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北京市通州区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

时间:2021-10-30 11:26:35  来源:网友投稿

 2020 北京通州高一(下)期中语

 文

 本试卷共 8 页,共 150 分,考试时长 150 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 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本大题共 6 小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A】

 火神就是传说中的三皇之一,又是四季神之一的“祝融”【B】。

 “祝融”是上古传说中楚人的祖先,可以说是和湖北渊源最为深厚的“火神”了。考古发掘出来的竹印木牌帛书里面,有许多记录着楚人祖先名字的竹书,而“祝融”便位列其中。

 【C】先秦史书《国语》中也有这样一段话,讲的便是楚人为重、黎的后人。这里的“黎”就是高辛氏的火正,“祝融”可以说是他的官名。《礼记·月令》中也曽提到:“孟夏之月……其神祝融。”东汉的经学家郑玄在注中这样解释:“祝融,颛顼氏之子,曰黎,为火官。”

 寻踪觅迹,《山海经》中的描述可备一说——“兽身人面,乘两龙。晋代郭璞也描绘祝融的日常是“云驾龙翳”。

 那么,火神与瘟疫有什么关系?

 先秦时期,楚地的神灵信仰实在太丰富了,所以几乎每个神灵多多少少都被人们认为具有“解病”的功能。祝融自然也不例外,比较特殊的是,他既是火神,又代表了祖先。

 古人理解火神对瘟疫的威慑,类似于我们现代人理解的高温消毒。所以,除了楚文化中的火神祝融,中华文化中还有其他火神,也成为对瘟疫震慑的权威。比如,战国中晚期开始 形成的礼书《周礼》的夏官中的司麓——“掌行火之政令,四时变国火,以救时疾。”

 所谓“变国火”指的就是变更取火的木材,而目的是为了防救时气造成的疾病,在古人眼中,这类“病状相似”必须回避,将息饭食之间,不得传吃,但一人受病,全家不安,有此相染的病,皆是四时不正之气所导致的,而生火可以改善。

 于是,后世文本中“司煌”也成为了火神的一员。

 再比如,清代《事物异名录》提到“游光”的厉鬼,但凡知道它的名字的人,就不会感染到瘟疫。

 火神祭祀对瘟疫的压制意象也体现在民俗活动之中。在许多地方的传统中,正月十六日,便是走百病、祀火神的日子。而有些地区“春秋报赛”祭祀中,常常以戏剧的方式祭祀火神,“或禳病还愿以祭,或天旱祷雨以祭”【D】。

 (取材于网络)

 材料二:

 在古人概念中,巨大的“响”对瘟疫的驱逐总有特效。而作为以自然界中常伴着轰鸣出现的“雷”命名的神祇,“雷神”天然的具有威慑鬼神疾病的功能。

 在楚文化中,“雷神”还是有些特殊的,不但人物不确定、身份也常常在打游击。

 关于雷神,有下面几种说法:1.祝融也司雷职,是故虽为“火神”亦可作“雷神”,“雷神”就是祝融;2.“雷神”是一位叫做“丰隆”的。

 在楚辞《九歌》之中,《云中君》一篇便是楚人专门祭祀雷神的乐舞。它仅次于祭祀主神的《东皇太一》篇后,可见雷神在先秦时期楚人信仰体系中,一定是非常重要了。

 楚辞中的这位“雷神”是一位叫做“丰隆”(又叫“屏翳”)的神祇,他既是雷神也是云师。《离骚》中便有:“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远游》中也写道:“左雨师使径侍兮,右雷公以为卫。”

 其实云神与雷神不分家,真的是诸多神话母题中很普遍的现象。像是另一位神话人物螺祖,在《山海经》中写作“雷祖”,出于“朝云之国”,出行时腾云驾雾,便与“六云”之师的形象缠绕在一起。

 除了可以“吓”走瘟疫之外,在古人心中,降雨润物的“雷神”还可以带来生机。与前面明火确实有升温驱疫的作用相比,“雷神”一出现,就颇具戏剧性啦,仿佛轰隆隆可道一声“疾病退散”。

 (取材于网络)

 材料三:

 魏晋以前,如果提到瘟神,大概会被告知是颛顼帝的三个儿子之一的瘟鬼。

 隋唐时期,受道家文化的昌盛的影响,形成了五瘟神的体系,也就是传说中的春瘟张元伯、夏瘟刘元达、秋瘟赵公明、冬瘟钟仁贵、总管中瘟史文业。

 而五位“恶神”在经过道教的故事化以后,也变成了护佑人间的“福神”,成功的进化成为“五福大帝”。这样一来,瘟神带来瘟疫就带有了道德上的奖惩意味。

 求神只是我国古代民间信仰的一个部分,“让人们在数不尽的自然灾害与兵燹祸乱中,始终怀有一线生的希望”,是除病禳疾的“安慰剂”。

 不过,当瘟疫来的时候,求神并不是官方的治病渠道。宋代朝廷就十分重视瘟疫的防治,不但将“疫灾”提升为“四大自然灾害”之首,还在医学机构、医学方书的编撰、医学人员的培养、疫病理论的解释、治疗方式与药物的研发等方面都加以支持。

 雷神也好、火神也好,都是带有美好寄寓的符号,与医院一同赋予人们力量与新生。

 (取材于网络)

 1. 整体把握全文内容,将“在荆楚文化中,火神是很重要的存在”这句话还原到文中 A、B、C、D 哪一处衔接最恰当?(

  )

 A. 【A】B. 【B】C. 【C】D. 【D】

 2. 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发掘:挖出埋藏在地下的东西。语义和用法同“挖掘”。

 B. 威慑:用武力使对方感到恐惧。语义和用法同“震慑”。

 C. 导致:指使产生,促成;引起。语义和用法同“致使”。

 D. 压制:竭力限制或用强力制伏。语义和用法同“抑制”。

 3.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下列表述符合文意一项是(

  )

 A. 祝融既是火神,也是雷神,还是四季神之一,又代表了人们的祖先。

 B. 先秦时期,楚地的神灵信仰很多,神灵们都被认为有“解病”功能。

 C. 在楚文化中,“雷神”有些特殊,不但人物不确定、身份也不固定。

 D. 古人认为,火和雷都可通过升温驱除因四时不正之气导致的疾病。

 4. 根据以上三则材料,文中加点字注音和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 帛(bó)书

 竹书 B. 神祇(qí)

  木材

 C. 奖惩(chéng)

 轰鸣 D. 编撰(zuǎn)

 赋予

 5. 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们初次见到祝融的名字是在考古发掘的竹书上面。

 B. 古人们分别用戏剧来祭祀火神,用乐舞来祭祀雷神。

 C. 在我国古代,楚文化中的火神和雷神都不是唯一的。

 D. 求神是古代的一种民间信仰,寄寓了人们美好愿望。

 6. 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请你简要分析武汉版“小汤山”分别被命名为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的原因。

 二、本大题共 14 小题

 (一)

 阅读《谏太宗十思疏》,完成下面小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而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

 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 39,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取材于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7.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君当神器之重

  当:主持

 B. 能克终者盖寡

  克:能够

 C.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作:作为

 D. 简能而任之

  简:选拔

 8.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臣闻求木之长者

 ②居域中之大

 B. ①必固其根本

 ②知其不可

 C. ①而况于明哲乎

 ②貌恭而不心服

 D. ①君人者

 ②则智者尽其谋

 9. 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A. 月出于东山之上

 B.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 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10.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历代)所有的帝王,都承受了上天给予的重大使命

 B.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引起民怨不在于事情的大小,可怕的是人民(的力量)

 C.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

 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光大九种美德的修养

 D. 文武争驰,君臣无事

 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君就可以无所事事了

 11. 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

 (2)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12. 《谏太宗十思疏》中“谏”的意思是①

 ;“十思”的意思是②

 ;“疏”即“③

 ”,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

 13.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一开始,作者先设置两组哲理性很强的比喻,而后引出了自己要表达的真实目的。

 B. 第一段,作者以三个“不”字的排比句从正面说明问题,进一步强调自己的政治意图。

 C. 作者告诫太宗,对人民使用高压钳制,用威势来统治,会造成他们与统治者貌合神离。

 D. 作者以“十思”全面阐述“积德义”的具体内容,意在提醒唐太宗从多侧面省察自己。

 (二)

 14. 阅读下列《论语•颜渊》选段,回答问题。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请概述以上选段的内容,并简要概括这个选段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三、本大题共 4 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释:①寒食,指寒食节,在清明前二天,相传为纪念介子推而设。从这一天起,禁火三天;寒食过后,重新点火,称为“新火”。

 15. 下列对词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风细柳斜斜”一句写春柳在风中的姿态,也点明了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将尽而未尽。

 B. “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较为工整地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的图景铺排开来。

 C. “咨嗟”一词在本词中可解释为“赞叹”意,赞叹眼前的美景触动了诗人思归之欲望。

 D. “故国”指故乡,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故国神游”的“故国”一词含义不同。

 16. 下列诗句中,表现寒食习俗的一项是(

  )

 A. 郊原晓绿初经雨,巷陌春阴乍禁烟。

 B. 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

 C. 黄花助兴方携酒,红叶添愁正满阶。

 D.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17. 简析“烟雨暗千家”一句中“暗”字的妙处。

 18.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________,________,咏而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________,_________?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3)________,________,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阿房宫赋》)

 (4)______,人亦念其家。_______,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5)思厥先祖父,_____,_______,以有尺寸之地。(《六国论》)

 (6)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_________,________,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六国论》)

 四、本大题共 4 小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锣鼓点里的文化

 ①京剧伴奏离不开锣鼓,喜欢听的人是享受,不喜欢的人却只当它是噪音。我在电视上看学生京剧大赛,见有位评委问参赛学生:京剧的锣鼓场面是有表现语言的,你能听出来吗?这问题倒像是问我了。细想,文化到了博大精深的地步,文字和语言确实都显乏力,雷鸣电闪,燕语莺声,演员的圆场跑在锣鼓的节拍上,步步踏的都是一种心情,的确是无言胜有言的意境了。

 ②有人说,在北京这样的城市,什么都是文化。这话却也不错。鸽哨悠悠,早已是北京的声音符号,深远,幽静,听到它就会让人感到安谧,难怪诸多北京题材的影片,都不约而同地用鸽哨烘托着情绪。但同样是鸽子,到了吴宇森手里却是杀戮的标志了,电影里只要有枪战场面就有鸽子,腾飞的鸽子只让观众头皮发麻。文化也许就是这样的,特定的景物加上心理的暗示,最终酿成的,是充满指向性的情感。

 ③在北京人的眼里,伴稀粥的咸菜丝切得粗细,刚上市的黄瓜是否顶花带刺,马老板今天晚上是不是"铆上"了,都是文化。如果能就着细细的浇了花椒油的水疙瘩丝,和一盘清香的蒜泥拍黄瓜,喝下一碗热乎乎的新棒子面粥,然后打着饱嗝去听一场马连良的《失空斩》,这一天的生活,就是最满足的,是一种惬意,也是一种温馨。不要以为这种惬意和温馨只是惬意和温馨,北京人是惯于举重若轻的。信手拈来的一句话,也许就会让你琢磨许久。有一天我从地铁站出来,一时恍然找不准方向,见路边有位大爷跷着二郎腿喝茶,就上前问路。大爷看看我,在指给我道路之后说:听您这口音,不应该找不着北啊。满脸是善意的奚落。我暗笑,边走边想,找不着北,一语双关,在北京话里有骄傲、忘形之意。算是大爷的旁敲侧击吗?回头看,大爷那徐徐摇动的芭蕉扇里,分明是有厚重的东西在的。

 ④这样的都市,京剧的锣鼓点里怎能没有丰富的语言。这样的都市,每一寸泥土都渗透了文化的芬芳。而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北京人最明白,不是填写在证书上的学历,是举手投足间的雅致。

 ⑤读名人轶事。钱钟书先生去世之后,心仪杨绛的费孝通来看望杨绛先生。老太太送费先生下楼,淡淡地说:楼梯不好走,你今后就不要知难而上了。这样的礼貌,遂成千古佳话。但要知道,在北京,不是只有文人才这样的。引车卖浆者,也有如此文雅和如此傲骨。我的外祖父,昔日燕京大学的一名普通采购员,说一口流利英语,在日本人占领北京时却拒绝做任何事情,致贫病交加而死。因此我读古文时,不食周粟的故事真是刻骨铭心的了。

 ⑥文化就是这样的,说到底不仅仅是风花雪月,更是剑胆琴心。吴宇森喜爱鸽子,也是寓情于物吧,还是中国人的情怀。我却更喜欢咀嚼梅特林克的一段话:在星期日不去酒店喝个醉,却只安静地待在他的苹果树下读书的农民;厌弃跑马场的纷扰喧嚣却去看一场高尚的戏或者只度过一个宁静的午后的小市民;不去街上唱粗俗的歌或哼些无聊的曲子,却走向田间或者到城墙上看日落的工人。他们全都把一块无名的、无意识的,可是绝不是不重要的柴薪投进人类的大火之中。

 ⑦这才是文化。这才是蕴藏在京剧那丰富的锣鼓点之中的普通而伟大的语言。这样的语言,在今天充斥屏幕的庸俗影视剧里大概找不到了,却在人间顽强地生存。

 (取材于张策同名散文,有删改)

 19. “一语双关”是指一句话或一个词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含义。下列成语在文中一语双关的一项是(

  )

 A. 举重若轻 B. 旁敲侧击 C. 知难而上 D. 风花雪月

 20.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③段中的“铆上”可理解为“全力表现”,表明马连良的表演集中全力,十分到位。

 B. 在作者看来,大爷那把徐徐摇动芭蕉扇里面厚重的东西就是大爷深厚的文化底蕴。

 C. 第⑥段中,作者引用的梅特林克一段话的含义可以理解为普通人所具有的文化情怀。

 D. 文章结尾处,作者慨叹如今的影视剧平庸鄙陋,很少有能够表现雅致的文化情怀的了。

 21. 读本文题目“锣鼓点里的文化”,结合全文,按要求作答。

 ①依据文意,解释“文化”一词的含义。

 ②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2. 作者说“鸽哨悠悠,早已是北京的声音符号,深远,幽静”,请你结合北京文化的特点,说出你心目中的北京符号,并简要说明你对它的理解。

 五、本大题共 5 小题

 23. 微写作,按要求作答,不超过 150 字。

 你怎样理解《谏太宗十思疏》中的“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这句话?请结合现实举例说明。要求:言之有物,观点明确。

 24. 微写作,按要求作答,不超过 150 字。

 你所在的社区要组织一个以“分餐”与“合餐”为主题的讨论会,特邀你担任主持人。请你为自己设计一个开场白。要求语言精练,鼓动性强。

 25. 微写作,按要求作答,不超过 150 字。

 请为疫情期间战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写一段抒情文字,表达你的敬意。要求:感情真挚,使用修辞手法。

 26. 按要求作文,不少于 700 字。

 美国篮球巨星科比曾说:“在你想要放弃的时候,想想是什么让你当初坚持走到了现在”。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27. 按要求作文。不少于 700 字。

 请以“春天花会开”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立意积极向上,叙事符合逻辑;时间、地点、人物、叙事人称自定;有细节,有描写。

 2020 北京通州高一(下)期中语文

 参考答案

 一、本大题共 6 小题

 【答案】1. A

 2. C

 3. C

 4. D

 5. D

  6. (1)“火神”“祝融”和湖北渊源最为深厚;(2)“火神”被人们认为具有“解病”的功能;(3)火神祝融成为对瘟疫震慑的权威;(4)“雷神”具有威慑鬼神疾病的功能;(5)“雷神”“火神”与医院一同赋予人们力量与新生。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

 “在荆楚文化中,火神是很重要的存在”是一句总结句,应放在文章开头,起总领作用。与 A 处“火神就是传说中的三皇之一”话题联系紧密。

 故选 A。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的语境义。解答此题,要了解和掌握词语的含义,还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分析比较词语的语境义。

 C 项,“皆是四时不正之气所导致的”,语境中“导致”侧重强调原因,而“致使”侧重强调结果。两个词的语境意义和用法不同。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A 项,“代表了人们的祖先”扩大范围,根据原文“„祝融‟是上古传说中楚人的祖先”可知。

 B 项,“神灵们都被认为有„解病‟功能”过于绝对。原文是说“几乎每个神灵多多少少都被人们认为具有„解病‟的功能”。

 D 项,“火和雷都可通过升温驱除因四时不正之气导致的疾病”错误,“雷”是通过声音震慑。

 故选 C。

 【4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并辨析现代汉语中常见汉字的读音和字形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结合平时积累的字音、字形知识技巧进行辨析,平时要关注同义词、近义词、形近字、音同音近字的积累。

 D 项,编撰的“撰”应读 zhuàn。

 故选 D。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整合文中信息并进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针对题干内容筛选文中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推断,推断要立足文本,不可随意生发。

 A 项,“初次见到祝融的名字”于文无据。

 B 项,“分别用戏剧来祭祀火神,用乐舞来祭祀雷神”说法绝对,原文只是说“有些地区„春秋报赛‟祭祀中,常常以戏剧的方式祭祀火神”“在楚辞《九歌》之中,《云中君》一篇便是楚人专门祭祀雷神的乐舞”。

 C 项,“楚文化中的火神……不是唯一的”错误,原文“除了楚文化中的火神祝融,中华文化中还有其他火神,也成为对瘟疫震慑的权威”,可见楚文化中的火神是唯一的,就是祝融,在其他中华文化中还有别的火神。

 故选 D。

 二、本大题共 14 小题

 (一)

 【答案】7. C

 8. D

 9. B

 10. D

  11. (1)道德不能处在深厚的境界,性情不能战胜(克服)自己的欲望。

 (2)过去夺取天下时力量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力量不足,这是为什么呢?

 12. 劝谏

  十条劝诫(十件应该深思的事)

  奏疏

 13. B

 【解析】

 【分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出“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C 项,“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的意思是“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所以“作”,动词做名词,兴建什么,指兴建宫室一类的事情。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能力。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常用的文言文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本题,

 A 项,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性/之:定语后置标志;

 B 项,其:代词,它的/其:代词,那,那个;

 C 项,而:连词,表递进/而:连词,表转折,却;

 D 项,者:助词,……的人/者:助词,……的人。

 故选 D。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文句式掌握和判断能力。此类题型要求考生对于文言文几种特殊句式的标识能记忆并运用。判断文言文特殊句式主要依据意思和各种句式的特殊标识。本题,

 例句,状语后置句,“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即“以严刑董之,以威怒振之”;

 A 项,状语后置句,“月出于东山之上”即“月于东山之上出”;

 B 项,宾语前置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即“不知句读,不解惑”;

 C 项,状语后置句,“先后生于吾”即“于吾先后生”;

 D 项,状语后置句,“多于市人之言语”即“于市人之言语多”。

 故选 B。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语句意思,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D 项,“君臣”,国君和大臣;“无事”意思是“没有什么烦忧的事”,句子可以翻译为“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君和大臣就可以没有什么烦忧的事了”。

 故选 D。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第(1)句中,注意“德”,道德;“厚”,形容词作名词,深厚的境界;“情”,情感;“胜”,战胜;“其”,代词,代指自己的;“欲”,欲望;“胜其欲”,战胜(克服)自己的欲望。第(2)句中,注意“昔”,过去;“取”,夺取;第一“而”,连词,表修饰;“今”,现在;“守”,守卫;第二个“而”,连词,表转折;“何也”,这是为什么呢。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谏太宗十思疏”意思是“劝谏唐太宗十条劝诫(十件应该深思的事)的奏疏”,所以“谏”的意思是“劝谏”;“十思”的意思是“十条劝诫(十件应该深思的事)”;“疏”即“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 项,“从正面说明问题”分析错误,应该是从反面说明问题。

 故选 B。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地位低见识浅,(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和平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处在深厚的境界,性情不能战胜(克服)自己的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

 (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大功告成之后国君的品德就开始衰微了。国君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过去夺取天下时力量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力量不足,这是为什么呢?通常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已经成功,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虽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结成一家,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谨慎的。疾驰的马车却用腐烂的绳索驾驭,怎么可以疏忽大意呢?

 做国君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弘扬这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君和大臣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寿,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说什么,天下人就已经都有教化了。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明亮的耳、眼,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

 (二)

 14. 【答案】概述内容:季康子向孔子问政,以为杀掉违法乱纪的人而亲近有德的人就能使天下有道。孔子则一向主张以道德感化人民,不主张刑杀治国。在谈到政治效应时,主张以德政来使民心归附,杀伐虽然能威慑众人,却不能真正使人心归服,而且容易埋藏危险的种子,认为天下不可能靠杀伐而变得有道。

 反映的孔子的思想:执政者要端正自己,以身作则。你要让别人服你,你自身就必修力求端正,才能以德服人。如果执政者连自己的品格都无法端正,又如何去匡正别人呢?

 参考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

 孔子回答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

 三、本大题共 4 小题

 【答案】15. C 项,分析错误,“酒醒却咨嗟”的意思是“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咨嗟”在这首词中指“因思乡而叹息”,不能解释为“赞叹”,也没有“赞叹眼前的美景触动了诗人思归之欲望”的意思。

 16. A

  17. “暗”本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为动词,使动用法。烟雨使千万家房屋都黯淡下来,描绘出烟雨朦胧的意境,拟人化的写法,把自然景物赋予人的情感,进一步勾画出千家万户笼罩在烟雨迷蒙之中的朦胧意境。

 18. 【答案】

 (1). 浴乎沂

 (2). 风乎舞雩

 (3). 宗庙会同

 (4). 非诸 侯 而 何

 (5). 廊 腰 缦 回

 (6). 檐 牙 高 啄

 (7). 秦 爱 纷奢

 (8). 奈 何 取 之 尽 锱 铢

 (9). 暴 霜 露

 (10). 斩 荆棘

 (11). 洎牧以谗诛

 (12). 邯郸郡

 四、本大题共 4 小题

 【答案】19. C

 20. D

  21. ①何谓文化?作者从老北京京剧的锣鼓点中找到了。其实是有心之寻。文化含义体现如以下几点:第一,是情感的固有传承,并且融入了更加丰富厚重的历史血液,从骨子里渗透进去;第二,在举手投足间传达,体现在名人轶事、家庭生活、社会见闻中,突出北京文化举重若轻的特点;第三,一语双关的文化特色,把国人的文化情怀细细玩味,将这块无名、无意识的“柴薪”捡拾起来,作了一番刻骨铭心的注脚,作者在结尾处重提锣鼓点,也意在对读者强调文化载体的“普通而伟大”之处。

 ②第一,此标题和开头相照应,引出话题;第二,在结构上,此标题照应和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使文章结构严谨;第三,此标题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含蓄而又形

 象的揭示文章的主旨,在结尾处重提锣鼓点,意在对读者强调文化载体的“普通而伟大”之处,我们要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第四,在选材上,以小见大,作者从老北京京剧的锣鼓点中找到了“文化”,可谓深入浅出。

 22. 北京文化符号:四合院、胡同、京剧、相声等。文化在快餐时代被赋予了鲜明的标签,特定的意象。比如“鸽群阵阵”。正如作者所言,“特定的景物加上心理暗示,最终酿成的,是指向性的情感。”文化体现的则是这一情感的固有传承,并且融入了更加丰富厚重的历史血液,从骨子里渗透进去,在举手投足间传达,作者在名人轶事、家庭生活、社会见闻中穿梭,饱览了北京文化举重若轻、一语双关的文化特色,把国人的文化情怀细细玩味,将这块无名、无意识的“柴薪”捡拾起来,作了一番刻骨铭心的注脚,作者在结尾处重提锣鼓点,首尾照应,也意在对读者强调文化载体的“普通而伟大”之处,我们要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在新的文化浪潮中,不忘初心,含英咀华,让文化发挥其应有的魅力,得以长久留存。

 五、本大题共 5 小题

 作文写作,名家论述杂篇汇编

 高考精品讲义集

  古文中的孔子与作文写作运用

 议论文综合式(纵横)结构训练

 记叙文(小说)的写作立意

 议论文写作:论据的广度深度厚度

 关系型作文写作指导及范文赏析

 多则材料类作文的类型、审题与写作方法

 古文拾遗、文言文古诗常识、常识汇编(持续更新)考前作文

 高考命题作文类型、审题与写作方法

 记叙文(小说)的写作立意 高考记叙文(小说)写作情节篇

 2020 年北京卷新高考作文范文集锦(13 篇) 2020 全国Ⅰ卷高考作文范文集锦(9 篇) 2020 全国二卷高考作文例文集锦(9 篇) 2020 年全国三卷高考作文范文集锦(8 篇) 2020 年上海卷新高考作文范文集锦(9 篇) 2020 年浙江卷新高考作文范文集锦(9 篇) 2020 江苏新高考作文集锦 2020 天津卷新高考作文集锦

  作文写作指导:君子善假于物 “不用公权力报私恩”的写作提示与示例

  《红楼梦》120 回重点情节梳理(4 万字)

 《红楼梦》中的成语与人物评价 《红楼梦》诗歌鉴赏与章节阅读题目汇编 《红楼梦》简答题专题汇编 2021 北京高三期末《红楼梦》汇编 《如何赏析作为“言情小说”的<红楼梦>》 【名著阅读《红楼梦》考题集锦(含解析)】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选择性问题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选择性问题

  詹丹 《红楼梦》中,曹雪芹是如何为人物命名的? 古诗词中常见的 27 个文化典故 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论《红楼梦》中的“四春” 《红楼梦》若干经典问题解析 名著阅读《红楼梦》考题从选择到作文 名著阅读《红楼梦》考题选择与填空 王学良《如何赏析作为“言情小说”的<红楼梦>》

 《红楼梦》——谈谈“晴为黛影,袭为钗副” 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项训练

 最新时评精选汇编 作文——保持理性,追求真理 社会精英与社会承担——作文训练

 古诗词鉴赏专题 典型性任务驱动作文范文 5 篇

  考试体作文加分之“神结构”分布(附:范文举例)

 【给力九段式结构分布】:

 第1段:引材料(以你观点的角度着笔)

 第2段:提出观点(一句话,简短而明确,可以是题目的变形)

 第3段:正面说理(素材+材料内容+说理)

 第4段:过渡(可以是对上文的总结;对下文的开启;一句话名言的引用;你的看法与思考)

 第5段:反面说理(素材+材料内容+说理)

 第6段:总结(强调你树立此观点的原因,深化论点)

 第7段:联系实际(结合生活实际,谈现实意义,或从反面说缺失的后果,强调这种你的观点在现实中很具有指导意义,很能带给我们和社会正能量)

 第8段:结尾 1(总结观点,鼓励读者,引发读者思考)

 第9段:结尾2(一句话,简短而有力度,可以是题目的变形,可以直接体现这个观点的重要价值,可以提出期望或设想等)

  【材料示例】: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天上午,父亲邀我一同到林间漫步,我高兴地答应了。

  父亲在一个弯道处停了下来。在短暂的沉默之后,他问我:“除了小鸟的歌唱之外,你还听到了什么声音?”

 我仔细地听,几秒钟之后我回答他:“我听到了马车的声音。”

  父亲说:“对,是一辆空马车。”

  我问他:“我们又没看见,您怎么知道是一辆空马车?”

  父亲答道:“从声音就能轻易地分辨出是不是空马车。马车越空,噪音就越大。”

 长大成人后,每当我看到口若悬河、粗暴地打断别人的谈话、自以为是、目空一切、贬低别人的人,我都感觉好像是父亲在我的耳边说:“马车越空,噪音就越大。”

  要求:自定立意;除诗歌外,文体自选;标题自拟; 不少于 800 字。

  【范文赏析】:

 花开无声,方显人生 (1)花开遍野的时节,大多时候,我们未闻花语,却依旧可以嗅其清香,赏其姿态。花开如此,做学问,过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2)国学大师王国维任教于清华园时曾要求学生做到“六不”,总的来讲,便是不放言高论,不攻击古人,不议论他人长短、不吹嘘、不夸渊博,不抄袭他人言论。一言以结之,便是要安安静静搞学问,也许正是因为如此,方得《人间词语》的横空出世。可见,花开无声,方显人生最美色彩。

 (3)花开定然是悄无声息的,却可以绽放成最耀眼的星光,点燃灵魂最深处的火。诺贝尔文学奖的荣誉使得莫言享誉世界,可他依旧缄默,从不吹嘘;小金人的光芒散尽了人生的阴霾,可李安并没有像其他手捧小金人,目中无世人的导演那样议论他人长短,反而更加谦逊;中科大院士的美名高高在上,不曾夸耀拼搏,未曾放言高论,李小文依旧穿着他的草鞋,默默从事研究。或许是一直沉默,他们对人生方才思索得更加清楚,或许是从未吹嘘议论,底蕴反而沉淀得更加深厚。他们人生之花的开放,虽是无声,可香远益清,流芳千里。

 (4)花开必然是无声的,却也能在寂静中爆发出惊人的力量。我们总是敬佩杨绛那样,走在人生边上,隐于世事喧嚣外,陶陶然专心治学,就算是遭遇**的劫难,也是无一句呼天抢地的怨诉,无一句沉郁深重的怨恨,只是心平气和地道来一个时代的荒谬和残酷。可是,倘若我们抛却了聆听自己寂寂心声的机会,偏是要将人生花朵的开放鸣响于世,那结果又是如何?

  (5)反观当下,我们不难看到无数畅销书的作家恃才傲物,放言高论,最后却身陷抄袭的旋窝,无法自拔;我们也不难看到无数当红名人,议论他人短长,吹嘘自己盛名,在媒体上掀起一场场“骂战”,最后沦为茶余饭后的谈资,成了笑话一场。他们的人生因过分渲染,虽是花开时节,却是落红遍地,再也找寻不到曾经那一抹沁人心脾的幽香了。

  (6)王国维先生的“六不”原则,在今天、在未来都有着制约人性道德的意义。唯其寂静,得其深远;唯有不过分渲染、不彰显、不闹腾,方显人生本色。

  (7)花开无声,香气氤氲;花开无声,方显人生。

  熬,是人生最深的滋味 (1)有人说,人生就像一碗粥,需要慢火“熬”。也有人说,人生若苦药,需要文火慢“熬”。亦有人说,人生是一碗汤,需要慢“熬”慢炖。无论把人生比喻成什么,它都是一种经历,经历需要的是时间,用漫长的时间去经历,这就是“熬”。人生用一“熬”字,初听会觉得夸张,可如

 果能够静静地坐下来,细细地体味自己人生经历的种种,恐怕无论男女老幼,都会觉得这一字用得实在精当。

  (2)林语堂说过一句话:“捧着一把茶壶,把人生煎熬到最本质的精髓。”记不清什么时候读到这句话,只觉得特别精辟,林语堂所说的“这壶茶”,已经不只是“壶泡之茶”,应当是“心灵之茶”。

  (3)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遇到的都不会是一马平川,在“熬”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要尝遍各种各样的味道,咸味儿的眼泪,甜味儿的幸福,酸味儿的记忆,苦味儿的失败……但是,只要我们慢慢地“熬”,耐心地过,永远保持美好的希望和憧憬,过后你就会发现你会拥有人生里最为珍贵的历程。

 (4)“熬”,表面上是一种考验,实际上是一种升华。每个人各自有不同的人生经历,如果想有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生,就需要慢慢去“熬”,慢慢去经历、品味和体会。只有走过了这个过程,才能尝到其中的酸甜苦辣!所以,用“熬”字来形容人生,是最恰当不过的了。在漫长的人生中,什么都不是一眼看到头的,一时的春风得意算不了什么,一时的失败其实也不能算数。

  (5)纵观历史,孙武能“熬”得住,完成了举世闻名的《孙子兵法》;司马迁“熬”得住,花了十八年时间完成鸿篇巨制《史记》……相反有的人经不住诱惑,“熬”不住便把人生之路走得一塌糊涂。因此说,“熬”住就是一切。

 (6)人生进退是常事,关键是能够“熬”住。“熬”就是不轻易放弃,不随便离开自己的位置,就在那里一步步地努力,达到理想的目标。“熬”

 得住,就能笑到最后。“熬”要有耐心,“熬”不是你一个人“熬”,而是每个人都在“熬”。

  (7)“熬”的过程其实就是人生多姿多彩的历程。我们不能坐着、躺着、等着离开,所以说人生的意义在于“熬”,在艰辛的日子里“熬”下去,走下去,充分享受“熬”,在这“酸甜苦辣咸”中缤纷每一个精彩的过程,每“熬”出一步,都是苦乐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回忆里最美丽的画面。

  (8)“熬”,关键在于自己的心理调适!世上最好的羹汤,都是“熬”出来的。就像茶是泡出来的,豆腐是磨出来的,功夫是练出来的一样,人生也是“熬”出来的。“熬”,是人生最深的滋味!

  人生起步敬业始 (1)佛经里有这样一则笑话:说有一个老太太,一天到晚总是阿弥陀佛地念个不停;她的儿子听烦了,觉得母亲一天到晚老是阿弥陀佛的真没意思。有一天,老太太正在念阿弥陀佛,这个儿子便喊道:“妈!”老太太问干什么,儿子不响了。老太太又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地念下去,念得很起劲。儿子又喊:“妈!妈!”那老太太说:“干什么?”儿子又不响了。老太太有点不高兴了,不过还是继续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儿子又喊:“妈!妈!妈!”这时老太太生气了,怒道:“讨厌,我在念佛,你吵什么?”儿子说:“妈,你看,我还是你儿子呢,不过叫了三次,你就烦了,你不停地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佛不也是很烦吗?” (2)这则佛家“公案”,很有看头,老太太酷似投入,整天不厌其烦地咏经念佛,像是对佛门皈依得非常虔诚,崇信得五体投地;然而,心到

 佛知,实际她并未进入到一种佛性自觉的状态。因为没进入这种状态,就无法摆脱尘缘的纠缠,于是便在儿子一遍遍地呼叫中,很快掀起俗世的烦恼。她对儿子的气恼,实际就是一个在朝圣路上亦步亦趋的生灵对尘世一步一回头的牵挂。这种牵挂,也许伴有几重无奈,或是几多儿女情长的依恋。但说穿了,都是一种无法忘却的若即若离的回首。将这种状态引申到我们“劳苦大众”的日常生活中,我们说她还是没有“投入”进去。

 (3)投入是一种什么状态呢?投入是一种心灵的自觉,是一种全身心的拥有、沉浸、专注,还有对任何干扰的忘却、舍弃与回避。我们说的敬业就是这样一种状态。因为敬业,就体现为一种心灵的自觉。

 (4)有一个轻浮的女人,离婚后一个人住在一套高层住宅里。这天早晨起床后,她穿着睡衣坐在桌前梳头。她从镜中发现窗外有一个健壮的男工正吊在空中擦拭着玻璃。她决定要给这个男工一个惊喜。于是她散披着一头秀发,穿着松软的睡衣,站起身,不住地伸腰抬腿扭屁股,显出一副不胜娇慵的样子。

 (5)但那个男工对她视而不见,依然聚精会神地擦着窗户。她不肯罢休,又脱去松软的睡衣,露出里面薄如蝉翼的内衣,并向前走了两步,接近了窗户,柳腰款摆,臀浪轻摇,好不惹人遐思。但那个男工仍无任何反应,依然无声无息地劳作着。世上居然有这样不解风情的男人?这个女人就不信他会是铁石心肠,于是干脆把内衣也全部脱去,全裸地站在窗前,瞪着眼睛痴痴地看着那个男工。这时候只见男工将窗户

 打开,说:“夫人,请您不要害怕,我要问您,是不是您觉得这玻璃擦得模模糊糊,什么都看不清?”

 (6)这个女人却笑盈盈地所答非所问:“请告诉我你都看清什么啦?”

 (7)男人便一边立刻关窗户,一边用颤抖的声音说:“对不起,都是我的错,我肯定没有把玻璃擦好,模模糊糊的,我什么都没有看清!”

 (8)怎样开始我们的人生,以什么样的姿态踏上人生这条路?我们觉得这位男工的“反应”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人生就是应该这样,无论如何都要聚精会神于眼前的事业。所以我们较先拿出的课题就是:人生起步敬业始。

  【哲理美段欣赏】:

 得失之间

  (1)生命的诞生实属偶然,却注定在得失之间。生命选择了你就失去了另一个你。你生就男儿身,便失去了女儿态。年少时,总以为天下什么都可以得到。

  (2)三十六行,能择几行?满天飞鸟,能逮几只?天下美景,能览几处?难怪总有人长嘘,得不偿失;总有人短叹,失之交臂。人生苦短,能到这个世上走一趟确实不容易,因为没有程票,每走一步全靠自己用心去把握。有时候经过种种努力,眼见就要到手的东西,却不翼而飞。失得不明不白。业也有时候,心灰意冷,毫无准备,天上却掉下一个“馅饼”,得的不清不楚。人生在世,顶天立地,秉承天地之精华,是一种莫大的得。人的一生坎坎坷坷,不如意事常**,是一种无奈失。

 (3)人,年轻的时候,不懂得,中年的时候,舍不得失,只有到了暮年,才知道有些东西,当你完全拥有时,才觉索然无味,有些东西,当你永远失去时,方知珍贵无比。人,最初的得到(生),最初的失(死)是那么短暂,要来的阻挡不了,要去的终究挽不住。收获多少不是成败的唯一标准,重要的是藏在细枝末节里那种使你痛、使你恨、使你爱、使你终身难忘的一次次痛心疾首刻苦铭心的经历。

 (4)丰满人生在得失之间!

  【材料示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两个流浪汉在街边举着牌子,上面写着“破产,无家可归,很饥饿,求帮助”。

  一位先生上前说:我可以给你们一份工作。流浪汉拒绝了。

  于是,这位先生也举了一块牌子,站在他们身后,牌子上面写着:“我给他们提供了工作机会,但他们拒绝了。”

  流浪汉很尴尬,想要换个地方,这位先生又跟了过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范文赏析】:

 别用善良纵容懒惰 (1)“破产,无家可归,很饥饿,求帮助”,街边举牌的流浪汉是否让你的恻隐之心涌动?“我给他们提供了工作机会,但他们拒绝了”,那位先生在一旁举起的牌子,看了又有何感受?

  (2)这位先生的举动在告诉我们:别用善良纵容不劳而获的懒惰。

 (3)弯腰在行乞者面前的碗里放下零钱,是一种善良;为无家可归者准备一份热腾腾的午餐,是一种善良。那这位先生的举动呢?没有直接的现金资助缓解他们眼下的生活困难,亦没有贴心地提供吃食抚慰他们的饥饿,但他提供的工作机会,却是最大的善良。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流...

推荐访问:通州区 北京市 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