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学与环境的关系【五篇】

时间:2022-05-05 13:05:03  来源:网友投稿

《科学》(英语:Science)是美国科学促进会(英语: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简称:AAAS)出版的一份学术期刊,为全世界最权威的学术期刊之一。《科学》是发表�,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科学与环境的关系5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科学与环境的关系5篇

科学与环境的关系篇1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摘要:环境与健康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本文介绍了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总结了在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损耗、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土地荒漠化和干早、环境污染以及城市化等多方面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人类健康,环境,环境与健康

Abstract: the environmental and health is the eternal theme of human being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relation of environment and health, summarizes the influence brought to human health in global climate change, ozone layer depletion, biodiversity loss, land desertification and drough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many aspects.

Keywords: human health, environment, environment and health

引言:人类活动与其生存环境密切相关, 不同的环境对健康影响差异很大, 构成不同的健康问题。而环境与健康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中国正面临着环境和健康问题(如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破坏、环境质量恶化等)的重大挑战。近年来,环境污染导致的人体健康损害问题越来越突出,“癌症村”和重金属污染造成健康损害事件频现,造成了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环境与健康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并且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而我们人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实现人类的健康发展, 显然环境与健康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1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环境是由大气水土壤、生物和矿物等各种因素组成的有机整体, 它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又是人类活动的制约因素。人体通过新陈代谢与外界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交换与能量交换,使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经常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 这种平衡的实现是保持人体处于健康状态的基本条件; 如果环境异常变化超出了人体正常生理调节范围, 则可能引起人体某些功能和结构发生异常的甚至病理的改变。人与环境物质上密切相关, 1973 年汉密尔顿( E.T.Hamilot )调查了220名英国人血液中60余种化学元素的含量, 同时将其与相应的地壳元素丰度进行对比,结果发现: 除C、H、O、N 和Si 外, 其它元素都具有很好的相关关系。

现代环境变化是一个包括全球变化的复杂的综合体。19 90 年美国的《全球环境变化研究议案》将全球环境变化定义为:全球环境( 包括地质气候海洋、水资源、自然灾害大气化学、生态系统和土地生产力系统) 中能改变地球承载生命能力的变化。也有将全球环境变化定义为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组成地球生命支撑系统的生物物理和生态系统在大尺度水平上的变化。因此, 广义的全球环境变化除包括大气臭氧层的损耗和全球气候变暖外, 还包括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土地利用格局与环境质量的改变( 水资源污染、荒漠化森林退化等)、人口的急剧增长等。

2 现代环境与健康关系的研究进展

2.1 原生环境与人体健康

地理环境中能引起或促进人体发生疾病的自然因素, 据它们的致病功能,可分为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直接因素是直接引起人体疾病的地理环境因素, 主要有极端地理环境因素化学元素的地理分布异常、病原生物群落、精神因素; 间接因素是在人体疾病的发生和流行过程中起间接作用的地理环境因素, 它们往往是疾病发生的条件或诱发因素。

2.2 人类地球化学活动与人体健康

在自然界, 化学元素主要靠水和生物进行迁移, 随着人类新技术的发展和对地球资源的开发利用, 产生了强烈的金属迁移, 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地球化学元素的迁移和赋存形式, 使环境中某些化学物质突然地增加和出现了环境中本来没有的合成化学物质, 造成极为严重的环境污染。

从影响人体健康的角度, 环境污染一般具有影响人群范围大、作用时间长污染物种类多污染情况复杂等特点; 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 与污染物的性质浓度、污染途径、作用方式等有关; 重金属污染物, 现已成为威胁人类发展的重大环境问题。重金属通过空气水食物等渠道进人体内, 产生遗传毒性、生殖毒性等, 它们具有抗生育能力, 阻碍胚胎的正常发育, 影响和儿童的正常成长, 同时威胁着成人的健康, 严重限制人类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2.3 生物多样性与健康

生物多样性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生存必需品, 并在对生命的保护和面对压力生命所具有恢复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在地球上的动植物物种消失的速率,比过去6 50 万年之中的任何时期都要快上100 倍, 大约每天有100个物种灭绝,这样的丧失是不可逆转的。从长远来看,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将使人类生存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受到严重威胁。

2.4 荒漠化干旱与健康

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土地荒漠化和干旱严重威胁着人群的健康。荒漠化和干旱会影响粮食产量,导致营养不良饥饿甚至是饥荒;干旱致使世界性的水资源短缺更加严重;干旱容易导致森林火灾的发生,火灾产生的浓烟会引起附近居民患呼吸系统疾病,甚至导致婴幼儿死亡;荒漠化带来的沙尘暴除了进一步加速干旱区域的贫瘩化和荒漠化, 给工农业和交通运输带来严重危害之外,还可能诱发多种疾病, 危害人类健。

2.5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 ,简称POPs)与健康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指具有持久性、生物蓄积性半挥发性和毒性, 能在大气环境中长距离迁移并能沉积回地球, 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有机化合物。19 97 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UNEP )提出了需要采取国际行动的首批12 种POPs 。POPs 在环境中降解缓慢、滞留时间长, 可以沿食物链逐级放大, 导致低浓度存在于大气水土壤的POPs 物质可通过食物链对处于最高营养级的人类健康造成严重损害; POPs物质因具有半挥发性, 使得它们能够以蒸汽形式存在或者吸附在大气颗粒物上, 可在大气环境中作远距离迁移, 并通过“ 全球蒸馏效应” 和“ 蚌锰跳效应” 沉积到地球的偏远甚至极地, 导致全球范围的污染传播; POPs不仅导致人类肝、肾、神经系统等器官组织中毒, 具有致癌性致畸性和致突变性等, 而且具有内分泌干扰作用, 影响人类的生殖和繁衍能力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POPs ) 的跨界污染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

2.6环境激素(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简称EDC )对人体健康的威胁

环境激素( EDC ) 是指扩散于环境之中、能使人和物的生殖机能产生混乱并形成生殖障碍的一类化学物质的总成, 它是被人类广泛使用并积累于环境中的合成化学物质14, 是近年来被逐渐认识的一类新的环境有害物质。目前, 怀疑对人类健康有直接影响的化学物质约为20 多种, 现在能够证明或间接证明属于环境激素的物质有67 种, 加上重金属福、汞、铅, 共有70种。其中, 能够对生态环境造成长久危害的首推二嚷英DDT多氯联苯( PCB )可谓是“ 世纪三毒”。环境激素具有很难分解的特点, 环境激素一旦散放到大自然中, 几乎得不到分解而在环境中循环, 由于生物链的存在, 可使环境激素在生物体内不断受到浓缩和蓄积; 环境激素的最可怕之处, 在于它能影响机体的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 从而影响人类的生殖功能, 影响到后代的质量。

2.7城市化与健康

城市化已经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内容, 目前全世界大约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但是, 过快的城市化进程造成了贫穷、环境退化和无法满足的需求, 带来了拥挤大气污染水资源缺乏、三废处置难、传染病流行交通事故城市热岛效应等众多问题,这无疑给人口健康带来了不良影响。城市健康问题已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

3 我国环境与健康的恶性循环

良好环境使人心情愉快、心旷神怡、精神焕发,有益于劳动者身心健康,更好地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环境恶化使劳动者心烦意乱、精力分散,产生厌恶、憎恨情绪,劳动者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进而阻碍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环境问题、健康问题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两大问题,环境问题引发健康问题,健康问题带来环境问题,我国环境与健康关系处于恶性循环中。

3.1环境问题引发健康问题

影响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因素很多,环境污染是影响人民健康的重要因素。江泽民指出:“环境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如果环境保护搞不好,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就会受到影响,甚至造成一些疾病流传。”一是环境问题对身体健康的影响。目前,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是严重影响我国人民健康乃至生命安全的突出环境问题。水是生命之源,水质直接关系人体健康。由于受水污染的影响,我国的“癌症村”已超过200 个。我国首份城市PM2.5 研究报告《危险的呼吸》指出:2010 年,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因PM2.5 污染造成早死人数分别是2349、2980、1715、726,共7770 人。土壤污染造成的血铅儿童事件不断:2009 年,陕西凤翔县一家铅锌冶炼公司排放废水、废气,导致至少615 名儿童血铅超标;2010 年,湖南郴州市疾控中心和市儿童医院一共查出152 人血铅超标,45 人铅中毒,且中毒者均为14 周岁以下儿童。近年来,我国城市中不少夫妇因污染不能生育或生下畸形儿。二是环境问题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杜· 舒尔茨认为,人类全部工作和生活在多种不同的环境之中,这些环境全都会影响人类的感觉,影响人类的行为。人类已经破坏和污染了许多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土地、水源、空气都遭到破坏。结果导致了这种环境对人类行为的消极影响。根据《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2007)》数据显示,60.7%公众对食品安全最不放心,39.7%公众担忧装修涂料安全,25.8%公众对空气质量“气”愤满膺,41.8%公众把服装材料污染视为“心腹之患”。多种不同性质的环境污染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甚至造成抑郁等心理精神疾病。“人与周围环境关系一旦破坏,就会给人带来精神上的疾病——抑郁。在城市化地区,人们的精神抑郁状况十分严重。”据世界卫生组织保守估计,我国抑郁症患者高达3000 多万,已经进入心理疾病高发期。

3.2健康问题带来环境问题

文明是人类所创造的各类财富的总和,健康是人民创造各种文明的本质要求。农业文明、工业文明都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建设生态文明要求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健康状况直接影响个人的生命长短,影响人民对生态文明的贡献。引发环境问题的原因众多,人们从经济、认识、科技和政治等方面寻找根源,其实,健康问题也是影响环境的一个根源。一是身体不健康的环境影响。身体不健康,人就没有精力和体力,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无法形成有利于生态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身体有病还需要看病就医,在医疗、预防、保健等过程中产生大量医疗废弃物,这些具有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是环境污染的来源之一。保护生态环境需要财政投入,财政状况及其投向将影响生态环境。有关组织估算,中国大气污染造成的环境与健康损失占GDP 的7%,2020 年将达到13%;上海每年由于大气污染造成的健康损失相当于8 个亿。这些损失不仅影响我国财政收入,而且影响生态环境投入。何况在健康方面投入多的话,必将影响生态环境的投入。二是心理不健康的环境影响。生态环境问题是人类行为的结果,而人类行为又与人类的心理息息相关。面对生态环境问题,许多心理学家引入生态维度,试图揭示生态危机的心理根源,研究心态与生态的共生关系。他们认为,环境不是心理生态系统的一个部分,而是把心理看成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心理失衡会引起整个生态系统失衡,整个生态系统的失衡又会影响到心理健康。罗扎卡(Roszak)在其专著《生态心理学:重建地球,治愈心灵》中,分析了精神健康、行为环境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认为治愈地球与医治人的心灵是同一过程。生态心理学把环境危机看作一种心理危机。心理不健康还会影响人民消极对待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因此,身心健康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前提,只有身心健康才能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小结

我国是一个既有现代化大都市又有广大落后农村地区的发展中大国, 人口众多, 环境压力大, 兼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具有的多种环境健康问题, 既有严重的原生环境问题, 又叠加了人类活动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最近几十年是我国发展最快的时期, 但同时也是自然生态环境变化最剧烈的时期, 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相互作用, 在全球环境变化的背景下变得更加复杂。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人类社会的发展, 全球环境的变化以及一系列环境问题随之出现, 人类健康也因此受到了重大影响。如何克服这些消极的影响, 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已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课题和挑战。我们应根据已有的成果, 本着科学的态度不断探索和总结, 最终才能得以实现地球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不断繁荣。

参考文献

[1]王五一, 李日邦, 谭见安. 我国21 世纪环境、健康与发展研究的重点领域和主要方向(J).地理科学进展,16(1):n-14 .

[2]苏平, 彭秀健. 环境与健康[J].人口学刊,2001 ,28(4):48-52.

[3]朱惠刚. 环境与健康是人类永恒的主题[J].环境与健康杂志,1999,16 (l):l-3.

[4]沈照理.水文地球化学墓础〔M〕. 北京: 地质出版社,1993.

[5]朱颜明. 环境地理学导论〔M〕.北京: 科学技术出版社,20 2

[6]U.S. NSF.Our Changing Planet.The FY 1997 U.S

Global change research program.Washington D C.1997:l-72.

[7] Mcmichael T.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Climate

Change and Health(J).IHD PUPDATE,2003,3.

[8] 陈浮勤, 孙成权. 国际全球环境变化研究核心计划(一)〔M).北京: 气象出版社,1992.

[9]常学秀,文传浩.重金属污染与人体健康(J.云南环境科学, 20以),l(3): 59-61.

[10]Huynen M.Scenarios and Global Healht:the Road Ahead.IHDP Update , 2003,3.

[11]Goer.SA,濒临失衡的地球[M].陈嘉映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7.

[12]彭少麟.恢复生态学及植被重建[J].生态科学,1996,15(2):26-31.

[13]彭少麟.中国南亚热带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及其生态效应〔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1995,1(4):403-41.4

[14]Menne B,Bertollini R.The heath impacts of desertification and

Drought[J].The newslettr Of thet convention to combat desertification,2000,11(12):4-6

[15]董玉瑛, 冯霄.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分析技术和处理研究进展〔J〕.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3,4(6):49-5.

[16]陈志伟.环境激素对生物与人体的危害[J].生物学教学,2002,27(5):1-2.[17]黄娟,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环境生产力探析[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8]李辉.PM2.5危害猛于车祸[N].生命时报,2012-12-28.

[19]董毅,袁锋.陕西凤翔县数名儿童血铅含量超标[EB/OL].[2009-08-06].>

科学与环境的关系篇2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学习目标】

1、了解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人地关系不同发展阶段人类对环境的态度、出现的环境问题和人类的对策。

2、理解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及发展问题的相互关系。

3、理解环境伦理观的概念。

4、通过对人类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理解,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课前预习学案】

【基础知识梳理】

一.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

1.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 在各个阶段人类与环境分别表现出什么关系?

3.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其内容和原则是什么?

二.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1.传统的伦理观观念是什么?

2.环境伦理观的观点是什么?

制作:李莉 审核:阎志波 教师寄语:不知则问,不能则学 2015.3.4

【课堂探究学案】

【探究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2.分类(根据人类对其影响的程度)

天然环境: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环境,例如原始森林、高山草甸、大漠盐湖、极地苔原等。

人工环境 ①人类在天然环境基础上,经长期社会劳动所创造的、须由人类介入才能维持的环境。如城市建筑、工矿设施、农田水利、畜群牧场等。

②因人类活动不合理而遭到破坏的环境。如,因水土流失而成的石山劣地、因过度放牧而成的荒漠流沙等。

例1、人类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类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人类环境有别于其它的生物环境。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三类

B.通常所说地理环境,是指自然环境

C.地理环境的中心事物是城市

D.现在人类赖以生存和从事各种活动的环境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共同组成的

2.下列四个选项中,全部属于社会环境的一组是 ( )

A.土地、岩石、矿物 B.村落、城市、泰山游览区

C.阳光、水、大气 D.丘陵缓坡、人工草场、水产养殖场

【探究二】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的发展阶段

例2、人类文明经历了从采猎文明到农业文明再到工业文明以及后工业文明的演进,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环境问题不同。完成3—4题。

3.采猎文明时期,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 ( )

A.自然灾害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B.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C.人类对生物资源的破坏 D.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加剧

4.环境问题成为全球性的问题,是从 ( )

A.采猎文明时期开始 B.农业文明时期开始

C.工业社会开始 D.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探究三】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1)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2)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其内涵包括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三个方面。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3)原则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例3.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有关内容,回答5、6题。

5.下列主张和观念,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是(  )

A.可持续发展重在经济的持续发展

B.发达国家应当限制消费

C.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唯一目标就是发展

D.在保护全球环境时,发达国家应当承担更多的责任

6.读右面可持续发展系统示意图,回答以下各题。

(1).关于可持续发展内涵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指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方面的持续发展 ②生态持续发展是目的 ③社会持续发展是基础 ④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2).图中①②③④字母表示的含义分别是(  )

A.①生态系统 ②社会系统 ③经济系统 ④人的管理调控

B.①生态系统 ②经济系统 ③社会系统 ④人的管理调控

C.①社会系统 ②生态系统 ③经济系统 ④人的管理调控

D.①社会系统 ②经济系统 ②生态系统 ④人的管理调控

【探究四】如何正确区分环境伦理观与传统伦理观。

例4.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是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变革,是人类行为方式的要求。据此回答7—10题:

7.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首要问题是 ( )

A.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B.积极发展国家工业

C.积极发展科技,开发新能源 D.治理污染

8.在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保持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首要目标是 ( )

A.开展生态旅游 B.发展畜牧业 C.增加木材总量 D.改善生态环境

读下面漫画,回答9~10题。

9.本漫画反映的主题问题是 (  )

A.世界经济发展差距的“南北问题”

B.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粮食问题”

C.世界性水资源紧张问题

D.以石油为主的能源紧张问题

10.造成漫画所反映的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  )

A.世界资源的总量不足和时间分配上的不均匀

B.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有过长期遭受殖民侵略的历史

C.发达国家利用其先进的技术和雄厚的资金对资源进行垄断

D.人口的急剧增长以及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

【教学检测学案】

我国一些城市在绿化过程中,耗费巨资移植大树进城.据统计,移植大树的成活率不超过60%,据此回答1—2题:

1.移植大树成活率低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病虫害防治不力 B.移植过程中受损伤

C.生存环境改变   D.人为破坏严重

2.大量移植树木对树木原生地可能造成的影响有 ( )

①加剧水土流失②诱发地质灾害③增加酸雨频率④影响生态群落⑤增加地表水的下渗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①②③ D.②③④

下图是我国历史时森林植被遭破坏地区分布图,读图回答3—4题。(双选)

3.图中秦代以前和西汉时期相应地区森林植被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是( )

①气候变化 ②兴修水利 ③毁林开荒 ④营造帝王宫殿和陵墓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4.关于下列地区森林现状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a地区为温带针阔叶混交林

②b地区以人工林、次生林为主

③c地区森林覆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d 地区已成为我国最大的采伐林区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5.图中c地区与森林破坏有关的常见自然灾害和生态问题有( )

①沙尘暴 ② 泥石流 ③水土流失 ④ 台风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青海湖是我国第一大湖泊,也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但是青海湖流域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近年来,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使本来就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化。阅读材料回答6—7题:

6.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脆弱的根本原因是: ( )

A.地形崎岖;河流众多 B.地处青藏高原,气候寒冷

C.光照弱,植被覆盖率低 D.生物种类单一,数量少

7.如果在青海湖地区开展水土综合治理工作,切实可行的措施是 ( )

A.改良耕作制度、实施围栏封育、轮封轮牧

B.大力实施以乔木为主的植树造林工程,提高森林覆盖率

C.充分利用水资源发展灌溉,扩大耕地面积

D.引进物种,增加生物种类,提高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绿色GDP”正成为当前人们热门的话题。所谓“绿色GDP”,是指现行GDP总量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的保护服务费用后剩下的部分,即“绿色GDP”=GDP总量一(环境资源成本十环境资源保护服务费用)。据此完成8—9题。

8.从根本上说,要实现GDP的绿色增长,就必须 ( )

A.降低经济增长速度 B.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C.提高劳动生产率 D.提高环境资源成本

9.目前,一些国家通过设置绿色壁垒、技术壁垒限制我国产品出口,对此,我们应该( )

①在产品环保、技术标准上与国际接轨

②开发绿色产品,提高产品质量

③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④采取必要的措施,适当提高关税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2007年,随着巴厘岛国际会议的结束,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出现了转机。结合下图完成10—11题。

10.图中显示,工业CO排放量大于50亿吨的大洲主要分布是( )

A.亚洲 B.欧洲 C.北美洲 D.大洋洲

11.对CO排放引起后果的叙述并不正确的是 ( )

A.荒漠扩大 B.生物种类和生产率提高

C.沿海土地盐碱化增强 D.气象灾害增加

继煤、石油、天然气后,能源“家庭”又出现了“可燃冰”,它是天然气在100多个大气压, -10℃的的条件下与水形成的水合物,其储量极为丰富,且目前开发技术已日益成熟,据此完成12—13题。

12.“可燃冰”生成在( )

A.南北两极 B.海底 C.地壳内部 D.地幔内部

13.开发利用“可燃冰”将产生的环境效益有( )

A.取代所有核电站,改善大气质量

B.无二氧化碳排放,减轻“温室效应”

C.取代水电站,改善大气质量

D.部分代替煤和石油,减轻对大气的污染

结合“我国部分防护林分布示意图”,完成14—15题。

14.国家大力推行“退耕还林”政策的直接目标

①增加木材产量②提高生态质量③提高农民收入④调整农业结构,正确的是 (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5.关于图中各防护林主要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①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农田

B.②防风固沙、保持水土、保护农田

C.③抵御海风,海浪和暴雨的袭击

D.③进行平原绿化、美化城市环境

50年前的“北大荒”是一片人迹罕见的荒原,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数十万官兵和热血青年将它变成了名符其实的"北大仓”,但目前,我国政府决定停止“北大荒”垦荒。据此回答16—18题。

16.文中所说的“北大荒”是指 ( )

A.松嫩平原 B.三江平原 C.宁夏平原 D.华北平原

17.目前政府决定停止垦荒的原因是 ( )

A.该区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停止垦荒是为了保护森林资源

B.全国人口吃饭问题已经解决,不再需要将它作为商品粮基地

C.该区是全国最大的沼泽地,停止垦荒是为了保护珍贵的湿地资源

D.该区剩的荒地开垦条件差,不适合开垦耕作

18.近代湖泊和沼泽的消亡加速的原因有   (  )

①土壤侵蚀,导致入湖泥沙量大增②人为富营养化过程③围湖、围海造田,使湖沼和海滨滩涂面积剧减,乃至消失④大量引水灌溉和河流的截流改向,使水量减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据报道,近些年来,日本一些科学家提出了“零排放”的概念,认为世界上没有“无用之物”,一切废物都能被利用起来,并把实施“零排放”的社会称为“循环型经济社会”,经政府、企业和科技界的共同努力,日本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据材料回答19—20题

19.日本政府认为的“循环型经济社会”应该是 ( ) A.完全不排放废弃物 B.不开采自然资源

C.最佳生产、最少消费 D.适量消费、最少废弃

20.下列行为符合“零排放”概念的是 ( )

A.秸杆燃烧后灰还田 B.推广使用干电池

C.采富矿弃贫矿 D.用牛粪培育蘑菇

二、综合演练与思维拓展

21.读A.B两幅图,回答:(10分)

(1)A图反映出的主要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环境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图中主要由于自然原因造成的环境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B揭示的主要环境问题是: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据图A分析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3分)

22.下图是“我国西部某地区人口—生活能源—荒漠化关联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将下列有关内容的数字代号填入相应的空格中,使关联图成立。(3分)

①耕地生产力下降 ②草场退化 ③平均收入减少

A_________ B_________ C_________

(2)为缓解该地区生活能源不足的问题,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该地区可开发的新能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2分)

(3)针对图示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请你为该地区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至少答5点)(5分)


科学与环境的关系篇3

第一单元第二章 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班级 学习小组 姓名 评价

学习目标:

1.掌握环境中的生态因素,提高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能力。

  2.小组合作,用对照实验的方法探究影响生物生活的生态因素。

3.热爱自然,爱护环境;全力以赴,快乐学习。

预习案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先通读课本12-17页,勾画并记忆什么是生态因素及其分类并会举例?明确各种非生物因素对动植物的影响。明确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尝试设计对照实验。勾画并记忆生物与生物之间的4种关系,并会举例。能够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再完成教材助读设置的问题,依据发现的问题,然后再读课本或查阅资料,解决问题。

2.本节重难点: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分析;对照实验

教材助读

一、环境中的生态因素

1.阅读12页,勾画并记忆生物圈的概念。 所有的 与其 的总和就叫生物圈。

2.阅读12页,勾画生物的生活环境包括什么?勾画并记忆生态因素的概念及分类。

二、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1.阅读13-15页的两段文字,勾画光、温度、水分对动植物影响的例子,尝试举出3个课本以外的例子。

2.阅读14-15页的“探究”,勾画并用序号标出探究的过程。尝试探究“温度对金鱼呼吸的影响”。

3.阅读16页的“科学方法”, 勾画并理解对照试验的概念,尝试写出做对照试验的注意点(至少2条)。

三、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1.阅读16页,明确什么是生物因素。勾画并写出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并联系实际生活举例。

四、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阅读17页的“资料分析”,简要写出骆驼和骆驼刺怎么适应炎热缺水的荒漠?海豹怎么适应寒冷环境?蚯蚓使环境发生怎样的改变?

2.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环境在不断 ,生物在不断 以适应环境。共同造就了今天的生物圈。

我的疑问(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预习自测

1.对于生长在农田中的青蛙来说,它的环境是指( )

A.农田中的植物、蛇、昆虫等 B.阳光、空气、水、土壤等

C.上述A和B的总和 D.上述A和B的总和加上其他的青蛙

2.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这说明影响其生活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

①水分 ②空气 ③温度 ④光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 下列生物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

A.水稻和稗草     B.猫和老鼠    C.人和猪    D.蚂蚁和蚱蜢

4. 下列不属于生物适应环境的是(  )

A.蚯蚓疏松土壤  B.仙人掌的叶变成了刺

C.鲫鱼必须生活在淡水中 D. 炎热缺水的沙漠中生活的骆驼尿液非常少

5.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物的生存依赖于一定的环境 B.自然界中每种生物受到周围其他生物的影响

C.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断适应环境 D.生物只能适应环境

探究案

探究点一:仔细观察13页图1-12小麦田示意图,写出图中影响小麦生活的生态因素(注意分类),并说明各生物因素与小麦之间的关系。

探究点二:课本14-15页“探究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实验中,怎么做到阴暗和明亮两种环境?如何保证鼠妇分布不均是因为关照不同,而不是其他因素?为什么每组要用10只鼠妇而不是1只?为什么要统计10次?

探究点三:如何区分生物与环境关系中的“适应”与“影响”?并举例说明。

答案:例如,地衣使岩石风化;蚯蚓疏松土壤;大树底下好乘凉等。

答案: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表现为生物本身的一些变化,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则是环境的一些变化。例如,生活在干旱地区的植物根系比较发达,有利于吸收水分,是对干旱环境的适应;由于植物的存在使得森林中很凉快,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训练案NO.0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戈壁大沙漠中植物稀少,起决定作用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A.阳光 B.温度 C.水分 D.空气

2.“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句话所包含的是生物间的什么关系?

A.竞争 B.捕食 C.种内斗争 D.合作

3.北极狐的耳朵很小,它的生活环境中与此相关的主要因素是

A.阳光不足 B.温度较低 C.水分较少 D.食物缺乏

4.蜜蜂蛰敌时,会释放出一种外激素,召集其他蜜蜂一起向敌害进攻。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A.种间斗争 B.种内斗争 C.捕食 D.种内互助

5.下列叙述中,属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的是

A.“春来江水绿如蓝”   B.“雨露滋润禾苗壮”

C.“草盛豆苗稀”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6.下列属于对照实验中的一组对照的是

A.低温和干燥 B.低温和潮湿 C.低温和室温 D.高温和干燥

7.下列叙述与干旱环境中的植物特征不符的是

A.具有发达的根系 B.具有肥厚的肉质茎 C.具有较大的叶片 D.具有厚厚的角质层

8. “朝蝇暮蚊”揭示了哪种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A.水分 B.温度 C.空气 D.光照

9.海南某香草园生长着许多薰衣草使园中充满着芬芳气息,这一现象主要说明

A.生物能影响环境 B.环境能影响生物 C.生物能适应环境 D.环境能适应生物

10.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下列各项能说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A.夏天大雨过后,蚯蚓常常会爬出地面 B.树林底下好乘凉

C.鸟类迁徙 D.沙漠中的仙人掌,叶退化成刺

11.下列四种生态条件下,最可能使昆虫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警戒色适应的是

A.草地、有毒昆虫、食虫鸟    B.草地、无毒昆虫、食谷鸟
C.枯叶、有毒昆虫、食谷鸟 D.枯叶、无毒昆虫、食虫鸟

12.人们将一种叫“水葫芦”的植物引种到昆明滇池后,这种植物很快在滇池中蔓延,甚至威胁到其他生物的生存。这说明了

A.生物能适应环境 B.生物不能对环境产生影响

C.生物既能适应环境 ,又能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D.生物既不能适应环境 ,也不能对环境产生影响

13.红树林枝繁叶茂、根系发达,能扎根于海滩淤泥中,有效的防止波浪对海岸和海堤的侵蚀。红树林的根系发达属于

A.生物对环境的依赖 B.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C.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D.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4.在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实验中,小组内的四个同学,在测量过程中的不同做法,哪个是正确的?

A.甲在裸地看到一个小水洼,非常高兴地把干湿计放在小水洼边测量空气湿度

B.乙在裸地、草地和灌丛三个不同地点,早中晚各分别测量了一次,并认真记录

C.丙坚持每次都用同一个干湿计来测量三个不同地点的空气湿度

D.丁为了更方便稳妥地测量,在灌丛中把干湿计放在地上进行测量

15.山顶、山腰、山脚生长的植物种类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环境因素主要是

A.水分    B.温度    C.阳光    D.土壤

16.下列可以用调查完成的是

A.人体外部形态描写 B.植物叶片的结构 C.中学生患近视的情况 D.青蛙怎样捕食

17.连续阴雨时,生活在土壤中的蚯蚓会爬出洞穴,此现象与生物哪一因素有关?
A.呼吸       B.营养   C.排出体内废物       D.生长和繁殖

18.生长在自然条件下的一株棉花,影响它生存的生态因素是

A.生物因素 B.阳光、温度、水 C.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D. 非生物因素

19.下图绘出了5种鱼的耐盐范围和耐温范围。在这5种鱼中哪一种是北极海的特有种,哪一种只能生活在热带湖泊中?哪一种的分布最广泛?

    A.2,3,5       B.5,1,4        C.3,4,5 D.2,1,5        

20.日常生活中总有“春兰秋菊”,“南橘北梨”之说,造成上述植物生活差异的生态因素依次是

A.温度和水分 B.光和温度 C.水分和光 D.土壤和温度

答案:1-5: 6-10: 11-15: 16-20:

班级 学习小组 姓名 评价

二、填空题

21.为探究环境因素对蚯蚓生活的影响,有同学设计了下面的实验:取3个大小一样的广口瓶,分别贴上甲、乙、丙标签。在甲、丙瓶中放入湿润的肥沃土壤,在乙瓶中放入经烘干的肥沃土壤。然后在3瓶中同时各放入5条大小及生活状况相同的蚯蚓(如图3)。观察一段时间后:

(1)哪瓶中的蚯蚓蠕动能力会明显减弱? ,因为蚯蚓的呼吸依靠湿润的体表来完成。

(2)甲乙两瓶的实验现象说明:影响蚯蚓生活的环境因素是 ,其中, 瓶是对照装置。

(3)若将丙装置放在暗处,则可以进一步探究 对蚯蚓的影响。

科学与环境的关系篇4

浅论环境科学与生命科学的关系,生命环境-

摘 要: 环境科学所研究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物活动规律的科学,研究生物各个层次的种类、结构、功能、行为、发育和起源进化,以及生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等的科学。因此,环境科学和生命科学息息相关,环境科学需要研究生物,生命科学则推动环境科学和环境保护的发展。

关键词: 生物研究 环境科学 生命科学

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环境的物理、化学、生物三个部分的学科。环境科学所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及其能量的总体。而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所创造的人工环境。

一、环境对生命科学的影响

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已经取得迅速发展。在经济高速发展之际,环境的变化愈来愈引起广大公众的关注。人与环境,就像鱼和水一样密不可分。环境创造了人类,人类依存于环境,受其影响,不断与其相适应;人类通过自身的生产活动不断改造环境,使人与自然更和谐。生活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和健康意义重大,适宜的生活环境可以促进人类健康长寿。反之,如果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有害物质处理不当,使环境受到破坏,将损害人类健康,威胁子孙后代。

(一)环境对人体健康有直接影响。环境污染物主要来自工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废水、废气、废渣,包括城市垃圾等。在人体内存在的元素中,除碳、氢、氧、氮能形成各种体内的有机物质外,其他元素都各以一定的化学形态和结构形成各种生物配合体、功能蛋白质、酶等而存在于人体组织中,或作为组成人体结构的材料,或作为血氧运输的载体,或作为酶的激活剂,或作为体液中电解质平衡的调节剂,或作为人体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的通讯员。这些元素协同作用,共同完成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所以,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直接影响到人体的健康,破坏元素之间的协调和控制,人体失去平衡就会诱发各类疾病。

(二)自然环境是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的。环境变化是由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和社会的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因此,必须研究污染物在环境中物理、化学的变化过程,在生态系统中迁移转化的机理,以及进入生物体后发生的各种作用,包括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和致癌作用。这就需要我们有丰富的生命科学理论知识作为基础,深刻了解细胞的形态结构与新陈代谢,以及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死亡、癌变,及遗传变异的相关机理。

(三)人文环境突出了人类对生命科学的掌握和控制。生命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和发展阶段,各大师都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和理论,例如达尔文的选择论、分子遗传学说等。时至今日,各学科的科学工都已从掌握的生命程式中找到各自所涉及科学的一些规律的认知。科学工对生命科学这一学科的认识和研究直接引导着人类向前发展。

二、环境科学与人类活动同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

环境为人类提供生存条件(包括提供发展经济的物质资源)。人类通过生产和消费活动,不断影响环境的质量。人类生产和消费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迁移、转化过程是异常复杂的,但必须使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同输出之间保持相对平衡。这个平衡包括两项内容:

一是排入环境的废弃物不能超过环境自净能力,以免造成环境污染,损害环境质量,这就要求我们利用生命科学的知识提高环境的自净能力。

二是从环境中获取的可更新资源不能超过它的再生增殖能力,从环境中获取的不可更新资源要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有关社会经济的决策必须考虑生态学的要求,以求得人类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加强环境保护,重视生命科学

(一)切实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类健康与环境的质量有密切关系,因此我们要切实保护环境,政府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环保政策,增强环保工作的制度性和建设性。人们应该从自身做起,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促进人类健康发展。

(二)着手净化社会环境以求稳定和谐社会。这个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最近几十年全球的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很自然地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生命科学的研究中,当然最主要的就是自动化技术,我们可以看到近些年来,各国在研究生命科学的时候大量应用自动化技术,并且自动化技术在生命科学的研究中越来越重要。人类要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充分利用计算机成果,帮助生命科学的研究和推动其发展的进程。

(三)提倡尊重科学兼以敬畏可贵的生命。坚持科学发展观是推动生命科学发展的必经之路。对于生命,每个人都应对其充分尊重和敬畏。生命的意义不仅是生物存在的特征,生命赋予生物的不是简单的一条命而已,更多的是深刻理解生命本身存在的意义。基于科学的前提之下,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培养优秀的创新人才方是推动生命科学领域不断前进和进步的上策。

综上所述,环境科学与生命科学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生命科学的发展能丰富环境科学知识,有利于环境保护,同时,环境科学也能为生物的存活提供保障。



浅论环境科学与生命科学的关系,生命环境-

摘 要: 环境科学所研究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物活动规律的科学,研究生物各个层次的种类、结构、功能、行为、发育和起源进化,以及生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等的科学。因此,环境科学和生命科学息息相关,环境科学需要研究生物,生命科学则推动环境科学和环境保护的发展。

关键词: 生物研究 环境科学 生命科学

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环境的物理、化学、生物三个部分的学科。环境科学所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及其能量的总体。而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所创造的人工环境。

一、环境对生命科学的影响

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已经取得迅速发展。在经济高速发展之际,环境的变化愈来愈引起广大公众的关注。人与环境,就像鱼和水一样密不可分。环境创造了人类,人类依存于环境,受其影响,不断与其相适应;人类通过自身的生产活动不断改造环境,使人与自然更和谐。生活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和健康意义重大,适宜的生活环境可以促进人类健康长寿。反之,如果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有害物质处理不当,使环境受到破坏,将损害人类健康,威胁子孙后代。

(一)环境对人体健康有直接影响。环境污染物主要来自工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废水、废气、废渣,包括城市垃圾等。在人体内存在的元素中,除碳、氢、氧、氮能形成各种体内的有机物质外,其他元素都各以一定的化学形态和结构形成各种生物配合体、功能蛋白质、酶等而存在于人体组织中,或作为组成人体结构的材料,或作为血氧运输的载体,或作为酶的激活剂,或作为体液中电解质平衡的调节剂,或作为人体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的通讯员。这些元素协同作用,共同完成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所以,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直接影响到人体的健康,破坏元素之间的协调和控制,人体失去平衡就会诱发各类疾病。

(二)自然环境是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的。环境变化是由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和社会的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因此,必须研究污染物在环境中物理、化学的变化过程,在生态系统中迁移转化的机理,以及进入生物体后发生的各种作用,包括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和致癌作用。这就需要我们有丰富的生命科学理论知识作为基础,深刻了解细胞的形态结构与新陈代谢,以及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死亡、癌变,及遗传变异的相关机理。

(三)人文环境突出了人类对生命科学的掌握和控制。生命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和发展阶段,各大师都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和理论,例如达尔文的选择论、分子遗传学说等。时至今日,各学科的科学工都已从掌握的生命程式中找到各自所涉及科学的一些规律的认知。科学工对生命科学这一学科的认识和研究直接引导着人类向前发展。

二、环境科学与人类活动同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

环境为人类提供生存条件(包括提供发展经济的物质资源)。人类通过生产和消费活动,不断影响环境的质量。人类生产和消费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迁移、转化过程是异常复杂的,但必须使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同输出之间保持相对平衡。这个平衡包括两项内容:

一是排入环境的废弃物不能超过环境自净能力,以免造成环境污染,损害环境质量,这就要求我们利用生命科学的知识提高环境的自净能力。

二是从环境中获取的可更新资源不能超过它的再生增殖能力,从环境中获取的不可更新资源要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有关社会经济的决策必须考虑生态学的要求,以求得人类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加强环境保护,重视生命科学

(一)切实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类健康与环境的质量有密切关系,因此我们要切实保护环境,政府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环保政策,增强环保工作的制度性和建设性。人们应该从自身做起,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促进人类健康发展。

(二)着手净化社会环境以求稳定和谐社会。这个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最近几十年全球的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很自然地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生命科学的研究中,当然最主要的就是自动化技术,我们可以看到近些年来,各国在研究生命科学的时候大量应用自动化技术,并且自动化技术在生命科学的研究中越来越重要。人类要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充分利用计算机成果,帮助生命科学的研究和推动其发展的进程。

(三)提倡尊重科学兼以敬畏可贵的生命。坚持科学发展观是推动生命科学发展的必经之路。对于生命,每个人都应对其充分尊重和敬畏。生命的意义不仅是生物存在的特征,生命赋予生物的不是简单的一条命而已,更多的是深刻理解生命本身存在的意义。基于科学的前提之下,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培养优秀的创新人才方是推动生命科学领域不断前进和进步的上策。

综上所述,环境科学与生命科学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生命科学的发展能丰富环境科学知识,有利于环境保护,同时,环境科学也能为生物的存活提供保障。

科学与环境的关系篇5

浅谈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现代社会的人们对生存环境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在追求高水平的居住条件的同时,也试图寻找一种高品质的生活方式与理想的生活状态。面对当前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气候变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如何做到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成为建筑业发展讨论的焦点。本文将通过我国现阶段的建筑与环境发展现状入手,分析如何做到建筑与环境的融合。

关键词: 生存环境 质量 品质 环境问题 建筑与环境

abstract: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china’s economic level, the quality requirements of modern society, people’s living environment. people in the pursuit of a high standard of living conditions, while also trying to find a high quality lifestyle and ideal living conditions. the face of rapid population growth, excessive consumption of resources, climate variability,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ecological destruction and other issues threatening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how to achieve the harmonious unity of the building with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discussion. this article will start by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current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 analysis of how to do the integration of architecture and environment.keywords: architecture and environment of the quality of living environment quality environmental issues

中图分类号:tu-0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建筑与环境

房屋建筑是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居住场所和生活之地,同时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房屋建筑在当代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尤其在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住宅的发展趋势呈现出数量稳定增长、质量不断提高、设备逐步完善,还逐步发展建设出具有特色的住宅。房屋建筑也是一个巨大的能源资源消耗行业。在建筑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建筑节能成为国家的一项长期性的强制性推广政策。我国正积极倡导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等等,在建筑行业中,建筑设计的节能问题成为今后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大地有机、天人合一”的思想。人作为环境的一部分,生存于环境之中,又改造着环境。尤其在建筑方面,建筑是人类最富予环境性的一项内容,它充分体现着人与自然、建筑与环境的融合。建筑与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建造一栋建筑就意味着与周边的环境发生关系,从而导致一系列的相互作用,进而形成自然环境系统与建筑环境系统之间的动态交换。从气候、地形等宏观因素到使用者对建筑的微观调控都会对上述系统物质交换产生影响。建筑环境设计主要是解决建筑自身与周围环境的关系,通过室内外空间、环境的艺术处理以及绿化景观的变化、统一,从而达到人文、环境、发展的和谐统一。现阶段而言,建筑师们在建筑与自然环境中的寻求和谐因素中进行了深刻的探索。

建筑在具备居住性、实用性、技术性等基本功能外,还要体现艺术性、文化性、审美性、和谐型等内涵。近年来,众多房屋建筑在进行设计规划时过多的注重房屋建筑的外在造型以及外观,把注意点集中在与房屋建筑配套的相关工程建设和房屋建筑的绿化景观设计上,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房屋建筑和周遭环境的协调性,没有综合地区的地理、社会、环境、人文等信息。再加上城市建筑有着严格的功能要求和空间特征,具有高度的程式化和不随意性,所以要想做好建筑与环境的融合,面临很大的困难。

当代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与此同时,人类社会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严重挑战。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之前的城市建筑设计理念和设计思想。在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考虑到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并将环境与经济、社会同等对待,充分发挥环境的优势因素。

二、绿色建筑

在全球都进入可持续发展阶段时,人类的进步改变着世界,同时也带来了众多与大自然交融中的复杂问题。人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生态环境发展中的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在城市建筑规划方面,如何做到城市建筑融入大自然之中的成为建筑师的任务。建筑与环境设计思想的发展在于,建筑已经成为改造环境的一个契机。建筑师对建筑基地的原生环境日益重视,并将之列入建筑设计的内容之中,有的还将恢复和改善建筑基地的自然状况、绿化环境作为建筑的目的之一。因此,时下盛行的“绿色建筑”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

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而且,我国能源、土地、水、原材料等资源严重短缺而实际利用效率却很低、环境污染严重且仍在不断加剧。随着国家节能环保意识的增强和能源短缺的压力,“节能建筑”、“绿色建筑”备受关注。绿色节能建筑是中国建筑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绿色建筑体系是基于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原则, 以“绿色”经济为基础,“绿色”社会为内涵,“绿色”技术为支撑,“绿色”环境为标志建立的一种新型建筑体系。在研究上,它将自然、人和人造物纳入统一研究视野, 不仅研究人的生活、生产和人造物的形态, 而且也研究人赖以生存的自然发展规律, 研究人、自然与建筑的相互关系。在目标上,它追求人、建筑和自然三者的协调和平衡发展。在方法上,它主张“设计追随自然”。在技术上,它提倡应用可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不污染环境、高效、节能和节水的建筑技术。绿色建筑所代表的是高效率、环境好而又可持续发展的建筑, 自身适应地方生态而又不破坏地方生态的建筑。它所寻求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模式。绿色建筑要赋予建筑以生命。它是一个能积极地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智能型的、可调节的系统。

现代建筑是一种过分依赖有限能源的建筑,它具有高能耗、低效率特点,这不仅是导致能源紧张的重要因素,而且还是环境问题的杀手。据统计,全球能量的50 %消耗于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为了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绿色建筑主张调整或改变现行的设计观念和方式,使建筑由高能耗方式向低能耗方向转化,依靠节能技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以及开发新能源,使建筑逐步摆脱对传统能源的过分依赖,实现一定程度上能源使用的自给自足。因此,绿色建筑设计必须深入到整个建筑生命周期中考察、评估建筑能耗状况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绿色建筑必须做到的是节能。首先,注重研制、优化保温材料与构造,提高建筑热环境性能。在建筑物的内外表面或外层结构的空气层中, 采用高效热发射材料,可将大部分红外射线反射回去,从而对建筑物起保温隔热作用。美国已开展大规模生产热反射膜,主要用于建筑节能。还可运用高效节能玻璃, 硅气凝胶——新型节能墙材, 以提高节能效率。绿色建筑还要考虑新能源的利用,尤其是太阳能。我国大部分地区都适合利用太阳能资源,太阳能是一种最丰富,便捷,无污染的绿色能源,也是21世纪居住建筑设计上广泛推广的绿色节能设计之一。将太阳能利用装置纳入到建筑设计规范当中,在设计时将太阳能热水器设备纳入到建筑设计之中预留太阳能设置位置,特别是在厨房卫生间内。如果太阳能热水器能够充分加以推广应用,就可以大大节省常规能源,也是绿色建筑的发展方向。

“环境协调”是近年来建筑界的一种新主张,它实质上就是强调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建筑师想要做到建筑与环境的统一首先应该在恢复自然意识上着眼改革,在思想上进行转变,实现建筑设计与环境的融合,最终形成建筑环境的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观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一种特别从生态系统环境和自然资源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和模式。我们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充分融合地域、地区、气候、环境、地形、材料、文化等等各方面因素,共同实现建筑与环境的统一。

三、结束语:在建筑设计中,今后发展的趋势就是充分合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结合人、建筑、环境与经济、节能等多方面,提高建筑的整体效益。尤其以我国建筑能耗大的现状,建筑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应得到应有的重视。做好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实现建筑设计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紧随世界建筑步伐,是我国建筑业发展的大方向。

参考文献:

[1]大卫.劳埃德.琼斯. 建筑与环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2] 谢德强.绿色生态建筑[j].山西建筑.2008(23)

[3] 何滔. 浅析建筑与环境的关系[j]. 中国房地产业. 2011(12)

[4] 陈文薇.浅论现代建筑与环境的关系[j]. 中国科技财富. 2010(22)

[5] 冯建皓. 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探讨[j].大科技. 2011(04)

推荐访问:关系 环境 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