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模拟题

时间:2021-11-03 10:32:19  来源:网友投稿

 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模拟题 一、单项选择题( ( 本大题共 0 20 小题,每小题 2 2 分,共 0 40 分) )

 1.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且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持这种观点的教育家是()。

 A.卢梭 B.杜威 C.福禄贝尔 D.洛克 2.针对小学阶段学生的特点.教师在教学内容上会多讲一些比较具体的知识和浅显的道理;在教学方法上,一般多采用直观教具。这体现了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A.稳定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3.张明打了通宵游戏,以至于第二天上课时无精打采。这属于()。

 A.同时性负诱导 B.相继性正诱导 C.相继性负诱导 D.同时性正诱导 4.我国新课程的课程评价强调()。

 ①课程评价是一个动态过程 ②课程评价的对象应是多元的 ③课程评价的对象是课程内容 ④课程评价必须对实现教育目的做出贡献 ⑤课程评价的直接意义是对被评价的课程提出质疑并为改进课程指明方向 A.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③④ D.①②③④⑤ 5.“教育主体确定,教育对象稳定,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教育实体出现。教育初步定型”这些特征的出现标志着学校教育制度进入()。

 A.前制度化教育阶段 B.制度化教育阶段 C.非制度化教育阶段 D.学校萌芽阶段 6.孔德说:“真正的个人是不存在的。只有人类才存在。因为不管从哪方面看,我们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这种教育目的论属于()。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知识本位论 D.能力本位论 7.“将心比心”“以己度人”体现的印象形成效应是()。

 A.晕轮效应 B.刻板效应 C.投射效应 D.近因效应 8.陈老师从教 30 余年,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反思自己的教学问题,不断创新。这体现的教师角色是()。

 A.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B.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C.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D.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9.借助于对相关社会历史过程的史料进行分析、破译和整理,以认识研究对象的过去,研究现在和预测未来的研究方法是()。

 A.教育观察法 B.教育实验法 C.历史研究法 D.个案法 10.小新的爸爸拿来两罐同样分量的可乐,爸爸将其中的一罐倒进一个大杯子里,将另外一罐倒进两个小杯子里。然后让小新

 挑选。小新经过思考之后选择了大杯可乐,并喃喃自语道:“还是大杯子的多。”那么,小新处于()阶段。

 A.感知运动 B.前运算 C.具体运算 D.形式运算 11.教师授课时,通过板书的字体、颜色以及讲话的语音、语速等来吸引学生的()。

 A.有意后注意 B.无意后注意 C.有意注意 D.无意注意 12.明明在考试前一天计划自己在第二天的考试中利用一个小时来做卷子.半个小时进行检查。但是,第二天考试过程中明明发现离考试结束只有十分钟了,自己还有几个题没有做完,于是明明加快了做题速度,那么明明分别利用了哪些学习策略?() A.计划策略,监控策略 B.计划策略,调节策略 C.计划策略,调节策略,监控策略 D.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13.“狗是动物”“汽车是交通工具”“鱼身体表面有鱼鳞生活在水中”这是说明儿童概括发展的水平处于()。

 A.直观形象水平 B.形象抽象水平 C.本质抽象水平 D.具体形象水平 14.小学生对乘法运算规则的掌握会有助于其更加熟练地掌握加减运算,这种学习迁移属于()。

 A.顺向正迁移 B.顺向负迁移 C.逆向正迁移 D.逆向逆迁移 15.某学生因考试不及格而愧疚是()的表现。

 A.道德感 B.理智感 C.美感 D.成就感 16.孙老师在自己的班里设置了这样一种制度.每天哪位同学能够帮助其他同学的话就可以领取一个卡片,卡片积攒到一定数量后可以找老师兑换自己喜欢的东西.孙老师运用的方法是()。

 A.强化法 B.代币奖励法 C.消退法 D.系统脱敏法

 17.以 19 世纪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倡导的“三中心”是()。

 A.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B.教师中心、教材中心、经验中心 C.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D.教师中心、活动中心、课堂中心 18.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时,李老师带领全班同学来到了圆明园,在这里老师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告诉大家勿忘国耻。该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A.读书指导法 B.参观法 C.情景教学法 D.欣赏教学法 19.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这条原则是()。

 A.因材施教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量力性原则

 20.贪玩的小刚在这次模拟考试中考了 60 分.老师却评选小刚作为本季度的“进步之星”。有的学生很不理解,老师解释道:“小刚以前从未及格过,这次的 60 分也是一个难得的好分数,故应肯定和鼓励他进步。”该老师所运用的评价方法是()。

 A.绝对性评价 B.个体内差异评价 C.甄别评价 D.相对性评价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 3 小题。每小题 l0 分,共 30 分) 21.简述学习的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关系。

 22.简述学习策略中资源管理的具体策略。

 23.简述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题 20 分。共 40 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24.材料:

 教学设计是教学开展的重要环节,三年级的周老师是位新老师,他认认真真地设计教学环节,严格按照设计的环节进行授课,但是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发现,实施与设计环节有些不同,一旦出现意外的情况,往往不知所措。于是,周老师认为教学设计根本没有必要,不但会影响自己的课堂发挥.还阻碍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创新。

 问题:

 (1)课程设计和实际授课出现问题的原因有哪些?(10 分) (2)请就如何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给出对策。(10 分) 25.材料:

 2015 年的春天,幸福小学的马老师正给一年级三班的学生上课。

 片段一 教师:“树上有十只小鸟,用枪打掉一只,还有几只?” 学生 1:“九只。” 教师:“不对,树上一只小鸟也没有,这是因为其他的乌听到枪声后吓飞了。” 学生 2:“还有两只!有一只聋哑的小鸟听不到枪声仍在树上.还有一只没有长齐羽毛的小鸟被吓得钻进树洞里去了.” 教师:“你这孩子,总是说些不着边际的话,鸟怎么会有聋哑的呢!” 片段二 教师:“一张四方桌,锯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 学生 1:“还有三个角。” 教师:“错!应该还有五个角。” 学生 2:“是还有三个角!如果沿对角线锯就是三个角。” 教师:“你这孩子别往歪处想。哪有这样锯的。” 那个孩子发誓:将来一定要当老师,给那些答“树上有两只小乌”的学生,答“还有三个角”的学生,打上一个大大的对号。

 问题:

 (1)请你对本案例中马老师的做法进行评价。(10 分) (2)谈谈导致上述教学片段的主要原因,在你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该如何避免?(10 分) 四、教学设计题 26.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敬爱的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

 您好! 我们虽然没有见过面,我和妈妈却接到过您的问候。两年以前,我亲爱的爸爸作为联合国的一名军事观察员,在执行维护和平行动中壮烈牺牲,您给予了他高度的评价,赞扬他是“一名卓(zhuo)越的观察员,在执行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体现了人道与公正的素质”。对此。我和妈妈向您表示深深的谢意。

 两年多来,我们全家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我至今都忘不了,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他说:“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kui)’。”我们与爸爸相约,等爸爸凯(kai)旋的那一天,我们要带着最关的鲜花迎接他。

 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wan)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爸爸的嘴张着,仿

 佛在呼唤着什么,。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全世界都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 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shuo)士,本来他应该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却被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他的死是光荣的,他是为和平而倒下的,他倒在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圣坛上。今天,我要向爸爸献上一束最美的鲜花,因为他是保卫世界和平的光荣战士。

 51 年前,全世界人民用生命和鲜血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但是 51 年后的今天.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zhu)人间。

 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mi)漫着战争的硝(xiao)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xie)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我们一定要像爸爸那样热爱和平.勇敢地用自己的生命保卫和平。

 敬爱的加利先生,在此,我代表我的家庭,代表所有的中国孩子,通过您向整个国际社会呼吁(yu):“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为了母亲不再失去儿子,为了妻(qi)子不再失去丈夫,为了孩子不再失去父亲,全世界应该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让那已经能够听到脚步声的 21 世纪,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 祝加利先生身体健康。

 一个失去父亲的孩子 1996 年 11 月 8 日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试对本文进行文本分析。(10 分) (2)若指导中年段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10 分)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20 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知识点】洛克的教育思想 【答案】D。

 【解析】白板说是洛克提出来的。他主张认识来源于经验的一种哲学思想。认为人出生时心灵犹如白纸或白板,对任何事物均无印象。人的一切观念和知识都是外界事物在白板上留下的痕迹,最终都源于经验。

 2.【知识点】个体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 【答案】C。

 【解析】题于中描述的是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体现了教育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3.【知识点】兴奋与抑制 【答案】C。

 【解析】正诱导是由抑制过程引起或加强兴奋过程,负诱导是由兴奋过程引起或加强抑制过程。相继性诱导是在大脑皮层的相同位置上以兴奋与抑制发生的先后来分的。例如.由睡眠到醒来,

 就是大脑皮层上先抑制,而后诱导为兴奋,这是相继性正诱导;由于晚上通宵打游戏,大脑皮层上的兴奋导致第二天无精打采、昏昏欲睡的大脑抑制。是相继性负诱导。

 4.【知识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答案】B。

 【解析】课程评价的对象不仅仅是课程内容,应是多元的,故③说法错误。

 5.【知识点】学校教育制度 【答案】A。

 【解析】前制度教育始于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教育实体的出现,意味着教育形态已趋于定型。教育实体的产生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它属于形式化的教育形态。它的形成具有以下特点:(1)教育主体确定;(2)教育的对象相对稳定;(3)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4)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5)由以上因素结合而成的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

 6.【知识点】教育目的的理论 【答案】B。

 【解析】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观点是: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孔德是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

 7.【知识点】印象形成效应 【答案】C。

 【解析】投射效应是指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即以己度人.认为自己具有某种特性,他人也一定会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

 8.【知识点】新课改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答案】A。

 【解析】陈老师进行教育反思与创新的过程,就是践行教育研究的过程。

 9.【知识点】教育研究方法 【答案】C。

 【解析】历史研究法是借助于对相关社会历史过程的史料进行分析、破译和整理,以认识研究对象的过去,研究现在和预测未来的一种研究方法。它的实质在于探求研究对象本身的发展过程和人类认识事物的历史发展规程,而不是单纯地描述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

 10.【知识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答案】B。

 【解析】前运算阶段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认知中没有形成守恒概念,小新认为大杯饮料多表明其还没有形成守恒概念.处于前运算阶段。

 11.【知识点】注意的分类 【答案】D。

 【解析】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注意的引起与维持不是依靠意志的努力,而是取决于刺激物本身的性质。题干中教师利用板书的字体、颜色、讲话的声音等外在刺激来引起学生的不随意注意。故此题选 D。

 12.【知识点】学习策略 【答案】D。

 【解析】明明在考试头一天对自己答题时间和检查时间都进行了计划,属于计划策略;第二天考试时明明察觉到自己做题做的太慢了,属于监控策略;明明加快了做题速度,属于调节策略。

 13.【知识点】知识概括 【答案】B。

 【解析】儿童概括的水平,大体上经历如下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直观形象水平。他们能够进行概括,但所能概括的常常是事物的直观的、形象的、外部的特征或属性。第二阶段是形象抽象水平。儿童概括处于从形象水平向抽象水平过渡的状态。在他们的概括中,直观的、外部的特征或属性的成分逐渐减少,形象的、本质的特征或属性的成分逐渐增多。第三阶段是初步本质抽象水平。他们已能对事物的本质特征或属性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关系进行抽象概括。由于知识经验的限制,那些和具体事物相距太远的高度抽象概括活动,对他们来说,还是非常困难的。

 14.【知识点】学习迁移 【答案】C。

 【解析】顺向迁移是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的影响,逆向迁移是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的影响。对于小学生来说,乘法运算的学习一般是在加减运算之后,所以这是一种逆向迁移;正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积极影响,负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消极影响。从“有助于”可以看出这是一种正迁移。

 15.【知识点】情感的类型 【答案】B。

 【解析】理智感是人在理智活动过程中认识、探求和维护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主观体验。考试是一种理智活动,愧疚是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主观体验。

 16.【知识点】改变行为的方法 【答案】B。

 【解析】卡片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属于代币的一种,所以这种方法属于代币奖励法。

 17.【知识点】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答案】A。

 【解析】赫尔巴特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

 18.【知识点】教学方法 【答案】B。

 【解析】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对实物进行实地观察、研究,从而在实践中获得新知识或巩固、验证已学知识的方法。李老师带领学生参观圆明园,正是用的参观法。

 19.【知识点】教学原则 【答案】D。

 【解析】量力性原则,又称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20.【知识点】教学评价的类型 【答案】B。

 【解析】个体内差异评价是对被评价者的过去和现在或者个体内部的各个方面进行纵横比较,以判断其学习状况的评价。老师通过比较小刚的过去和现在做出了评价,属于个体内差异评价.故选 B。

 二、简答题 21.【知识点】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参考答案】

 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将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内部动机是指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外部动机是指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

 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外部学习动机的实质仍然是一种学习的内部动力,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强调内部学习动机.但也不忽视外部学习动机的作用。教师应一方面逐渐使外部动机转化成为内部动机.另一方面又应利用外部动机使学生已经形成的内部动机处于持续的激起状态。

 22.【知识点】资源管理策略 【参考答案】

 (1)时间管理策略。具体包括统筹安排学习时间;高效利用最佳时间;灵活利用零碎时间。

 (2)环境管理策略。具体包括注意调节自然条件;设计好学习的空间。

 (3)努力管理策略。具体包括激发内在动机;树立良好信念;选择有挑战性的任务;调节成败标准;正确认识成败的原因:自我奖励。

 (4)资源利用策略。具体包括学习工具的利用;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

 23.【知识点】教师职业劳动 【参考答案】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与创造性。

 (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与广延性。

 (3)教师里劳动的长期性与间接性。

 (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与示范性。

 (5)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与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三、材料分析题 24.【知识点】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参考答案】

 (1)教学设计是指在实施教学之前由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进行规划和组织并形成设计方案的过程。课程设计环节和实际授课出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新教师在制订课时计划的内容时,把大量的时间用在课时计划的一些细节上。

 ②新教师不会随着课堂情境的变化来修正计划。

 ③新教师认为自己不能预测计划执行时的情况。

 (2)材料中的周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提高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

 ①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观看优秀教师的授课视频,或者利用不上课的时间去旁听其他优秀老师的课来进行学习。

 ②开展微格教学。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微格教学的方法寻找自身的问题,得以改正。

 ③进行专门训练。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在职培训,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④反思教学经验。可以通过写反思日记、写教学案例等方式,总结经验,提升自己。

 25.【知识点】新课改下教学行为的转变 【参考答案】

 (1)马老师的做法是错误的。马老师的行为反映了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忽视了学生的独特性和创造性.违背了新课改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2)导致上述教学片段的主要原因是马老师受传统教学观、学生观的影响,以教师为中心,而忽视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需要和兴趣等。

 作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避免上述情况:

 首先.教学应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主动性,创设智力操作活动,更多地引导学生思考创新。

 其次.教学应从“教给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只关注学科知识内容.更多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再次.教学应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教师要改变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所有学生的做法,尊重学生的创造个性;教师要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允许学生自行探索,容纳学生不同意见。

 最后.教学应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

 和人格养成。面对学生的独特思考,教师更应该尊重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和满足感。

 四、教学设计题 26. 【参考答案】

 (1)文本分析 本文是书信体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一封信。这封信首先表达了“我”和妈妈对加利先生的问候和深深的谢意,接着深情回忆“我”的爸爸出征前后的情景.在悲痛中怀着自豪和崇敬并表示要向爸爸学习,用生命捍卫和平。最后,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本文的意图是缅怀那些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英勇献身的英雄们,引导学生从小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局势,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卓”“盔”等 7 个生字,会写“牺”“牲”等 14 个生字。正确读写“执行、维护、给予、素质、沉浸、凯旋、遗体、硕士、贡献、圣坛、威胁、呼吁、妻子、充满”等词语;概括本文大意;。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和交流讨论;学习书信体的格式和写法.初步学会写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挚情感,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2)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谈话:同学们,前面我们一起学习了中外两位小英雄的故事,能谈谈你的感受吗? 过渡:是啊,战争是残酷的,它充满了血腥,但它也是震撼人心的、壮烈的。因为在争取人类的和平中,许多战士牺牲了他们的宝贵生命。听一听《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吧!(出示课题) 二、质疑激趣 从课题中,你想知道什么? 过渡:走进课文,置身于小作者的世界中.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三、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教师指名朗读.朗读中进行正音指导。

 3.学生再读课文,看看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四、品读感悟 1.感悟“痛失父亲”. 过渡:沐浴着和煦的春光,一家三口在涓涓溪流边散步,在美丽鲜花中嬉戏。这是多么幸福、多么惬意的事啊!可这一切对于文中的同学来说,却永远地失去了。

 (1)请阅读相关段落,找出描写“痛失父亲”的句子。

 (2)反复朗读这些句子,抓住重点词、句,想象当时的情景。

 (3)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感受? (4)指导朗读。

 2.感悟“世界并不太平”。

 过渡:可恶的战争夺去了最最亲爱的爸爸的生命.当我们还沉浸在悲苦之中时.回望如今的世界又是怎样一番景象? (1)学生再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

 (2)联系事例谈谈不太平的世界。

 (3)同学们,当大量的事实展现在我们面前时。你作何感想呢? 过渡:千言万语道不尽我们心中的期盼,我们无法阻止战争。但是我们能不断壮大和平的力量。让我们将心中的渴望化作我们共同的声音。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五、体会书信格式的写法 1.每段讲了什么内容? 2.全文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3.仿照课文写法给别人写一封信。

推荐访问:小学教师 教育教学 模拟题


[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模拟题]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