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间当作朋友读书笔记【10篇】(完整)
时间:2023-01-02 18:10:05 来源:网友投稿
把时间当作朋友读书笔记1 其实,在读完这本一看名字疑似烂大街的时间管理心灵鸡汤文时,我已在阅读过程中写了不少感想感悟。以前很少看这类型的书,大多是看一些专业相关的书。但至少这本《把时间当做朋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把时间当作朋友读书笔记【10篇】(完整),供大家参考。
把时间当作朋友读书笔记1
其实,在读完这本一看名字疑似烂大街的时间管理心灵鸡汤文时,我已在阅读过程中写了不少感想感悟。以前很少看这类型的书,大多是看一些专业相关的书。但至少这本《把时间当做朋友》,我看了以后觉得很值,也反省很多,经常看了一段便需要掩卷沉思一番。有对之前活过的人生的一个简单回顾与总结,有对自身心智的仔细审视,有对未来的发展方向的展望。
时间的属性决定了,被它穿透的一切都将凝固成历史,无法更改。
我们并不是要去改变时间,而是改变自己,通过管理自己改变自身的时间属性。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到的风景你会意想不到。
心智的力量——实践出真知知识科技发达的现在,想要获取知识实在容易。少,不好;多了,也不好。我们需要去甄别知识的可靠性,我们渐渐地更依赖去看别人的经验、请教别人问题,而不是自己主动的去实践得到答案。如果你有条件去实践得到问题的答案,尽早去行动,我们一生做的事,大多都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别人的经验永远比不过自己的经历。永远记住,马上行动是最重要的。
心智的力量——改变态度,而不是去抱怨抱怨最浪费时间,即便抱怨得正确。抱怨不仅要花费时间,还会引发负面情绪,使你丧失斗志。同时最重要的是,抱怨本身不会改变任何事实。生活中有太多事可以让我们不停地去抱怨,抱怨公司、抱怨上司、抱怨应试教育。有些人说不抱怨不行啊,那还让我怎么去发泄啊。天呐,这么多正面积极的发泄方式你却要偏偏选择对自己伤害最大的一种,我还能拿什么拯救你?
绝大多数人都不喜欢考试,因为考试意味着需要努力才能拿到通行证,否则就成了拦路虎。如果,避不开通过考试的方式来获得通行证,与其抱怨不如热爱。
只要你去改变你的态度,你就会发现你的世界会因此发生转变。
很多人总是对那些无趣的事(很容易就能发现身边的同学同事对他们自己上的课或是做的工作都提不起多少兴趣,整天抱怨课程本身无聊;讲课的老师水*差;工作没有意义,总是做重复的事。整天哀怨,成熟的人会改变自身的态度来使这些变得有趣。
心智的力量——自省“吾日三省吾身”,不仅是反省,也是总结和计划。在实现目标的路上,有冲劲是必须的,但也要牢记“我们的认知不仅可能也确实往往背离现实”。目标同一个,实现的道路有许多条,但如果连目标的可行性都没了,这条路怕是会让你迷失方向了。自以为是最可怕,需要不断的质疑自己,质疑自己所学所想所做,往往有不一样的思想火花产生,也能让我们不断进步。
心智的力量——计划性我是一个喜欢计划,但执行力不够,拖延症老犯的矛盾体。许多计划最终没有按时完成甚至之后也不会去完成,事后会懊恼一会,然后开始找借口说服自己,给自己一个安心的理由,“这次安排的计划太多了,做不完也没办法”、“期间计划外的事情这么多,怎么完的成啊”、“都忙了一天了,休息一下也是应该的”,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总结一下——这个计划没完成也没什么大不了,下次一定好好完成。说的严重点,我其实根本就没有重视计划这件事。还是喜欢给自己定计划,为什么呢,因为我喜欢给自己有一个安心放松的理由。
在大学期间喜欢给自己制定周计划表,但往往是322结果(前三天按时完成,并且有热情,之后的两天开始拖拉,不能按时完成,最后的两天基本不去执行了)。当我发现这个个人规律的时候,放弃了计划,觉得随性更适合我,并自认为计划对我没什么用。当我开始阅读本书,第一次看到“心智的力量”,静下心来反思后,我决定重新拾起计划。
心智的力量——执行力当计划完后,马上去行动,我相信很多人在计划刚开始的时候都能做到这一点,因为做出计划之前心里一定想着去好好完成的。但像我这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理想与懒惰并存的人来说,长期坚持的去执行计划——这件事很难。
有执行力的人不会拖拉,不管这个目标所需要的时间有多长,都能坚持做下来。我欣赏,也希望成为,同时也在努力成为这样的人。仔细想想,我为什么经常被其他事打断计划,因为我贪心,我想都做好——不管是计划内的事还是计划外的事,但太多的事实告诉我,要想做好每件事,你得先专心做好一件事。
心智的力量——学习能力人刚出生并不与其他动物有多大区别,而我们之所以在地球上占据了主导地位(仅相较于其他生物来说),学习能力成就了人类。
学习某样技能,总体进展基本符合阶梯状增长。有的时候,你会很长时间没有一点点进展,但在未来的某一刻开始感觉突飞猛进,所谓醍醐灌顶,一通百通,之后则又是一段“*台期”。高手为何总是感到寂寞,因为他们就是孤独着过来的,试问多少人在“*台期”决定半途而废。
学习是自发性的。学生总是因为不喜欢老师而拒绝学习,而原因总是千奇百怪甚至无理取闹——他的上课风格不喜欢,他曾经为难过我故意叫我起来回答我不会的问题等等。老师是来帮助你学习的,而不是要求你学习的,没有任何理由可以作为拒绝学习的借口。
教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现在这个思想很多人都能接受并在实践,自以为学会了往往带有个人欺骗性。
清楚明了地表述你自以为了解的东西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容易。有的时候,你没能给别人讲清楚,可能是你自己没想明白。更多的时候,被教者的提问,往往会令你发现你的想法还有很多不全面的地方。不要吝啬你的时间,不要吝啬你的精力,更不要目光短浅,记住,教别人等于自己学,只有学好的人才可能教会别人。另外,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在知识上不吝共享的经历,最终会让你明白这是最好的助人为乐的方法,并且获得的永远都是尊重。
心智的力量——自制力读李笑来先生对时间的理解,越阅读越心惊,我的过去以及未来到底还要浪费多少时间才能明悟——时间从客观上看恒定向前的,从个体上看是可控的,让自己控制自己的大脑,而不是让大脑控制你。这里的大脑,我个人的理解是被感官支配的低级控制中心。睡懒觉,真的挺舒服的,你的感官带给大脑的愉悦让大脑决定不要起床,继续睡懒觉吧。这样的大脑太容易被感官的舒适达到满足状,往往失去了更深层次更复杂的行为所带来的心灵愉悦。
心智的力量——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要相信自己的记忆力,“遗忘”是我们的自我保护功能。如果不经常整理已经输入到大脑的信息,过段时间这些信息就会变得无序,“明明记得但死活说不上来”就是这样的例子。文中多次提到记笔记,而且李笑来先生特别强调使用纸和笔来记,我当时第一个想法是现在电子产品如此发达,记笔记早就搬到各种云笔记等软件上了,多方便,随时随地都能记,还能有效保存。但之后也确实发现了不足之处。
首先用纸笔记录对我来说可能印象会更深一些,其次用纸笔在记笔记的`方式和风格上有更多选择以及个人色彩,而这些对于深度依赖云笔记的我来说体会会深一点,很明显的一点就是我记在云笔记上的笔记不会经常去翻阅,也就导致过一段时间偶然翻到自己以前的笔记时,发现以前的笔记太粗糙了,然后懒惰的我就随之而去......
当我意识到这一严重的后果是在写一篇技术文章的时候,记得以前有做过这方面的笔记,当我找出来的时候发现当时记的笔记完全不能用。突然意识到我记笔记的意义变得没有意义了,决定改变(吃一堑长一智啊)。
当我正烦恼我实在太依赖云笔记了,不想转变为纸笔记录的时候,意识到问题更多的是出在自己对笔记的态度上面。记笔记不是记录下就完事,它的作用是经常去翻阅梳理,使脑中的信息有序的排列起来,最终成为属于自己的知识。
记笔记需要不断的去完善和扩展,定期的去整理自己的笔记,包括分类,修改理解不全面的观点,添加新的相关知识点等等。慢慢的,你的每一篇笔记都在进化,你能清晰的感觉到他们的成长。这种感觉,非常棒。
最后,谈谈对努力的理解。书中对努力有一段引用:决定一个人富有的三个条件,一是出身,二是运气,三是努力,而这三者之中,努力是最微不足道的。
其实,所有的人都须要努力。我很认同,努力和奋斗不应该被强调,不应该是被人鼓舞或受到刺激后才去做。“每个人都面临着自身一定的局限,而现实又是‘资源不仅稀缺,并且分布很不均匀’,所以,每个人都要努力、奋斗、挣扎,无论他原本是什么样子。”努力在很多人心中既是动力也是压力,因为觉得努力是额外的付出,不努力的时候也是正常的。但其实努力和吃饭睡觉一样,应该被*凡化,甩开“额外的付出”这个包袱,会更愿意去努力。
你需要和时间赛跑、竞争,你更需要和时间做朋友。
把时间当作朋友读书笔记2
李笑来,*比特币首富,成立了比特基金。在一个得到的微信分享群里,也经常看到有人转发李笑来的一些问答。
这本书是我第一次与李笑来对话。单看他的那些title,应该是个很厉害的人,至少是个逻辑严谨、思维缜密的文人。书前面俞敏洪等人的序也确实这样赞誉的。结果,读完全书,略感失望。
首先,书中的举例很多,涉猎的领域也非常广。几乎每一个观点,都至少有十几个大大小小的例子。以至于,我无法判断出作者想表达的重点,就像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或许,这种风格适合百人或千人演讲,但绝不适合在一本非鸡汤的书里。
其次,因为举例太多,所有事例的真实性和科学性也就难以考证。比如,作者对正态分布的理解与运用,提出每个人身边的好人与坏人都满足正态分布的说法。作为一名理科生,我实在难以苟同。
第三点,章节混乱。不论是从篇幅上看,还是从标题分析,整个目录都很难看出一条清晰完整的脉络。第六章是“更多思考”,第七章是“从此时此刻开始改变”,多么随意的命名啊,以至于各小节的内容也无比随意。
当然,诚如书中所言,一本书哪怕只有一个观点能让读者有所收获,那也是值得书价的。书中有少部分内容,我确实也非常认同,算有所收获吧。
把时间当作朋友读书笔记3
其实,在读完这本一看名字疑似烂大街的时间管理心灵鸡汤文时,我已在阅读过程中写了不少感想感悟。以前很少看这类型的书,大多是看一些专业相关的书。但至少这本《把时间当做朋友》,我看了以后觉得很值,也反省很多,经常看了一段便需要掩卷沉思一番。有对之前活过的人生的一个简单回顾与总结,有对自身心智的仔细审视,有对未来的发展方向的展望。
时间的属性决定了,被它穿透的一切都将凝固成历史,无法更改。
我们并不是要去改变时间,而是改变自己,通过管理自己改变自身的时间属性。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到的风景你会意想不到。
心智的力量——实践出真知知识科技发达的现在,想要获取知识实在容易。少,不好;多了,也不好。我们需要去甄别知识的可靠性,我们渐渐地更依赖去看别人的经验、请教别人问题,而不是自己主动的去实践得到答案。如果你有条件去实践得到问题的答案,尽早去行动,我们一生做的事,大多都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别人的经验永远比不过自己的经历。永远记住,马上行动是最重要的。
心智的力量——改变态度,而不是去抱怨抱怨最浪费时间,即便抱怨得正确。抱怨不仅要花费时间,还会引发负面情绪,使你丧失斗志。同时最重要的是,抱怨本身不会改变任何事实。生活中有太多事可以让我们不停地去抱怨,抱怨公司、抱怨上司、抱怨应试教育。有些人说不抱怨不行啊,那还让我怎么去发泄啊。天呐,这么多正面积极的发泄方式你却要偏偏选择对自己伤害最大的一种,我还能拿什么拯救你?
绝大多数人都不喜欢考试,因为考试意味着需要努力才能拿到通行证,否则就成了拦路虎。如果,避不开通过考试的方式来获得通行证,与其抱怨不如热爱。
只要你去改变你的态度,你就会发现你的世界会因此发生转变。
很多人总是对那些无趣的事(很容易就能发现身边的同学同事对他们自己上的课或是做的工作都提不起多少兴趣,整天抱怨课程本身无聊;讲课的老师水*差;工作没有意义,总是做重复的事。整天哀怨,成熟的人会改变自身的态度来使这些变得有趣。
心智的力量——自省“吾日三省吾身”,不仅是反省,也是总结和计划。在实现目标的路上,有冲劲是必须的,但也要牢记“我们的认知不仅可能也确实往往背离现实”。目标同一个,实现的道路有许多条,但如果连目标的可行性都没了,这条路怕是会让你迷失方向了。自以为是最可怕,需要不断的质疑自己,质疑自己所学所想所做,往往有不一样的思想火花产生,也能让我们不断进步。
心智的力量——计划性我是一个喜欢计划,但执行力不够,拖延症老犯的矛盾体。许多计划最终没有按时完成甚至之后也不会去完成,事后会懊恼一会,然后开始找借口说服自己,给自己一个安心的理由,“这次安排的计划太多了,做不完也没办法”、“期间计划外的事情这么多,怎么完的成啊”、“都忙了一天了,休息一下也是应该的”,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总结一下——这个计划没完成也没什么大不了,下次一定好好完成。说的严重点,我其实根本就没有重视计划这件事。还是喜欢给自己定计划,为什么呢,因为我喜欢给自己有一个安心放松的理由。
在大学期间喜欢给自己制定周计划表,但往往是322结果(前三天按时完成,并且有热情,之后的"两天开始拖拉,不能按时完成,最后的两天基本不去执行了)。当我发现这个个人规律的时候,放弃了计划,觉得随性更适合我,并自认为计划对我没什么用。当我开始阅读本书,第一次看到“心智的力量”,静下心来反思后,我决定重新拾起计划。
心智的力量——执行力当计划完后,马上去行动,我相信很多人在计划刚开始的时候都能做到这一点,因为做出计划之前心里一定想着去好好完成的。但像我这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理想与懒惰并存的人来说,长期坚持的去执行计划——这件事很难。
有执行力的人不会拖拉,不管这个目标所需要的时间有多长,都能坚持做下来。我欣赏,也希望成为,同时也在努力成为这样的人。仔细想想,我为什么经常被其他事打断计划,因为我贪心,我想都做好——不管是计划内的事还是计划外的事,但太多的事实告诉我,要想做好每件事,你得先专心做好一件事。
心智的力量——学习能力人刚出生并不与其他动物有多大区别,而我们之所以在地球上占据了主导地位(仅相较于其他生物来说),学习能力成就了人类。
学习某样技能,总体进展基本符合阶梯状增长。有的时候,你会很长时间没有一点点进展,但在未来的某一刻开始感觉突飞猛进,所谓醍醐灌顶,一通百通,之后则又是一段“*台期”。高手为何总是感到寂寞,因为他们就是孤独着过来的,试问多少人在“*台期”决定半途而废。
学习是自发性的。学生总是因为不喜欢老师而拒绝学习,而原因总是千奇百怪甚至无理取闹——他的上课风格不喜欢,他曾经为难过我故意叫我起来回答我不会的问题等等。老师是来帮助你学习的,而不是要求你学习的,没有任何理由可以作为拒绝学习的借口。
教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现在这个思想很多人都能接受并在实践,自以为学会了往往带有个人欺骗性。
清楚明了地表述你自以为了解的东西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容易。有的时候,你没能给别人讲清楚,可能是你自己没想明白。更多的时候,被教者的提问,往往会令你发现你的想法还有很多不全面的地方。不要吝啬你的时间,不要吝啬你的精力,更不要目光短浅,记住,教别人等于自己学,只有学好的人才可能教会别人。另外,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在知识上不吝共享的经历,最终会让你明白这是最好的助人为乐的方法,并且获得的永远都是尊重。
心智的力量——自制力读李笑来先生对时间的理解,越阅读越心惊,我的过去以及未来到底还要浪费多少时间才能明悟——时间从客观上看恒定向前的,从个体上看是可控的,让自己控制自己的大脑,而不是让大脑控制你。这里的大脑,我个人的理解是被感官支配的低级控制中心。睡懒觉,真的挺舒服的,你的感官带给大脑的愉悦让大脑决定不要起床,继续睡懒觉吧。这样的大脑太容易被感官的舒适达到满足状,往往失去了更深层次更复杂的行为所带来的心灵愉悦。
心智的力量——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要相信自己的记忆力,“遗忘”是我们的自我保护功能。如果不经常整理已经输入到大脑的信息,过段时间这些信息就会变得无序,“明明记得但死活说不上来”就是这样的例子。文中多次提到记笔记,而且李笑来先生特别强调使用纸和笔来记,我当时第一个想法是现在电子产品如此发达,记笔记早就搬到各种云笔记等软件上了,多方便,随时随地都能记,还能有效保存。但之后也确实发现了不足之处。
首先用纸笔记录对我来说可能印象会更深一些,其次用纸笔在记笔记的方式和风格上有更多选择以及个人色彩,而这些对于深度依赖云笔记的我来说体会会深一点,很明显的一点就是我记在云笔记上的笔记不会经常去翻阅,也就导致过一段时间偶然翻到自己以前的笔记时,发现以前的笔记太粗糙了,然后懒惰的我就随之而去......
当我意识到这一严重的后果是在写一篇技术文章的时候,记得以前有做过这方面的笔记,当我找出来的时候发现当时记的笔记完全不能用。突然意识到我记笔记的意义变得没有意义了,决定改变(吃一堑长一智啊)。
当我正烦恼我实在太依赖云笔记了,不想转变为纸笔记录的时候,意识到问题更多的是出在自己对笔记的态度上面。记笔记不是记录下就完事,它的作用是经常去翻阅梳理,使脑中的信息有序的排列起来,最终成为属于自己的知识。
记笔记需要不断的去完善和扩展,定期的去整理自己的笔记,包括分类,修改理解不全面的观点,添加新的相关知识点等等。慢慢的,你的每一篇笔记都在进化,你能清晰的感觉到他们的成长。这种感觉,非常棒。
最后,谈谈对努力的理解。书中对努力有一段引用:决定一个人富有的三个条件,一是出身,二是运气,三是努力,而这三者之中,努力是最微不足道的。
其实,所有的人都须要努力。我很认同,努力和奋斗不应该被强调,不应该是被人鼓舞或受到刺激后才去做。“每个人都面临着自身一定的局限,而现实又是‘资源不仅稀缺,并且分布很不均匀’,所以,每个人都要努力、奋斗、挣扎,无论他原本是什么样子。”努力在很多人心中既是动力也是压力,因为觉得努力是额外的付出,不努力的时候也是正常的。但其实努力和吃饭睡觉一样,应该被*凡化,甩开“额外的付出”这个包袱,会更愿意去努力。
你需要和时间赛跑、竞争,你更需要和时间做朋友。
把时间当作朋友读书笔记4
“向终身学习者致敬” 。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是在一个读书APP启动页上,很认同也很喜欢这句话,与此同时也因为这句话让我对这个学习的*台的APP好感度倍增。
直到近期阅读这本《把时间当作朋友》,查阅作者相关信息时,才得知这句话的出处是李笑来早年间写博客时用的个性签名。
“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终生不变的职业,这个职业叫做学生。”—李笑来
近来因为工作、学习、生活等客观因素,繁忙的工作和学习导致每天的睡眠时间只有5小时,长期的睡眠不足,精力不够,进而影响学习和工作的质量,于是,开始反思,觉得学习这么多,是否有用? 想要“放弃”的念头从我的脑海中一闪而过。
刚开始以为是自己不会“管理时间”。觉得自己的时间不够用,学习的东西太多,很多的事情都没有时间去做。把这本书当作为时间管理的书籍在阅读,在仔细阅读的过程中,才发现其实不然。 这绝非是一本时间管理的书籍。
很多的时候我们以为这件事情做不好,是因为我们不会管理自己的时间,(因为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没有时间去做。)其实我们最应该管理的是“自我的认知” 。
任何人生活状态的改变,也都是从自己思维模式的改变开始的。当明确知道一个道理足够重要、后果足够严重时,才有可能让它指导我们自己开始行动,改变自己的行为。
例如:很多人都认为戒烟和减肥是非常难的事情,归根结底,其实我们在思想上还没有足够的重视它,还没有清醒的意识到它的后果有多严重,所以才难以改变。
极端地说,如果医生告诉你,你再抽一根烟,你马上就会身亡,或者你再长胖一斤,第二天就要长眠。这时,戒烟和减肥就变成了一件简单的事情。
一、工作、学习、生活之间的关系
我们常常在送给别人祝福的时候,经常都会按照他的人生阶段祝愿他学习进步、工作顺利或者是生活幸福。是不是我们都隐隐的感觉,自己的学习、工作还有生活应该是彼此割裂开的?
我们痛恨加班,因为觉得这是工作强行霸占了生活。在工作8小时之外就应该是娱乐、休息,放飞自我,回归真实的自己。所以当时间被繁重的工作任务和巨大压力填满的时候,我们会抱怨说:“本来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可是现在因为工作我已经没有自己的生活了。”
如果站在工作和生活应该彼此割裂的角度上来看这个问题的话,或许这样的观点是对的。
令我想起此前看过的一本书《富爸爸穷爸爸》,影响特别深刻的是作者罗伯特。清崎,他每次都在老板要给他升职加薪的时候辞职。(大多数人想要辞职时是希望升职加薪。。。。。。。)
他的思维模式是,注意力从来都不在钱本身上,而是在自己的个人成长上,获取自己想要的知识,才是他去工作的全部动力。
如果把个人成长与生活割裂开,或许就不对了,个人成长本身也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当我们意识到很重要的一点,我们工作的时间其实是被卖了二份,一份是卖给老板,换取工资,而另一份卖给了自己,换取了个人的成长。后面的这一次交易才是最为重要的。我们越快忘掉自己的工资,未来的生活才有可能变得越轻松。
因此,当我们足够深刻的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一切被动的工作,都会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而当一份工作不再能够让我们学习到新知识的时候,那么我们放弃它也不需要有任何的留恋。
穷人把一份稳定的工作视为一切,而富人则把学习,把自身的成长视为一切。
二、学习生涯中最重要的收获
很多人以为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是彼此割裂开的,因此绝大所以绝大部分人都感觉自己参加高考的时候,是一生中最有智慧的时候,可谓是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因为他们在完成学业的那一天起,竟然自信的以为我的学习生涯结束了,我要步入社会,去参加工作,开启新的生活了。
可真相却是毕业的那一天,并非是学习的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一个全新的赛场。这是一个用整个社会对你的评价来代替期末考试的一场终生学习竞赛。而这场考试的结果会源源不断的在我们身上显现出来,让人与人之间形成判若云泥的差别。
我们在学校中所得到的最有用的东西,并非是那些让你觉得很有智慧的知识,不是几元几次方程,不是力学三大定律,不是化学元素周期表。
而是习得一种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才是能够让我们受用终生的。熟练的运用这种能力去拓展自己的认知体系,拓展自己人生的宽度。才是这十几年的学习生涯带给我们最宝贵的东西。
“终生学习者的概念”,对明白这个道理的人简直就是废话,因为他们每天都是这样做的。而对于没有深刻理解的人,只不过是一句听上去很有道理,却毫无用处的鸡汤而已。(很多人在听完这些“大道理”之后,会做的事情不是去打开书本,去思考,而是打开电视剧或者游戏。)
据说,“王者荣耀”的同时在线人数超过一亿人,顿时觉得社会的竞争压力没有那么大了,因为自主看书和学习的同时在线人数绝对不会超过一亿人。
三、每项新技能,都是新世界
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来看,如果说车是我们人类脚的延伸,让人走得更快,望远镜是眼睛的延伸,让我们看得更清楚,计算机是大脑的延伸,让我们能计算得更复杂……那么学习就是人类所有能力的延伸,而获得能力的多少,绝大程度上是取决于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学习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事情。”当我们最终学会某种技能的时候,就会明显的感觉到,就在这一瞬间,整个世界都为之改变了。因为当他拥有一项新技能的同时就拥有了另外的一个世界。
例如:熟练掌握几门外语的人,就比只看得懂中文的人多了一个看世界。很多人阅读世界名著都是翻译的版本。但是熟练掌握英文的人,就能阅读“原汁原味” 英文版的书籍。阅读过原著版本,再阅读翻译版本,就会发现有着天壤之别。
翻译的书籍是翻译者结合自己的思考逻辑转化成另外一种语言,且不论翻译者自身的文学涵养。而有能力阅读英文版的人,这种阅读体验就不言而喻了。
例如:李笑来,他学习电脑编程,给他带来了无尽的好处和经济收益。后来,当他学会了演讲,站在新东方的讲台上,紧接着去到更大更高的*台上表演自己影响更多人的时候,他说:“回顾往昔,我早已经重生了无数次。”
比如现在的我,和很多人身边的同学、同事、朋友一样,只是一个普通人而已。如果一定要说有哪一点不一样,无非是我现在坚持学习,持续在简书*台输出写作,刻意练习自己阅读、总结、写作和转述的能力。而这一点点微不足道的“技能”依然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这道小小的门槛,能让那些不拥有这项“技能”的人望尘莫及。这个小小的世界使我受益颇多。
“学习”这件事情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任何知识的获取,它都是不可逆的。在掌握它的那一瞬间,它就已经改变了一切,瞬间根深蒂固,而再也无法还原。我们再也不能对它视而不见、置之不理。即便是他带给你的好处,你都无法拒绝。所以,请不要主动放弃任何学习的机会。
向终身学习者致敬。
愛讀書,也愛旅行;
愛詩詞,也愛Guitar ;
愛書法,也愛写作;
我是Lindsay語絮,看书慢+写文也慢;
请叫我“蜗牛”小姐姐 ??
把时间当作朋友读书笔记5
这是寒假在家看的最后一本书,写读书笔记的工作遗留到了学校来完成,但是还好没这么就拖延下去了。我现在想到了一个很好的理由来让我能够坚持写文章,那就是我想到了可以把写文章当作思考的过程,我自己本身喜欢一个人思考,所以这个理由应该能够让我坚持下去。其实每年开年的时候,自己各个方面的计划还有很大的动力能够坚持一段时间,随着时间的推进,这些计划慢慢的就消失了。要做到严格的自律真的很难。
李笑来最初还是从罗辑思维那里知道的,后来从一些地方知道他当年炒比特币赚了很多钱,这就是之前对李笑来的印象。读了《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我最喜欢的是把简单的道理,*常人不说的话直白的说出来了。说出了大部分人都有的毛病,让看了这本书的人真的觉得自己并不孤独,你有的毛病,大家都有。这是我最喜欢这本书的地方。
懒惰:
这本书首先谈到了懒惰,一些学生自己不会动手找问题的答案,而是张口就问。这个也是挺普遍的现象,就好像现在流行的伸手党,什么事情都向别人直接求助,自己懒得动手。这种行为其实也是懒惰引起的,如果自己动手去寻找,这个过程中其实可以找到很多与之相关的东西,收获到更多的东西,而且记忆也更加深刻。
现在还有一个现象就是懒于思考,表现为*时对一些事情表现得漠视。如果对*时的事情多上心,去探究一下还是有很多乐趣的。
人的本性是懒惰的,如果不控制自己的大脑,任由他自由发挥,那么精力就不集中,三心二意。
我们能够控制我们自己的大脑,这就是我们与动物的差别,也是我们能够从低等动物中脱颖而出的原因。
不再让自己成为自己大脑的奴隶,而是选择翻身做主人。
我们要成为自己大脑的主人,控制自己的大脑,怎么判断你自己能够控制自己的大脑?
如果,你一整天都在做那些非常重要但可能并无乐趣的事情,那就意味着,你已经完全摆脱了大脑的控制,进而成为大脑的真正主人
心智的力量:
心智:各种思维能力的总和。
对一个问题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然后就会有不同的行为。对一些存在疑问的事情先动手做,不要考虑那么多。先动手做了自然就会知道是不是正确的。珍惜时间才是最重要的。珍惜了时间,然后就是坚持不懈。我一直以来觉得自己的优良传统是特别能坚持,其实想想也还不是特别能坚持,还是不够狠。但是和自己作斗争确实是一件特别痛苦的事情,懒散的意志很容易就击垮了自己的理智。让我想到了《小狗钱钱》里面说到要把自己的愿望列出来,每天都读几篇,并且想象自己实现愿望的画面。这样的做法应该还是很有效,因为这种做法可以让自己实现愿望的欲望增强,能够时刻激励自己,不松懈,战胜懒散的一面。
往往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前两年我还纠结于对专业不感兴趣,这种想法还真的挺幼稚的。就像书里面说的就是为懒惰找借口。做事情应该还是先做好再谈兴趣。
对痛苦的论述
痛苦就是这样,一旦我们能运用心智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地方的时候,痛苦就会几乎自动消失,在你重新注意它之前,它不会回来。这句话的意思是想像比我们更加痛苦的人,我们自己的痛苦就得到转移,方法就是把其他人的悲惨遭遇多读读。自己的事情都是小题问了。
大脑具有一个自我保护功能就是遗忘痛苦以前发生的,让我们痛苦的事情,在这之后要么回想不起来了,要么觉得不过如此,并没有什么。
一个人遗忘痛苦的能力特别强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这个人会很轻易的原谅自己。这就是所谓的好了伤疤忘了疼。在做一些看起来让我们痛苦的事情时,可以朝好的方面想,把这件事想象成快乐的事情就没有那么难了。
推迟满足感:
人是有很多欲望的,承认“希望自己的欲望马上得到满足”是自己的天性就好办了。因为,*静接受并且正确认识自己的天性是改变天性的第一步。
管理自己:
养成任何非天生的习惯,都是需要挣扎才能做成的事情。
当我们决心改变时,懒惰便会指使我们的那个大脑的自我保护功能-遗忘-起作用,让我们不知不觉停止改变。
管理自己的方法是记录自己每日做的事情,并在后面加上完成的时间。这种方式可以培养自己的时间意识。这种方法和小狗钱钱里面的成功日记有类似的地方,那个是培养自己的自信心。
他说最好用纸和笔记录,这种方式我觉得还是有点过时了,这本书出版的时候智能手机还没那么成熟,现在那些记录的工具,比如印象笔记非常方便了。适合每日的记录。
养成了记录自己每日做的事情的习惯过后,接下来就是每天开始的时候安排自己每天要完成的事情。并把这些事情定一个完成的先后顺序。
计划成功的前提:目标现实可行。
我们不是计划着去失败,而是失败地计划。
失败只有一种,就是半途而废。
耐心培养记忆力:
不要相信自己的记忆力,好记心不如烂笔头
那些引经据典的人在私下是下了很大的功夫的,不是看一遍就记得住的。这里作者提到了他的父亲,他的父亲是一个能够随时引用典故的人,之所以能够做到这点,就是因为他父亲有一个很厚的笔记本,里面详细记录了这些典故,标注了能够用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用过等信息。
小心所谓的成功学:
成功学书籍讲的是好像人人都能能够按照书里面的方法获得成功,成功好像是可以复制的。
其实永远只有少数人才能获得成功,就像正态分布,处于中心的是极小数,大部分人都是处于中间的位置。所以不是说我们好像永远不能成功,不要努力了,而是要努力找准自己的位置,为自己的目标奋斗。
真实世界是只有1%的人在资源上是极端贫困的,也只有1%的人在资源上极端富有,大部分人属于中等水*
成功学书籍很大的问题就是存在逻辑混乱,或者以偏概全
成功学书籍之所以能够做到引人入胜,是因为书中总是随处可见生动而又具体的所谓的案例。这种说理方法,估计源自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哈佛商学院首创的案例分析教学方法。
成功学反复强调努力和奋斗,其实努力奋斗都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事情,不管出生在什么家庭都需要努力奋斗。
弗兰克.奈特:决定一个人富有的三个条件,一是出生,二是运气,三是努力,而这三者之中,努力是最微不足道的。
接受自己与别人没什么不同,至少没什么本质上的不同,是心智正常成长的重要前提之一。
成功者的讲述其实不是全部托盘而出的,有很多私下的东西本没有真正分享出来,而这些才是他们成功的关键,所以不要别人说什么,你就信什么。
关于做事效率:
记住,你不可能百分之一百有效率,至少不可能总是百分之一百有效率。
做时间预算一定要留有空间。因为有可能会有意外事情发生,还有就是还需要休息、放松,这样才能恢复良好的状态去做很多事情。
正确的做法是在规定的时间内高效率的做事,做事情需要提前规划。
按照黄金分割定律,如果一天你可以规划的时间有10个小时,并且你确定自己是以工作成就为导向的人,你就这样规划吧,大概用6.18个小时工作学习,而用剩下3.82个小时去享受欢乐。
为什么效率很差?大部分是其实是只做简单的事情,而回避那些有困难的工作。
任何的一个任务,都可以划分为相对简单的.部分与相对困难的部分。
合理的时间安排是:简单的部分要迅速做完,而后把节约出来的时间投放在处理困难的部分上
很多人其实根本不知道自己所谓的喜欢做某事实际上更可能只不过是因为某件事相对简单、容易获得奖励而已。
不要浪费时间去证明自己:
因为,如果你是出色的,不需要你去证明你是出色的,别人自然会看到。如果你是*庸的,不需要你去证明你是*庸的,别人同样会看到。如果你是出色的,却仍然要刻意证明,可能会招致没必要的麻烦,比如会引来小人的嫉妒。
万事皆可提前准备:
对李笑来来说,外人看来好像的随机应变能力很强,他自己说这其实是他准备了太多东西。他两个小时的课,会准备四个小时的东西。他在讲课和演讲前都十分恐惧,十几年了依然如此,只不过他已经习惯了这种恐惧。他之所以能够应对演讲的恐惧,就是相信他父亲的话“相信我,你并不孤独”,他知道很多人都害怕当众演讲。
灵感就是来自于*时的积累,*时积累越多,在关键时刻,这些东西就可能突然串联起来,出现灵感。
所谓耐心,就是甘于把时间投入到简单、枯燥但是最终会意义非凡的重复中去。
把时间当作朋友读书笔记6
这是寒假在家看的最后一本书,写读书笔记的工作遗留到了学校来完成,但是还好没这么就拖延下去了。我现在想到了一个很好的理由来让我能够坚持写文章,那就是我想到了可以把写文章当作思考的过程,我自己本身喜欢一个人思考,所以这个理由应该能够让我坚持下去。其实每年开年的时候,自己各个方面的计划还有很大的动力能够坚持一段时间,随着时间的推进,这些计划慢慢的就消失了。要做到严格的自律真的很难。
李笑来最初还是从罗辑思维那里知道的,后来从一些地方知道他当年炒比特币赚了很多钱,这就是之前对李笑来的印象。读了《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我最喜欢的是把简单的道理,*常人不说的话直白的说出来了。说出了大部分人都有的毛病,让看了这本书的人真的觉得自己并不孤独,你有的毛病,大家都有。这是我最喜欢这本书的地方。
懒惰:
这本书首先谈到了懒惰,一些学生自己不会动手找问题的答案,而是张口就问。这个也是挺普遍的现象,就好像现在流行的伸手党,什么事情都向别人直接求助,自己懒得动手。这种行为其实也是懒惰引起的,如果自己动手去寻找,这个过程中其实可以找到很多与之相关的东西,收获到更多的东西,而且记忆也更加深刻。
现在还有一个现象就是懒于思考,表现为*时对一些事情表现得漠视。如果对*时的事情多上心,去探究一下还是有很多乐趣的。
人的本性是懒惰的,如果不控制自己的大脑,任由他自由发挥,那么精力就不集中,三心二意。
我们能够控制我们自己的大脑,这就是我们与动物的差别,也是我们能够从低等动物中脱颖而出的原因。
不再让自己成为自己大脑的奴隶,而是选择翻身做主人。
我们要成为自己大脑的主人,控制自己的大脑,怎么判断你自己能够控制自己的大脑?
如果,你一整天都在做那些非常重要但可能并无乐趣的事情,那就意味着,你已经完全摆脱了大脑的控制,进而成为大脑的真正主人
心智的力量:
心智:各种思维能力的总和。
对一个问题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然后就会有不同的行为。对一些存在疑问的事情先动手做,不要考虑那么多。先动手做了自然就会知道是不是正确的。珍惜时间才是最重要的。珍惜了时间,然后就是坚持不懈。我一直以来觉得自己的优良传统是特别能坚持,其实想想也还不是特别能坚持,还是不够狠。但是和自己作斗争确实是一件特别痛苦的事情,懒散的意志很容易就击垮了自己的理智。让我想到了《小狗钱钱》里面说到要把自己的愿望列出来,每天都读几篇,并且想象自己实现愿望的画面。这样的做法应该还是很有效,因为这种做法可以让自己实现愿望的欲望增强,能够时刻激励自己,不松懈,战胜懒散的一面。
往往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前两年我还纠结于对专业不感兴趣,这种想法还真的挺幼稚的。就像书里面说的就是为懒惰找借口。做事情应该还是先做好再谈兴趣。
对痛苦的论述
痛苦就是这样,一旦我们能运用心智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地方的时候,痛苦就会几乎自动消失,在你重新注意它之前,它不会回来。这句话的意思是想像比我们更加痛苦的人,我们自己的痛苦就得到转移,方法就是把其他人的悲惨遭遇多读读。自己的事情都是小题问了。
大脑具有一个自我保护功能就是遗忘痛苦以前发生的,让我们痛苦的事情,在这之后要么回想不起来了,要么觉得不过如此,并没有什么。
一个人遗忘痛苦的能力特别强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这个人会很轻易的原谅自己。这就是所谓的好了伤疤忘了疼。在做一些看起来让我们痛苦的事情时,可以朝好的方面想,把这件事想象成快乐的事情就没有那么难了。
推迟满足感:
人是有很多欲望的,承认“希望自己的欲望马上得到满足”是自己的天性就好办了。因为,*静接受并且正确认识自己的天性是改变天性的第一步。
管理自己:
养成任何非天生的习惯,都是需要挣扎才能做成的事情。
当我们决心改变时,懒惰便会指使我们的那个大脑的自我保护功能-遗忘-起作用,让我们不知不觉停止改变。
管理自己的方法是记录自己每日做的事情,并在后面加上完成的时间。这种方式可以培养自己的时间意识。这种方法和小狗钱钱里面的成功日记有类似的地方,那个是培养自己的自信心。
他说最好用纸和笔记录,这种方式我觉得还是有点过时了,这本书出版的时候智能手机还没那么成熟,现在那些记录的工具,比如印象笔记非常方便了。适合每日的记录。
养成了记录自己每日做的事情的习惯过后,接下来就是每天开始的时候安排自己每天要完成的事情。并把这些事情定一个完成的先后顺序。
计划成功的前提:目标现实可行。
我们不是计划着去失败,而是失败地计划。
失败只有一种,就是半途而废。
耐心培养记忆力:
不要相信自己的记忆力,好记心不如烂笔头
那些引经据典的人在私下是下了很大的功夫的,不是看一遍就记得住的。这里作者提到了他的父亲,他的父亲是一个能够随时引用典故的人,之所以能够做到这点,就是因为他父亲有一个很厚的笔记本,里面详细记录了这些典故,标注了能够用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用过等信息。
小心所谓的成功学:
成功学书籍讲的是好像人人都能能够按照书里面的方法获得成功,成功好像是可以复制的。
其实永远只有少数人才能获得成功,就像正态分布,处于中心的是极小数,大部分人都是处于中间的位置。所以不是说我们好像永远不能成功,不要努力了,而是要努力找准自己的位置,为自己的目标奋斗。
真实世界是只有1%的人在资源上是极端贫困的,也只有1%的人在资源上极端富有,大部分人属于中等水*
成功学书籍很大的问题就是存在逻辑混乱,或者以偏概全
成功学书籍之所以能够做到引人入胜,是因为书中总是随处可见生动而又具体的所谓的案例。这种说理方法,估计源自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哈佛商学院首创的案例分析教学方法。
成功学反复强调努力和奋斗,其实努力奋斗都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事情,不管出生在什么家庭都需要努力奋斗。
弗兰克.奈特:决定一个人富有的三个条件,一是出生,二是运气,三是努力,而这三者之中,努力是最微不足道的。
接受自己与别人没什么不同,至少没什么本质上的不同,是心智正常成长的重要前提之一。
成功者的讲述其实不是全部托盘而出的,有很多私下的东西本没有真正分享出来,而这些才是他们成功的关键,所以不要别人说什么,你就信什么。
关于做事效率:
记住,你不可能百分之一百有效率,至少不可能总是百分之一百有效率。
做时间预算一定要留有空间。因为有可能会有意外事情发生,还有就是还需要休息、放松,这样才能恢复良好的状态去做很多事情。
正确的做法是在规定的时间内高效率的做事,做事情需要提前规划。
按照黄金分割定律,如果一天你可以规划的时间有10个小时,并且你确定自己是以工作成就为导向的人,你就这样规划吧,大概用6.18个小时工作学习,而用剩下3.82个小时去享受欢乐。
为什么效率很差?大部分是其实是只做简单的事情,而回避那些有困难的工作。
任何的一个任务,都可以划分为相对简单的部分与相对困难的部分。
合理的时间安排是:简单的部分要迅速做完,而后把节约出来的时间投放在处理困难的部分上
很多人其实根本不知道自己所谓的喜欢做某事实际上更可能只不过是因为某件事相对简单、容易获得奖励而已。
不要浪费时间去证明自己:
因为,如果你是出色的,不需要你去证明你是出色的,别人自然会看到。如果你是*庸的,不需要你去证明你是*庸的,别人同样会看到。如果你是出色的,却仍然要刻意证明,可能会招致没必要的麻烦,比如会引来小人的嫉妒。
万事皆可提前准备:
对李笑来来说,外人看来好像的随机应变能力很强,他自己说这其实是他准备了太多东西。他两个小时的课,会准备四个小时的东西。他在讲课和演讲前都十分恐惧,十几年了依然如此,只不过他已经习惯了这种恐惧。他之所以能够应对演讲的恐惧,就是相信他父亲的话“相信我,你并不孤独”,他知道很多人都害怕当众演讲。
灵感就是来自于*时的积累,*时积累越多,在关键时刻,这些东西就可能突然串联起来,出现灵感。
所谓耐心,就是甘于把时间投入到简单、枯燥但是最终会意义非凡的重复中去。
把时间当作朋友读书笔记7
读《人性的弱点》之后我才开始看很多书,发现年轻时浪费了很多的时间,然后开始马不停蹄地规划学习,总感觉效率不够高,又看了很多时间管理方面的书,直到遇见李笑来的《把时间当作朋友》,发现我的很多困惑在这里能找到答案,后来又在李笑来《通往财富自由之路》和《新生:七年就是一辈子》找到一些答案。
时隔三年再次翻开这本书,发现这本书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那些在记忆中还能清清楚楚的记住的概念和方法论,陌生的是好像有些内容第一次看时完全没有注意点,又有了新的收获!
罗振宇给这本书下的定义是:一本认知模式的操作系统的升级指南,可以帮你提升大脑的运作效率。
全书可以分三个部分:
1、接受现实,速成绝无可能,完美并不存在,未知永远存在,只有真切地面对现实,才能开启心智成长之路。
2、管理自己的任务时,要正确地估算时间,意识到完成任务花费的时间总是要比自己预想的要长得多;还要记录开销,明确地知道自己的时间花在哪了;还要制订完整的任务管理流程,一旦开始就能有头有尾地完成。
3、学习的方法,自学能力的重要性,其中阅读和写作尤为重要,还要注重实践,才能做到学以致用;正确思考的前提是正确地理解概念,经常剔除自己脑海中不正确的概念;不光要掌握学习方法,还要坚持练习,相信时间和积累的力量。
李笑来在这本书里所讲的内容其实都指向一个大的方向,就是帮我们活得更好,拥有更多的财富,拥有自由的时间,去想去的地方,做自己想做的事,不用为了生存出卖自己的时间。
把时间当作朋友读书笔记8
要事第一,是高效的习惯之一。
突然理解到时间管理本质不是管理时间,是管理自己的心智和认知,进而管理自己的行为,最终在同等时间中实现最高的产出。
人的心智模式影响认知水*,通过控制大脑、控制情绪、推迟满足感来让自己更好认知当下的事,不会因为非理性的东西影响当下时间的利用;开拓心智能够提高认知水*,把握当下的情况;要小心成功学,把重点放在提升自己上。
基于对外界科学认识和自己内在的提升,时间的利用自然就更加高效。
有一套好的时间利用方法,番茄,GTD等都是方法。这些方法需要背后的有关时间和自己的认知、对效率的理解等去支撑才有效,否则经常以失败告终,第六章里面包含这些背后的东西。
避免时间浪费:不要去证明自己,不要自卑,不要使用浪费时间句型,要开源节流。要知道哪些事情是无意义的,明显浪费时间,不会有任何产出的反而降低产出。
一定要提前准备(这个是重要而不紧急的事项之一),提前准备是以始为终(高效习惯之一),是规划并未规划的事情打好根基,目标自然包含其中。要耐心,那是一种细嚼慢咽的知识消化和积沙成塔式的基础积累,一个是内在的,一个是行动上的。“越早醒悟越好”
把时间当作朋友读书笔记9
绝大多数的成功与智商没有任何关系,所有的失败都与且只与时间有关。当你把时间花在一个人身上的时候,相当于在他的身上倾注了你生命的一段,不管最终结果如何,反正,那个人、那件事都成了你生命的一部分——不管最后你是喜欢还是不喜欢。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而且,这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才是人人都值得追求的事情。
只有脆弱的人才不断需要安慰。现实是残酷的,生活是艰难的,无论什么样的时代,无论对哪一个层次的人,都是如此,对大多数年轻人来说,更是如此。人的理性建立在接受现实的基础上、
生活的本质就是这样,你想要什么,它偏不给你什么。摆脱这个死循环的方法只有一个——给我什么我就用好什么,积累到一定程度再去换能换的东西。要不断想办法运用心智的力量去识别那些死循环和恶性循环,然后在好像不可能的情况下跳出去。出者存,困者亡。
只要努力,只要勤奋,机会总是存在的——我们必须要相信这一点,最好相信到毫不怀疑。
无论是谁,进入自己梦想职业的成本都很高昂。
最可怕的不是效率不高,而是干脆做错了事。如果做的事情是错误的,效率越高,结果越糟。如果做的事情是正确的,效率低一点也没关系,因为做一点是一点,多收获一点,多进步一点,动力就会更强一点,进而更容易持续地做下去。
时间必然越走越快。而且,你现在就已经明白:“最后期限”不是固定在将来的某一点,而是朝着你加速扑来。在起步晚了的情况下,问题不是“到时候能不能做好”,而是“到时候能做多好就做多好,总好过什么都不做”。
把时间当作朋友读书笔记10
《把时间当作朋友》在众多关于自我成长的书籍中有口皆碑,我一直都认为,当你想去改变生活或者工作时,首先要改变的一定是思维,比如你想通过阅读获得自我成长,那么一定是先学习读书方法,而不是一开始就埋头于书海中手不释卷。所以方向比方法更重要,思维改变行动。如果你在自我成长有困惑,那么建议你去读一读这本书,我从这本书读到的不仅仅是自我管理的技能,还是心智上的重新打开!
(一)打开你的心智
什么是心智?李笑来老师是这么总结的:一个人的心智就是其过往所获得的一切知识及经验的总和(包括基于这些知识和经验早就的思考方法和思考模式)。在我看来,是对付出于未来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在这个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时常陷入焦虑的状态,大多数人对自己的付出都希望能即时地得到反馈,比如你阅读一本书,就希望自己瞬间可以醍醐灌顶,你写一篇文章,就希望自己一夜之间能到10W+。付出暂时没有回报是正常的,但不代表在未来,这些付出能给你莫大的帮助。
比如以前你只是对项目管理有感兴趣,然后就去自学了,现在老板让你独立负责一个项目,那么你之前学习的东西就会在这里得到发挥,你开展工作的时候就会更方便和效率!
(二)速成是不可能的
越是浮躁,就越是对自己现状的不满,越是对自己现状的不满,就越是浮躁。这是一个死循环,我们都有很多的欲望,学生时代的时候,我们希望自己科科满分,每次都是第一名,工作后,我们给自己设立很多的目标,比如年薪百万,貌似300多*米的房子。当你的现状满足不了欲望的时候,就会出现一种浮躁的状态。如果你不去接受现实,就会长此以往地陷入这种焦虑中,非但对自己实现目标毫无益处,更多的是消耗自己的能量。
(三)现状无法马上摆脱
臣服于现实,才能更好的前进到未来。有什么做什么,有什么用什么,做什么都做好,用什么都用好。我们大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靠天赋就能一步登天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没有任何一个人就可以快速的摆脱现状,一个婴儿也要长达两三年的时间才能逐渐和这个世界产生链接,一个普通员工起码也要五年的工作时间,才能晋升到管理层。在认清现实之后,大可心无旁骛的做自己的事情,有一天你就会发现,过去你想要挣脱的牢笼,已经不知不觉成为了你的天堂!
(四)完美永远不存在
大多数人的心里都有一种理想的状态,比如等我准备好了再开始,等我积累了一定的素材再写作,我怕我写不好。但实际上就没有一下笔就能行云流水的,也没有一上舞台就可以惊艳四座的,所以再可以追求完美的同时,是给自己找一个不行动的借口。每一件事情的过程和最终结果,都不会有很完美的状态,你刻意追求这个理想的状态,你只会离它越来越远,毕竟我们终其一生的努力,大概也就只能接近完美,毕竟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五)及时行动
最近学习到一句话,那就是:当你没有什么可以选择的时候,那就选择开始吧!你的行动是为了你自己,不是为了别人,在做的过程当中,一定是会出现很多问题的。比如你阅读一本书,期间可能你会接到朋友或者亲人的电话,或者是临时有事情需要去处理,那么对在做“阅读”这件事情的时候是有一定的风险,并且这种风险是没有办法去规避的。可是难道我们就因为这样的风险,就不去开始,就不去行动了吗?对一件事最好的处理方法,就是现在开始做!
(六)做了才有兴趣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我对这个没有兴趣,所以我不想做。但这么久以来,我们都把这个顺序弄错了,应该先去做了,才会有兴趣。我相信一个人能把一件事情做好,甚至比其他人都做得好,他对这件事情是有兴趣的。
举个例子,以前我上学的时候偏科很严重,往往语文考98,数学大概只能考一个74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觉得自己对数学不感兴趣,但有一次,我能用几个方法把一道数学题解出来的时候,我还去找很多数学题来做,并且很热衷,这就走证明当你做好一件事情的时候,你才对那件事情感兴趣!
(七)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我们过分的关注结果,却忽略了过程,但实际上是每一次的成功都包含了无数次的成长。成功是一种结果,而成长是对自己过去的一种剖析,你只有不断地成长,不断地进化自己地心智,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接近成功。成长给你带来的是坚如磐石的踏实和别人永远都拿不走的安全感。
(八)资源是对等的
你想要遇到优秀的人,就必须自己先成为优秀的人。大多数人的思维里有一个误区,那就是以为自己主动寻找优秀的资源就可以进入高质量的圈子,就好比一个贪慕虚荣的*民少女每天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进入高端场所,盼望自己有一天能够调到金龟婿,即便她凭借自己的姿色顺利的嫁给了名流商贾,但不见得她就能够在上流社会里生活得游刃有余,毕竟自己的知识有局限,经历不在一个频道上。所以,想要得到优秀的资源,就必须让自己成为优秀的人,着才是进入上层社会的最佳途径!
(九)鼓励他人
李笑来老师说:“鼓励他人,就会让自己变成一个不需要他人鼓励的人”很多人踟蹰不前的原因,大多数是因为没有支持和鼓励。但支持和鼓励是会上瘾的,别人不会一辈子都会对你有所鼓励,想要摆脱这一现状,只能让自己变成一个不需要别人鼓励的人,这样就可以在行动之前,没有任何的疑虑,也没有任何的恐惧。做一个学会鼓励他人的人,尽管会有一些盲目,但久而久之这种习惯会引导你成为更好的自己。
(十)凡事不过是积累
我在写文章的时候,经常会出现卡文的现象,我相信大多数人也有这种情况,想写写不出,跟便秘一样,时不时就会发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大多数是因为我们的素材不够丰富。凡事不过是积累,你要相信积累的力量,每天积累一点点,日积月累,你就能随时随地的写出好文章了。你看到别人写的文章,行文流畅,一气呵成,那是厚积薄发的结果,成功也是一样的,靠积累!
时间是我们的朋友,当我们学会自我管理的时候,才能真正地管理时间。
自我管理是一项终生都要学习的过程,学得快的,自然成长就快!
希望你通过读书,成为一个能自我管理的人!
推荐访问:读书笔记 当作 时间 把时间当作朋友读书笔记【10篇】 把时间当作朋友读书笔记1 把时间当作朋友读书笔记1000字
- 上一篇:一个独特我作文3篇
- 下一篇:抖音很火短句【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