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优质课教案,菁选2篇(范例推荐)

时间:2023-02-09 19:00:28  来源:网友投稿

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优质课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瑜、忌”等9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推却、都督、迟延、探听、幔子、私自、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优质课教案,菁选2篇(范例推荐),供大家参考。

2023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优质课教案,菁选2篇(范例推荐)

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优质课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瑜、忌”等9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推却、都督、迟延、探听、幔子、私自、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清层次,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教学重点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内容。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

  3、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难点

  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三国演义》及作者简介、词语解释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1)教师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请同学们欣赏。

  (2)播放完毕后出示歌词:

  (3)学生阅读歌词,说说对这首歌的了解。(这是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

  (4)学生互相交流,说说自己对歌词的理解,教师评议并梳理词意:滚滚长江向东流,不再回头,多少英雄像翻飞的浪花般消逝。争什么是与非、成功与失败,都是短暂不长久。只有青山依然存在,依然地日升日落。江上白发渔翁,早已习于四时的变化。和朋友难得见了面,痛快地畅饮一杯酒,古往今来的纷纷扰扰,都成为世人下酒闲谈的材料。

  (5)问题交流:歌词里说“浪花淘尽英雄”,你最崇拜《三国演义》中的哪个英雄?(学生自由发言。)老师相机呈现三国人物形象。

  (6)导入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节选自《三国演义》的一篇课文《草船借箭》。(板书:草船借箭)学生齐读课题。

  2、简介《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者是明朝的罗贯中。《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齐名。

  学生阅读,师生交流。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对《三国演义》中人物的了解。

  3、简介作者。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山西太原人。

  设计意图:

  简介《三国演义》,同时了解作者及写作本篇文章的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激发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三、再读感知,整体感知

  (一)理清顺序。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叙述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将故事串接起来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全班交流,教师订正。

  (二)了解起因、经过、结果。

  1、快速浏览课文,试着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小组同学的意见。

  3、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

  (1)故事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用十天内造十万只箭的任务来为难、陷害诸葛亮。

  (2)故事的经过: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了十万只箭。

  (3)故事的结果:诸葛亮借箭成功,周瑜自叹不如。

  设计意图:

  此环节的设计是教师帮助学生找到梳理文章结构的方法,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四、细读课文,了解起因

  1、教师简介“草船借箭”的时代背景。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称为“魏、蜀、吴”三国。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

  2、请同学们默读文章第一、二自然段,看看从这部分课文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3、学生作批注,自我品读探究。

  4、学生小组交流自学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人物对话交流自己的感受。

  5、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

  (1)从这部分课文中,你了解到什么?(周瑜要陷害诸葛亮。)

  (2)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周瑜为什么还要害诸葛亮?

  周瑜对诸葛亮心怀妒忌。(学生齐读)。

  从这句话你了解到周瑜的什么特点?(嫉贤妒能。)

  (3)周瑜要害诸葛亮,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词句了解到的?(他们的对话。)

  ①当时,周瑜是吴国的是大都督,难道他不知道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好吗?(周瑜是知道的,他明知故问。)

  ②周瑜这样问的目的是什么?(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意欲加害诸葛亮。这是周瑜设好圈套,明里共商军事,暗里设陷阱害人,明知故问。)

  (4)周瑜设计想陷害诸葛亮,他是怎样一步一步达到自己的目的的?

  ①“公事”是什么意思?(朝廷之事;公家之事。)“推却”又是什么意思?(借理由推托、拒绝。)为什么不能推却?(诸葛亮回答“用弓箭最好”,这正中周瑜下怀,于是假借“公事”逼迫诸葛亮承担造箭任务。)

  ②从这段对话中你觉得周瑜是个怎样的人?(周瑜是个具有险恶用心的人。)

  ③同桌一起交流,想象周瑜当时的心理活动(请同学根据自己的课文内容的理解,选择描写人物说话时动作和神态的词语填入括号里。)

  ④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⑤再读加入描写人物语言和神态词语的语段,总结下列问题:

  A、周瑜设计想陷害诸葛亮,诸葛亮是怎么做的?

  B、诸葛亮明知周瑜要害他,为什么不揭穿他,反而接受赶造十万枝箭的任务,还要立下军令状,说三天造好十万枝箭呢?从中可看出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⑥指名读这段话。

  ⑦当周瑜听说诸葛亮三天能造好箭,还立下军令状,他的心里为什么很高兴?(周瑜知道在当时,三天肯定造不出十万枝箭,既已立下军令状,完不成是要杀头的。周瑜以为他的计谋要成功了,所以很高兴。)

  ⑧诸葛亮明知周瑜要害他,为什么还要立下军令状,说三天造好十万枝箭呢?(诸葛亮为顾全联吴抗曹的大局,不计个人得失。)

  ⑨从学习中你了解到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胸有成竹,顾全大局。)

  ⑩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5)教师小结:学了这部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顾全大局;而周瑜却妒忌诸葛亮,心胸十分狭窄,阴险狡诈。

  (6)指导朗读:分角色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要读出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如读出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读出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6、谈话过渡:从课文第1~2自然段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周瑜想害诸葛亮,他步步紧逼,把诸葛亮圈入了他设置的圈套。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的计划得逞了。(板书: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用十天内造十万只箭的任务来为难、陷害诸葛亮。)

  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

  采用读、思、议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理解故事情节。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内造十万只箭的任务来为难、陷害诸葛亮。

  经过: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了十万只箭。

  结果:诸葛亮借箭成功,周瑜自叹不如。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瑜、忌”等9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推却、都督、迟延、探听、幔子、私自、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内容。

  3、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

  4、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重点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内容。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

  3、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难点

  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一起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并且理清了文章的结构,了解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下面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

  ①草船借箭的原因是什么?

  ②通过第1~2自然段的学习,我们还了解到什么?

  ③这部分课文的哪句话点出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

  2、谈话过渡:从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还了解到周瑜自叹不如诸葛亮,周瑜是怎么“叹”的?快速浏览课文,从课文中找出来。(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都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你默读课文,圈画批注出来。

  学生交流,教师小结: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借箭准备和借箭过程。

  设计意图:

  此环节的设计为了与上节课做好衔接,为学习新课做好准备。

  二、了解“借箭准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诸葛亮请谁帮忙做借箭前的准备?(鲁肃)

  2、鲁肃是周瑜的部下,为什么诸葛亮敢于向他求助?(诸葛亮深知鲁肃为人忠厚,顾全大局。)

  3、从哪里可以看出鲁肃为人忠厚,顾全大局?请默读课文3~5自然段,把书上有关句子标出来。

  4、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相机指导。

  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

  启发学生自由读这段话,从“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感受鲁肃十分诚信、顾全大局、对诸葛亮赞赏与默默支持。从“果然”一词也能够看出诸葛亮知道鲁肃的为人。

  5、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做哪些准备?

  (1)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做好哪些准备?(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多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

  (2)诸葛亮为什么对鲁肃说“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诸葛亮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向周瑜提借船之事。)(3)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有计谋、有胆略,知人善用。他早在立军令状之前,就算好了人,想好了整个草船借箭的计划。)

  三、精读“借箭经过”,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指名读课文6~9自然段,标出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有关语句。

  2、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从哪些地方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评议,相机指导。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1)读一读,说说你从这段话知道了什么?(诸葛亮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候有大雾,他在等雾。)

  (2)诸葛亮那个时代有没有天气预报啊?(没有)这又说明了什么?(这就说明了诸葛亮懂天文,识气象。)

  (3)除了这儿,你还能从哪儿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1)从“大雾漫天”你了解到什么?(了解到当时的天气情况:到处都是大雾。)

  (2)从天气的变化中你感受到什么?(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

  (3)从“诸葛亮笑着说”你感受到什么?(诸葛亮镇定自若,是因为诸葛亮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这一笑,笑出了诸葛亮的自信,笑出了诸葛亮的大度,笑出了诸葛亮的胸有成竹,笑出了诸葛亮的运筹帷幄,笑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笑出了英雄本色。)

  (4)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摆开”的目的是什么?(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增大。)

  (5)军士为什么要“擂鼓呐喊”?(这样做既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吸引曹操军队的注意力,引曹军出来射箭,又是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方向。)

  (6)从这段叙述中你对诸葛亮又有了什么了解?(诸葛亮考虑周全,安排巧妙,抓住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利用大雾的天气,前去“借箭”。)

  (7)指导朗读,读好鲁肃和诸葛亮说话时的语气。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1)“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这样既能两面受箭,又可保持船体*衡,也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省去调头的时间。)

  (2)你对诸葛亮又有了什么新的了解?(“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显示了诸葛亮过人的智慧。“逼近曹操受箭”,进一步说明诸葛亮对曹操生性多疑、小心谨慎的性格了如指掌。此行“借箭”,轻轻松松向曹操借到了十万支箭。诸葛亮谋划之周密,安排之巧妙,不仅显示出诸葛亮丰富的天文知识,也体现了诸葛亮具有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

  4、自由读课文3~9自然段,总结“借箭的经过”。(板书:经过——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了十万只箭。)说说从哪些地方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1)小组交流。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师生评议,教师小结:

  ①算好天气:第三天有大雾。

  ②算好受箭方法:把船一字摆开,两面受箭。

  ③算好鲁肃:忠实守信。

  ④算好周瑜:嫉贤妒能,阴险狡诈。

  ⑤算好曹操:谨慎多疑。

  四、了解“借箭结果”,感受人物形象

  1、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2、结合课文说感受。

  (1)小组交流: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师生评议,教师小结。

  ①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②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顾全大局。

  ③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3、指名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4、教师小结:草船借箭的前前后后,的确说明了诸葛亮神机妙算。“周瑜大吃一惊,长叹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这句话照应了课文开头的第一句话。(板书:结果——诸葛亮借箭成功,周瑜自叹不如。)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不如。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不仅如此,文中的许多内容还前后呼应,如,结尾与开头照应。这样严谨的结构,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严密性。

  2、作业:运用学会的阅读方法,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三国演义》中自己感兴趣的章节。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内造十万只箭的任务来为难、陷害诸葛亮。

  经过: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了十万只箭。

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优质课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瑜、忌”等9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推却、都督、迟延、探听、幔子、私自、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清层次,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教学重点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内容。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

  3、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难点

  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三国演义》及作者简介、词语解释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1)教师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请同学们欣赏。

  (2)播放完毕后出示歌词:

  (3)学生阅读歌词,说说对这首歌的了解。(这是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

  (4)学生互相交流,说说自己对歌词的理解,教师评议并梳理词意:滚滚长江向东流,不再回头,多少英雄像翻飞的浪花般消逝。争什么是与非、成功与失败,都是短暂不长久。只有青山依然存在,依然地日升日落。江上白发渔翁,早已习于四时的变化。和朋友难得见了面,痛快地畅饮一杯酒,古往今来的纷纷扰扰,都成为世人下酒闲谈的材料

  (5)问题交流:歌词里说“浪花淘尽英雄”,你最崇拜《三国演义》中的哪个英雄?(学生自由发言。)老师相机呈现三国人物形象。

  (6)导入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节选自《三国演义》的一篇课文《草船借箭》。(板书:草船借箭)学生齐读课题。

  2、简介《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者是明朝的罗贯中。《三国演义》是*古代长篇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是*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齐名。

  学生阅读,师生交流。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对《三国演义》中人物的了解。

  3、简介作者。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山西太原人。

  设计意图:

  简介《三国演义》,同时了解作者及写作本篇文章的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激发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三、再读感知,整体感知

  (一)理清顺序。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叙述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将故事串接起来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全班交流,教师订正。

  (二)了解起因、经过、结果。

  1、快速浏览课文,试着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小组同学的意见。

  3、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

  (1)故事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用十天内造十万只箭的任务来为难、陷害诸葛亮。

  (2)故事的经过: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了十万只箭。

  (3)故事的结果:诸葛亮借箭成功,周瑜自叹不如。

  设计意图:

  此环节的设计是教师帮助学生找到梳理文章结构的方法,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四、细读课文,了解起因

  1、教师简介“草船借箭”的时代背景。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称为“魏、蜀、吴”三国。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

  2、请同学们默读文章第一、二自然段,看看从这部分课文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3、学生作批注,自我品读探究。

  4、学生小组交流自学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人物对话交流自己的感受。

  5、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

  (1)从这部分课文中,你了解到什么?(周瑜要陷害诸葛亮。)

  (2)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周瑜为什么还要害诸葛亮?

  周瑜对诸葛亮心怀妒忌。(学生齐读)。

  从这句话你了解到周瑜的什么特点?(嫉贤妒能。)

  (3)周瑜要害诸葛亮,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词句了解到的?(他们的对话。)

  ①当时,周瑜是吴国的是大都督,难道他不知道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好吗?(周瑜是知道的,他明知故问。)

  ②周瑜这样问的目的是什么?(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意欲加害诸葛亮。这是周瑜设好圈套,明里共商军事,暗里设陷阱害人,明知故问。)

  (4)周瑜设计想陷害诸葛亮,他是怎样一步一步达到自己的目的的?

  ①“公事”是什么意思?(朝廷之事;公家之事。)“推却”又是什么意思?(借理由推托、拒绝。)为什么不能推却?(诸葛亮回答“用弓箭最好”,这正中周瑜下怀,于是假借“公事”逼迫诸葛亮承担造箭任务。)

  ②从这段对话中你觉得周瑜是个怎样的人?(周瑜是个具有险恶用心的人。)

  ③同桌一起交流,想象周瑜当时的心理活动(请同学根据自己的课文内容的理解,选择描写人物说话时动作和神态的词语填入括号里。)

  ④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⑤再读加入描写人物语言和神态词语的语段,总结下列问题:

  A、周瑜设计想陷害诸葛亮,诸葛亮是怎么做的?

  B、诸葛亮明知周瑜要害他,为什么不揭穿他,反而接受赶造十万枝箭的任务,还要立下军令状,说三天造好十万枝箭呢?从中可看出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⑥指名读这段话。

  ⑦当周瑜听说诸葛亮三天能造好箭,还立下军令状,他的心里为什么很高兴?(周瑜知道在当时,三天肯定造不出十万枝箭,既已立下军令状,完不成是要杀头的。周瑜以为他的计谋要成功了,所以很高兴。)

  ⑧诸葛亮明知周瑜要害他,为什么还要立下军令状,说三天造好十万枝箭呢?(诸葛亮为顾全联吴抗曹的大局,不计个人得失。)

  ⑨从学习中你了解到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胸有成竹,顾全大局。)

  ⑩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5)教师小结:学了这部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顾全大局;而周瑜却妒忌诸葛亮,心胸十分狭窄,阴险狡诈。

  (6)指导朗读:分角色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要读出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如读出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读出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6、谈话过渡:从课文第1~2自然段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周瑜想害诸葛亮,他步步紧逼,把诸葛亮圈入了他设置的圈套。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的计划得逞了。(板书: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用十天内造十万只箭的任务来为难、陷害诸葛亮。)

  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

  采用读、思、议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理解故事情节。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内造十万只箭的任务来为难、陷害诸葛亮。

  经过: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了十万只箭。

  结果:诸葛亮借箭成功,周瑜自叹不如。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瑜、忌”等9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推却、都督、迟延、探听、幔子、私自、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内容。

  3、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

  4、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重点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内容。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

  3、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难点

  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一起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并且理清了文章的结构,了解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下面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

  ①草船借箭的原因是什么?

  ②通过第1~2自然段的学习,我们还了解到什么?

  ③这部分课文的哪句话点出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

  2、谈话过渡:从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还了解到周瑜自叹不如诸葛亮,周瑜是怎么“叹”的?快速浏览课文,从课文中找出来。(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都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你默读课文,圈画批注出来。

  学生交流,教师小结: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借箭准备和借箭过程。

  设计意图:

  此环节的设计为了与上节课做好衔接,为学习新课做好准备。

  二、了解“借箭准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诸葛亮请谁帮忙做借箭前的准备?(鲁肃)

  2、鲁肃是周瑜的部下,为什么诸葛亮敢于向他求助?(诸葛亮深知鲁肃为人忠厚,顾全大局。)

  3、从哪里可以看出鲁肃为人忠厚,顾全大局?请默读课文3~5自然段,把书上有关句子标出来。

  4、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相机指导。

  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

  启发学生自由读这段话,从“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感受鲁肃十分诚信、顾全大局、对诸葛亮赞赏与默默支持。从“果然”一词也能够看出诸葛亮知道鲁肃的为人。

  5、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做哪些准备?

  (1)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做好哪些准备?(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多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

  (2)诸葛亮为什么对鲁肃说“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诸葛亮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向周瑜提借船之事。)(3)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有计谋、有胆略,知人善用。他早在立军令状之前,就算好了人,想好了整个草船借箭的计划。)

  三、精读“借箭经过”,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指名读课文6~9自然段,标出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有关语句。

  2、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从哪些地方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评议,相机指导。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1)读一读,说说你从这段话知道了什么?(诸葛亮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候有大雾,他在等雾。)

  (2)诸葛亮那个时代有没有天气预报啊?(没有)这又说明了什么?(这就说明了诸葛亮懂天文,识气象。)

  (3)除了这儿,你还能从哪儿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1)从“大雾漫天”你了解到什么?(了解到当时的天气情况:到处都是大雾。)

  (2)从天气的变化中你感受到什么?(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

  (3)从“诸葛亮笑着说”你感受到什么?(诸葛亮镇定自若,是因为诸葛亮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这一笑,笑出了诸葛亮的自信,笑出了诸葛亮的大度,笑出了诸葛亮的胸有成竹,笑出了诸葛亮的运筹帷幄,笑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笑出了英雄本色。)

  (4)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摆开”的目的是什么?(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增大。)

  (5)军士为什么要“擂鼓呐喊”?(这样做既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吸引曹操军队的注意力,引曹军出来射箭,又是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方向。)

  (6)从这段叙述中你对诸葛亮又有了什么了解?(诸葛亮考虑周全,安排巧妙,抓住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利用大雾的天气,前去“借箭”。)

  (7)指导朗读,读好鲁肃和诸葛亮说话时的语气。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1)“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这样既能两面受箭,又可保持船体*衡,也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省去调头的时间。)

  (2)你对诸葛亮又有了什么新的了解?(“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显示了诸葛亮过人的智慧。“逼近曹操受箭”,进一步说明诸葛亮对曹操生性多疑、小心谨慎的性格了如指掌。此行“借箭”,轻轻松松向曹操借到了十万支箭。诸葛亮谋划之周密,安排之巧妙,不仅显示出诸葛亮丰富的天文知识,也体现了诸葛亮具有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

  4、自由读课文3~9自然段,总结“借箭的经过”。(板书:经过——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了十万只箭。)说说从哪些地方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1)小组交流。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师生评议,教师小结:

  ①算好天气:第三天有大雾。

  ②算好受箭方法:把船一字摆开,两面受箭。

  ③算好鲁肃:忠实守信。

  ④算好周瑜:嫉贤妒能,阴险狡诈。

  ⑤算好曹操:谨慎多疑。

  四、了解“借箭结果”,感受人物形象

  1、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2、结合课文说感受。

  (1)小组交流: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师生评议,教师小结。

  ①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②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顾全大局。

  ③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3、指名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4、教师小结:草船借箭的前前后后,的确说明了诸葛亮神机妙算。“周瑜大吃一惊,长叹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这句话照应了课文开头的第一句话。(板书:结果——诸葛亮借箭成功,周瑜自叹不如。)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不如。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不仅如此,文中的许多内容还前后呼应,如,结尾与开头照应。这样严谨的结构,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严密性。

  2、作业:运用学会的阅读方法,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三国演义》中自己感兴趣的章节。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内造十万只箭的任务来为难、陷害诸葛亮。

  经过: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了十万只箭。

推荐访问:


[2023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优质课教案,菁选2篇(范例推荐)]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