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强基培训,散文专题-语言(教师版)

时间:2021-11-04 12:00:04  来源:网友投稿

 语文强基培训 散文专题 第 4 讲 语言 一、旧题回顾 (语文强基培训·散文专题·第一讲 如何读懂散文)《我们的裁缝店》本文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6 分) 【解析】本文的叙述语言:如同拉家常,温和朴实之中悠悠深厚的情味。如“裁缝的活不算劳累,就是太麻烦”,“墙皮似乎香得酥掉”“口气往往会软下去”“时常过来瞅一瞅”,这些口语化的句子极富生活气息,读来让人感觉亲切自然。人物对话:人物对话有地域特点,鲜活真实。如:“要当当(唠叨、责怪)嘛”(句末多尾音“嘛”),体现了浓郁的地方方言色彩,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真实。整体风格:“但是我们还是要了”“最后,我们先受不了了”,这些句子简洁明快,表现出人物的淳朴、善良、率真;“‘滋——’地一家伙下去”,幽默风趣,画面感十足,大大提升了文章的可读性。

 【答案】

 ①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 ②人物对话有地域特点,鲜活真实; ③整体上形成了明快风趣的语言风格,率真不做作。

 二、例题示范 (2018·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填空。

 汴京的星河 叶文玲 孩提时,我有许多美丽的憧憬,天真的梦。那时,我最喜欢看天上的星河。夏夜仰望那缀满星星的夜空,我会几个小时地坐对发痴,小脑瓜里整个儿盘旋着关于星星月亮的种种神话传说。于是,我总相信月宫里有嫦娥,早晚有一天会从那影影绰绰的桂花树下飘飘走出,而那璀璨的星星呢,一定是那些调皮的小仙女随意抛洒的宝石珠贝。我很想什么时候飞上天去,抓住天幕的一角轻轻一抖,让这些明亮得耀眼的珠宝纷纷飞落下来,穿过云端,落到人间。

 傻念头想过万万千,我却从不以为可笑,倒觉得这些记忆,永远像蜜汁一样醇甜。

 大概就因为这颗未泯的童心吧,一些别人认为是不算稀奇的事,在我,却总要兴奋得大喊大叫。

 现在,我就又想叫喊了:最近,我真的看见了天上落下的星河——那明亮得耀眼的珠宝。

 那是在汴京——开封。这个赫赫有名的宋代京都汴梁城,果真又一次牵下了天上的星河,让无数次揣想过《东京梦华录》笔下灯宵月夕的我,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

 素享声誉的汴京,果不负人愿。在月华皎皎的元宵节,它再次以花光满路千门如昼的姿颜,呈现了它非同寻常的辉煌。

 非是我这个初来乍到的外来客言辞夸大,我总觉得在汴京看灯会,别有一番意趣,在灯会中看汴京,别有一番别处难以得见的古城神韵和京都风光。

 这种新奇有趣的感觉缘何而来?是因了那些盏灯,也因了那看灯的人,也因了那挂灯的街。

 先说那街。

 汴京的街,古今相映成趣,一片繁荣。路这厢,高高耸立起一幢幢现代化大楼;路那厢,则一色是明清风味的木柱木门木栅,特别是那雕镂朱漆的木窗棂,很能教人想起白话小说中所写的布衣小帽的“市井人家”。甚至连门口那长垂的竹帘一动,你都会蓦然一惊:是要走出一位肩搭长巾鼻头抹了点白粉的“酒保”,还是朱钗满头罗裙曳地的“女娇娃”? 且说那人。

 也许正月正是“闲月”吧,不大的汴京城竟拥集了这么多的“闲人”。

 紧挨着相国寺的小商品市场,设在一条长而又长的窄巷内,天天人头攒动,熙来攘往,那琳琅满目的小摊和形形色色的顾客,还真像升平鼎盛的北宋“相国寺万姓交易”的盛况呢!那儿,摆着那么多卖各色小吃的食摊,香气四溢,烟雾腾腾,碗盏丁冬,吆声大作。那个素享盛名的“第一楼”,更是整日价顾客盈门,座无虚席。这一切,不也大有向以时令小吃著称天下的汴京城遗风么?但是,我晓得,这盛况,这胜景,前些年是断断没有的,假如没有改革开放的新经济政策带来的繁荣,一向贫寒的豫东农民,能这样衣帽鲜亮亮、脸上油光光地率领举家老小来开封大饱眼福和口福吗? 今年,到开封游逛的人特别多,逛街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来观灯。

 再说那灯。

 我们抵达之时,虽是正午,却见鼓楼、龙亭这些主要街区,俱已“东风夜放花千树”了。

 说也怪,越盼淡月胧明,偏偏日落迟迟,待挨得黄昏近,笑语喧,好心的主人却又劝阻道:此时去观灯,保准你们挨都挨不到跟前!

 纵然心急难耐,也只好耐下心来,远远地站在门口,放眼眺望长街,果然是人潮滚滚,黑压压一片。虽未亲临,可是一阵阵传来的欢声笑浪,越发教你心痒痒得如痴如醉了。

 好容易等到了“灯火阑珊”时。哦,这话儿也许不算准确,已是灯露生凉月横中天了,兴致浓浓的观灯人,还是一簇簇一队队地蜂拥不绝。

 汴京城名不虚传,而汴京人也果有奇术异能!你看那一盏盏巧夺天工的彩灯,真个是收尽了祥云五色荧煌炫转,那千百盏争奇斗俏的灯,一一地当街密密地排列开来,交相辉映,金光四射。近近地看,真是千姿百态,大放光华,直教人眼花缭乱;远远地看,只见高高低低,五颜六色,飞旋流转,闪闪烁烁,道它是银河垂地,一点也不夸张。不信的话,此时你抬头望望中天,平日如练的素月,也悄然失色,端端地消淡了很多光华。

 古人观灯,只能欣赏那奇巧百端的扎灯技艺,点的是蜡烛,糊的是绢纸,纵然巧夺天工,也难经风吹雪打;而今的灯,有了科学技术辅佐,自然更加高明。你看那腾跃而起的奔马灯浑身通亮,那纵马奔驰的勇士目光如炬;那能与人对话的机器娃娃灯前趋后仰,憨态可掬;那大书“为民作主”的扇子灯来回穿梭,熠熠生辉。

 呵,怪不得,所有的看灯人都不恋恋于那些只有光色,只亮不转的小灯,却把以上那些巨大的,既有传统技巧,又有现代化特色的新鲜有趣的大转灯,密匝匝地围了个水泄不通。

 一点不错,尽管灯节是古代传统,但人,毕竟是 80 年代的人,现代人最仰慕的还是科学技术和现代文明啊!

 兴尽欲归时,在长街的拐角处,却又见到了一幅教我怦然心动的景象——一间小木楼的门窗呀地一声启开,一根长竿软软地伸将出来,竹竿头上,滴溜溜地悬了一盏八角宫灯,那

 宫灯虽小,款式却玲珑剔透,做工也极精致细巧。一时间,我没看清灯壁上那悠悠旋转的花卉图样,只觉得像飘过去一簇飞花,一团流云…… 我看得呆了,循了那挑灯的手望去,恍恍的灯影下,只见是一个穿猩红雪衫的姑娘。许是那衣衫太红,那灯光太朦胧了,我看不清姑娘的眉眼儿,只见她那笑盈盈的脸蛋儿,被身上那件红衫,手中的那盏红灯,映照成了一团艳艳的红云…… 那红云,那灯彩,久久地晃在我的眼前,直伴着我进入梦境。

 午夜,我果然重温了少年时的梦——我见那闪闪烁烁的星星,却从天河里飞溅下来,变成了“灯雨”,洒落在汴京城……

  (本文有删改)

  一.填空

 ⑴ 整体感知

 第一步:关注标题。标题点明了文章写作的地点和对象,“汴京”“星河”两词富有文化味、文学气息。

 第二步:理出思路。本文以“我”游览开封灯会为线索,先从虚笔“孩提时的星河梦”入题,引出观赏汴京灯会新奇和庆幸之感,再依次描绘汴京繁华的街市、观灯的人流和巧夺天工的彩灯后,以“果然重温了少年时的梦”回应开头。

 第三步:概括主旨。本文通过观赏汴京灯会的描绘,赞美了百姓生活富裕、精神焕发和非凡的创造力,庆幸遇到好时代,为古老的技艺与现代科技的融合而欣慰。

 ⑵鉴赏语言

 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以画横线的文句为例)

 ①用词的角度(极富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如用副词“果有”“真个”等加强语气,用“你看”“你抬头”等表现急于分享的兴奋心情。还采用了“盏盏”“密密”“近近”“远远”“高高低低”“闪闪烁烁”等大量的叠词进行强调和夸张。

 ②句式选用的角度(长短句、整散句,对偶句、排比句等):如运用铺陈、排比语句,“那一盏盏……那千百盏……近近地看……远远地望……”,从不同角度描绘彩灯的绚丽,把初次看到梦中景象的兴奋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

 ③语言的整体风格的角度(朴素自然、简约质朴、清新明快、典雅华丽、含蓄蕴藉、辛辣尖锐、幽默风趣、口语化、方言化、文言化等)。如在兴奋情绪的主导下,作者使用了大量的辞彩绚丽的词汇,如“五色荧煌”“争奇斗俏”“金光四射”“千姿百态”“大放光华”等,写出了彩灯的流光溢彩(意思相近即可)。

 ④此外, , 还要注意 手法的使用( ( 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 ) 、 人称的使用 等。

 二、回答下列问题

 ★★★ 1. 作者的兴奋情绪在文中画横线部分表现为怎样的语言特点?(4 4 分)

 解析 语言特点一般从用词、句式、修辞、叙述人称、语言风格等角度赏析。画横线语句中,“巧夺天工”“荧煌炫转”“争奇斗俏”等词语,辞彩绚丽,带有夸张的意味;“那一盏盏巧夺天工的彩灯……”“那千百盏争奇斗俏的灯……”“近近地看……”“远远地望……”是铺陈手法;“高高低低,五颜六色,飞旋流转,闪闪烁烁”使用了排比修辞;“果有”“真个”等副词加强了语气;“你看”“你抬头”等第二人称的运用,给人以急于与朋友或亲人等分享喜悦之感。根据这些分析,总结答案即可。

 答案:

 ①用词夸饰,辞彩绚丽。

 ②运用铺陈、排比语句。

 ③语气急切:用副词“果有”“真个”等加强语气,用“你看”“你抬头”等表现急于分享的兴奋心情。

  ★★★ 2.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连用 0 10 个“一”,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5 5 分)

 解析

 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作答本题首先要分析 10 个“一”写了什么内容,然后结合画波浪线部分在文章中的位置考虑跟前后文的关系,最后思考这样写有何表达效果。在前文充分渲染繁华热闹的基础上,这两段内容就像一个特写镜头,对准长街拐角处的特定场景,使作品有开有合。同时,长街拐角处的静也和前文的热闹形成明显对比。描写一个不起眼的角落,用 10 个“一”字,突出了该画面的安静和独特。文本开头说孩提时的“梦”,这两段之后又写到“直伴着我进入梦境”“我果然重温了少年时的梦”,正是这个画面让首尾自然呼应,让现实和梦相交。这就使得整个作品有繁华喧闹,也有安静,有大场景,也有小画面,让人深思,耐人回味。

 答案:

 ①连用 10 个“一”将“东京梦华”定格于一个特定的现实场景,使得作品有开有合。

 ②前文渲染的是“闹”,此处连用“一”凸显的是“静”,形成强烈反差。

 ③前文铺陈的是“繁”,此处聚焦于“一”,梦与现实交相呼应,让作品余韵十足。

 3. 从结构上分析作品为什么先写街、再写人、后写灯。(5 5 分)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文章第九、十段先写了街“古今相映成趣,一片繁荣”,让人不由想到街上会走出来什么样的人,自然地过渡到了十一至十四段对人的描写,而“到开封游逛的人特别多,游逛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来观灯”,所以才有了下文观灯受阻的情节和观灯盛况以及兴尽欲归时看到的美景,也才有了最后一段的点题“都从天河里飞溅下来,变成了‘灯雨’,洒落在汴京城……”。文章层层铺垫,层层推进,结构清晰,最后点题,水到渠成。

 答案:

 ①先写街的繁荣做铺垫,引出人潮汹涌。

 ②再写游人众多,为后面观灯受阻理伏笔。

 ③最后写观灯盛况,把作品推向高潮并点题。

 ④层层铺垫,层层推进。

  4. 根据全文,分析作者“感到如此新奇 和庆幸”的深层意蕴。(6 6 分)

 答案:

 ①庆幸遇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对城市发展新气象感到新奇。

 ②有感于游人众多,人民生活富裕,精神焕发。

 ③现代科技让汴京灯节重现历史繁华,实现了“我”的“星河梦”。

 三、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抬头见喜 老 舍 对于时节,我向来不特别的注意。拿清明说吧,上坟烧纸不必非我去不可,又搭着不常住在家乡,所以每逢看见柳枝发青便晓得快到了清明,或者是已经过去。对重阳也是这样,生平没在九月九登过高,于是重阳和清明一样的没有多大作用。

 端阳,中秋,新年,三个大节可不能这么马虎过去。即使我故意躲着它们,账条是不会忘记了我的。

 也奇怪,一个无名之辈,到了三节会有许多人惦记着,不但来信,送账条,而且要找上门来!

 设若专讲三节的热闹有趣那一面儿,我似乎是最喜爱中秋。我至少有三次喝醉是在中秋,酒入愁肠呀!这三次“非杨贵妃式”的醉酒我还都记得很清楚。第一次是在北平,好友卢嵩庵从柳泉居运来一坛子“竹叶青”。又约来两位朋友——内中有一位是不会喝的——大家就抄起茶碗来。坛子虽大,架不住茶碗一个劲进攻;月亮还没上来,坛子已空。干什么去呢?打牌玩吧。各拿出铜元百枚,第一把牌将立起来,不晓得——至今还不晓得——我怎么上了床。牌必是没打成,因为我一睁眼已经红日东升了。

 第二次是在天津,和朱荫棠在同福楼吃饭,各饮绿茵陈二两。吃完饭,到一家茶肆去品茗。我朝窗坐着,看见了一轮明月,我就吐了。这回决不是酒的作用,毛病是在月亮。

 第三次是在伦敦。那里的秋月是什么样子,我说不上来——也许根本没有月亮其物。中国工人俱乐部里有多人凑热闹,我和沈刚伯也去喝酒。我们俩喝了两瓶葡萄酒。酒是用葡萄还是葡萄叶儿酿的,不可得而知,反正价钱很便宜;我们俩自古至今总没作过财主。喝完,各自回寓所。一上公众汽车,我的脚忽然长了眼睛,专找别人的脚尖去踩。这回可不是月亮的毛病。

 对于中秋,大致如此——无论如何也不能说它坏。就此打住。

 至若端阳,似乎可有可无。

 新年最热闹,也最没劲,我对它老是冷淡的。自从一记事儿起,家中就似乎很穷。爆竹总是听别人放,我们自己是静寂无哗。记得最真的是家中一张《王羲之换鹅》图。每逢除夕,母亲必把它从个神秘的地方找出来,挂在堂屋里。姑母就给说那个故事;到如今还不十分明白这故事到底有什么意思,只觉得“王羲之”三个字倒很响亮好听。后来入学,读了《兰亭序》,我告诉先生,王羲之是在我的家里。

 中学的时期是最忧郁的,四、五个新年中只记得一个,最凄凉的一个。那是头一次改用阳历,旧历的除夕必须回学校去,不准请假。姑母刚死两个多月,她和我们同住了三十年的样子。她有时候很厉害,但大体上说,她很爱我。哥哥当差,不能回来。家中只剩母亲一人。我在四点多钟回到家中,母亲并没有把“王羲之”找出来。吃过晚饭,我不能不告诉母亲了——我还得回校。她愣了半天,没说什么。

 我慢慢的走出去,她跟着走到街门。摸着袋中的几个铜子,我不知道走了多少时候,才走到学校。路上必是很热闹,可是我并没看见,我似乎失了感觉。到了学校,学监先生正在学监室门口站着。他先问我:

 “回来了?”我行了个礼。他点了点头,笑着叫了我一声:“你还回去吧。”这一笑,永远印在我心中。

 我好像没走就又到了家,母亲正对着一枝红烛坐着呢。她的泪不轻易落,她又慈善又刚强。见我回来了,她脸上有了笑容,拿出一个细草纸包儿来:“给你买的杂拌儿,刚才一忙,也忘了给你。”母子好像有千言万语,只是没精神说。早早的就睡了。

 中学毕业以后,新年,除了为还债着急,似乎已和我不发生关系。我在哪里,除夕便由我照管着哪里。别人都回家去过年,我老是早早关上门,在床上听着爆竹响。平日我也好吃

 个嘴儿,到了新年反倒想不起弄点什么吃,连酒也不喝。在爆竹稍静了些的时节,我老看见些过去的苦境。可是我既不落泪,也不狂歌, 我只静静的躺着。躺着躺着,多处烛光在壁上幻出一个“抬头见喜”① ,那就快睡去了。

 (有删改) 【注】①抬头见喜:老北京人过年的风俗,原以残烛结穗在墙上的烛花投影取譬,现多指在屋内贴上“抬头见喜”等吉祥字条。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作者笔下的传统节日是矛盾的:既是喜庆之日,又是忧虑催债之时。这一领悟源于作者底层平民生活的深切体验。

 B.本文并未遵循时间发展的顺序进行叙事,而是以节日为线索谋篇布局,结构自由开放,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C.作者更喜欢中秋,是因为他所经历的中秋比新年热闹有趣得多,三次充满喜剧色彩的醉酒经历构成了作者对中秋的美好回忆。

 D.“抬头见喜”既是在呼应文中的新年时节,又是对“我”的实际心境的反讽和自嘲,使这篇散文的悲郁与戏谑达到自然浑成的效果。

 解析 由原文可知,中秋的醉酒是“酒入愁肠”而并非“美好回忆”,充满喜剧色彩的醉酒经历的背后仍是深切的悲哀和孤独。

 2. . 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解析 作答本题,首先要理解句子本身的含意;其次,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句子的深层含意。画线句领起下文,因此可以结合下文作者所写的生活的贫苦、亲人离世的悲伤、与母亲相依守岁的凄凉心境以及被人催债的苦恼等来理解新年为什么“也最没劲,我对它老是冷淡的”。

 答案①新年是一年之中最热闹的时节,但这种热闹只属于他人。②作者与新年相关的记忆,只有生活的贫苦、亲人离世的悲伤、与母亲相依守岁的凄凉、被人催债的苦恼等,并没有感受过新年的喜庆,他人的热闹反而更映衬了自身的凄凉,所以作者对新年老是冷淡的,觉得最没劲。

 ★★★3。

 .老舍的语言以幽默见长,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本文是如何体现其幽默的风格的。

 解析 一般来说,使语言幽默的主要方法有谐音双关、借题发挥、反复、夸张、拟人、寓庄于谐、反讽自嘲等。作答本题,可以从文章中找出相关句子,具体分析其用了哪一种方法,如 “一个无名之辈,到了三节会有许多人惦记着”“我们俩自古至今总没作过财主”说贫穷,忧中自嘲;“坛子虽大,架不住茶碗一个劲进攻”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颇有趣味;“一上公众汽车,我的脚忽然长了眼睛,专找别人的脚尖去踩”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让人发笑。

 答案 幽默的语言风格在本文中主要体现在:①自嘲口吻的使用,如“一个无名之辈,到了三节会有许多人惦记着”“我们俩自古至今总没作过财主”等;②拟人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架不住茶碗一个劲进攻等”;③夸张的修辞手法的使用,如“我的脚忽然长了眼睛,专找别人的脚尖去踩”等。

推荐访问:散文 语文 语言


[语文强基培训,散文专题-语言(教师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