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不良个性表现成因与教育对策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时间:2021-11-04 12:06:37  来源:网友投稿

 《学生不良个性的表现成因与教育对策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一、 课题研究的背景 1、 时代的迫切需要 党的十九大提出:

 到本世纪中叶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 若不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则其人格必定是不健全的, 他的个人综合素质必然存在着极大的缺陷与不足, 势必影响其一生的命运,甚至影响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2、 现实的需要 近几年, 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但是精神文明建设却滞后于经济的发展。

 当今的中学生往往拥有着优越的生活条件, 他们交际广泛, 反应灵活, 个性鲜明。

 但是, 由于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和家庭的过分宠爱, 他们有时自私、 冷漠, 缺乏感恩之心, 在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上存在诸多问题。

 因此我们必须彻底扭转这种局面, 帮助青少年从小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 减少甚至杜绝不良行为习惯对他们的侵蚀与危害,让他们的人格与自身内在素质均得到健康发展。

 3、 核心概念的界定

 习惯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和自动化的行为。

 我们所说的行为习惯是学生在日常生活、 学习、 文明礼貌、 卫生、 劳动等各方面的习惯。

 通过培养学生这些方面的习惯来全面提高学生知、 情、 意、 行的素质。

 所谓不良行为习惯是指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所表现出的环保行为差、 文明意识弱、 学习不认真、 做事不负责任等等外在的主观行为,这些行为会阻碍学生的健康发展。

 4、 理论依据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

 “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 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

 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还的债务, 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腾人。

 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 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 人的道德行为习惯是与一定的需要、 倾向相联系的行为动作, 是一个人由不经常性的道德行为转化为道德品质的关键因素。

 因此, 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帮助学生克服不良行为习惯, 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5、 国内外研究现状 西方教育家认为:

 学生不良个性的表现归因于外部的、 不可控的、 不稳定的因素, 导致自尊水平降低, 自我概念更为消极, 因此主张进行正确的、 积极的归因训练,从而开发他们的内部动力系统。

 前苏联的教育家们把不良学生的特点归结为:

 ①思维发展中存在缺陷; ②社会引导中存在缺陷; ③实际知识存在缺陷。

 他们主张应使不良学生从学习内部获得学习的推动力,形成学习机制。在国内, 我们在“不良学生” 领域的研究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研究的重点已从探讨不良学生的特点及原因转变到如何通过教育干预切实改善他们出现不良问题状况。

 二、 课题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目标 1、 明确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危害性以及养成良好习惯的重大意义。

 引导和帮助学生发现并矫正自身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勤奋乐学、 立志成才的优良学风; 形成团结合作、 助人为乐的优良品质; 形成遵规守纪、知荣明耻的文明习惯。

 2、通过研究,提高教师德育教育的水平和班级管理水平。

 3、 促进学校、 家庭、 社会教育形成更强大的教育合力, 共同着眼于农村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二)

 研究内容 1、中学生不良个性表现的研究

 2、中学生不良个性成因的研究 3、中学生不良个性解决对策的研究 (三) 研究对象:

 具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

 (四) 研究方法 1、 实验法:

 通过对事实案例进行实验, 了解学生不良行为形成的原因从而分析合理相应的措施的方法。

 2、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方式,调查学生在校和在家的表现。

 3、观察法:教师注意观察不良学生表现,认真总结。

 4、个案法: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生建档跟踪研究,找准原因,对症下药。

 5、 经验总结法:

 研究过程中, 不断地交流、 总结, 再通过付诸实践、 验证,针对有特征的个案进行交流、总结,完善研究成果。

 三、 课题的研究实施、 结果分析、 研究结论 (一) 实施步骤 1、 准备阶段(2018 年 2 月 -2018 年 12 月 )

 (1)

 成立课题组, 明确成员分工, 把实验研究课题的工作纳

 入了学校管理的日常工作计划中。

 (2)

 各科任教师通力合作, 在课堂教学中, 都重点关注学生的情绪及行为习惯, 适时地渗透心理教育。

 (3)

 学校政教处利用国旗下讲话、 主题班会以及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 为学生创造更多的锻炼和体验成功的机会。

 (4)

 利用心理教师的辅导以及师生家长的配合, 为课题研究的开展提供有利的客观保证。

 2、 实验阶段(2018 年 12 月 -2019 年 8 月 )

 (1)

 采取问卷调查法。

 其中选用了《中小学心理健康》 丛书中的中学生行为习惯测试问卷,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

 (2)建立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主要内容有:学生个人和家庭的基本情况,学年成绩, 各科任老师对学生的具体评价以及社会实验研究前测情况等。

 通过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卡, 使实验老师和班主任对学生的基本情况、 家庭情况及对学生的影响程度、 学生个人心理上存在的问题等有一定了解, 从而能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了针对性的心理辅导。

 (3)

 开展个别心理辅导活动──以班主任、 心理健康教师的心理辅导等工作为主。

 (4)

 学科渗透, 协同教育──发挥各学科的优势, 各科任老师共同合作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智能训练,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评价自己, 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

 (5)

 学校开展多种社会实践活动, 以及各项有意义的体艺活动, 使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

 (6)家校通力合作,召开多次家长会,发挥了教育合力作用。

 3、 阶段总结阶段(2019 年 8 月 -2019 年 10 月 )一个学期的研究过程中,年级教师、学生积极进行互相学习交流。

 将论文、案例、课件、教案等研究成果交流共享后上报课题组。

 4、 提升阶段(2019 年 11 月 —2019 年 12 月 )

 (1) 课题组成员加强分析探讨在研究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初步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积累第一手资料并注意制定解决策略, 改进研究方法, 继续实施研究。

 (2)课题组成员通过交流共享的方式将优秀做法进行推广、 普及。

 5、 结题汇报阶段(2020 年 1 月 —2020 年 2 月 )

 将研究过程中形成的可行性资料以不同的方式向中国人生科学学会青少年德育教育专业委员会提交十三五德育专项重点课题中期阶段性报告和结题报告,请求审核。

 (二)结果分析 从 2018 年 2 月 开始, 我们努力落实王印廷校长的建议和主张, 将各班、 各年级、 各部门的工作进行合理的分配, 组建和完善各种制度。

 通过心理测验、 个案访谈、 问卷调查、 教育实验等手段, 发现不良行为学生的问题症结, 研究不良行为学生的教育对策, 对不良行为学生的教育转化干预, 并从学校、 同学、 家庭、社会全方位、 多层次形成网络, 共同转化不良行为学生, 取得了较好的教育管理效果。

 1、 学校统一认识, 转变观念, 提高了各位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通过课题研究、 思想交流, 我们认识到了转化不良行为学生的重要性, 制定了《不良行为学生转化工作方案》, 对不良行为学生转化工作进行具体部署, 并制定了相应的转化措施, 从而大大激发了教师做好不良行为学生转化工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在研究工作中, 我们加强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 很多课题教师一改往日做学生思想工作或进行教学工作的做法, 逐步带着理性的思考意识来关注不良行为学生问题。通过课题研究,课题组的 20 位教师提高了课题研究的本领, 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

 刘春宇老师撰写的《建构自主教育理念下的自主管理模式》、 白雪飞老师撰写的《谈青少年教育中的尊重艺术》、 董超老师撰写的《强化师德教育,呵护学生成长》 论文观点鲜明, 有深刻教育意义, 他们分别获得“突出贡献奖”。黄秀萍老师的《<千里之行始于“做人” >德育课》 教

 学设计;白涛老师的《“娇娇男” 也会感恩》、 孙小蕊老师的《人性化管理让班级充满“人情味”》、陈志伟老师的《中学生不良个性表现与教育对策教育叙事》、 胡洁丽老师的《中学生上网不良行为的案例分析及教育》、 李艳丽老师的《转化后进生的点滴感想》、 刘凤霞老师的《“文明自律· 点滴做起” 教育案例分析》、 郑小强老师的《关注每个学生的不良个性表现》 等教学案例和叙事; 靳卫东副校长的《农村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成因及对策》、 郑立祥老师的《浅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德育课的兴趣》、 王艳洁老师的《学生不良个性的表现成因与教育对策的研究报告》、 肖路《农村中学生不良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初探》、 刘春宇老师的《引领学生走向人生的新境界》、 白雪飞老师的《有敬畏, 才是真教育》、 刘玉霞老师的《教育需要合力》、董超老师的《中学生不良行为及其教育对策案例分析》 等论文是我们近两年来的工作痕迹及阶段总结

 2、 师生协作, 互育成长, 坚定信心, 共同进步。

 各种学习活动、文娱活动的开展,既促进了教师的成长和师生关系的转化,又提高了学生素质, 突出了德育的实效性。

 爱心互育既满足了不良行为学生的归属感, 又帮助他们改掉身上的不良行为习惯。

 通过学习同学身上的闪光点, 让他们拥有了自己同龄的榜样, 也坚定了能够成为比较出色学生的信心, 使他们渐渐养成了良好的习惯,班风、校风因此得到明显的改善。

 3、 家长的有力配合推进了课题研究的迅速发展。

 为了增强家校共育的实际效果, 我们广泛的搭建了合作交流的平台, 带领家长们参与到日常阵地教育工作, 参加升旗仪式、 国旗下讲话、 主题班队会、 颁奖典礼等活动中。

 学校出台的一些举措, 我们也会邀请家长代表前来开会, 并积极采纳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这些方式方法的使用, 有力的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素养的提升, 在大家集思广益, 畅所欲言中, 我们发现不足、 汲取经验, 有效地推进了工作的实际进展。

 (三)

 研究结论 在学校领导的积极支持下, 在我校课题组的各位老师的努力工作、 积极配合下, 课题研究已见成效:

 1、 有不良行为表现的学生, 有了明显转变, 不良行为得到矫正。问题学生的行为更规范了, 学习更努力了, 成绩更好了, 更善于和人沟通、 相处了, 心理也更阳光了。

 2、 教师在问题学生转化教育过程中, 通过学习、 研究、 交流、 实践, 提高了教师教育水平, 做到“教学相长”, 大大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的角色变了, 面对问题学生的态度更亲切、 和蔼, 面对问题学生的问题更冷静了, 处理问题的方式更科学了。

 3、 多年来, 我们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工作, 专门成立了学校家长委员会, 定期对家长进行家校知识讲座, 定期对学生进行家访研究。

 尤其是在该课题的实验研究中, 我们更是注意争取家长支持与

 配合, 向家长宣传良好行为习惯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从而使不少家长的教育观念发生了转变。

 他们从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转变为首先关注孩子做人上来。

 四、 课题研究的主要特色与创新点 (一)

 主要特色 1、 立足于应用探索与实践, 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总结寄宿制学校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规律, 丰富素质教育理论和养成教育理论内涵。

 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具有健康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

 2、 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 个案指导老师与个案家庭关系融洽, 家长积极配合, 一起共同合作、 共同探讨、 共同进步, 个案跟踪家庭有了较大的进步, 家长的教育观念也有较大的转变,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二)

 创新点 1、 依据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遵循教育规律, 努力构建创新养成教育途径和模式, 将养成教育、 自主教育贯穿到学生日常生活行为中, 多层次、 全方位的进行跟踪教育, 突出以成长为主的教育理念。

 经过长期的坚持与实践, 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并逐渐把这些好习惯内化为他们的素质, 从而促进学生健康、 积极、 和

 谐地成长。

 2、 组建了由教师、 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强大“教育场”, 采取与学生生活密切结合的行之有效的培养手段, 加上课题组老师与家长的频繁接触与沟通, 使家长在学校的触动下, 也逐步重视家庭教育的方式、 方法对子女的影响。

 一些不良行为学生家长原本对孩子已经完全丧失了信心, 经过课题组教师的努力, 家长对孩子恢复了信心, 主动与教师沟通, 为教师了解不良行为学生情况, 解决难题提供了有利的帮助。

 五、 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反思这两年来的研究过程, 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也发现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 课题研究仍旧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次, 还只是一些零散的经验, 未能建立完整的体系。

 2、 由于此课题涉及家庭, 有些家庭人员情况比较复杂, 个别家长与学校的教育思想观念不一致,导致某些举措很难施行。

 3、 由于“问题学生” 的不良习惯产生已久, 问题的转变容易反复,有时原有的问题还没解决,新的问题又出现,这给课题的研究增加了难度。

 六、 后续研究设想

 对于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应是常抓不懈的事情。

 下一阶段的工作方向主要想继续结合家庭、 社会、 学校的三方力量, 实施适合现阶段学生的心理、 行为、 习惯的方法, 努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对国家、 社会、 学校、 家庭有贡献的杰出学生; 教师继续深入学习德育教育、 学生管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 继续参与每一阶段的课题研讨交流活动, 进而提高教师的课题研究能力, 努力打造响当当的德育品牌校。

推荐访问:成因 研究报告 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