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新区广汇城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图文)
时间:2022-01-10 13:33:58 来源:网友投稿
X XX 市天府新区广汇城项目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 详细勘察阶段)
勘 建材成都地质工程勘 XX 公司
20__年 09 月
XX 市天府新区广汇城项目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 详细勘察阶段)
建材成都地质工程勘 XX 公司 20__年 9 月 21 日 地
址:XX 市龙潭工业园区 资质等级:甲级 电
话: 传
真: 服务电话: 邮
编:
项
目
编
号: 勘察等级:甲级 法 定 代 表 人: 职称:高级工程师 企业技术负责人: 职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审
定
人: 职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审
核
人: 职称:工程师 项 目 负 责 人: 职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编
写
人: 职称:工程师
职称:助理工程师
企业法定代表人申明
本人郑重声明:
本单位本次出具的勘察报告及其附件的全部内容是真实准确的。我知道报送虚假的资料是严重的违法行为,此次报送的勘察文件及附件材料如有虚假,本单位及本人愿接受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依法给予的处罚。
单位法定代表人:( 盖章)
2017 年 9 月 21 日
目 目
录 1、前言.......................................................................................................................... 1 1.1 工程概况........................................................................................................... 1 1.2 勘察目的及工作技术要求............................................................................... 2 1.3 勘察依据........................................................................................................... 3 1.4 岩土工程勘察等级........................................................................................... 4 2、勘察方法及完成工作量.......................................................................................... 4 2.1 勘探点的布置................................................................................................... 4 2.2 勘探点的测放................................................................................................... 4 2.3 勘察手段........................................................................................................... 4 2.4 完成工作量....................................................................................................... 5 3、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6 3.1 场地地形、地貌............................................................................................... 6 3.2 区域气象概况................................................................................................... 6 3.3 场地区域地质构造及稳定性........................................................................... 7 3.4 地层岩性........................................................................................................... 8 3.5 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10 4、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及水土腐蚀性评价................................................................ 12 4.1 地下水赋存条件及类型................................................................................. 12 4.2 地下水的腐蚀性............................................................................................. 12 4.3 场地土的腐蚀性............................................................................................. 13 5、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评价................................................................................ 14 5.1 抗震设防烈度及地震动参数......................................................................... 14 5.2 场地土的类型及场地类别............................................................................. 14 6、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 14 6.1 场地稳定性及建筑适宜性............................................................................. 14 6.2 岩土层的均匀性分析与评价......................................................................... 15 6.3 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评价............................................................................. 15 6.4 地基土的胀缩性评价..................................................................................... 16 6.5 场地内岩土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 17 7、基坑支护方案分析................................................................................................ 17 7.1 场地基本情况简述......................................................................................... 17 7.2 基坑支护建议措施......................................................................................... 18 8、基坑支护工程施工中的主要岩土工程问题........................................................ 19 8.1 场地地下水..................................................................................................... 19 8.2 人工填土......................................................................................................... 19 8.3 膨胀性黏土..................................................................................................... 19 8.4 基坑监测......................................................................................................... 20 9、结论及建议............................................................................................................ 20
1 1 、前言 1.1 工程概况 四川广汇蜀信 XX 公司(业主单位)于二○一七年九月委托我院对其拟建的天府新区广汇城项目建筑场地进行详细勘察阶段的岩土工程勘察。目前阶段,场地内拟建建筑物布局、层高及结构形式等目前尚未完全确定,为配合业主施工计划安排,本次勘察任务为广汇城项目地块的基坑支护工程部分勘察,建设场地勘察待平面位置确定后继续进行。
拟建场地位于XX省XX市天府新区杭州路东段南侧,汉州路东侧,两路交汇处,在建地铁 11 号线及 18 号线分别从场地东侧、南侧附近通过,距成都天府广场直线距离约 30Km,与业主单位在建广汇成都雪莲堂美术馆隔汉州路相邻,交通极为便利。具体位置见图 1.1 红色原点标注。
图 1.1
项目地理位置图 广汇城项目地块被 XX 市政道路分为两块,本报告分别标注为 A
2 地块及 B 地块(详见勘察报告附图:钻孔平面布置图)。具体情况见下表1.1。
基坑具体情况明细表
表 1.1
地块 名称 周长(m) 面积(㎡) 场 地 ± 0.00标高(m) 地下室 层数 地下室底 板标高(m) 基坑开挖 底板标高(m) A 846.26 29846.68 489.00 3 475.20 473.20 B 379.18 8249.42 487.00 2 477.10 474.10 1.2 勘察目的及工作技术要求 (1)查明基坑开挖线沿线有无不良地质作用及其成因、类型、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及危害程度,并提出评价与治理所需的岩土参数及治理方案建议,初步评价场地内的建筑适宜性; (2)查明场地内埋藏的古河道、沟滨、墓地、溶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及塌陷等不良地质作用; (3)查明场地内岩土的成因类型、厚度、分布范围及工程特性,初步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及承载力; (4)查明地下水埋藏条件,地下水位年变化幅度、规律及渗透性;预测地下水在建筑物施工及使用期间可能发生的变化及其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并提出防治措施建议; (5)对场地进行地震效应评价,确定所处抗震地段,划分场地土类型及场地类别; (6)判定场地地下水和土对支护结构建筑材料及金属结构的腐蚀性; (7)提出基坑支护所需岩土工程参数,评价基坑开挖边坡稳定性,提出基坑支护建议措施。
3 1.3 勘察依据 本次勘察工作执行的规范、标准及参考资料主要为: (1) 《房屋建 XX 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__年版); (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 版; (3)《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 (4)《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 (5)《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50112-2013; (6)《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7)《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50266-2013; (8)《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 (9)《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10)《岩土工程勘察安全规范》GB50585-2010; (11)《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87-2012; (1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__年版); (13)《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14)《XX 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文件》[2014] 427 号文。
(15)XX 市勘察测绘研究院,场地用地红线范围图及基坑开挖边线图; (16)拟建场地附近的区域、水文地质及岩土工程勘察相关成果资料。
4
1.4 岩土工程勘察等级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 版),拟建工程为高度超过 100m 的超高层建筑,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一级;基础位于地下水位以下,场地复杂程度等级为中等复杂;场地岩土种类较多,厚度及分布不均匀,性质变化较大,地基复杂程度等级为中等,综合划分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甲级。
2 、勘察方法及完成工作量 2.1 勘探点的布置 根据业主提供的拟建建筑基坑开挖范围图,依据规范并结合场地特点及规模,勘探点沿基坑开挖边线布置,共布置勘探孔 75 个,钻孔间距 9.40~21.70m。其中控制性孔 27 个,孔深 28.20~32.80m;一般性孔 48 个,孔深 24.80~28.70m。勘探孔具体位置详见《勘探点平面位置图》。
2.2 勘探点的测放 本次详勘勘探点依据业主方提供的三个控制点,采用南方RTK(S82)进行测放。
业主提供的控制点如下表 2.2: 控制点坐标及高程
表 2.2 点号 X 坐标 Y 坐标 高程(m) 1 194108.717 220721.170 484.954 2 194040.577 220670.412 485.098 3 194241.252 220606.008 488.678 2.3 勘察手段 根据场地地质情况,结合本院在类似场地的工程经验,本次勘察
5 工作采用以下手段完成: (1)搜集资料及工程地质调查 搜集和研究场地区域地质、地震资料及场地附近已有的工程勘察、设计和施工技术资料,进行了现场踏勘和工程地质调查。
(2)钻探 本工程钻探根据场地工程地质条件采用SH-150型钻机回旋钻进,全孔取芯,岩芯采取率控制标准按相关规范执行,并及时现场编录。
(3)标准贯入试验
对场地内的粘性土进行标准贯入原位测试,以判定其力学性质。
(4)取岩土试样及室内试验
对场地内的岩土按规范要求采取试样,并进行室内土工试验,获取各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指标及土对砼及混凝土结构中钢筋、钢结构的腐蚀性,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及钢筋的腐蚀性。
2.4 完成工作量 我院受委托后于 20__年 9 月 10 日组织钻机进场并开始钻探,于20__年 9 月 19 日完成全部野外勘探工作,20__年 9 月 21 日提交成果报告。具体完成的工作量见表 2.4。
6
完成工作量表
表 2.4 序号 工作内容 完成工作量 单位 备注 1 勘探点测放 75 个
2 完成钻孔 75 个
3 钻探进尺 2142.70 m
4 标准贯入试验 20 次
5 取土样 13 组
6 取岩样 14 组
7 取水样 2 组
8 室内岩土试验 27 组
9 土腐蚀性试验 5 件
10 水质简分析 2 组
11 提交成果报告 6 份
3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3.1 场地地形、地貌 拟建场地位于XX省XX市天府新区杭州路东段南侧,汉州路东侧,两路交汇处,交通方便。场地原为荒地,地表为临近项目施工弃土,沿基坑周边场地钻孔孔口标高 487.21m~492.57m,相对高差 5.35m,基坑周边场地平均高程 489.30m。场地地貌单元属宽缓浅丘,为岷江水系Ⅲ级阶地。
3.2 区域气象概况 场地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夏季无酷暑,冬季少严寒。多年年平均气温 16.2℃,最高 37.3℃,极端最低气温-5.9℃,全年一月气温最低,七月气温最高;多年年平均降水量947mm,6~9 月降雨集中,占全年降雨量的 74.2~76.9%,12 月至次年 2月降雨量最少;多年年平均蒸发量为 1020.5mm;多年年平均相对湿度为 82%;多年年平均风速为 1.35m/s,最大风速 14.8m/s,极大风速
7 27.4m/s(1961 年 6 月 2 日),主导风向 NNE 向,出现频率 11%,基本风压为 0.25kPa。
3.3 场地区域地质构造及稳定性 该区域构造属新华夏系第三沉降带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坳陷中部东侧,处于北东走向的龙门山褶断带和龙泉山褶断带之间(见图 3.2)。由于受喜马拉雅山运动的影响,两构造带相对上升,坳陷盆地内堆积了厚度不等的第四系冰水堆积层和冲、洪积层,形成现今平原景观。在成都平原下伏基岩内存在北东走向的蒲江-新津断裂和新都-磨盘山断裂及其他次生断裂。但除蒲江-新津断裂在第四纪以来有间隙性活动外,其他隐伏断裂近期无明显活动表征。
总体而言,该区属扬子地台,区域地质构造稳定,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 7 度,已考虑龙门山地震带影响,属相对稳定地块。
隆起褶断带第四系沉降区低山丘陵西部山地北带断褶山门龙灌县名山大邑安仁新津安德镇郫县成都彭山金堂简阳安县绵阳四成都龙泉山平原褶断带川盆地蒲江新都凹陷盆地隐伏断裂彭州 图 3.3 成都平原位置及构造略图
8 3.4 地层岩性 拟建场地钻探揭露深度范围内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Q 4 ml )、第四系全新统湖相层积粉质黏土(Q 4 l )、中下更新统冰水堆积黏土(Q 1+2 fgl )、白垩系上统灌口组(K 2g )泥岩。地层特征分述如下: 按地层由上至下的顺序描述如下: (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①(Q 4 ml ): 褐红色、棕红色,稍湿~湿,成份以全~强风化状泥岩及粘性土为主,局部含少量卵石,强风化泥岩为块状,块径 2~50cm,质软,易碎,全风化多呈土状,结构松散,无压实,土中大空隙较多,均匀性较差,为附近建筑场 XX 市政道路场地开挖弃土,新近堆填,基本处于无固结状态,层顶标高485.98~492.57m,均出露于地表,层底标高474.68~489.24m,层厚0.40~12.80m,平均厚度 5.83m,分布于场地内大部分地表。
(2)第四系全新统湖相层积粉质黏土②(Q 4 l ): 褐灰色,夹灰绿色条带,粘性较好,可塑状为主,局部硬塑状,无摇震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钻探过程中扰动易软化,缩径现象明显,粘性好,含少量有机质,无气味。层顶标高477.44~488.84m,层顶埋深 1.20~12.00m;层底标高 474.74~485.24m,层底埋深 4.80~14.60m,层厚 0.30~3.80m,平均厚度 2.24m,分布于场地西南侧原水塘位置(具体详见钻孔平面布置图)。
(3)第四系中下更新统冰水堆积黏土③(Q 1+2 fgl ): 褐黄色~棕红色,可塑,稍湿~湿;无摇震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含铁锰质及钙质结核,局部含薄层粉质黏土。层顶
9 标高 474.74~488.87m,层顶埋深 1.50~14.60m;层底标高 471.14~487.14m,层底埋深 1.40~17.80m,层厚 0.50~6.00m,平均厚度 2.22m,场地勘探孔布置范围内大部分区域有分布。
(4)白垩系上统灌口组泥岩④(K 2g ): 紫红、砖红色,局部夹青灰色,全~中风化,泥质结构,薄~中厚层状构造,以黏土矿物为主。岩层产状 128°∠4°,其他结构面不明显,局部夹泥质粉砂岩夹层,层厚 0.2~0.6m,未单独分层。泥岩顶板埋深为0.00~19.40m,标高 469.09~488.71m,高差 19.62m,起伏较大;根据泥岩风化程度及力学特征划分为全风化泥岩、强风化泥岩及中风化泥岩三个亚层,需要说明的是,泥岩全风化层、强风化层及中风化层之间为一渐变过程,并无明确的界限。
④ 1 全风化泥岩:风化裂隙极发育,岩心层土夹少量碎石状,原岩结构可辨,可视为硬塑状粘性土,因含差异风化强风化状泥岩颗粒及团块,粘性较差,不易搓成条状。层顶标高 472.24~488.84m,层顶埋深 0.00~17.40m;层底标高 471.14~487.65m,层底埋深 1.80~18.85m,层厚0.20__.90m,平均厚度 1.34m,勘探孔布置范围内部分区域有分布。
④ 2 强风化泥岩:风化裂隙发育,组织结构大部分破坏,岩芯呈块状或碎石状,断面多铁锈色浸染,易碎,岩块浸水迅速软化、崩解。层顶标高 471.14~489.24m,层顶埋深 0.60~18.50m;层底标高 469.09~488.71m,层底埋深 0.40~19.40m,层厚 0.40~6.60m,平均厚度 2.29m,场地内绝大部分钻孔区域均有分布。
④ 3 中风化泥岩:风化裂隙局部较发育,整体弱发育,组织结构部分
10 破坏,岩芯多呈短柱状或柱状,局部机械破碎呈块状。岩芯断面较新鲜,岩质软,敲击易碎,岩块浸水后较快软化、崩解,暴晒易龟裂呈不规则碎块状。层顶标高 469.09~479.57m,层顶埋深 0.40~19.40m;揭露层厚7.10~31.10m,未揭穿,整个场地均有分布。该层局部夹泥质粉砂岩夹层,层厚 0.2~0.6m,未单独分层。
各地层的埋深及厚度详见附图工程地质剖面图。
3.5 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3.5.1 室内土工试验成果统计 (1)土层常规试验 本次勘察于钻孔中共采取原状土样 8 件,进行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试验,试验统计成果见表 3.5.1-1、3.5.1-2。
土样物理力学性质统计成果表
表 3.5.1-1 岩样物理力学性质统计成果表
表 3.5.1-1 岩 石 名 称 统 计 指 标 项 目 天 然 密 度 ρd 天然抗剪强度 单 轴 抗 压 强 度 frc(MPa)(天然)
土层 物理力学 天然 密度 ρ 0
(g/cm 3 ) 天 然 含水率 ω 0 (%) 天 然 孔 隙 比e 0
液限 W L (%) 塑限 W P (%) 液性指数 I L
压缩 模量 Es 1-2
(Mpa) 压缩 系数 α 1-2
(MPa -1 ) 抗剪强度 (直剪)
c (kPa) φ (°) 粉质粘 土② 统计数 6 6 6 6 6 6 6 6 6 6 最小值 1.98 23.4 0.67 30.5 17.20 0.39 5.15 0.23 19.40 10.40 最大值 2.01 25.3 0.72 33.0 18.30 0.56 7.48 0.33 22.70 11.80 平均值 2.00 24.27 0.69 32.1 17.85 0.45 5.96 0.29 21.20 10.95 标准差 / / / 0.96 0.36 0.06 0.83 0.04 1.27 0.55 变异系数 / / / 0.03 0.02 0.14 0.14 0.13 0.06 0.05 标准值 / / / 32.85 18.20 0.50 5.26 0.32 20.10 10.50 粘 土③ 统计数 7 7 7 7 7 7 7 7 7 7 最小值 1.91 26.8 0.797 40.3 18.80 0.25 4.35 0.28 29.40 10.40 最大值 1.94 31.6 0.895 48.1 22.20 0.48 6.77 0.42 35.50 13.10 平均值 1.93 29.31 0.844 44.23 20.63 0.38 5.38 0.35 32.77 11.84 标准差 / / / 3.10 1.03 0.10 0.86 0.05 2.62 0.83 变异系数 / / / 0.07 0.05 0.25 0.16 0.15 0.08 0.07 标准值 / / / 46.63 21.38 0.45 4.67 0.39 30.90 11.19
11 g/cm3 内聚力 C(MPa) 内 摩 角 φ(°) (天 然) 中风化泥岩④ 3
样 本 容 量 14 8 8 14
最 大 值 2.48 0.79 37.9 3.70 最 小 值 2.33 0.38
36.8 1.54 平 均 值 2.40 0.51
37.5 2.40 标 准 差 0.05 0.13 0.38 0.62 变 异 系 数 0.02 0.26 0.01 0.26 修 正 系 数 1.01 0.82 0.99 0.86 标 准 值 2.43 0.42 37.3 2.07 (2)土层胀缩试验 本次勘察,采取 13 组原状土样进行胀缩试验,以评价其膨胀性。
膨胀性试验成果统计表
表 3.5.1-2 土层名称 自由膨胀率% 50kpa 膨胀率% 膨胀力 kpa 收缩系数 粉质黏土② 20~30/6=24.5 0.06~0.10/2=0.08 10.82~16.58/2=13.70 0.22~0.58/2=0.40 黏土③ 42~48/7=45 0.09~0.40/3=0.22 10.27~23.76/3=16.40 0.37~0.53/3=0.43 由土工试验结果表 3.5.1-2 可知,场地内粉质黏土自由膨胀率为20~30%,黏土自由膨胀率为 42~48%,根据《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50112-2013,第 4.3.4 条规定,粉质黏土为非膨胀性土;黏土自由膨胀率大于 40%小于 65%,具有弱膨胀潜势。
3.5.2 原位测试 对场地的黏性土层及全风化泥岩层进行标准贯入试验,共完成标准贯入试验 20 次,统计成果见表 3.5.2。
标准贯入试验成果统计表
表 3.5.2 土层名称 范 围 值( 击/30cm) 有效统计数 n 平均值(击/30cm) 标 准 差σ 变异系数δ 标准值 粉质黏土② 9~14 6 11 1.76 0.16 9.52 黏土③ 9~14 7 12.29 1.84 0.15 10.95 全风化泥岩④ 17~24 7 20.14 2.42 0.12 18.36
12 4 、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及水土腐蚀性评价 4.1 地下水赋存条件及类型 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及已有勘察成果可知:场地地下水类型属第四系上层滞水和基岩裂隙水。
上层滞水:分布于表层填土层及粘性土中,以填土层内为主,粘性土层为一相对隔水层,无统一地下水位,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水量整体较小,基坑开挖时可采用明排疏干。
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泥岩中,地下水位变化较大,分布广泛,总体透水性较差,但在基岩裂隙发育段透水性较好,尤以全~强风化泥岩层为主。勘察期间,紧邻场地 XX 市政道路正处在路基施工阶段,路基基岩出露,地下水较丰富,采用水泵+深集水井明排法排水,效果良好。
本次勘察时为夏末秋初,降雨量偏多,为相对丰水期。场地稳定水位埋深-1.30~-6.90m,标高 482.10~486.90m,平均标高 485.46m。地下水有随季节变化的特点,年变化幅度在 2.0~4.0m 左右,根据本区域地质水文资料,在正常情况下,场地年最高地下水位 3.0m 左右,标高约486.30m。
4.2 地下水的腐蚀性 在钻孔 56 # 及紧邻场地 XX 市政道路集水井内取水样 2 件进行室内腐蚀性分析试验。根据水质分析资料可知,场地地下水类型为属HCO 3 -Mg-Ca 型水,PH 值 7.45~7.66。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2001)(20__年版)12.2 及附录 G 的相关规定进行腐蚀性评价,评价详见下表 4.2。
13 场地地下水的腐蚀性评价表
表 4.2 评价方法项目 试验值 评价标准
腐蚀等级
结论 按 环 境 类型 对 砼 腐蚀性 SO 4 2- (mg/L) 0.16、0.76 <200 微 环境类型为 Ⅰ 类
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
Mg 2+ (mg/L) 10.7 <1000 微 NH 4 + (mg/L) 0.28、0.61 <100 微 OH -
(mg/L) 0.00 <35000 微 总矿化度(mg/L) 97.30、178.80 <10000 微 按 地 层 渗透 性 对 砼腐蚀性 PH 值 7.45、7.66 >5.0 微 地层为弱渗透性土层 HCO 3 - (mmol/L) 1.46、2.20 >1.0 微 侵蚀性 CO 2
2.50、3.70 <30 微 对 钢 筋 混土 中 钢 筋的腐蚀性 C1 - (mg/L) 0.14、0.20 <100 微 干湿交替 根据表 4.2 可知:场地内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
4.3 场地土的腐蚀性 根据现场所取土样的腐蚀性测试结果,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__年版)第 12.2 条的规定进行场地土的腐蚀性评价,评价结果见表 4.3。
场地土的腐蚀性评价表
表 4.3 评价方法项目 试验值
评价标准
腐蚀等级 结 论 按环境类型对砼腐蚀性 SO 4 2- (mg/kg) 55.20 <400 微 环境类型 为Ⅰ 类 场 地 土 对 混凝 土 结 构 具微腐蚀性,对钢 筋 混 凝 土中 的 钢 筋 具微腐蚀性,对钢 结 构 具 微腐蚀性。
Mg 2+ (mg/kg) 25.0 <1500 微 按地层渗透性 对砼腐蚀性 PH 值 7.63 >5.0 微 地层渗透性为弱渗透性 对钢筋混土中钢筋的腐蚀性 C1- (mg/kg) 10.30 <250 微
土层属 B 类 对钢结构的 腐蚀性 PH 值 7.63 >5.5 微 / 根据表 4.3 可知:场地土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根据 PH 值,场地土对钢结构具微腐蚀性。
14 5 、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评价 5.1 抗震设防烈度及地震动参数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 7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 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
5.2 场地土的类型及场地类别 本次基坑支护勘察未在场地内做波速测试实验,场地土类别划分参考场地初步勘查阶段(XX 省川建勘察设计院,20__年 02 月)波速测试成果,其统计结果见表 5.1。
波速测试结果统计表(初步勘查成果)
表 5.1
孔
号 卓越周期 Tg(s) 土层等效剪切波速 Vse(m/s) 4# 0.27
187
23# 0.41
155
33# 0.29
178
平均值 0.32
173
由试验结果知,勘察场地的场地土等效剪切波平均波速为 173m/s,属中软场地土,拟建场地覆盖层厚度在 3~50m 之间,属于Ⅱ类建筑场地,建议场地卓越周期 T=0.35s。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勘察场地处于对建筑抗震的一般地段。
场地地基土由人工填土、可塑状粉质黏土、可塑状黏土、全风化泥岩构成。人工填土属软弱土;可塑状粉质黏土、可塑状黏土属中软土;全风化泥岩属中硬土。
6 、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 6.1 场地稳定性及建筑适宜性 成都地区属地震波及区,不论周围松潘、平武或是汶川的强震或
15 邻近周边的地震,波及到成都最高烈度均在 6 度以下。就该区域地壳稳定性来说,成都地区是处于周围微弱活动环绕中的地壳稳定区。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及钻探成果,场地无断裂构造,无特殊不良地质作用,地形较平坦,场地整体稳定,适宜建筑。
6.2 岩土层的均匀性分析与评价 依据场地基坑开挖深度,场地表层人工填土、可塑状粉质黏土及绝大部分可塑状黏土层位于基坑开挖深度内,可不考虑其均匀性,场地西南侧局部区域基坑底部残余厚度 0.70~2.10m 可塑状黏土,层位变化大,可挖除或采取地基处理措施,以满足结构承载力要求。全风化泥岩层局部分布,空间分布不均匀,厚度变化大,为不均匀土。本次勘察钻孔主要为满足基坑支护需要而布置,均沿基坑开挖边线分布,场地内拟建建筑物区域及纯地下室范围内岩土层分布及层位特点未具体查明,本节岩土层的均匀性分析与评价仅为设计提供参考,不能作为最终设计依据。
6.3 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评价 经现场钻探取芯鉴别,结合原位测试、室内土工试验结果,拟建场地钻探深度范围内分布的土层物理力学性质评价如下: (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①(Q 4 ml ):为新近回填,均匀性及固结性较差,结构松散,力学性质差,属开挖范围,不用作基础持力层,但在基坑支护结构设计中,该层土分布范围广泛,厚度差异大,物理力学性质较差,结构不稳定,受地表水及地下水影响易出现崩塌及浅层滑坡,严重影响基坑的稳定性,对支护形式的选择影响较大。
16 (2)第四系全新统湖积粉质黏土②(Q 4 l ):可塑状为主,无膨胀性,力学性质相对较差,属开挖范围,不用作地基持力层。在基坑支护结构设计中,该层土在机械成孔,包括旋挖钻机支护桩成孔及锚杆(索)成孔过程中,受机械扰动易产生缩径现象,支护结构设计时需考虑应对措施。
(3)第四系中下更新统冰水堆积黏土③(Q 1+2 fgl ):可塑状为主,局部硬塑状,具弱膨胀性,绝大部分区域属开挖范围,局部基坑开挖后残留厚度 0.70~2.10m,不能直接作为地基持力层。
(4)白垩系上统灌口组④(K 2g ) ①全风化泥岩④1:表观为土夹强风化泥岩颗粒状,物理力学性质与硬塑~半坚硬状粉质黏土接近,透水性差,力学性质较好,承载力较高,可作为多层或纯地下室基础持力层,但不满足规划超高层建筑的基础持力层设计需要,基坑支护结构设计可参考相应土层。
②强风化泥岩④2:属极软岩类,但其力学性质较好,承载力较高,可作为多层或纯地下室基础持力层,但该层裂隙较发育,若用作对沉降及变形要求严格的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物的基础持力层需经设计验算。
③中风化泥岩④3:属极软岩类,力学性质较好,承载力较高,层厚在钻探过程中未揭穿,层位稳定,是良好的基础下卧层。同时亦是基坑支护各种支护桩的良好基础。
6.4 地基土的胀缩性评价 场地地形较平坦,依据《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J112-87)第 2.3.4 条之规定,该建筑场地为平坦场地。根据《成都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51/T5026-2001)第 10.1.2 条之规定,成都地区大气
17 影响深度为 3 米,急剧影响深度为 1.35m。
本次勘察在黏土层采取 13 组粉质黏土及黏土原状样进行胀缩试验。根据试验资料,粉质黏土自由膨胀率为 24.5%,为非膨胀性土;黏土自由膨胀率为 45%,具弱膨胀潜势,膨胀土的地基胀缩等级为Ⅰ级。
6.5 场地内岩土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 根据室内土工试验、标准贯入试验的统计成果 , 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等规定,物理性质指标一般可选用平均值,抗剪强度指标等选用标准值,地基承载力选用特征值。根据岩土参数的选用原则,结合我院在类似场地的工作经验,场地内各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见表 6.5。
岩土层的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建议值表
表 6.5 地基土 天然重度γ(kN/m 3 ) 抗剪强度指标
压 缩 模 量Es(MPa) 岩土体与锚固体的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 f rbk (kPa)值 粘 聚 力c(kPa) 内摩擦角Ф(°) 人工填土① 18.50 6 10 / / 粉质黏土② 20.10 20 10 4.98 40 黏土③ 19.50 25 12 4.64 50 全风化泥岩④ 1
19.50 24 12 28.00 50 强风化泥岩④ 2
21.00 50 24 35.00 130 中风化泥岩④3 21.50 240 35 / 270 7 、基坑支护方案分析 7.1 场地基本情况简述 场地北侧、西侧为已 XX 市政道路,基坑开挖边线距离道路外沿平均距离约 5m,考虑到基坑底部预留施工面,基坑开挖底部边线距离道路外沿距离狭小,无放坡空间;场地南侧为 XX 市政道路,勘察期间拟建道路处于路基开挖阶段,基坑边线距离场地红线距离约 25.0m,具
18 备一定的放坡空间;场地东侧基坑边线距离场地红线约 5.0m,红线紧邻 XX 市政道路,勘察期间该道路路基已开挖完毕,该段亦无放坡条件。
7.2 基坑支护建议措施 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各岩土层分布范围及地层厚度变化较大,结合场地周边环境状况及施工可能具备的条件,拟建场地基坑支护方案设计建议如下: (1)场地西南侧 ZK54~ZK21 号钻孔段,该段土层厚度 12.30~17.80m,其中地表填土厚 5.80~12.00m,可塑状黏土具弱膨胀性,为整个场地支护最不利地段,该段坡顶有一定的放坡空间,基坑支护方案可考虑为上部填土部分开挖放坡,坡面采用锚杆或土钉+挂网锚喷措施,坡顶设置截水沟,下部采用支护桩+桩间挂网锚喷支护措施,支护桩的埋深、桩径大小、桩身配筋、桩间距等的选择需由设计人员结合场地施工条件及各地层的物理力学性质选择。
(2)场地南侧、东侧 ZK21~ZK01、ZK26~ZK30 号钻孔段,基岩埋深 0.00~2.70m,表层土多为全风化状泥岩,地层稳定性良好,可采用支护桩+桩间土挂网锚喷支护或放坡+挂网喷锚支护措施,具体支护措施选择需由设计人员结合基坑开挖深度及支护条件选择。
(3)场地北侧及西北侧紧邻 XX 市政道路 ZK30~ZK50 号钻孔段,土层厚 0.40~6.30m,该段场地无放坡条件,支护形式可采用支护桩+桩间土挂网锚喷措施。
(4)场地西侧紧邻 XX 市政道路 ZK50~ZK54 号钻孔段,土层厚8.80~12.70m,填土厚度较大,下部黏土层具弱膨胀性,场地无放坡条件,
19 支护形式可采用支护桩+锚索+桩间土挂网锚喷措施。锚索选择需注意紧邻道路路 XX 市政管网埋设深度及位置。若施工空间狭小,亦可采用内支撑支护结构。
(5)需沿基坑顶部设置一排截水沟,基坑底部设置排水沟(可兼做基坑排水集水沟)。
具体支护措施需由专业设计人员依据业主单位提供的基底开挖标高及场平标高、基坑深度,场地放坡条件等分段合理选择,使得支护方案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做到经济合理。
8、 、 基坑支护工程 施工中的主要岩土工程问题 8.1 场地地下水 场地地下水主要为赋存于填土层及可塑状粉质黏土、黏土层中的上层滞水及基岩裂隙水,总体水量较小,但地水位埋深较浅,为基坑支护的不利因素,支护方案设计时需充分考虑地下水的影响,采取必要的截排水措施; 8.2 人工填土 场地人工填土层分布范围较广,填土层厚度变化大,为周边修建道路临时堆积,整体松散,物理力学性质差,基坑支护时不可按自然放坡考虑,在该层土具备放坡的区域采取放坡措施时必须增加必要的如锚杆+挂网喷砼等加固措施。
8.3 膨胀性黏土 场地内广泛分布的第四系中下更新统冰水堆积黏土③(Q 1+2 fgl )整体以可塑状为主,具弱膨胀性,基坑开挖后靠基坑内侧该层土直接出露
20 于地表,受干湿交替环境影响,膨胀土的胀缩反应对支护设施的影响较为不利,可能出现桩间土挤出现象,影响基坑安全,故在支护措施的选择上需考虑膨胀土的不利影响,采取必要的隔水措施。弱支护结构采用锚索锚杆加固方案,需考虑锚索在膨胀土层的适用性。
8.4 基坑监测 基础开挖有可能使周边土体产生一定的变形,可能会对附近已建建道路产生不利影响,造成道路基础局部破坏影响交通安全,因此在基础开挖时,应在临近建筑物及周边已 XX 市政道路的地坪面等处布置变形观测点,定时观测,以便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采取措施。
9 、结论及建议 (1)拟建场地沿基坑周边场地钻孔孔口标高487.21m~492.57m,相对高差 5.35m,基坑周边场地平均高程 489.30m。场地地貌单元属宽缓浅丘,为岷江水系Ⅲ级阶地,无不良地质作用,交通便利,场地稳定,适宜建筑; (2)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 7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 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及钻探成果,场地无断裂构造,无特殊不良地质作用,地形较平坦,场地整体稳定,适宜建筑。
(3)各土层的主要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见表 6.5。
(4)结合场地特点及周边环境影响因素,场地基坑开挖基本支护措施建议以支护桩为主,局部有放坡条件的,可考虑支护桩+放坡锚杆挂网喷砼措施,以降低支护费用,具体详细分段支护措施须由专业设计人
21 员依据各岩土层物理力学参数,结合周边条件选择。
(5)场地人工填土分布范围较广,厚度变化大,松散,物理力学性质差,可塑状黏土层有弱膨胀性,该两层土为基坑支护设计最不利土层,支护措施的选择需特别考虑其对基坑开挖稳定性的影响。
(6)场地地下水主要为赋存于填土层、可塑状粉质黏土及黏土层中的上层滞水,以及基岩裂隙水,属HCO 3 -Mg-Ca型水,PH值7.45~7.66,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场地土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根据 PH 值,场地土对钢结构具微腐蚀性。
(7)基坑开挖前在周边稳定地块及基坑周边按照规范要求埋设变形观测点,基坑开挖过程中及时对基坑周边地表土体变形情况进行观测,观测需持续到基础施工完毕,基坑回填完成。
[天府新区广汇城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图文)]相关文章
- 2021年,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公共基础考试》预测试卷一(附答案)
- 2021年,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公共基础考试》预测试卷五(附答案)
- 2021年,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公共基础考试》预测试卷四(附答案)
- 2021年,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公共基础考试》预测试卷三(附答案)
- 2021年,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公共基础考试》预测试卷二(附答案)
- 2021年,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公共基础考试》模拟试卷一(附答案)
- 2021年,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公共基础考试》模拟试卷五(附答案)
- 2021年,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公共基础考试》模拟试卷四(附答案)
- 2021年,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公共基础考试》模拟试卷三(附答案)
- 2021年,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公共基础考试》模拟试卷二(附答案)
- 对于新区营商环境调研报告
- 上一篇:公交枢纽站冲孔灌注桩施工工法(图文)
- 下一篇:班级事务个人责任明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