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度高一语文期中考试模拟卷+解析

时间:2021-10-19 10:33:29  来源:网友投稿

 2020-2021 学年度高中语文期中考试模拟卷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本题共 3 小题,9 分)

 《红楼梦》艺术上的巨大成就,突出地表现在塑造出成群的有血有肉的个性化的人物形象。小说中有名姓的人物就多达四百八十多人,其中能给人以深刻印象的典型人物,至少也有几十个人。而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则成为千古不朽的典型形象。

 作者对人物的独特性格反复皴染,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贾宝玉的“爱博而心劳”的性格特征,是通过他那特别敏锐和细腻的思维和感情,通过他那乖张可笑的言语和行为,反复加以渲染。这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惟妙惟肖地写出他对各种不同类型女性所持有的不同感情和态度,使其丰富多彩的各个层面立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极其鲜明又朦胧模糊,让人叹为观止。

 曹雪芹善于将不同人物,特别是相近人物进行复杂性格之间的全面对照,使他们个性的独特性在对比中突出出来。如林黛玉、薛宝钗两个人,都是美丽多才的少女,但一个是“行为豁达”,有时则矫揉造作;一个是“孤高自许”,有时不免任性尖酸;一个倾向于理智,一个执著于感情。这样两个难以调和的性格在对比中,其独特性就异常鲜明地呈现出来。

 作者不仅能够异常分明地写出人物各自不同的性格,而且也能在相似中显出独特性。同是具有温柔和气这一性格侧面的少女,紫鹃给人以亲切,而袭人则带有一种令人腻烦的驯顺习性。作者对主要人物性格的反复皴染,不是通过惊险的故事情节,作粗线条的勾勒,而是通过日常的生活细节精雕细凿地刻画人物。如通过周瑞家的送宫花、雪雁送手炉等生活细节把林黛玉的敏感、尖酸的“小性儿”表现得淋漓尽致。

 对主要人物的性格是反复刻画、渲染、衬托,而对一些次要甚至是无关紧要的人物,能通过几笔的速写,勾勒出人物鲜明的轮廓。如贾琏与鲍二家的通奸,让两个小丫头放风,凤姐、平儿回来,两个小丫头,一个吓得“回身就跑”,一个见躲不过,“越性跑出来,笑道:‘我正要告诉奶奶去呢,可巧奶奶来了。’”这个简单的细节,把两个性格不同的丫头勾画出来了。

 《红楼梦》完全改变了过去古代小说人物类型化、绝对化的描写,写出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例如王熙凤,作者写她与贾母的关系,主要表现她的逢迎,既突出了虚伪与做作,又表现了机敏泼辣。写她对贾氏姊妹、妯娌采取远近亲疏的不同态度,表现她自私和权诈的性格。写她与尤二姐的关系,表现“外作贤良,内藏奸滑”的两面手法。写她与贾府奴婢的关系,表现她笼络利用与压制虐待并用的统治手段。总之,一方面是当权的奶奶,治家的干才;另一方面又是舞弊的班头,营私的里手。治家与败家构成了她性格中的一对矛盾。这是一个既使人觉得可憎可惧,又有时使人感到可亲可近的人物形象。

 对人物心灵及其矛盾冲突的描写,中国古代小说比较薄弱,《红楼梦》却取得巨大进步。四十五回,宝玉冒雨看望黛玉,穿着蓑衣戴着大斗笠,黛玉说:“哪里来的一个渔翁!”宝玉说将来也送黛玉一套,黛玉笑道:“我不要他。戴上那个,成个画儿上画的和戏上扮的渔婆了。”及至说出来,“后悔不及,羞的脸飞红”。这里黛玉说错了话当然是“无心”,后悔与害羞是“多心”,但这种害羞又包含着她的“有心”。黛玉从无心到多心,多心含有心,后又转为伤心,心理流程描写得十分真切动人。

 (摘编自《中国文学史》袁行需主编第四卷,《〈红楼梦〉的人物塑造》)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贾宝玉“爱博而心劳”是通过对他的思维和情感,言语和行为,反复加以渲染,性格鲜明但又朦胧模糊,这也是《红楼梦》在塑造人物方面的优劣之处。

 B.在塑造林黛玉和薛宝钗,紫鹃和袭人等形象时,作者将她们复杂的性格进行全面对照,从而将其个性的独特性在对比中突出出来。

 C.文中主要人物性格的反复皴染不是通过惊险的故事情节,作粗线条的勾勒,而是通过日常的生活细节,精雕细凿出来的。

 D.中国古代小说对人物心灵及其矛盾冲突的描写比较薄弱,《红楼梦》却解决了这个问题,取得了巨大成绩。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本文论述了《红楼梦》塑造人物的多种方式及其对中国古代小说塑造人物方式的改变。

 B.本文采用总分式的论证结构,条理清晰,论证深入,文章内容丰富,语言简洁明了。

 C.本文运用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使文章的论述有理有据。

 D.作者写王熙凤,做了多方面的论证,目的是为了证明王熙凤是《红楼梦》中一个矛盾而又复杂的人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红楼梦》艺术上的巨大成就,突出表现在塑造出的人物形象上,文中人物多达几百人,能给人以深刻印象的至少几十人。

 B.为了使塑造的人物性格更加丰富,《红楼梦》改变了过去古代小说人物类型化、绝对化的描写方式,使人物更加真实。

 C.《红楼梦》不仅善于塑造主要人物,对一些次要甚至是无关紧要的人物,也能通过反复刻画、渲染、衬托,塑造出人物鲜明的性格。

 D.《红楼梦》塑造人物内心细腻、深入,善于表现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让我们看到更多鲜活的形象,真切动人。

 二、实用类 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材料一: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摩全国,“圈粉”无数。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条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倘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

 材料二:

 第 3 页 共 10 页

 ◎

 第 4 页 共 10 页 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门阚兆江说:“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百人团’成员最小的 7 岁,武亦姝 16 岁,陈更 20 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姝,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

 “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

 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 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

 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

 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颜芳说:“其实诗词的功能至今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时尚。” 《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

 材料三:

 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图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玩“飞花令”蔚然成风。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词大会》生出学霸情结是一种不堪”“《诗词大会》说白了还是一场电视秀”等。

 16 岁的上海女生武亦妹获胜,成了风摩网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媒体喧嚣传播形成对照的是,女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采访。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师刘百生告诉记者,“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美慕的‘别人家的孩子’。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说明国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缺。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 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应试”味道。也有选手“蒙”答对题目,在一些老师看来,这就是当下应试教育最厉害的地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一场标准化考试。“应试思维”是始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应试思维”模式导致古诗词多被视为“语言材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记知识点多过传播文化,背离其作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

 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会风靡一时,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追捧这些文化盛会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理,即使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古诗的原因。可情,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奥数和考级等占据,缺失了“诗和远方”。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

 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珍贵。

 (摘编自《扬子晚报》,记者张楠)

 4.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中国诗词大会》在丁酉新春爆红的现象,都充分肯定了这档综艺节目所带来的积极的社会影响。

 B.材料二和材料三都选取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冠军武亦姝的例子,旨在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

 C.三则材料都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问题,但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并不都抱以乐观的态度。

 D.材料一侧重阐述《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的原因,材料二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

 5.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一项是(

  )(3 分)

 A.三则材料都谈到了《中国诗词大会》的影响,相比较而言,第一、第三则材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

 B.三则材料来源不尽相同,有报纸,有新闻网站,但都及时捕捉到了社会热点,体现了新闻讲求时效性的特点。

 C.对于同一综艺现象的报道,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报道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比如《中国青年报》就突出强调了青年一代与诗词的关系。

 D.三则材料都不注重对新闻事实的详细报道,而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以引发人们的思考。

 6.《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进行概括。(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平凡的世界(节选)

 路遥 黄原城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其历史可追溯至周。周以后,历代曾分别在这里设郡、州、府,既是屯兵御敌之重镇,又是黄土高原重要的物资集散地。现在作为地区首府,管辖着黄原市和周围十五个县。

 该城坐落在一个大川道里,被连绵的群山包围。黄原河由北向南穿城而过,于几百里外注入黄河。市区在黄原河上建有两桥,连结东西两岸。市中心的桥建于五十年代,称为老桥;桥面相当狭窄,勉强可以对行两辆汽车。上游还有一座新桥,桥面虽然宽阔,但已在城市外围,车辆和行人不像老桥这样拥挤。

 黄原城以老桥为中心,形成了几个主要的区域。大桥以东统称东关,因为汽车站在这里,各种杂七杂八的市场摊点和针对外地人的服务性行业也就特别多。东关大桥头也是出卖劳动力的市场,经常像集市一般涌满了各地漫流下来的匠人和小工,等待包工头们来“招工”。城市的主要部分在黄原河西岸。东关的街道通过老桥延伸过来,一直到西面的麻雀山下,和那条南北主街道交叉成丁字形。

 当孙少平背着破烂行李,从拥挤的汽车站走到街道上的时候,他便置身于这座群山包围的城市了。他恍惚地立在汽车站外面,愕然地看着这个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一刹那间,他被庞大的城市震慑住了。

 这就是我要开始生活的地方吗?他在心里发出疑问。你,身上带着十几块钱,背着一点烂被褥,赤手空拳来到这里,你怎样才能生活下去呢? 这一切他全然不知道。

 孙少平发了一会愣怔,便迈着沉重的脚步,往前走去。

 到东关大桥的时候,他看见两边的人行道上,挤满了衣衫不整、穿戴破烂的人。他们身边都放着一卷简单的行李;有的行李上还别着锤、钎、刨、錾、方尺、曲尺、墨斗。这些人有的心慌意乱地走来走去,有的麻木不仁地坐着,有的干脆枕着行李睡在人行道上。少平马上知道,这就是他的世界。他将像这些人一样,要在这里等待人...

推荐访问:学年度 高一 期中考试


[2020-2021学年度高一语文期中考试模拟卷+解析]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