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通用文档】

时间:2023-02-01 13:10:34  来源:网友投稿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摘要:在十八大报告里,文件明确将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点方向之一,城镇化问题较以往更能引起社会关注。根据实地调研情况,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供大家参考。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摘要:在十八大报告里,文件明确将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点方向之一,城镇化问题较以往更能引起社会关注。根据实地调研情况,可以看出中国当前城镇化的建设时机趋于成熟,城镇化的建设对中国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对于我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各地城镇化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亟待发现并解决。因此,本文提出了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城镇化;群众;政府

  新型城镇化发展重点在发展质量,新型城镇化问题较以往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以及热议。本研究通过实际调研,并结合了大量学者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理论论述,对我国的城镇化过程进行了研究,研究意义重大,本文首先提出了我国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并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几点思考。

  一、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1.民本意识薄弱

  城镇化的核心应该是让我国广大农民转变成市民,且真正意义的享受市民待遇。我国在城镇化建设中,在推进农业农村发展时,还应该减轻城市压力。但是部分地方政府,民本意识薄弱,借助城镇化的概念搞业绩,违背农民意愿,不为农民需求考虑,更无视农民生活的实际要求,很多政府部门强拆旧房、赶农民入城、逼农民离开长期生活的村庄,去一些功能不齐全的城郊社区进行居住生活,却没有将城镇化建设着眼于三农问题解决、城乡差别缩减、二元结构破除等真正问题。

  1.

  城镇化规划设计不合理

  城镇化应该作为一个渐进过程进行。改革开放来,我国的城市急速扩张,存在资源盲目开发的问题,很多政府盲目圈地,将经济增长寄托于土地财政以及地

  产开发上,这种粗放增长方式带来的后果非常可怕。很多政府通过人为造城的方式发展经济,虽然这带来了表面经济繁荣,但是也带来了较大泡沫,而其中真正受益方并非广大的人民群众。城镇化规划设计不合理的同时,也违背了客观的发展规律,使得城乡出现巨大差别,导致两极分化并制造出社会矛盾。

  1.

  群众切身利益无法保障

  很多农民虽然进入了城市,但是却无法同市民享有同等国民待遇,在教育、社会保障和公共资源的拥有方面,远区别普通市民。很多农民收入薄弱,长期成游离城乡间。农民在进城以后,既买不起高额的房子,也无法保持稳定收入,缺乏最基本的保障,无法与城里人同样的社会资源,这实际是一种“假城镇化”。

  这会导致很多问题,例如农民社会身份不清晰,压力大且幸福能力不高。尤其在2008年之后,投资、出口的后劲不足,很多地方政府希望通过新型城镇化推动金融、公共服务、社会进步,因此急于求成,单方面追求人口和城镇土地规模的壮大。

  二、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虽然城镇化的意义毋庸置疑,但是我国在新型城镇化推进时,会面临很多问题。政府和学者有责任将新型城镇化引导入中央的精神文件上来,以便其健康发展,因此,本章提出以下思考:

  1.以人为本,重视农民权益。

  “三农”相关的政策正在逐步完善,在过去,存在过很多全新理念,包括:农业增产和农村发展,随后又提出农民权益以及农村稳定发展。十八大里提出农业现代化理念,直到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到了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2019年,我国的城镇化率超过60%,其中,具有城镇户籍的人口占比45.42%,较2018年分别提高4.5以及4.49个百分点,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在党的文件支持下,快速稳定的提升。

  城镇化对我国的中小城市以及县域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支撑作用。如果城镇化建设好,即可以改善当前农村的现况,也可以对城市压力有所缓解,既可以使得劳动力发生转移,又能解决当前很多社会矛盾。

  当今,新型城镇建设要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住,只有解决农民实际压力,并发展起中小企业以及第三产业,才能让我国农民享受城镇化过程中的实惠和便利,此外,还应该让农民身份也城镇化,只有农民成为市民,在城市里有了住宅,孩子有了良好教育,有了五险一金,农民才能在城市里安居乐业。就农民而言,土地权至关重要。城镇化过程即意味着农民进入城市,只有让农民和城市市民共享同等权利,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1.

  需尊重自然规律

  如今,我国城镇化主要是建设大中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合乎广大农民的心意,并创造适合众多农民的生存环境,满足农民需求,这就需要我国政府在城镇化建设中尊重自然规律,完善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应该以政府作为主导,以农民作为主体,通过全社会推进的方式,要求治标、治本相结合。城市要包容农民,确保农民自愿进城,而不是被迫进城。新型城镇化在推进过程中,还应该保障农民宅基地出现非法集体化,保障莫名公民耕地改做它用。

  城镇化不能消灭农村,也不能替代农村。只有做到结合我国国情,并考虑到地方实际,并在一定程度上借鉴国外经验,才能保证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得以较好推进。由于我国农村同很多发达国家的农村具有较大差距,尤其相比欧美地区,具有较小的可比性,因此,我国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不能照搬其做法,也不能全盘引进其理念。因此,我国的新型城镇化推进要求针对我国当前现状,尤其要结合地方实际进行。由于我国有相当多农民长期在农村从事农民生产,即使他们在城市里充当临时劳动力,在未来他们仍然会返回到农村中。所以,城镇化建设不能让农村空壳化,而让我国农业生产受到影响。

  1.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城镇化要保障我国的农民可以有较稳定的收入,以此支撑其在城市中面临的较高生活成本。在城镇化建设中,政府必须建立起相适应的运行管理机制,并确保农民有相应的社会保障和经济保障,至少保证农民在进城后可以有所获益,并能同市民一样享受到城市中的文化和文明。

  城镇化建设中,不能使得农民失去土地,也不能让农民在被迫进城后导致收入减少和生活无着,在城镇化中,不能使得进城农民成为流民和边缘人,让其变成城市里的弱势一方。只有让城市真正容下进城农民,才能保证社会稳定,不至于由于进城农民心理不平衡导致社会动乱或不稳定。我国长期以来,城乡之间的差距实质为权利差别,是由于城乡间长期的教育权利不公、医疗权利不公、文化权利不公、社会保障权利不公、公共资源公共服务分配不公。只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里,让城城市的技术、资本、人才同农村的劳动力、土地较好的结合和配置,才能使得城乡齐头并进,共同发展。只有使农民收入从土地收入尽快转为在城市打工的二、三产业收入为主,才能使得传统农耕社会逐步向商业社会进行转型。城镇化建设里,关键要解决掉资金、规划、土地和基础设施建设等诸多现实难题。正度的政策出台务必需协调好二元经济和二元社会格局,并统筹好教育、税收、卫生、就业、养老等多重问题,尤其要注意公平正义,只有如此才能保证进城后的农民可以收获到城市带来的幸福生活。

  参考文献:

  [1]曾繁荣.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与新型城镇化动态关系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9(12)

  [2]黄科.新型城镇化建设标准化功不可没——安徽省国家新型城镇化标准化试点工作成效显著[J].中国标准化.2020(05)

  [3]孙林.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特征及空间差异[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8(02)

  [4]鲁言.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核心[J].理论学习.2016(05)

  [5]耿黎明.城镇化引领中国未来发展[J].中国商界.2017(03)

推荐访问:县关于推进农民进城置业的几点思考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城镇化 几点思考 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