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声甘州》诗词教学教案解读
时间:2022-04-28 12:40:05 来源:网友投稿
很多学生及老师想知道《八声甘州》诗词教学教案的情况,小编整理了一些《八声甘州》诗词教学教案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八声甘州,唐教坊大曲有《甘州》,杂曲有《甘州子》,是唐边塞曲,因以边塞地甘州为名。《八声甘州》是从大曲《甘州》截取一段改制的。因全词前后片共八韵,故名八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声甘州》诗词教学教案五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八声甘州》诗词教学教案1
教学目标:
一、理解词人的思乡之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二、掌握一些常用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一、感受形象,领会意境,明确景物描写的特征与作用。
二、在朗读中体味词情,赏析作品语言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想佳人”一句? 教法和学法:
自由诵读与合作讨论相结合,探究并解疑。 教学过程:
导语: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在宋代的科举考试中,有位考生两次都没中,于是他悲观丧气的说:“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可巧的是,他第三次考中了,皇上便说他:“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就真的把他的名字给消除了。后来这位词人流落民间,戏称自己是“奉旨填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他的词——《八声甘州》,这位词人就是——柳永。
一、作者简介(出示幻灯片)
栁永(?-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为名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属福建)人。景佑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一生在仕途上抑郁不得志,独以词著称于世。他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生活的繁华,歌妓悲欢、愿望及男女恋情,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此外也有些反映劳动者悲苦生活、咏物、咏史、游山玩水等等。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诗仅存数首,有《乐章集》。与苏词风格对比: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
二、整体感知:(幻灯片)
听朗诵,体味意境。
1、自由诵读,思考全词主要写什么内容,从哪里看出来? 思乡——“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怀人——“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2、可以看出本词的词眼是哪个字? “愁”
三、鉴赏上片:
1、上片描绘了哪些景物?各有何特点? 雨—潇潇 秋—清 霜风—凄惨 关河—冷落 (日)照—残 红翠—衰减 物华—休 长江水—无语
2、“一番洗清秋” 赏析“洗”字妙在何处。
秋本不是实物,是不可以洗的,但作者却认为秋之清是由于暮雨洗出来的,用一洗字,化为实物,使人觉得生动、真切,觉得雨后秋空清朗之状如在眼前。将秋放在暮雨里洗,也写出了暮雨之大,之透,之充沛,之无边无际。
3、自由朗读上片,说说这些意象组合成怎样的意境?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残秋雨景图
4、圈出上片中的领字,说说他们在结构全词、表达情感上的作用,根据领字提示背诵上片。
“对”,“渐”,“是处”,“惟有”
四、鉴赏下片:
1、自由诵读词的下片,抒发了什么感情? 思乡怀人情
2、词人为什么“不忍登高”?
上片景物无一不令人触目伤心,故以“不忍“二字总括。
“不忍登高”乃是对登楼临远的反应,词人便层层揭示“不忍”的原因:一是遥望故乡,触发“归思难收”;二是羁旅萍踪,深感游宦淹留;三是怜惜“佳人凝望”,相思太苦。
3、下片句句都在写思乡,哪句话最能体现词人的思乡之情?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4.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佳人行为的画面? 佳人望归图5.这句词不但写我思人,而且想像人思我,这样写为什么更动人?
这是更深一层写法,由单向思念写为双向思念,情感更深沉,从表达手法上显得文笔更曲折,引人玩味,
6、同样是写词,柳永达到了“凡有井水引处,即能歌柳词”。那么这首思乡词能够引起我们巨大的共鸣,除了它本身的才情之外,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情景交融 层层铺垫 衬托
7、作者抒发了自己思乡怀人之情,那他为什么不回去呢?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学生自由发挥。
8、体味下片中的领字的作用,然后背诵。 “不忍”, “望”, “叹” “想”
五、艺术手法:
柳永写词,重视艺术手法,我们学习诗词也要讲究方法,鉴赏诗词应该从哪入手? 意象------意境(画面)-------情感(主题)
六、作业:
将这首词改为二三百字的散文,要求意境、情感与原词相符。
七、板书设计:
八声甘州
柳永
上片:残秋雨景图 凄清 下片:思乡怀人情 愁思
艺术手法:情景交融,层层铺垫,衬托。
《八声甘州》诗词教学教案2
一导入:有一首歌唱地好“山不转水在转,水不转人在转”,但无论身处何地,我们对家乡的情是无法改变的,想想我们学过的诗歌,有哪些是抒发思乡之情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烟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断肠人在天涯”。透过诗行,我们可以看见游子的思念,母亲的呼唤,亲人的期盼,今天,我们走进柳永的《八声甘州》,看看又是一番怎样的思念。
二、介绍作者: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老七,晚年作过屯田员外郎,所以当我们说到柳永、柳三变、柳耆卿、柳
七、柳屯田时,都指一个人。他才华横溢,创造了慢词,扩大了词的功能和内容,他的词分三类:一是写都市生活的繁华,二是写男女爱情的苦痛,三是写羁旅行役的悲伤。
导入:本词应该属于哪一类?我们读过才知道,大家推荐一位为我们泛读一下。
给同学时间自由读,思考:词中描绘了哪些景物,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导入:让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共同研讨这首词。
三、分析词句:
分析“对萧萧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1.描写了哪些意象? 暮雨、江天、秋
2.为我们交代了哪些内容? 时间、地点、天气、人物
3.这些意象的组合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感受呢? 凄冷(在诗词中这叫意境)
导入:本词首句词人通过意象的选取,形成了一种凄冷的意境,我们在看看下一句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 分析:“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1.同学们想一想,这种意境有没有发生变化?从哪个词可以看出?变成什么样子了?更加凄冷。2.李白的《忆秦娥》中也有类似意境的诗句“西风残照,汉家陵阕”,苏轼曾经把二者进行比较,认为柳词这句不减唐人高处,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提示:从意象意境两方面分析)
明确:物像选取__、大范围,广阔辽远,风既寒且急,行旅必少,只留下空寂的山河、渡口和楼头孤悬的残照,所用的描写词语更寒冷,肃杀落没。可以感到意境更凄冷。导入:远处景物这样的荒凉、凄冷,词人不忍再看,低头寻觅。 分析:“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1.红和翠指什么? 红:花,翠:叶,化用李商隐的“此荷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煞人。红率翠减,还是衰败的景象。
2.长江在我们的心里应该是什么样的?波澜壮阔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月涌大江流,词人眼中的长江却是无语东流,无语:无声或无情,更加深了凄凉感。
构想画面: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几十个字就把词人登高所见描写的淋漓尽致,那么在你的头脑中形成一副什么样的图画。
一阵骤雨过后,秋色更加凄冷,傍晚的江边,寒风渐起,远处山河苍茫辽阔,一抹夕阳依傍在天际,近处霜叶飘零,落英遍地,满眼残破景象。江风习习,吹起词人衣襟,偶有江鸟传来两声鸣叫,越发让人感到几分沉寂,只有秋江秋水逝者无声,空添几许伤感。
导入: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适应不适应本词?我们猜想一下,词人想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思乡):[暮: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日暮客愁新,寒林点暮鸦] 词人究竟是不是在思乡?我们齐读下片: 问:是不是在思乡?是
下片句句都在写思乡,哪句话最能体现词人的思乡之情?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1.这本是谁在思念谁? 词人在思念佳人2.而本句词却是从谁的角度来写思念的?佳人。 3.哪些词能准确的描述佳人的情感变化? 怎样变化的?
“望、误、识”。由全神贯注盼望的焦急,到误认归舟的惊喜,再到清醒不是后的懊丧。 4.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佳人行为的画面?
常待闺阁的佳人急切盼望丈夫返回家园,梳洗打扮,登楼望望,总以为那出现在地平线上的就是丈夫的归船,等到近头,方才知道误认了。如此再三再四,仍站楼头凝神观望,这是何等的深情啊!对一个在外漂泊之人来说又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5.这句词不但写我思人,而且想像人思我,这样写为什么更动人?
这是更深一层写法,由单向思念写为双向思念,情感更深沉,从表达手法上显得文笔更曲折,引人玩味, 6.八声甘州是词牌名 词有词牌 还有的有题目 比如沁园春 长沙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这首词没有题目 我们给他加个题目应该是什么 思乡
同样是写词,柳永达到了“凡有井水引处,即能歌柳词”。那么这首思乡词能够引起我们巨大的共鸣,除了它本身的才情之外,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情景交融层层铺垫 衬托
7.同学再读一遍本词,体会其中的情感
柳永写词,重视艺术手法,我们学习诗词也要讲究方法,鉴赏诗词应该从哪入手? 意象------意境(画面)-------情感(主题)
结束语:中国古典文化源远流长,希望同学们徜徉于诗歌的海洋中,从民族文化中汲取优良的养分不断充实我们的头脑,沉淀我们的知识。
《八声甘州》诗词教学教案3
教学目标:
、了解宋词的发展概况。
2、了解作者及作品。
3、体味词中表达的作者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鉴赏《八声甘州》。
2、通过阅读文本,掌握宋词的鉴赏方法。
教学过程:
一、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讲解宋词的有关知识
、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掌握宋词有关知识的情况。
2、根据提问情况,教师对宋词知识加以补充订正。
宋代最有特色的文艺形式是词,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或者说词本是一种依照一定曲调配乐演唱的诗。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叫做“词牌”,依调填词叫“倚声”。词在宋代的别称有“曲”、“杂曲”、“曲子词”、“乐府”、“琴趣”、“乐章”等,均与音乐有关。另一个后世比较通行的别名“长短句”,从表面上看着眼点是文字表现上与传统五七齐言的诗不同,其实词句子的长短参差,还是因为曲调节拍的需要。词依音乐体段和节奏的不同,有“令”、“引”、“近”、“慢”等等分别。令,也叫“小令”。慢词,古人从字数着眼,也称为“长调”。词的分段叫“分片”,除单调外,一首词多由上、下两片组成,慢词有多至三四片者。
词在唐五代即由文人在民间创作的基础上引进教坊和诗坛,但所作仍以小令为主,齐言、杂言并存。慢词的大量出现,则是北宋中期的创造。从此宋词曲调大盛,兼备众体,蔚为中国诗歌史上与唐诗并峙的另一个高峰。
两宋词坛的勃兴是在北宋建国七八十年之后的宋仁宗赵祯时期,代表作家有晏殊(991-1055)、欧阳修、张先(990-1078)、柳永等人。五代时,由于君主的提倡,南唐词坛特盛,晏殊、欧阳修等出自江南旧地的江西词人,沿袭南唐余绪,以风流自命,致力于创作短章小令、轻丽之词。柳永开始大量创作慢词长调,为此后宋词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传世的柳永《乐章集》二百余首,慢词就占一百多。著名的长调如《望海潮》(东南形胜)、《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以赋体的手法铺写都市生活和送别的场面,洋洋百余言,充分体现了慢词篇幅宏大、适于铺陈的特点,使宋词在唐代近体诗长于比兴的特点之外别树一帜。柳词的另一个贡献是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宋词的题材,把词的描写范围由士大夫的小庭深院引向市中都会;同时普及了词的歌唱,使之成为雅俗共赏、“天下咏之”的文艺形式。
柳永词多为歌妓所作,故始终未脱“词为艳科”的传统束缚,这一缺点他与晏殊、欧阳修相同,另一位与柳永同时而齐名的张先,也不能免。其后以异军突起而主盟词坛的苏轼,在柳永开创的慢词长调的基础上,进一步“以诗入词”,完全突破了词的传统题材和传统风格,扩大了词的境界,提高了词的品格,使之成为一种可以表现多方面内容的新诗体,因而为宋词的发展开辟了一个积极向上的新方向。
关于苏轼词风与柳永的不同,宋人有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俞文豹《吹剑续录》)的说法。“大江东去”即《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此相类的还有《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后世以“豪放派”概括苏轼的词风,大抵正着眼于这一部分作品。其实苏轼作词,刚柔相济,所著《东坡乐府》,其中婉约词亦不少。不过就文学史上的影响而言,最能代表苏词的,还是清雄之作。
苏轼作词,以意为主,常常突破词律的束缚。这一点曾引起恪守传统词法的后起作家如李清照等人的不满。在当时,他的门人、著名词家秦观(1049-1100)也没有走他所开辟的道路。从秦观到李清照,一般被认为是婉约派词风的正宗。秦观有《淮海词》传世,代表作如《踏莎行》(雾失楼台)、《鹊桥仙》(纤云弄巧),声情并茂,语工而美,继承了柳永赠妓之作的遗风,而词品比他要高。李清照曾撰《词论》,力主词“别是一家”之说。传世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写深闺中的寂寞和年轻女子惜春的心情,具有反对封建礼教束缚的社会意义;晚年避乱江南所作的《声声慢》(寻寻觅觅),通过个人流离生活的描写,反映当时的民族灾难,以传统词风抒写深沉的爱国情怀,均是婉约词中思想价值较高的佳作。
北宋后期的重要词人还有周邦彦(1056-1121)。周邦彦精通词律,能自度曲,宋徽宗时曾主持过中央音乐机关大晟府,是两宋注重音律一派词人承先启后的主要代表。著有《清真集》,以“本色”、“当行”盛行于世。
南宋前期主盟词坛的代表人物是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作为时代的歌手,辛弃疾一生写了大量的词,有《稼轩长短句》六百二十多首,著名的如《破陈子?为陈同父赋壮词以寄之》、《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表现了当时重大的抗战、爱国主题,抒写了在把持朝政的投降派的排斥下,壮士报国无门的忧愤心情。从艺术上讲,稼轩词继承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将“以诗为词”进一步发展到“以文为词”,使宋词的思想和艺术都取得了空前的杰出成就。后世以“苏、辛”并称,但辛弃疾又自成特色,一时仿效或倾慕者如张孝祥、韩元吉、陆游、陈亮及稍后的刘过、刘克庄等,世称辛派词人。
南宋后期于辛词外别立一宗的是姜夔(1155?-1221?)。姜夔上承周邦彦,下开格律词派。著有《白石道人歌曲》六卷,多自度曲,如《扬州慢》等自度曲十七首,均旁注音谱,是现存宋人词集中仅见的完整的词曲谱。其时及稍后词坛较有影响者如吴文英、史达祖、王沂孙、周密、张炎等人,均远绍周邦彦,近师姜夔,以音律之讲究、辞句之精美为权舆,重形式而轻内容,与辛派词人走了相反的道路。倒是宋末爱国诗人文天祥以及刘辰翁(1232-1297)的一些词作,成为辛弃疾、陆游等爱国词的嗣响。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词在11-13世纪的繁荣,是包括与宋先后并存的辽、西夏、金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财富。叶梦得《避暑录话》卷
三、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三关于西夏“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和金海陵王完颜亮闻歌柳永《望海潮》,“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的记载,说明当时词的歌唱,已普及到中国西北、东北广大少数民族地区。另据辽人王鼎《焚椒录》记载,辽道宗耶律洪基(1055-1101年在位)宣懿皇后萧观音曾创作了《回心院》等词作十多首。至于金代,以苏、辛词风为宗,出现了蔡松年、赵秉文、元好问等不少优秀词人。相传辛弃疾早年在北方曾从金人学词,成名之后,又成为金朝词人学习的榜样。当时中国虽暂时分裂为几个对立的政权,但在文化方面则是互相融合,相与并进的。
词在11世纪中国的勃兴,有着多方面的社会原因。比如商品经济的发达,城市文化的兴起,以及歌妓制度的发展和士大夫公余生活的优容等。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士庶文化生活的需要和文艺形式的自身发展。沈括《梦溪笔谈》卷五“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者为宴乐”的记载,叙述了音乐史上三个不同时代的配诗乐。“雅乐”即《诗经》中的《雅》、《颂》,“清乐”指汉魏六朝的乐府,与唐宋词配合的主要就是“宴(燕)乐”。任何一种文艺形式的产生,总与社会上文化娱乐生活的价值取向有关,配乐演唱,乃是社会对诗歌创作的传统要求。盛唐诗歌,特别是近体绝句,本也有入乐者,宋诗承中晚唐之余,向散文化、议论化发展,愈益趋于书面文学化。于是适应秦楼楚馆助觞遣兴的词的创作也就逐渐兴盛起来了。到元代,士民对文艺的兴趣转向另一种兼有表演性质的新形式,宋词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也就被新起的元曲所替代。
宋人词籍除各人专集及历代词选外,近人唐圭璋编有《全宋词》,搜罗比较全面,查阅也方便,但其中有一些错字,使用时最好能与原书核对。
二、简介作家作品。
、找学生介绍。
2、教师补充。
柳永:,字耆卿,初号三变。因排行七,又称柳七。祖籍河东(今属山西),后移居崇安(今属福建)。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有《乐章集》。
三、赏析《八声甘州》。
、学生朗诵诗。
2、诗中重点词句讲解(略)。
3、《八声甘州》简析
潇潇暮雨,洒遍江天,直洗出一片清秋天地。雨过后。渐觉霜风凄紧,秋意一阵紧似一阵。词人独立高楼,极目远望,关河冷落,夕阳残照。风雨过后,到处红衰翠减,韶光休矣。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似与词人默默相对。
不忍登高临远,因故乡邈渺不可见,而望乡又总使人归心难收。更遥想佳人,此刻亦独立妆楼举首凝亡命望,多少次天际识归舟,总是一场空!美人迟暮之悲,和红衰翠减之悲,亦打成一片。佳人又怎知道,此时此刻,我与你正一样凝愁相望!
4、诗的艺术特色:
这首传颂千古的名作,融写景、抒情为一体,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语浅而情深。是柳永同类作品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首,其中佳句“不减唐人高处”(苏东坡语)。
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一个“对”字,已写出登临纵目、望极天涯的境界。当时,天色已晚,暮雨潇潇,洒遍江天,千里无垠。其中“雨”字,“洒”字,和“洗”字,三个上声,循声高诵,定觉素秋清爽,无与伦比。自“渐霜风”句起,以一个“渐”字,领起四言三句十二字。“渐”字承上句而言,当此清秋复经雨涤,于是时光景物,遂又生一番变化。这样词人用一“渐字”,神态毕备。秋已更深,雨洗暮空,乃觉凉风忽至,其气凄然而遒劲,直令衣单之游子,有不可禁当之势。一“紧”字,又用上声,气氛声韵写尽悲秋之气。再下一“冷”字,上声,层层逼紧。而“凄紧”、“冷落”,又皆双声叠响,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量,紧接一句“残照当楼”,境界全出。这一句精彩处在“当楼”二字,似全宇宙悲秋之气一起袭来。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毕休。”词意由苍莽悲壮,而转入细致沉思,由仰观而转至俯察,又见处处皆是一片凋落之景象。“红衰翠减”,乃用玉谿诗人之语,倍觉风流蕴藉。“苒苒”,正与“渐”字相为呼应。一“休”字寓有无穷的感慨愁恨,接下“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写的是短暂与永恒、改变与不变之间的这种直令千古词人思索的宇宙人生哲理。“无语”二字乃“无情”之意,此句蕴含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理。
“不忍”句点明背景是登高临远,云“不忍”,又多一番曲折、多一番情致。至此,词以写景为主,情寓景中。但下片妙处在于词人善于推已及人,本是自己登远眺,却偏想故园之闺中人,应也是登楼望远,伫盼游子归来。“误几回”三字更觉灵动。结句篇末点题。“倚阑干”,与“对”,与“当楼”,与“登高临远”,与“望”,与“叹”,与“想”,都相关联、相辉映。词中登高远眺之景,皆为“倚闺”时所见;思归之情又是从“凝愁”中生发;而“争知我”三字化实为虚,使思归之苦,怀人之情表达更为曲折动人。
这首词章法结构细密,写景抒情融为一体,以铺叙见长。词中思乡怀人之意绪,展衍尽致。而白描手法,再加通俗的语言,将这复杂的意绪表达得明白如话。这样,柳永的《八声甘州》终成为词史上的丰碑,得以传颂千古。
《八声甘州》诗词教学教案4
[导言]柳耆卿在世时,不为人重,但因工于填词,却深受歌妓们的欢迎和赏识,一生潦倒,死后也是只有歌儿笛手们怀念不忘。逢时设祭。这种文士,旧时讥为“无行”,但是他并不象那些正统士大夫们所估计得那般微不足道,他写下的几篇名阕,境界高绝。成为词史上的丰碑,是第一流作品,千古传颂。这篇《八声甘州》,早为苏东坡巨眼所识,说其间佳句“何减唐人高处!”须知这样的赞语,是极高的评价,东坡不曾轻易以此许人的。
注:第一个专业词人、第一个全力制作慢词的人,第一个专门为妓女写作歌词的词人。
一、柳永简介
柳永(987?-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故称柳七,崇安(今属福建)人。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永能诗文善度曲填词,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开辟了倚声填词的新途径,有《乐章集》传世。柳永长于作词,少有诗流传后世,只有两三首。其中《煮海歌》(“周而复始无休息,官租未了私租逼。驱妻逐子课工程,虽作人形俱菜色”)较为著名,是他任昌国州晓峰盐场大使,监督制盐时所作,其风格和他的词完全不同。
其生卒年未见史籍明载,据今人唐圭璋《柳永事迹新证》,约生于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卒于宋仁宗皇佑五年(1053)。他的文学活动期间约略相当于仁宗朝(1023~1063)。其年齿与晏殊相近。
柳永原名三变,大约是中年以后改名,因为身体多病的缘故,永即永年,耆即耆老,冀改名以得长寿。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徙居崇安(今福建崇安县)。祖父柳崇,以儒学名。父柳宜,曾仕南唐,为监察御史,入宋后授沂州费县令等,后为国子博士,官终工部侍郎。柳永兄弟三人,柳三复、柳三接与柳三变,三人在当时都有知名度,号“柳氏三绝”。
柳永少年时期曾随父一度生活在汴京,年轻时是个风流才子,过着歌舞寻欢的浪漫生活。
柳永《戚氏》词回忆说:“帝里风光好,当年少日,暮宴朝欢。况有狂朋怪侣,遇当歌、对酒竞留连。”柳永主要活跃于宋仁宗时期。仁宗即位后柳永曾来汴京应试。待试期间,多与下层歌妓乐工交往,喜欢为秦楼楚馆的姑娘们和教坊的乐工们(演奏员)用当时的口语为她们填词,写出她们的心思。当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说柳永“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词。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这种生活却为他进入仕途带来了不良影响,甚至因此遭受挫折。据宋人笔记《能改斋漫录》说,他因在《鹤冲天》词中开头说过:“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下阙又说:“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为宋仁宗所不高兴,临轩放榜,宋仁宗特意把他的名字删了,在他的卷子上批道:“此人风前月下,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因此他后来屡试不中。又据《艺苑雌黄》说,他受此打击后,只好以半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游走在汴州、苏州、杭州一带的妓院,过着漂泊流浪的生活,以自封的“白衣卿相”对抗黄金榜上的“浮名”。直到后来他改名为“永”,才中了景祐元年(1034)的进士。不过,他平日填词,所奉的不是皇帝的圣旨,而是和他亲密交游的歌女舞伎的“芳旨”。当然,宋人笔记未必全然可信,但柳永一定是考举数次以后才进士及第的,应考期间有过一段蹉跎艰难的时光。
当一个不能兼济天下的读书人落魄时,或如“千古是非心,一夕渔樵话”(白朴《双调?庆东原》)的白朴,放任山水林间,享受自然清风白云,淡泊名利;或如“醉入花丛宿,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韦庄《菩萨蛮》)的韦庄,流恋烟花巷中,倚红偎翠,风流于世,柳永,属于后者。在准备科考的一段时间里,柳永更多的是放纵自己,混迹于歌楼妓馆。他的许许多多脍炙人口、传播广泛的俗艳词曲,既为他博得词坛声望,也为他换取了“薄于
1 操行”的名声。在“留意儒雅,务本理道”的仁宗时代,他因此要在仕途上吃亏也是理所当然的。及第前,还曾游历过成都、京兆,遍历荆湖、吴越。
及第后,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令、定海晓峰盐场盐官、泗州判官、太常博士,官终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对于柳永,我们大致可作二个推测:一是柳永大概没有结婚,否则不可能一直浪迹于浪迹江湖,宿于烟街柳巷,从他的词中可以看出他常在旅行中,在城中则就宿在歌女家中。二是他进士及第时大约已将近五十岁,否则生活上不可能如此困顿。因为五十岁前后,他在仕途上已经没有太多可供发展的时间与空间,加上他的声名狼藉,困顿以终也就是必然的事了。柳永的困顿我们从其“雨铃霖”的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可见,如不是落魄潦倒,断写不出如此深受至深的诗句。
柳永与妓女们的关系非常密切。柳永与其他嫖客大不相同,不只是泄欲,而是把妓女当朋友,推心置腹地谈心,平等自由地上床,再加上他写得一手好词,随便给哪个妓女写上一首,那个妓女就会身价倍增,颇似现在的文化包装。于是妓女们对柳永爱如潮水。当时曾有一首歌谣形容柳永和妓女的关系:“不愿穿绫罗,愿依柳七哥;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据金盈之《醉翁谈录》丙集卷二载:“耆卿居京华,暇日遍游妓馆。所至妓者爱其有词名,能移宫换羽,一经品题,声价十倍,妓者多以金物资之。”他对自己的这种风月生活也颇为自得,在词里表现得也相当大胆、直露、毫不虚伪,毫不做作,公开宣称“才子词人”,“白衣卿相”(《鹤冲天》)。
当然他是绝对的花花公子,我们可从他为妓女题写的诗词,可以看出他曾与数个美眉有染:
秀香:“秀香家住桃花径,算神仙才堪并。”(《昼夜乐》) 英英:“英英妙舞腰肢软,章台柳,昭阳燕。”(《柳腰轻》)
瑶卿:“有美瑶卿能染翰,千里寄小诗长简。”(《凤衔杯》) 心娘:“心娘自小能歌舞,举意动容皆济楚。”(《木兰花》)佳娘:“佳娘捧板花钿簇,唱出新声群艳伏。”(《木兰花》)
酥娘:“酥娘一搦(音诺,握)腰肢袅,回雪萦尘皆尽妙。”(《木兰花》)虫虫:“就中堪人属意,最是虫虫。有画难描雅态,无花可比芳容。”(《集贤宾》)“虫娘举措皆温润,每到婆娑片恃俊。”(《木兰花》)
但是,柳永在贫困潦倒时,曾得到过妓女极大的帮助,为了得到他的一首词,她们不惜千金相赠。就是他死后,没有家属为之营丧葬,由歌女们聚资为他营葬,因此他变成了一个传奇人物。每逢清明,都有妓女们携酒肴于柳永墓前祭奠这位词人,时人谓之“吊柳会”,或叫“上风流冢”。《清平山堂话本》中的《江楼记》即是敷衍此事成为小说。把柳永恋爱故事的传说写成剧本的,有元曲《钱大尹智宠谢天香》,关汉卿著,剧本说明他赴考以前尚未结婚。如果不是“吊柳会”或“上风流冢”的人,甚至不敢到乐游原上踏青,并形成一种风俗,直到宋室南渡之后,这一风俗才中断。后人有诗题柳永墓道:“乐游原上妓如云,尽上风流柳七坟。可笑纷纷缙绅辈,怜才不及众红裙。”
二、柳永及其作品
1、柳永词的内容
(1)艳情词、爱情词。着重写他在秦楼楚馆、烟花柳巷的生活。①反映自己仕途失意以后的狎妓行乐的生活,既表现了他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又反映了他的浪子习气。代表作:《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游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佳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 2 恁偎红依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晌。忍把浑名,换了浅斟低唱。”
——上片着重写幽怨之情,下片重点写自己及时行乐的浪子情怀。体现了柳永的人生价值观,对士大夫的人生价值观有一定的怀疑、迷惘,对烟花柳巷的生活有一定的向往。
②反映了他和妓女之间的爱情。代表作:《雨霖铃》、《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忆帝京》(“借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等。如《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③反映妓女对正常爱情和幸福生活的渴望。如《迷仙引》、《集贤宾》等。
(2)宦情羁旅词。着重写自己漂泊失意的伤感、思乡怀清的伤感。柳永“尤工于羁旅行役”,此种反映了古代文人怀才不遇的悲愤,表达了对功名利禄的某种淡漠。在手法上,把汉魏乐府古诗中的游子思妇的题材与晚唐五代词中男欢女爱、离愁别恨的描写结合起来,情深意切、凄楚苍凉。代表作:《八声甘州》等。
(3)描绘都市风光词。词人描绘了北宋太平时期都市的繁华、社会的富庶,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代表作:《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番话。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献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2、柳永词的艺术成就
柳永是中国词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他在扩大词境、发展慢词、丰富词作表现手法上都有杰出贡献。
(1)发展了慢词长调。柳永之前,小令一统词坛。到柳永始大力创作慢词长调,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长调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小令:唐时文人于酒宴上即席填词,当作酒令,后遂称词之较短小者为小令。慢词:依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一般都比较长。)
在两宋词坛上,柳永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他现存213首词,用了133种词调。而在宋代所用八百八十多个词调中,有一百多调是柳永首创或首次使用。词至柳永,体制始备。令、引、近、慢、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长调短令,日益丰富。形式体制的完备,为宋词的发展和后继者在内容上的开拓提供了前提条件。
(2)多用赋体。吸收辞赋和骈文的长处,极善铺叙,层层铺叙,恣意渲染,在铺叙中渲染情感。
(3)雅俗并陈。俗者以口语入词,善于提炼俚俗语,“状难状之景,传难达之情”,但又俗不伤雅,雅者则可以熔铸前人诗句,气象宏大。
柳永不仅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而且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即变“雅”为“俗”,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表现世俗女性大胆而泼辣的爱情意识;表现被遗弃的或失恋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声;表现下层歌妓的不幸和她们内心美好的愿望;展现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
他化用前人诗句入词,却不见痕迹。如:“不忍登高临远”等句,实取自《楚辞·九辩》:“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又如:“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实际来自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3向板桥》诗中“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又如:“是处红衰翠减”,来自李商隐《赠荷花》诗:“翠减红衰愁杀人。”作为一个有独创性成就的词人,不仅要向民间学习生动活泼、通俗浅近的语言,使自己作品的语言具有时代性和群众性,同时,还要继承我国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使词的语言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文学性。柳永词的语言正是这样丰富多彩。
3、柳永词在宋词发展中的地位
关于柳永作品的评价,自宋以来即有分歧。各家评语有一点比较一致的,即认为他引用俗语,不登大雅之堂,作品主题多与妇女有关,不免尘下,但也因此而为广大人民所喜爱。从西夏来的使臣说,凡有饮井水处即能歌柳词。这和他采用民间俗语入词有关。其《乐章集》所见词中词中用俗语者其实不多,其实不如黄庭坚。
宋人对柳词有较为公允的评价。
王灼《碧鸡漫志》说他“序事闲暇,有首有尾,亦间出佳语,又能择声律谐美者用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说:“其词格固不高,而音律谐婉,语意妥贴,承平气象,形容曲尽。”这是因为柳永用晚唐律赋的笔调铺陈当时京城的承平气象,富丽风光,如《乐章集》第一首《黄莺儿》:“黄鹂翩翩,乍迁芳树。观露湿缕金衣,叶映如簧语。晓来枝上绵蛮,似把芳心深意低诉。”用流利酣畅的文字,写出春光明媚的形象气氛。因此,比写凄苦之词如“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更为不易。他尤其擅长用老百姓日常的生活语言溶化入词,所谓“骫骳wei3bei4从俗”,能使“天下咏之”。文人雅士在这方面比赛不过他,只好承认他的词“极工致”。但又说他的词“多杂以鄙语,故流俗人尤喜道之”。比较有分析眼光的是近人夏敬观的评语,他认为:柳词当分雅俚二类。雅词用六朝小品文赋作法。层层铺叙,情景兼融。一笔到底,始终不懈。俚词袭五代淫诐之风气,开金元曲子之先声。比于里巷歌谣,亦复自成一格。
说柳词应分雅俚二类,极有见地,对于后世许多词人的作品,也都应该如此看待。例如苏轼、辛弃疾、李清照诸人的作品,都应一分为二,分别看待。
总体而论,我们可对柳词作如下评价:
(1)扩大了词的书写内容,把词从小庭深院引向市井都会、山城水驿,呈现出较为宽阔的画面,为后来词的创作开拓了新的领域。
(2)发展了词体,大量尝试慢词,从此写慢词就蔚然成风,为宋词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乐府余论》:“(柳词)一时动听,散布四方,东坡、少游辈继起,慢词遂胜。”(3)提高了词的表现技巧,结构采用铺叙承接的手法,描写采用白描的手法,对后世影响深远,口语的运用使宋词有了雅俗之分,丰富了词的艺术风格。
三、作品分析
1、背景与体裁
柳永仕途坎坷,四处漂泊,饱尝羁旅的滋味,因此在词中往往把山水风物、恋情相思与身世感叹交织在一起,这首《八声甘州》即是羁旅行役之作。“八声甘州”又名“甘州”,本是唐玄宗时教坊大曲的一个名字,后作为词调,因有八韵,故又称“八声甘州”。
2、词意与串讲
[原文]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词语]潇潇:下小雨的样子。清秋:清冷的秋景。
[词意] 面对着潇潇暮雨从天空洒落在江上,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凉清朗。[简析]是一首叙写羁旅漂泊、抒发感慨的词作。写登临纵目所见的秋色的萧瑟凄凉景象。
4 气势磅礴,境界开阔。
“对”领起,已写出登临纵目、望极天涯的境界,“对”字,说明上片所写都是抒情主人公的面对之景,既令人感到真切,又便于在景物中深入抒情主人公的主观情绪。“暮雨”上用“潇潇”,下用“洒”字来形容,就使人仿佛听到了雨的声音,看到了雨的动态。那是一阵秋天的凉爽萧疏的雨,而经过这场雨,“秋”就变得更“清”了。“秋”是不可以“洗”的,但词人却偏以为“秋”之“清”是由于“暮雨”之“洗”,使人生动、真切,觉雨后秋空清朗之状如在目前。“洒江天”,也是洒向空气中的灰尘,“洗清秋”,构思新颖别致。其中“雨”字,“洒”字,和“洗”字,三个上声,循声高诵,定觉素秋清爽,无与伦比。那苍茫的暮色、潇潇的秋雨、凄紧的霜风、冷落的山河、西沉的落日、无语的流水、辽阔的江天,构成了一幅旷达、阴沉、凄寒、寂寥的图景,融进了主人公的愁思,又增添了主人公的愁思。[原文]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词语]渐:逐渐。霜风:秋风。凄紧:凄冷逼近。残照:落日余晖。当楼:映照在楼上。 [词意]凄凉的霜风逐渐地迫近,江山一片冷清萧条,落日的余光照耀在楼上。[简析]分析:渐统领三句十二字,承上句而言,当此清秋复经雨涤,于是时光景物,遂又生一番变化。这样词人用一“渐”字,神态毕备。“渐”字写出秋已更深,雨洗暮空,乃觉凉风忽至,其气凄然而遒劲,直令衣单之游子,有不可禁当之势。冷落,既是写秋景冷清萧索,又是写作者的由冷清之景所产生的寒冷感受。“关河”是冷落的,词人所在之地,则被即将西沉的阳光照射着,景色苍茫辽阔,境界高远雄浑。“一“紧”字,又用上声,气氛声韵写尽悲秋之气。再下一“冷”字,上声,层层逼紧。而“凄紧”、“冷落”,又皆双声叠响,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量,紧接一句“残照当楼”,境界全出。这一句精彩处“当楼”二字,似全宇宙悲秋之气一起袭来。
写出高远的景色和开阔博大的形象,具有盛唐博大高远的气象。苏轼:“此语于诗不减唐人高处。”以上写仰望,往下转写俯视。
[原文]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词语]是处:到处。红衰翠减:花叶凋零。苒苒:渐渐过去。物华:美好的事物。
[词意] 到处红花凋零翠叶枯落,美好的景物渐渐地衰残。只有长江水,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
[简析]此两句写楼头所见。“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毕休。”红花绿叶也都衰败凋零了,一切美好的景物也都休止了。词意由苍莽悲壮,而转入细致沉思,由仰观而转至俯察,又见处处皆是一片凋落之景象。“红衰翠减”,乃用玉谿诗人之语,倍觉风流蕴藉。“苒苒”,正与“渐”字相为呼应。一“休”字寓有无穷的感慨愁恨。有意把实物虚化,由众芳摇落写出万景衰飒、节序如流。看到花木凋零,词人触景伤情,感触良多,但词人未明写,接下“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宇宙间始终不变的,只有楼前的长江流水。词人在感叹时光的消逝中,包含有对宇宙人生短暂与永恒、变与不变的哲理认识,时光在流逝,自己在变老,河水在东流,但流逝的时光,东流的河水又是永恒的。那“无语东流”的长江水,是萧瑟秋景中唯一富于生命力的东西;但江水东流,游子却不能东归。江水似也有情,在为淹留异乡者黯然神伤,默默流淌。一切景语,仿佛人语,为抒情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情寓景中,景中含情。
上片全是写景,且寄予着悲秋的感情。暗寓时间悠悠,隐蓄凄清落寞、惆怅万端的人生感伤。
[原文]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5 [词语]临:从高处往低处看。渺邈:渺茫遥远。淹留:长期停留在外。
[词意] 不忍心登高遥看远方,眺望渺茫遥远的故乡,渴求回家的心思难以收拢。叹息这些年来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
[简析]“不忍”句点明背景是登高临远,在结构上是转折翻腾,在感情上又多一番曲折、多一番情致:作者本在“登高临远”,遥望乡关,却偏要说“不忍”登高临远。同时,“不忍”二字反映了游子深沉的痛苦,打开了游子感情的闸门,想到自己年岁老大、落迫无成,奔波在羁旅道上,心情悲伤;如果登临时,再望见远方的山水,勾引起对故乡的思念,归家的念头就会难以收拾,内心增添一份悲伤。然后由想象转到自叹,自己近年来落拓江湖,东漂西荡,究竟又是为了什么呢?采用问句,加重语气,写出千回百转的心思和四顾茫然的神态,表达出“归也未能归,住也如何住”,即“归思”和“淹留”之间的矛盾,含有多少难言之隐在内。想归家,可功名无成,无颜见江东父老,有家不能归。
[原文]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词语]佳人:美人,古代作品中常用来指代所怀念的女子。颙望:抬头仰望。争:怎么。处:时候。恁:这样,如此。凝:表示一往情深,专注不已。
[词意] 想起美人,正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怎么知道我,倚着栏杆,愁思正如此的深重。
[简析]表面写佳人对作者的盼望,实际是加倍写出作者对佳人的怀念。为自己设想对方,抒发怀人之情,以增添一层曲折:表面写佳人对作者的盼望,实际是加倍写出作者对佳人的怀念;本是写自己望乡怀人思归,却从对面写“佳人”切盼自己回去写起。景象生动,体味真切,情感真挚动人;“佳人”怀念自己,出于想象,本是虚写,却用“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具体细节,写得真切真实。这里化用了谢朓的诗“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和温庭筠的词:“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梦江南》)的诗意,但更加真切动人。
“争知我”句,由对方回到自己,是为对方设想自己,爱人久盼自己未归,或许正在埋怨自己乐而忘返,最后又在家人面前为自己辩白:哪里知道我现在倚阑远望的时候,如此的愁苦呢?这里也是为对方设想自己,也是沿袭了上面的曲折手法:词中登高远眺之景,皆为“倚阑”时所见;思归之情又是从“凝愁”中生发;本写自己倚阑凝愁,却说“佳人”不知自己的愁苦。倚栏凝愁,本是实情,却从对方的角度设想,用“争知我”领起,又化实为虚,十分空灵,使思归之苦,怀人之情表达更为曲折动人。感情表达曲折,文笔如此多变,可谓达难达之情了。“倚阑干”,与“对”,与“当楼”,与“登高临远”,与“望”,与“叹”,与“想”,都相关联、相辉映。
如此由己及彼,由彼及己;由现实到想象,又有想象到现实,这种回环往复、曲折多变的文笔,反映了作者起伏翻腾的思绪,不仅写出了归思之切,相忆之深,也表现了自己对闺中人的关心和知心,把深婉细腻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3. 思想内容
该词以登高临远作为核心贯穿全篇。
上片:望中所见,融情于景
下片:望中所思,即景抒情
上片:羁旅悲秋
下片:思乡怀人
上片:羁旅之悲
下片:思乡之意
上片:坎坷的经历
下片:难言的痛楚
在潇潇雨后的清秋季节里,词人面对苍茫的落日、渐紧的霜风、冷落的关河和无语的江水,抒发了自己漂泊异乡的羁旅之愁和相思之情,曲折地透露了自己想有所作为而不成、想回归家乡而不能的矛盾和苦闷,隐括了作者在人生旅途上坎坷不平的经历。
4、前人评论
词有与古诗同妙者:“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即《勅勒》之歌也。([清]刘体仁《七颂堂词绎》)柳词格固不高,而音律谐婉,词意妥帖,承平气象,形容尽致,尤工于羁旅行役。(〔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其铺叙委婉,言近意远,森秀幽澹之趣在骨。([清]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
四、写作特点
1. 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这首词写羁旅行役之凄苦,空阔苍凉。词人以潇潇暮雨、空旷江天、凄惨霜风、冷落关河、万里夕阳为背景,有力地烘托出行人漂泊流离的困苦与孤独。因这典型秋景所引发的愁苦意绪也就如同滚滚长江水一样,奔流不息。下片写故乡之归思。词人翻进一层,设想家中的“佳人”也正倚妆楼凝望,盼望行人的归来。最终落实到己身。上片写望中所见,主在写景中营造情感氛围,以景语抒情,情景交融。下片主在抒情,下片在上片营造氛围和确定基调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开始抒情,上片为下片作出合理的铺垫造势,下片在上片的基础上顺势而为,自然而然,双方照应,情感的抒发更为深切。
2、独特表现手法 (1)虚实相生的手法
化虚为实,写自己思念爱人的情感,本来很虚,却从本对方想自己盼自己回家,用“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具体细节,写得真切真实;本写自己现在正在楼上倚栏发愁的实景,却从想象中,对方埋怨自己久而不归,乐而忘反,自己的辩白中写出,这是化实为虚。虚实相生,增加了词的表达的委婉曲折;虚实对比映衬,增加了词的情感表现的容量,本来自己的独望变成了双方关山远隔的千里对望,见出两地同心,俱为情苦。这虽是想象,却反映了作者对独守空闺的意中人的关切,似在遥遥相望中互通心曲,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从而暗示出:人未归而心已归,更见出归思之切,想念之苦。
(2)相反相成的映衬技巧
全词表达羁旅悲愁的情感,却通过选取和营造博大雄浑的意象来营造氛围,寄托情感,非常典型地运用了相反相成的映衬技巧,于雄浑博大的气象中,表达缠绵悱恻的情感。全词高旷古雅,气象雄阔,笔力苍劲,情感细腻,委婉深沉。苏轼曾称赞此词“不减唐人高处”(《侯鲭录》卷七)。
(3)设问的运用
上片中运用了设问,以设问引人深思,加强了语气,同时把自己有家不能归的无奈表达得淋漓尽致,寄托了对自己身世坎坷而落拓无成的慨叹。
3. 准确生动的语言 (1)善用引字
作者善于用“领字”生发句意,上片用“对”字领起开头两句,以烘托暮雨潇潇的江上清秋,接着又以“渐”字承上启下。下片以“望”字兴起思乡之情,又以“叹”字转到自身处境,最后从“想”字生发出对方妆楼遥盼的情景,并用来对照自己的乡愁。
(2)用词准确
本词大量的用词十分讲究,非常准确、精炼。如:“洒”,“洗”,“红衰翠减”,“物华休”,“无语东流”,“残照当楼”等,准确传神,富有生动性。
7 (3)双声叠韵词
此词采用双声叠韵词,以声为情,声情并茂。双声如“清秋”、“冷落”、“渺邈”等,叠韵如“长江”,“无语”,“阑干”等,它们错落分布,相互配合,时而嘹亮,时而幽咽。有助于增加增强抑扬顿挫,更好地表现心潮的起伏不平,思乡的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五、结 语
这首词章法结构细密,写景抒情融为一体,以铺叙见长。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语浅而情深。而白描手法,再加通俗的语言,将这复杂的意绪表达得明白如话。这样,柳永的《八声甘州》终成为词史上的丰碑,得以传颂千古。
六、扩展阅读
《鹤冲天》一词让柳永付出了落榜的代价。但却获得了世人的普遍热爱。
鹤
冲
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柳词“尤工羁旅行役”。柳永一生仕途不顺,奔波于各大都会,有很多羁旅行役的亲身体验。故写下不少羁旅行役之作。如其名作《雨霖铃》写与情人难以割舍的离别场面和伤感之情。据说当时僧人道士也热爱柳永词,《皇朝事实类苑》记载:开元寺一个叫法明的僧人,每饮至大醉,唯咏唱柳永词。临终前曾作一首偈语:“平生醉里颠蹶,醉里却有分明。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雨
霖
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望
海
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词的上片主要写杭州的繁盛;下片前半部分写杭州西湖的佳丽,后半部分称颂地方官的政绩。其中“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用白描手法,传为佳句。
七、思考题
1.柳永《八声甘州》是如何以秋景来烘托离愁的?
2.柳永《八声甘州》“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3.《八声甘州》下片转写佳人颙望,对表现全词的主题“羁旅之苦”有何益处?
《八声甘州》诗词教学教案5
八声甘州·故将军饮罢夜归来
宋代:辛弃疾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间。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译文
以前,汉代的李广将军,曾夜出与友人在田间饮酒,回到灞陵亭,下马住宿营,灞陵尉喝醉了出言侮辱他,虽然来时匆匆,灞陵尉可能还不认识李广将军。但李广将军闻名天下,桃李树虽然不会说话,树下自然成蹊。李将军在南山半腰里,一人一匹马去射猎,误把草丛里的石头当作老虎,弓弦发出了惊人的响声,箭镞射进了石头,把石头都射裂了。这样的英雄没有受到封侯,到了晚年,退居山村,过着耕田地、种菜园的生活。
谁去杜曲去种桑麻?我是不去的。我要穿上轻便的短衣,骑上一匹马,到南山去学李广射虎的生活。我要风流潇洒,慷慨激昂、谈笑愉快地过一个幸福的晚年。汉代开拓边疆,打击侵略者,保卫边疆的事业是伟大的,不少的人在这个长约万里的国境线上,建功立业。可是,为什么正在非常需要人材的当时,像李广将军这样有胆略、有才干而且是曾经在边疆建立过奇功伟迹的人,也落职闲居呢?我正在沉思的时候,纱窗外,斜风细雨,送来一阵轻寒。
注释
晁楚老、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生平不详。
解雕鞍:卸下精美的马鞍,指下马。
桃李无言:谚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司马迁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曾用此谚语来赞美李广虽然不善辞令,却深得天下人敬爱。这里代指李广。
裂石响惊弦:引用李广射石虎的典故。
岁晚田间:指李广屡立战功却没有被封侯,晚年闲居田园。
边开:指西汉时开疆拓土向外扩张。
甚:为何,为什么。
赏析
汉“飞将军”李广的故事广为人知,在古代诗文中也多所咏及。辛弃疾的这首《八声甘州》,便是其中的名篇。辛弃疾二十三岁即起兵抗金,南归以后亦所至多有建树。但因为人刚正不阿,敢于抨击_势力,遭到朝中奸臣的忌恨,不仅未能实现恢复中原的理想,且被诬以种种罪名,在壮盛之年削除了官职。他的这种遭遇,极似汉时名将李广。这首词即借李广功高反黜的不平遭遇,抒发作者遭谗被废的悲愤心情。辛弃疾在题语说“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可见他当时的情绪是非常激动的。后边说“戏用李广事”,则不过是寓庄于谐的说法罢了。
此词上阕聊聊数语,约略叙述了李广的事迹。据《史记·李将军列传》载李广罢官闲居时,“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开篇至“无言”数句即写此事。这里特别突出“故将军”一语,以之居篇首,表现了作者对霸陵尉势利人的愤慨。同时,词中直接把司马迁对李广的赞辞“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当作李广的代称,表示对李广朴实性格的赞赏。一褒一贬,爱憎分明。传文又载:“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射虎”二句即写此事。单人独骑横山射虎,可见胆气之豪;弓弦惊响而矢发裂石,可见筋力之健。李广如此健者而被废弃,又可见当时朝政之昏暗。传文又载李广语云:“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辛词中“落魄”二句即指此事。劳苦而不得功勋,英勇而反遭罢黜,进一步说明朝政之黑暗。一篇《史记·李将军列传》长达数千字,但作者只用数十字便勾画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生平主要事迹,且写得有声有色,生动传神,可见作者不愧为一代文豪。
与上阕不同,词的下片专写作者自己的感慨。唐代诗人杜甫《曲江三章》第三首“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诗句。作者在题语云“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此处即以杜甫思慕李广之心,隐喻晁、杨亲爱自己之意,盛赞晁、杨不以穷达异交的高风,与开头所写霸陵呵夜事形成鲜明的对照。其中“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一语,上应“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句,表现了作者宠辱不惊、无所悔恨的坚强自信。“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一句,借汉言宋,感慨极深沉,讽刺极强烈。
具体说来,它大致有以下几层含义:一是汉时开边拓境,号召立功绝域,健如李广者本不当投闲,然竟亦投闲,可见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乃古今之通病,正不必为之怅恨;二是汉时征战不休,健如李广者尚且弃而不用,宋朝求和讳战,固当斥退一切勇夫,更不必为之嗟叹。以上皆反面意,实则是痛恨朝政_,进奸佞而逐贤良,深恐国势更趋衰弱。作者遭到罢黜,乃因群小谗毁所致,故用“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之景作结,隐喻此辈之阴险和卑劣,并以点明题语所云“夜读”情事。此语盖用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惊风乱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诗意,但换“惊风”为“斜风”,以示其谗毁之_;改“密雨”为“细雨”,以示其谗毁之琐屑;又益以“轻寒”一事,以示其谗毁之虚弱。这样一来,使其更具有表达力。
辛弃疾的这首词,其句子隐括了不少前人的诗文。但是,他决不是简单地照搬古人语句,而是在隐括前人辞句时加进了生动的想象,融入了深厚的情感。如上阕写霸陵呵夜事,加进“长亭解雕鞍”的想象,便觉情景逼真;写出猎射虎事,加进“裂石响惊弦”的想象,更觉形神飞动。下阕“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一问,气劲辞婉,几经顿挫才把意思说完,情真意切,充满了无限悲愤。总之,这首词不仅抒情真切感人,而且语言上也多所创新,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创作背景
辛弃疾二十三岁即起兵抗金,南归以后亦所至多有建树。但因为人刚正不阿,被诬以种种罪名,在壮盛之年削除了官职。这首词写于淳熙十五年(1188年),作此词时,辛弃疾已年四十八。这首词即借李广功高反黜的不平遭遇,抒发作者遭谗被废的悲愤心情。
古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对小学生进行古诗词教学,其目的是让学生进行一定量的古诗词积累,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理解、领悟和欣赏能力。小编准备了以下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汇总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独坐敬亭山》
(一)导入课题,揭题。
1、今天,老师想向同学们请教一个问题:有谁知道李白是怎样的一个人吗?谁来告诉大家?你又是怎样了解的?
2、揭题:是啊,李白一生写了很多诗,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3、解题:“独坐”是什么意思?题目是什么意思?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识字,引入意境。
1、学习生字。播放
课件
:(字理识字)“亭字”的读音注意什么?亭是什么样的(顶尖,角飞翘下面有柱子。)怎样记“亭”字?(简笔画画亭的样子)“亭”字的一点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部分,飞起的角象秃宝盖,所以写宽些,丁字象亭檐及柱子。请同学们在生字表下照着写一遍。
1、听音朗读,初识古诗。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1)把诗读通读顺。
(2)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同桌读。
(三)再读,感悟诗意。
1、同学们再读诗,看有哪些词不理解的,可以通过看注释或者蜗牛文摘解决,也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理解。
2、集体交流词的意思。(“众鸟”许多鸟;“高飞尽”都高高的飞走了;“孤云”孤单的云;“独”独自;“闲”悠闲;“相看”互相看;“不厌”不满足;)
3、小组讨论交流诗句的理解。
4、全班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5、这首诗描写了那些景物?(鸟飞尽,云飘走了,孤山。)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凄凉)诗人的心情怎样?(孤单寂寞)
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 “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结句中“只有” 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篇二:望洞庭
一、导入新课
(一)背诵古诗。同学们已经读过不少古诗,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背一背自己最喜欢的古诗。
(二)刚才大家背了很多古诗。它们只是中国浩瀚诗海中的一滴水,其中很多古诗都是诗人漫游登临
写下的见闻感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等等都是这样的情况下写成的。
一千年前的一个秋天,有位诗人经过洞庭湖,洞庭的美景令他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歌
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学习的《望洞庭》,这位诗人就是唐代的的诗人刘禹锡。
(三)简单介绍作者:
刘禹锡,唐代的文学家,诗人。代表作《竹枝词》、《陋室铭》。
二、初读感知
(一)学生自读全诗。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教师提问:你掌握了那些字词的正确读音?你会怎样提醒别人注意这些读音?
(二)学习一下生字词:正音:和hè hé huó huò 潭、君是前鼻音。磨是多音字,螺是边音。
(三)再读一读,结合课文中的插图,理解一下诗句:看看你读懂了哪些诗句?可以帮助别人。还有
哪些诗句是你不懂得,需要别人帮助的。
(四)说一说,你觉得诗中哪些句子写的很美。你读了有怎样的感受和体验:
1.湖光秋色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注意:
① 和的意思是指和谐。
② 后一句是一个比喻句,让学生了解到未磨之镜,很模糊。而磨过的镜子很光亮,从而体会到洞庭
湖的湖面朦胧的意境美。
2.白银盘里一青螺:让学生想象一下常见的大白盘子里放一个青螺。结合一下文中的“白银盘”是指
的什么?“青螺”有指的什么?之后让大家想一想,青翠玲珑的君山,和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那是
一种怎样的感觉?怎样的美丽?
三、通过我们刚刚的学习,了解到诗中的意境很清新,很安静
我们来好好读一读,看看怎样能把它读好。(注意重音、停顿)中间可以指导学生,正因为作者对
于洞庭山水的热爱,所以笔下的洞庭是那么美丽。
四、通过学习,相信同学对于洞庭山水一定好奇,出示洞庭山水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一下现实中的洞庭山水
五、这样的美景,吸引着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诗文名篇。
1.出示:
杜甫《登岳阳楼》和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让大家读一读,背一背。
布置作业
一、解释加横线的词,并写出诗句的意思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诗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句中诗人把_______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认真背诵诗歌,仔细观察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把〈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篇三:忆江南
一、诗词对照,导入课题。
1、出示诗歌,学生自由读议。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高鼎《村居》)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晓景〉》)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
这些诗句都是写什么的?(江南春景)
2、江南春景之美,是历代文人骚客所吟唱歌咏的,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写江南春景的词,题目是《忆江南》。(板书课题)出示文本,读一读,比较诗词有什么不同。
3、简介词及词牌名。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可以配上乐曲歌唱。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因此又叫长短句。词有各种不同的词牌,比如:忆江南渔歌子。我们本节课将要学习的这首词,词牌名原是谢秋娘,自从白居易用忆江南为题填了三首词之后,词牌名就由谢秋娘变成忆江南了。
二、检查预习,了解学情。
通过课前预习,你了解了哪些有关本文的知识?(学生参照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老师适当补充。)
1、作者简介: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的诗大多反映中唐社会生活的重大问题,着重描写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其中叙事长诗《长恨歌》《琵琶行》最为。白居易还是词创作的有力推动者,《忆江南》《浪淘沙》《花非花》《长相思》诸小令,为文人词发展开拓了道路。
2、朗读情况:注意谙读作ān;最后一句读出反问的语气。
3、诗意理解。(学生根据预习情况自由说。)
4、提出不懂的问题。(能解决的互相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简要板书,留待课中解决。)
三、朗读感悟,理解词意。
1、再读课文,小组讨论。
带着以上问题,分组读课文,小组内进行讨论。
2、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探究。
(1)江南好
结合以前学过的有关江南春景的诗词想象:一个好字,包含了哪些江南的春景?(莺歌燕舞、绿柳红花)可以换成什么字?(美妙)好不好?为什么?从这个好字,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感情?(赞美、向往)
这正是作者忆江南的原因。
(2)风景旧曾谙
谙:熟悉。这儿风景之好并不是传闻,而是作者亲身体验、亲身感受的。
白居易曾担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青年时期,他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即六十七岁时,写下了包括本首词在内的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
(3)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作者写江南好,重点写了什么?(江花、江水)运用了什么方法?(比较:红胜火;比喻:绿如蓝)
这种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也可以见到,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4)能不忆江南?
这是个什么句子?(反问句)再读体会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和怀念,把读者也带入了无限遐想之中。)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江南真美呀,那儿的风景我曾经非常熟悉:太阳升起,江边的野花比火还红艳,春天来了,江水碧绿见底,如同蓝草一般。这能不让我回忆起江南吗?
4、指导背诵。
(1)再读体会。
(2)根据诗意想象画面。
四、阅读拓展,深入赏析。
白居易的《忆江南》从写成流传至今,已是一千多年,而且还将一直为后人吟咏赞颂,那么这寥寥数语为何能成为千古佳句流芳百世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三首《忆江南》。
投影出示:
1、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2、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3、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以下是人教版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欢迎大家查看。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时安排:3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牧童》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5.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2.交流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全诗。
四、三读古诗,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把体会到的情感,记录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4.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出诗歌表现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4.练习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教学《舟过安仁》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生活的诗。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顽皮的孩子。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感受不一样的童年生活!
二、初读感知,理解大意。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篙、棹、遮)
2.同桌互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全班指名朗读全诗,正音,注意停顿。
4.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5.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棹:船桨。怪生:怪不得。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6.全班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三、入情入境品读诗句。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两个孩子淘气可爱、天真顽皮。(从“张”、“使风”等动作中看出)
3.诗人喜欢孩子吗?你喜欢他们吗?为什么?
学生放飞想象,仿佛和诗中的两个小童一起收篙停棹、张伞使风,听到了水声、风声、欢笑声,想到了自己曾做过的调皮事,怎能不喜欢呢?而诗人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
4.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话写在下面。(诗中两个孩子的顽皮举动,肯定会让学生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来,老师加以点拨就是思想感情)
5.汇报展示:用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的画,并让学生加以解说。
(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肯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个孩子的聪明和顽皮,同时诗人对两个顽皮孩子的喜爱和赞赏。)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感情朗读,带着顽皮、喜爱的情感自由朗读古诗。
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3.诵读古诗。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牧童》《舟过安仁》。
2.默写《牧童》。
3.选择其中一首古诗,根据诗意画一幅图画,或者改编成一篇小短文。
第三课时 教学《清平乐·村居》
一、导入,解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解题。
“清平乐”是词牌名,并不是题目,“乐”读作“yuè”。词是诗歌的一个种类,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古代的词,都可以伴乐歌唱,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来当做词牌。“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闲居的人家”。《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二、自读全词,正音。
1.自由读词,注意读准字音。
2.难读字正音,引导学生读准:檐、媚、翁、媪、亡赖、剥
3.指名读,全班齐读。读出韵律节奏。
三、再读全词,理解词意。
1.自由读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语意思。
2.交流自己读课文的收获,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茅檐:茅草盖的屋子。醉里:喝了酒后,微微有点醉意。吴音:吴地的方言。这里泛指南方方言。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密和睦的样子。翁媪:老翁、老妇人。锄豆:在豆田里锄草。无赖:音同“无赖”,这里指顽皮、可爱。
3.同桌结合插图和注释,讨论理解句子意思,全班交流:
房子是用茅草盖的,屋矮檐低;门前有一道溪流,岸边长满青草,绿水青草相映,更显得碧清可爱。不知是谁家的两位斑斑白发的老夫妻喝过几杯酒后,醉醺醺地用地道的土语对话,互相取悦,语调柔媚亲昵。
大儿子在河东的豆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子,只有我最喜欢的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爬着卧着剥莲蓬玩。
四、品读全词,体悟感情。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2.请学生自由谈所“看到”的画面。
3.再读全词,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乡村条件简朴,但环境优美,夫妇恩爱,孩子勤劳,生活温馨,难怪令人陶醉。
4.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悟。
5.全班朗读,注意表达思想感情。
6.熟读成诵。
五.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1.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2.改编歌曲,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唱《清平乐·村居》。
3.收集、背诵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古诗词。
古诗词是一种有特殊格式及韵律的文体,它以古体诗、近体诗为代表。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大班语言古诗词教案,供大家参考。
大班语言古诗词教案1
活动目标:
1、能在掌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初步理解诗歌的寓意。
2、能大胆地朗读诗歌。
3、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引导幼儿在诗歌中学习,感悟生活。
5、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准备:
1、户外散步时观察牵牛花,狗尾巴草,
2、教学挂图
活动过程:
1、谈话引入主题:“你知道的牵牛花,狗尾巴草是什么样子你喜欢他们吗?为什么?
2、结合教学挂图,教师朗读诗歌,提问:
(1)、为什么“我”喜欢牵牛花,牵牛花是怎样的?
(2)、为什么“我”爱狗尾巴草,尾巴草是怎样的?
3、幼儿学习朗诵诗歌,鼓励幼儿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4、组织幼儿讨论,牵牛花,狗尾巴草都是十分平凡的花草,可它们都有不平凡的地方,我们可以向它们学习些什么?
大班语言古诗词教案2
活动目标:
1、了解古代书籍的阅读方式,对古诗诵读活动有兴趣。
2、会有表情地朗诵七言绝句,初步有顺序地摆放诗句。
3、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4、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5、引导幼儿在古诗中学习,感悟生活。
活动准备:
1、大图书一本,《山行》音乐磁带,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一份。
2、幼儿大拇指上画红娃娃(绿娃娃),大号字四份。
活动过程:
1、小朋友,这儿有本有趣的书。我们一起来看!
你觉得什么地方有趣呢?
教师小结:古时候的书就是封面在下面,封底在上面,看书时从后面一页页往前翻。
2、告诉你们,这本书里还藏了一首古诗呢!我们再来看一遍。教师翻书并念古诗《山行》。
这首古诗的名字叫什么?是哪一个大诗人写的?描写了哪个季节的景色?
3、你们想来学这首古诗吗?
出示大号字《山行》。小朋友,跟我念。
教师念一句,幼儿念一句。(第一遍)
用好听的声音来念。(第二遍)
我们连起来念,会念的小朋友声音响亮一点。(第三遍)
我们再来一遍。
4、这张纸上还有几幅图画。你们猜猜看,这些图画里藏的是哪个字宝宝?(认识“山、石、白云、车、花”)
5、现在我们来做个游戏,看颜色标记念。
我是黄娃娃,黄颜色画的字宝宝我来念。那红颜色的字宝宝谁来念?绿颜色画的字宝宝呢?(四张纸)
6、红娃娃、绿娃娃真能干!
这儿还有字卡,你们会把这些字卡排成一首古诗吗?那请你来排一排,念一念。可以去念给后面的老师听。摆对了,念得好,老师还会奖你一个五角星。
7、念好的小朋友可以将字卡收起来,坐在椅子上,跟着录音机一起唱《山行》这首诗。(放音乐磁带)
附:
古诗《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大班语言古诗词教案3
【设计意图】
寒冷的冬季,是各种花草树木枝叶枯萎凋谢的季节,而“梅花”却不畏严寒,不屈不挠,生长特别旺盛。它是我们中华民族与中国的精神象征,具有着强大而普遍的感染力和推动力。为了培养孩子不畏酷寒、凌霜傲雪的品格,特设计了古诗《梅花》的教学活动。
【活动目标】
1、了解梅花的特点,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2、感受古诗所表现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体会梅花不畏酷寒、凌霜傲雪的品格。
【活动准备】
1、古诗《梅花》挂图1幅、课件、语言CD。
2、古筝《渔舟唱晚》音乐。
【活动过程】
一、以谈话形式引出活动内容。
请幼儿猜一猜:在冬天里,大部分花受不了寒冷的袭击都凋零了,可有一种花却不怕严寒,傲然挺立在风雪之中,这是什么花?
二、欣赏梅花图片,了解梅花。
1、出示梅花图片,请幼儿观察和欣赏。
2、启发幼儿用“梅花”说一句话。
小结:冬天是梅花盛开的时候,梅花有很多枝干,没有叶子,有白色的、黄色的、粉色的,还有红色的,散发出淡淡的香味。
三、引导幼儿想象画面,初步感知古诗的意境。
1、欣赏教师配乐朗诵,启发幼儿在脑海中想象出古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跟随课件轻声朗诵,读准字音,想象画面。
3、引导幼儿说说:你想到了什么画面?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4、设计提问:“凌寒独自开”是什么意思?从这句话里,你感到梅花是一种怎样的花?在这首诗里、严寒中盛开的梅花是什么颜色的?它有没有香味呢?你是从哪一句知道的?培养幼儿不畏严寒、凌霜傲雪的品质。
四、启发幼儿在音乐的伴奏下,边朗诵古诗边根据古诗情境进行绘画。
【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在美工区用吹画、点画的形式制作梅花。
【活动反思】
活动开始,通过谈话,引起了幼儿对梅花的兴趣。在欣赏梅花的图片及课件中,了解了梅花的特点:颜色、形状还有花瓣的数量等。多数幼儿对古诗的内容非常熟悉,所以在教师引导下,大多数幼儿朗诵的较熟练,并且还能够用“梅花”说出一句完整的话。
通过朗诵,使幼儿感受到了古诗的意境美,体会到了梅花不畏酷寒、不屈不挠的品格。
为了让幼儿进一步了解梅花的基本特征,在延伸活动中还预设了吹画、手指点画等操作活动,不仅增加幼儿对梅花的印象,还会使动手能力得到提高。
看完《八声甘州》诗词教学教案有什么收获吗?欢迎分享给您的朋友及同学!
[《八声甘州》诗词教学教案解读]相关文章
- 感恩挫折学会坚强 [感恩挫折,学会坚强教案]
- 2021九年级语文总复习优质教案
- 幼儿园小班音乐游戏活动教案《小老虎吃糖》|爱吃糖的小老虎
- 预防感冒幼儿教案
- 《四个太阳》教案
- 用数对确定位置教案|数对的表示方法
- [哈尼音乐《舂》教案]
- 2021幼儿园小班教案范文()
- 2021幼儿园大班教案范文【幼儿教案】
- 【Unit,6,Do,you,like,bananas?教案】do you have a 教案
- 春节晚会演讲稿
- 春节晚会演讲稿_1
- 2022春节晚会领导演讲稿
- 2023诗词读后感800字8篇(完整)
- 与茶和雪诗词3篇(全文完整)
- 2023年红色经典诗词3篇【优秀范文】
- 思念故乡诗词,菁选2篇
- 2023形容园林诗词
- 2023年形容无助绝望诗词
- 2023年形容一个人孤单诗词,菁选3篇【完整版】
- 全面解读东北大学
- 公共厕所卫生规范(GB,T17217-2021)解读4
- 2021年全国两会精神解读(10大热点解读)
- “三牛精神”解读+标题+金句
- 2022 生物学科教学任务计划解读
- 初中政治教师教学西方教育随笔解读
- 2022 政治教育教学工作总结解读
- 政治教师读书随笔解读
- 2022 生物科学专业大学排名解读
- 乌尔都语专业大学排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