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九校联考语文试题

时间:2021-11-03 10:19:19  来源:网友投稿

 浙江省宁波市 2020- -1 2021 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九校联考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明屠本畯有一首诗,叙述煎荔枝的方法,说“旋沉荔花蜂酿蜜,清香不减蔗(zhē)浆寒”,大概是关于荔枝蜜最早的记载(zǎi)。

 B.罗密欧在朱丽叶家的阳台对她吐露心声:“爱情怂(sǒng)恿我探听出这一个地方。我借着爱的轻翼飞过园墙,因为砖石的墙垣(yuán)是不能把爱情阻隔的。”

 C.譬如粘(zhān)一棵柳树吧,干和枝的每条线条该多长,该怎么弯曲,他们把铜丝能恰如其份地剪好曲好,然后用钳子夹着,在极稠的白芨(jī)浆里蘸一下,粘到铜胎上去。

 D.场地上有多个不同时代的船坞(wū)、水塔、烟囱、变压器及各种机器,甚至还有水边的护岸、厂房、墙壁上的标语。正是这些东西喧染了场所的氛(fēn)围。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疫情期间,宁波市政府在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上时指出,我们要开展健康知识普及,引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推广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树立良好的饮食风尚。

 B.在常态化推进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某些贪利之人故意损毁、肆意抛扔甚至藏匿私用共享单车、共享电动车,这不仅破坏了城市文明的形象,更增加了企业成本。

 C.当前,落地我省第一站的进口冷链食品经营商或生产经营储存单位需要严格落实进货查验记录制度,查验货物所附的“三证”是否齐全,是否加贴“冷链食品溯源码”。

 D.据《长江日报》报道显示,今年,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博士生张霁和姚婷入选华为“天才少年”。其中,前者拿到华为“天才少年”项目最高一档年薪 201万元。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斑纹》的作者周晓枫,当代作家,曾获冰心文学奖、冯牧文学奖、人民文学奖等奖项,其散文独抒性灵,表达真我,有散文集《上帝的隐语》《鸟群》等。

 B.《论语》并非由孔子本人亲自编,而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的语录体著作。《论语》记录了孔门师生大量的言行,如有教无类、举一反三等至今都还是耳熟能详的言辞。这些言行背后蕴含着诸多教育故事。

 C.绪论一般放在书的前面,目的是让读者了解全书的要旨,引导读者更好地理解全书内容。它与序言的区别之一在于:前者可以是著作的作者自己来写,也可以请别人来写:而后者则一定是作者本人来写。

 D.《庄子》一书现存 33 篇,有内篇 7 篇,外篇 15 篇,杂篇 11 篇。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本人所著,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子的门人和后学者所著。

 4.下列关于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情表》语意委婉,感情真挚,运用“见背”和“伏惟”等词,以典雅谦恭的态度多方表明心迹,并以文末“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为誓,进一步化解晋武帝疑心,博得同情。

 B.《兰亭集序》通过对兰亭宴集欢乐情景的描写,抒发了作者王羲之由欣赏良辰美景而引发出的对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其中,对死生的理性思考,能激发我们关注个体生命价值,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C.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先铺叙美景,再由宴游的豪兴陡然引出对自己仕途坎坷的感慨,表达了报国无门却壮志不坠的伟大情怀。

 D.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回忆性的写人文章。它通过详写刘和珍生平和惨案本身,融记叙、议论、抒情于一体,赞颂了爱国青年大义凛然、殒身不恤的崇高精神。

 二、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一些人的想象中,承载着中国文化走出国门使命的必然是名家作品、高铁产品、共享技术等“高大上”的东西,而螺蛳粉之类的吃食“实在难登大雅之堂”。

 从社会心理分析,一些人希望把那些流光溢彩的东西展现出去,心情可以理解。(甲)只是,生活,除了阳春白雪的华美,也有下里巴人的质朴,中国文化,除了云髻高挽的端庄,也应该有烟火人家的温婉。一些人对螺蛳粉“登堂入室”不以为然,很大程度上是对它缺乏深入了解。(乙)螺蛳粉是广西柳州非常出名的特色美食,闻起来虽然臭,吃起来却酸辣爽口,“闻之开胃,想之流涎,回味无穷”。一些食客“不吃螺丝粉,不做柳州人”的感慨吸引着很多人尝鲜而来。这样的特色美食在世界范围内走俏,受到不同国家和地区食客的热捧,形成一道别具特色的文化景观,何尝不是一桩美事?

 以文化视角观察,螺蛳粉既是柳州地标性美食其制作技艺也是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正逐步申请国家和世界级非遗”,这是它“高大上”的一面。(丙)目前柳州市螺蛳养殖及原材料种养殖业已成为贫困农户增收的“扶贫粉”“脱贫粉。一碗走向海外、惠民增收的小小螺蛳粉,也折射看中国波壮阔的减贫图景。

 5.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下里巴人 B.不以为然 C.流涎 D.何尝

 6.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甲 B.乙 C.丙

 三、语言表达

 7.阅读以下材料,用一句话给“凡尔赛文学”下定义,不超过 55 字。

 2020 年年末,“凡尔赛文学”一词火爆网络。这是一种“以低调的方式进行炫耀”的话语模式,简称为“凡学”。这种话语模式先抑后扬,明贬暗褒,自说自话,假装用苦恼、不开心的口吻炫耀自己。

 其实,最初“凡尔赛文学”的得名自日本漫画《凡尔赛玫瑰》,这部作品细致刻画了 18 世纪末法国凡尔赛宫贵族生活的浮华奢靡,网友以“凡尔赛”借指高档、奢华的生活。11 月初,一个微博认证为作家的网友,在微博上用“平实”的文字记录她的“高贵”生活,引来网友吐槽。“凡学”因此爆红,网上也由此掀起了一场“凡尔赛文学”创作大赛。比如,有人自炫长得瘦:“好美慕那些轻轻松松就长胖了的人,我一个月吃了好多东西以为能到九十斤,结果……太不公平了,我想哭!”

 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而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其实,这种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

 如果人治是法治的对面,意思应当是“不依法律的统治”了。统治如果是指社会秩序的维持,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靠什么力量就可以维持,人和人的关系可以不根据什么规定而自行配合的。如果不根据法律,根据什么呢?望文生义地说来,人治好像是指有权力的人任凭一己的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的意思。如果共同生活的人们,相互的行为、权利和义务,没有一定规范可守,依着统治者好恶来决定。而好恶也无法预测的话,社会必然会混乱,人们会不知道怎样行动,那是不可能的,因之也说不上“治”了。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材料二: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可是所不同的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的确有些人这样想过,返璞回真的老子觉得只要把社区的范围缩小,在鸡犬相闻而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里,社会秩序无需外力来维持,单凭每个人的本能或良知,就能相安无事了。这种想法也并不限于老子。就是在现代交通之下,全世界的经济已密切相关到成为一体时,美国还有大多数人信奉着古典经济学里的自由竞争的理想,反对用人为的“计划”和“统制”来维持经济秩序,而认为在自由竞争下,冥冥之中,自有一双看不见的手,会为人们理出一个合于道德的经济秩序来的。不论在社会、政治、经济各个范围中,都有认为“无政府”是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所谓“无政府”决不是等于“混乱”,而是一种“秩序”,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一种自动的秩序,是“无治而治”的社会。

 材料三: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它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在印度有些地方,丈夫死了,妻子得在葬礼里被别人用火烧死,这是礼。又好像在缅甸有些地方,一个人成年时,一定要去杀几个人头回来,才能完成为成年礼而举行的仪式。我们在旧小说里也常读到杀了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在现代标准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如果我们对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不加推究,只按着规定的方法做,而且对于规定的方法带着不这样做就会有不幸的信念时,这套行为也就成了我们普通所谓“仪式”了。礼是按着仪式做的意思。“礼‛字本是从豊从示。豊是一种祭器,示是指一种仪式,乡土社会中通过仪式树立了“礼”的权威,而婚丧嫁娶中的仪式最为严格。安徽省宿松县的葬礼仪式,无论在空间布局、孝服颜色、悼念亲属的次序上都严格遵守了“礼”的范式要求。

 (以上三则材料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有删改)

 材料四:传统乡村是礼治社会,村民依据村规民约、风土民俗等礼治制度安排日常生产生活。在乡村文化治理过程中,一方面,须坚决摒弃村庄传统风俗中有违现行法律法规的内容,确保村庄礼治规范符合法治要求。另一方面,须对传统礼治中不合时宜的规范进行扬弃,营造良好的乡村风俗。在传统礼治文化中,“面子”和“人情”是乡村社会交往的主线,但这一原则在现代社会逐渐演变红白事的大操大办,讲究排场的相互攀比等习,使得“面子”成为了“里子”的负担,“人情”转变为“人情债”,针对这些异化了的礼治规范,村庄应采取积极扬弃的做法,在肯定这些规范内在价值诉求的同时,对不恰当的演变形式进行批判,还原礼治规范的本质,促进乡村文明建设、实现乡村振兴。

 (节选自光明网《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推动乡村振兴》)

 8.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法治”是指社会秩序维持靠的是法律本身,人的所有行动都受到法律的约束。而“人治”则是由人为因素来维持社会的运转。

 B.古今中外都有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从老子的小国寡民到国古典经济学的理想社会,都体现了自由社会的优越性。

 C.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与“法治”社会使用国家权力机构维护秩序相同,“礼治”社会由没有实体形式的传统来规范。

 D.礼治社会并不代表“文明”,某种程度上甚至是“野蛮”的,例如存在于封建社会中的活人“陪葬”“殉葬”等礼制。

 9.下列对几则材料的论证,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于“法治”和“人治”的实质内涵,作者运用对比和比喻的方法对乡土社会中的秩序进行了新的定义,即由传统衍生出来的礼治秩序。

 B.材料三用“仪式”的例子来论证传统在社会行为中的外显形式,形象地描述了人们如何在社会中遵循传统,这是礼治秩序在乡土社会中的典型体现。

 C.关于“礼”的内涵,作者通过举例的方法进行了界定,同时指出礼作为一种行为范式,也有残忍的因素,且不需要有形的权利机构来维持。

 D.材料四先指出传统乡村是礼治社会这一特点,后从不同角度,特别是针对一些异化了的礼治规范,提出了乡村文化治理的建议。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童年随之而去(节选)

 木心

 回家罗!

 走出山门时,回望了一眼——睡狮庵,庵是小的啊,怎么有这样大的庵呢?这些人都不问问。

 家庭教师是前清中举的饱学鸿儒,我却是块乱点头的顽石,一味敷衍度日。背书,作对子,还混得过,私底下只想翻稗书。那时代,尤其是我家吧,“禁书”的范围之广,连唐诗宋词也不准上桌,说:“还早。”所以一本《历代名窑释》中的两句“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我就觉得清新有味道,琅琅上口。某日对着案头一只青瓷水盂,不觉漏了嘴,老夫子竟听见了,训道:“哪里来的歪诗,以后不可吟风弄月,丧志的呢!”一肚皮闷瞀的怨气,这个暗趸趸的书房就是下不完的雨,晴不了的天。我用中指蘸了水,在桌上写个“逃”,怎么个逃法呢,一点策略也没有。

 满船的人兴奋地等待解缆起篙,我忽然想着了睡狮庵中的一只碗!那饭碗却有来历——我不愿吃斋,老法师特意赠我一只名窑的小盂,青蓝得十分可爱,盛来的饭,似乎变得可口了。母亲说:“毕竟老法师道行高,摸得着孙行者的脾气。

 我又诵起:“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母亲说:“对的是越窑,这叫盌① ,这只色泽特别好,也只有大当家和尚才拿得出这样的宝贝,小心破了”。

 每次餐毕,我自去泉边洗净,藏好。临走的那晚,我用棉纸包了,放在枕边。不料清晨被催起后头昏昏地尽呆看众人忙碌,忘记将那碗放进箱笼里,索性忘了倒也是了,偏在这船要起篙的当儿,蓦地想起:“碗!”“什么?”母亲不知所云。“那饭碗,越窑盌”“你放在哪里?”“枕头边!”母亲素知凡是我想着什么东西,就忘不掉了,要使忘掉,唯一的办法是那东西到了我手上。

 “回去可以买,同样的!”“买不到!不会一样的”我似乎非常清楚那是有一无二的。

 “怎么办呢,再上去拿?”母亲的意思是:难道不开船,派人登山去庵中取——不可能,不必想那碗了。

 我走过正待抽落的跳板,登岸,坐在系缆的树桩上,低头凝视河水。

 满船的人先是愕然相顾,继而一片吱吱喳喳,可也无人上岸来劝我拉我,都知道只有母亲才能使我离开树桩。母亲没有说什么,轻声吩咐一个船夫,那赤膊小伙子上一件棉袄三脚两步飞过跳板,上山了。

 船里的吱吱喳喳渐息,各自找乐子,下棋、戏牌、嗑瓜子,有的开了和尚所赐的斋佛果盒,叫我回船去吃,我摇摇手。这河滩有的是好玩的东西,五色小石卵,黛绿的螺蛳,青灰而透明的小虾……心里懊悔,我不知道上山下山要花这么长的时间。

 鹧鸪在远处一声声叫。夜里下过雨。是那年轻的船夫的嗓音——来啰……来啰……可是不见人影。

 他走的是另一条小径,两手空空地奔近来,我感到不详——碗没了!找不到,或是打破了。他憨笑着伸手入怀,从斜搭而系腰带的棉袄里,掏出那只盌,棉纸湿了破了,他脸上倒没有汗——我双手接过,谢了他。捧着,走过跳板……

 一阵摇晃,渐闻橹声欸乃,碧波像大匹软缎,荡漾舒展,船头的水声,船梢摇橹者的断续语声,显得异样地宁适。我不愿进舱去,独自靠前舷而坐。夜间是下过大雨,还听到雷声。两岸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闪袅,迎面的风又暖又凉,母亲为什么不来。

 河面渐宽,山也平下来了,我想把碗洗一洗。

 人多,船身吃水深,俯舷即就水面,用碗舀了河水顺手泼去,阳光照得水沫晶亮如珠……我站起来,可以泼得远些——一脱手,碗飞掉了!

 那碗在急旋中平平着水,像一片断梗的小荷叶,浮着,氽着,向船后渐远渐远……望着望不见的东西——醒不过来了。对母亲怎说……那船夫。母亲出舱来,端着一碟印糕艾饺。我告诉了她。

 “有人会捞得的,就是沉了,将来有人会捞起来的。只要不碎就好——吃吧,不要想了,吃完了进舱来喝热茶……这种事以后多着呢。

 最后一句很轻很轻,什么意思?现在回想起来,我的一生中,确实多的是这种事,比越窑的盌,珍贵百倍千倍万倍的物和人,都已一一脱手而去,有的甚至是碎了的。

 那时,那浮氽的盌,随之而去的是我的童年。

 (选自《哥伦比亚的倒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有删改)

 (注)①盌(wǎn),一种敞口而深的食器,也作“碗”。

 10.请简要分析第三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11.请简要概括母亲的形象。

 12.请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

 13.请结合全文分析最后一句的意蕴。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选自归有光《项脊轩志》,有删改)

 (二)

 近世缀文之士,颇称述熙甫,以为可继曾南丰、王半山① 之为文。自我观之,不同日而语矣。或又与方苞氏并举,抑非其伦也。

 盖古之知道者,不妄加毁誉于人,非特好直也,内之无以立诚,外之不足以信后世,君子耻焉。自周诗有《崧高》《蒸民》诸篇,汉有“河梁”之咏,沿及六朝,饯别之诗,动累卷帙。于是有为之序者,昌黎韩氏为此体特繁,至或无诗而徒有序,骈拇枝指② ,于义为已侈矣。熙甫则未必饯别而赠人以序,有所谓贺序者、谢序者、寿序者,此何说也?又彼所为抑扬吞吐情韵不匮者苟裁之以义或皆可以不陈浮芥舟以纵送于蹄涔之水不复忆天下有日海涛者也神乎味乎?徒词费耳。

 然当时颇崇茁轧③ 之习,假齐梁之雕琢、号为力追周秦者,往往而有。熙甫一切奔去,不事涂饰,而选言有序,小刻画而足以昭物情,与古作者合符,而后来者取则焉,不可谓不智已“人能弘道,无如命何!”——藉熙甫早置身高明之地,得师友以辅翼,所诣固不竟此哉!

 (选自曾国藩《书<归震川文集>后》,有删改)

 (注)①曾南山:即曾巩,字子固,江西南丰人。王半山:王安石,号半山。二人都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人物。②骈拇枝(qí)指:喻多余无用的东西。③茁轧:指盲目拟古,使用生硬晦涩的词汇。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束发:成童的年龄,即十五到二十岁

 B.抑非其伦也

 伦:类

 C.于义为己侈矣

 为:是

 D.号为力追周秦者

 追:超过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B.君子耻焉

  吴之民方痛心焉

 C.熙则未必饯别而赠人以序

  谨拜表以闻

 D.往往而有

  渔父鼓枻而去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一虽然以写人事为主,但看似不经意的景物描写其实蕴含深意;庭院的变化暗示着大家庭的衰变、分裂,也照应了祖母的期望;枇杷树的亭亭如盖引发物是人非、睹物伤人之感,含蓄地抒发了丧妻的悲恸之情。

 B.归有光选取日常生活中不起眼的小事,撷取富有个性的语言,运用细节描写,使疼爱儿子的母亲、对孙子寄予厚望的祖母、温柔可亲的妻子三个感人形象跃然纸上。

 C.曾国藩认为归有光的有些音韵抑扬、委婉含蓄、充满情韵的文章未必合乎思想义理的要求,但他肯定归有光散文不雕琢浮华,不精细刻画就能表现物态人情的成就;照他的这一评价,我们发现选文一就可以算作典例。

 D.两篇选文因文体和写作目的迥异,所以表达方式也完全不同;选文一是抒情散文,主要抒发对亲人的惊念之情,就表达方式而言以记叙、描写为主;选文二是书跋,对归有光散文作出精当、独到而全面的评价,以议论为主。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又 彼 所 为 抑 扬 吞 吐 情 韵 不 匮 者 苟 裁 之 以 义 或 皆 可 以 不 陈 浮 芥 舟 以 纵 送于蹄 涔 之 水 不 复 忆 天 下 有 曰 海 涛 者 也 神 乎 味 乎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2)藉熙甫早置身高明之地,得师友以辅翼,所诣固不竟此哉!

 七、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祈雨

 [唐]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① 管弦。

 官仓鼠

 [唐]曹邺

 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

 (注)①咽:凝塞,使乐器发声不响。

 19.从体裁看,这两首诗都属于______诗;从题材看,这两首诗都属于______诗。

 20.具体赏析这两首诗在写作手法上的异同。

 八、名著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隋侯之珠,不饰以银黄。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韩非子·解老》

 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鞹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文心雕龙·情采》

 21.同样谈及外在文饰与内在本质的关系,孔子和韩非子的观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孔子:_____

  韩非子:_____

 22.请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的“文质观”。

 九、句子默写

 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青山隔送行,_____,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______。(王实甫《长亭送别》)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3)______,彩彻区明。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膝王阁序》)

 (4)弟子,入则孝,_____,谨而信,_____,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

 (5)为政以德,_______,_____。(《论语》)

 十、材料作文

 24.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有句名言叫“剑不如人,剑术胜于人”;日本也有句俗语叫“如果你的剑太短,就向前跨进一步。‛

 据此,你有什么看法和思考?请确定合适的立意角度,写一篇文章,角度自选,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字数不少于 800 字。

  参考答案

 1.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A.“蔗浆寒”中的“蔗”应读“(zhè)”。

 C.“恰如其份”中的“份”应改为“分”。

 D.“船坞”中的“坞”应读“(wù)”;“喧染”中的“喧”应改为“渲”。

 故选 B。

 2.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开展健康知识普及”成分残缺,“开展健康知识普及” 后应加“活动”;“引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推广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错,“引导”与“生活方式”、“推广”与“生活习惯”搭配不当,“引导”应换成“倡导”,“推广”应改为“培养”。

 B.“这不仅破坏了城市文明的形象,更增加了企业成本”错,语序不当,两个分句内容未构成递进关系,“不仅”与“更”后面的内容应对调。

 D.“据《长江日报》报道显示”错,结构混乱,“据„„报道”与“„„显示”两个句式同时使用造成杂糅,应去掉“显示”。

 故选 C。

 3.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前者可以是著作的作者自己来写,也可以请别人来写:而后者则一定是作者本人来写”错误,“前者”与“后者”位置颠倒,序言可以是著作作者本人写,也可以请别人写;绪论则一定是作者本人写。

 故选 C。

 4.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手法和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它通过详写刘和珍生平和惨案本身”错误,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对刘和珍的生平和惨案本身都没有详写。

 故选 D。

 5.B

 6.A

 【分析】

 5.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A.“下里巴人”意思是原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今用于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句中形容 “质朴”,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B. “不以为然”意思是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句中形容一些人对螺蛳粉“登堂入室”的态度,不合语境,使用错误,此处应该用“不以为意”,即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

 C.“流涎”意思是流口水。句中形容想起螺蛳粉的反应,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D.“何尝”用在否定形式前表示肯定。句中用在“不是”前面表示肯定,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故选 B。

 6.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A. 甲处中“中国文化”前的逗号应改为分号,甲处语句有两层意思,一是说“生活”,一是说“中国文化”,两层意思之间应用分号隔开。

 故选 A。

 7.“凡尔赛文学”是一种源自日本漫画,以先抑后扬,明贬暗褒,自说自话,假装苦恼、不开心为特点进行低调炫耀的话语模式。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下定义的能力。

 下定义的格式是“种差+邻近属概念”,“邻近属概念”是指包含被定义者的最小的属概念,“这是一种‘以低调的方式进行炫耀’的话语模式”中的“话语模式”,是邻近属概念,“种差”是被定义概念的本质属性,“‘以低调的方式进行炫耀’”“先抑后扬,明贬暗褒,自说自话,假装用苦恼、不开心的口吻炫耀自己”,说明“凡尔赛文学”表现特点,是种差,“最初‘凡尔赛文学’的得名自日本漫画《凡尔赛玫瑰》”,说明“凡尔赛文学”的得名来源,是种差,综合以上内容,按照下定义的格式组织语言,即得出答案,同时注意字数的限制。

 8.D

 9.A

 【分析】

 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是指社会秩序维持靠的是法律本身,人的所有行动都受到法律的约束”错,根据材料一“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可知“法治”的意思并不是法律本身能统治,也有人的因素,选项曲解文意。

 B.“从老子的小国寡民到国古典经济学的理想社会,都体现了自由社会的优越性”错,根据材料二“在鸡犬相闻而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里,社会秩序无需外力来维持,单凭每个人的本能或良知,就能相安无事了”,可知没有说“无为而治”的社会具有自由社会的优越性,选项无中生有。

 C.“与‘法治’社会使用国家权力机构维护秩序相同”错,材料三第二段原文表述是“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可知礼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 D。

 9.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比喻”错,根据材料一可知,材料一论述“人治”和“法治”的本质内涵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没有使用比喻的论证方法,选项无中生有。

 故选 A。

 10.这段文字是插叙,补充了“我”往日不耐苦学的情节,表现出“我”的顽皮天真和对诗词稗书的喜爱,并为下文执着于越窑盌的情节做铺垫。

 11.深谙世事,豁达、坦然面对得失,理解、疼爱孩子/善于教养孩子,温柔体贴(答任意三点,只需概括,可不结合原文分析)

 12.①运用比喻(碧波像大匹软缎)、反衬(橹声、水声、语声反衬“异样的宁适”)等手法描写景物,形象生动,动静相宜。②从听觉(橹声、水声、语声)、触觉(风“又暖又凉”)、视觉(碧波、山色苍翠、倒影鲜活闪袅)描写景物,有声有色,使人如身临其境。③运用心理描写(“我不愿进舱去”)、动作描写(“独自靠前舷坐”)衬出风景的迷人,表达“我”对盌失而复得的愉悦宁适。

 13.①越窑盌是“我”的心爱之物,象征着人一生中遇到的珍贵的物或人,也象征着童年。②浮氽的盌,象征着珍贵之物的逝去,随之而去的是童年的天真和执着。③童年随浮氽的盌离去,“我”受母亲的教诲长大了,开始懂得:美好的东西要珍惜,但未必要占有;即使失去,也要以平常心对待。

 14.D

 15.D

 16.B

 17.又彼所为抑扬吞吐情韵不匮者/苟裁之以义/或皆可以不陈/浮芥舟以纵送于蹄涔之水/不复忆天下有曰海涛者也/神乎/味乎

 18.(1)(她)拿着一个象牙手板进来,说:“这是我的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着上朝用的,以后你一定会用到它。”

 (2)假使归有光早先能站得高些,看得清楚些,又获得老师朋友的帮助,那么他所取得的成就决不仅仅只是这种程度了吧!

 【分析】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句意: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束发”,成童的年龄,即十五到二十岁。解释正确。

 B.句意:(他)也不是这一类的。“伦”,类。解释正确。

 C.句意:从思想义理上来说是已经过于奢侈了。“为”,是。解释正确。

 D.句意:号称努力追随周朝秦古文文风的人。“追”,追随。解释错误。

 故选 D。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 “乃”,副词,才。/副词,竟然。

 B. “焉”,兼词,于之。/代词,代指周顺昌。

 C. “以”,介词,拿、用。/连词,来。

 D. “而”都表修饰。

 故选 D。

 16.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与赏析原文有关内容的能力。

 B.“疼爱儿子的母亲”错,依据文本“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可知是疼爱女儿,即归有光的姐姐,选项张冠李戴。

 故选 B。

 17.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根据虚词“者”“也”“乎”常用在句末表示某种语气,提示句子结束的位置,在“又彼所为抑扬吞吐情韵不匮者”“不复忆天下有曰海涛者也”“神乎”后断开,“以义”是“裁”的状语,二者意义相连,“或”的意思是“或许”,另起一层意思,在“或”前断开,“不复”作动词“忆”的状语,在“不复”前断开。

 句意:还有那些所写的(表面看来)音韵抑扬顿挫,委婉含蓄、情韵不空乏的文字,如果从思想义理的角度去判断它,或许都可以不写。让小草做得舟芥漂浮在牛马蹄印的积水中,却不再想一想有海涛的广阔之地。有神韵吗?有韵味吗?

 1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持一象笏至”,省略句,补出主语“她”;“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判断句,译时要有判断词“是”; “朝”,动词,上朝。

 (2)“藉”,副词,假使;“辅翼”,名词,帮助;“诣”,动词,取得。

 参考译文:

 (一)

 在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在室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分家后,狗把原住同一庭院的人当作陌生人,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这个老婆婆,是我死去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先母对她很好。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先母曾经常来。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你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是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我隔着门一一回答……‛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呀?‛等到离开时,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读书人很久没有得到功名了,(我)孩子的成功,就指日可待了啊!‛不一会,拿着一个象笏过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以后你一定会用到它!‛……

 我作了这篇文章之后,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一些旧时的事情,有时伏在桌旁学写字。我妻子回娘家探亲,回来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个小阁楼,那么,什么叫小阁楼呢?‛这以后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破败没有整修。又过了两年,我很长时间生病卧床没有什么(精神上的)寄托,就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格局跟过去稍有不同。然而这之后我多在外边,不常住在这里。

 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她亲手种植的,如今已经高高挺立着,枝叶繁茂像伞一样了。

 (二)

 近代写作文章的读书人,很喜欢称赞归有光,认为(他)可以继承曾巩,王安石的为文之道。以我来看,不可以相提并论。又有人拿他和方苞并举,(他)也不是这一类的。

 但凡古代明白道理的人,不随意对他人妄加诋毁赞誉,并不是仅仅崇尚正直,(因为如果不这样做)对内心而言没有用来确立自己的真诚的办法,对外界而言不能够被后世信任,君子是对这样的事情感到羞耻的。从周朝的诗歌当中有《崧高》《蒸氏》这些(送别)篇目,汉代有‚河梁‛的诗歌,延续到六朝,饯别的诗作,动不动就积累成卷。在这种情况下,就有了替他们写序的人,韩愈写序特别繁琐,甚至有时没有诗作却只有序,如同骈拇枝指是多余的东西,从思想义理上来说已经过于奢侈了。归有光则不一定和人饯别就用序送他人,但也有所谓的贺序、谢序、寿序,这些又在阐明什么呢?还有那些所写的(表面看来)音韵抑扬顿挫,委婉含蓄、情韵不空乏的文字,如果从思想义理的角度去判断它,或许都可以不写。让小草做得舟芥漂浮在牛马蹄印的积水中,却不再想一想有海涛的广阔之地。有神韵吗?有韵味吗?白白地浪费辞藻罢了。

 然而当时的人们很推崇盲目拟古,借用齐梁文风中雕琢的作家,号称努力追随周朝秦古文文风的人,比比皆是。归有光把这一切陋习摒弃,不做刻意的装扮修饰,并且语言运用富有条理,不精细刻画却能清晰反映物态人情,这些都与古代作者相同,因而后来的人取做榜样,不可以不称为不明智了。司马迁说:‚人能够弘扬道德理想,却无奈命运和环境的安排。——假使归有光早先能站得高些,看得清楚些,又获得老师朋友的帮助,那么他所取得的成就决不仅仅只是这种程度了吧!

 19.

 七言绝句

 政治讽喻/政治讽刺

  20.相同点: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李诗以旱情严重百姓求雨和富豪观看歌舞还怕春天的阴雨使管弦乐器受潮发不出悦耳声音对比,突出社会阶层的矛盾。曹诗用“健儿”“百姓”的痛苦与老鼠的肥大对比,突出老鼠的可恶。②两首诗都运用了讽喻/讽刺的手法。

 不同点:①李诗运用写实的手法,通过描写、叙事直接揭露富贵人家不顾旱情灾荒和民生疾苦,到处纵情享乐的形象。②曹诗运用暗讽手法,以“官仓鼠”的形象来讽刺贪官污吏的嚣张气焰;以问句作结,引人深思,使讽刺效果更为深刻。

 21.

 孔子:文质并重。

 质胜文,至美之质无须文饰,不美之质才需文饰。

  22.示例一:为人处世,应先修炼本质的纯美,再辅以文饰,做一个既朴实又文雅的君子。质是纯朴的内在,是万事万物的根本,若没有内在的本质,文饰就无所依存。花纹让虎豹的皮毛显出不同,丹漆让犀牛皮更美艳,文饰能够修饰事物的不完美,能让人不再粗野。和氏璧和隋侯珠虽然不需要五彩和金银的修饰,但珠玉的色泽何尝不借助光照、形状又何尝不属于一种修饰。

 示例二:万事万物应先求质,若先求文那就是舍本逐末,本末倒置,甚至大搞形式主义,极为有害。质,是万事万物最本质的根本,最美的质无须美好的外饰;只有不美

 的质才需用美好的外饰来遮掩。涟漪、花萼、虎豹之皮的花纹原就是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和氏璧、隋侯珠一样不需要文饰,犀牛皮有色泽的缺憾才需要朱漆修饰。并重文质看似两全,实则未分清本末主次,未看到两者间有重点,这是不对的。

 【分析】

 参考译文:

 孔子说:‚朴实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朴实,就未免虚浮。文采和朴实和谐搭配、相得益彰,这才是个君子。‛

 《论语•雍也》

 卞和献给楚王的玉璧,不用五彩修饰;隋侯的宝珠,不用金银装饰。它们的本质极美,别的东西不足以修饰它们。事物要等修饰以后才流行的,它们的本质肯定不美。

 《韩非子•解老》

 虚柔的水可以产生波纹,坚实的树木便能开放花朵;可见文采必须依附于特定的实物。虎豹皮毛如果没有花纹,就看不出它们和犬羊的皮有什么区别;犀牛的皮虽有用,但还须涂上丹漆才美观:可见物体的实质也要依靠美好的外形。

 《文心雕龙•情采》

 23.疏林不做美

 禾黍秋风听马嘶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茕茕独立

 云销雨霁

 落霞与孤鹜齐飞

 出则弟

 泛爱众而亲仁

 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推荐访问:宁波市 浙江省 联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