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林中小溪》教学反思3篇【精选推荐】

时间:2023-04-13 09:30:11  来源:网友投稿

《林中小溪》教学反思1  今天教的是九年级上的《林中小溪》,文章语言充满诗意,既不乏优美,又蕴含深刻的哲理,很有诗的味道。文章的篇幅很长,内容比较散,很是体现了散文的特点。以前教授此文时着实费时又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林中小溪》教学反思3篇【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2023年《林中小溪》教学反思3篇【精选推荐】

《林中小溪》教学反思1

  今天教的是九年级上的《林中小溪》,文章语言充满诗意,既不乏优美,又蕴含深刻的哲理,很有诗的味道。文章的篇幅很长,内容比较散,很是体现了散文的特点。以前教授此文时着实费时又费力。

  上此课前先让同学读了两遍,一开始上课就请同学们谈一下阅读感受。通过这个环节,我了解到同学们基本读懂了小溪的形象,但只留于表面不够深刻,也知道同学们难点所在,主要是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所以这节课主要由分析小溪的心态,它的行为表现,以及它的语言来深入感受小溪的形象。再把视线转向文章中其他事物的描写,探究对表现小溪的作用,由此来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到此感觉对文章的理解还不够深刻,我就介绍了作者的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作者通过写小溪的历程还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这个问题让同学们想的很多,有的找到了课文中的“原是大地上最后一名的我,最先进入了白花争艳的世界”和“我的小溪到达了大洋”说课文也展现了作者的一段心路历程。也有的同学结合我们的人生发表了自己的一番见解,我都予以了肯定。感觉今天的一节课同学们表现得很活跃,我也很享受。

  上完后想想今天课上得比较开心,原因在于正确地了解了学生的情况,有的放矢才会上得比较顺心吧。


《林中小溪》教学反思3篇扩展阅读


《林中小溪》教学反思3篇(扩展1)

——林中小溪教学设计5篇

林中小溪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习如何运用白描和拟人的手法来描绘小溪与森林的各种意象。

  2.能够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品味语言。学习本文情景交融、一气呵成的写作特色。

  3.理解领悟小溪所显示出的生命力量,理解作者的人生信念。

  【教学重难点】

  1.如何理解小溪与其他各种意象的象征意义。在反复诵读中,能够重点领略小溪所显示出的生命力量和大自然意象的含义,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脉络,理解作者的人生信念。

  2.重点领略大自然的纷繁多样和小溪所显示的生命力。如何理解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人生理想与追求。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播放画面,激情导入

  (播放有关小溪的画面。)

  自然界中的一切无不都在向我们预示着什么:高山无语,显示出自己的沉稳伟岸;碧海扬波,显示出自己的磅礴浩大;流云变迁,显示出自己的纷繁多样。大家看看画面上的小溪,脉脉细流,无声无息,却一往无前,这是不是也象征着一种精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前苏联作家普里什文的一篇诗体随笔——《林中小溪》,看看在作者的笔下,小溪又象征着什么。

  二、简介作者,了解文体

  (学生交流课前预习,介绍作者。)

  教师补充:

  米哈依尔米哈依洛维奇普里什文(1873—1954),前苏联作家。1897年因参加马克思革命小组活动被捕入狱。刑满后,去德国莱比锡大学学习农艺,学成后归国,在莫斯科附近当农艺师,写过《大田作物与蔬菜作物的马铃薯》等专业著作。1907年,发表文学处女作《在鸟不受惊的地方》一举成名。他的作品主要是通过对大自然的诗一般的感受,展示人的精神生活,歌颂人的创造力。主要作品收入《普里什文文集》(八卷本)。

  关于诗体随笔,普里什文发表过自己的"见解,他说:“所谓随笔,我们以为是作家以他独特的态度处理他的材料,借以抒*怀而创作的作品。”

  三、整体感知,梳理归纳

  1.教师配乐朗读,听后学生相互交流,谈谈对本文的感受。

  要求:把自己感兴趣的文句画出来,在书上写出自己的感悟体会。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找出文中自己认为优美或含义深刻的语句。把自己喜欢的段落多朗读几遍。

  3.请同学来朗诵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评。

  调动学生朗诵热情,边读边评。学生多次朗读,反复吟诵,目的是强化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

  4.梳理,归纳:

  (学生读书、梳理、思考。)

  (1)为什么作者在文中反复提到“障碍”一词?你如何理解?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找出含有“障碍”一词的句子,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探讨归纳,明确:“障碍”一词借指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溪流前进中有分有合,但始终向着共同目标前进,生活同样也是如此;溪流在前进中越过障碍,要蓄积力量,坚持到底,人生也是如此,要有毅力,对待困难要想方设法地去克服。

  (2)画出文中描写小溪拟人的句子,并思考这象征着什么。

  明确:课文中有很多地方都把小溪当作人来写,比如“仿佛在避免不了的一场搏斗中收紧肌肉一样”、“小溪毫不吝啬地将它灌满水,并继续前行,而留下那水塘过它自己的日子”等,这些句子用拟人的手法,把小溪写得很活泼,而且带有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上面的分析,请同学们结合全文来概括一下“小溪”身上所蕴含的精神。

  学生讨论后明确:小溪具有顽强乐观,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

  (4)小溪在林中冲破重重障碍后又奋然前行,这和人生的道路有什么相似之处?

  明确:小溪在与障碍搏斗中创造了时间和生活。人生也是如此,如果**坦坦,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同样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和时间;溪流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创造了美好的生活,我们的人生道路,也如同小溪,在奋斗后也会同样流入心灵的彼岸。

  (5)作者想借小溪在林中冲破重重障碍的描写表达自己的什么人生感悟?

  明确:作者认为生活本身就充满艰难困苦的,每个人都是为战胜困难而生,没有同困难作斗争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人生。

  (学生能说出作者的寓意即可。指导学生在分析语言的含义上联系生活现实。)

  (6)作者除了描写小溪外,还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的描写有什么特点?

  (同桌相互讨论回答,教师补充订正。)

  明确:除小溪外,还写了春花、春草、春芽;还有水上漂浮的云彩和白杨的种子;还有灰雀、燕雀、杜鹃,各种各样的昆虫以及花草树木的混合味,作者把它们当作有感情、有灵魂、有人格精神的人来表现。这些意象描写运用白描的手法,在文中起到一种渲染衬托的作用。

  四、归纳拓展

  1.作者通过对小溪流过森林全程中表现出来的冲决一切障碍、非到达自由水域不可的顽强精神的描写,透露了融入自然、亲和自然的感情,表现出自己的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

  2.课下收集有关普里什文生活和创作经历与作品特点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在上一节课,我们通过研究学习,明白了在普里什文的笔下小溪具备的精神与品质,这一节我们继续来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与了解普里什文的思想世界。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在他的笔下能有这样的人生感悟。

  二、品味感悟

  1.找一找,品一品。

  (1)把你认为优美的语句画出来,并说出你认为它优美的原因。

  (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肯定学生的发现与感悟。目的是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学习本文朴实无华却充满灵性的语言。

  讨论并明确:本文的语言活泼自然,带有作者的个性特征:第一,带有口语色彩。就像是和你对话似的。比如文章的开头部分,就像是和一个相识已久的朋友谈话,没有一点做作。第二,直接现实性。高尔基说过,普里什文有“一支生花的妙笔,善于将普普通通的词汇灵活地搭配起来进行描写,一切都具有触摸得到的可感性”。比如他写水急,并不满足于湍急、奔流等一类泛泛的字眼,而是把它活化,写它的情态变化,“水遇到一个又一个障碍,却毫不在乎,它只是聚集为一股股水流,仿佛在避免不了的一场搏斗中收紧肌肉一样”,先写溪水的心态——满不在乎,再写它的变化,最后再作比拟。第三,睿智、深沉,字里行间不时透露出灵气。

  2.想一想,谈一谈。

  (1)请同学们结合自己收集的有关普里什文生活资料,想一想,为什么普里什文的文笔这样清新流畅而又寓含着自然的气息?

  (2)启发学生结合普里什文的生活经历来谈。

  教师点拨后归纳:作为林学家,长期生活在森林里是相当孤独的,但他能够仔细观察生活的原生态,用心与自然对话,在自然中找到对人生的理解与感悟。他的语言含着泥土的芳香与自然的气味,令人顿悟,开人心智。

  3.悟一悟,练一练。

  (1)在作者的笔下,小溪已经成为心灵的物化。请大家联系自己的生活世界,选一种物象,写出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可自选一种物象,也可参考以下物象:

  大海高山沙漠露水

  (2)学生感悟、练习。

  (3)师生互评。

  三、归纳总结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学习到:

  (1)本文情景交融,由景生情,由情而悟,一气呵成,每一种感悟都是由特定的情景暗示出来的。

  (2)语言优美,运用白描的手法,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小溪和森林的赞美。

  (3)表现了作者的人生信念与精神追求。

  【资料宝藏】

  1.鸟兽不惊!普里什文的理想国度

  普里什文(1873-1954)是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上极具特色的人物,他是怀有强烈宇宙感的诗人,善于倾听鸟兽之语、草虫之音。1902年,他到俄罗斯北方白海沿岸的密林和沼泽地带进行地理和人文考察,写成随笔集《鸟儿不惊的地方》,细致而生动地描绘了这个地区的自然地貌和人文景观,描述了尚未被现代文明冲击的农民、渔夫、猎人、妇女和儿童的淳朴生活和风俗习惯,并且寻幽探秘,追寻当地文化和独特的地域文化。《鸟》的成功使普里什文在俄罗斯文坛崭露头角。普里什文不仅把自然与具体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而且第一次把“大地本身”当作“故事的主人公”。在普里什文那里,自然不再仅仅是人生存的外在环境,而是一种深入人的实际生活和具体进行在人内心世界中的过程。普里什文是超前的,在一个以开发自然为基调的时代,他能够抵抗住种种诱惑和压力,使自然成为可以为更多的人所接纳的文化;他试图恢复自然的本来面貌,从而使自然真正成为既诱使人去探究,却又永远无望穷尽的永恒。

  最初听说普里什文这个名字,是在20**年12月。当我收到参加普里什文文集出版座谈会的请柬,因年底事忙又对其一无所知而准备放弃时,是《人与自然》杂志的编辑部主任靳恩*专门打来电话,落实参加研讨事宜,我才决定赴会的。可以说,无知的我,刚刚知道普里什文,并从对他的无知,通过这几天的“恶补”,变成略知一二的,而此刻,竟还油然生出一种神交已久的亲切感,似乎普里什文早已和我相知,只是名字一直没有对上号似的。因为,此时,在我工作的千亩麋鹿苑,春寒料峭中求偶的戴胜;荒草中偶尔撞见对我回眸而视的狍子;枯柳上十几只正襟危坐、怒目圆睁的长耳枭;凌空飞过、双翅生风的大群的绿头鸭;翻飞鸣啭,伴我而行的一对大山雀……无不与普里什文的《鸟儿不惊的地方》等作品中描述的情景相暗合。

  那天,社科院大楼的外文所,高朋满座,尽是研究和精通俄国文学的出版家、翻译家、理论家。我,好像还有国家林业局的陈司长,则是作为动物保护或环保人士被邀请到会的。文集的出版者——长江文艺出版社,赠给与会者每人一套普里什文文集:包括《鸟儿不惊的地方》、《人参》、《大地的眼睛》、《大自然的日历》、《恶老头的锁链》,我才算开始领略和接触这位号称“伟大的牧神”、“俄罗斯语言的百草”、“世界生态文学和大自然文学先驱”的俄国著名作家的作品。当时,仓促地翻阅几下,便要发表什么有见地的言论,真有些难为人。好在陈司长要先说先走,他在肯定文集的同时,从当今保护动物的主流入手,指出作品的时代局限性:狩猎行为,已经过时,提醒读者,不宜倡导。一些学者对此提出异议,认为这在当年已属难能可贵,无可指责。其实,普里什文在他早期的作品里,已经把狩猎与自然保护的关系做了精到的阐述:“在某种场合,狩猎被认为是一种认识自然的方式,或获得欢乐的诗歌,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从我的狩猎中会产生出我们不可或缺的保护自然的事业。”真是先知先觉,我国林业院校的保护专业,前身就是狩猎专业,我们今天林业部门的动植物保护处,以前就叫“狩猎办”。记得在那天的研讨会上,我坦白地说:作为从事动物保护科普创作的我,很惭愧,以前竟不知道有这样一位写自然、写动物的俄国作家、一个可亲可敬的俄国“老头”,直到81岁高龄,还笔耕不辍。我曾以为,生态文学多产生于欧美,《论自然》的作者爱默生、《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我们的国家公园》的作者约翰缪尔、《沙乡年鉴》的作者利奥波德、《寂静的春天》的作者蕾切尔卡逊……都是美国自然文学的代表。而普里什文何许人也?真的不知道。后来,通过浏览《鸟儿不惊的地方》,我读到一段惊世骇俗的、涉及保护生灵的话语:“一位令人起敬的人应该是独立的,不仅不伤害天鹅,而且连野鸭子都不去碰一碰的人……伊凡在春天杀了一只天鹅,他在秋天就死了……”作为上个世纪初的人,普里什文能有这样的“生态意识”,无疑是超前的。

  1873年出生于俄罗斯奥廖尔省的普里什文,童年时代是在接近自然世界的乡村度过的。青年时代曾留学德国,在莱比锡大学哲学系攻读农艺学,开始工作时是在莫斯科近郊的克林和卢加地区做农艺师。早期的这种经历,对他在一生的写作生涯中,以专业的视角和精到的语汇描述自然大有裨益。他描述的动物几乎都是具体到“种”,“森林里是鸟,有花尾榛鸡、黑琴鸡、松鸡……空中驰骋着海鸥、燕鸥、贼鸥和沙鸥……记录的海兽有海象、环斑海豹、髯海豹、格陵兰海豹,还有白鲸……”、“除了驼鹿,花鹿,猎人们还打狼獾、艾鼬、水獭和白鼬”。

  弃农从文后的普里什文专事写作,先是到当时很少有人研究的俄罗斯北方白海沿岸的密林和沼泽地带进行地理和人文考察,搜集民间文学作品。完成于1907年的考察见闻式的随笔集《鸟儿不惊的地方》即是他这个时期的代表作。他从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角度,对当地的文化历史进行了深入探讨,从他忠实地记述了不少老人的话便可见一斑:“现在的人更聪明,更健壮,可是,古代人生活得更舒服。”“这些精神上富足的人们不为一文钱而出卖自己,他们不抽烟、不喝茶和酒。因此,这里荡漾着旧日的诗意……”,“每一位老人在他年轻的时候都有一种现在的年轻人所不知道的生活琴弦,只要你能够轻轻拨响它,他就会活跃起来,像一位艺术家一样把他的往年岁月娓娓道来。在故事的末尾,他还会向你表示感谢,由于你的出现而又重心燃起他那已渐渐熄灭的心灵之火。”普里什文独辟蹊径的文风,使其被认为是“科学中的艺术家和艺术中的科学家”。因此也有人说,他是从俄国的北方走进俄国的文学的。

  普里什文的一生,是人在旅程、跋山涉水的一生,行吟漫游成为他的生活常态。但他的旅行,绝非今天意义的旅游,如今快餐式的旅游多是为证明去过某地而留此存照而已。如同一批被送上传送带、没有主见、失魂落魄、被钱驱使的货物。读读普里什文,真是自惭形秽。他行走着,像一个朝圣者在朝觐了一个又一个自然圣殿之后,终于采用自然材料建起了他的文学庙宇。正如本书主编、*社科院的博导、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著名俄罗斯文学专家刘文飞先生所说:普里什文是一个观察细致、体验充分的行者,一个充满温情和爱意的行者,更是一个思想着的行者。在他接下来的一部部著作中,日益达到“心灵与自然的吻合”。

  这是《人参》中饶有趣味的一段:“那是满洲里按季节迁徙的山羊和麝……在一面高高的峡谷陡坡上,看见一只公山羊,我猜想它已经发觉了我,在用它的语言骂我哩。正当饥肠辘辘的我用枪瞄准它时,我又看见山羊不远的柞树下躺着一头粗壮的野猪。原来,山羊不是骂我,而是骂那只野猪……”用他自己在《灰猫头鹰》中的一段话来解释:这样既描写人又描写动物,才是描写动物的准确方法。

  如今,人们离自然越来越远,有幸阅读普里什文,仿佛是与他做了一次心向自然的回归。他渴望的是这样的国度,“那里没人捕杀鸟儿,既不喂养鸟,也不保护鸟,只是与鸟和*共处”。聊以安慰的是,这个保护自然的渴望,正在成为当今世界的共识和当代文明的趋向,让世界充满爱,让鸟兽不再惊骇,使万物重归和谐,不仅是一种忏悔,更是一种救赎。

  (摘自《*环境报》)

  2.普里什文的面貌(徐鲁)

  康巴乌斯托夫斯基曾说,在整个世界文学中,也未必能找到和普里什文并驾齐驱的作家。他认为普里什文的散文有充分的根据可被称为“俄罗斯语言的百草”,它们时而有如芳草簌簌做声,时而有如清泉潺潺流淌,时而有如百鸟啾啾争鸣,时而有如薄冰悄悄脆响。普里什文自己则如是坦言:“我的全部道路就是从孤独走向人间。我写书就像是为自己的后辈写一篇关于心灵的遗嘱,为的是让他们理解他自己所不理解的东西,并吸收它,从而受益。”

  普里什文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大自然的作家,他所有的作品都有如林中滴水一样纯净和明亮,折射着大自然四季的色彩和光芒。虽然他青少年时代也曾因为热衷于政治和自由思想的宣传被学校开除,还曾被捕入狱。但他最终从林子里的无数条岔路中选择了人烟稀少的那一条。他去了德国,在莱比锡大学学习农艺,并阅读了大量的哲学和文学作品。回国后他便一直从事农艺师的工作,还为一些农艺杂志写一些专业方面的文章。他是俄国地理学会的会员,曾经在祖国各地考察和旅行。这为他以后成为大自然的代言人做了扎实和丰富的准备。

  他的第一篇文学作品是一篇儿童故事《萨绍克》。后来在他的作品里,仍有大量的为孩子们创作的动物散文故事和以大自然为题材的小说与散文。因此,他也是一位公认的儿童文学家。在他游历俄国北方地区之后,他写出了散文特写集《鸟儿不惊的地方》。这部作品奠定了他作为世界上最好的散文作家之一的地位。诗人亚历山大勃洛克读到这本散文集后说:“这只能是诗!同时还是什么别的东西。”这里所说的“别的什么”也许就是指普里什文作品在优美的文学性之外,还具有丰富和准确的有关地理学、方志学、动植物学、民俗学、气象学、农艺学、物候学等等方面的知识性与趣味性。1925年他发表了著名的物候笔记体散文集《别连杰的水泉》,后来又加以补充,改名为《大自然的日历》。他另一部著名的日记体散文是《大地的眼睛》。

  普里什文的一生几乎都是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度过的。他热爱大自然到了几乎将自己变成了它的一个器官的程度。他的全部作品的主题都是在表现人类和大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都在于发现大自然自身所蕴藏的美丽、丰富、神秘和神奇,表达他个人对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和飞鸟走兽的细腻的观察与独特的感受。巴乌斯托夫斯基说普里什文的作品揭示出了俄罗斯大自然的潜台词,而且普里什文本人仿佛就是“俄罗斯大自然的一种现象”。1954年,普里什文去世后,人们整理出版了他留下的大量的关于自然观察的笔记中的一部分。巴乌斯托夫斯基说:“就其内容来看,这是一部惊人的巨著,充满富有诗意的思想和出乎意料简短的观察结果——普里什文在这些笔记中用两三行文字表达出来的这些观察结果,如果加以发挥,就足够另一个作家写出整整一本书来。”无论是在《大地的眼睛》里,还是在《大自然的日历》里,普里什文都以自己丰富的物候学、气象学、方志学以及动植物方面的近乎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为基础,用优美的有如抒情诗和钻石一般的语言,细致而饶有趣味地讲述了俄罗斯大自然四季的变化和景色,尤其是揭示了大自然内在的美质和秘密。在这些短小的散文里,我们能够从一滴水、一缕雾气、一棵白桦树或榛树、一朵肺草花上,逼真地感到了大自然的温柔、宽阔、包容和坚韧的性格;我们也从那些大雷鸟、天鹅、仙鹤、青蛙、苍头燕雀、白眉鸫鸟、杜鹃、夜莺、雨燕、金龟子、蜉蝣、蛇、松鼠、雪兔、胡獾……的生存方式与生命状态里,感知和发现了大自然中的生存法则和和谐相处的秘密。而这些秘密又是以“普里什文的面貌”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正如巴乌斯托夫斯基所分析的:“如果说文学中有潜台词——作品的第二种含义,如同回声一般反映主音并使之在我们意识中巩固下来的、第二次出现的幻象——那么,普里什文就揭示出了俄罗斯大自然的潜台词。这一潜台词的秘密就是:由于看到小树林、野兽、云彩、河流、僻静的灌木丛,由于看到某一棵醋柳第二次开花,产生了他个人的十分隐秘的内心感觉,这种内心的感觉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并赋予大自然一种特殊的、普里什文的面貌。”这种“普里什文面貌”即是任何其他作家无法模仿和取代的风格。

  3.被淡忘的普里什文(杨怀玉)

  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普里什文(1873-1954)是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上极具特色的人物。世纪之初,他是作为怀有强烈宇宙感的诗人,具有倾听鸟兽之语、草虫之音异能的学者,步入俄罗斯文坛的。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中,虽历经俄罗斯文学发展历程中批判现实主义的衰落、现代主义的崛起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繁盛,却始终保持了个性化的艺术追求。他的创作不仅拓宽了俄罗斯现代散文的主题范围,而且为其奠定了一种原初意义上的风貌。

  1873年,普里什文出生于俄罗斯奥廖尔省一个破败的商人、地主家庭,童年时代在接近自然世界的乡村度过。他的青少年岁月经历了俄罗斯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主思潮的洗礼,还在上中学时就对当时兴起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产生兴趣。1894年他考入拉脱维亚里加综合技术学校,不久开始翻译德国革命家倍倍尔的作品,1897年因传播马克思主义被捕入狱。出狱后留学德国,在莱比锡大学哲学系攻读农艺学。在此期间,他大量阅读了斯宾诺莎、康德、尼采和歌德的著作。1902年回国,开始是在莫斯科近郊的克林和卢加地区做农艺师,后受著名民俗学家翁丘科夫委派,到当时很少有人研究的俄罗斯北方白海沿岸的密林和沼泽地带进行地理和人文考察,搜集了大量珍贵的民间文学作品。他从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角度,对当地的文化历史进行了深入探讨。根据考察见闻,写成随笔集《鸟儿不惊的地方》,以富有民间文学特色的语言,细致而生动地描绘了该地区的自然地貌和人文景观,描述了尚未被现代文明冲击的农民、渔夫、猎人、妇女和儿童的淳朴生活和风俗习惯,并且寻幽探秘,追寻当地文化和分裂教派传统汇集而成的独特地域文化,融合了从历史深处延宕而来的凝重而从容的思考。《飞》的成功使普里什文在俄罗斯文坛崭露头角。

  在以后的十多年中,普里什文的多数时间都在路途、山水中度过,行吟漫游成为他一系列探求的开端。在此期间,他又写了《跟随神奇的小圆面包》(1908)、《在隐没之城的墙边》(1909)、《黑*人》(1910)等随笔集,分别记述自己的几次旅行经历。在二三十年代,普里什文相继推出自传体长篇小说《恶老头的锁链》(1923-1954)、随笔集《别列捷伊之泉》(1925-1926)、《大自然的日历》(1925-1935)、《仙鹤的故乡》(1929)、中篇小说《人参》(1933)等,这些作品的问世标志着普里什文创作风格日臻成熟,尤其是《别列捷伊之泉》,更具转折意义。不仅标志着普里什文“自然与人”创作思想的生成,而且最终使他为年轻的苏维埃文学所接纳。在这部作品中,作家按照自然的时间推进,并应和于自然界的种种变化,从春天的第一滴水写起,直至人的春天,其间穿插着俄罗斯中部乡村的打猎、农事、节庆等生活细节。在这里,普里什文不仅把自然与具体的日常生活,与人的复杂情感结合起来,而且第一次把“大地本身”当作“故事的主人公”。这表明,在普里什文那里,自然不再仅仅是人生存的外在环境,不再是存在于人之外的特异的东西,它就具体地贯穿于生命活动和生活进程中,成为一种深入人的实际生活和具体进行在人内心世界中的过程。四五十年代是普里什文创作的全盛时期,《没有披上绿装的春天》(1940)、《叶芹草》(1940)、《林中水滴》(1943)、《太阳宝库》(1945)、《大地的眼睛》(1946-1950)、《船木松林》(1954)和未完成的《国家大道》都为作家带来更广泛的声誉。1954年,普里什文卒于莫斯科近郊的林中别墅。

  普里什文不俗的文学成就使他有理由被俄罗斯文学界和读者推为名家。上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莫斯科文艺出版社曾分别出版他的6卷集和8卷集,至于作品的单行本也是不断再版。根据近期资料,1999年竹林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林帐》,20**年行动出版社在“经典荟萃”系列丛书中将他和帕乌斯托夫斯基的中短篇作品结集出版,蜻蜓新闻出版社再版了《孩子与鸭子》,20**年“奥林巴斯行动”、“卡拉普斯”、“探索者世界”、“儿童文学”等几家出版社分别重印了作家的《太阳宝库》、《刺猬的故事》等,国家出版社也出版了普里什文新选集的前两册。此外,从1998年至今,至少已有19种中、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中收入了普里什文的散篇作品,这些书籍的总发行量已超过33万册。他时而作为民间故事的写作者与克雷洛夫、托尔斯泰等人并列齐名,时而又作为描写俄罗斯自然的圣手与普希金、屠格涅夫、费特等人同时出现,时而他还作为著名的儿童作家被列入马克吐温、罗大里一类。

  表面上看,俄罗斯人一直在读普里什文,即便在市场化、商品化的新俄罗斯时代,人们对他的兴趣似乎也并没有明显衰减,然而就是在这一片出版热潮的背后,普里什文的文学意义实际上却在悲剧性地被淡忘和湮没。从当下普里什文作品的传播范围和定位中我们也不难看出,他的文学和精神意义都被大大贬低,他创作中的儿童视角被狭义的儿童文学所取代(上文所列新版书几乎都属于“中小学生文库”、“儿童经典”系列),以至于再版的作品只集中于一两部童话和描写自然生活的短篇故事,连《人参》、《叶芹草》这样的作品都难以受到青睐,更毋宁说那些始终没有引起充分重视的长篇和中篇小说。

  面对现状,我们被一种深深的矛盾所支配。一方面,我们似乎应该庆幸,许多成年人依然在不舍不弃地引导孩子阅读普里什文。我们不想否认这些经济行为背后的商业利益,但是在商业利润和对作家狭隘的理解之外,我们仍然能隐约感受到潜意识中的某种精神性存在:那就是对作家所深入思考的“自然与人”问题的关注和对亲近自然的民族文化传统得以薪火相传的冀望。然而另一方面,当普里什文仅仅是作为儿童作家被看待时,我们又感到无言的悲哀。悲哀来自我们对普里什文的些许理解:对他为人、为艺术的诚恳,对他一生所承受的压力和内心无以排解的矛盾,对他艺术中苦心追求的理解,换个角度,我们也可以说,悲哀来自于他在今天俄罗斯读者中的不被理解,而且这样的不理解如果一成不变地重复下去,就会成为不断增生的误念,随着作品发行量的增大而流播得愈广愈深。只要将普里什文的专著与结集出版物的发行种类和数量稍加对比,就不难发现,普里什文作为“这一个”,作为具有开创性意义作家的独特性正在无奈地消隐于“这一类”中。

  可是早在20世纪初,高尔基就认识到普里什文作为艺术家的独特性。他夸赞普里什文的作品言之有物、结构严整、内容丰富、真实可感,达到了俄罗斯文学史上未曾有过的完美。他在《论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普里什文》中赞叹道:“在您的作品中,对大地的热爱和关于大地的知识结合得十分完美,这一点,我在任何一个俄国作家的作品中都还未曾见过。”高尔基甚至将普里什文作为苏联文学的范本加以提倡:“通过他,我看到了似乎还不尽完善,却被一双天才之手描画的文学家的形象,苏联文学就应该是这样。”勃洛克在为普氏的特写集《在隐没之城墙边》所著的评论中也指出:普里什文极好地掌握了俄罗斯语言,许多纯粹的人民语言,虽然已经完全被当时“表面化的文学(主要指城市文学)所遗忘”,但对普里什文来说仍是鲜活、有力的。法捷耶夫则在致普里什文的信中承认:“《鸟儿不惊的地方》是培养我*的书籍之一。”作为普里什文开创的哲理抒情散文传统的直接继承者,帕乌斯托夫斯基对这位文学前辈评价甚高。他认为,普里什文的一生是诚实的一生,他所写俱是其所愿,从不违心地趋时附势或追逐虚名小利。他这样的人永远都是生活的创造者和人类精神的丰富者。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曾为不少名家高度评价的作家,今天却只被认定为写自然风景、民间故事和儿童文学的作家,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但我们尤其想指出文学批评在此中所起的作用。从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中期,由于受“现实主义——非现实主义”二元对立思维定势的影响,苏联批评界对浪漫主义文学,尤其是带有浓郁抒情色彩的浪漫主义文学一直采取漠视态度,将之视为肤浅的、缺乏社会教育功能的、远离人民生活的落后潮流。普里什文虽然称自己的创作是以现实主义为基础,而且他一生中也写有大量的纪实性随笔,但其作品中占据相当分量的抒情和浪漫情绪在确立了他的“哲理抒情散文开创者”地位的同时,也使他长久地陷于边缘境地。

  对以往研究中被忽略或研究不足的作家、作品的新的发现,体现的是一种“史”的眼光。从文学史建设的立场出发,重新研读普里什文不仅为了深入了解他以及他所发展的俄罗斯现代抒情哲理流派的艺术特质,同时对于把握其他流派作家的创作思想和艺术观念,进而把握俄罗斯文学的整体也大有裨益。而且,作为*的研究者,立足于当下的历史语境和*人的阅读体验,普里什文对于我们未尝没有新的意义,未尝不会成为一种新的创造的历史资源而被继承和发展。普里什文所描写的自然美和人性美,因不合“阶级斗争”的时宜,在过去不仅不被重视,而且曾遭受粗暴的批判。今天看来,自然美和人性美这一创作母题对反思人性的丑陋残酷、净化人们的心灵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它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加速着人类文明的进程。

  而且,普里什文是超前的,在一个以开发自然为基调的时代,他能够抵抗住种种诱惑和压力,把自己柔韧的美学触角潜入世界的原初和根本,这使我们觉得,他是一个仿佛生活在时间之外或世界开端的诗人,他使自然成为可以为更多的人所接纳的文化;他试图恢复自然的本来面貌,从而使自然真正成为既诱使人去探究,却又永远无望穷尽的永恒;他使人由衷地感到对自然的需要,不仅因为那里有久违的纯净的阳光、水流和蓬勃生长的树木,更因为那里有越来越难以触摸到的人类的根脉,有一种别样的人生意境。他对于自然、大地的兴趣,近于一种纯粹的诗情,而其目标在于对人性的发现,对人生之为艺术的赏鉴。那一种对自然、对人生的品评赏鉴,以至赏鉴中的忘我,已难得见之于忙碌而粗心的现代人。我们痛感,这分明是我们某些能力的衰退或丧失,是我们正在流失的一种文化。也许有人认为普里什文简单,但是,他却能使自己并不繁杂的理论设想融于变幻无穷的自然现象,借助自然的无穷实现了艺术的丰富。正如帕乌斯托夫斯基在《一生的故事》中称:“普里什文仿佛就是俄罗斯大自然的一种现象”,“普里什文用两三行文字表达出来的这些观察结果,如果加以发挥,就足够另一个作家写出整整一本书来”。

  4.普里什文:大自然的歌手

  刘文飞主编的《普里什文文集》20**年12月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共5卷,分为《鸟儿不惊的地方》、《恶老头的锁链》、《大自然的日历》、《人参》和《大地的眼睛》。

  “诗人和哲人”。他的作品具有非常独特的风格,描写的是自然界的生活,歌唱与大自然紧密联系的人的创造性劳动。

  “一只夜莺在我窗下通宵歌唱。我想到了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夜莺和云雀:在莎士比亚之后,人类一再重复这些关于夜晚(夜莺)和清晨(云雀)的大自然的信号。在夜莺歌声的伴奏下,我想,莎士比亚从大自然中撷取一点素材,放进他的诗篇,纯属偶然;我却把这当作我的道路。”是的,在这条道路上歌唱到最后一息的普里什文,终于成为享誉世界的大自然的歌手。

  普里什文(1873—1954)是苏俄著名作家,也是公认的语言大师,高尔基称他为“诗人和哲人”。

  他的作品具有非常独特的风格,描写的是自然界的生活,歌唱与大自然紧密联系的人的创造性劳动。

  主要作品有《鸟儿不惊的地方》、《大自然的日历》、《人参》、《林中水滴》、《大地的眼睛》等。散文诗是他创作的最高成就,普里什文说:“我笔下写的是大自然,自己心中想的却是人。”他笔下的大自然,生机勃勃,色彩斑斓,妙趣横生,充满令人心旷神怡的诗意和哲理。他的散文诗清丽流畅,意境隽永,蕴含着一种音乐的韵律,令人读来爱不释手。

  我刚开始学写诗时,拼命般地读了一些世界名著,让我多年都不能忘怀的就有《林中水滴》。这部散文诗是普里什文创作成就的高峰之一,它把我带进了一个森林的王国,并鲜明生动地展示出这个王国的美丽和丰富。有人说《林中水滴》写出了有关大自然和创作的浓缩的哲理——普里什文在观察自然界时,总爱联系他身边的生活,联系人生,达到了“物我交融”的境界。他在书中写道:“人的身上有大自然的全部因素;只要人有意,便可以和他身外所存的一切互相呼应。”他主张在自然界中寻觅和揭示人的心灵。例如他写的《瑞香》:“这种花远远闻去异香扑鼻,有如风信子,但移近鼻子,却有一股怪味,比狼的臊气还难闻。我望着它,心里好不奇怪,并从它身上想起了一些熟人:他们远远望去,丰姿英俊,近前一看,却同豺狼一般,其臭难闻。”

  普里什文那双善于在大自然中看到常人看不到的情趣的慧眼所捕捉到的美妙的瞬间,使他笔下的许多作品充溢着诗情画意和哲理,有时还带有几分幽默。他的《蘑菇也会走路》是这样写的:

  “有蘑菇吗?”我问护林员的小女儿。

  “有毛头乳菌,松乳菌,牛肝菌。”

  “白蘑菇呢?”

  “也有白蘑菇,只是眼下天冷了,白蘑菇都搬到枞树底下去了。白桦树下面您找也用不着找——都在枞树底下哩。”

  “它们怎么能搬家呢,你什么时候看过蘑菇走路啊?”

  小姑娘慌了,但突然明白了我的意思,于是做了个狡黠的鬼脸,回答我说:“它们是在夜里走路啊,我怎么能在夜里看到它们呢?这是谁也看不见的。”

  这真是神来之笔,简直就是“在春天的口授下写的”。普里什文的许多作品,都不是凭记忆写的,而是像画家写生一样在户外原地写的,在潮湿的树桩上写的。他的词句不是产生于书桌旁,而是在自然界直接观察时,不断发现动植物的新现象和未经研究过的特点时,脱颖而出的。这从他的《第一朵花儿》里看得更加分明:“我以为是微风过处,一张老树叶抖动了一下,却原来是第一只蝴蝶飞出来了。我以为是自己眼冒金星,却原来是第一朵花儿开放了。”他还说:“如果有心细察锦毯一般的大地,无论哪个树桩的废墟都显得那么美丽如画,着实不亚于富丽堂皇的宫廷和宝塔的废墟。”

  普里什文之所以能准确观察大自然,得益于他原是一位通晓动植物的专家。我没有像他那样去观察大自然,我仅仅是从他的书中去亲近大自然的,每读到触及心灵之处,就在天头地角的空白里写下瞬间的收获。他在《松树的方式》里写道:“难得看到松树垂下自己的翅膀——树枝;它们在生长的时候甩掉自己身上留在阴影里的一切,一心向上的树枝仿佛要把整棵大树都带上天去。”读到这里,由于触及了我的心灵,我几乎是在瞬间写出了《树》这首小诗:你的根须/伸向泥土/泥土并没有把你埋没//你的枝叶/是无数只翅膀/但你并没有飞到天上(1999年第2期《绿风》诗刊)。

  上个世纪末,老诗人牛汉预言*今后的诗可能更接近一种自然景观,“河边上、悬崖旁,哪儿都可以长。”在20**年第1期《扬子江》诗刊上,我读到张德强的一首《也算春色》:一大片金色的油菜花/被房产商/圈进规划图里/春天在文件夹中窒息了//第二年的雨/锈红了成堆的钢筋/仍有一二株油菜/从缝隙中悄悄探出头来。这首诗让我想起遍及全国的“圈地运动”,各级“开发区”,大小“工业园”,举目皆是。好在圈地圈不住雨露和阳光,一年两年三年过后,一些被圈的土地上,依然有油菜和小麦在顽强地生长。看到圈起的土地里长出的庄稼,谁能说那不是活生生的讽刺诗?我甚至觉得张德强的这首小诗,也是从那里移植过来的。

  我由此又想到了普里什文,我觉得他的散文诗就生长在大自然里,诗里分明还带有植物、动物和泥土的气息。

  (摘自《新京报》)

林中小溪教学设计2

  第2课 林中小溪

  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朗读了解课文大意。

  2.领略课文中描写的大自然的优美景色。

  3.学习课文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难点:

  1.领略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显示的生命力。

  2.学习文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3.在情景交融中感悟作者的人生信念。

  4.理解作者的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

  学习时数 2学时

  第一课时入新课:

  1.导入:有一位苏联作家,长期以俄罗斯高加索林区为创作基地,以森林地带大自然美丽风光为表现对象。他依靠自己丰富的林学知识,读懂了自然界这本大书,他的作品抒写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同学们知道这位作家是谁吗?

  ( 学生齐声回答:普里什文。 )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请一位同学结合预习简单介绍作者。

  (学生介绍:作者普里什文,他曾经当过农艺师。后来发表文学作品《在鸟不受惊的地方》一举成名。主要作品收入《普里什文文集》。 )

  3.对学生的回答作适当的补充:他的作品主要是通过对大自然的诗一般的感受,展示了人的精神生活,歌颂人的创造力。然后检查生词预习。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讲解:这篇课文写出了小溪和森林的美丽,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体会大自然的美丽。

  (学生齐声朗读课文)

  2.指出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个别生词读音错误;语气停顿不当;没有读出感情等等。 给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诵读。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学生自由诵读课文,注意诵读要领,在诵读中认真领会大自然的美丽和小溪所显示出的生命力。 )

  3.讲解:本文的作者是一位长期以俄罗斯高加索林区为创作基地,以森林地带大自然美丽风光为表现对象的作家。在本文中作者为我们描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小溪所显示出的生命力。提问:课文在哪些地方体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小溪所显示出的生命力?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讨论后回答,要点为:课文中很多地方都表现大自然的美丽。比如,课文第7一13段,课文第26—29段, 写出了林中的景色非常美丽;写小溪所显示出的生命力,主要是在小溪和障碍物的冲撞中体现出来的,如课文第6段,第32段等等。 )

  4.讲解:我们之所以能感受到小溪和森林的美丽,一方面是因为文章的语言很优美,更重要的是,课文中用了白描的手法,把它们当作有感情、有灵魂,有人格精神的人来表现。提问:你们能结合文中具体内容来谈谈自己的体会吗?

  (学生思考后发言。课文中有很多地方都把小溪当作人来写,比如“仿佛在避免不了的一场搏斗中收紧肌肉一样” “小溪毫不吝啬地将它灌满水,并继 续前进,而留下那水塘过它自己的日子”等,这些句子用拟人的手法,就把小溪写得很活泼,而且带有人的思想感情。文中写小溪在林中冲破重重障碍奋勇前进,就像是一个人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勇往直前一样。)

  5.讲解:作者对大自然充满了热爱,所以在文章中处处体现了他对小溪和森林的赞美之情。课文在这种感情支配下组织行文,一气呵成。指导学生从把握作者思想脉络来理清层次。

  学生熟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最后明确:遇到障碍(第一次冲击)——遇到大的障碍(第二次冲击)——冲刷倒百年云杉(第三次冲击)——分流、合流。

  6.让学生自读课文,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1.小结:有位作家这样评价普里什文的散文——时而有如芳草簌簌作声,时而有如清泉潺潺流淌,时而有如百鸟鸣,时而有如薄冰悄悄脆响……结合课文仔细体会。

  学生结合朗读,体会课文语言特点。找出自己喜欢的语段,仔细品读。

  2.指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已学内容,进入新课学习: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帮助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知识。

  2.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话,点名在班上朗读。然后进入新课学习。

  二、讨论交流

  1.提问:小溪在林中冲破重重障碍奋然前行,这和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有什么相似的地方?组织学生讨论后回答。

  (积极讨论交流。一生回答:溪流在前进中不断出现障碍,就像我们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一生回答:溪流前进中有分有合,但始终向着共同目标前进,我们的生活也是同样的;一生回答:溪流在前进中越过障碍,要蓄积力量,坚持到底,我们对待困难也要坚持,要有毅力。)

  2.教师补充:小溪在与障碍搏斗中创造了时间和生活,人生也是如此,如果**坦坦,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同样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和时间;溪流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创造了美好的生活,相信我们的人生,同样会如此美丽。

  提问:作者从自然景观中感悟到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让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

  (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通过对小溪流过森林全程中表现出来的冲决一切障碍,非到达自由水域不可的顽强精神的描写,透露了融入自然,亲和自然的感情,表现出自己的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

  3.教师指出:作者正是因为对大自然充满了热爱,才会对森林和小溪的观赏中.感悟出人生的哲理,而且课文处处写景都透露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作家喜欢把自己的文章称作诗体随笔,可见文中诗的因素很浓。这一方面表现在揭示的道理深刻,另一方面体现在他的语言上。提问: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最后总结出文章的语言特色:一、文章带有口语色彩,就像和朋友交谈;三、文中用了白描的手法来写,用拟人的手法把小溪和森林当作有感情有灵魂的人来写;第四、语言睿智深沉,字里行间透露出灵气。)

  三、仿写练习,总结全文

  1.小结:课文是情景相生,由景生情,由情而悟,每一种感悟都是由特定的情景暗示出来的。让学生仿照课文写一段话。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仿照课文写一段话,在班上相互交流。

  2.指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一。

  在林中流淌的小溪,和人们的生命之流有不少相似的地方:①溪流行进中不断出现的障碍,就像人们生命历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②溪流在前进中越过障碍,要集聚力量,要坚持到底,人们战胜困难同样要有毅力,同样要不懈地进行斗争;③溪流行进中有分有合,但都有着共同的终极目标——流向大洋,人生奋斗也要有自己的终极追求;④小溪在与障碍持续搏斗中创造了时间和生活,人生也是如此,如果**坦坦,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同样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和时间;5、溪流和周围的景物构成了美的境界,战斗的人生也同样是美丽的。

  作者由景生情,由情生感。景变,情也随之而变,感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并且不断深化。

  四、本课总结 :

  本文描述了俄罗斯高加索地区春天森林中的景色,它以小溪流过不同地势呈现出的种种情况,以及从中显现出的勇望直前,冲决一切的精神,表达了作者的人生信念。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不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而且从溪流中感悟到了人生的哲理。

林中小溪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领略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显示出的生命力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脉络,理解作者的人生信念。

  2、找出眼前景与人生感悟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学习本文寓人生哲理于自然景物之中的写法。

  3、体会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

  教材分析:

  本单元都是优美的写景类文章,本课要求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从自然界中得到感悟,发现自我,从而提升人格精神和审美能力。因而本课的学习重点为:1、领略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显示的生命力。 2、在情景交融中感悟作者的人生信念。 难点为:理解文中一些议论语句的含义及它们与表达中心的联系。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随笔散文。文章描写了俄罗斯高加索地区春天森林中的景色,以小溪流淌过不同地势呈现出的种种情貌,以及从中显现出的勇往直前、冲决一切的精神,表达了作者的人生信念,溪流成为自我人生道路的写照。此课的教学设计重点在引导学生找出这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进一步学习写景类文章必须注意的要点,那就是所写之景与所抒之情之间要有机结合,联系自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布置预习:

  1、收集有关作者的资料,简单了解作者的文学风格。

  2、预习整理课文中重点字词。

  3、读课文,在课堂笔记上写出小溪的流程及沿途的景象。

  4、读课文,用勾画圈点的方法,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和描写精彩的语句,在书上作批注。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文,检查预习。

  同学们,我们已经读过不少写景类的文章,在这样的文章中,作者往往都是借助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人生的体悟。比如朱自清先生的《春》(请学生回答写景的内容和文章的中心)再比如我们刚刚学过的《鼎湖山听泉》(请学生回答文章描写内容和抒发的人生感悟)……

  诸如此类的文章还有很多,美丽奇幻的自然风光不仅可以给我们以美的享受,而且还可以给我们以深刻的人生启迪和感悟。我们写作时就需要学会善于将两者联系起来,自然巧妙地表达出来。前苏联著名作家普里什文的散文《林中小溪》也通过对自然美的描绘,表现了自己的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那么这篇文章又是如何将眼前景与人生感悟有机结合完成全文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检查预习:

  1、检查重点字词。

  颤(chàn)动:短促而频繁的振动; 涟漪(liányī):细小的波纹;

  潺潺(chán):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 簌簌(sù):形容风吹叶子的声音;

  萦(yíng)绕:缠绕回旋。 惬(qiè)意:称心,满意。

  和煦(xù):温暖。 分道扬镳(biāo):指分道而行。比喻各奔前程,各干其事。

  乏味:(fá)没有趣味 翩然而至:形容动作轻快地来到。

  车辙(zhé) 旋涡(xuànwō)

  吝啬(lìnsè) 干涸(hé) 花蕾:(huālěi)

  2、请同学谈谈你所了解的作者。

  作者简介:普里什文(1873-1954)是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上极具特色的人物。苏联作家,长期以俄罗斯高加索林区为创作基地,以森林地带大自然美丽风光为表现对象。他依靠自己丰富的林学知识,读懂了自然界这本大书,他的作品抒写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他曾经当过农艺师。后来发表文学作品《在鸟不受惊的地方》一举成名。作品有《没有披上绿装的春天》、《叶芹草》、《林中水滴》、《太阳宝库》、《大地的眼睛》、《船木松林》和未完成的《国家大道》等。

  (同学能对作者有大致了解即可)

  二、自读课文,理清思路。

  1、请同学在预习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预习体验自由朗读课文,再次检查完善自己预习时所写的小溪的流程及沿途的风景。

  2、请同学们对照自己的预习作业说一说小溪流经了哪些地方?沿途有怎样的景象?

  云杉树根——又浅又阔的地方,狭窄的深水道——静静的漩涡(一颗倒树、几只小甲虫),水流汇聚(黄色花蕾)——一棵树,溪流中的小草——一片宽阔的洼地(大灌木、云杉和白杨的种子)——*紧夹之中——圆形的水湾——宁静的地方——小白杨树林,

  悬崖落下——冲刷百年云杉——空地(小黄花、青蛙卵、苍蝇、小甲虫、姬蜂、黑星黄粉蝶)——分流汇合

  3、请同学们分类,小溪沿途的这些地方哪些属于经历的障碍,哪些属于流经的坦途。

  讨论明确:

  障碍:“流水在浅的地方遇到云杉树根的障碍”,“狭窄的深水道”,“旋涡中心是一棵树早已横堵在小溪上”,“有一棵大灌木被冬雪压弯了,现在有许多枝条垂挂到小溪中”,“一米高的悬崖上落下来”,“一棵巨大的百年云杉……压在小溪上”。

  坦途:“圆形的水湾”,“来到一个宁静的地方”,“溪水溶溶像一个湖”,“水面在艳阳朗照下开阔了起来”。

  三、再读课文,体会情感。

  1、请学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在对景物的描写中表达了什么情感和人生感悟。

  要求:(1)结合自己预习及刚才理清思路后的阅读感受浏览课文,与同学讨论,合作探究作者的情感。

  (2)讨论结束后课堂交流时以讨论小组为单位汇报讨论成果。

  (3)汇报探讨作者的人生感悟时要结合文中相关的语段来回答。

  提示:(1)要体会作者通过景物描写的抒*感,要抓住作者在描写的过程当中穿插的一些议论的句子。

  (2)讨论的过程当中,遇到问题也可以邀请老师一起参与讨论。

  2、学生围绕问题浏览课文,讨论交流,教师行间巡视,及时参与学生的讨论,作适当点拨。

  3、小组指派一名同学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同学适当补充。

  四、课堂交流,学习写法。

  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老师小结并补充。可以采用问答的方式,启发学生了解课文的写法。

  1、小结刚才学生汇报所得的作者情感和人生感悟。

  表达了作者融入自然、亲和自然的情趣,透露了自己的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

  ① 作者认为生活本身就充满艰难困苦的,生命历程中,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障碍。

  ② 每个人都是为战胜困难而生,没有同困难作斗争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人生的。战胜困难要有信心和毅力。

  ③ 人生奋斗要有远大的终极的目标,所有的道路最终都是为了到达终极的目标。

  ……

  2、想一想,作者是如何将景物描写与抒发人生感悟有机结合的?

  总结:将溪水拟人化,溪水流经森林的全过程象征人生的历程。

  3、作者将溪水拟人化,你从作者的描写中能看出溪水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对照先前的分类,溪水流经的地方既有障碍也有坦途,想一想作者的用意。

  小结:

  自信执著、坚强勇敢、乐观积极、不贪享受。

  4、溪水流经森林的全过程象征人生的历程,两者有何相似之处呢?(书后“探究练习”第一题)

  在林中流淌的小溪,和人们的生命之流有不少相似的地方:

  1、溪流行进中不断出现的障碍,就像是人们生命历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

  2、溪流在前进中越过障碍,要集聚力量,要坚持到底,人们战胜困难同样要有毅力,同样要不懈地进行斗争;

  3、溪流行进中有分有合,但都有着共同的终极目标——流向大海,人生奋斗也要有自己的终极追求;

  4、小溪在与障碍持续搏斗中创造了时间和生活,人生也是如此,如果**坦坦,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同样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和时间;

  5、溪流和周围的景物构成了美的境界,战斗的人生也同样是美丽的。

  5、在小溪流经的途中,是不是所有的事物都像它一样的积极乐观执著和坚定呢?作者写它们用意何在?

  (不是。如化为水塘的洼地、被冬雪压弯了的大灌木的枝条、漂在水中的树种、困在水湾中的小狗鱼、被瀑流冲歪的小白杨等等,它们是凝滞的、安于*庸的、丧失激情的。作者写它们是为了反衬溪水的一往无前的精神。)

  6、课文26-29段,离开小溪,写了林中小路上所见的一些景物,与全文主旨有什么关系?

  总结:还写了春光、春草、春花、春芽;还有水上漂浮着的云彩和白杨的种子,还有灰雀、燕雀、杜鹃,各种各样的昆虫以及花草树木的混合香味,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为小溪一路自信乐观渲染了气氛。可以看作是补充交代,也可以看做是蓄势,是为全文推向最高峰积蓄力量。作者把森林看做是自己的花园,表现出眷恋之情。

  7、课文中,除了描写还有一些议论,起什么作用?

  小结:画龙点睛,更加直接地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悟。尤其是作者对“时间”与“生活”的认识非常独到。人生就是一条充满与困难持续搏斗的道路,时间就由此而被创造出来。搏斗持续不断,生活和人的自我意识就会在这持续不断中形成。作者经过这一番感悟之后,他的思想、认识已经到达了自由的“大洋”。

  启发学生在今后的写作中注意学习以上的有关写法。

  五、诵读课文,赏析语言。

  结合课前预习所加批注,结合情感体会自由选读你最喜欢的文段,并简要赏析作者语言表达上的妙处。

  1、小组内每个成员选读、赏析,其他成员点评、建议。

  2、小组派代表课堂展示,师生共同评价。

  六、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林中小溪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学习如何运用白描和拟人的手法来描绘小溪与森林的各种意象。

  2.能够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品味语言。学习本文情景交融、一气呵成的写作特色。

  3.理解领悟小溪所显示出的生命力量,理解作者的人生信念。

  【教学重难点】

  1.如何理解小溪与其他各种意象的象征意义。在反复诵读中,能够重点领略小溪所显示出的生命力量和大自然意象的含义,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脉络,理解作者的人生信念。

  2.重点领略大自然的纷繁多样和小溪所显示的生命力。如何理解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人生理想与追求。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播放画面,激情导入

  (播放有关小溪的画面。)

  自然界中的一切无不都在向我们预示着什么:高山无语,显示出自己的沉稳伟岸;碧海扬波,显示出自己的磅礴浩大;流云变迁,显示出自己的纷繁多样。大家看看画面上的小溪,脉脉细流,无声无息,却一往无前,这是不是也象征着一种精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前苏联作家普里什文的一篇诗体随笔——《林中小溪》,看看在作者的笔下,小溪又象征着什么。

  二、简介作者,了解文体

  (学生交流课前预习,介绍作者。)

  教师补充:

  米哈依尔米哈依洛维奇普里什文(1873—1954),前苏联作家。1897年因参加马克思革命小组活动被捕入狱。刑满后,去德国莱比锡大学学习农艺,学成后归国,在莫斯科附近当农艺师,写过《大田作物与蔬菜作物的马铃薯》等专业著作。1907年,发表文学处女作《在鸟不受惊的地方》一举成名。他的作品主要是通过对大自然的诗一般的感受,展示人的精神生活,歌颂人的创造力。主要作品收入《普里什文文集》(八卷本)。

  关于诗体随笔,普里什文发表过自己的见解,他说:“所谓随笔,我们以为是作家以他独特的态度处理他的材料,借以抒*怀而创作的作品。”

  三、整体感知,梳理归纳

  1.教师配乐朗读,听后学生相互交流,谈谈对本文的感受。

  要求:把自己感兴趣的文句画出来,在书上写出自己的感悟体会。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找出文中自己认为优美或含义深刻的语句。把自己喜欢的段落多朗读几遍。

  3.请同学来朗诵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评。

  调动学生朗诵热情,边读边评。学生多次朗读,反复吟诵,目的是强化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

  4.梳理,归纳:

  (学生读书、梳理、思考。)

  (1)为什么作者在文中反复提到“障碍”一词?你如何理解?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找出含有“障碍”一词的句子,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探讨归纳,明确:“障碍”一词借指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溪流前进中有分有合,但始终向着共同目标前进,生活同样也是如此;溪流在前进中越过障碍,要蓄积力量,坚持到底,人生也是如此,要有毅力,对待困难要想方设法地去克服。

  (2)画出文中描写小溪拟人的句子,并思考这象征着什么。

  明确:课文中有很多地方都把小溪当作人来写,比如“仿佛在避免不了的一场搏斗中收紧肌肉一样”、“小溪毫不吝啬地将它灌满水,并继续前行,而留下那水塘过它自己的日子”等,这些句子用拟人的手法,把小溪写得很活泼,而且带有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上面的分析,请同学们结合全文来概括一下“小溪”身上所蕴含的精神。

  学生讨论后明确:小溪具有顽强乐观,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

  (4)小溪在林中冲破重重障碍后又奋然前行,这和人生的道路有什么相似之处?

  明确:小溪在与障碍搏斗中创造了时间和生活。人生也是如此,如果**坦坦,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同样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和时间;溪流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创造了美好的生活,我们的人生道路,也如同小溪,在奋斗后也会同样流入心灵的彼岸。

  (5)作者想借小溪在林中冲破重重障碍的描写表达自己的什么人生感悟?

  明确:作者认为生活本身就充满艰难困苦的,每个人都是为战胜困难而生,没有同困难作斗争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人生。

  (学生能说出作者的寓意即可。指导学生在分析语言的含义上联系生活现实。)

  (6)作者除了描写小溪外,还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的描写有什么特点?

  (同桌相互讨论回答,教师补充订正。)

  明确:除小溪外,还写了春花、春草、春芽;还有水上漂浮的云彩和白杨的种子;还有灰雀、燕雀、杜鹃,各种各样的昆虫以及花草树木的混合味,作者把它们当作有感情、有灵魂、有人格精神的人来表现。这些意象描写运用白描的手法,在文中起到一种渲染衬托的作用。

  四、归纳拓展

  1.作者通过对小溪流过森林全程中表现出来的冲决一切障碍、非到达自由水域不可的顽强精神的描写,透露了融入自然、亲和自然的感情,表现出自己的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

  2.课下收集有关普里什文生活和创作经历与作品特点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在上一节课,我们通过研究学习,明白了在普里什文的笔下小溪具备的精神与品质,这一节我们继续来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与了解普里什文的思想世界。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在他的笔下能有这样的人生感悟。

  二、品味感悟

  1.找一找,品一品。

  (1)把你认为优美的语句画出来,并说出你认为它优美的原因。

  (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肯定学生的发现与感悟。目的是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学习本文朴实无华却充满灵性的语言。

  讨论并明确:本文的语言活泼自然,带有作者的个性特征:第一,带有口语色彩。就像是和你对话似的。比如文章的开头部分,就像是和一个相识已久的朋友谈话,没有一点做作。第二,直接现实性。高尔基说过,普里什文有“一支生花的妙笔,善于将普普通通的词汇灵活地搭配起来进行描写,一切都具有触摸得到的可感性”。比如他写水急,并不满足于湍急、奔流等一类泛泛的字眼,而是把它活化,写它的情态变化,“水遇到一个又一个障碍,却毫不在乎,它只是聚集为一股股水流,仿佛在避免不了的一场搏斗中收紧肌肉一样”,先写溪水的心态——满不在乎,再写它的变化,最后再作比拟。第三,睿智、深沉,字里行间不时透露出灵气。

  2.想一想,谈一谈。

  (1)请同学们结合自己收集的有关普里什文生活资料,想一想,为什么普里什文的文笔这样清新流畅而又寓含着自然的气息?

  (2)启发学生结合普里什文的生活经历来谈。

  教师点拨后归纳:作为林学家,长期生活在森林里是相当孤独的,但他能够仔细观察生活的原生态,用心与自然对话,在自然中找到对人生的理解与感悟。他的语言含着泥土的芳香与自然的气味,令人顿悟,开人心智。

  3.悟一悟,练一练。

  (1)在作者的笔下,小溪已经成为心灵的物化。请大家联系自己的生活世界,选一种物象,写出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可自选一种物象,也可参考以下物象:

  大海高山沙漠露水

  (2)学生感悟、练习。

  (3)师生互评。

  三、归纳总结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学习到:

  (1)本文情景交融,由景生情,由情而悟,一气呵成,每一种感悟都是由特定的情景暗示出来的。

  (2)语言优美,运用白描的手法,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小溪和森林的赞美。

  (3)表现了作者的人生信念与精神追求。

  【资料宝藏】

  1.鸟兽不惊!普里什文的理想国度

  普里什文(1873-1954)是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上极具特色的人物,他是怀有强烈宇宙感的诗人,善于倾听鸟兽之语、草虫之音。1902年,他到俄罗斯北方白海沿岸的密林和沼泽地带进行地理和人文考察,写成随笔集《鸟儿不惊的地方》,细致而生动地描绘了这个地区的自然地貌和人文景观,描述了尚未被现代文明冲击的农民、渔夫、猎人、妇女和儿童的淳朴生活和风俗习惯,并且寻幽探秘,追寻当地文化和独特的地域文化。《鸟》的成功使普里什文在俄罗斯文坛崭露头角。普里什文不仅把自然与具体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而且第一次把“大地本身”当作“故事的主人公”。在普里什文那里,自然不再仅仅是人生存的外在环境,而是一种深入人的实际生活和具体进行在人内心世界中的过程。普里什文是超前的,在一个以开发自然为基调的时代,他能够抵抗住种种诱惑和压力,使自然成为可以为更多的人所接纳的文化;他试图恢复自然的本来面貌,从而使自然真正成为既诱使人去探究,却又永远无望穷尽的永恒。

  最初听说普里什文这个名字,是在20**年12月。当我收到参加普里什文文集出版座谈会的请柬,因年底事忙又对其一无所知而准备放弃时,是《人与自然》杂志的编辑部主任靳恩*专门打来电话,落实参加研讨事宜,我才决定赴会的。可以说,无知的我,刚刚知道普里什文,并从对他的无知,通过这几天的“恶补”,变成略知一二的,而此刻,竟还油然生出一种神交已久的亲切感,似乎普里什文早已和我相知,只是名字一直没有对上号似的。因为,此时,在我工作的千亩麋鹿苑,春寒料峭中求偶的戴胜;荒草中偶尔撞见对我回眸而视的狍子;枯柳上十几只正襟危坐、怒目圆睁的长耳枭;凌空飞过、双翅生风的大群的绿头鸭;翻飞鸣啭,伴我而行的一对大山雀……无不与普里什文的《鸟儿不惊的地方》等作品中描述的情景相暗合。

  那天,社科院大楼的外文所,高朋满座,尽是研究和精通俄国文学的出版家、翻译家、理论家。我,好像还有国家林业局的陈司长,则是作为动物保护或环保人士被邀请到会的。文集的出版者——长江文艺出版社,赠给与会者每人一套普里什文文集:包括《鸟儿不惊的地方》、《人参》、《大地的眼睛》、《大自然的日历》、《恶老头的锁链》,我才算开始领略和接触这位号称“伟大的牧神”、“俄罗斯语言的百草”、“世界生态文学和大自然文学先驱”的俄国著名作家的作品。当时,仓促地翻阅几下,便要发表什么有见地的言论,真有些难为人。好在陈司长要先说先走,他在肯定文集的同时,从当今保护动物的主流入手,指出作品的时代局限性:狩猎行为,已经过时,提醒读者,不宜倡导。一些学者对此提出异议,认为这在当年已属难能可贵,无可指责。其实,普里什文在他早期的作品里,已经把狩猎与自然保护的关系做了精到的阐述:“在某种场合,狩猎被认为是一种认识自然的方式,或获得欢乐的诗歌,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从我的狩猎中会产生出我们不可或缺的保护自然的事业。”真是先知先觉,我国林业院校的保护专业,前身就是狩猎专业,我们今天林业部门的动植物保护处,以前就叫“狩猎办”。记得在那天的研讨会上,我坦白地说:作为从事动物保护科普创作的我,很惭愧,以前竟不知道有这样一位写自然、写动物的俄国作家、一个可亲可敬的俄国“老头”,直到81岁高龄,还笔耕不辍。我曾以为,生态文学多产生于欧美,《论自然》的作者爱默生、《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我们的国家公园》的作者约翰缪尔、《沙乡年鉴》的作者利奥波德、《寂静的春天》的作者蕾切尔卡逊……都是美国自然文学的代表。而普里什文何许人也?真的不知道。后来,通过浏览《鸟儿不惊的地方》,我读到一段惊世骇俗的、涉及保护生灵的话语:“一位令人起敬的人应该是独立的,不仅不伤害天鹅,而且连野鸭子都不去碰一碰的人……伊凡在春天杀了一只天鹅,他在秋天就死了……”作为上个世纪初的人,普里什文能有这样的“生态意识”,无疑是超前的。

  1873年出生于俄罗斯奥廖尔省的普里什文,童年时代是在接近自然世界的乡村度过的。青年时代曾留学德国,在莱比锡大学哲学系攻读农艺学,开始工作时是在莫斯科近郊的克林和卢加地区做农艺师。早期的这种经历,对他在一生的写作生涯中,以专业的视角和精到的语汇描述自然大有裨益。他描述的动物几乎都是具体到“种”,“森林里是鸟,有花尾榛鸡、黑琴鸡、松鸡……空中驰骋着海鸥、燕鸥、贼鸥和沙鸥……记录的海兽有海象、环斑海豹、髯海豹、格陵兰海豹,还有白鲸……”、“除了驼鹿,花鹿,猎人们还打狼獾、艾鼬、水獭和白鼬”。

  弃农从文后的普里什文专事写作,先是到当时很少有人研究的俄罗斯北方白海沿岸的密林和沼泽地带进行地理和人文考察,搜集民间文学作品。完成于1907年的考察见闻式的随笔集《鸟儿不惊的地方》即是他这个时期的代表作。他从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角度,对当地的文化历史进行了深入探讨,从他忠实地记述了不少老人的话便可见一斑:“现在的人更聪明,更健壮,可是,古代人生活得更舒服。”“这些精神上富足的人们不为一文钱而出卖自己,他们不抽烟、不喝茶和酒。因此,这里荡漾着旧日的诗意……”,“每一位老人在他年轻的时候都有一种现在的年轻人所不知道的生活琴弦,只要你能够轻轻拨响它,他就会活跃起来,像一位艺术家一样把他的往年岁月娓娓道来。在故事的末尾,他还会向你表示感谢,由于你的出现而又重心燃起他那已渐渐熄灭的心灵之火。”普里什文独辟蹊径的文风,使其被认为是“科学中的艺术家和艺术中的科学家”。因此也有人说,他是从俄国的北方走进俄国的文学的。

  普里什文的一生,是人在旅程、跋山涉水的一生,行吟漫游成为他的生活常态。但他的旅行,绝非今天意义的旅游,如今快餐式的旅游多是为证明去过某地而留此存照而已。如同一批被送上传送带、没有主见、失魂落魄、被钱驱使的货物。读读普里什文,真是自惭形秽。他行走着,像一个朝圣者在朝觐了一个又一个自然圣殿之后,终于采用自然材料建起了他的文学庙宇。正如本书主编、*社科院的博导、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著名俄罗斯文学专家刘文飞先生所说:普里什文是一个观察细致、体验充分的行者,一个充满温情和爱意的行者,更是一个思想着的行者。在他接下来的一部部著作中,日益达到“心灵与自然的吻合”。

  这是《人参》中饶有趣味的一段:“那是满洲里按季节迁徙的山羊和麝……在一面高高的峡谷陡坡上,看见一只公山羊,我猜想它已经发觉了我,在用它的语言骂我哩。正当饥肠辘辘的我用枪瞄准它时,我又看见山羊不远的柞树下躺着一头粗壮的野猪。原来,山羊不是骂我,而是骂那只野猪……”用他自己在《灰猫头鹰》中的一段话来解释:这样既描写人又描写动物,才是描写动物的准确方法。

  如今,人们离自然越来越远,有幸阅读普里什文,仿佛是与他做了一次心向自然的回归。他渴望的是这样的国度,“那里没人捕杀鸟儿,既不喂养鸟,也不保护鸟,只是与鸟和*共处”。聊以安慰的是,这个保护自然的渴望,正在成为当今世界的共识和当代文明的趋向,让世界充满爱,让鸟兽不再惊骇,使万物重归和谐,不仅是一种忏悔,更是一种救赎。

  (摘自《*环境报》)

  2.普里什文的面貌(徐鲁)

  康巴乌斯托夫斯基曾说,在整个世界文学中,也未必能找到和普里什文并驾齐驱的作家。他认为普里什文的散文有充分的根据可被称为“俄罗斯语言的百草”,它们时而有如芳草簌簌做声,时而有如清泉潺潺流淌,时而有如百鸟啾啾争鸣,时而有如薄冰悄悄脆响。普里什文自己则如是坦言:“我的全部道路就是从孤独走向人间。我写书就像是为自己的后辈写一篇关于心灵的遗嘱,为的是让他们理解他自己所不理解的东西,并吸收它,从而受益。”

  普里什文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大自然的作家,他所有的作品都有如林中滴水一样纯净和明亮,折射着大自然四季的色彩和光芒。虽然他青少年时代也曾因为热衷于政治和自由思想的宣传被学校开除,还曾被捕入狱。但他最终从林子里的无数条岔路中选择了人烟稀少的那一条。他去了德国,在莱比锡大学学习农艺,并阅读了大量的哲学和文学作品。回国后他便一直从事农艺师的工作,还为一些农艺杂志写一些专业方面的文章。他是俄国地理学会的会员,曾经在祖国各地考察和旅行。这为他以后成为大自然的代言人做了扎实和丰富的准备。

  他的第一篇文学作品是一篇儿童故事《萨绍克》。后来在他的作品里,仍有大量的为孩子们创作的动物散文故事和以大自然为题材的小说与散文。因此,他也是一位公认的儿童文学家。在他游历俄国北方地区之后,他写出了散文特写集《鸟儿不惊的地方》。这部作品奠定了他作为世界上最好的散文作家之一的地位。诗人亚历山大勃洛克读到这本散文集后说:“这只能是诗!同时还是什么别的东西。”这里所说的“别的什么”也许就是指普里什文作品在优美的文学性之外,还具有丰富和准确的有关地理学、方志学、动植物学、民俗学、气象学、农艺学、物候学等等方面的知识性与趣味性。1925年他发表了著名的物候笔记体散文集《别连杰的水泉》,后来又加以补充,改名为《大自然的日历》。他另一部著名的日记体散文是《大地的眼睛》。

  普里什文的一生几乎都是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度过的。他热爱大自然到了几乎将自己变成了它的一个器官的程度。他的全部作品的主题都是在表现人类和大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都在于发现大自然自身所蕴藏的美丽、丰富、神秘和神奇,表达他个人对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和飞鸟走兽的细腻的观察与独特的感受。巴乌斯托夫斯基说普里什文的作品揭示出了俄罗斯大自然的潜台词,而且普里什文本人仿佛就是“俄罗斯大自然的一种现象”。1954年,普里什文去世后,人们整理出版了他留下的大量的关于自然观察的笔记中的一部分。巴乌斯托夫斯基说:“就其内容来看,这是一部惊人的巨著,充满富有诗意的思想和出乎意料简短的观察结果——普里什文在这些笔记中用两三行文字表达出来的这些观察结果,如果加以发挥,就足够另一个作家写出整整一本书来。”无论是在《大地的眼睛》里,还是在《大自然的日历》里,普里什文都以自己丰富的物候学、气象学、方志学以及动植物方面的近乎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为基础,用优美的有如抒情诗和钻石一般的语言,细致而饶有趣味地讲述了俄罗斯大自然四季的变化和景色,尤其是揭示了大自然内在的美质和秘密。在这些短小的散文里,我们能够从一滴水、一缕雾气、一棵白桦树或榛树、一朵肺草花上,逼真地感到了大自然的温柔、宽阔、包容和坚韧的性格;我们也从那些大雷鸟、天鹅、仙鹤、青蛙、苍头燕雀、白眉鸫鸟、杜鹃、夜莺、雨燕、金龟子、蜉蝣、蛇、松鼠、雪兔、胡獾……的生存方式与生命状态里,感知和发现了大自然中的生存法则和和谐相处的秘密。而这些秘密又是以“普里什文的面貌”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正如巴乌斯托夫斯基所分析的:“如果说文学中有潜台词——作品的第二种含义,如同回声一般反映主音并使之在我们意识中巩固下来的、第二次出现的幻象——那么,普里什文就揭示出了俄罗斯大自然的潜台词。这一潜台词的秘密就是:由于看到小树林、野兽、云彩、河流、僻静的灌木丛,由于看到某一棵醋柳第二次开花,产生了他个人的十分隐秘的内心感觉,这种内心的感觉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并赋予大自然一种特殊的、普里什文的面貌。”这种“普里什文面貌”即是任何其他作家无法模仿和取代的风格。

  3.被淡忘的普里什文(杨怀玉)

  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普里什文(1873-1954)是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上极具特色的人物。世纪之初,他是作为怀有强烈宇宙感的诗人,具有倾听鸟兽之语、草虫之音异能的学者,步入俄罗斯文坛的。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中,虽历经俄罗斯文学发展历程中批判现实主义的衰落、现代主义的崛起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繁盛,却始终保持了个性化的艺术追求。他的创作不仅拓宽了俄罗斯现代散文的主题范围,而且为其奠定了一种原初意义上的风貌。

  1873年,普里什文出生于俄罗斯奥廖尔省一个破败的商人、地主家庭,童年时代在接近自然世界的乡村度过。他的青少年岁月经历了俄罗斯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主思潮的洗礼,还在上中学时就对当时兴起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产生兴趣。1894年他考入拉脱维亚里加综合技术学校,不久开始翻译德国革命家倍倍尔的作品,1897年因传播马克思主义被捕入狱。出狱后留学德国,在莱比锡大学哲学系攻读农艺学。在此期间,他大量阅读了斯宾诺莎、康德、尼采和歌德的著作。1902年回国,开始是在莫斯科近郊的克林和卢加地区做农艺师,后受著名民俗学家翁丘科夫委派,到当时很少有人研究的俄罗斯北方白海沿岸的密林和沼泽地带进行地理和人文考察,搜集了大量珍贵的民间文学作品。他从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角度,对当地的文化历史进行了深入探讨。根据考察见闻,写成随笔集《鸟儿不惊的地方》,以富有民间文学特色的语言,细致而生动地描绘了该地区的自然地貌和人文景观,描述了尚未被现代文明冲击的农民、渔夫、猎人、妇女和儿童的淳朴生活和风俗习惯,并且寻幽探秘,追寻当地文化和分裂教派传统汇集而成的独特地域文化,融合了从历史深处延宕而来的凝重而从容的思考。《飞》的成功使普里什文在俄罗斯文坛崭露头角。

  在以后的十多年中,普里什文的多数时间都在路途、山水中度过,行吟漫游成为他一系列探求的开端。在此期间,他又写了《跟随神奇的小圆面包》(1908)、《在隐没之城的墙边》(1909)、《黑*人》(1910)等随笔集,分别记述自己的几次旅行经历。在二三十年代,普里什文相继推出自传体长篇小说《恶老头的锁链》(1923-1954)、随笔集《别列捷伊之泉》(1925-1926)、《大自然的日历》(1925-1935)、《仙鹤的故乡》(1929)、中篇小说《人参》(1933)等,这些作品的问世标志着普里什文创作风格日臻成熟,尤其是《别列捷伊之泉》,更具转折意义。不仅标志着普里什文“自然与人”创作思想的生成,而且最终使他为年轻的苏维埃文学所接纳。在这部作品中,作家按照自然的时间推进,并应和于自然界的种种变化,从春天的第一滴水写起,直至人的春天,其间穿插着俄罗斯中部乡村的打猎、农事、节庆等生活细节。在这里,普里什文不仅把自然与具体的"日常生活,与人的复杂情感结合起来,而且第一次把“大地本身”当作“故事的主人公”。这表明,在普里什文那里,自然不再仅仅是人生存的外在环境,不再是存在于人之外的特异的东西,它就具体地贯穿于生命活动和生活进程中,成为一种深入人的实际生活和具体进行在人内心世界中的过程。四五十年代是普里什文创作的全盛时期,《没有披上绿装的春天》(1940)、《叶芹草》(1940)、《林中水滴》(1943)、《太阳宝库》(1945)、《大地的眼睛》(1946-1950)、《船木松林》(1954)和未完成的《国家大道》都为作家带来更广泛的声誉。1954年,普里什文卒于莫斯科近郊的林中别墅。

  普里什文不俗的文学成就使他有理由被俄罗斯文学界和读者推为名家。上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莫斯科文艺出版社曾分别出版他的6卷集和8卷集,至于作品的单行本也是不断再版。根据近期资料,1999年竹林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林帐》,20**年行动出版社在“经典荟萃”系列丛书中将他和帕乌斯托夫斯基的中短篇作品结集出版,蜻蜓新闻出版社再版了《孩子与鸭子》,20**年“奥林巴斯行动”、“卡拉普斯”、“探索者世界”、“儿童文学”等几家出版社分别重印了作家的《太阳宝库》、《刺猬的故事》等,国家出版社也出版了普里什文新选集的前两册。此外,从1998年至今,至少已有19种中、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中收入了普里什文的散篇作品,这些书籍的总发行量已超过33万册。他时而作为民间故事的写作者与克雷洛夫、托尔斯泰等人并列齐名,时而又作为描写俄罗斯自然的圣手与普希金、屠格涅夫、费特等人同时出现,时而他还作为著名的儿童作家被列入马克吐温、罗大里一类。

  表面上看,俄罗斯人一直在读普里什文,即便在市场化、商品化的新俄罗斯时代,人们对他的兴趣似乎也并没有明显衰减,然而就是在这一片出版热潮的背后,普里什文的文学意义实际上却在悲剧性地被淡忘和湮没。从当下普里什文作品的传播范围和定位中我们也不难看出,他的文学和精神意义都被大大贬低,他创作中的儿童视角被狭义的儿童文学所取代(上文所列新版书几乎都属于“中小学生文库”、“儿童经典”系列),以至于再版的作品只集中于一两部童话和描写自然生活的短篇故事,连《人参》、《叶芹草》这样的作品都难以受到青睐,更毋宁说那些始终没有引起充分重视的长篇和中篇小说。

  面对现状,我们被一种深深的矛盾所支配。一方面,我们似乎应该庆幸,许多成年人依然在不舍不弃地引导孩子阅读普里什文。我们不想否认这些经济行为背后的商业利益,但是在商业利润和对作家狭隘的理解之外,我们仍然能隐约感受到潜意识中的某种精神性存在:那就是对作家所深入思考的“自然与人”问题的关注和对亲近自然的民族文化传统得以薪火相传的冀望。然而另一方面,当普里什文仅仅是作为儿童作家被看待时,我们又感到无言的悲哀。悲哀来自我们对普里什文的些许理解:对他为人、为艺术的诚恳,对他一生所承受的压力和内心无以排解的矛盾,对他艺术中苦心追求的理解,换个角度,我们也可以说,悲哀来自于他在今天俄罗斯读者中的不被理解,而且这样的不理解如果一成不变地重复下去,就会成为不断增生的误念,随着作品发行量的增大而流播得愈广愈深。只要将普里什文的专著与结集出版物的发行种类和数量稍加对比,就不难发现,普里什文作为“这一个”,作为具有开创性意义作家的独特性正在无奈地消隐于“这一类”中。

  可是早在20世纪初,高尔基就认识到普里什文作为艺术家的独特性。他夸赞普里什文的作品言之有物、结构严整、内容丰富、真实可感,达到了俄罗斯文学史上未曾有过的完美。他在《论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普里什文》中赞叹道:“在您的作品中,对大地的热爱和关于大地的知识结合得十分完美,这一点,我在任何一个俄国作家的作品中都还未曾见过。”高尔基甚至将普里什文作为苏联文学的范本加以提倡:“通过他,我看到了似乎还不尽完善,却被一双天才之手描画的文学家的形象,苏联文学就应该是这样。”勃洛克在为普氏的特写集《在隐没之城墙边》所著的评论中也指出:普里什文极好地掌握了俄罗斯语言,许多纯粹的人民语言,虽然已经完全被当时“表面化的文学(主要指城市文学)所遗忘”,但对普里什文来说仍是鲜活、有力的。法捷耶夫则在致普里什文的信中承认:“《鸟儿不惊的地方》是培养我*的书籍之一。”作为普里什文开创的哲理抒情散文传统的直接继承者,帕乌斯托夫斯基对这位文学前辈评价甚高。他认为,普里什文的一生是诚实的一生,他所写俱是其所愿,从不违心地趋时附势或追逐虚名小利。他这样的人永远都是生活的创造者和人类精神的丰富者。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曾为不少名家高度评价的作家,今天却只被认定为写自然风景、民间故事和儿童文学的作家,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但我们尤其想指出文学批评在此中所起的作用。从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中期,由于受“现实主义——非现实主义”二元对立思维定势的影响,苏联批评界对浪漫主义文学,尤其是带有浓郁抒情色彩的浪漫主义文学一直采取漠视态度,将之视为肤浅的、缺乏社会教育功能的、远离人民生活的落后潮流。普里什文虽然称自己的创作是以现实主义为基础,而且他一生中也写有大量的纪实性随笔,但其作品中占据相当分量的抒情和浪漫情绪在确立了他的“哲理抒情散文开创者”地位的同时,也使他长久地陷于边缘境地。

  对以往研究中被忽略或研究不足的作家、作品的新的发现,体现的是一种“史”的眼光。从文学史建设的立场出发,重新研读普里什文不仅为了深入了解他以及他所发展的俄罗斯现代抒情哲理流派的艺术特质,同时对于把握其他流派作家的创作思想和艺术观念,进而把握俄罗斯文学的整体也大有裨益。而且,作为*的研究者,立足于当下的历史语境和*人的阅读体验,普里什文对于我们未尝没有新的意义,未尝不会成为一种新的创造的历史资源而被继承和发展。普里什文所描写的自然美和人性美,因不合“阶级斗争”的时宜,在过去不仅不被重视,而且曾遭受粗暴的批判。今天看来,自然美和人性美这一创作母题对反思人性的丑陋残酷、净化人们的心灵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它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加速着人类文明的进程。

  而且,普里什文是超前的,在一个以开发自然为基调的时代,他能够抵抗住种种诱惑和压力,把自己柔韧的美学触角潜入世界的原初和根本,这使我们觉得,他是一个仿佛生活在时间之外或世界开端的诗人,他使自然成为可以为更多的人所接纳的文化;他试图恢复自然的本来面貌,从而使自然真正成为既诱使人去探究,却又永远无望穷尽的永恒;他使人由衷地感到对自然的需要,不仅因为那里有久违的纯净的阳光、水流和蓬勃生长的树木,更因为那里有越来越难以触摸到的人类的根脉,有一种别样的人生意境。他对于自然、大地的兴趣,近于一种纯粹的诗情,而其目标在于对人性的发现,对人生之为艺术的赏鉴。那一种对自然、对人生的品评赏鉴,以至赏鉴中的忘我,已难得见之于忙碌而粗心的现代人。我们痛感,这分明是我们某些能力的衰退或丧失,是我们正在流失的一种文化。也许有人认为普里什文简单,但是,他却能使自己并不繁杂的理论设想融于变幻无穷的自然现象,借助自然的无穷实现了艺术的丰富。正如帕乌斯托夫斯基在《一生的故事》中称:“普里什文仿佛就是俄罗斯大自然的一种现象”,“普里什文用两三行文字表达出来的这些观察结果,如果加以发挥,就足够另一个作家写出整整一本书来”。

  4.普里什文:大自然的歌手

  刘文飞主编的《普里什文文集》20**年12月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共5卷,分为《鸟儿不惊的地方》、《恶老头的锁链》、《大自然的日历》、《人参》和《大地的眼睛》。

  “诗人和哲人”。他的作品具有非常独特的风格,描写的是自然界的生活,歌唱与大自然紧密联系的人的创造性劳动。

  “一只夜莺在我窗下通宵歌唱。我想到了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夜莺和云雀:在莎士比亚之后,人类一再重复这些关于夜晚(夜莺)和清晨(云雀)的大自然的信号。在夜莺歌声的伴奏下,我想,莎士比亚从大自然中撷取一点素材,放进他的诗篇,纯属偶然;我却把这当作我的道路。”是的,在这条道路上歌唱到最后一息的普里什文,终于成为享誉世界的大自然的歌手。

  普里什文(1873—1954)是苏俄著名作家,也是公认的语言大师,高尔基称他为“诗人和哲人”。

  他的作品具有非常独特的风格,描写的是自然界的生活,歌唱与大自然紧密联系的人的创造性劳动。

  主要作品有《鸟儿不惊的地方》、《大自然的日历》、《人参》、《林中水滴》、《大地的眼睛》等。散文诗是他创作的最高成就,普里什文说:“我笔下写的是大自然,自己心中想的却是人。”他笔下的大自然,生机勃勃,色彩斑斓,妙趣横生,充满令人心旷神怡的诗意和哲理。他的散文诗清丽流畅,意境隽永,蕴含着一种音乐的韵律,令人读来爱不释手。

  我刚开始学写诗时,拼命般地读了一些世界名著,让我多年都不能忘怀的就有《林中水滴》。这部散文诗是普里什文创作成就的高峰之一,它把我带进了一个森林的王国,并鲜明生动地展示出这个王国的美丽和丰富。有人说《林中水滴》写出了有关大自然和创作的浓缩的哲理——普里什文在观察自然界时,总爱联系他身边的生活,联系人生,达到了“物我交融”的境界。他在书中写道:“人的身上有大自然的全部因素;只要人有意,便可以和他身外所存的一切互相呼应。”他主张在自然界中寻觅和揭示人的心灵。例如他写的《瑞香》:“这种花远远闻去异香扑鼻,有如风信子,但移近鼻子,却有一股怪味,比狼的臊气还难闻。我望着它,心里好不奇怪,并从它身上想起了一些熟人:他们远远望去,丰姿英俊,近前一看,却同豺狼一般,其臭难闻。”

  普里什文那双善于在大自然中看到常人看不到的情趣的慧眼所捕捉到的美妙的瞬间,使他笔下的许多作品充溢着诗情画意和哲理,有时还带有几分幽默。他的《蘑菇也会走路》是这样写的:

  “有蘑菇吗?”我问护林员的小女儿。

  “有毛头乳菌,松乳菌,牛肝菌。”

  “白蘑菇呢?”

  “也有白蘑菇,只是眼下天冷了,白蘑菇都搬到枞树底下去了。白桦树下面您找也用不着找——都在枞树底下哩。”

  “它们怎么能搬家呢,你什么时候看过蘑菇走路啊?”

  小姑娘慌了,但突然明白了我的意思,于是做了个狡黠的鬼脸,回答我说:“它们是在夜里走路啊,我怎么能在夜里看到它们呢?这是谁也看不见的。”

  这真是神来之笔,简直就是“在春天的口授下写的”。普里什文的许多作品,都不是凭记忆写的,而是像画家写生一样在户外原地写的,在潮湿的树桩上写的。他的词句不是产生于书桌旁,而是在自然界直接观察时,不断发现动植物的新现象和未经研究过的特点时,脱颖而出的。这从他的《第一朵花儿》里看得更加分明:“我以为是微风过处,一张老树叶抖动了一下,却原来是第一只蝴蝶飞出来了。我以为是自己眼冒金星,却原来是第一朵花儿开放了。”他还说:“如果有心细察锦毯一般的大地,无论哪个树桩的废墟都显得那么美丽如画,着实不亚于富丽堂皇的宫廷和宝塔的废墟。”

  普里什文之所以能准确观察大自然,得益于他原是一位通晓动植物的专家。我没有像他那样去观察大自然,我仅仅是从他的书中去亲近大自然的,每读到触及心灵之处,就在天头地角的空白里写下瞬间的收获。他在《松树的方式》里写道:“难得看到松树垂下自己的翅膀——树枝;它们在生长的时候甩掉自己身上留在阴影里的一切,一心向上的树枝仿佛要把整棵大树都带上天去。”读到这里,由于触及了我的心灵,我几乎是在瞬间写出了《树》这首小诗:你的根须/伸向泥土/泥土并没有把你埋没//你的枝叶/是无数只翅膀/但你并没有飞到天上(1999年第2期《绿风》诗刊)。

  上个世纪末,老诗人牛汉预言*今后的诗可能更接近一种自然景观,“河边上、悬崖旁,哪儿都可以长。”在20**年第1期《扬子江》诗刊上,我读到张德强的一首《也算春色》:一大片金色的油菜花/被房产商/圈进规划图里/春天在文件夹中窒息了//第二年的雨/锈红了成堆的钢筋/仍有一二株油菜/从缝隙中悄悄探出头来。这首诗让我想起遍及全国的“圈地运动”,各级“开发区”,大小“工业园”,举目皆是。好在圈地圈不住雨露和阳光,一年两年三年过后,一些被圈的土地上,依然有油菜和小麦在顽强地生长。看到圈起的土地里长出的庄稼,谁能说那不是活生生的讽刺诗?我甚至觉得张德强的这首小诗,也是从那里移植过来的。

  我由此又想到了普里什文,我觉得他的散文诗就生长在大自然里,诗里分明还带有植物、动物和泥土的气息。

  (摘自《新京报》)

林中小溪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通过朗读了解课文大意。

  2.领略课文中描写的大自然的优美景色。

  3.学习课文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品味文章语言。

  2.在情景交融中感悟作者的人生信念。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1.领略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显示的生命力。2.学习文中白描手法的运用。难点1.在情景交融中感悟作者的人生信念。2.理解作者的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教学突破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帮住学生领略大自然得美。2.把握作者思想脉络来理清课文层次。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入:有一位苏联作家,长期以俄罗斯高加索林区为创作基地,以森林地带大自然美丽风光为表现对象。

  他依靠自己丰富的林学知识,读懂了自然界这本大书,他的作品抒写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同学们知道这位作家是谁吗?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请一位同学结合预习简单介绍作者。

  3.对学生的回答作适当的补充:他的作品主要是通过对大自然的诗一般的感受,展示了人的精神生活,歌颂人的创造力。然后检查生词预习。

  出示板书:颤动,涟漪,潺潺,干涸,簌簌,萦绕。注音并解释。点名让一位学生完成。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讲解:这篇课文写出了小溪和森林的美丽,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体会大自然的美丽。

  2.指出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个别生词读音错误;

  语气停顿不当;没有读出感情等等。

  3.讲解:本文的作者是一位长期以俄罗斯高加索林区为创作基地,以森林地带大自然美丽风光为表现对象的作家。在本文中作者为我们描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小溪所显示出的生命力。提问:课文在哪些地方体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小溪所显示出的生命力?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4.讲解:我们之所以能感受到小溪和森林的美丽,一方面是因为文章的语言很优美,更重要的是,课文中用了白描的手法,把它们当作有感情、有灵魂,有人格精神的人来表现。提问:你们能结合文中具体内容来谈谈自己的体会吗?

  5.讲解:作者对大自然充满了热爱,所以在文章中处处体现了他对小溪和森林的赞美之情。课文在这种感情支配下组织行文,一气呵成。指导学生从把握作者思想脉络来理清层次。

  6.让学生自读课文,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1.小结:有位作家这样评价普里什文的散文——时而有如芳草簌簌作声,时而有如清泉潺潺流淌,时而有如百鸟鸣,时而有如薄冰悄悄脆响……结合课文仔细体会。

  2.指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三。

  (第2课时)

  一、复习已学内容,进入新课学习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帮助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知识。

  2.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话,点名在班上朗读。然后进入新课学习。

  二、讨论交流

  1.提问:溪在林中冲破重重障碍奋然前行,这和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有什么相似的地方?组织学生讨论后回答。

  2.补充:小溪在与障碍搏斗中创造了时间和生活,人生也是如此,如果**坦坦,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同样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和时间;溪流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创造了美好的生活,相信我们的人生,同样会如此美丽。提问:作者从自然景观中感悟到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让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

  3.指出:作者正是因为对大自然充满了热爱,才会对森林和小溪的观赏中.感悟出人生的哲理,而且课文处处写景都透露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作家喜欢把自己的文章称作诗体随笔,可见文中诗的因素很浓。这一方面表现在揭示的道理深刻,另一方面体现在他的语言上。提问: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一生回答:溪流前进中有分有合,但始终向着共同目标前进,我们的生活也是同样的;一生回答:溪流在前进中越过障碍,要蓄积力量,坚持到底,我们对待困难也要坚持,要有毅力。

  2.讨论后明确:本文通过对小溪流过森林全程中表现出来的冲决一切障碍,非到达自由水域不可的顽强精神的描写,透露了融人自然,亲和自然的感情,表现出自己的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

  3.讨论交流。最后总结出文章的语言特色:一,文章带有口语色彩,就像和朋友交谈;二,文中用了白描的手法来写,用拟人的手法把小溪和森林当作有感情有灵魂的人来写;第三,语言睿智深沉,字里行间透露出灵气。

  三、仿写练习,总结全文

  1.小结:课文是情景相生,由景生情,由情而悟,每一种感悟都是由特定的情景暗示出来的。让学生仿照课文写一段话。

  2.指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一。


《林中小溪》教学反思3篇(扩展2)

——九年级上册《林中小溪》教学反思3篇

九年级上册《林中小溪》教学反思1

  今天教的是九年级上的《林中小溪》,文章语言充满诗意,既不乏优美,又蕴含深刻的哲理,很有诗的味道。文章的篇幅很长,内容比较散,很是体现了散文的特点。以前教授此文时着实费时又费力。

  上此课前先让同学读了两遍,一开始上课就请同学们谈一下阅读感受。通过这个环节,我了解到同学们基本读懂了小溪的形象,但只留于表面不够深刻,也知道同学们难点所在,主要是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所以这节课主要由分析小溪的心态,它的行为表现,以及它的语言来深入感受小溪的形象。再把视线转向文章中其他事物的描写,探究对表现小溪的作用,由此来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到此感觉对文章的理解还不够深刻,我就介绍了作者的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作者通过写小溪的历程还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这个问题让同学们想的很多,有的找到了课文中的“原是大地上最后一名的我,最先进入了白花争艳的世界”和“我的小溪到达了大洋”说课文也展现了作者的一段心路历程。也有的同学结合我们的人生发表了自己的一番见解,我都予以了肯定。感觉今天的一节课同学们表现得很活跃,我也很享受。

  上完后想想今天课上得比较开心,原因在于正确地了解了学生的情况,有的放矢才会上得比较顺心吧。


《林中小溪》教学反思3篇(扩展3)

——课文《林中小溪》教学反思 (菁选2篇)

课文《林中小溪》教学反思1

  今天教的是九年级上的《林中小溪》,文章语言充满诗意,既不乏优美,又蕴含深刻的哲理,很有诗的味道。文章的篇幅很长,内容比较散,很是体现了散文的特点。以前教授此文时着实费时又费力。

  上此课前先让同学读了两遍,一开始上课就请同学们谈一下阅读感受。通过这个环节,我了解到同学们基本读懂了小溪的形象,但只留于表面不够深刻,也知道同学们难点所在,主要是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所以这节课主要由分析小溪的心态,它的行为表现,以及它的语言来深入感受小溪的形象。再把视线转向文章中其他事物的描写,探究对表现小溪的作用,由此来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到此感觉对文章的理解还不够深刻,我就介绍了作者的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作者通过写小溪的历程还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这个问题让同学们想的很多,有的找到了课文中的“原是大地上最后一名的我,最先进入了白花争艳的世界”和“我的小溪到达了大洋”说课文也展现了作者的一段心路历程。也有的同学结合我们的人生发表了自己的一番见解,我都予以了肯定。感觉今天的一节课同学们表现得很活跃,我也很享受。

  上完后想想今天课上得比较开心,原因在于正确地了解了学生的情况,有的放矢才会上得比较顺心吧。

课文《林中小溪》教学反思2

  《林中小溪》,文章语言充满诗意,既不乏优美,又蕴含深刻的哲理,很有诗的味道。语文学习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对生活的体验。在第一课时里,我安排学生初读课文,理解词语,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但感觉是不理想的。学生没有兴趣,课堂的氛围是沉闷。

  我想主要的原因应该是:我预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需求不吻合。我预设的"教学目标是:1、了解课文各自然段的意思,大概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2、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一、从学生的学情以及表现出来的状态来看,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分段的技巧,他们是不感兴趣的。因为之前不少课的第一课时,我基本上也在侧重这方面的训练,所以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都没有新鲜感。而且我也相信大部分同学都已具备这样的能力。可我总是不放心,还在反复练习,学生当然没积极性了!

  第二、在上课的引入环节,课堂上就让同学们谈一下阅读感受,体现阅读感受的多元性。通过这个环节,同学们对小溪有大概的了解。再把视线转向文章中其他事物的描写,由此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与层次安排。到此感觉对文章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又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去自读了一遍课文。然后又按照自己预设的教学思路,让学生读生字、读词语、读自然段,并概括段意和主要内容。这样的做法,置学生的需求于不顾,机械地照搬教案,我想学生一定觉得这样的课堂对他们是没有吸引力的。

  看来我们的教学设计也不能粗心。作为老师,不能认为:在课堂上不就是学学生字、读读词语、读熟课文,对课文有整体的了解就行。其实不然,我们的教学,教师也必须了解清楚,学生的阅读需求是什么,哪些需求是可以为学生解决的。千万要避免,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但又满足不了他们的渴求,这是很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其次还要思考,哪些知识、技能是教师想给学生的,而这些知识、技能,学生是不是已经掌握了,或掌握了多少?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是否适合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如果适合,怎样训练?训练到什么样的程度?这些问题都应该认真地考虑清楚。

  总之,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要综合学生的学情、课文的特点、单元的训练点等多方面的因素。让我们的教学设计与生成达到最佳的效果。


《林中小溪》教学反思3篇(扩展4)

——《小溪流的歌》教学反思5篇

《小溪流的歌》教学反思1

  《小溪流的歌》一课,情节比较简单,语言富于儿童化,学生很好理解,我引导学生通过读,体会学习文中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小溪流的乐观坚定,奋斗不息,乐于奉献的优秀品质。课堂上运用了多种形式的读:朗读、默读、速度、分角色读。通过朗读,品味语言,感知形象,也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但分角色朗读的效果不够好,学生不是主动的去读,不是真正融入文本中。

  教学第三部分是提升部分,通过拓展,让学生想象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困难,自己应该怎么办?使学生更好的"让小溪流这一形象的精神品质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学生们畅所欲言,将自己的想法畅所欲言地表达了出来。

  整堂课学生表现积极,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能体现好,学生没能充分地自主学习。

《小溪流的歌》教学反思2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正是注重了对文本的读品悟思,收到较好的课堂效果。

  重视学生的朗读,注重对文本的品味,学生能很好的感悟文本的语言,品味其中的道理。

  在学习文本的过程中,朗读始终伴随其中,方式多样:自由读、速读、小组合作读、分角色朗读,从开课的重温小溪流快乐活泼的个性感受,到小溪流与枯树桩和枯草及对乌鸦、泥沙的对话,都能引导学生调动积极的情绪,带着自己真实的感受去读。面对枯树桩和枯草,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思考:什么时候会发牢骚?学生通过自己亲身的感受,从而有了情绪体验,很明确小溪流与这两个角色的鲜明对比,再体会读时很快就能进入角色了。在处理小溪流与四个不同角色的对话中,我适时的采用分角色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从而更好的对文本的富有童趣的语言进行品味。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们高涨情绪学文,如小溪流一般充满活力,这也是课堂上呈现出的良好的氛围。在对文本的语言感悟中,抓住重点词语,从学生自身的感受出发,让学生从中领悟文本,感受小溪流的人格魅力,并结合自身的成长体验探讨当你在成长过程中

  遇到阻挠,诱惑,恐吓,你将怎样面对,从而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思考。

  不足之处:由于时间的关系,有的同学没有读出自己的理解,对文中事物的象征意义没有理解到位。

《小溪流的歌》教学反思3

  《小溪流的歌》一课,情节比较简单,语言富于儿童化,学生很好理解,我引导学生通过读,体会学习文中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小溪流的乐观坚定,奋斗不息,乐于奉献的优秀品质。课堂上运用了多种形式的读:朗读、默读、速度、分角色读。通过朗读,品味语言,感知形象,也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但分角色朗读的效果不够好,学生不是主动的去读,不是真正融入文本中。

  教学第三部分是提升部分,通过拓展,让学生想象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困难,自己应该怎么办?使学生更好的让小溪流这一形象的精神品质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学生们畅所欲言,将自己的想法畅所欲言地表达了出来。

  整堂课学生表现积极,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能体现好,学生没能充分地自主学习。

《小溪流的歌》教学反思4

  一、师课改的观念。

  (1)关注每一位学生。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全班每一个学生都作为了自己关注的对象。无论是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意,还是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时,教师都尊重学生的感受,注重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面对学生的活动成果,教师喜出望外,教师赞叹不已:“你棒极了。”面对学生的创新想法,教师不耻下问:“这么新奇的想法你是怎么想出来的,你能告诉老师吗?”面对学生的暂时失败,教师热情引导:“换个角度想想。”这样,学生始终处于被激励的气氛中,能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时刻注意为学生创设一份愉悦的环境,给予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如以《洪湖水浪打浪》一歌,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望,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学生充满激情的朗读起来。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我在课堂上把握了“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一条教学活动的基本规律,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道德发展。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在教学评价中,对其他学生总是以一种赞美的态度,这不仅会使接受评价的学生心情愉快,而且会使评价的学生学到了他人的优点。

  二、教师角色。

  (1)由教学者变为引导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确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性向。

  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明辨方向;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2)由传授者变为促进者。

  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清闲。他要积极地观察、认真引导,善于捕捉最佳的契机,推波助澜,激发并保持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教师营造民主、*等、和谐的课堂学习气氛,以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鼓舞和鞭策,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热情更饱满。

  (3)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主角转向“*等中的首席”

  教师不是“满堂灌”、“一刀切”、“一锅煮”;学生也不会听你讲,学你做,取而代之的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影响、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三、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生从他主、单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向自主、多样、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学习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现成结论,而是亲自参与丰富的、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本课中.采用了体验式学习方法,教师依据恰当的教学目标,按照提供情景、自主体验、相互交流、归纳迁移的程序,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自主获取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促进正确价值取向的发展。

  正是这几个“新”,才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愉快,教师教得快乐。

《小溪流的歌》教学反思5

  这是一篇童话小说,寓意深刻。

  在教学中我很重视学生的朗读,注重对文本的品味,学生能很好的感悟文本的语言,品味其中的道理。我以问题“你觉得这是一条怎样的小溪流?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贯穿全文,在学习文本的过程中,朗读始终伴随其中,方式多样:自由读、速读、小组合作读、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调动积极的情绪,带着自己真实的感受去读。面对枯树桩和枯草,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思考:什么时候会发牢骚?学生通过自己亲身的感受,从而有了情绪体验,很明确小溪流与这两个角色的鲜明对比,再体会读时很快就能进入角色了。在处理小溪流与四个不同角色的对话中,我适时的采用分角色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从而更好的对文本的富有童趣的语言进行品味。朗读这篇童话,首先确定欢快愉悦的感情基调。比如“枯树桩”和“枯草”的两个“唉”,因为是叹气,就不能读的太重,否则就像跟人打招呼一样,但是第二个“唉”,后面跟了个感叹号,在语气上应该比第一个略重一些;“乌鸦”第一次说话时既有好奇也有男懒洋洋的味道,在于速上不能太快,语气也不能太重,第二次说话是恐吓小河,因此语速要略快一些,语气较重,嗓音要变化,体现“恐吓”。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们高涨情绪学文,如小溪流一般充满活力,这也是课堂上呈现出的良好的氛围。

  在对文本的语言感悟中,抓住重点词语,从学生自身的感受出发,让学生从中领悟文本,感受小溪流的人格魅力,并结合自身的成长体验探讨当你在成长过程中遇到阻挠,诱惑,恐吓,你将怎样面对,从而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思考。


《林中小溪》教学反思3篇(扩展5)

——林中访友作文600字5篇

林中访友作文600字1

  刚出门,就与调皮的微风握了个手,风中有可爱的露水,与野雏菊散发的清香。哦!我不禁陶醉起来……

  不带礼物,也不提前通知他们,只准备了快要溢出来的"好心情,和带给他们的惊喜,步一条林荫大道,去拜访我的朋友。

  那座大桥,是我最近认识的新朋友。大桥,你和小鱼、荷叶在玩什么游戏呢?让我也来参加吧!对了,大桥,你在这河道上站了有百年了吧?难道你不累吗?哦,我懂了,只要是为人民服务,就会不怕苦、不怕累,那怕站它一生一世,也要给人们带来方便。

  步入这片幽静的树林,每一只鸟儿都在欢迎我,露珠开心的与我一起跳舞。每一棵大树都是我的老友,它们迎面送给我一座“天然氧吧”,使我在这里感到格外清爽。我轻轻地倚在一棵参天大树上,渐渐地,我似乎与大树融为了一体。我脚上的鞋仿佛已缓缓化为泥土,我脚下的根须同泥土打了招呼,慢慢的延伸下去,躯体长成树干,手掌变成了叶片挥舞起来“沙沙”作响,血液幻化成绿色的汁液,在全身流动。

  林中这美好的一切,有哪个不是我的好伙伴呢?我跟他们热情地打着招呼:你好,鸬鹚,你在那呆呆的站着不觉得累吗?怎么不去捕些鱼吃啊?你好,飞燕,瞧!你的巢穴多么精致、多么舒服,我想,只有勤劳的你才能筑出这样精美又实用的巢。喂!小梨子,“呼呼啦啦”的在唱些什么呢?你唱的可不太好听哟!你要多向画眉姐姐学习哦!

  燕儿飞走了,勤劳的小蚂蚁也钻进洞里,就连淘气的小麻雀也飞回到巢中了。我该回家了,我挥挥手,恋恋不舍的同林中的朋友作别,出发了,带回了满怀的舒悦、开心与美好,还带回一路艳阳。

林中访友作文600字2

  刚出门,就与调皮的微风握了个手,风中有可爱的露水,与野雏菊散发的清香。哦!我不禁陶醉起来……

  不带礼物,也不提前通知他们,只准备了快要溢出来的好心情,和带给他们的惊喜,步一条林荫大道,去拜访我的朋友。

  那座大桥,是我最近认识的新朋友。大桥,你和小鱼、荷叶在玩什么游戏呢?让我也来参加吧!对了,大桥,你在这河道上站了有百年了吧?难道你不累吗?哦,我懂了,只要是为人民服务,就会不怕苦、不怕累,那怕站它一生一世,也要给人们带来方便。

  步入这片幽静的树林,每一只鸟儿都在欢迎我,露珠开心的与我一起跳舞。每一棵大树都是我的老友,它们迎面送给我一座“天然氧吧”,使我在这里感到格外清爽。我轻轻地倚在一棵参天大树上,渐渐地,我似乎与大树融为了一体。我脚上的鞋仿佛已缓缓化为泥土,我脚下的根须同泥土打了招呼,慢慢的延伸下去,躯体长成树干,手掌变成了叶片挥舞起来“沙沙”作响,血液幻化成绿色的汁液,在全身流动。

  林中这美好的一切,有哪个不是我的好伙伴呢?我跟他们热情地打着招呼:你好,鸬鹚,你在那呆呆的站着不觉得累吗?怎么不去捕些鱼吃啊?你好,飞燕,瞧!你的巢穴多么精致、多么舒服,我想,只有勤劳的你才能筑出这样精美又实用的巢。喂!小梨子,“呼呼啦啦”的在唱些什么呢?你唱的可不太好听哟!你要多向画眉姐姐学习哦!

  燕儿飞走了,勤劳的小蚂蚁也钻进洞里,就连淘气的小麻雀也飞回到巢中了。我该回家了,我挥挥手,恋恋不舍的同林中的朋友作别,出发了,带回了满怀的舒悦、开心与美好,还带回一路艳阳。

林中访友作文600字3

  林子里,有生机的树,有快活的小鸟,有清澈的溪流等等,它们哪一个不是我的朋友。

  溪流叮叮咚咚地唱着歌,好像想邀我一起歌唱。清清的溪水从一座小木桥流过。这座小木桥也是我的朋友,它年纪青青,竟舍身为人,我想,它也不图谋个啥,它只想和这里的一景。一物。一花。一草做伴,想让更多的人渡过这一长长的溪流,岁月如梭,转眼这些小树都已长成参天的大树。

  抬起头,我闻到大自然的清香,我仍然像小时候那样东摸摸西摸摸,左瞅瞅右瞅瞅。树上的鸟儿唱着欢快的交响曲,叽叽喳喳,叽叽喳喳的叫个不停,听得让人不知疲倦,我倚坐在一棵树边,看着这里的美景,让人心旷神怡。抬头看看天空,似风,又似水,一眼瞅不到尽头,天上的太阳依旧挂着那张红红的脸,好似一位保护人间的神仙,让人感觉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幻想,这种感就似乎永远也不会变。

  风吹着,我听着;小鸟叫着,大树听着;小溪唱着,大自然跟着摇滚着。我合上了眼听着这一切的合奏,好像是大自然的呼唤。我仔细聆听着,突然有一个小小的东西触到了我,我定睛一看,原来是一只蟋蟀,这也是我的朋友,我的朋友呀!你怎么那么懒咧,都几十年了,你也不换换衣服,还是绿得发亮的衣服,阳光下更显得一种优雅与休闲。我把它返回到大自然,自己却睡着了。

  我梦到了这里的每一物,它们都在和我玩耍,和我嬉戏······突然,一片树叶打在我的脸上,我惊醒了,那时已是黄昏,小鸟依旧叫着,溪流依旧留着,风也仍旧吹着,只有太阳,不,因叫夕阳了,它还是红着脸,只不过比白天的更可爱一些,红中带着一丝黄光,白云悠悠,此时,白云也染成了黄色,我该走了,此时的夕阳映出依依不舍得之情,我向我的朋友挥了挥手,唯有风还是不放心我,直到把我送回到家。

林中访友作文600字4

  走出门,微风迎面扑来,风中含着蔷薇花的气息和露水的清香。早晨,真清爽!

  踏过一条幽径,穿过一条小溪,坐到溪边的石头上,这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友。啊,溪流,你如一位淘气的朋友,每天在这里唱着歌,与石头为伴,奏出一首又一首轻快的小曲。你把多少的落花落叶送向远方,把多少小生灵安家入户。当风来时,你与她共舞;当雨来时,你也她共鸣;当人们来时,你又捧出一面明镜,波光明灭,照亮自己,照亮他人。

  顺着溪流向上走,就来到了一片幽静的林子。春天,这里百花齐放,鸟语花香。躺在花瓣里,仿佛自己就是这片林子。我的脚变成池塘,身体变成山丘,胳膊变成树枝,头发变成花瓣,沉醉在这山林之中。夏天,这是一个避暑胜地,是天然的别墅。耀眼的阳光穿过葱绿的大树,洒在我的脚边。我坐在大大的石头上,闭上眼睛,倾听大自然的合奏曲。风,用轻柔的手指抚摸着嫩绿的枝叶;蝉,弹奏着轻快的乐曲;鸟儿成了主唱,听,那叽叽喳喳的声音正是它们优美的歌声。泉水叮咚,还时不时传来几声蛙叫。秋天,这是一个清爽的节气。捡起一朵落花,我嗅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拾一片落叶,细数着精致的纹理,我看到了它蕴含的生命的奥秘。踏过落叶为我铺的小路,听着沙沙的歌声,看到一群群大雁在空中飞翔,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冬天,这里变成了一个白色的世界。这些白色的六边形小精灵,飘飘洒洒地给树林披上一件外套,是它们把这儿染白了。一根根“棒冰”挂在枝头,晶莹剔透,银妆素裹。

  不知什么时候,夕阳亲吻着大地,五彩的天空也落下了帷幕。我告别了树林,追着落日的余晖,回到家中。

林中访友作文600字5

  走出门,微风迎面扑来,风中含着蔷薇花的气息和露水的清香。早晨,真清爽!

  踏过一条幽径,穿过一条小溪,坐到溪边的石头上,这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友。啊,溪流,你如一位淘气的朋友,每天在这里唱着歌,与石头为伴,奏出一首又一首轻快的小曲。你把多少的落花落叶送向远方,把多少小生灵安家入户。当风来时,你与她共舞;当雨来时,你也她共鸣;当人们来时,你又捧出一面明镜,波光明灭,照亮自己,照亮他人。

  顺着溪流向上走,就来到了一片幽静的林子。春天,这里百花齐放,鸟语花香。躺在花瓣里,仿佛自己就是这片林子。我的`脚变成池塘,身体变成山丘,胳膊变成树枝,头发变成花瓣,沉醉在这山林之中。夏天,这是一个避暑胜地,是天然的别墅。耀眼的阳光穿过葱绿的大树,洒在我的脚边。我坐在大大的石头上,闭上眼睛,倾听大自然的合奏曲。风,用轻柔的手指抚摸着嫩绿的枝叶;蝉,弹奏着轻快的乐曲;鸟儿成了主唱,听,那叽叽喳喳的声音正是它们优美的歌声。泉水叮咚,还时不时传来几声蛙叫。秋天,这是一个清爽的节气。捡起一朵落花,我嗅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拾一片落叶,细数着精致的纹理,我看到了它蕴含的生命的奥秘。踏过落叶为我铺的小路,听着沙沙的歌声,看到一群群大雁在空中飞翔,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冬天,这里变成了一个白色的世界。这些白色的六边形小精灵,飘飘洒洒地给树林披上一件外套,是它们把这儿染白了。一根根“棒冰”挂在枝头,晶莹剔透,银妆素裹。

  不知什么时候,夕阳亲吻着大地,五彩的天空也落下了帷幕。我告别了树林,追着落日的余晖,回到家中。


《林中小溪》教学反思3篇(扩展6)

——中小学体育教学反思

中小学体育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中小学体育教学反思1

  本学期,我的工作依然是教导处干事和体育教学,转眼工作即将结束。回顾本学期,在领导支持和同事帮忙下,圆满完成任务,能够说收获颇多,当然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值得总结的是我对待工作的热情和时刻未改变的干劲,特总结如下:

  一、继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1、加强政治学习。本学期,围绕自我的工作,继续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教研工作紧紧相联,虽非党员,但以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我,遵守政治纪律、工作纪律、组织纪律、生活纪律,既做好了工作,忠诚履职,又要做好八小时以外的事情,遵守纪律和规矩,坚守教育底线,抵制歪风邪气,做到了心中有责、心中有戒。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也时刻要求自我做到: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

  2、加强业务学习。我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深入学习《教育学》、《运动学》、《心理学》等,还阅读《*学校体育》《体育教学》《德育报》等各类报刊杂志,上网学习;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听课、评课活动;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认真听取每位教师的发言;再次外出昆山学习棒球时,向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们学习;在我做公开课前,我认真钻研,认真备课,公开课后,认真听取每位教师提出的提议和意见。我时刻不忘把学习到的新教学理念、方法等同日常教学结合在一齐,努力提高自我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提高教学水*,提高教学效率。

  二、教导处工作

  教导处工作政策性强、业务性强、服务性强,并且工作量很大,作为一名教导处的干事,我深知工作的重要性,因而在具体工作中,我用细心、耐心和强烈的职责心,去认真做好每一件事,不折不扣地完成每一项工作。

  1、做好调课派课的工作。这是一项一点也不能出错的工作,也是让我发愁的一件事,有时请假人多,课很难派下去,有的人没课却不愿意上,有时本年级的课可代本年级的教师没时间上,只能跨年级派,千头万绪,但我克服困难,圆满完成任务。

  2、做好课时统计工作。每学期末的课时计算、统计,是一件十分复杂、棘手的事,人数多,课时多,加之这学期的方案在统计完成又临时改变,不得不重新计算。时间短、任务重,一不细心就出错,反反复复多次才得以完成,从中能够看出以后我还是要更加细心。计算99人次,课时总记上万节,虽然过程曲折,但当看到最终的结果,我还是很欣慰的。

  3、协助李主任抓好课堂教学工作,并对检查的情景如实记录,及时反馈;按时、定期向学校网站上传作品;负责教务处表格制作、发放、收缴等工作;做好值班检查等常规工作。

  4、认真做好期末考试中的试卷分发与整理;检查登记教师计划、备课、批改作业、教案等;做好各类档案的收集和归类整理工作等常规工作。

  三、体育教学工作

  (一)基本情景

  本学期,我担任六年级三个班的体育教学工作。由于我校体育场地有限,但我尽可能提高场地的使用效率,在教学资料选择上遵巡“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原则;设置一些与跑、跳有关的游戏活动,经过欢乐体育教学法改变了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既提高了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又增强了他们的体质。在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方面,多给予鼓励和表扬,坚定他们克服困难的决心,也培养了他们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

  (二)上课方面

  1、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并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资料和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和时间布置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学设计。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使自我的课堂充满吸引力。

  2、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简单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异常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互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简便,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教师讲的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研究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本事,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响应的提高。

  3、虚心请教其他经验丰富的教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教学方法上向他们学习,多听他们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他人的优点,克服自身的不足,并经常邀请其他教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善教育教学方法。

  (三)学校活动

  1、认真组织学生参加运动会。十月份,学校开展一年一度的秋季田径运动会,从挑选运动员,到组织学生进行针对性地训练,我都积极准备,认真训练,让孩子们取得自我满意的成绩。

  2、组织棒垒球训练,积极参加比赛。十月份,晋城市首届中小学生软式棒垒球比赛,从接到通知之日起,我就认真组织训练。进行暑期培训,开学后,周一至周五每一天早晨上学前、午时放学后,认真组织学生训练,功夫不负有心人,训练了两个月的孩子们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得到了家长、学校的一致好评。

  3、组织学生进行体质测试。十一月份,组织学生参加体质健康检测,并上报国家。我所带班级225名学生,其中优秀95人,合格240人。

  4、组织学生参加两操活动。每一天一小时学校体育活动,严格执行国家关于保证中小学生每一天一小时学校体育活动规定。每一天上午组织学生做眼保健操和广播操29分钟,每一天午时二节课课后组织学生进行43分钟团体跑操锻炼。

  5、组织兴趣活动小组。组建棒垒球兴趣活动小组,我积极做好与班主任、任课教师的交流,极力争取他们对兴趣小组工作的支持,并根据学生特点制定学习方法,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

  总之,一学期来,我能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严格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坚持早到校,晚离校,坚决服从上级安排,努力做好各项工作。尽管如此,我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工作经验不足,做事前思考的不够;性格比较急躁,不够细心,总是急于求成,结果导致工作中有失误;公文写作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本事和水*也有待进一步提高等。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克服自身的不足,力争做到事事讲原则,件件有章法,处处善研究;不断学习业务理论知识,完善自我;以眼勤、耳勤、脑勤、手勤、腿勤来要求自我;在履行工作职责时力求做到想得深、计划远、工作细、有韧劲、勤整理、快反馈等,以便高水*、高质量地完成各项工作。我将在学习中反思,实践中成长,期望各位领导、教师能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我,帮忙我,使我的工作能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中小学体育教学反思2

  记得上个学期的最后一天,由于新园的投入使用,所以有部分孩子将入读新园,所以当时我很珍惜和孩子们在一起的这一天,和孩子们将近一年的感情,孩子的天真、善良、可爱都让我依依不舍。

  为了孩子们能有个快乐的一天,那天我帮孩子们准备了好多的小游戏,如《抢椅子》、《猜硬币》、《猜猜我是谁》等,都是孩子们*时最爱缠着我玩的游戏,那次我就和他们玩个够,一个上午,我们小班的教室里一直充满着欢乐的笑声,看着孩子们那纯真的笑容,我一点都不觉得累,反而心里有股暖流充斥全身。

  "蔡老师,我好喜欢你哦!"正当我回想着孩子们生活的点滴时,班里的小才女---陈玺雅突然抱着我的腿说道。我听了,真的很开心,我说:"为什么喜欢蔡老师呢?""今天的蔡老师一点都不凶,还和我们玩游戏,所以我喜欢你。"陈玺雅用她那天真的眼睛看着我说。听了这句话,我不是开心,反而有点惊讶,难道这就是我给孩子们的印象吗?"玺雅,蔡老师*常是不是真的很凶啊?"我轻声问道。"也不全是,蔡老师批评我们时的样子最凶了,我不喜欢,我喜欢今天的蔡老师,一直在笑。"听了玺雅的这句话,我不禁开始反省自己*时的教态,的确当孩子们犯小错误时,我会很严厉的批评他们,有时还会吼他们,原来我在孩子心目中是这样的时好时坏,我瞬间明白这是为什么:那是因为我由刚刚开始参加工作的热情到现在的随遇而安,从心态上我发生了转变,所以我变了,变得有点心浮气躁,感觉有点是为了工作而工作。

  孩子让我更全力地付出,人是有感情的,纯洁的孩子更有纯洁的感情。

中小学体育教学反思3

  一、思想认识

  在本学年里,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在思想上严于律己,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党员的要求严格自我的一言一行,力争在思想和工作上能起到一名党员应有的先锋模范作用。能认真学习领会上级文件精神,自觉提高思想素质,道德水准,时常观看和收听广播电视,了解国内外的大事和时事动态,追寻着奥运圣火的足迹和5、12汶川地震中的救援情景,并尽自我微薄的力量支援灾区。经常向学生和家长宣传党的教育方针,能正确处理学校和社会、家庭的关系,积极构成教育合力,为提高学生的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矗

  二、教学工作

  1、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真诚公*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体罚学生,能做耐心细致的工作,让他们热爱学习,发挥特长,培养其素质。

  2、在教学过程中,能根据教学进度和教学资料的安排,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实行多次重复练习,使学生在学习时能在头脑中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有利于学生对技术动作的掌握和运动表象的构成。

  3、在工作中,能按国家颁布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学生进行教学和测试,并按国家过顶将测试情景上报。积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搞好大课间改革,抓好每一天的“两操”检查和体育锻炼。

  4、在本学年里,我认真对待,积极参与上级部门组织的各项活动,在县“阳光。奥韵”杯长跑比赛中,我组队参加比赛,有两名学生获得较好名次;组织学生参加县教科所举办的团体舞比赛,效果良好;在初三年级中招体育考试前,我利用有效途径,加大对学生的训练,最终体育考试成绩取得我校历史水*。

  5、强化体育学科的教学,尽力丰富教师们的学校生活。在本学年里,我成功策划并组织了学校体艺节,做到师生全员参与,增加了全体师生的运动热情,培养了他们对体育运动的爱好,强化了师生们的团结拼搏精神。

  三、其他方面

  我在尽力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出全勤,空堂坚持坐班。并积极利用休息时间发挥自我的特长,撰写各类文学作品以及通讯稿件,效果颇丰。本学年里,有二十余篇通讯稿件在〈今日某〉、〈某新闻网〉、〈某*信息网〉以及〈某德育网〉上发表。但我并不满足这些成绩,我将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我,进一步完善自我,向着更高的目标奋进。

中小学体育教学反思4

  新课程观念,教学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教师根据教研专区全新登场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题研究教育论文日常工作教学观念的变化,逐步改进了教学策略,使其与课改理念高度统一,紧密结合。“转变角色”“尊重个性”“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重视学习过程和方法的指导”“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等新课程理念已成为教师教学实践中的共识。学生们都有着良好的精神面貌,多数学生主动热情,课堂发言落落大方、充满自信。课堂教学充满活力。课堂气氛和谐,师生关系融洽,呈现师生、生生互动的富有活力的局面。

  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初中学生正处生长发育的第二高峰期,即青春发育期。第一,由于体内新陈代谢旺盛、精力充沛,充满朝气,活泼好动,喜爱体育运动及竞赛以表现自己。第二,由于身体发育不均衡,加之中枢神经系统调节能力差,所以动作笨拙、别扭、不灵活,而且容易头晕和疲劳,干事情往往虎头蛇尾、有始无终。第三,由于性机能开始成熟,性意识觉醒,开始注意异性,产生好奇心,并且爱表现自己来吸引异性。第四,*感产生并逐渐对身体形态产生意识,开始评价别人和进行自我评价,所以应以正面教育引导为主,不可打击其自尊挫伤其人格。

  游戏法教学是比较适合的方法体育课中使用游戏法,可以激起*热情;但当学生很活泼时上体育课,又必须集中其注意力并稍抑制其激情,这时可用集中注意力的游戏;素质练习很枯燥乏味,可用游戏法进行调节,如追逐跑练奔跑能力、听信号追逐跑练反应速度与动作速度,“跳深”与蛙跳的竞赛练跳跃能力,不同高度的橡皮筋可用来练障碍跑和跳高。结束部分用音乐伴奏跳迪斯科来放松肢体,或用听信号大声笑的游戏放松情绪。

  总之,实施素质教育应强调让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均有发展,具有个性特长,实施游戏法教学则能很好地吸引学生,使他们感到因为学校里有自己的游戏伙伴,有游戏场所和游戏组织者及参与者,在共同的活动中可以不断了解自己,评价自己,提高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能够在快乐中锻炼身体,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

  

中小学体育教学反思5

  我们幼儿园的混龄游戏已经开展很长一段时间了,孩子们玩得乐此不彼,但是美中也有不足。我针对我们小一班户外区域-----小推车游戏,提出一些反思。

  1、孩子们在根据小车身上的数量运水时,他们有的不遵守数量规则要求,要不就装很多,超出数量要求的几倍,要不就是把水悄悄倒进沙坑中或者给小树浇水灌溉,对于倒入沙坑中,他们的理由是可以玩湿沙,湿*干沙还好玩;小树渴了,需要喝水等等理由。

  2、孩子们把运水游戏又加入了自己的情景创设,这个极其有趣:一边运,一边卖水吆喝,路过的小朋友就会假装掏钱买水,水的价位不等,是他们自己拟定的:有1元的、2元的、3元的、5元的。我观察一下水上的标志,确切的说是各种饮料标志,他们为此还会讨价还价呢,然后假装口渴喝水。(这个环节孩子们不会打开瓶盖喝水)

  3、他们还会把水从小车上卸下来,摆在路边卖,我刚开始以为他们会认为谁的“水”多,谁的“水”少吵起来呢,可是我的预想和实际情况真的不一样,孩子们会循环游戏,也就是你卖给我,我卖给你,再去运水等等,一条龙服务的感觉,我好佩服孩子们的创想能力。

  根据以上我观察的情况,此活动----推小车,可以根据孩子们热衷的情节-----运、卖、喝,这些互动情节加进去,遵循他们的意愿,增设一个水源,供孩子注水,运输,买卖,或者浇灌植物等等。

  游戏是在无限创设的,而这个创设者不正是孩子们吗?希望我的这些真实反思或者反馈,能尽快的增设进来,大家一起努力让户外混龄游戏更有趣、更精彩、更实际。

中小学体育教学反思6

  体育是学校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项重要教育内容,体育教学始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核心。*中央,*提出的“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学校教育中日益深入人心,并逐步得到贯彻落实。今天学校的体育工作直接影响着21世纪建设人才的素质。

  不久前,国家教委、联合对全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作了普查,发现学生的耐力、柔韧性、肺活量等状况较之以前有下降的趋势。据专家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学生体育锻炼得不够,包括锻炼时间和锻炼强度均达不到体锻达标要求,情况令人担忧,应该引起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的重视。

  当前学校体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场地不足,资金短缺,这是多数学校的普遍问题,制约着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2)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还没有消除。一些学校随意更改教学计划,任意缩减体育教学课时;有的学校课程表上安排的体育课时得不到保证,经常被挪做他用,有的学校毕业年级干脆取消体育课,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无法得到保证。

  (3)体育器材管理不善,一些学校常用的体育器材残缺不全,球场跑道坑坑洼洼长年失修,仅有的器械长期束之高阁,闲置不用,造成散失或破损。学校经费不足,场地、器材的匮乏,严重制约着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开展。

  (4)体育教师队伍青黄不接。近几年来,青年教师逐年增加,但思想教育、业务培训缺乏强度和力度,教师的思想道德和业务素质还不能达到相应的水*。

  如何改善当前学校体育工作这种落后状况,我认为应当首先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认真贯彻实施国家教委颁发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从根本上变升学教育为素质教育。充分应用现有的体育设施和器材,加强体育教学研究和体育活动的指导,切实保证学生体育锻炼有一定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

  众所周知学生只有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投入到学习中去,才能把课上好。现在一些中小学为了提高成绩加班加点体育课形同虚设就连课外活动都有课。天天如此学生的身体怎么能受的了呢?这样长此发展下去我们所培养的学生怎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呢?

  二、加大教育投入,购置必备的体育用品和器材,建立和完善体育设施和体育器材的维修、保养和使用的管理制度。如今一些中小学不用说什么高档的体育器材就连最起码的操场都没有学生上课只能和“放羊”一样无目的的自由活动。试想这样的体育教育何谈锻炼身体呢?

  三、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加大思想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的力度。首先,在思想上积极引导,举办科学理论讲座,请模范体育教师做报告,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思想道德水*,深入领会体育教师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使他们热爱本职,重教敬业。其次,在业务上悉心培养,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举行教学观摩,开展优质课的评选活动等,多渠道、多层次地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鼓励青年教师脱颖而出,使他们尽快成为学科的带头人。

  四、改善体育教师待遇,提高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体育工作相对辛苦,体育教师在操场上风里来雨里去,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和学生们一起在操场上摸爬滚打。然而一些学校对体育不够重视对体育教师的工作不予认可评优选模从来和体育教师不沾边。这样就造成了部分体育教师出现消极情绪甚至出现怠工现象。所以学校领导者对体育教师的评价应先要重视体育教学工作的成效;职称评定设置岗位要考虑到体育学科的职称结构。对于贡献大、能力强、素质全面的青年教师要破格晋升,不拘一格地加以重用,使青年体育教师能够自觉地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水*,为学校体育工作多做贡献。其次学校还要认真扎实地开展好体育教研组的活动,备课、听课、研讨、交流环环相扣;要加强体育教师的.培训、进修和观摩学习等,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和境界,提高文化素质,切实掌握体育专业理论及相邻学科的基础知识。掌握熟练的技术、技能,建立知识的立体结构,就能从各个学科体系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融入到体育工作的实践中去,使教学与训练不断地创新和发展;领导要关心农村体育教师的生活,稳定教师队伍,正确对待体育教师的待遇、地位、荣誉等,尊重体育教师的劳动,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安心工作。

  由此来看只有充分解决好了以上几个问题才能充分调动起广大体育教师的积极性,为学校体育工作发挥自己能力,把学校体育工作扎实的搞好。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叫响“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这一富有时代精神的口号,并在这一口号的感召下,立即行动起来,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中小学体育教学反思7

  一、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随着生产自动化水*的迅速提高、社会物质生活的较大改善以及闲暇时间的不断增多,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参加健身锻炼,正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如,随着医疗改革制度的实施和完善,健康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每天晨练、登山、打球的人络绎不绝,加入体育锻炼的人群越来越广,终身锻炼的意识已逐渐深入人心。因此,体育教师也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利用体育教学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增进学生身心健康这一目标出发,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坚持课外锻炼的习惯,增进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全面发展。

  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学生跟着教师转,教师跟着教材转,教师教无兴趣,学生学无乐趣。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求教师心中要装着每位学生的喜怒哀乐和身心健康,把学生看成学生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生的全面的发展放在首要地位。如,首先,根据学生的体能和体育基本技能的差异,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让全体学生都有*等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其次,关注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养成健全的人格。

中小学体育教学反思8

  一学期来,本人热爱本职工作,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知识,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我的教学水*和思想觉悟,为了下一学年的教育工作做的更好,应做以下几方面: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本人一向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我,努力提高自我,以便使自我更快地适应社会发展地形式。经过阅读很多地书籍,勇于分析自我,正视自我,提高自身素质。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为了上好课,我课前认真备好课;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了解学生原有的动作技能,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习惯,学习新动作前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组织好课堂教学,我还积极参与听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热爱学生,*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教师的关心。

  我热爱自我的事业,从不因为个人的私事耽误工作的时间。并积极运用有效的工作时间做好自我分内的工作。

  在工作中,我潜心研究教材、教法,并积极做好摘记,撰写好心得体会。每年征订教育教学杂志2本以上,在教学中不断发现自我的不足之处。并谦虚的向老教师学习。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积极配合学校领,导负责开展体育工作,今年的工作实绩如下:一年级学做广播操,其他年级巩固广播操,在做操中学生们的那种认真精神是可贵的,班与班,生与生之间竞争到达了促进学生身心之目的,本次体育课获得了圆满成功。回首这一年来自我所做的工作,仅有自我去发现去摸索,我将继续努力,努力发现自我的不足,改善自我的不足。


《林中小溪》教学反思3篇(扩展7)

——林中小溪说课稿 (菁选2篇)

林中小溪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林中小溪》是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寓情于景”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文章是写俄罗斯高加索地区春天森林中小溪流淌过不同地势呈现出的种种情貌,表现出的勇往直前、冲决一切的精神,表达了作者的人生信念。本文因景生情,由情悟理。为学生写好散文奠定了基础。本文语言优美,富有哲理,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所以我将本课课型定位语言课。

  (二)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积累感悟本文精美、富有哲理的语言。学习运用白描、拟人等手法表现小溪之美。

  能力目标:引领学生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情感目标:领略小溪的生命力量,坚定自己的人生信念,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在诵读中品味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蕴涵在写景状物中的丰富内涵和人生哲理。

  (三)学情分析:

  我班学生间个性差异比较明显,一部分学生不爱放声朗读,朗读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较差。另外,一部分理科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浓,上课不积极思考,思维处于停滞状态。我会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

  本文语言优美,清新自然,富有哲理,是品读的美文。我采用诵读法,设计以“吟哦讽诵”朗读训练为主线,学生能通过吟诵去了解作品的自然风景的个性特点及给予人们的种种启示,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间存在着个性差异,尤其是学困生学习较难,所以我采用合作探究法,生生互助,解疑释疑,从中培养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及合作精神。为了激发学习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所以采用情景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和相关图片,为学生创设情境。

  (五)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配乐播放图片林中小溪,请学生欣赏。并从图片中说出自己所看到的景物,教师用优美语言导入。

  2、出示学习目标

  3、吟哦讽诵,品味语言。(1)把你们最喜欢的或者自己感觉读得最好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听,老师给配上适当的音乐。注意要正确把握语调、语气,读出感情。(2)作者对大自然充满了热爱,所以在文章中处处体现了他对小溪和森林的赞美之情。在美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4、思读课文,探究主旨。合作探究,解疑答疑。学生在欣赏文章语言的同时,可能会存在其他方面的疑惑,我便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决不了的拿到课堂上来,集体完成,以突破教学难点。

  5、敞开心扉话谈感悟

  6、思维碰撞,拓展延伸。找一找古诗词中写小溪、写流水的句子,背一背,看谁积累的多设计意图: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初中语文要注重积累。

  7、 总结

  8、布置作业:将文字扩写成300字左右的文章。

林中小溪说课稿2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寓人生哲理于自然景物之中的写法。

  2、体会文中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通过反复诵读、仔细品味,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重点、难点]

  1、重点:品味本文的语言之美。

  2、难点:从中悟出人生哲理。

  [教学时数] 二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普里什文(又译作普里希文)(1873~1954)苏联作家。

  2、导语

  同学们你有没有在林中小溪畔漫步的经历,如果没有的话请你和苏联作家普里什文一起作一次林间之游,观赏一下俄罗斯原始森林的风光。

  二、赏析课文

  1、认真阅读《林中小溪》,初步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注意要读出感情,正确把握语调、语气,自己喜欢的段落可以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老师巡视、指导)

  同学们,能不能把你们最喜欢的或者自己感觉读得最好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听?请老师给配上音乐。

  2、画出文中小溪所经历的障碍及流经的坦途

  [讨论并归纳:“流水在浅的地方遇到云杉树根的障碍”,“狭窄的深水道”,“旋涡中心是一棵树早已横堵在小溪上”,“有一棵大灌木被冬雪压弯了,现在有许多枝条垂挂到小溪中”,“一米高的悬崖上落下来”,“一棵巨大的百年云杉……压在小溪上”。

  划出小溪流过的坦途:“圆形的水湾”,“来到一个宁静的地方”,“溪水溶溶像一个湖”,“水面在艳阳朗照下开阔了起来”。]

  提问:小溪在林中奋然前行和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讨论并归纳:人的一辈子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总会有挫折、失败,起起落落,忧喜参半这就是生活,在你“山重水复疑无路”之际不要怀疑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时候。]

  3、课文把溪水冲破层层障碍夺路而出的情景写活了,请画出

  [讨论并归纳:“却毫不在乎”、“好象在收紧肌肉”、“水嘟嘟哝哝地仿佛表示不满……这不是示弱,不是诉怨,也不是绝望。……每一条小溪都深信自己会到达自由的水域”、“水流在克制的嘟哝声中稳稳地流淌着,它们兴奋得不能不互相呼唤”、“但小溪在树下找到了出路,匆匆地奔流着”、“小溪毫不吝啬地将它灌满水,并继续前行”、“水流此刻正冲击着每一根枝条,还一边流,一边不断地互相说着:‘早晚……’强大的水流不急不忙地彼此呼唤,满怀‘早晚’必到大洋的信心互打招呼,然后又重新兴奋地汇合到一起”。]

  4、提问:你能从以上概括出“小溪”的性格特点吗?

  [讨论并归纳:认定一个目标,什么也阻挡不了。自信、乐观、顽强,渴望战斗的生活,享受着与困难斗争所带来的无穷乐趣。作者已经把“小溪”人格化了。对人生,对困难、挫折又何尝不应该像“小溪”那样。]

  5、画出课文中作者的议论,分析一下表达了什么思想

  ①“小溪的生活中,就这样一会儿泡沫频起,一会儿在花和晃动的影子间发出兴奋的招呼声。”

  ②“就让路途当中出现阻塞吧,让它出现好了!有障碍,才有生活;要是没有的话,水便会毫无生气地立刻流入大洋了,就像不明不白的生命离开毫无生气的机体一样。”

  ③“小溪流经树林的全程,是一条充满持续搏斗的道路,时间就由此而被创造出来。搏斗持续不断,生活和我的意识就在这待续不断中形成。”

  ④“是的,要是每一步没有这些障碍,水就会立刻流走了,也就根本不会有生活和时间了。”

  ⑤“小溪早晚会流入大洋的自由的水中,而这‘早晚’就正是时间,正是生活。”

  ⑥“终于明白了:对水来说没有不同的道路,所有道路早晚都一定会把它带到大洋。”

  ⑦“于是,我的梦魂萦绕的时刻翩然而至,停了下来,原来是大地上最后一名的我,最先进入了百花争艳的世界。我的小溪到达了大洋。”

  讨论并归纳:作者想借小溪在林中冲破重重障碍的描写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悟:作者认为生活本来就充满艰难困苦的,每个人都是为战胜困难而生,没有同困难作斗争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人生。作者对“时间”与“生活”的认识非常独到。人生就是一条充满与困难持续搏斗的道路,时间就由此而被创造出来。搏斗持续不断,生活和人的自我意识就会在这持续不断中形成。作者经过这一番感悟之后,他的思想、认识已经到达了自由的“大洋”。]

  三、小结

  作者通过小溪冲破层层阻隔流向自由的大洋的描写,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

  2、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朗读全文导入

  二、研读课文

  1、提问:课文除了写小溪一路前行之外,还写了什么景物?写得好在哪里?与全文主旨有什么关系?

  [讨论并归纳:还写了春光、春草、春花、春芽;还有水上漂浮着的云彩和白杨的种子,还有灰雀、燕雀、杜鹃,各种各样的昆虫以及花草树木的混合香味,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为小溪一路自信乐观渲染了气氛。]

  全文有两处比较集中地描写了*及水面景色。

  27—29段:一片初春景象,“白桦树上幼芽正在舒青,芽上芳香的树脂闪闪有光”。“林中路上长着极低的青草,绿得简直刺眼”作者抓住幼芽闪闪有光与青草刺眼的绿,表达了对春天到来的欣喜之情,春天来了一切充满了希望,一切都是美好的,小溪在这春光里回叫得更欢,流得更畅。

  31段描写得更为生动。天气转暖了各种花草动物昆虫都活跃起来了,在艳阳朗照的水面上尽显它的生命的活力,“蹿”字写出了第一朵小黄花急不可奈而且生长迅速的情态。写苍蝇是“贴着”水面飞,姬蜂“乱窜”,黑星黄粉蝶“翩翩飞舞”,小甲虫“打转”。这些动词用得非常贴切。整个画面色彩斑斓,有黄的花,黑黑的蝌蚪,浅蓝色的苍蝇,铜色的小甲虫,鲜艳的黑星黄粉蝶,黄毛小鸡似的柳枝上的花,小溪一路千辛万苦,曲曲折折,跌跌撞撞,从密林流到空地上,见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大好景象,就如人生不尽是失败挫折,光明的前景总会出现。

  2、提问:你喜欢哪一段,选这段大声朗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讨论并归纳:

  ①“水惹动着新结的花苞花蕾,花蕾反又在水面漾起波纹。”

  这句描写很有趣味。小溪肩负使命,一路奔跑,却不忘与花蕾开开玩笑,逗逗趣,表现了小溪活泼、调皮的性格。

  ②“水流在克制的嘟哝声中稳稳地流淌。”

  “克制”二字完全拟人化了。对遇上的大障碍嘟哝表示不满,但不想让这不满破坏了自己与其他水流汇合的喜悦,因此要加以克制。写得很有趣。把小溪性格写得丰富,与人的情绪的起伏完全一致。

  ③好几处写道小溪“扭动着肌肉”。

  作者把小溪比作强壮的小伙子,正拼其全力在与各种阻挡进行搏斗。“扭动的肌肉”“收紧的肌肉”让我们看到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力量。

  ④“我在树根之间坐了下去,紧靠在树干上,举目望那和煦的太阳,于是,我的梦魂萦绕的时刻翩然而至,停了下来,原是大地上最后一名的我,最先进入了百花争艳的世界。”

  这时作者对自然的描写似乎开始浸透幻想的、隐喻的意象,赋予这篇散文以诗意。在阳光下作者的灵魂飘然而至,这是奋斗的、向上的、闪光的灵魂。作者终于在博大的、运动着的自然中,发现了自己,肯定了自己。

  三、小结:

  这是一篇借物舒怀之作,文中小溪的形象极为感人。小溪除了具有人的特点,能借以表达作者的思想外,还具有小溪的特征“聚集为一股股的水流,就好象在搏斗中收紧的肌肉一样”“遇到大障碍,水就嘟嘟哝哝表示不满”“溪水分道扬镳了;一部分水说,这一条路会早点到达目的地,而另一部分水认为另一边是近路,于是它们分开了,饶了一个大弯,然后又重新兴奋地汇合到一起。”等,都符合浪的特征。因此,这一拟人形象是塑造得很成功的,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能。

  四、讨论课后练习

  练习一:在林中流淌的小溪,和人们的生命之流有不少相似的地方:1、溪流行进中不断出现的障碍,就像是人们生命历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2、溪流在前进中越过障碍,要集聚力量,要坚持到底,人们战胜困难同样要有毅力,同样要不懈地进行斗争;3、溪流行进中有分有合,但都有着共同的终极目标——流向大海,人生奋斗也要有自己的终极追求;4、小溪在与障碍持续搏斗中创造了时间和生活,人生也是如此,如果**坦坦,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同样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和时间;5、溪流和周围的景物构成了美的境界,战斗的人生也同样是美丽的。

  作者由景生情,由情生感。景变,情也随之而变,感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并且不断深化。

推荐访问:林中 小溪 反思 《林中小溪》教学反思3篇 《林中小溪》教学反思1 《林中小溪》教学反思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