大学呢这个问题成了袁隆平全家争论的焦点。当时,在南京政府侨务委员会事务科任科长的父亲袁兴

 烈期望袁隆平报考南京的重点大学,日后学成,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

 19 岁的袁隆平,已有了自我的独立见解。他想:第一,父亲要自我报考南京的重点大学,是期望自我能升官发财,光宗耀祖。对此,袁隆平毫无兴趣。第二,想赴重庆求学。抗日时期的“陪都文化”,对他有很大的吸引力;8 个春秋的山城生活,使他有着深厚的感情。第三,在小学阶段,一次参观园艺场时,他对生气勃勃的花、草、果、木和大自然春华秋实的变化规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到这些,他直截了当地对父母亲说:“还是让我报考农学院吧!” 善良的母亲讲出了自我的想法:“隆平,爸爸的意见你还要认真研究。当然最终还得由你自我作主!”颇具民主思想的父亲,熟悉隆平的个性,既然儿子立志学农,他也不好再提反对意见了。

 袁隆平就这样义无返顾地报考并考取了四川重庆相辉学院的农学系,高高兴兴地跳进了“农门”。

推荐访问:国旗 院士 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