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复习误区,菁选3篇

时间:2023-03-29 12:35:07  来源:网友投稿

高考语文复习误区1  1、字音字形题,耗时过多而丢分。字音字形题耗时不要超过1分钟,否则既降低了答对的机率,还挤压了其他题的时间。俗称丢双份。高考语文选择题多为复查负效题,不复查还好,越查越易改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高考语文复习误区,菁选3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高考语文复习误区,菁选3篇

高考语文复习误区1

  1、字音字形题,耗时过多而丢分。字音字形题耗时不要超过1分钟,否则既降低了答对的机率,还挤压了其他题的时间。俗称丢双份。高考语文选择题多为复查负效题,不复查还好,越查越易改错。

  【对策】选择常见100个多音字和100个常错形近字,遵循以义定音定形原则,适度联想发散,逐一记忆过关,每天一题,适当训练。

  2、词语(成语)运用题,不知分类而丢分。成语题中只要出双重语义的一般是选择项,比如灯红酒绿、想入非非等。当然成语还有因不了解成语意思误用、因不明成语适用对象误用、因不明成语感情色彩误用等角度进行分类。

  【对策】1)选择100个常考成语和100个常错成语,逐一过关,每天一题,适当训练。2)其他实词虚词不能放松。

  3、语病辨析题,不分轻重而丢分。语病题是命题人最头疼的题目,因为语言本就讲求约定俗成,因此答题时不要苛求完美,只比较哪个选择项更好一些--认对不认错。

  【对策】汇总高考题,熟悉六种语病类型,分类解析,每周一题,适应训练。语病题是训练低效题。

  5、实词理解题,教材不熟而丢分。实词题与教材文言文联系最紧,出题点一般为教材内容。

  【对策】汇总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中的文言文,每天一篇,翻译梳理过关。

  6、文言筛选题、分析概括题,忽略原文而丢分。

  【对策】文言筛选信息题的关键是将选择项内容代入原文,根据题目要求进行排除。分析概括题除了要重视原文,代入原文外,还须盯紧该题设错的五大方面(搅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语意逻辑)。

  7、文言翻译题,得分点不全而丢分。

  【对策】汇总必修教材中22篇文言文,每天一篇,翻译过关。重视四个落实(一是字字落实,重点在单音节词翻译为以该单音节词为核心的双音节词;二是句式落实,不仅有句式还包括活用法;三是文从句顺语言落实,四是得分点定位落实,是得分点的绝对不能译错更不能译掉。)

  8、文言断句题,不懂标志而丢分。

  【对策】断句题命题点在于标志。标志有哪些?句前犹、况、夫、其,句末耶、者,当然还有句中的而等。此外,要善于利用句式特点、主谓、动宾关系等技巧。断句答问命题自由,但无非内容概括和常识考查。内容概括摘原文,常识考查适当须积累文学、文化常识。

高考语文复习误区2

  这对读者是一种误导,尤其是对大陆的读者,以为海外都是“高知”们在写作,“起点”岂不是很高?岂不都是阳春白雪?而对海外作者来说,这其实也是一个误区:难道写作的人必须是博士硕士?只有他们才能写出好作品?职业女性动笔就是作家?

  写文章,不管写什么,必须要深入生活,才能体现生活,反映人们的真实心态以及社会矛盾,才能打动人心,留给人们思考,才有不朽的可能。

  还有些人认为海外作者写的都是海外的故事,比如怎么奋斗,怎么融入主流。其实这是走偏了,老舍当年在美国写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一系列优秀作品。并不是只能反映海外华人的故事,而是因为身在国外,才有可能把国内的社会看得更清楚,沉淀得更彻底,也就反映得更深刻。

  海外写作的人很多,但大多数是因为对母语的渴望,在释放自己个人情感的同时,寻找一种共鸣和寄托。这并没有什么不对,可是这绝不应该成为海外文学的发展方向,否则永远只能成为一株短暂而没有长久生命的花。

  我想,写作的人应该跳出个人的圈子,有一种责任感,而不是一种只用博士硕士打入所谓文学界的名誉感。

  美国每年年底都会出版《美国最佳短篇小说选》,这是从百余种北美发行的文学刊物中选取的二十篇优秀作品。在《20**美国最佳短篇小说选》中,我欣喜地发现有两篇作品讲的是地地道道的*故事,故事发生在*大陆,一篇是美国作者写的,另一篇的作者是华裔。他们写的都是*当今的社会问题和现象。“纯粹*”占了美国优秀短篇的十分之一,这难道不说明一点问题吗?难道不是对海外作者的一种鼓舞吗?

  优秀作品没有国界,我们大可不必拘泥自己的写作主题,但是必须把握社会的命脉,把“自己”忘掉。对于海外作者来说,如果不去关注那些博士硕士、职业女性等等的头衔,专心关注历史发展、社会的演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出现不朽的作品。

高考语文复习误区3

  【误区分析】在作文审题立意时,有的老师会告诉我们:要揣摩命题意图,要注意材料的情感,注意材料的倾向性,要顺着材料的倾向写,否则有脱题的危险。

  其实,真正高妙的高考作文题,命题者不会跳出来对考生指手画脚,他会把富含多个视角的材料提供给你,尽可能给考生提供更大的思考和发挥的空间,而自己则隐身题后,不露声色。考生在写作时,如果看人眼色写作,写“保险文”,倒也不会低分,但会狭隘思维,局促写作空间,会人云亦云,在众多同类视角碰撞中,如没有相当的功力,其作文难闪光彩。

  【典例概析】20**年高考全国I卷作文材料为“乌鸦学鹰抓小羊”,原故事到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就结束了,故事指向性极为明确——批斥不自量力的人。可命题者改写了这个故事,给它补了个结语: 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这就一下子拓展了写作空间,多扇写作之门因而“哗哗”打开。笔者有一个*时作文相当优秀的学生,写了一篇《人要量力而行》的保险文 ,只得了50分,而另一个*常作文一般的学生写了一篇《“弄斧”偏要到“班门”》的放胆文,却得了57分。

  20**年全国课标卷Ⅰ作文题依然沿袭全国卷多年的开放思维命题模式,一句“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为考生打开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写小陈、老陈及其他相关方无论是正是反、是褒是贬均可成文,无条条框框的约束。

  【纠误之策】1.全面准确地把握作文材料;2.当作文材料中出现类似多人讨论或提示语中有“质疑”“你的看法呢?”之类的语句,应明白,这是命题者在给我们提供多角度思维的写作空间;3.选好突破点——选自己感悟深、相关材料储备充盈、能写新颖的角度去写,不必过度陷于“脱题”之虑。

推荐访问:


[2023年高考语文复习误区,菁选3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