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新技术患者安全保障和风险处置预案

时间:2021-10-30 10:28:16  来源:网友投稿

 医疗新技术患者安全保障和风险处置预案 > 为了降低医疗技术风险、保障患者安全,根据卫生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和医院《医疗技术分级管理制度》、《医疗技术损害处理预案》、《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等相关法规和医院制度,制定本预案。

 一、对本院开展的第一类医疗技术,包括外科各类各级手术、有创诊疗项目,等医疗技术逐项审核,废止或淘汰未经批准或落后技术。中止本院技术或设备设施无法保证医疗技术使用安全的项目。严格按照《医疗技术分级管理制度》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的临床应用,任何科室或医生个人不得任意实施未经医院审核同意的医疗技术。

 二、新开展的医疗技术,相关科室及参与人员要组织培训,充分了解或掌握技术要领,严格把握应用指征,开始使用前几例要请有实际经验的专家现场作技术指导,及时纠正或控制技术缺陷与风险。逐渐过渡到本院医师能独立完成。先集中 1-2 位医师操作,待掌握并有经验后,科内再根据其资质准入进行推行。

 三、任何医疗技术临床应用都有潜在风险,尤其是高风险诊疗技

 术,使用时必须认真掌握适应症,熟记禁忌症,严禁无指征或有禁忌情况下使用。在选用时要充分分析利弊,尽量选择风险少、安全性高的技术项目,并与患者充分说明诊疗措施的目的、潜在风险、利弊及可供选择的方法,在患方理解的情况下,签署知情同意书。

 四、严格医疗技术分级管理和人员准入管理:2015 年限制使用的二、三医疗技术项目报市卫计委审核备案批准后方可开展,医院复核后予以准入。一类技术项目,根据医师的职称、工作量、工作能力经考核后确定,科室及每位医务人员不能超范围越级手术和实施有创诊疗。一旦发现违规,按医院相关规定处理。

 五、提高医疗技术风险防范意识,各级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对患者进行诊疗操作时,必须认真观察不良事件,如手术不顺利、失血过多,解剖不清,病灶寻找困难,组织结构复位不佳,反复多次探查等,要及时请上级医生或有经验医生会诊,不得蛮干,一切从降低技术风险和保证病人安全为原则。

 六、一旦出现技术损害,首先发现者应设法立即终止损害因素,减少损害扩大;当操作者处理有困难,应当立即呼叫上级医务人员或科主任到场指导处理,不可迟疑拖延;如科室处理有困难,立即报告医务科或院总值班组织会诊协同抢救。必要时邀请外院

 专家会诊指导;对威助患者生命或发生 2 人及以上重大医疗技术损害的,由分管院长和医务科统一协调指挥,尽全力救治。救护车辆、药品、设备、人员必须统一听从院内指挥和调度,任何科室和与个人不得无故懈怠和违反。

 七、接到有纠纷苗头报告时,医务科人员应及时到场调查沟通,稳定患方情绪,争取配合诊疗、防止干扰救治和引发医疗纠纷。如发生纠纷按有关程序,妥善处置。

 八、出现医疗技术损害时应按以下原则处置

 1、患者当时无生命危险时,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①立即暂停原医疗技术操作,并根据当时具体情况采取适宜应急补救措施。

 ②立即上报科室负责人及医务科,同时做好患者的保护性医疗措施,防止再次或继续发生医疗技术损害。

 ③医务科负责组织院内技术过硬人员根据补救对策及时处理患者,操作中应尽量避免和(或)减少其他并发症发生。

 ④操作后,必须严密观察患者病情,防止发生其他意外情况。按规定整理材料,及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

 2、当患者有生命危险时,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①医疗技术操作立即以抢救患者生命为主。

 ②在抢救患者生命的同时立即上报科室负责人及医务科。

 ③科室上级医师、技师及医务科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在事发地点组织相关技术人员抢救患者生命。同时讨论和采取损害补救处理对策。待患者生命危险解除后,再进一步会诊讨论、研究详细补救处理对策。补救对策应防止发生患者的进一步损害,尽量减少损害和避免发生其他损害后果。技术操作结束后,必须派专人严密监护患者病情,防止发生其他意外情况。并积极落实转往上级医院。

 ④按规定收集和保管好原始证据,整理材料,及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医务科要定期对各科室实施检查、监督、指导,对事件进行分析评价,查找原因,吸取教训,改进提高,确保其专项医疗技术操作损害处置措施的有效。

  . .

 附赠:

 制定编写应急预案基本要素 应急预案是针对可能发生的重大事故所需的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行动而制定的指导性文件,其核心内容如下: (1)对紧急情况或事故灾害及其后果的预测、辨识和评估。

 (2)规定应急救援各方组织的详细职责。

 (3)应急救援行动的指挥与协调。

 (4)应急救援中可用的人员、设备、设施、物资、经费保障和其他资源,包括社会和外部援助资源等。

 (5)在紧急情况或事故灾害发生时保护生命、财产和环境安全的措施。

 (6)现场恢复。

 (7)其他,如应急培训和演练,法律法规的要求等。

 一个完善的应急预案按相应的过程可分为 6 个一级关键要素,包括:①方针与原则;②应急策划;③应急准备;④应急响应;⑤现场恢复;⑥预案管理与评审改进。

 6个一级要素相互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从应急的方针、

 策划、准备、响应、恢复到预案的管理与评审改进,形成了一个有机联系并持续改进的体系结构。根据一级要素中所包括的任务和功能,其中应急策划、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 3 个一级关键要素可进一步划分成若干个二级小要素。所有这些要素即构成了城市重大事故应急预案的核心要素。这些要素是重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所应当涉及的基本方面,在实际编制时,可根据职能部门的设置和职责分配等具体情况,将要素进行合并或增加,以便于组织编写。

 (一)方针与原则

 (二)应急策划 应急策划包括危险分析、资源分析以及法律法规要求 3 个二级要素。

 1.危险分析 2.资源分析 3.法律法规要求 有关应急救援的法律法规是开展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要前提保障。应急策划时,应列出国家、省、地方涉及应急各部门职责要求以及应急预案、应急准备和应急救援的法律法规文件,以作为预案编制和应急救援的依据和授权。

 (三)应急准备 1.机构与职责 2.应急资源 3.教育、训练与演习

 4.互助协议

 (四)应急响应 1.接警与通知 2.指挥与控制 3.警报和紧急公告 4.通讯 5.事态监测与评估 6.警戒与治安 7.人群疏散与安置 8.医疗与卫生 9.公共关系 10.应急人员安全 城市重大事故尤其是涉及危险物质的重大事故的应急救援工作危险性极大,必需对应急人员自身的安全问题进行周密的考虑,包括安全预防措施、个体防护等级、现场安全监测等,明确应急人员进出现场和紧急撤离的条件和程序,保证应急人员的安全。

 11.消防和抢险 消防和抢险是应急救援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其目的是为尽快地控制事故的发展,防止事故的蔓延和进一步扩大,从而最终控制住事故,并积极营救事故现场的受害人员。尤其是涉及危险物质的泄漏、火灾事故,其消防和抢险工作的难度和危险性巨大。该部分应对消防和抢险工作的组织、相关消防抢险设施、器材和物资、人员的培训、

 行动方案以及现场指挥等做好周密的安排和准备。

 12.泄漏物控制 危险物质的泄漏以及灭火用的水由于溶解了有毒蒸气都可能对环境造成重大影响,同时也会给现场救援工作带来更大的危险,因此必须对危险物质的泄漏物进行控制。该部分应明确可用的收容装备(泵、容器、吸附材料等)、洗消设备(包括喷雾洒水车辆)及洗消物资,并建立洗消物资供应企业的供应情况和通讯名录,保证对泄漏物的及时围堵、收容、清消和妥善处置。

 (五)现场恢复 现场恢复也可称为紧急恢复,是指事故被控制住后所进行的短期恢复,从应急过程来说意味着应急救援工作的结束,进入到另一个工作阶段,即将现场恢复到一个基本稳定的状态。大量的经验教训表明,在现场恢复的过程中仍存在潜在的危险,如余烬复燃、受损建筑倒塌等,所以应充分考虑现场恢复过程中可能的危险。该部分主要内容应包括:宣布应急结束的程序;撤离和交接程序;恢复正常状态的程序;现场清理和受影响区域的连续检测;事故调查与后果评价等。

 (六)预案管理与评审改进 应急预案是应急救援工作的指导文件,具有法规权威性,所以应当对预案的制定、修改、更新、批准和发布做出明确的管理规定,并保证定期或在应急演习、应急救援后对应急预案进行评审,针对实际情况以及预案中所暴露出的缺陷,不断地更新、完善和改进。

推荐访问:预案 处置 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