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旅游论文-旅游论文,菁选2篇
时间:2023-03-25 08:50:14 来源:网友投稿
旅游论文-旅游论文1 一、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学目前所面临的问题 1.学生职业素质普遍偏低,无法适应社会越来越高的需要 高职院校为了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实习时间,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多采取半工半读的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旅游论文-旅游论文,菁选2篇,供大家参考。
旅游论文-旅游论文1
一、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学目前所面临的问题
1.学生职业素质普遍偏低,无法适应社会越来越高的需要
高职院校为了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实习时间,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多采取半工半读的培养模式。高职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普遍较短,所以,相关教学部门在安排教学计划的时候大都优先安排一些学生喜欢的课程和必修课程,而忽略了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举个例子,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如果职业能力与个人素养不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就会给企业的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这就对我们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水*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教育确实导致了很大一批学生在进入社会后,责任心不强,适应能力差,一旦遇到挫折,自己会措手不及,无法处理,频频跳槽。实际上,一个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同时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优秀的职业技能。从某种意义上讲,旅游企业发展的成败,旅游从业人员责任心是否强烈、工作态度是否热情,心理素质是否良好,沟通技巧是否完备,团队精神和服务意识等职业素养如何都是重要因素。
2.师资队伍结构建设不科学,教学水*有待提高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比例构成中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只占到专业教师总数的15%左右。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大多未经过系统专业培训,很多教师所学专业也并非是旅游,大多是一边摸索教学一便学习。这种状况短期内难以实现根本性改变,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无疑是先天不足。此外,实际教学脱离了我国旅游业发展实际,大多还是照本宣科,从理论到理论的教学模式无法改变。我国旅游业发展落后于发达国家,高职院校的教学理念和手段相对更为落后,学生实操能力差,与社会旅游业人才需求严重脱节。
3.学生基本操作训练明显不足
旅游管理专业是实操性非常强的专业。实践教学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来说非常重要。但是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因为资源条件限制,无法让学生在实操方面做出更多的尝试。绝大部分课程都不得不“纸上谈兵”。另外,学校惯例是将最后一年定位学生实习的时间。这就陷入了学生实践中忘记理论,理论中无法实践的怪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良好模式。实践中学习理论的机会已经过去,这对于学生深入领会并实际运用所学理论知识造成了时间差上的障碍。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在面对实际问题时,依然会手忙脚乱,没有条理,甚至会对本职工作失去信心。
4.课程设置不科学,课时比例不合理
部分高职院校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时,单纯追求科目多,而忽视专业自身的特征。从一定意义上看,更像是多个专业的杂糅,缺乏专业特色。另外,在课时设置上,很难分清主次,对于课时分配不合理。有一部分院校还存在以师资力量定科目的现象,有这一科目的老师就开设,没有就用其他科目取代。教师只按照自己的想法教学,教学目标不清晰,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也就在所难免。这些都严重违背了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培养目标。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也难以得到有效的提高。
二、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
1.转变思想观念,明确目标和指导思想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要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特点以及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应该发展中长期规划,利用3~5年的时间逐步构建起理论知识和基本素质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旅游管理专业。建立行业、企业、人才市场的发展链条,在内做好学生的培养工作,同时,为学生毕业后就业提供保障圈。以国际化的视角,用信息化的手段推动专业建设,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提升学生的素质;达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以主动适应行业、产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2.重点培养综合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
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改革思路是,必须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科学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并对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体系做出深化改革,从而探索出一条产学结合的教改新模式。强化教学、师资队伍、实训基地等建设,并能够实现对教改质量的全程监控。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教改的突破口。
3.专业的教改方案具有可行性
旅游管理专业以培养能够在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第一目标。职业岗位的需求要求对于学生的培养也必须实行个性化定制模式,学生培养方案需要在实践中逐渐调整和完善。首先,专业培养的目标和毕业生的业务水*要明确。其次,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和实训教学大纲要科学制订并严格执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这些都是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根本保证。
4.专业教改保障措施要有力
旅游管理专业要抽调优秀教师成立教改工作小组,建立由企业、教师等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通过相应的政策和规章制度予以保障,制订经费投入、使用规划,建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三、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改模式的途径
1.加强养成教育,提高学生职业意识和素质
单纯依靠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是远远不够的。教师需要多方式、多渠道、多样化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情感,进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比如,学校日常管理中,学校可以与用人单位进行定向人才培养,这样既能够明确学校的培养模式和目标,也解决了学生就业的后顾之忧。旅游管理专业可以结合旅行社和酒店的实际情况,开设礼仪方面的课程,并要求学生在实际中严格遵守。通过改善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环境、强化情趣诉求等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课外活动和实践活动方面,学校可以举办与专业相关的各类比赛,只要是能够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都可以尝试。如演讲比赛、辩论赛、义务导游等形式都是很好的选择。这些对于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心理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展学生实习经验交流活动、宣传学生实习期间的先进事迹、树立学习榜样等活动来强化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职业意识和责任感。
2.多方位、多渠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进行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有力保证。学校要为教师通过学习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创造良好的氛围。鼓励教师多参加相关培训,并在经济和制度上予以一定的保证。让教师始终能够站在专业发展的最前沿,能够为专业带入全新的气息,进而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研究水*,为学校专业建设提供新鲜的血液。此外,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家担任兼职教师,通过讲座、报告等灵活的形式不定期地对学生进行实践经验传授也是很好的形式,这对于提高学生实际工作经验大有好处。着重培养“双师型”教师是学校必须重视的。“双师型”教师有着丰富的旅游管理实践经验,能够准确把握旅游管理专业这一学科发展精髓,能够有效避免从理论到理论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实操技能会有实质性的提高。鼓励教师申报和参与实践性课题;鼓励教师到旅游企业调研或参与旅游开发规划项目,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利用假期到旅游企业挂职锻炼、参加旅游企业管理实践等,以提升综合素质与能力。这些都是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途径。
3.强调实训教学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是高职教育的显著特色。因此,高职院校不仅要注重理论教学,而且要加强实践教学,让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我国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应当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在汲取国外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经验的同时审视自己的特色,以努力提高我国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水*。(1)作为学校,应当开发资源,寻求与企业的联合发展,走校企联合之路,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这种方式的优点就在于,学校不仅可以不花办学经费就可以保证学生有地方实习,并且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台。经过这一实训,学生在学校期间,就可以实现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2)在校企结合的同时,学校也应该在自己的校区建设一些模拟的职业岗位实训基地,实现模拟教学。在这种条件下,学生和教师可以在非常逼真的场景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身临其境。比如说,教师在教授导游人员的服务程序时,可以分别和学生模拟导游与游客,进行“正式接团”前的准备、接团服务、入住宾馆、集合出发、景点讲解等一系列完整的服务过程。(3)学校在保证学生正常实训的同时,应当更加积极地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比如说,学校可以将部分礼仪接待、食堂服务、环境卫生工作交由学生来负责。
4.完善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学生的知识结构
文化课和专业课是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两大基本板块。首先,在文化课程的设置上,对于语文、数学、外语等基础性课程,学校不仅不能放弃还要予以重视。这些课程是培养高职学生基本素质的必须课程,为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这些课程应当遵循实用性、广泛性、生活性等原则,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做必要准备。比如说,语文课程教学不必拘泥于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可以侧重于口语表达训练。在专业课程方面,旅游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涉及经济、管理、市场营销、金融财务、法律、心理、历史、地理和风土人情等多方面的知识。针对高职学生在校时间短、课时少等问题,学校需要在原有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整合优化相关学科知识,适当增加具有本地特色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例如:学校可以结合河南省旅游资源特色开设豫剧鉴赏、河南文化现象等选修课程。学生的知识面宽了,在工作中自然会从容不迫、游刃有余。同时也能更好地满足旅游者通过旅游学习知识、陶冶情操的需求和愿望。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改革势在必行,它既是符合新时期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对于人才需求的现状,也是高职院校转变教学理念的有益探索。但是,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任何一项改革都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需要通过集思广益、制订具有针对性的策略循序渐进逐步完成。欲速则不达,如果一味求新、求变而不考虑学生、学校、教师的实际情况,这样的教改就存在很大的风险性。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改要把学生的长远发展放在第一位,因为对每一位学生负责的教改活动,既关系一个专业的发展,也关系学校的未来发展。
总而言之,立足实际,着重考虑学校的专业发展情况、教师队伍建设、学生的接受能力等综合因素,在此基础上才能逐渐推动旅游管理专业教改的进程。
旅游论文-旅游论文2
一在保护地生态旅游中进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我国生态旅游实践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令人担忧。①保护地内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保护地虽然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但保护地内往往社区众多,社会经济条件差,社区的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之间矛盾尖锐。②传统文化面临冲击。许多保护地民族文化存在“汉化”、“异化”问题,比如有的地区民族建筑形式虽然至今还有部分保留,但“异化”已经开始,传统习俗虽然仍有部分保留,但是着装都已“汉化”。③生态环境保护面临挑战。生态旅游开发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主要集中在:由于规划开发不当造成的生态系统破坏;游客过度进入超过环境承载力造成破坏;游客进入以后产生的垃圾等污染物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置而造成的破坏。综观我国生态旅游实践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目前我国经济水*不高、环保意识较差、国内旅游市场大多处于大众观光、度假旅游阶段,尚不完全具备开发生态旅游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盲目引导旅游者进入生态系统较为脆弱的地区必然引发一系列问题。二是生态旅游的发展在我国还不成熟,人们对生态旅游的内涵认识不清,生态旅游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不完善,基础设施滞后,监测监控体系不健全,专业人才缺乏。因此,在保护地开展生态旅游应关注存在的风险。运用项目管理中的风险管理理论,探讨如何在保护地生态旅游中做好风险防范,协调好保护与开发的矛盾,是目前保护地生态旅游中面临的急迫问题。项目风险管理是指对项目风险从识别到分析乃至采取应对措施等一系列过程,它包括将积极因素所产生的影响最大化和使消极因素产生的影响最小化两方面内容。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量化、风险对策。要避免和减少损失,将威胁化为机会,项目主体就必须了解和掌握项目风险的来源、性质和发生规律,进而施行有效的管理。实际工作中,带来风险的因素多种多样,比如政策的变动、技术的不成熟、经营管理不善、市场竞争力、资金周转、合同签订、团队合作等等,应牢固树立风险意识,鉴别可控风险和不可控风险,切实采取防范措施,最大限度地防止和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
二保护地生态旅游的风险识别与对策
1管理风险
保护地生态旅游面临的管理风险主要有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管理体制不顺、经营合作模式不合理、人才培训不到位、管理措施不力等,在此重点关注管理体制、经营模式和人力资源管理三方面。
1.1理顺保护地生态旅游管理体制
首先要理顺保护地的生态旅游管理体制,保护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建立在*、企业、社区居民合理分工和有效整合的基础之上。*负责制定旅游开发总体规划,制定相关管理制度,进行宣传促销,建设基础及公共设施,吸纳社会资金,确保资源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企业负责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建设,执行景区管理制度,创造社区居民就业机会,其任务是开发和经营旅游景区,既要保护资源,又要使社区受益。社区负责保护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旅游资源,参与旅游经营并获益,其目的就是保护资源,同时提高自身素质和增加收入。通过实施这种资源配置和管理制度,实现生态旅游业和保护地的持续发展,体现社会、经济、环境三大效益。
1.2制定合理的生态旅游经营合作模式
保护地管理局在确保旅游业开发管理权限的前提下,可引进专业的生态旅游经营公司,采用特许或委托的经营方式,对保护地旅游活动进行市场化运作。对于区域内及周边有大量村寨的保护地,生态旅游的开发可引入社区参与机制,引导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到生态旅游中来,一方面对参与生态旅游的社区在科技、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资金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另一方面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保护地生态旅游的开发可与科研机构及大专院校进行合作,开展科考活动,建立科普、教学、实验基地。
1.3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要培养
一支素质高、业务熟、服务好、数量充足而又相对稳定的旅游从业队伍。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采取岗前培训、在职培训、短期培训、实地考察等方式实现对从业人员的定期持续培训。建立顾问制度,加强与国内外学术机构的沟通,争取技能培训方面的支持。适当增加对旅游培训的资金投入。对导游、解说及其他服务人员进行规范管理,建立和完善各种岗位培训、资格认证、技能考核、岗位考核、级别认证等制度。对旅游管理者进行培训,培训内容涉及市场研究、公共关系、旅游规划开发和管理、标准制定、法律法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
2融资风险
2.1有针对性地分析
设计融资结构以保护地生态旅游开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为基础,做好融资风险分析和评估工作。一份较具有权威性并且详细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将十分有利于对融资的风险进行识别并有效地对融资进行组织。评估的范围包括政治、技术、人力资源、与其他项目的相关风险、服务和产品的需求状况,以及当地的*信用、当地的拟建项目以及投资环境情况等。一方面要充分拓展投融资渠道,包括*拨款、银行贷款、企业投资、国际资金、群众集资等。另一方面要处理好*、企业及社会捐助等多个投资主体的关系。对于旅游业是支柱产业的地区,要积极争取*扶持和投资,保护地内道路交通、水利、环保、通讯等方面的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可由*投入,为招商引资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企业负责按保护地旅游规划进行投资建设和经营。争取国际组织、外国*和国外民间团体等对保护地内科研项目、扶贫脱贫项目、社区居民能力建设等方面进行资助。
2.2构建合理的生态旅游收益分配机制
生态旅游的开发管理应充分考虑到各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使各利益主体均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生态旅游的发展并从中公*受益。从资源、知识、资金等方面考虑构建合理的生态旅游收益分配机制。首先,承认资源有价,生态旅游收益中要有一部分资金用来保护环境及支持社区发展。其次,重视知识的软投资,包括重视旅游规划设计中的特色挖掘、主题创意和宣传促销,以及对保护地的科研投入等。再者,保护地生态旅游项目的融资方要承担开发项目中的风险,因此对于项目资金的回报也有一定的要求。
3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风险
随着旅游的开发,大量游客的涌入必将给保护地的生态环境带来沉重的压力,使得景区面临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的危险。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一定要严格落实范围、规模和经营方式,确定景点和旅游线路,加大环境监控力度,严格执行环保制度,实行控制性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原则。
3.1界定开发范围
分析环境容量保护地生态旅游活动只能在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开展,不得影响保护管理工作。比如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开发只能在实验区和保护区周边地区进行,在缓冲区和核心区不得开展。旅游环境容量是指在保证旅游资源质量不下降和生态环境不退化的前提下满足游客舒适、安全、卫生、方便等需求,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允许容纳游客的最大承载能力。环境容量是衡量保护地旅游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环境容量的测算要满足自然生态环境长期较好保持,维持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要求。应科学确定游客环境容量,控制旅游人数,合理设计保护地内接待设施的数量及规模,严格按照指定旅游路线开展活动。加强对旅游环境容量的监测,制定合理的价格调节机制,建立信息网络系统。
3.2积极开展资源保护
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并制定详尽、切实可行的保护地生态旅游管理规章制度,明确保护地管理局与旅游开发企业的责任,管理人员与服务人员的职责,以及对旅游者的管理(包括对旅游者活动、规模、承载力及行为的控制)等。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建立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标体系。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标体系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多样性评价是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合理利用其资源、保证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制定保护决策和保护技术方法的科学依据。在生态旅游活动中,要重视动植物生境的保护,开展生态监测工作,从气象学、水文学、物候学、群落学、生态学等方面,通过定位、定时的采样分析和调查,对原生生态系统进行动态监测。
3.3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设立环境管理目标,近期实现在景区改造和建设过程中,不引发生态环境破坏事件,保持景区建设和生态环境协调的目标;中远期实现在不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环的同时,逐步恢复和改善已退化的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发展的目标。做好水体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噪音污染防治和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工作。加强保护地内环境监测和环境科学研究。运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强化环境管理,建立旅游收益反馈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及环保主管部门要贯彻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的政策,定期检查,强化管理。
4社会风险
4.1突出社区受益原则
加大社区共建和共管力度社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是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生态旅游首先要解决社区发展问题,强调社区利益和社区能力建设,在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社区参与、社区受益原则,改变并逐步摒弃以资源耗损型为主的生计方式,弱化和消除保护和发展之间的矛盾。保护地的一些日常管理、示范基地的建设,尽量让当地村民参与,提高他们作为自然资源的主人及资源拥有者的意识,并取得一定的经济报酬。采取技术培训、试验示范和扶持农村专业户的办法,提高当地村民利用自然资源的科技含量和水*,增加传统农业产品的附加值。
4.2充分尊重和合理利用
原住民的地方性知识地方性知识是原住民适应生态环境的产物,具有值得借鉴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当地世居民族不仅是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受益者而且还是积极有效的保护者,他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民族生态学知识。因此,保护地在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同时,要充分尊重和利用原住民的地方性知识,这不仅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要求,也是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必然要求。
4.3加强传统文化保护保护
民族传统建筑和民间文物,加强对民族民间文学艺术的抢救保护和民族民间手工艺的保护,继承和弘扬民族民间音乐、舞蹈艺术等,扶持和挖掘民族节日活动,重视传统文化传承人的保护。
三建立风险防范机制
保护地生态旅游普遍存在一定的人身安全风险和财产安全风险,如野生动物肇事引发伤人、损毁旅游设施及破坏农作物的情况,森林火灾的发生,突降暴雨引起山洪暴发、滑坡、泥石流等。因此,建立补偿机制、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理机制三大风险防范机制十分必要。
1补偿机制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
可分为对人身伤害的补偿和对财产损失的补偿。对人的补偿包括游客、原住民、景区工作人员的伤害补偿。对物的赔偿包括游客的财产、原住民的财产、景区财产的赔偿。可以采取*补偿和商业保险补偿的方式。一是由保护地统一购买保险,纳入门票费中收取,二是由个人自行购买保险。对于野生动物肇事导致的损失,可由当地*适当提高补偿标准。树立资源有价的观念,从旅游收益中提取“生态环境补偿费”,用于保护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质量的改善。
2预警机制与国土、气象、*、消防等部门联合建立预警机制
出现问题时可以相互反馈,降低风险。建立森林防火瞭望台,配备望远镜、手持机和罗盘等,进行观察、通信与定位,守望员实行24h轮换值班制度。加强教学实习、科研考察人员的入区检查工作,建立检查站,堵截非法入区人员。扎实开展日常巡护工作,完善安全巡视制度,全天候巡视和监督。
3应急处理机制
对各类突发事件,自然的、人为的、野生动物肇事等进行应急处理。一是紧急医疗救护。为了确保游客的人身安全,及时对受伤的游客实施救护和应付游客突发病情,保护地景区内应设立为游客和景区员工服务的医疗救护中心,并配备医务人员、急救箱和常备药品。医疗救护中心位置和求救电话应在服务指南中标明。要求景区工作人员掌握一定的救护知识,在发生紧急情况时能够进行适当救护,以确保游客的安全。二是建立齐备有效的救援系统防护设施。设立医疗救护站,成立由管理人员、森林警察、专业向导和具有急救经验的医务人员组成的救助小组,完善巡护、防火管理与补救措施。
推荐访问:论文 旅游 菁选 旅游论文-旅游论文 菁选2篇 旅游论文-旅游论文1 旅游的论文
[2023旅游论文-旅游论文,菁选2篇]相关文章
- 论文范文
- 毕业论文答辩汇总_毕业论文答辩_第一范本网(完整)
- 毕业论文答辩方法技巧(范文推荐)
- 2023年硕士论文写作方法(精选文档)
- 对于县旅游业价格检查工作总结
- 全域旅游调查研究报告——发展壮旅游业、建设旅游大县措施研究|
- 【文化和旅游局领导班子述职报告】2017乡镇文化工作总结
- XXX区文化和旅游局2021年上半年法治建设工作总结
- 旅游局副局长考察材料|
- 旅游-天目湖旅游旅行社一站式服务x
- 旅游产业与旅游地产发展研究报告-20210420224212:
- 心理旅游是啥?心理旅游好处-20210421075614x:
- 旅游-全域旅游视角下上林县旅游营销探析
- 有关旅游作文:去厦门旅游-20210410133801|
- 自己救自己,菁选3篇
- 星,,,,星,菁选五篇(全文完整)
- 2023燥很是什么意思,菁选2篇(精选文档)
- 桥,菁选3篇【完整版】
- *个人总结,菁选3篇(完整文档)
- 上一篇:物业回访工作程序,菁华1篇【完整版】
- 下一篇:施工队劳动合同,菁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