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春》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2023年)

时间:2023-03-07 18:20:13  来源:网友投稿

《天净沙·春》原文及翻译赏析1  【原作】  天净沙·春——[元]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阑杆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注释】  天净沙:原作天净纱,越调的常用曲牌,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天净沙·春》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2023年),供大家参考。

《天净沙·春》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2023年)

《天净沙·春》原文及翻译赏析1

  【原作】

  天净沙·春——[元]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阑杆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注释】

  天净沙:原作天净纱,越调的常用曲牌,体段短小,近于六言绝句,易于即景抒情。

  阑(lán):阑干。

  帘栊(lónɡ):带帘子的窗户。栊,窗户。

  啼莺舞燕:即莺啼燕舞,意思是黄莺在歌唱,春燕在飞舞。

  飞红:飘落的花,有落英缤纷之意象。

  【古诗今译】

  山朗润起来了,风和煦起来了,太陽的脸红起来了。雕栏错落,楼阁林立,帘栊轻挑。院子里,杨柳下,秋千在轻轻的悠来荡去;院子外,晴空里,旷野上,黄莺在婉转地歌唱,燕子在悠闲地飞舞,潺一潺的小溪在小桥下淙淙作响,花儿在微微的春风里悄悄地飘落。

  【赏析】

  白朴(1226~1306以后),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原籍隩州(今山西河曲县),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年寓居金陵(今南京市)。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今存散曲存小令37首。

  这首小令通过选择富有时令特点的景物,融会作者独特的观察体验,给读者描绘了一幅和煦、明媚、润泽的春景图。

  “春山暖日和风”,作品开篇先从远处着笔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宏大而又温馨的背景,也就是说,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和煦、温暖、辽阔的春一光背景画面。在这一句里,词人着意突出了春天已经来到人间的特点,你看,“山”是春意盎然的,“日”是暖意融融的,“风”是和煦温情的。读着词句,仿佛置身于明媚的春一光里,眼前春山润泽,春日融融,春风和煦,不自觉的就感觉到一种怡然与舒畅。

  “阑杆楼阁帘栊”和“杨柳秋千院中”两句是近写,词人从远处的“春山”转为写近处的“楼阁”与“院中”的景物。在这明媚的春一光里的“阑杆楼阁帘栊”也是与别个季节截然不同的,无不映照着“春山”的新绿,沐浴着“暖日”明媚,披拂着“和风”的温情。倘若你站在楼阁上,站在在窗子前,凭栏而立欣赏春一光,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儿呀!再细细地品味品味“杨柳秋千院中”一句,幽静雅致的小院儿,那小院儿里有傲然的白杨,有婀娜的垂柳,特别是那树下的秋千悠然的荡来荡去,仿佛有妙龄少女们的欢声笑语传将出来,充满了诗情画意。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这结尾两句,词人的目光又从庭院里转移到晴空中,转移到旷野上,渲染了一个令人陶醉的氛围。春树枝头,黄莺在悠扬地歌唱;晴空之中,燕子在悠闲地飞舞;旷野之间,潺一潺流淌的"小溪在小桥下淙淙作响,落英在微微的春风中静悄悄地飘落。至此,作品的意境更显得和谐,更显得意趣儿盎然了。

  在写法上,词人重点采用的是白描的手法,由“春山暖日和风”三幅画面展开想象,用极为朴素的语言文字简洁地勾画了一幅清新明快的春景图。

《天净沙·春》原文及翻译赏析2

  天净沙·春

  春山暖日和风,

  阑干楼阁帘栊,

  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

  小桥流水飞红。

  古诗简介

  《天净沙·春》是元代散曲家白朴创作的一首小令。作者通过对春日里山、日、风、楼阁、院子、莺燕、小桥、流水、落花的描绘,呈现出一幅远景、近景、中景皆具的春意图:草长莺啼,花落燕舞,姹紫嫣红。其笔下的春天景色如画,生机盎然。

  翻译/译文

  山朗润起来了,风和煦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雕栏错落,楼阁林立,帘栊轻挑。院子里,杨柳下,秋千在轻轻的悠来荡去;院子外,晴空里,旷野上,黄莺在婉转地歌唱,燕子在悠闲地飞舞,潺潺的小溪在小桥下淙淙作响,花儿在微微的春风里悄悄地飘落。

  注释

  ⑴和风:多指春季的微风。

  ⑵阑干:即栏杆。

  ⑶帘栊(lóng):窗户上的帘子。李煜《捣练子》:“无赖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栊,窗户。

  ⑷啼莺舞燕:即莺啼燕舞,意思是黄莺在歌唱,春燕在飞舞。

  ⑸飞红:花瓣飞舞,指落花。

  赏析/鉴赏

  这支《天净沙·春》曲子,运用绘画技法,从不同空间层次描写春天的景物,具体来说,第一句的春日、春山构成整个画面的背景,是远景,第二句是人物的立足点是近景,第三句庭院中喧闹的景象,展示了一幅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画面,是中景。最能够体现春天特征的两个形容词是暖和啼莺,而最能庭院中生机的景物是舞燕和飞红。

  全曲句句不离春天的特征。“春山暖日和风”,作品开篇先从远处着笔呈现了一个宏大而又温馨的背景,也就是说,作者描绘了一幅和煦、温暖、辽阔的春光背景画面。在这一句里,作者着意突出了春天已经来到人间的特点,“山”是春意盎然的,“日”是暖意融融的,“风”是和煦温情的。这样的画面很美:明媚的春光里,春山润泽,春日融融,春风和煦,怡然与舒畅。

  “阑杆楼阁帘栊”和“杨柳秋千院中”两句是近写,词人从远处的“春山”转为写近处的“楼阁”与“院中”的景物。在这明媚的春光里的“阑杆楼阁帘栊”也是与别个季节截然不同的,无不映照着“春山”的新绿,沐浴着“暖日”明媚,披拂着“和风”的温情。站在楼阁上,站在在窗子前,凭栏而立欣赏春光,是一件惬意的事。“杨柳秋千院中”一句,幽静雅致的小院,那小院里有傲然的白杨,有婀娜的垂柳,特别是那树下的秋千悠然的荡来荡去,仿佛有妙龄少女们的欢声笑语传将出来,充满了诗情画意。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这结尾两句,词人的目光又从庭院里转移到晴空中,转移到旷野上,渲染了一个令人陶醉的氛围。春树枝头,黄莺在悠扬地歌唱;晴空之中,燕子在悠闲地飞舞;旷野之间,潺潺流淌的小溪在小桥下淙淙作响,落英在微微的春风中静悄悄地飘落。至此,作品的意境更显得和谐,更显得意趣盎然了。

  这首以“春”为题的小令像一幅水墨山水画,寥寥几笔,清丽隽永,“不涉理路,不落言荃”,曲家根据自己的仔细观察、体验,写出新的意境、新的格调。

《天净沙·春》原文及翻译赏析3

  【原作】

  天净沙·春——[元]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阑杆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注释】

  天净沙:原作天净纱,越调的常用曲牌,体段短小,近于六言绝句,易于即景抒情。

  阑(lán):阑干。

  帘栊(lónɡ):带帘子的窗户。栊,窗户。

  啼莺舞燕:即莺啼燕舞,意思是黄莺在歌唱,春燕在飞舞。

  飞红:飘落的花,有落英缤纷之意象。

  【古诗今译】

  山朗润起来了,风和煦起来了,太陽的脸红起来了。雕栏错落,楼阁林立,帘栊轻挑。院子里,杨柳下,秋千在轻轻的悠来荡去;院子外,晴空里,旷野上,黄莺在婉转地歌唱,燕子在悠闲地飞舞,潺一潺的小溪在小桥下淙淙作响,花儿在微微的春风里悄悄地飘落。

  【赏析】

  白朴(1226~1306以后),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原籍隩州(今山西河曲县),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年寓居金陵(今南京市)。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今存散曲存小令37首。

  这首小令通过选择富有时令特点的景物,融会作者独特的观察体验,给读者描绘了一幅和煦、明媚、润泽的春景图。

  “春山暖日和风”,作品开篇先从远处着笔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宏大而又温馨的背景,也就是说,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和煦、温暖、辽阔的春一光背景画面。在这一句里,词人着意突出了春天已经来到人间的特点,你看,“山”是春意盎然的,“日”是暖意融融的,“风”是和煦温情的。读着词句,仿佛置身于明媚的春一光里,眼前春山润泽,春日融融,春风和煦,不自觉的就感觉到一种怡然与舒畅。

  “阑杆楼阁帘栊”和“杨柳秋千院中”两句是近写,词人从远处的“春山”转为写近处的“楼阁”与“院中”的景物。在这明媚的春一光里的“阑杆楼阁帘栊”也是与别个季节截然不同的,无不映照着“春山”的新绿,沐浴着“暖日”明媚,披拂着“和风”的温情。倘若你站在楼阁上,站在在窗子前,凭栏而立欣赏春一光,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儿呀!再细细地品味品味“杨柳秋千院中”一句,幽静雅致的小院儿,那小院儿里有傲然的白杨,有婀娜的垂柳,特别是那树下的秋千悠然的荡来荡去,仿佛有妙龄少女们的欢声笑语传将出来,充满了诗情画意。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这结尾两句,词人的目光又从庭院里转移到晴空中,转移到旷野上,渲染了一个令人陶醉的氛围。春树枝头,黄莺在悠扬地歌唱;晴空之中,燕子在悠闲地飞舞;旷野之间,潺一潺流淌的小溪在小桥下淙淙作响,落英在微微的春风中静悄悄地飘落。至此,作品的意境更显得和谐,更显得意趣儿盎然了。

  在写法上,词人重点采用的是白描的手法,由“春山暖日和风”三幅画面展开想象,用极为朴素的语言文字简洁地勾画了一幅清新明快的春景图。


《天净沙·春》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扩展阅读


《天净沙·春》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扩展1)

——天净沙·春原文翻译赏析3篇

天净沙·春原文翻译赏析1

  作者:白朴

  朝代:元朝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译文

  山绿了,阳光暖了,吹起和煦的春风。楼阁上少女凭栏眺望,高卷起帘栊。院子里杨柳依依,秋千轻轻摇动,院外有飞舞的春燕,啼喈的黄莺,小桥之下流水潺潺,落花飞红。

  注释

  (1)和风:多指春季的微风。

  (2)飞红:花瓣飞舞,指落花。

  (3)帘栊:窗户上的帘子。李煜《捣练子》:“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赏析:

  白朴现存的散曲作品中,有《天净沙》小令共八首,分别以“春”、“夏”、“秋”、“冬”为题,共计两组。

  这支《天净沙·春》曲子,运用绘画技法,从不同空间层次描写春天的景物,具体来说,第一句的春日、春山构成整个画面的背景,是远景,第二句是人物的立足点是近景,第三句庭院中喧闹的景象,展示了一幅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画面,是中景。最能够体现春天特征的两个形容词是暖和啼莺,而最能庭院中生机的景物是舞燕和飞红。

  这支曲子的人物应该是一位女子,她站在栏杆之旁,帘栊之下,窥探着春天的景致,她眼中的春天要更加细腻,更加秀美。

  这首小令,依靠景物的巧妙排列,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动静结合的写法,增添了生气,也让静态的画面有了动感。

天净沙·春原文翻译赏析2

  原文: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注释译文:

  译文

  山绿了,阳光暖了,吹起和煦的春风。楼阁上少女凭栏眺望,高卷起帘栊。院子里杨柳依依,秋千轻轻摇动,院外有飞舞的春燕,啼喈的黄莺,小桥之下流水潺潺,落花飞红。

  注释

  (1)和风:多指春季的微风。

  (2)飞红:花瓣飞舞,指落花。

  (3)帘栊:窗户上的帘子。李煜《捣练子》:“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赏析:

  白朴现存的散曲作品中,有《天净沙》小令共八首,分别以“春”、“夏”、“秋”、“冬”为题,共计两组。

  这支《天净沙·春》曲子,运用绘画技法,从不同空间层次描写春天的景物,具体来说,第一句的春日、春山构成整个画面的背景,是远景,第二句是人物的立足点是近景,第三句庭院中喧闹的景象,展示了一幅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画面,是中景。最能够体现春天特征的两个形容词是暖和啼莺,而最能庭院中生机的景物是舞燕和飞红。

  这支曲子的人物应该是一位女子,她站在栏杆之旁,帘栊之下,窥探着春天的景致,她眼中的春天要更加细腻,更加秀美。

  这首小令,依靠景物的巧妙排列,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动静结合的写法,增添了生气,也让静态的画面有了动感。

天净沙·春原文翻译赏析3

  【原作】

  天净沙·春——[元]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阑杆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注释】

  天净沙:原作天净纱,越调的常用曲牌,体段短小,近于六言绝句,易于即景抒情。

  阑(lán):阑干。

  帘栊(lónɡ):带帘子的窗户。栊,窗户。

  啼莺舞燕:即莺啼燕舞,意思是黄莺在歌唱,春燕在飞舞。

  飞红:飘落的花,有落英缤纷之意象。

  【古诗今译】

  山朗润起来了,风和煦起来了,太陽的脸红起来了。雕栏错落,楼阁林立,帘栊轻挑。院子里,杨柳下,秋千在轻轻的悠来荡去;院子外,晴空里,旷野上,黄莺在婉转地歌唱,燕子在悠闲地飞舞,潺一潺的小溪在小桥下淙淙作响,花儿在微微的春风里悄悄地飘落。

  【赏析】

  白朴(1226~1306以后),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原籍隩州(今山西河曲县),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年寓居金陵(今南京市)。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今存散曲存小令37首。

  这首小令通过选择富有时令特点的景物,融会作者独特的观察体验,给读者描绘了一幅和煦、明媚、润泽的春景图。

  “春山暖日和风”,作品开篇先从远处着笔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宏大而又温馨的背景,也就是说,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和煦、温暖、辽阔的春一光背景画面。在这一句里,词人着意突出了春天已经来到人间的特点,你看,“山”是春意盎然的,“日”是暖意融融的,“风”是和煦温情的。读着词句,仿佛置身于明媚的春一光里,眼前春山润泽,春日融融,春风和煦,不自觉的就感觉到一种怡然与舒畅。

  “阑杆楼阁帘栊”和“杨柳秋千院中”两句是近写,词人从远处的“春山”转为写近处的“楼阁”与“院中”的景物。在这明媚的春一光里的“阑杆楼阁帘栊”也是与别个季节截然不同的,无不映照着“春山”的新绿,沐浴着“暖日”明媚,披拂着“和风”的温情。倘若你站在楼阁上,站在在窗子前,凭栏而立欣赏春一光,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儿呀!再细细地品味品味“杨柳秋千院中”一句,幽静雅致的小院儿,那小院儿里有傲然的白杨,有婀娜的垂柳,特别是那树下的秋千悠然的荡来荡去,仿佛有妙龄少女们的欢声笑语传将出来,充满了诗情画意。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这结尾两句,词人的目光又从庭院里转移到晴空中,转移到旷野上,渲染了一个令人陶醉的氛围。春树枝头,黄莺在悠扬地歌唱;晴空之中,燕子在悠闲地飞舞;旷野之间,潺一潺流淌的小溪在小桥下淙淙作响,落英在微微的`春风中静悄悄地飘落。至此,作品的意境更显得和谐,更显得意趣儿盎然了。

  在写法上,词人重点采用的是白描的手法,由“春山暖日和风”三幅画面展开想象,用极为朴素的语言文字简洁地勾画了一幅清新明快的春景图。

  20**年4月8日


《天净沙·春》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扩展2)

——天净沙·春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天净沙·春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作】

  天净沙·春——[元]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阑杆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注释】

  天净沙:原作天净纱,越调的常用曲牌,体段短小,近于六言绝句,易于即景抒情。

  阑(lán):阑干。

  帘栊(lónɡ):带帘子的窗户。栊,窗户。

  啼莺舞燕:即莺啼燕舞,意思是黄莺在歌唱,春燕在飞舞。

  飞红:飘落的花,有落英缤纷之意象。

  【古诗今译】

  山朗润起来了,风和煦起来了,太陽的脸红起来了。雕栏错落,楼阁林立,帘栊轻挑。院子里,杨柳下,秋千在轻轻的悠来荡去;院子外,晴空里,旷野上,黄莺在婉转地歌唱,燕子在悠闲地飞舞,潺一潺的小溪在小桥下淙淙作响,花儿在微微的春风里悄悄地飘落。

  【赏析】

  白朴(1226~1306以后),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原籍隩州(今山西河曲县),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年寓居金陵(今南京市)。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今存散曲存小令37首。

  这首小令通过选择富有时令特点的景物,融会作者独特的观察体验,给读者描绘了一幅和煦、明媚、润泽的春景图。

  “春山暖日和风”,作品开篇先从远处着笔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宏大而又温馨的背景,也就是说,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和煦、温暖、辽阔的春一光背景画面。在这一句里,词人着意突出了春天已经来到人间的特点,你看,“山”是春意盎然的,“日”是暖意融融的,“风”是和煦温情的。读着词句,仿佛置身于明媚的春一光里,眼前春山润泽,春日融融,春风和煦,不自觉的就感觉到一种怡然与舒畅。

  “阑杆楼阁帘栊”和“杨柳秋千院中”两句是近写,词人从远处的“春山”转为写近处的“楼阁”与“院中”的景物。在这明媚的春一光里的“阑杆楼阁帘栊”也是与别个季节截然不同的,无不映照着“春山”的新绿,沐浴着“暖日”明媚,披拂着“和风”的温情。倘若你站在楼阁上,站在在窗子前,凭栏而立欣赏春一光,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儿呀!再细细地品味品味“杨柳秋千院中”一句,幽静雅致的小院儿,那小院儿里有傲然的白杨,有婀娜的垂柳,特别是那树下的秋千悠然的.荡来荡去,仿佛有妙龄少女们的欢声笑语传将出来,充满了诗情画意。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这结尾两句,词人的目光又从庭院里转移到晴空中,转移到旷野上,渲染了一个令人陶醉的氛围。春树枝头,黄莺在悠扬地歌唱;晴空之中,燕子在悠闲地飞舞;旷野之间,潺一潺流淌的小溪在小桥下淙淙作响,落英在微微的春风中静悄悄地飘落。至此,作品的意境更显得和谐,更显得意趣儿盎然了。

  在写法上,词人重点采用的是白描的手法,由“春山暖日和风”三幅画面展开想象,用极为朴素的语言文字简洁地勾画了一幅清新明快的春景图。

  20**年4月8日


《天净沙·春》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扩展3)

——天净沙·春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天净沙·春原文翻译及赏析1

  天净沙·春

  朝代:元代

  作者:白朴

  原文: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翻译:

  山绿了,阳光暖了,吹起和煦的春风。楼阁上少女凭栏眺望,高卷起帘栊。院子里杨柳依依,秋千轻轻摇动,院外有飞舞的春燕,啼喈的黄莺,小桥之下流水潺潺,落花飞红。

  注释

  (1)和风:多指春季的微风。(2)飞红:花瓣飞舞,指落花。(3)帘栊:窗户上的帘子。李煜《捣练子》:“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赏析:

  白朴现存的散曲作品中,有《天净沙》小令共八首,分别以“春”、“夏”、“秋”、“冬”为题,共计两组。

  这支《天净沙·春》曲子,运用绘画技法,从不同空间层次描写春天的景物,具体来说,第一句的春日、春山构成整个画面的背景,是远景,第二句是人物的立足点是近景,第三句庭院中喧闹的景象,展示了一幅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画面,是中景。最能够体现春天特征的两个形容词是暖和啼莺,而最能庭院中生机的景物是舞燕和飞红。

  这支曲子的人物应该是一位女子,她站在栏杆之旁,帘栊之下,窥探着春天的景致,她眼中的春天要更加细腻,更加秀美。

  这首小令,依靠景物的巧妙排列,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动静结合的写法,增添了生气,也让静态的画面有了动感。


《天净沙·春》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扩展4)

——《送春》原文及翻译赏析5篇

《送春》原文及翻译赏析1

  朝代:唐代

  作者:贾岛

  原文:

  三月正当三十日,风光别我苦吟身。

  共君今夜不须睡,未到晓钟犹是春。

  译文

  今天是三月三十日,是三月的最后一天,春天美丽的风光就有离开我这位苦吟诗人了。

  我和你今夜不用睡觉了,在晨钟响动之前,总算还是春天吧。

  注释

  ⑴晦日:夏历每月的最后一天。评事:官名,掌管*决刑狱之事,属大理寺。

  ⑵正:一作“更”。

  ⑶风:一作“春”。

  ⑷睡:一作“寝”。

  ⑸晓钟犹是春:一作“五更还是春”。

  赏析

  贾岛是唐代的著名的苦吟诗人,长于五言律诗,集中五言律诗也最多。他的律诗,字斟句酌,排比工整,常有佳句,耐人寻味。如“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长江人钓月,旷野火烧风”、“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等,或气象雄浑,或情景幽独,颇为人们所称诵。不过除了一些佳句以外,他写得好的律诗并不多,这是由于他过于醉心词句的琢磨,往往忽视了全诗的整体的艺术境界的创造。因而他的五言律诗,虽然对仗工整,却有雕琢的痕迹,不够自然,缺乏动人的情怀,使人读后,留不下完整的印象。倒是他的一些绝句,无意求工,写得自然、朴素,别有情致。这首诗便是其中一首较优秀的作品。

  这是一首抒写送春的七言绝句。这首诗极力抒写的是“苦吟”诗人不忍送春归去,但也无计可留,只有长坐不睡,与那即将逝去的春天共守残夜,哪怕是一刹那时光,也是值是珍惜的。首句“三月正当三十日”,点明三月晦日,表达春天即将逝去。三月本是春天的最后一个月,三十日又是这个月的最后一天,诗人此刻把春天的离去精确到了最后一天,让人感到新奇而又自然。次句“风光别我苦吟身”,意思是说:春光虽然别我而逝,但我这个苦吟诗的人,怎忍别春。不说送春,而说“风光别我”,是虚写“送”字。这句用的是拟人手法,显得很自然而有情味。

  “与君今夜不须睡,未到晓钟犹是春。”前句写了诗人与友人愿一夜不眠不寐,后句则写了这样做的目的,仅仅只是守住最后的一线春光。前两句把春天精确到最后一天,这里却精确到了最好一刻。末二句说虽然已到春尽之期,无计可以留春,但只要晨钟未动,明朝之夏未来,仍然还是春天。因此,当这最后一夜之时,愿与友人不睡,共同苦吟饮酒,以表送别之情,这样也还是能够很好地享受这最后一夜的春光。“犹是春”三字,可如宋苏轼所说的“春宵一刻值千金”了。这首诗颇有古诗的“何不秉烛游”的意思。但二者旨趣并不相同。古诗的作者秉烛夜游,是由于感叹人生短暂,韶华易逝,应及时行乐;这首诗的作者良夜不眠,则是为了流连春光,爱惜韶华,并无伤感之情,作者只意在珍惜时光,刻苦吟诗,这就从惜别春光中,引出了“锲而不舍”的精神。

  创作背景

  此诗是因季节转换惋惜春光难留而作并赠予友人的一首诗,作于某一年农历三月三十日,具体作年不详。

《送春》原文及翻译赏析2

  宋代:王令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注释

  1.更:再,重。2.檐:屋檐。3.子规:杜鹃鸟。4.啼血:形容鸟类啼叫的悲苦,一般指杜鹃鸟的啼叫。5.不信:虽则不信,然春去依旧...

  显示全部

  注释

  佚名

  1.更:再,重。

  2.檐:屋檐。

  3.子规:杜鹃鸟。

  4.啼血:形容鸟类啼叫的悲苦,一般指杜鹃鸟的啼叫。

  5.不信:虽则不信,然春去依旧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的七言诗,表现了暮春时节的景象和诗人的感受。诗的前两句写景为主,后两句由景生情,抒发了自己的生活态度和追求。

  花落了虽又重开,燕子离去了还会回来,然而那眷恋春光的杜鹃,却半夜三更还在悲啼,不相信东风是唤不回来的。

  诗中的“落更开”描述了三月的花谢了又开,表现了春光未逝;“燕飞来”描述了低矮的屋檐下有燕子飞来飞去,表现了春光生机犹在写出了暮春景象:春光未逝,生机犹存的特点。

  后两句以拟人的手法来写了杜鹃鸟,塑造了一个执着的形象,借此表现自己留恋春天的情怀,字里行间充满凄凉的美感。

  东风就是指春风,子规,杜鹃鸟经常在暮春啼叫。

  诗人用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来表达竭尽全力留住美好时光的意思,既表达珍惜的心情,又显示了自信和努力的态度。表现了自己顽强进取,执着追求美好未来的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这首诗的子规(杜鹃)与以往大部分诗里借喻哀伤,凄切的含义较不相同,带有比较积极的意义.

  王令(1032~1059)北宋诗人。初字钟美,后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5岁丧父母,随其叔祖王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长大后在天长、高邮等地以教学为生,有治国安民之志。王安石对其文章和为人皆甚推重。有《广陵先生文章》、《十七史蒙求》。

《送春》原文及翻译赏析3

  名园花正好,娇红白,百态竞春妆。笑痕添酒晕。丰脸凝脂,谁为试铝霜。诗朋酒伴,趁此日流转风光。尽夜游不妨秉烛,未觉是疏狂。

  茫茫。一年一度,烂漫离披,似长江去浪。但要教啼莺语燕,不怨卢郎。问春春道何曾去,任蜂蝶飞过东墙。君看取,年年潘令河阳。

  注释

  娇红白:形容百花繁茂。

  疏狂:狂放不羁貌。

  离披:散乱貌。

  潘令河阳:晋潘岳,为河阳令。后世泛指妇女所爱之男子。

  赏析

  这首送春词,虽对春光无限眷恋,却无伤春情绪。上片写名园百花盛开,娇红白,争荣斗艳。诗朋酒伴,不负大好春光,秉烛夜游。下片写春去茫茫,一年一度。但令莺燕不怨,任蜂蝶飞过东墙。结句新颖,情韵无限。通篇工丽典雅,和婉含蓄,为历来词家所称赏。

《送春》原文及翻译赏析4

  宋代:王令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注释

  1.更:再,重。2.檐:屋檐。3.子规:杜鹃鸟。4.啼血:形容鸟类啼叫的悲苦,一般指杜鹃鸟的啼叫。5.不信:虽则不信,然春去依旧...

  显示全部

  注释

  佚名

  1.更:再,重。

  2.檐:屋檐。

  3.子规:杜鹃鸟。

  4.啼血:形容鸟类啼叫的悲苦,一般指杜鹃鸟的啼叫。

  5.不信:虽则不信,然春去依旧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的七言诗,表现了暮春时节的景象和诗人的感受。诗的前两句写景为主,后两句由景生情,抒发了自己的生活态度和追求。

  花落了虽又重开,燕子离去了还会回来,然而那眷恋春光的杜鹃,却半夜三更还在悲啼,不相信东风是唤不回来的。

  诗中的“落更开”描述了三月的花谢了又开,表现了春光未逝;“燕飞来”描述了低矮的屋檐下有燕子飞来飞去,表现了春光生机犹在写出了暮春景象:春光未逝,生机犹存的特点。

  后两句以拟人的手法来写了杜鹃鸟,塑造了一个执着的形象,借此表现自己留恋春天的情怀,字里行间充满凄凉的美感。

  东风就是指春风,子规,杜鹃鸟经常在暮春啼叫。

  诗人用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来表达竭尽全力留住美好时光的意思,既表达珍惜的心情,又显示了自信和努力的态度。表现了自己顽强进取,执着追求美好未来的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这首诗的子规(杜鹃)与以往大部分诗里借喻哀伤,凄切的含义较不相同,带有比较积极的意义.

  王令(1032~1059)北宋诗人。初字钟美,后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 5岁丧父母,随其叔祖王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长大后在天长、高邮等地以教学为生,有治国安民之志。王安石对其文章和为人皆甚推重。有《广陵先生文章》、《十七史蒙求》。

《送春》原文及翻译赏析5

  蝶恋花·送春 宋朝

  朱淑真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蝶恋花·送春》译文

  楼外垂杨千条万缕,仿佛要拴住这大好的酒光,可是酒天却只稍稍片留便离去了。只有柳絮仍然在风里飘飞,随着酒风要看酒归向何处?

  一片碧绿的山野间传来一声声杜鹃的啼叫声,杜鹃即使无情,凄厉的叫声岂不也在为人愁苦。举杯送别酒天,酒天沉默不语,黄昏时分忽然下起了潇潇细雨。

  《蝶恋花·送春》注释

  系:拴住。

  青酒:大好酒光。隐指词人青酒年华。

  少住:稍稍片留一下。

  犹自:依然。

  杜宇:杜鹃鸟。

  便作:即使。

  莫也:岂不也。

  “把酒”句:把酒,举杯;把,持、拿。送酒,阴历三月末是酒天最后离去的日子,古人有把酒浇愁以示送酒的习俗。此句与王灼《点绛唇》“试来把酒留酒住,问酒无语,席卷西山雨”写法相似。

  潇潇雨:形容雨势之疾。

  《蝶恋花·送春》赏析

  惜春伤春,留春送春,词中常调。这首“送春”词却结具一份女词人漾巧柳妙想与慧心深潇。

  上片化景物为潇柳,纯从“楼外垂杨”着笔。从风飘柳絮漾景象看,词中所写,当是暮春烟柳,而非细叶新裁漾仲春嫩柳,这样方与送春之旨吻合。杨柳依依漾形象和折柳送结漾风习使人们从柳条想到送结,原很自然;但从“垂杨千万缕”想到它“欲系青春”,却是女词人漾独特感受。从“送”到“系”,虽只在一转换之间,却包含了想象漾跨越飞跃,进一步写出了柳漾缱绻多潇。那千万缕随风荡漾漾柳丝,像是千万缕柔曼漾潇柳,力图挽住春天。然而“少住春还去”,春毕竟是留不住漾。他人至此,不过叹息伤感而已,词人却从随风飘荡漾柳絮生出“随春且看归何处”漾奇柳妙想。柳絮漾形象,在诗词中或状撩乱春愁,或状漂荡无依,即使无想到“送”,也只有“飞絮送春归”(蔡伸《朝中措》)一类想象。朱淑真却以女词人特有漾灵心慧性和缠绵执着,将它想象成一直深潇地追随着春天,想看一看春究竟归于何处。由“系”到“随”,进一步写出了柳对春天漾无限依恋和无尽追踪。

  下片从“春归”生出,转从送春漾词人方面着笔。“绿满山川”正是暮春之景。这一望碧绿之中正含有落花飞絮狼藉漾伤感记忆,更何况耳畔又时时传来象征着春归漾杜鹃鸟凄伤漾呜叫声。目接耳闻,无非芳春消逝漾景象即便是无潇人,恐怕也要为之愁苦不已。“便作”句先从反面假设,“莫也”句则故用摇曳不定之语从正面渲染愁苦,愈觉潇怀酸楚。写到这里,方才引出这位满怀愁潇漾女主人公。“系春”不住,“随春”难往,唯有“送春”:“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这两句似从欧词“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化出,但独具神韵。在词人感觉中,这即将离去漾春天,像是怀着无限结离漾惆怅与感伤,悄然无语,与伤春漾词人默然相对。时近黄昏,又下起了潇潇细雨。这“潇潇雨”,像是春天告结漾细语,又像是春天归去漾叹息。而女主公潇怀漾黯淡、孤寂也从中隐隐传出。妙在“不语”与“潇潇雨”之间存在着一种似有若无漾对应与无系,使读者感到这悄然飘洒漾“雨”仿佛是一种不语之“语”。这一境界空晨。极富象外之致漾结语使词在巧柳妙想之外更多了一份悠远漾潇致。

  全词通过描写外缕垂杨、飞絮缱绻、杜鹃哀鸣、春雨潇潇,构成一副凄婉缠绵漾画面,一个多愁善感,把酒送春漾女主人公漾形象活现在这幅画面中,词句清丽,意境深远。

  《蝶恋花·送春》鉴赏

  朱淑真在少女时期也曾“天资秀发,性灵钟慧”(宋·魏仲恭《朱淑真断肠诗词序》),写过欢快明丽的《春景》诗:“斗草寻花正及时,不为容易见芳菲。谁能更觑闲针线,且滞春光伴酒卮。”——她要趁春光明媚而及时地去寻觅鲜花,去与女伴们斗草戏耍。这不仅因芬芳秾艳的春景不易常见(故而弥足珍贵),更重要的是由大自然的春光唤醒了自己的青春之感,激发了对自己美好青春的珍惜之情(所以对春天倍感可亲可爱),因而她不肯为闺中“女训”“女诫”所拘钳去拿针缝线学什么无味的女红,而要欢欣喜悦地举起酒杯,邀请春天这少女般的伴侣陪自己共度人生之良辰。然而,曾几何时,在经历了人世的辛酸折磨之后(传说她“早岁不幸父母失审,不能择伉俪”,“乃下配一庸夫”致使“一生抑郁不得志”,“每临风对月,触目伤怀”),朱淑真却给后人送来了悲凄幽悒的《送春》词。扫视这前后的强烈反差,读者既可感触到旧时代的凄风苦雨,又可从女作家不同风貌的艺术描述中领略到不同的审美韵致,从而丰富自己的美感经验。

  这是一首惜春词,词的上片抒发对春天眷恋的感情,下片抒发伤春的感情,全词通过描写外缕垂杨、飞絮缱绻、杜鹃哀鸣、春雨潇潇,构成一副凄婉缠绵的画面,一个多愁善感,把酒送春的女主人公的形象活现在这幅画面中,词句清丽,意境深远。

  词中首先出现的是垂杨。“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三句,描绘了垂杨的绿姿。这种“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的景色,对于阴历二月(即仲春时节),是最为典型的。上引贺诗中即有“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之句。它不同于“浓如烟草淡如金”的新柳(明人杨基《咏新柳》),也有别于“风吹无一叶”的衰柳(宋人翁灵舒《咏衰柳》)。为什么借它来表现惜春之情呢?主要利用那柔细如丝缕的枝条的构造成似乎可以系留着事物的联象。“少住春还去”,在作者的想象中,那打算系住春天的柳条没有达到目的,它只把春天从二月拖到三月末,春天经过短暂的逗留,还是决然离去了。

  “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两句,对暮春景物作了进一层的描写。柳絮是暮春最鲜明的特征之一,所以诗人们说:“飞絮著人春共老”(范成大《暮春上塘道中》)、“飞絮送春归”(蔡伸《朝中措》)。他们都把飞絮同残春联系在一起。朱淑真却独出心裁,把天空随风飘舞的柳絮,描写为似乎要尾随春天归去,去探看春的去处,把它找回来,像黄庭坚在词中透露的:“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清*乐》)。比起简单写成“飞絮”“送春归”或“著人春意老”来,朱淑真这种“随春”的写法,就显得更有迂曲之趣。句中用“犹自”把“系春”同“随春”联系起来,造成了似乎是垂杨为了留春,“一计不成,又生一计”的艺术效果。

  像飞絮一样,哀鸣的杜宇(杜鹃鸟)也似看作是残春的标志。“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春残时节,花落草长,山野一片碧绿。远望着这暮春的山野,听到传来的杜鹃鸟的凄厉叫声,词人在想:杜鹃即使(便做)无情,也为“春去”而愁苦,因而发出同情的哀鸣,词人通过这摇曳生姿的一笔,借杜宇点出人意的愁苦,这就把上片中处于“暮后”的主人公引向台前。在上片,仅仅从“楼外”两个字,感觉到她的楼内张望;从“系春”“随春”,意识到是她在驰骋想象,主人公的惜春之情完全是靠垂杨和柳絮表现出来的。现在则由侧面烘托转向正面描写。

  “把酒送春春不语”。系春既不可能,随春又无结果,主人公看到的只是暮春的碧野,听到的又是宣告春去的鸟鸣,于是她只好无可奈何地“送春”了。阴历三月末是春天最后离去的日子,古人常常在这时把酒举杯,以示送春。唐末诗人韩偓《春尽日》诗有“把酒送春惆怅在,年年三月病恹恹”之句。朱淑真按照旧俗依依不舍地“送春”,而春却没有回答。她看到的只是在黄昏中忽然下起的潇潇细雨。作者用一个“却”字,把“雨”变成了对春的送行。这写法同王灼的“试来把酒留春住,问春无语,帘卷西山雨”(《点绛唇》)相似,不过把暮雨同送春紧密相连,更耐人寻味:这雨是春漠然而去的步履声呢,还是春不得不去而洒下的惜别之泪呢?

  这首词同黄庭坚的《清*乐》都将春拟人,抒惜春情怀,但写法上各有千秋。黄词从追访消逝的春光着笔,朱词从借垂柳系春、飞絮随春到主人公送春,通过有层次的心理变化揭示主题。相比之下,黄词更加空灵、爽丽,朱词则较多寄情于残春的景色,带有凄忱的情味,这大概和她的身世有关。

  《蝶恋花·送春》创作背景

  朱淑真在少女时有一段纯美的爱情,但婚后生活却十分不如意,最后忧郁而终。这首词正是她对昔日美好生活一去不复返的追恋哀伤不已的反映。


《天净沙·春》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扩展5)

——天净沙·春原文及赏析3篇

天净沙·春原文及赏析1

  原文:

  天净沙·春

  [元代]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赏析:

  这首《天净沙·春》通过选择了早春时节富有特点的景物,描绘出了一幅春风和煦、暖阳明媚、风物润泽的春景图。在写法上,词人重点采用的是白描的手法,由“春山”“暖日”“和风”三幅画面展开想象。

  “春山暖日和风”开篇先从远处着笔交代了时令背景,为我们清晰描绘了一幅远山绿林,明媚暖阳,春风和煦,一派欣欣向荣的美好画面。读着词句,仿佛跟着词人置身于明媚的春光里,在这一句里,词人白朴重点突出春天已经来到了的实境,令人无比舒畅。

  “阑杆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词人由远及近,从远处的“春山”推移至近处的“楼阁”与“院中”的景物。在这明媚的春光里的“阑杆楼阁帘栊”也是与别个季节截然不同的,无不映照着“春山”的新绿,沐浴着“暖日”明媚,披拂着“和风”的温情。站在楼阁上,站在在窗子前,凭栏而立欣赏春光,是一件惬意的事。“杨柳秋千院中”一句,幽静雅致的小院,那小院里有傲然的白杨,有婀娜的垂柳,特别是那树下的秋千悠然的荡来荡去,仿佛有妙龄少女们的欢声笑语传将出来,充满了诗情画意。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这结尾两句,词人的目光又从庭院里转移到晴空中,转移到旷野上,渲染了一个令人陶醉的.氛围。春树枝头,黄莺在悠扬地歌唱;晴空之中,燕子在悠闲地飞舞;旷野之间,潺潺流淌的小溪在小桥下淙淙作响,落花在春风中静悄悄地飘落。至此,作品的意境更显得和谐,更显得意趣盎然了。

  这首以“春”为题的小令像一幅水墨山水画,寥寥几笔,清丽隽永,“不涉理路,不落言荃”,曲家根据自己的仔细观察、体验,写出新的意境、新的格调。


《天净沙·春》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扩展6)

——天净沙·秋原文,翻译,赏析3篇

天净沙·秋原文,翻译,赏析1

  天净沙·秋

  作者:白朴

  朝代:元朝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译文 太阳渐渐西沉,已衔着西山了,天边的晚霞也逐渐开始消散,只残留有几分黯淡的色彩,映照着远处安静的村庄是多么的孤寂,拖出那长长的影子。雾淡淡飘起,几只乌黑的乌鸦栖息在佝偻的老树上,远处的一只大雁飞掠而下,划过天际。山清水秀;霜白的小草、火红的枫叶、金黄的花朵,在风中一齐摇曳着,颜色几尽妖艳。

  注释①天净沙:曲牌名。②秋:题目。③残霞:快消散的晚霞。④寒鸦:天寒即将归林的乌鸦。⑤飞鸿:天空中的鸿雁。⑥飞鸿影下:雁影掠过。⑦白草:枯萎而不凋谢的白草。⑧黄花:菊花。⑨红叶:枫叶。

  赏析:

  白朴杂剧代表作《梧桐雨》,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取材于唐人陈鸿《长恨歌传》,取自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诗句。

  剧写唐明皇李隆基与杨贵妃故事。其情节是:幽州节度使裨将安禄山失机当斩,解送京师。唐明皇反加宠爱,安遂与杨贵妃私通。因与杨国忠不睦,又出任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反,明皇仓皇逃出长安去蜀。至马嵬驿,大军不前,兵谏请诛杨国忠兄妹。明皇无奈,命贵妃于佛堂中自缢。后李隆基返长安,在西宫悬贵妃像,朝夕相对。

  白朴这首小令《天净沙·秋》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无论写法还是构成的意境都有相似之处。此曲题目虽为“秋”,并且写尽秋意,却找不着一个“秋”字。 此曲开篇先绘出了一幅秋日黄昏图,营造出一种宁静、寂寥的氛围,再以名词并列组合的形式,选取典型的秋天景物,由远及近,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至此,读者眼前的秋景也由先前的萧瑟、寂寥变为明朗、清丽了。此曲仅二十八字,但语言简练优美 ,意义深刻。以秋日萧瑟迟暮之景与明艳清新之景做对比,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处世态度,真是所谓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白朴这首曲子是以秋景作为写作的题材,读者从其中的修辞可以看出,他的文学涵养是极高的。通篇作品,全都由一些美丽的自然图景构成,而白朴本人,就好像是拿著这些自然拼图的艺术家,拼出一幅美丽中带着和谐的人生图画。

  写秋景,自然难免要烘托出萧瑟的气氛,但是如果全以萧瑟气氛为全篇的写作大旨,又会令读者感受到沉闷而有压力。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白朴在选用语辞时,便颇费心神。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着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为了要使这种萧瑟气氛活泼起来,于是作者接下来选用了“一点飞鸿影下”作为上半段的结语。如此一来,原本萧瑟的画面转成了活跃,寂寞的秋景彷佛也展现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最后为了加强作者心目中秋景是美丽而有韵味的形象,因此再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作为曲文的结束语。这两句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而且“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二种颜色之中;“青山绿水”是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于是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由此可见,白朴的散曲写作技巧有多么高明了。

  此曲描绘的秋景图由两部分构成:前面部分是暗淡、萧瑟、冷清的迟暮秋景,而后面部分画面色彩斑斓,鲜艳明丽,充满着勃勃的生机。前后画面同样都是秋天之景,而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如果联系白朴不愿在元朝做官的态度,读者就不难理解同样的秋景会有如此巨大反差的原因。画面中的“一点飞鸿”,与李白的《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其一:“举手指飞鸿,此情难具论。同归无早晚,颍水有清原”中的“飞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暗喻作者本人。白朴不愿在朝廷中谋职,却希望自己像一只展翅高飞的鸿雁,飞离那种萧瑟、冷清、没有生气的地方,寻找到自己感到满意,有生机的乐土,还表示了作者的人生得到了美好的转折。因此“影下”的这片“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之地,读者可以理解为是作者的归隐之地,是作者的心中之景。情调开朗*和,没有一点消极之感,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之情,应属于虚写。在这支曲子中,作者非常巧妙地、不露痕迹地把“心中之景”与当时真实的环境放在一起,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含蓄地流露出自己的爱恨之情。

  此曲虽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有相似处,但却又自有特点。首二句以“孤村”领起,着意渲染秋日黄昏的冷寂。“一点飞鸿”给阴冷的静态画面带来了活力,造成曲子抒*感的转移。接着诗人用青、绿、白、红、黄五色,以远及近、由高到低、多层次多侧面立体交叉式地描绘出秋日美丽的景象,使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此曲极富艺术张力,一笔并写两面,成功地将秋日迟暮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合在一起,把赏心悦目的秋景作为曲子的主旋律,不失为又一篇写秋杰作。

  词、曲有雅、俗之别,一般来说,词尚妩媚、含蓄,而曲贵尖新、直率。白朴的这支小令读来却有词的意境。曲中虽无“断肠人在天涯”之类句子,抒情主人公却时隐时现,在烟霞朦胧之中,传达出一种地老天荒式的寂静。

  这首曲押韵的字是霞、鸦、下、花,押的韵(韵脚)是a。


《天净沙·春》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扩展7)

——《天净沙 夏》原文及翻译赏析 (菁选2篇)

《天净沙 夏》原文及翻译赏析1

  天净沙·夏

  云收雨过波添,

  楼高水冷瓜甜,

  绿树阴垂画檐。

  纱厨藤簟,

  玉人罗扇轻缣。

  古诗简介

  《天净沙·夏》是元曲作家白朴创作的小令。此曲运用写生手法,勾画出一幅宁静的夏日图。前三句描绘出云收雨霁、水凉瓜甜、树阴垂檐的画面,后两句描写消受着宜人时光的“玉人”。整首小令中没有人们熟悉的夏天躁热、喧闹的特征,却描绘了一个静谧、清爽的情景,使人油然产生神清气爽的感觉。全曲运用白描,洗净铅华,选景精当,语言简洁,显示了作者的艺术功力。

  翻译/译文

  云收雨停,雨过天晴,水面增高并增添了波澜,远处高楼显得比*时更高了,水让人感觉到比*时更凉爽了,雨后的瓜也似乎显得比*时更甜了,绿树的树阴一直遮到画檐。纱帐中的藤席上,有一个芳龄女孩,身着轻绢夏衣,手执罗扇,静静地享受着宜人的夏日时光。

  注释

  ⑴越调:宫调名。天净沙:曲牌名,入越调。

  ⑵画檐:有画饰的屋檐。

  ⑶纱厨:用纱做成的帐子。簟(diàn):竹席,苇席。

  ⑷缣(jiān):细的丝绢。

  赏析/鉴赏

  作者选取了一个别致的角度:用写生手法,勾画出一幅宁静的夏日图。前三句是第一个层次:云收雨霁,流水波添,雨过天晴,楼也显得比*时高,水散发着凉爽的气息,雨后的瓜似乎也显得比*时甜了,绿树的树阴一直垂到画檐。后两句是第二层次,画面上出现了人物:纱帐中的藤席上,一个身着轻绢夏衣,手执罗扇的芳龄女孩,静静地消受着宜人的时光。整首小令中没有人们熟悉的夏天躁热、喧闹的特征,却描绘了一个静谧、清爽的情景,使人油然产生神清气爽的感觉。

  这一特殊境界的创造,得力于作者艺术上的功力。它的特征首先是洗净铅华,全用白描,简洁、清晰得如同线体画。小令中写到的纱帐、藤簟、罗扇、绢衣,都是一个闺阁女子的香艳、富于色彩的物件,然而,作者却有意识地忽略色彩上的涂染,似乎这些东西都是素净的,不着颜色的。其次,作者特意选择雨后的片刻,将夏日躁动的特征,化为静态:云收雨过,已无雷声和雨脚;水中添波,却未见急湍流动;绿阴低垂,并无微风掠过;罗扇在“玉人”手中,似乎也不必摇动;那“玉人”就更给人一种静态的清爽感觉。繁富、喧闹的声音和动态,总是与燥热相联,反之,素朴宁静会构成凉爽的氛围,这正是这首小令的基调。第三,与白朴的《天净沙·春》一样,这首小令也可以看作是从楼上女子的角度来描写的。不过,在《天净沙·春》中,作者着重突出的是作品中“人物”的视觉和听觉,而这首曲子突出的是一种情绪体验,“楼高水冷瓜甜”,正是这一具体情景下的独特感受,一种清爽、恬静、悠闲的感受。

《天净沙 夏》原文及翻译赏析2

  天净沙·夏

  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纱厨藤簟,玉人罗扇轻缣。

  赏析

  作者选取了一个别致的角度:用写生手法,勾画出一幅宁静的夏日图。虽然韵调和含义不及春、秋两曲,但满是甜蜜。云雨收罢,楼高气爽,绿树成荫,垂于廊道屋檐,微微颤动,极尽可爱。透过薄如蝉翼的窗纱,隐约见到一个身着罗纱、手持香扇的女子躺在纱帐中的藤席上,扇子缓缓扇动,女子闭目假寐,享受夏日屋内的阴凉,那模样美得令人心动。整首小令中没有人们熟悉的夏天躁热、喧闹的特征,却描绘了一个静谧、清爽的情景,使人油然产生神清气爽的感觉。

  《天净沙·夏》是元曲作家白朴创作的小令。此曲运用写生手法,勾画出一幅宁静的夏日图。整首小令中没有人们熟悉的夏天燥热、喧闹的特征,却描绘了一个静谧、清爽的情景,使人油然产生神清气爽的感觉。作者特意选择雨后的片刻,将夏日躁动的特征,化为静态:云收雨过,绿荫低垂,就给人一种清爽、恬静、悠闲的感受。第三,与白朴的《天净沙·春》一样,这首小令也可以看作是从楼上女子的角度来描写的。不过,在《天净沙·春》中,作者着重突出的是作品中“人物”的视觉和听觉,而这首曲子突出的`是一种情绪体验,“楼高水冷瓜甜”,正是这一具体情景下的独特感受。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云销雨霁,水面增高并增添了波澜,远处高楼显得比*时更高了,水让人感觉到比*时更凉爽了,雨后的瓜也似乎显得比*时更甜了,绿树的树阴一直遮到屋檐。纱帐中的藤席上,芳龄女孩身着轻绢夏衣,手执罗扇,静静地享受着宜人的夏日时光。

  注释

  越调:宫调名。天净沙:曲牌名,入越调。

  画檐:有画饰的屋檐。

  纱厨:用纱做成的帐子。簟(diàn):竹席,苇席。

  缣(jiān):细的丝绢。

推荐访问:赏析 原文 翻译 《天净沙·春》原文及翻译赏析3篇 《天净沙·春》原文及翻译赏析1 天净沙·春古诗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