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管理中传统宗教智慧运用优秀论文|关于企业管理的论文

时间:2021-10-24 16:30:16  来源:网友投稿

现代企业管理中传统宗教智慧的运用

偶然间拜读了李强先生在搜狐博客发表的《西方理念是科学,东方思想是宗教》。[1]一时间,在对企业思想的品味中尝出了新的味道。民族企业,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是对传统技艺的弘扬。生在东方、长在东方,我们要让“中国品牌”和“中国制造”走向世界,就应找到在东方变与不变的东西。现在看来,我们做的一切归根溯源是实现百年品牌生命之树的长青和繁茂,摸清其萌芽、生长,或兴盛或衰败的生命规律,找到让企业长寿的“秘诀”,学习如何继往、怎样开来,说白了就是做好传承,让它能跳出时代的春夏更替。从本质属性看,企业属于社会组织,而我国最长寿的社会组织是宗教组织。从经营角度看,宗教经营的是信仰和文化,是文化组织。王朝、企业经营的是权利、利益,是利益集团。历史证明,经营权力、财富和利益的风险远高于经营信仰、知识和文化。在中国乃至东方,神话中诞生的种种思想和文化,有的逐渐会成为宗教。思想和文化具有极强的时代属性,每个时代都有与其相配套的文化。而宗教尽管不总是能独善其身,却大多可以超越地域、民族、国家,甚至可以超越时代的更替。这当然只是表象,其本质是物竞天择规律下某些共性发生作用的结果,如果这些不可多得的属性能在现代企业经营中发挥作用,应该是件好事。联想到某企业颇有宗教神韵的“封藏大典”、极富人文关怀和博爱意识的“天地同酿”,或许真的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一、外在:宗教般生命力和传播力的启发

宗教,其顽强的生命力和无与伦比的传播力已得到了历史验证。[2]它树立一种特定信仰,形成一种文化形态,传播一种意识行为,依托于一种社会实体。宗教既相对保守,使其本质依存,也与时代趋同,随着社会价值取向的变化而转化自己的社会角色。藉此,可以同时得到上层人士和普通民众的拥护。其实,这就是企业发展和品牌传播终极目的。信仰即为品牌,文化形态则是企业文化,意识行为是消费习惯,社会实体即是企业。

(一)像宗教般具备浓厚的文化属性

宗教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一是源远流长,二是与社会文化既相异又相容。宗教以精神、制度、器物、仪式熏陶和影响民众,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具有各种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功能。品牌的树立和消费习惯的传播也可以依循这种思路,即通过一定制度固化一系列的定期行为,如语言、绘画、音乐、建筑、歌舞、高尚技艺等艺术行为,从不同层次、不同方式对大众进行系统的教育和反复的提示,像宗教生活一样与日常生活习俗融合在一起的习惯性生活。与宗教一样,品牌的浓厚文化属性是其生命力的最主要源泉之一。

(二)用“经书”传递经久不衰的魅力

宗教在历史上强大的传播力,得益于它们都拥有一部魅力永存的经典。经书具有神圣性,被认为是神的语言,可以较系统地、深刻地表达出对宇宙、社会、人生的理解和思考。它可以全面地反映该宗教的昨天与今天、求真与幻想、苦难与光荣,凝结着属于它的群体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集体经验和意识形态,以典籍形式加以固化和流传。借鉴经书的做法,我们也可以去流传自己的“经书”,挖掘、保存品牌的发展史、思想史、荣耀史。高容量、大范围地传递品牌文明经年所积淀的精神财富,展示从久远时代继承的技艺、遗产,记载品牌走向世界的历史事件,甚至讲述过往的时代背景、社会风俗、观念形态,不动声色地植入史诗般的故事。放在“互联网+”的年代,这就叫做“吸粉”。

(三)像宗教流派般有导向性和控制力

“经书”在教徒生活中拥有的崇高地位,不仅靠其内容的丰富,更可贵的是会吸引人主动去发现、引申、补充而得到强化。被动地接受就变成了主动地索取,即为控制,控制的结果是有限度的排他和高度的忠诚,以达到影响受众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的目的。品牌的故事也要引导社会去丰满,可以怀旧念祖,允许标新立异,可以定义流派,也要设立话题去争论,把握大势,因势利导地汇聚受众的思想。这就是我们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和公众控制力。

二、内在:对宗教教化控制艺术的启发

宗教的重要标志是“满足成员因对危机的担忧而产生的寻求生存保障的满足和极度关怀”。特别是在一个人心涣散、安全感缺乏、信仰缺失的时代,宗教的关怀更容易将不同的个人和群体凝聚起来,形成一个具有相同信仰的集体。

(一)在组织上,宗教可以建立异常庞大的组织结构

宗教可以把不同的人聚集起来,使来自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信徒拥有共同信念,遵守共同的戒律,参加共同宗教活动,在教徒与教徒之间、教徒与社会之间拥有强大的控制作用。同时,成熟的宗教集体可以爆发出巨大的社会影响力。联系到现代社会中对企业成员的训练、教化和对品牌的忠诚度培养和团队力量的有效释放,都是现代管理科学研究的焦点,那么完全可以从宗教对教徒的控制方式中汲取营养。

(二)在思想上,宗教宣扬因果报应,而不完全以结果为导向

宗教将人生的苦难与个人行为的善恶联系起来,因而劝人重修行、要付出。这样,一方面它强化教徒对困境的耐受能力,使之不易破坏秩序;另一方面,以因果报应为最高目标,抚慰教徒的心理到适度状态。以这种价值观念去影响成员,有强大的控制力。从方法上,短期内通过制定各种戒律制度以强制控制教徒的言行,长期上以舆论、信仰、伦理道德等修正教徒的思想观念,触发教徒的自我控制。两者结合,共同作为对教徒个人价值评断的依据,使得宗教对教徒的控制异常有力。李强先生谈到:“万念(无数个小我)归于一念(大我),一念化于无念(忘我),这就是方法。”“中德为主,西学为用,中西合璧,大化人间!”[1]这两句话可以用来说明利用宗教去完成内部控制的原理和方法。值得注意的是,成员的“小我、大我、忘我”是一个连续性的转化过程。从“小我”的自私意识,上升到“大我”的自觉品质,逐渐进入“忘我”的奉献状态,最终实现“超我”境界的和谐共荣。具体到工作和执行,“小我”时被不自愿的意志驱使,效率慢、执行力差;“大我”时的行为部分来自自觉的下意识驱使,效率高、执行力强;“忘我”则完全是下意识动作,执行准确、雷厉风行。不论是宗教、政党还是企业,对成员培养的法则都是以无数次的重复教导,转化出一种下意识的本能,进而上升到品质高度上,让成员接受、喜爱、忠于,最后属于一个信仰。你信什么,你就是什么。综上所述,宗教通过淡化眼前的困难、描绘理想的彼岸取得强大的控制力。这种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值得深入分析和研究。成功的宗教是官方属性和非官方属性的有机整体,相辅相成、互为补充。这对宗教能够保持长久生命力具有决定性意义。同理,只有当官方属性发挥作用时,品牌信仰才可以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同,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整个企业机体才可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但是,要避免过于“一体”带来自主性和独立性的缺乏,从而削弱了与民众的联系。所以在理想的情况下,与官方体制和谐相处,配合官方体制对社会发挥积极的作用,让品牌符合当前时代的价值取向,同时以非官方的文化属性作为保持品牌信仰的特殊性。

三、实践:在日本经济奇迹中验证传统与现代交融发展的路径

企业文化一词最早由美国人提出,却最早由日本人践行。“二战”后日本迅速崛起,至上世纪80年代,势不可挡的日本财团呐喊着要买下美国的时候,世界直呼其为“经济怪兽”。时至今日,对这个GNP远大于GDP的世界“老三”,是否如其自身所宣传的那样“失去了10年”,真的还有待商榷。在诸多针对日本的研究中,美国学者的研究就明确指出日本企业发展迅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日本企业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3]日本明治维新后贵族特权被废除,大量受神道思想和儒教教义熏陶的原贵族进入工商界,也将各种宗教思想植入他们的企业,因此日本企业文化里的宗教属性与生俱来,这就是日本企业文化最大的特点。

(一)经营哲学的宗教化

日本人认为,人生两大需求是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4]物质需求是必须通过努力工作换取的,而精神的需求则是需要依靠信仰来满足的。企业作为人事业的寄托,当然是必须肩负起满足这两大需求的责任。日本企业家十分擅长把宗教思想融入企业经营管理中。以“产业报国”精神而著称于世的丰田公司,其社训的第1条是:“上下同心协力,以至诚从事业务的开拓,以产业的成果报效国家。”[5]日本企业家对企业文化的解释不仅限于企业如何生存,而是提升到全社会,全人类生存、发展的高度。丰田公司甚至明确提出:“尊崇神佛,心存感激,为报恩感谢而生活。”[4]正是这种精神的驱动,才让其社员以奉献精神忘我工作,将事情变成了事业,在个人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也在精神上得以满足。

(二)企业活动的宗教化

日本企业的日常管理带有十分浓郁的宗教气息,通过各种会议、活动将教义中的普世价值观与企业经营巧妙融合,使员工坚信工作的目的绝对不仅仅是为了个人和公司,而是追求国家和民族美好的未来。[6]在日本企业的制度里,时时处处体现着“因果报应,顺应同化”的宗教思想。这种充满灵性和哲理的表达,可以有效地协调企业与社会、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依存关系。[7]朝会、晚训、社歌等是日本企业管理的一大特色。他们深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所有员工精神的一致。在每天不断地重复强调之下,每个人都不知不觉地被潜移默化了。借鉴宗教似的活动,企业家很好地调控着企业内部的关系,把员工的思想引到他们所希望的境界,形成统一,避免内耗。[8]可以说,日本企业的企业文化就像宗教教义一般;员工则是一群信徒,为维护信仰可以舍身取义;企业也会以终身制、夫妻共享的年金给予员工关爱、免除员工后顾之忧,让员工与企业变为心神合一的命运共同体。由此,也就能解释为什么日本会拥有2.5万家百年以上的企业,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难以想象的成绩。

四、启发:寻找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平衡点

(一)重新回顾和审视存续千年的“西学东渐”

“西学东渐”,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它既是指从明朝末年到近代西方思想向中国传播的过程,又是泛指自上古以来一直到当代的各种西方事物向中国的传播。显然,我们所熟知的西天取经、洋务运动、改革开放都是其中的一环。这100多年,中华民族带着几分屈辱和几分羡慕仰视西方,忍辱负重探索着民族复兴的道路。经过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不懈奋斗,特别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阔步发展,中国已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近年来,“国学热”从另一侧面印证了中华文化的复兴,表现了中国人民对文化、对道路和对未来失而复得的自信。改革开放激荡后的30年,我们要实现对西方从仰视到平视的历史性转换。尽管成效斐然,却又任重道远。在未来的发展中,大到国家、小到企业,都应以史为镜、感知未来、做好自己,树立历史眼光、培育世界胸怀,不让民族心态再像徘徊于自卑与自大之间的钟摆。长期以来,对东西方文化理念、管理思想和传统智慧的书籍、论述汗牛充栋,观点各异、鱼龙混杂。我们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在泥沙俱下的思潮中激浊扬清。对东西方管理思想的关系,按照当前主流的学术观点,可略作总结:东西方管理思想各有所长,目前的发展要以西学为主,同时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对“国学”和“西学”的理解,可以抽象地分为两面:“国学”是以人为本,讲究变化、中庸、平衡、沟通、自律,崇尚礼大法,追求“一分为二合为三”,[9]是多维多角度的立体思维。而“西学”是以事为本,讲究对错、辩证、对照、因果、制度约束,崇尚现实、严谨、证据,追求数据、图表、样本,是量化系统性的线性思维。对“中西合璧”中国式管理的认识,一方认为,“国学”思想就是“和稀泥”式的管理,是发展的桎梏,中国人要自强复兴、融入世界,就要彻底告别过去并“全盘西化”;另一方认为,中国文化延续千年、根深蒂固、不可改变,套用“西学”只能是“水土不服”“南橘北枳”。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当前对中国管理思想的迷茫和争论,其实来自对文化理念理解的差异。在近百年来的发展中,我们曾派出无数的留学生、考察团,引入了无数的外籍专家、教师、企业和投资。作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国,按理说西方所有的独门绝学都应暴露在我们眼前,西方所有的先进学说我们都在学习和实践。但为什么中国今天在管理思想方面还有如此多的不足和“短板”,还需要不停地“摸石头”?我们对管理的理解为什么还是如此的混乱和片面?我想,最可能的情况是,我们虽然有了先进的、甚至是世界一流的工具,又总被强大的传统思维所羁绊,身心不

一、消化不良,导致现代文明和历史底蕴的合力无法得到尽情施展。我们既没有如印度般“脱胎换骨”,又没有像日本那样“涅槃重生”。不要以为这百家争鸣、百年不息的话题,总感觉太过虚幻,离我们过于遥远,但其实低下头做事时却发现与我们的工作息息相关。

(二)从宗教智慧中探寻在东方与西方、过去与未来中相通共生的管理艺术

说了很多东西方文化、思想的差异、东西方融合中出现的问题,那是否东西方文化和管理思想就注定是隔海相望的双生花呢?当然不是。当迷茫之时,就让历史和时间告诉我们答案:古往今来,最长寿、最具传播力的社会组织是宗教组织。按照目前普遍的说法,佛教最早于公元67年传入中国,距今约1900多年;道教正式创立于东汉末年,有1800多年的历史;伊斯兰教于公元651年传入中国,迄今有1300多年;***于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在中国生根发芽,距今也有1300余年。关于宗教,其无与伦比的生命力和传播力,我们完全可以从自己熟悉的角度加以理解。宗教既相对保守、追求正宗性,使其本质依存,又与时代和社会趋同。它与社会文化既相异又相容,使其存续延绵,伴随社会的价值取向的变化而转化,变换并提升着自己的社会角色。藉此,可以同时得到各阶层、各地域的认可,汲取不竭的发展活力。其实,这就是企业经营和品牌塑造所追求的终极目的。千百年来,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促进文化交流、统一民族思想、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贡献巨大。它以精神、制度、器物、仪式熏陶和影响他人,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企业管理思想的导入、企业文化的建设,乃至品牌和消费习惯的传播,都可以依循于这种思路:通过一定格式化的定期行为、语言、绘画、音乐、建筑、歌舞、仪式等的文化行为,对受众进行系统、反复的教育,像宗教生活一样与日常生活习俗融合在一起。宗教在东西方历史上表现出的强大传播力,还得益于它们都拥有一部既出世、又入世的“经书”。“经书”通过对宇宙、社会、时间、人生的理解和思考,向世人解释着真实与幻想的联系、苦难与幸福的因果。值得特别注意的是,“经书”之所以在宗教中始终拥有崇高地位,不仅靠其丰富的内容,更可贵的是会吸引不同年代、不同区域、不同文化习俗的受众,主动加以解释、引申、补充,从而得到进化。它鼓励受众从自己的角度进行诠释、思考、质疑、求证,其核心原理是被发掘,才会被弘扬,才能契合时代的价值取向。这是一门何等高超玄妙的控制艺术。如果企业的文化和品牌故事要想得到认可、引人入胜,就不要再指望自卖自夸式的宣传,而必须依靠社会去丰满。我们既可以怀旧念祖,又要允许标新立异;既要定义流派,也要设立话题去争论。由此,充分引导、利用人们对历史和未知的好奇,因势利导地将受众的思想汇聚成河,并在对大势的把握中蜿蜒前进。这种教导可以是典籍、是形象、是案例、是口号甚至是传说,重要的是让成员接受、喜爱,并主动与信仰融为一体。不论是宗教还是企业,对成员培养的法则都是以无数次的重复教导,转化出一种下意识的本能、形成自我归属的感觉。不仅如此,宗教的另一个重要标志是能安抚人们对危难的担忧、给予安全感满足和集体的关怀。只凭此一点,宗教就能将不同地区、不同语言、不同职业、不同地位、不同年龄的人聚集起来,使他们拥有共同的信念。联系到东西方现代企业对员工的训练、教育和对品牌忠诚度的培养,我们完全可以思考从宗教的教化艺术中汲取营养。在思想上,宗教宣扬因果报应,不以当下的结果和物质回报为导向,强调重修行、勤付出、看得远,淡化眼前困难,描绘理想的彼岸,实现个人自我激励。从方法上,宗教短期以戒律制度规范言行,长期以舆论、伦理、道德等修正统一思想,实现集体自律。双剑合璧,可以让集体产生巨大的认同力和凝聚力,从而使宗教具备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原理在企业管理中,值得深入分析、研究和总结

五、结论

一个企业要想传承百世、福祚永延,就要让品牌、文化得到社会、政府的认可和喜爱,得到员工的信任和信仰。用宗教的智慧经营企业的品牌和文化,勇敢地承担起对员工、对社会、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就有可能完成从利益到文化的飞跃,让企业成为人类文明的组成。这样,企业就会获得永恒的生命力。从以上分析可知,企业发展与宗教思想的有机结合,不失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方法相结合的一种有益尝试。而宗教信仰所带来的凝聚力、向心力是任何其他形式很难达到的,这种精神在企业发展中尤为重要且稀缺。说到这里,难道我们真的要倡导用宗教经文的“阿弥陀佛”传递管理思想和宣讲企业文化吗?还是要把“老祖宗”的礼义廉耻搬出来教化现代企业的员工吗?当然不是。因为,百年来世界格局的风云变幻,已将西方思想先进和传统文化愚昧的结论,牢牢烙印于多数人的心头。很多时候,我们要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理解,往往是在西方相关的研究成果惊艳世界之后。而近年来以“张悟本”“王林”等为代表的一系列负面事件,更是让亟待复兴的传统文化饱受责难。这就是我们的国情。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言:一方面,西方正从中国传统文化中饱吸甘露;另一方面,我们却想将其当作历史糟粕的洗脚水倒掉。此时,我们除了哀叹唏嘘之外,还是要面对现实、迎难而上。总之,一个企业如果要想传承百世、福祚永延,就要从天地万物和历史文化中汲取智慧,实现从利益到文化的飞跃。在此过程中,辩证地将企业经营与以宗教理论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创新相结合,未尝不是一个推动中国特色管理创新的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李强.西方理念是科学,东方思想是宗教[EB/OL].

[2]论伊斯兰教的生命力及其形成原因[EB/OL].

[3]日本企业文化的宗教特征[EB/OL].

[4]如何延续企业的成功[EB/OL].

[5]老公的学佛之路[EB/OL].天涯社区,

[6]成就企业,丰盈人生[EB/OL].

[7]穿越物役的天空[EB/OL].

[8]日本企业文化和宗教信仰[EB/OL].新浪博客

[9]庞朴.一分为三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推荐访问:宗教 优秀论文 现代企业管理 宗教 现代企业管理中传统宗教智慧运用优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