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导学案(教师版)

时间:2021-11-04 12:31:48  来源:网友投稿

  《 我与地坛 》 导学案(教师版)

  1.整体感知,概括课文前后两部分的要点。

 2.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1.感悟作者由“死”到“生”的复杂情感。

 2.感悟母爱的崇高伟大,形成正确的亲情观。

 文学常识

 一、作者档案 【简历】

 史铁生(1951~2010),1951 年生于北京。1967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 年去延安插队落户。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后患肾病,又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肾透析维持生命。2010 年 12 月 31 日凌晨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作品】

 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我之舞》《命若琴弦》,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 【评价】

 中国电影编剧、中国现代作家

 二、人物颂歌 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史铁生 他从不曾屈服于命运,双腿无法在现实中行走,就让思想在笔尖行走。面对着只剩下残垣断壁的地坛,他探求、叩问,一次次向灵魂深处进发,他的人生从不曾务虚,而是充实的、充满战斗精神的一生。他的离开,是文学和思想的共同伤痛。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且不论他在文学艺术上所做出的贡献,对于他来说,活着本身就是一种胜利!

 他,就是史铁生。他告诉我们,生命是美丽的,是多姿多彩的,不论上天先前对你是否公平,只要永不屈服,生命,总会发出耀眼的光彩。

 三、背景链接 史铁生 21 岁时因病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后到街道工厂当工人,1981 年因病情加重停薪留职回家。双腿瘫痪后,史铁生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并多次产生过自杀的念头,让深爱他的母亲为此操碎了心。后来在母亲的帮助下,经历了在地坛痛苦的人生思考,史铁生重新找回了活下去的勇气,同时,他将自己这段时期的生活经历写成了《我与地坛》一文。文章写于 1989 年 5 月,改定于 1990 年 1 月,全文一万三千余字,共分七个部分,从诸多方面写了作者跟地坛的关系,其中主要内容是作者对于人生的思考。

 基础梳理 一、认读字音 (一)单音字 (1)坍圮..(tān)(pǐ)

 (2)亘.古(ɡèn) (3)截瘫.(tān)

 (4)窸.窸窣.窣(xī)(sū) (5)颓.墙(tuí)

 (6)窥.看(kuī) (7)荒芜.(wú)

  (8)猝.然(cù) (9)蝉蜕.(tuì)

  (10)剥蚀.(shí) (11)炫.耀(xuàn)

  (12)焦灼.(zhuó) (二)多音字 (1)闷   苦闷.(mèn)闷.热(mēn)

  (2)稍   稍.微(shāo)稍.息(shào)

 (3)捋   捋.胡子(lǚ)捋.虎须(luō)

 (4)稽   滑稽.(jī)稽.首(qǐ)

  (5)宿 宿.命(sù)星宿.(xiù)一宿.(xiǔ)

 二、辨识字形 (1) xún(循)着逃dùn(遁)矛dùn(盾)

 (2) cáo(嘈)杂马cáo(槽)cáo(漕)运 (3) pì(譬)如荒pì(僻)pǐ(癖)好

  (4) 熨tiē(帖)tiē(贴)心zhēn(砧)板

 三、积累词语 1.失魂落魄: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

 2.亘古不变:从古到今从未变过,形容空间或时间上的连续不断。

 3.专心致志:一心一意;集中精神。

 4.身临其境:亲身面临那种境地。

 5.心神不定:心里烦躁,精神不安。

 6.声名狼藉:形容名声极坏。

  整体感知

 1.课文的题目是“我与地坛”,可课文除了写自己、写地坛之外,还写到了哪一个要素? 答:

 [明确] 母亲 2.找出课文中第一处同时出现这三个要素的句子。

 答:

 [明确] 第二部分第一段:“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3.分别概括课文第一、二部分的内容要点。

 答:

  [明确] 第一部分——“我”与地坛,写古园风景、“我”的思绪。第二部分——“我”与母亲,写对母亲的追思,对母亲、生命的理解。

 4.行文图解

  合作探究 一、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的相关段落,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怎样理解第一部分第二段中“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这句话的含意? 答:

  [明确] 生 病之 前,作者的生命按常态进行,自然是以“我家”为中心。突至的残疾使他的人生道路急转直下,为了排解内心的苦闷与困惑,他来到地坛,又在地坛的启示下完成了对生命的重新认识,树立起自己的生命观、世界观,从而获得了全新的生命。此时,地坛已经成为作者的精神家园、灵魂的栖息地,自然以“地坛”为中心。

 2.“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进入 地坛的 ?

  答:

  [明确] “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是在颓废、迷惘的状态下进入地坛的。

 3.作者在第五段中说:“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请解释“一个世界”和“另一个世界”的含义。

 答:

  [明确] “一个世界”指让“我”苦闷、彷徨、失望乃至绝望的现实世界。“另一个世界”指“我”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的一个宁静的去处,一个能让“我”一天到晚消磨时光的地方。

 4.作者在第六段中说“这样想了好几年”,最终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天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天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个启示对作者的命运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

  [明确] 这是“我”在地坛里思考关于生死的问题得到的结论。对生与死有了答案,于是顺理成章地安然于生命的挫折与命运的安排而不再恐惧,因而坦然地面对人生的重大问题,视“死”如“节日”,虽然残疾,但不再一味消极地想到死,而是豁达地面对死亡,从而获得了顽强活下去的信心。

 5.本部分共有三处景物描写,其景物特点分别是什么?有何作用? [明确]

 景 物 特 点 作 用

 第 三 段 剥蚀的琉璃、淡褪的朱红、坍圮的高墙、散落的雕栏、苍幽的老柏树、茂盛的野草荒藤、夕阳散发着沉静的光芒 古老、 荒芜、 冷落、 沉寂 从地坛的沧桑变化中,“我”看到了人生的真相;在满园沉静中,“我”看到了自己,认识了自己 第 五 段 蜂儿如一朵小雾„„片刻不息 荒芜但并不衰败(充满生机) 园子虽荒芜,但并不衰败,那么,“我”虽残疾,却不应该颓废 第 七 段 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微苦的味道 充满生 命的 激情 园子虽任人肆意雕琢却未改变本色,所以“我”也不应因为残疾,而改变生命的本色,应该同样活得有意义 二、阅读课文第二部分的相关段落,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6.在第二部分第一段中,作者说自己给母亲出了一个“难题”,你能具体说一下这个“难题”是什么吗? 答:

  [明确] 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待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

 7.作者在第二部分第八段中说:“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明确] “我”出于倔强、羞涩等复杂的原因,躲着母亲,拒绝与母亲交流。母亲懂得儿子的心理,儿子却不能体谅、回应母亲的心,等到自己能懂得母亲的时候,母亲却已经去世了。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强烈的自责,同时也对别人提出诚恳的告诫。

  一、语言运用(25 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领导干部想问题、做决策,应该身临其境....为群众着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并以此作为干事创业的根本动力。

 B.两年呕心沥血,700 多个日夜的艰苦奋战,粤川人民携手完成的是一次沧海桑田....的改变、一阕壮阔豪迈的史诗。

 C.能像城里人一样看病报销曾是几亿农民的梦想,是亘古不变....的新鲜事。如今实行“新农合”,这个梦想终于实现了。

 D.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用恳切、优美的文字,把他用全部生命感悟到的宝贵东西传达给我,我读得出神入化....。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 A.史铁生是中国作家中少数甚至唯一坚持写实写作的人,几乎全部建立在自己的生活经历、生存体验上,他对哲学的思考使得他的精神空间高度开阔。

 B.史铁生《病隙碎笔》对生死问题的深度探讨和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不仅体现了一个真正的思想者的风采,而且再现了一个优秀写作者的艺术功力。

 C.尽管从官方到民间都意识到了垃圾问题的严峻性,但多年来,垃圾分类依然迟迟难以推行,一些地方政府建设的垃圾焚烧厂成为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马蜂窝”。

 D.据最新消息显示,重庆大学出版社近期对“思想家和思想导读”丛书正式立项,今年将出版其中 10 本。由于翻译量大,目前已有近 30 位译者参与其中。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 史铁生的离去令人痛惜,作家张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________” ①我不能不去想象他的劳作,他是怎样写出这一个个字的。

 ②他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坚忍顽强的生命力,不断地将思与诗投掷到这个异常喧嚣的世界上。

 ③我知道这是他把全部生命凝聚成一道强光,照射到无边的夜色深处。

 ④我不知道还有谁像他一样,在这样的情与境下凝神打量或闭目冥思,燃烧自己。

 ⑤史铁生是这个时代难以消逝的声音。

 ⑥而后他发表的每一篇文章,只要读到,都让我获得特别的感动。

 A.②①③④⑥⑤

 B.②③①⑤④⑥ C.⑤②④⑥①③

  D.⑤④②①③⑥ 4.阅读下面的文段,在①②处分别填上恰当的句子,使文段语意连贯,语句通畅。(5分) 21 岁瘫痪,30 岁患肾病,1998 年开始做透析,史铁生 59 年的人生历程中,有近 40年 与 病 魔 抗 争 , 一 生 与 轮 椅 和 医 院 相 随 相 伴 。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紧握“生命”之笔,饱蘸“心血”之墨,书写了一篇篇坚强的“生命之歌”。直到离去的最后一刻,他也没有忘记捐献自己还有用的器 官 , 为 人 类 和 社 会 做 贡 献 。

 在 这 物 化 与 浮 躁 的 当 今 ,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古今中外,有很多像霍金一样的人,他们勇于克服巨大的困难,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请你仿照下面的示例,从备选人物中选出两个进行仿写。(5 分) 示例:霍金勇于同病魔抗争,用生命的顽强书写了科学史的奇迹。

 备选人物:伽利略 海伦·凯勒 史铁生 答:

 6.为下面这幅图片拟写解说词,要求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能揭示图片的内涵。(不少于 45 个字)(6 分)

 答:

  参考答案

 1.:

 解析:选 选 B 。A 项 项, , “ 身临其境 ” 指亲自到了那个境地。此处应用 “ 设身处地” ”。

 。C 项 项 ,“ 亘古不变 ” 指从古至今永远也不会改变。此处应改为 “ 亘古未有” ”。

 。D 项 项, , “ 出神入化 ”形容技艺极其高超 , 达到了绝妙的境界。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2. 解析:选 选 C 。A 项 项 , 主语残缺 , 应该在 “ 几乎 „„” 之前加 “ 他的作品” ”。

 。B 项 项 , 语序不当, , “ 体现了一个真正的思想者的风采 ” 与 “ 再现了一 个优秀写作者的艺术功力 ” 应互换位置。D 项 项 , 结构混乱, , “ 据 ” 和 “ 显示 ” 保留其一。

 3. 解析:选 选 C。

 。

 ⑤ 是对史铁生总的评价 , 其他几句是对这一评价的解释 , 故 ⑤ 在最前面。

 ② 是对史铁生品格的赞扬。

 ④ 是通过比较进一步突出史铁生的特点。

 ⑥①③ 三句联系较为紧密 , 总体上是说史铁生的作品对 “ 我 ” 的影响 , 故在后面。

 ⑥ 是说史铁生的创作。① 是说他创作的艰辛, , “ 文章 ” 与 “ 一个个字 ” 相照应。

 ③ 是对史铁生用生命创作出的 “ 文字 ” 的赞扬。

 4.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填写第 ① 处时 , 可根据其在文段中的位置 , 确定其所起的作用 , 即承上 启下。前面的句子写史铁生身患重病 , 后面的句子写他努力使自己的生命有意义、有价值 , 故第 ① 处应先用一个转折词表转折 , 再重点写史铁生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追求。第 ② 处在文段末 , 应为总结句 , 填写时应特别注意第 ② 处前的背景句 , 根据背景句可知 , 应重点填写史铁生的人生经历对我们的影响。

 答案:

 ① 但是,他并没有停止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与思考

 ② 他为我们树起了难以逾越的精神标杆 5. 解析:

 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仿写时 , 要抓住备选人物的事迹和形象特点 , 仿照示例的结构进行仿写。同时 , 注意仿写的句子的情感倾向要与示例保持一致。

  答案:

 :( 示例)(1) 伽利略勇于冲破重重阻挠,用斜塔实验证明了自由落体定律的正确性。(2) 海伦· 凯勒身残志坚,用心血在寂静的世界里创造了无与伦比的杰作。(3) 史铁生在轮椅上思考,用笔在文学的世界里勾画出人生的美丽。( 任选两句即可) 6. 答案:

 这是一幅坐在轮椅上的残疾运动员奋力击球的感人画面。他挥动球拍,展开青春的翅膀;驰骋球场,追逐人生的梦想。

推荐访问:我与 地坛 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