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园地教案,(6)

时间:2021-11-14 11:31:32  来源:网友投稿

  语文园地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回顾本单元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用心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具体的事物表达浓浓的感情或引发深深思考的。

 2.通过阅读句子,进一步体会作者描写事物的方法,理解词语的不同意思。

 3.正确朗读并背诵古诗《蝉》,激发学生阅读积累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阅读句子,进一步体会作者描写事物的方法,理解词语的不同意思。

 2.正确朗读并背诵古诗《蝉》。

 教学准备

 学生 预习“语文园地”的内容 教师 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

 一、交流平台 1.小结引入 本单元课文都是写事物的,或蕴含着作者深深的感情和思考,或带给我们一定的感悟,或对我们的生活有一定的启示。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联系生活实际领悟到了课文所蕴含的道理,体会到了作者所使用的表达方法,并且在我们的习作中也尝试着运用了。本单元的课文学完了,你有没有总结过每一篇课文的表达方法有什么不同呢? 2.体会表达方法 (1)回想这个单元的课文都用了哪些表达方法,并举例。

 (2)除了课文以外,你在课外书上读到的文章还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法? (3)平时我们的习作是怎样表达感情的?(结合本次习作中的典型例子进行交流。) 二、词句段运用——体会句子的相似之处 1.课件出示教材中的例句。引导学生自读句子,边读边想:这几句话主要写了什么事物?句中还出现了什么事物? 2.小组讨论后选派代表发言

 3.通过对两句话的分析,你发现它们在描写事物的方法上的相似之处是什么? 4.指名回答。

 5.教师小结:每句话中除了作者要写的事物外,还运用了其他事物进行对比,更加突出了所写事物的特点。我们今后要在自己的习作中恰当运用对比的手法,使文章描写的事物更加生动具体。

  三、布置作业 写一两段话,练习运用对比的手法写一种事物。

 第二课时 (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

 一、词句段运用——一词多义 1.课件出示教材中的例句。引导学生自读句子,注意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2.小组交流“开辟”“姿态”在两句话中的意思。

 3.课件出示词语“温和”,指名造句,并说一说句子中“温和”的意思。

 4.你还知道哪些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也不一样?在小组中说一说。

 5.教师小结: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表达的意思有所不同,希望同学们今后能够正确地运用词语的这个特点,为我们的语言表达服务。

 二、日积月累 1.课件出示《蝉》,学生自己读一读,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2.了解作者。

 虞世南,字伯施。南朝陈武帝永定二年(公元 558 年)——唐太宗贞观十二年(公元 638 年),终年 81 岁。越州余姚(今浙江慈溪)人。他在陈、隋二代都做过官,入唐时已上年纪,唐太宗让他当了“参军”。虞世南为人沉静寡欲,志性刚烈,直言敢谏,深得唐太宗器重。贞观七年被封为永兴县子,一年后进封为永兴县公,故世称“虞永兴”。虞世南幼年学书于王羲之七世孙、著名书法家僧智永,受其亲传,妙得“二王”及智永笔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其诗文也多有佳作,《蝉》最为著名,诗人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寄托了自己的人生志趣,该诗与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蝉》并称唐代“咏蝉”诗三绝。

 3.整体感知,诵读鉴赏。

 (1)难认字、节奏点拨,教师范读,学生正音。

 (2)学生自读三分钟,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齐读,教师指出不足之处。

 4.感受形象,理解诗意。

 (1)“ ”是帽带在颔下打结后的下垂的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这里代指蝉,同时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达官贵人)。突出了“贵”的内涵。

 (2)“饮清露”: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露的特点是清亮、晶莹剔透,突出“清”的内涵。

 (3)“流响”:“响”是声音的意思,流响即流动的声音,一声接一声的蝉声,对仗(“垂”对“流响”)。

 (4)“出”:传出。

 (5)“疏桐”:借代,代指树林。

 (6)“藉”:凭借、依赖。

 诗意:蝉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吮吸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树林间传出。蝉声远传是因

  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5.设计问题,解决重难点 (1)本诗是一篇托物言志之作,那么,作者写了蝉的哪些特点?表现出了一个怎样的蝉的形象?(学生代表回答) 教师提示:形态食性声音 吸食清亮晶莹露水的蝉停在高树之上放声歌唱,不需凭借秋风,凭着自己的力量就能把声音送出去很远。

 (2)诗词创作最讲究炼字,你最欣赏诗中的哪一个字或哪几个字?请举例说明,并说出理由。(学生自读诗句并准备发言) 教师提示:“出”字把蝉声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了蝉声的响度与力度,突出蝉声的远传。

 “自”“非”两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同时说明一个问题:蝉声传播得高远,凭借的不是他物,而是蝉本身所具有的内在实力。

 (3)作者用“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一句论蝉,说出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教师提示:一个品格高尚的人不需要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扬。

 (4)比较虞世南的《蝉》与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蝉》,简单谈谈三位诗人心中各自的寄托。学生讨论,指名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并发言。

 6.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背诗句。可以默读、默背,可以大声读背,也可以同桌互读互背等。

 三、布置作业 1.选几个多义词语练习写句子。

 2.积累背诵《蝉》。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对于“语文园地”的学习内容,在教学中注重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想办法区分句子、理解诗句……体现了先学后教的教育理念。

 不足之处:由于教学中时间的安排不够科学,在课堂上没有给予学生充分思考和自由表达的空间,今后应当改进,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受可言。

 教学建议:学生要想真正获取语文学习的方法,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必须通过反复地训练,归纳掌握其中的规律。这些规律要由学生自己反复地练习而获得,且需熟记于心,以形成自己的语文素养。

推荐访问:语文 上册 五年级


[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园地教案,(6)]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