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考博,化学与化工学院,综合化学中物理化学,总结必背题型

时间:2021-11-03 10:05:25  来源:网友投稿

 物理化学

 第十二章:胶体化学

 1. 两瓶液体完全透明,肉眼不能区分。其中一瓶是溶胶溶液,另一瓶真溶液。试问可通过什么方法对它们进行区分?简述该方法的原理?

 解:方法:采用丁达尔效应来区分溶胶和真溶液。即在暗室里,将一束经聚集的光线投射到溶液上,在与入射光垂直的方向上,可以观察到一个发亮的光锥的就是溶胶溶液。

 原理:当光束投射到分散系统上时,如果入射光的波长小于分散相粒子的尺寸时,则发生光的反射。如果入射光的波长大于分散相粒子的尺寸时,则发生光的散射现象。丁达尔效应的实质就是胶体粒子对光的散射。由于溶胶和真溶液的分散相粒子直径都比可见光的波长小。因此,当可见光透过胶体时会产生明显的散射作用。而对于真溶液,虽然分子或离子更小,但因散射光的强度随散射粒子体积的减小而明显减弱,因此,真溶液对光的散射作用很微弱,一般很难观察到。

 2. 如何 定义胶体系统 ? 总结胶体系统的主要特征 。

 解:胶体系统:胶体化学上将粒子直径 d 至少在某各方向上在 1~1000 nm 之间的分散系统定义为胶体系统。

 主要特征:高度分散、多相和热力学不稳定性。

 3. 何谓胶体的聚沉值?说明电解质对溶胶的聚沉作用中,反离子价数、聚沉能力与聚沉值之间的关系。

 解:聚沉值:使溶胶发生聚沉所以需要电解质的最小浓度。

 关系:来自电解质的、与胶体粒子带相反电荷的离子(反离子)能使溶胶发生聚沉,反离子价数越高,聚沉能力越强。粗略估计,聚成能力与反离子价数的6 次方成正比。而电解质的聚沉值愈小,表明其聚沉能力愈大,因此,将聚沉值的倒数定义为聚沉能力。所以聚沉值与反离子价数的 6 次方成反比。(舒二策-哈迪价数规则,Schulze-Hardy)。

 4. 将 将 100 cm 3

  0.01 mol dm -3 的 的 KI 溶液与 50 cm 3

  0.01 mol dm -3 AgNO 3 溶液混合生成碘化银溶胶。请写出碘化银溶胶的胶团式, ,明 并说明 MgCl 2 , ,NaCl, ,Na 2 SO 4和 和 MgSO 4 这几种电解质中何者对该胶体的聚沉能力最强。

 解:因 KI 溶液的体积大于 AgNO 3 溶液的体积,即 KI 过量。二者混合后,形成的 AgI 微粒优先吸附 I - 离子而带负电。所以 AgI 溶胶胶团的结构式为

 因为该胶粒带负电,所以电解质正离子对溶胶聚沉起主要作用。四种电解质的阳离子中,Mg 2+ 对聚沉起主要作用。又由于和溶胶具有同样电荷的离子能削弱反离子的聚沉能力,且价态高越高,削弱作用越强,故 MgCl 2 的聚沉能力强于 MgSO 4 ,即四种电解质中 MgCl 2 的聚沉能力最强。

 5. 电泳和电渗有何异同点?流动电势和沉降电势有何不同?这些现象有什么应用。

 解:电泳:在外电场的作用下,溶胶粒子在分散介质中定向移动的现象。

 电渗:是在外电场的作用下,若溶胶粒子不动,而液体介质做定向流动。

 流动电势:在外力的作用下,迫使液体流过多孔隔膜(或毛细血管)定向流动,多孔隔膜两端所产生的电势差,就是流动电势,此过程可视为电渗的逆过程。

 沉降电势:分散相粒子在重力场或离心力场的作用下迅速移动时,在移动方向的两端所产生的电势差,就是沉降电势,它是与电泳现象相反的过程。

 这些电动现象的应用有生产电镀橡胶、电泳涂漆、工业上的静电除尘、工业和工程中的泥土和泥炭脱水。

 6. 什么是 ζ电势?用ζ电势说明溶胶的电泳和电渗现象 。

 解:ζ电势:双电层理论认为,当固体与液体接触时,由于固体对液体的选择性吸附或固体分子的屯离,使固液两相分别带有不同的电荷,界面上形成双电层。双电层分为紧密层和扩散层,两层之间的切动面与液体本体之间的电势差叫做ζ电势。

 对于胶体粒子-其表面是由紧密层和扩散层构成的。ζ电势为胶粒与处于扩散层中离子之间的电势差。在外加电场作用下,胶体粒子与扩散层中带相反电荷的离子的相向移动导致电泳的产生。

 电渗作用中所用多孔膜为若干毛细管的集合.每个毛细管中的管壁和液体之问都形成双电层结构。外加电场时,固体及其表面溶剂化层(紧密层)不动。而扩散层中与固体表面带相反电荷的离子发生移动,因这些离子是溶剂化的,因而可观察到分散介质的移动。

 7. 简述斯特恩双电层模型的要点,指出热力学电势、斯特恩电势和 ζ电势 的区别。

 解:斯特恩双电层模型是在对古依-查普曼的扩散双电层模型进行修正的基础上提出的。该模型认为,在靠近质点表面 1~2 个分子厚的区域内,反离子因静电和范德华吸引作用而被牢固地结合在质点表面,形成一个紧密的吸附层(固定吸附层或斯特恩层);其余反离子扩散地分布在溶液中,构成双电层的扩散部分。

 热力学电势是指质点表面的电势(溶液本体电势为零),记为 φ 0 ,斯特恩电势是斯特恩面(反离子的电性中心所形成的假想面)的电势,记为 φ δ ,ζ 电势则是固、液两相发生相对移动时,才能呈现出 ζ 电势。

 8. 在以 KI 和 和 AgNO 3 备 为原料制备 AgI 溶液时,或者使 KI 过量,或者使 AgNO 3的 过量,两种情况所制得的 AgI 溶胶的胶团结构有何不同?胶核吸附稳定离子时有何规律? 解:若在稀的 KI 溶液中,滴加少量的 AgNO 3 稀溶液,KI 过量。

 {[AgI] m nI - ·(n-x)K + } x- ·xk +

 若在稀的 AgNO 3 溶液中,滴加少量的 KI 稀溶液,AgNO 3 过量。

 {[AgI] m nAg + ·(n-x) NO 3 - } x+ ·x NO 3 -

 胶核吸附离子的规律是,首先吸附使胶核不易溶解的离子及水化作用较弱的负离子。

 9. 胶体系统能在一定程度上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解:分散相粒子带电、溶剂化作用和布朗运动是溶胶稳定存在的三个重要原因。

 (1)胶体粒子表面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而带电:(1)固体表面从溶液中有选择性地吸附某种离子而带电;(2)固体表面上的某些分子、原子在溶液中发生解离,使固体表面带电。各胶体粒子带同种电荷,彼此之间相互排斥,有利于溶胶稳定存在。

 (2)溶剂化作用也是使溶胶稳定的重要原因。对于水为分散介质的胶体系统,

 胶粒周围存在一个弹性的水化外壳,增加了溶胶聚合的机械阻力,有利于溶胶稳定。

 (3)分散相粒子的布朗运动足够强时,能够克服重力场的影响而不下沉,这种性质称为溶胶的动力稳定性。布朗运动是溶胶稳定的原因之一。

 10. 破坏溶胶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 ? 说明原因。

 。

 解:胶体粒子带电、溶剂化作用及布朗运动是溶胶稳定的三个重要原因。中和胶体粒子所带的电荷,降低溶剂化作用皆可使溶胶聚沉。其中,加入过量的电解质(尤其是含高价反离子的电解质)是最有效的方法。这是因为,增加电解质的浓度和价数,可以使扩散层变薄,斥力势能下降。随电解质浓度的增加,使溶胶发生聚沉的势垒的高度相应降低。当引力势能占优势时,胶体粒子一旦相碰即可聚沉。

 11. K ,Na 等碱金属的皂类作为乳化剂时,易于形成 O/W 型的乳状液;Zn ,Mg成 等高价金属的皂类作为乳化剂时,则易于形成 W/O 型的乳状液,试说明原因。

 解:乳化剂时一类包含亲水基和憎水基的表面活性剂,当其被吸附在乳状液的界面层时,常呈现“大头”向外、“小头”向里的几何构性。这样,“小头”是亲水基还是憎水基就决定了乳状液是 W/O 型还是 O/W 型。

 一价碱金属的皂类可表示为——o,“小头”是憎水基,根据几何构形,被憎水基锲入的油滴就成了分散相粒子,形成水包油(O/W)型乳状液;而二价金属的皂类可表示为===o,“小头”是亲水基,根据几何构性,被亲水基锲入的水滴就成了分散相粒子,于是形成油包水(W/O)型乳状液。

 第十一 章:

 化学动力学

 12. 阿伦 尼乌斯方程 , 各符号意义 , 升温加快速率的原理 。

 解:阿伦尼乌斯(Arrhenius)提出了温度与速率常数之间具体的关系式,并提出了活化能的概念。阿伦尼乌斯公式有几种形式:

 指数式:k=Aexp(-E a /RT) 对数式:lnk=-Ea/RT+lnA 微分式:dlnk/dT=E a /RT 2

 定积分式:lnk 2 /k 1 =-E a /R(1/T 2 -1/T 1 ) 式中,k 为温度 T 时的速率常数;A 为指前因子;E a 为反应的活化能,单位为 J·mol -1

 在一定的温度下,活化能越大,活化分子所占的比例就越小,它们之间的碰撞数就越少,反应速率就越慢;对于一定的反应,活化能一定,若温度越高,活化分子所占的比例就越大,它们之间的碰撞数就越多,因而反应就越快。

 13. 反应级数和反应分子数是否一个概念?知道了化学反应方程式,能否确定其化学反应级数和反应分子数?

 解:不是。反应级数:是指反应速率方程中各反应物浓度幂的指数之和。

 反应分子数:是指发生基元反应时所需质点(原子、分子和离子)的数目。

 反应级数与反应分子数的区别:(1)反应分子数由反应机理决定,仅有反应速率方程式不能确定反应分子数;反应级数与反应速率方程式有关,不论基元反应还是非基元反应,一般都可以根据反应的速率方程式求得反应级数。(2)反应分子数只能取正整数;反应级数可以是正数、负数、整数、分数或零,有的反应无法用简单的数字来表示级数。(3)基元反应和复杂反应都有反应级数,但只有基元反应才有反应分子数。

 14. 零级反应和 一级反应有哪些特征?

 解:零级反应:(1)定义:反应的速率与反应物 A 浓度的零次方成正比。(2)零级反应的速率常数 k A 的物理意义是单位时间内反应物 A 的浓度减少的量,其单位4 为 mol·m -3 ·s -1

 (3)零级反应的半衰期 t 1/2 与反应物 A 的初始浓度 C A,0 成正比,而与 k A 成反比。(4)以 C A ~t 作图为一直线,直线的斜率为-k A 。

 一级反应:(1)定义:反应的速率与反应物 A 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2)一级反应的速率常数 k A 的物理意义是单位时间内反应物 A 反应掉的分数,其单位为 s -1 。

 (3)一级反应的半衰期 t 1/2 与 k A 成反比,而与反应物的初始浓度 C A,0 无关。(4)以lnC A ~t 作图为一直线,直线的斜率为-k A 。

 15. 已知某药物分解 30% 即告失败,药物溶液初始浓度为 5.0 mg cm -3 ,20 个月之为 后浓度变为 4.2 mg cm -3 。假定此分解为一级反应,问在标签上注明使用的有效期限是多少?此药物的半衰期是多少? (一级反应的速率方程:lnC A,0 /C A =K A t)

 解:由已知条件,反应是一级反应,则,k=1/tlna/(a-x) 该药物失效时的浓度是 3.5 mg cm -3 ,设有限期限是 t 个月,可以得到如下的等式 1/20 ln 5/4.2=1/t ln 5/3.5 可解的 t=40.9 月 所以应写的有限期限是 40 个月。

 半衰期 t 1/2 =ln2/k

  k=1/20 ln 5/4.2=8.71×10 -3

 t 1/2 =79.58 月 16. 某一光化学反应需要能量 125.5 kJ/mol ,请将其换算成下面的能量单位:

 ( (1 )光频率;(2 )波数;(3 )电子伏特。(提示:1eV=96.48 kJ/mol )

 解:根据光化学第二定律:

 E=Lhv= Lhc/λ

 (L 为阿伏伽德罗常数 6.022×10 23 mol -1 ,h 为普朗克常量6.6261×10 -34 J s,v 为光的频率,c 为波速 299792458 m s -1 ,λ 为波长,单位:m) 第十 章:

 界面现象

 17. 什么 叫吸附作用 ? 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有何异同点 ? 两者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 解:(1)吸附作用:是指固体表面分子受力不平衡,有剩余力场,可以吸附气体或者液体分子。

 (2)物理吸附:吸附力是范德华力,吸附层数是单分子层或多分子层的,吸附热比较小,物理吸附无选择性或具有很差的选择性,此外,由于吸附力弱,物理吸附也容易解吸,吸附速率快,易于达到吸附平衡。

 化学吸附:吸附力是化学键力,吸附层数是单分子层的,吸附热比较大,化学吸附选择性很强,此外,化学键的生成与破坏是比较困难的,故化学吸附平衡较难建立,而且过程一般是不可逆的。

 (3)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吸附力的不同。

 18. 为什么用吸附法测定固体比表面时,被吸附蒸汽的比压要控制在 0.05-0.35 之 之间?BET 吸附公式与 Langmuir 吸附公式有何不同?试证明 BET 公式在压为 力很小时可还原为 Langmuir 吸附等温式。

 解:(1)因为比压小于 0.05 时,压力太小,建立不起来多层吸附平衡,甚至连单分子层物理吸附也远未完全形成;比压大于 0.35 时,压力过大,由于毛细凝聚变得显著起来,因而破坏了多层物理吸附平衡。

 (2)BET 吸附公式与 Langmuir 吸附公式都是理想的吸附公式,而 Langmuir 吸附公式是单层吸附公式,BET 公式是多层吸附公式。

 (3)Langmuir 吸附公式可表示为:1apap (式中mVV  )或1m mp pV V a V 

 它适用于均匀表面上,被吸附分子之间没有相互作用,而且吸附是单分子层的。BET 吸附公式可表示为: 1 1s m m sp c pV p p V c V c p  该公式适用于多分子层吸附,是在 Langmuir 吸附的基础上加以改进,改进认为表面吸附了一层分子后,又由于被吸附气体本身的范氏引力,还可以继续发生多分子层的吸附,所以认为 BET 公式包含了 Langmuir 公式。

 当sp p

 时,s sp p p   ,由 BET 公式有, 1 1s m m sp c pV p p V c V c p  1sm mp p cpV V c V c  ,sp 和 c 为常数,设scap ,则 1 c , 1 c c   , 故有 1m mp pV V a V  ,上式即为 Langmuir 吸附等温式。

 19. 若用 CaCO 3 (s) 的分解压(p 1 ) 与大块 CaCO 3 (s) 的分解压(p 2 ) 的分解压相比,两者大小如何?试说明为什么? 解:因为 lnr m pG RT K   ,2COppKp ,2COp 正比于pK  ;与块体 CaCO 3 (s)相比, 细粒 CaCO 3 (s)有较大的表面能,使得反应的r mG   减小,pK  变大,2COp 也变大,所以细粒 CaCO 3 (s)的分解压大。

 20. 解释氮气单分子层等温吸附曲线成因。

 (朗缪尔吸附理论基本假设是:1.单分子层吸附,2.固体表面均匀,3.被吸附在固体表面上的分子相互之间无作用力,4.吸附平衡是动态平衡。)

 解:朗缪尔吸附吸附等温式适用于单分子层吸附,它能较好地描述第 I 类吸附等温线在不同压力范围内的吸附特征。

 

推荐访问:山东大学 化学 物理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