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内涝典型案例(8篇)

时间:2024-08-24 14:51:01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城市内涝典型案例篇二:城市内涝典型案例篇三:城市内涝典型案例

  

  典型洪涝灾害经验教训介绍-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1.引言

  1.1概述

  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介绍洪涝灾害的背景和重要性。可以描述洪涝灾害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自然灾害,由于地表水过多聚集导致的广泛涝情所引起。洪涝灾害不仅在世界范围内频繁发生,而且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损失。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洪涝灾害造成了数以千计的人员伤亡和失踪,导致了重大的财产损失。洪涝灾害还会对农业、基础设施、交通等方面造成严重影响,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威胁。因此,了解典型洪涝灾害经验教训,总结并吸取经验,对于加强洪涝灾害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些典型洪涝灾害的经验教训,旨在帮助相关部门和个人更好地了解和处理这一自然灾害。通过对过去洪涝灾害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原因、预警措施、应急响应和灾后重建等方面的问题,这对于制定和实施未来的防灾减灾政策和措施具有指导意义。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重点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洪涝灾害案例,并总结从这些案例中得出的经验教训。通过对这些典型案例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洪涝灾害的形成机制、扩散规律和影响因素,为未来的防

  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

  总而言之,本文将通过研究和总结典型洪涝灾害的经验教训,旨在提高公众对洪涝灾害的认识和防范能力,为未来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有益的建议和启示。同时,也希望通过本文的撰写,引起更多人对洪涝灾害及其预防和减灾工作的关注。

  1.2文章结构

  文章结构部分需要介绍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组织结构。在这个部分,可以说明本文将从典型洪涝灾害的介绍和三个经验教训展开讨论,并在结尾进行总结和展望。具体的内容如下:

  文章结构如下:

  2.正文:

  2.1典型洪涝灾害介绍:本节将介绍典型的洪涝灾害案例,包括洪涝灾害的定义、发生原因、影响范围和历史背景等。通过对典型洪涝灾害的介绍,读者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后续涉及的经验教训。

  2.2第一个经验教训:本节将深入探讨洪涝灾害中的第一个经验教训,包括该经验教训的背景、原因分析、教训内容和对应的防灾减灾策略等。通过案例分析,读者将能够了解该经验教训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意义和启示。

  2.3第二个经验教训:本节将详细介绍洪涝灾害中的第二个经验教训,并类似地进行背景、原因分析、教训内容和防灾减灾策略的讨论。读者将通过这个案例了解到另一个重要的经验教训,并从中汲取经验,为未来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借鉴。

  2.4第三个经验教训:本节将着重介绍洪涝灾害中的第三个经验教训,同样包含相关背景、原因分析、教训内容和应对策略的阐述。通过讲述这个经验教训,读者将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到洪涝灾害的复杂性,以及如何避免或应对类似的灾害。

  3.结论:

  3.1总结典型洪涝灾害经验教训:本节将对前面介绍的典型洪涝灾害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并强调其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3.2对未来防灾减灾工作的启示:本节将探讨从典型洪涝灾害经验教训中得出的对未来防灾减灾工作的启示和建议。通过总结前面的经验教训,可以为未来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3.3展望:本节将展望未来的防灾减灾工作,并提出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的方向。同时,也可以对本文的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并对读者进行呼吁,让他们意识到洪涝灾害的严重性和重要性,共同为建设安全、稳定

  的社会做出贡献。

  1.3目的本文旨在介绍典型洪涝灾害的经验教训,以总结过去的经验,并为未来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启示。通过深入分析典型洪涝灾害的情况,我们可以了解到灾害发生的原因、灾情对当地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以及应对灾害的措施和效果。

  目的一是为了向读者全面呈现洪涝灾害的严重性,让人们认识到洪涝灾害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的威胁。通过深入了解洪涝灾害的特点和规模,可以更好地引起社会的重视,提高公众对洪涝灾害防范的意识。

  目的二是为了分享典型洪涝灾害的经验教训。通过分析过去的灾害案例,我们可以发现灾害的发生往往不是偶然的,而是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等因素有关。在洪涝灾害的处理中,我们可以从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中学习,总结出科学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以提高对洪涝灾害的应对能力。

  目的三是为了提供对未来防灾减灾工作的启示。洪涝灾害经常发生,但每次发生时的具体情况都有所不同。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在可预见的未来,面临洪涝灾害的挑战将更加严峻。因此,我们需要从典型洪涝灾害的经验教训中,探索出适应未来需求的灾害防控策略,提前做好准备,以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社会安全。

  总之,通过本文的撰写,旨在通过典型洪涝灾害的经验教训,引起社会的重视,总结经验,为今后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启示和指导,以进一步提高社会对洪涝灾害的防范能力。

  1.4总结

  总结: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对典型洪涝灾害的经验教训进行了介绍和探讨。通过深入分析和研究,我们得出了以下几个重要的结论:

  首先,典型洪涝灾害的发生往往是由于地理环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对于洪涝灾害的预防和应对工作,应该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包括城市规划、水资源管理、防洪工程建设等方面的综合治理。

  其次,针对洪涝灾害的经验教训,我们需要重视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的建立。提前对可能出现的洪涝灾害进行科学评估,并及时发出预警信息,可以有效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同时,还要加强公众的防灾意识和应急能力培养,提高抗灾能力。

  再次,洪涝灾害的救援和恢复工作需要协调各方力量,加强国际合作。洪涝灾害的影响范围广泛,各国之间应该加强信息共享和技术交流,共同

  应对和应对灾害。同时,要注重长期的灾后重建工作,包括农田灌溉设施的修复、重建受损房屋和基础设施的修复等方面,以恢复当地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转。

  最后,本文介绍的典型洪涝灾害的经验教训是宝贵的财富,对未来的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经验教训,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提高政府应对灾害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公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以共同构建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未来,我们还需要不断总结和创新,适应气候变化和自然环境变化带来的新挑战,努力提高防灾减灾工作的长期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通过对典型洪涝灾害的经验教训的总结,我们相信未来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和减轻洪涝灾害带来的影响,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

  2.正文

  2.1典型洪涝灾害介绍

  洪涝灾害是指由于降雨过多或持续时间过长等原因导致的水体超过一定范围,进而造成地面积水严重,甚至引发洪水的自然灾害。洪涝灾害会给社会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对洪涝灾害的认识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由于地域广大和气候特点,洪涝灾害常常发生。我国是一个洪涝灾害多发的国家,尤其是在夏季和雨季,各地经常经历洪灾的袭击。这些典型的洪涝灾害给我们带来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在未来防灾减灾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首先,洪涝灾害的危害性是非常大的。由于洪涝灾害往往持续时间较长、影响范围广,因此造成的灾害损失也相对较大。洪涝灾害会破坏农作物,导致农田退化,给农民带来经济损失;同时也会摧毁房屋和基础设施,给城市带来严重的破坏,影响城市的正常运行。因此,我们需要重视洪涝灾害的威胁,采取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其次,洪涝灾害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降雨量、地形地势、地下水位、土地利用等都会对洪涝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起到重要影响。比如,如果降雨量过大或是降雨时间过长,容易导致地表积水和河水水位上涨,引发洪水。而如果地下水位本来就较高,那么洪涝灾害的危害性就更大。此外,人类活动导致的土地利用变化也会增加洪涝灾害的概率。因此,我们需要深入研究洪涝灾害的成因,加强监测预警,科学规划土地利用,以降低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

  最后,洪涝灾害的防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洪涝灾害只有在政府、专家、社区和个人的共同合作下,才能够有效预防和应对。政府需要加大投入,提升防灾减灾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专家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提出科

  学合理的防控措施;社区和个人需要加强自我教育,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够有效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最大限度地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综上所述,洪涝灾害是一种常见而危害巨大的自然灾害,我们需要深入研究洪涝灾害的成因和规律,总结典型的洪涝灾害经验教训,以指导未来的防灾减灾工作。只有加强预防和应对能力,并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洪涝灾害的损失,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2.2第一个经验教训

  在过去的典型洪涝灾害中,我们吸取了一些宝贵的经验教训。首先,我们必须意识到,洪涝灾害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之一。然而,我们可以通过有效的措施来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

  首先,及时有效的预警系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建立完善的洪涝灾害预警系统,并及时发布警报信息,居民和当地政府能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应对和疏散。这一经验教训反映出了预防和减轻灾害的重要性。

  其次,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进也是关键。在洪涝灾害中,很多损失是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而造成的。例如,排水系统的不足和道路的不堪重负可能会导致城市内的严重内涝。因此,完善城市排水系统和基础设施,加强抗洪能力,是我们从第一个经验教训中学到的重要教训。

  第三个经验教训是加强社区救援和应急响应能力。在洪涝灾害中,人员伤亡往往是最令人心痛的事情。因此,建立健全的社区救援机制,培训志愿者,提高居民的防灾意识和应急响应能力,能够有效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也是我们从第一个经验教训中得出的重要结论。

  总而言之,通过典型洪涝灾害的经验教训,我们认识到预防、改善基础设施和加强应急响应能力的重要性。这些经验教训为我们未来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启示。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我们应该不断学习和进步,以迎接未来可能发生的洪涝灾害。

  2.3第二个经验教训

  在过去的典型洪涝灾害事件中,我们从中获得了宝贵的教训。第二个经验教训是在应对洪涝灾害时必须加强预警和监测体系的建设。

  预警和监测体系的建设是洪涝灾害应对的基础和核心。准确的预警信息能够帮助人们及时采取措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完善的监测体系可以提供准确的灾情数据,为救援和应急响应提供有力支持。

  然而,在一些过去发生的典型洪涝灾害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首先,一些地区的预警系统建设不完善,通讯设备老旧,传感器失效率较高,导致预警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不足。其次,监测网络的覆盖面

  积较小,监测点不足,无法及时监测到灾情,给救援行动带来了困难。

  因此,教训就是在未来的防灾减灾工作中,必须加强预警和监测体系的建设。首先,地方政府应加大投入,更新预警设备和通讯设备,确保预警信息能够及时传达给受灾人群。其次,要完善监测网络,增加监测点位,提高监测的精细化和覆盖面,确保能够准确捕捉到洪涝灾害的发生及其变化。

  此外,为了提升预警和监测体系的能力,还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例如,利用遥感技术和卫星监测可以对洪涝灾情进行实时监测,提供及时可靠的数据支持。同时,建立与气象部门的紧密联系,及时获取气象数据,进行灾情预测和分析,为灾害应对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总之,加强预警和监测体系的建设是典型洪涝灾害经验教训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只有通过不断完善预警和监测手段,我们才能更有效地应对洪涝灾害,减少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这也将对未来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有力的启示。

  2.4第三个经验教训

  第三个经验教训是关于加强社区和公众参与的重要性。在典型洪涝灾害中,社区和公众的参与是至关重要的。只有通过广泛的参与和合作,才能实现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

  首先,社区的参与可以提供有关当地地理环境、气候特点和洪涝灾害历史的重要信息。居民和当地社区成员对当地的洪涝灾害情况非常了解,他们可以提供宝贵的经验和见解,包括灾害发生时的应急措施和风险管理方法。因此,与社区的密切合作和沟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解决当地洪涝灾害问题。

  其次,公众参与是提高洪涝灾害风险认知和应急意识的重要手段。通过广泛的宣传和教育活动,可以增强公众对洪涝灾害的了解和应对能力。公众在面临洪涝灾害时,能够更加冷静和理性地做出应对措施,并能够主动行动,减少灾害的损失。

  同时,公众参与还可以帮助政府和相关机构更好地制定和实施防灾减灾政策。公众的意见和反馈可以为政府提供宝贵的建议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和关注点,制定出更符合实际情况的政策措施。例如,通过社区会议、问卷调查和公开听证会等方式,政府可以收集公众对防洪工程、应急响应计划和灾后恢复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增加政策的可行性和公众的满意度。

  最后,加强社区和公众参与可以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应对能力。在洪涝灾害中,团结和互助精神是十分重要的。通过社区和公众的参与,可以建立起相互支持和帮助的网络,形成一个紧密的社会防护系统。当灾害发

  生时,社区和公众可以共同抗击,相互帮助,提高灾后重建和恢复的效率。

  综上所述,加强社区和公众的参与是典型洪涝灾害经验教训中的第三个重要教训。只有通过广泛的社区合作和公众参与,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和应对洪涝灾害,并提高社会的抗灾能力。因此,我们应当重视社区和公众的参与,通过各种方式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安全和稳定的社会。

  3.结论

  3.1总结典型洪涝灾害经验教训

  典型洪涝灾害经验教训的总结是对过去洪涝灾害中所获得的宝贵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以便在未来的防灾减灾工作中能够更好地应对类似灾害。以下是对典型洪涝灾害经验教训的总结:

  首先,洪涝灾害的预防工作必须具备全面性和系统性。仅仅依靠单一措施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在防洪、排涝、水库调度、河道治理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施策,形成一个完整的防洪减灾体系。同时,要加强与气象、水利等部门的合作,利用科技手段提前预警洪水,确保能够及时有效地应对洪涝灾害。

  其次,对于高风险地区,应加强对洪涝灾害的监测和研判工作。通过

  对历史洪水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洪涝灾害的风险,并及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在这方面,建立一个完善的灾害风险评估和防范机制非常重要。

  此外,要注重社会参与和群众教育。洪涝灾害的防范工作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每一个公民也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责任,积极参与到防洪减灾工作中来。政府可以通过组织培训、宣传教育等方式,提高社会大众对洪涝灾害的认识和理解,增强自救互救的能力和意识。

  最后,国际合作和经验交流也是防洪减灾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在洪涝灾害的防范和减灾方面,各国之间可以加强合作,分享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挑战。

  综上所述,总结典型洪涝灾害的经验教训,可以为我们指导未来的防洪减灾工作提供重要的指导和借鉴。只有不断总结经验,针对问题加以改进,才能更加有效地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确保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应该将总结的经验教训贯彻到实际行动中,不断提升我们的防洪减灾能力,为建设安全、和谐的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3.2对未来防灾减灾工作的启示

  在总结了典型洪涝灾害的经验教训之后,我们可以从中得出一些对未来防灾减灾工作的启示和建议。对于未来的防灾减灾工作,我们需要采取

  以下措施:

  首先,加强预警能力。在典型洪涝灾害中,预警体系的不完善和信息传递的延迟是造成重大损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个高效、准确的预警系统,包括完善的监测设备和科学的预测模型,以提前向公众发布准确的预警信息,确保灾害来临时能够及时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

  其次,加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在典型洪涝灾害中,城市的不合理规划和过度开发、滥用土地资源是导致洪涝灾害发生和扩大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的管理,合理规划城市发展,确保建设的城市能够抵御洪涝灾害的风险,减少人员和财产的损失。

  再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工程管理。洪涝灾害往往会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工程造成严重破坏,导致供水、供电、交通等基础服务中断。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工程管理,在设计、建造和维护过程中考虑洪水风险,采取相应的防洪措施,确保基础设施的安全和稳定运行,从而减轻灾害带来的影响。

  最后,加强公众防灾意识和应急能力。在典型洪涝灾害中,公众的防灾意识和应急能力的缺乏是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教育宣传和培训,提高公众对于洪涝灾害的认知和理解,增强其防灾意识,提升其应对灾害的能力和技能。同时,政府和相关部门也需要加强对公众的救援和支持,提供必要的援助和资源,确保公众能够及时、有效地应对灾害。

  通过以上措施的综合推进,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洪涝灾害,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也需要不断总结和更新经验教训,优化防灾减灾工作的策略和方法,不断提升我们的应对能力和水平,为建设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作出贡献。

  3.3展望

  在总结了典型洪涝灾害的经验教训后,我们可以展望未来的防灾减灾工作,并提出一些启示和建议。

  首先,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洪涝灾害的监测和预警体系。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利用先进的遥感技术、气象预报和水文模型等手段,提高对洪涝灾害的监测和预测能力。同时,要加强对洪涝灾害的预警和信息发布,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

  其次,我们应该加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合理规划和开发土地资源,减少洪涝灾害的风险。在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中,要注重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加强城市绿地和水源地的保护。同时,在土地利用方面,要合理控制建设规模和密度,避免过度开发引发的洪涝灾害风险。

  第三,我们应该加强社会的应急管理和救灾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的洪涝灾害应急预案,并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的组建和培训,提高应对洪涝灾害的能力。同时,要加强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参与,推动全社会形成共同应对灾害的合力。

  最后,我们还应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洪涝灾害。洪涝灾害是全球性的挑战,各国应加强合作,共同研究和应对洪涝灾害的经验和技术。

  展望未来,我们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们能够进一步提高对洪涝灾害的防控能力,减少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篇四:城市内涝典型案例

  

  城市排水系统典型案例

  城市排水系统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收集、输送和处理城市污水和雨水,保障城市正常运行和居民生活品质。以下是城市排水系统典型案例:

  1.伦敦“大排水沟”:为解决伦敦长期存在的洪水泛滥和污水污染问题,19世纪末,伦敦修建了一条长达200公里的地下排水系统,被称为“大排水沟”。该工程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和材料,将城市污水和雨水纳入同一个排水系统进行排放和处理,大大提高了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

  2.巴黎“地下宫殿”:巴黎的地下排水系统被誉为“地下宫殿”,是一个庞大的排水网络。该系统由一系列隧道、管道和蓄水池组成,总长度超过2000公里,覆盖了整个城市。巴黎的地下排水系统不仅承担着排污和排水的功能,还具备调节城市气候、防止内涝等多种功能。

  3.东京“首都圈外围排水沟”:东京的排水系统面临着地势平坦、河流密布等复杂地理环境,以及人口密度高、土地资源紧张等挑战。为解决这些问题,东京修建了大规模的排水沟,将污水和雨水进行分离排放和处理。该系统采用了先进的技术和材料,保证了排水系统的安全、可靠和高效运行。

  这些案例表明,一个完善的城市排水系统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密度、经济成本等。同时,需要采用先进的技术和材料,提高排

  水系统的安全、可靠和高效运行。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城市的正常运行和居民生活品质。

篇五:城市内涝典型案例

  

  中国城市内涝防治与大小排水系统分析车伍1,杨正1,赵杨2,李俊奇1(1.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44;2.北京雨人润科生态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北京100044)近年来,由于我国城市内涝灾害频发,如何科学、有效地解决城市内涝成为政府与专业人员关注的热点。简要分析、总结了城市内涝的成因及洪涝关系、我国城市内涝防治思路的局限摘要:性以及部分发达国家针对洪涝的分类与治理情况。然后针对大小排水系统的概念、组成、应用情况及其局限性进行了系统梳理,并提出积极推进风险评估,为大小排水系统科学的规划设计提供科学依据。最后选择某城区和大型住宅区两个不同尺度的典型案例,简要介绍其大小排水系统构成与规划设计和内涝综合防治的要点和效果。关键词:城市内涝;大小排水系统;风险评估中图分类号:TU9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0-4602(2013)16—0013—07AnalysisofUrbanFloodingControlandWul。MajorandMinorDrainageSystemsinChinaCHEYANGZhen91,ZHAOYan92,LIJun—qil(1.KeyLaboratoryofUrbanStormwaterSystemandWaterEnvironment<MinistryofEducation>,BeijingUniversityofCivilEngineeringandArchitecture,Beifing100044,China;2.Beijing100044,China)YurenRainwaterEcotechnologyCo.Ltd.,Be沉ngAbstract:Inrecentyears,becauseoffrequenturbanfloodinginChina,governmentandspecial—toistshavepaidmoreattentionThecausescomeupwithscientificandeffectivesolutionstodealwithurbanflooding.ofurbanflooding,therelationbetweenfloodandwaterloggingandthelimitationofurbanwerefloodingcontrolideainChinaandlimitationofanalyzedandsummarized.Thedefinition,composition,applicationweremajorandminordrainagesystemssystematicallyinvestigated,andtheriskassess—mentofurbanfloodingwasproposedtoprovidescientificbasisforplanninganddesignofmajorandminordrainagesystems.TwotypicalCasesofanurbanareaandabigresidentialareawereselectedtopresentthecomposition,planninganddesignofeffectsofcomprehensivefloodingcontr01.Keywords:urbanflooding;majorandminordrainagesystemsaswellasthepointsandmajorandminordrainagesystems;riskassessment据统计,2012年我国有184个县级以上城市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内涝灾害,给城市造成很大的损失和负面影响。我国城市内涝问题的严重程度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即将出台的《城镇排水与污水基金项目: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2010ZX07320—002);术创新团队”项目(PHR201106124)“北京市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生态技术学万方数据

  第29卷第16期中国给水排水处理条例》要求各地明确内涝防治的相关措施。2013年4月初,国务院办公室发出通知,要求在2013年汛期前制定、完善城市排水与暴雨内涝防范应急预案。2014年底前编制完成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规划,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同时,将排水防涝纳入政府工作绩效考核体系。由于内涝产生原因的复杂性、在基础研究和工程实践以及科学化管理机制等方面的欠债、传统防治观念的局限性,目前我国仍缺乏全面、科学的综合防治体系。如何系统、有效地解决城市内涝成为当下及未来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1市排水和内涝防治关系重大的大小排水系统的相关问题进行系统分析。2大小排水系统分析2.1大小排水系统概念、组成及关系在一些英语国家排水系统中将传统的管道排水系统称为小排水系统(minorsystem),一般包括雨水管渠、调节池、排水泵站等传统设施,主要担负重现期为1~10年范围暴雨的安全排放,保证城市和住区的正常运行∽J。事实上,小排水系统本身就是内涝控制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得到广泛重视和应用的LID等源头控制措施越来越多地结合到小排水系统之前或之中,有时甚至可替代源头分散区域内的传统管道小排水系统。英国建筑行业研究与咨询协会(CIRIA)2006年出版的手册中,就将SUDS中的源头控制措施也划分到小排水系统中p1。大排水系统(majorsystem)由地表通道、地下大内涝概念及防治思路的局限性长期以来,我国城市雨水排除主要依据传统理念、方法和标准设计排水管道和泵站,针对城市内涝尤其是对超标暴雨的综合防控策略缺失或薄弱。2011年修订的《室外排水规范》首次提出城市内涝的定义为:强降雨或连续性降雨超过城镇排水能力,导致城市地面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并指出在有条件的地区应规定城镇排涝系统的建设,确定排涝标准。上述定义存在的明显问题是,将城市内涝的原因局限在强降雨或连续性降雨超过城镇排水的能力上,而忽视了实际条件下内涝成因的多重性型排放设施、地面的安全泛洪区域和调蓄设施等组成,主要为应对超过小排水系统设计标准的超标暴雨或极端天气特大暴雨的一套蓄排系统。大排水系统通常由“蓄”、“排”两部分组成。其中“排”主要指具备排水功能的道路或开放沟渠等地表径流通道(surfacefloodpathways或overland和错综复杂性。目前,内涝防治的重点主要放在提高雨水管网的设计标准上,在易积水区域和重要区域增设泵站、建设调蓄池等。但是如果缺乏对不同条件下致涝原因的甄别以及有针对性的系统考虑,不仅容易造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局面,也难以对城市内涝实现有效控制。根据分析发达国家的洪涝分类与治理经验[1“],城市洪水并不仅指大江大河和城市外域的暴雨洪水,还包括城市流域内产生的局地洪水,而且常常与水涝有密切联系,或者对城市的内涝有直接影响。在城市尺度上,每个城市排水与流域水系的关系极为复杂,忽视这种复杂关系和具体情况,截然分割洪与涝的联系并分而治之的愿望和企图并不科学,在许多情况下既不现实也很低效。由于管理体制和职责划分原因导致的“条块”分割问题也必须得到妥善解决。flow);“蓄”则主要指大型调蓄池、深层调蓄隧道、地面多功能调蓄、天然水体等调蓄设施口’6o。事实上,大排水系统与小排水系统在措施的本质上并没有多大区别,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具体形式、设计标准和针对目标的不同(见图1)。更重要的是,它们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并相互衔接、共同作用,综合达到较高的排水防涝标准,发达国家一般按100年一遇的暴雨进行校核。在城市排水和洪涝防治体系中,大小排水系统担负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国内对它们尤其对大排水系统的认识和分析还很欠缺。以下主要针对与城?14?0少纂囊\时间A大排水系统小排水系统\a.大小排水系统的关系万方数据

  www.watergasheat.c。m车伍,等:中国城市内涝防治与大小排水系统分析第29卷第16期境保护部制定的排水系统设计建设规范中规定,小排水系统设计重现期为10一15年呻1。我国《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1年版)要求一般地区设计重现期为1~3年,重要地区为3~5年,特别重要地区采用10年或以上。需要指出,在比较不同国家排水管道设计标准时,要注意我国以往编制城市暴雨强度公式时普遍采用的是年多个样法,而欧美国家多采用年最大值法。目前,北京、南b.大排水系统组成京、无锡、杭州等许多城市已经完成或正在积极开展城市暴雨强度公式的修编工作,而且多采用年最大值法或两种方法的结合。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应用和衔接新公式与过去的系统、如何解决年最大值法新公式在同样重现期(主要小重现期范围)下的暴雨强度可能小于原公式的问题并调整到新的排水设计标准上去等。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合理解决,公式修编对改善排水及提高防涝的功效将难以体现。另一个重要问题是,针对已建排水系统的扩建或改造,必将面临耗资巨大、实施困难、拆迁、耗时等多方面难题,尤其是在人口、建筑密度大,场地空间有限,地下管线拥挤等限制因素较多的老城区和已建城区,即使经过艰巨的努力实现排水系统的提标改造,仍难以应对更大暴雨。因此,仅靠提高雨水管道设计标准的方式难以彻底、高效地解决城市内涝及其他雨水方面的问题。2.3大排水系统存在的问题分析图1Fig.1大小排水系统关系及大排水系统组成示意Relationshipbetweenmsjotandminordrainagesystemssystemandcompositionofmajor需要指出,大排水系统的地表径流通道既可能是经过工程师的特意设计,称为“设计通道”(de—signedpathways),也可能是因地形条件而自然形成,path—称为“默认通道”或“非设计通道”(defaultways)。针对设计通道,为保证利用地表通道排水的安全性,对径流的流速和深度均应提出相应的规定,如英国为保证对交通不造成较大影响,规定地表排水的径流深度≤0.2m;同时为保证行人的安全,规定径流的深度与流速乘积≤o.5m2/s垆o。非设计通道也应按标准进行校核,保证安全。由此可见,大排水系统的应用主要通过地表(特殊情况也结合地下设施)“蓄排结合”的方式,它所承担的主要任务是,当遭遇超过管道排水能力的大暴雨或特大暴雨时,应该有一个辅助的地面或地下输送/暂存系统来应对洪涝,以保证城市交通、房屋等重要设施和人民生命财产免遭灭顶之灾。但至今,我国城市的排水工程教科书、规范标准及管理体系中,恰恰缺少这样一个明确的大排水系统及相关的规划设计要求。对此,北京工业大学的周玉文教授也多次指出并强调过"1。问题是,针对我国城市在我国,尽管缺少明确的大排水系统,但在实践中还是可以找到不少大排水系统的影子和具体运用。仅举几例:**乌鲁木齐在20年前做规划时,就将一条贯通南北的主要通道挖低3~5m,这条宽为100m的通道平常作为交通主干道,当遇到大暴雨时就作为排洪通道,它是否算“设计通道”还有待考证;在青岛,由于总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依靠其特有的丘陵地形,再加上三面环海的独特优势,使得当降雨超过小排水系统设计标准后,仍可沿地表道路等地势顺利排人大海,这也是青岛不宜发生水涝的重要原因(而不是如一些媒体所报道的,将功劳都归于德国人当年高标准设计的雨水管道系统),但它只能算是“非设计排水通道”。对于此还可以追溯到北宋古城赣州的排水系统和治水策略,由地下排水渠和地面大量的雨水塘构成的蓄排系统很好排水和防涝系统这样一个十分重要的“盲区”,如何建立起完整的大小排水系统,并针对不同的条件加以落实。缺乏这样一个科学、整体的排水和防涝系统,城市“内涝”防治效果也会大打折扣。2.2小排水系统存在的问题分析小排水系统已为专业人士熟知,但其中的一些关键问题仍值得一提和探讨。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传统的雨水管道设计标准有不同的规定,如美国ASCE雨水系统设计标准中规定,根据不同的用地类型,小排水系统设计重现期为2~lO年;纽约州环?15?地应对当地突出的洪涝灾害,其中就有绿色基础设万方数据

  第29卷第16期中国给水排水不。大排水系统施和大排水系统的元素,一些设施至今还在发挥作用‘9。。但是在平原城市,或者在高密度开发的已建城区,地面空间拥挤、地势平坦,很难依靠地表道路、沟渠等途径达到大排水系统高标准的要求。而且在汇水面积和地面坡度较大的情况下,如果仅仅依靠交通干道进行地表排水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济南2007年特大暴雨时产生的马路洪水所造成的灾难),这也是设计通道和非设计通道的最大区别。因此,调蓄设施在大排水系统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许多国家城市内保护(留)的地表泛洪区、生态滞蓄设施和设计的多功能调蓄设施都是很好的例证。目前北京、上海、广州、沈阳、嘉兴等城市都在规划设计大型调蓄池或讨论建设大型调蓄隧道的可能性。由于大型调蓄隧道具有工程量和耗资巨大、施工与运行难度大等特点,需要慎重考虑其适用条件、目的以及合理的设计规模,科学论证其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应更加重视利用地面的广场、运降雨重现期/a图2源头控制系统与大小排水系统关系示意Fig.2RelationshipofSOUrCecontrolsystemtomajorandminordr缸nagesystems首先,大小排水系统应对的暴雨事件降雨量一般仅占城市全年降雨总量的10%左右。但为解决城市洪涝安全问题、实现对一定标准的小概率暴雨实施控制的同时,也将排放大量的雨水资源,不仅会给下游造成更大的压力,同时也给水环境带来大量污染物,并导致地下水补给显著下降,城市水环境与生态系统的许多问题即由此而生。而LID等源头控制系统针对的是占全年降雨总量80%~90%左右的中小降雨事件,主要解决雨水资源利用、总量控制、水质及水循环和生态系统的问题。由于不同地区的降雨条件和设计标准不同,图2中的数据仅供分析参考,并不固定反映各地的具体取值。在具体项目和实际工程中,科学地构建“源头减排一小排水一大排水”系统,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协调及耦合关系,通过“渗透、滞蓄、调蓄、净化、利用、排放”,可高效地实现对雨洪的综合管理,发挥更高的环境和生态效益。动场、停车场、大型绿地和公园等设计多功能调蓄设施,充分发挥城市土地的价值,节省投资、改善城市环境及提高综合效益。2.4大小排水系统的局限性及源头减排毫无疑问,构建科学、完善的大小排水系统将是我国城市未来一项极其重要和长期的艰巨工作。但也必须认识到,由于城市开发不可避免地会破坏自然水文条件,成为引发城市内涝、径流污染、恶化城市生态等问题的根源,而传统大小排水系统的重点仍局限在排放上,所以仅仅通过大小排水系统的构建并不能综合解决城市内涝、水质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问题,也无法从根本上实现城市的良性水文循环。因此,发达国家在针对城市雨洪问题不断研究和探索的过程中,越来越突出和强调源头控制在径流减排及水质污染控制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我国《室外排水设计规范》(2011年版)中也首次加入了采用LID的理念,在新修编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公园设计规范》等规范标准中,也都明确地加入了应用LID源头措施和对雨水进行控制利用的相关规定。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3]23号),第一次明确要求各地积极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源头控制系统和大小排水系统的关系如图2所3风险评估、防范与大小排水系统规划设计对于城市排水和洪涝防治,风险评估主要是根据城市各种自然、土地利用、基础设施、排水系统等各种条件及其他各方面因素,对洪涝风险发生的概率、情景、危害和损失程度等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防治决策和控制措施。按传统的土地开发模式,如果在前期规划和“七通一平”过程中缺少风险评估、缺少对自然条件的保护和利用,会在很大程度上破坏原有的地貌、水系、滞蓄洪区、行洪通道、植被等自然环境,不仅破坏城市生态环境,也必然加剧洪涝发生的风险、严重程度及防治的难度。因此,必须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借?16?万方数据

  www.watergasheat.con车伍,等:中国城市内涝防治与大小排水系统分析第29卷第16期助GIS系统及模型手段,依据当地水文条件、地形地貌等进行不同降雨条件下的洪涝风险评估,确定洪涝风险严重的区域,从而选择洪涝风险较小的区域开发,并保留主要的径流通道和蓄滞洪区,为大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提供依据和必要的基础,同时结合城市内部小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源头措施的应用等,使城市整体达到较高的防洪涝标准。英国政府2010年修订全国性规划政策《规划政策声明25:开发与洪涝风险》,开始将洪涝风险评估纳入到区域的规划体制中,通过综合防控,减小开发区域的洪涝风险(见图3)¨…。2012年3月,英国社区与地方政府部(UK’SandLocalDepartmentofCommunities用¨3|,从而缓解大小排水系统的排水和改造建设的压力,减少投资。4规划设计案例4.14.1.1某城区雨水控制利用综合规划项目概况该城区位于北京市东南边界,镇域地势平坦低洼、三面环水,潮白河、北运河的20年、50年一遇洪水位均高于镇域地面高程,导致该区在暴雨发生时极易受到流域内洪水的影响。同时,由于受到潮白河和北运河洪水水位的顶托,使得暴雨时城区难以通过沟渠实现自然排水,“洪”与“涝”交织,而该区域进一步的大规模开发引发的排水压力显著增大等问题,导致该区面临极高的洪涝风险。笔者参与了对该城中心区和配套区两块区域的雨洪控制利用专项规划,通过充分的现场考察和深入分析,考虑这两个区的开发建设必然受到整个流域范围内的“洪”、“涝”影响,因此,应通过对整个流域水系和洪涝风险的综合分析进行整体规划,综合解决该区域的洪涝问题、雨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径流污染控制和生态景观的构建。4.1.2雨水系统综合规划Government)发布新的国家规划与政策框架(NPPF),再次强调超过1hm2的新开发区就需要进行洪涝风险评估,指导区域的规划,同时强调新开发区应尽量减少地表不透水面积的比例…1。蚓一…一一,一一洪涝风险评估j一选择洪涝风险小的区域歼发),£—谴择埘洪涝风险影响小的开发模式一!薹|量一确、删概‰蜥c亏~懈咖呲㈣√卢Fig.3一一一洪涝综合控制措施一预臀机制的建立,措施的维护管理等①洪涝风险评估因配套区与中心区分别位于该城的南北两侧,图3英国洪涝风险综合防控¨0】ControloffloodriskinUK根据流域划分,分别针对集中滞蓄、分散滞蓄等方案,模拟不同暴雨条件下的淹没情景、淹没水深和范围,并对不同方案的风险进行评估,以此为依据进行整体蓄排系统方案的规划设计。图4为该城区北部与南部区域采取分散滞蓄方案时20年一遇暴雨淹没情景图。显而易见,在城市洪涝综合防控体系中,“顶层设计”是如此之重要,即在控制措施之上,风险评估、预防和开发模式是三个极重要的层次。在城市开发前通过洪涝风险评估,结合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及景观规划、雨洪控制利用专项规划¨2o等应对城市洪涝及其他雨水问题,要远比只靠工程措施和在城市及基础设施建成后的改造、弥补经济高效得多。针对目前大量已建城区的问题,也应通过风险评估对现状排水设施的排水能力、河湖水系的受纳能力、洪涝泛滥的影响区域和严重程度、地表滞蓄及径流途径等进行科学的分析,为小排水系统的提标改造、大排水系统构建及决策等提供依据。同时,通过风险评估、绘制城市洪涝灾害风险图等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推动我国洪涝保险制度的建立,完善我国洪涝风险科学化管理制度。需要强调,已建城区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应特别重视源头控制措施的应?17?警崎{!}|;K域图4区域内20年一遇暴雨淹没情景Fig.4Visulisationofa20-yearstormevent②“源头减排一小排水一大排水”综合系统构建基于风险评估,并结合场地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规划用地及景观空间、水利设施等,确定该城万方数据

  第29卷第16期中国给水排水4.2。2区总体蓄排方案:将LID、GIS与传统措施相结合,构建“源头减排一小排水一大排水”的综合系统(见图5),实现该区域较高的防洪涝安全,并充分利用雨水资源、减小径流和污染物排放,减少区域开发对自然水文循环的影响。配套区雨水综合控制利用方案蓄排结合的雨水系统综合规划设计要点充分考虑现场条件和面l临的问题,以LID/GIS理念和技术为核心,以“渗透一净化~调蓄一利用一溢流排放”为基本思路,构建雨水综合控制利用系统。①重新调整、设计地面高程和竖向关系,将屋面、路面和停车场的雨水汇入附近的低势绿地、雨水源头控制系统lI小排水系统II大排水系统花园等源头LID措施,达到补充地下水、削减径流量、去除径流污染物和节约绿化用水的目的。②对原排水设计方案进行修改,利用地形、地势,布置以植草沟为主的“小排水系统”,取代小区内所有的原设计雨水管道。与低势绿地、雨水花园、割吲斟吲蚓斟蚓国目剧I耋囊图5配套区雨水综合控制利用方案Fig.5Comprehensivestormwatermanagementdesignincomplementaryarea透水铺装等汇水面相连的植草沟担负输送雨水径流的功能。雨水径流通过植草沟和湖滨缓冲带进一步下渗、净化后流入景观水体,进行调蓄利用。③由具有一定坡度的地面、植草沟的超高部分、大面积的绿地/高尔夫球场、景观水体多功能调蓄空间及总的溢流排放渠道等设施,构建蓄一排结合的“大排水系统”,承担对超标暴雨和特大暴雨的首先在各开发地块,针对不同用地综合采用低势绿地、雨水花园、渗透铺装、小型雨水收集利用等LID源头控制措施,对大量中小降雨起到减排、削峰、净化的作用。小排水系统主要包括植草沟、地表明渠、盖板沟调蓄、排放,防止过量积水和水涝,保障小区道路、建筑等重要设施的安全及居民的正常出行与生活。4.2.3投资与效益分析通过该系统构建,在有效解决该小区水涝隐患的同时,明显改善了人工湖的湖水水质和小区景观,平均每年可利用雨水资源近70×104m3,节省大量和传统雨水管道,根据场地和标高条件进行灵活应用。各地块通过植被浅沟等将雨水汇入主干道路两侧的明渠、盖板沟或雨水管,然后将径流收集输送至末端雨水湿地,营造生态公园。雨水管道投资,并获得了提高安全、改善生态和景观环境、节约资源、教育示范等多方面的环境、社会效益。连接城区和外域的主干沟渠的设计标准较高,同时沟渠的超高部分、周围的绿化带、农田与末端生态园水体等发挥大排水系统的作用,在发生特大暴雨时将综合发挥重要的蓄、排功能,显著提高该区域的防涝标准。4.2尽管该小区并非城市尺度的排水系统,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大排水系统”。但其内涵、系统组成及效果却明显具有“源头减排一小排水一大排水”系统的要素和基本特征。该小区历经近10年雨季及多次特大暴雨考验,包括2011年“6?18”与2012年“7?21”这种特大暴雨也未造成严重水涝,充分某大型住宅区雨水控制利用规划设计4.2.1项目概况与问题分析该住宅区位于北京市东部潮白河的西岸,占地234hm2,由于地势低洼,原为河滩泛洪区,且周边无证明了这种综合性雨水系统的经济性、有效性、可靠性和科学性。配套市政雨/污水管线,小区内雨水系统原设计采用传统管道系统,将雨水排人人工湖,但由于高程的限制,入湖管道末端在水位之下,不利于排水,暴雨时雨水出路也存在隐患,因此面临较高的水涝风险。此外,雨水径流带来的污染物也对湖水水质造成严5结语城市内涝的防治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应建立科学、系统、全面、清晰的思路,大小排水系统在城市内涝防治体系中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应重视将风险评估应用到城市内涝的防治工作中,科学指导土地的开发利用规划和大小排水系重威胁,大面积的人工湖还同时面临严重的缺水问题。?18?万方数据

  www.watergasheat.com车伍,等:中国城市内涝防治与大小排水系统分析第29卷第16期统的规划设计,保障城市安全。但内涝防治只是城ancientChineseurbanandruralstormwatermanagement市雨洪管理系统的一个分支,不能仅靠大小排水系practices[J].WaterSciTechnol,2013,67(7):1474—统解决所有的雨洪问题,还应重视基于LID的源头1480.控制、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和水敏感性城市设计综合[10]U.K.DepartmentforCommunitiesandLocalGovern?系统的建立,在缓解城市内涝的同时,控制径流污ment.PlanningPolicyStatement25:DevelopmentandFloodRiskPractice染,恢复自然水文循环和生态平衡。观念的转变、新Guide[M].London:DepartmentforCommunitiesandLocalGovernmentPublications,2009.理念和技术的运用,很大程度上要基于“回归常U.K.DepartmentforCommunitiesandLocalGovern—识”,保持对科学和自然的敬畏与尊重,这也是解决ment.TechnicalGuidancetotheNationalPlanningPol-问题的根本之道。icyFramework[M].London:DepartmentforCommuni-tiesandLocalGovemmentPublications,2012.参考文献:[12]车伍,马震,王思思,等.中国城市规划体系中的雨洪[1]DEFRA.SurfaceWaterManagementPlanTechnical控制利用专项规划[J].中国给水排水,2013,29Guidance[M].London:DepartmentforEnvironment,(2):8一12.FoodandRuralAffairs,2010.[13]车伍,唐磊,李海燕,等.北京旧城保护中的雨洪控制[2]AmericanRivers,theWaterEnvironmentFederation,the利用[J].北京规划建设,2012,(5):46—52.AmericanSocietyofLandscapearchitects.BankingonGreen:ALookatHowGreenInfrastructureCanSaveMunicipalitiesMoneyandProvideEconomicBenefitsCommunity—wide[R].Washington:AmericanSocietyofLandscapeArchitects,2012.[3]U.S.DepartmentofTransportation.UrbanDrainageDe—signManual(ThirdEdition)[M].Washington:Hydraul—licsEngineeringPublication,2009.[4]李可可,张婕.美国的防洪减灾措施及其启示[J].中国水利,2006,(11):54—56.[5]DigmanC,BalmforthD,KellagherR,eta1.Designingfor作者简介:车伍(1955一),男,山东烟台人,教ExceedanceinUrbanDrainage:GoodPractice[M].授,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节能与绿色建筑London:ConstructionIndustryResearch&Information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城Association(CIRIA),2006.市雨洪控制利用、水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新[6]QueenslandGovernment.QueenslandUrbanDrainage型排水系统等,主持、完成五十余项城市新Manual[M].Queensland:QueenslandGovernment,开发区及旧城改造、住宅小区的绿色雨水系2007.统与水环境规划、设计咨询及工程实施(包括[7]周玉文.构建三套工程体系确保城市洪涝安全[J].LEED铂金认证及中国绿色建筑三星项目)。给水排水,2011,37(4):12—13.发表论文百余篇、专著《城市雨水利用技术与[8]张晓昕,王强,付征,等.国外城市内涝控制标准调研管理》和参加《绿色建筑》等编著多部。与借鉴[J].北京规划建设,2012,(5):70—73.E—mail:chewu812@vip.163.corn[9]CheWu,QiaoMeng—xi,WangSi—si.Enlightenmentsfrom收稿日期:2013—03—16?19?万方数据

篇六:城市内涝典型案例

  

  2020年6月Jun.2020江

  苏

  水

  利JIANGSUWATERRESOURCES水利工程管理及防汛防旱

  69

  常州市主城区易淹易涝地区积水成因分析及典型治理案例探讨洪

  昕1,黄

  磊2,陈汉新1,杨宇栋3(1.常州市水利局,江苏常州 213022;2.常州市城市防洪工程管理处,江苏常州 213022;3.常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苏常州 213000)摘要:城市内涝是指强降水或者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内涝防治成了汛期防灾的“主要课题”。研究以历年来常州市主城区易淹易涝点的排水设施改造情况为基础,结合典型治理案列,分析积水成因。关键词:易淹易涝;成因分析;典型案例中图分类号:TV87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7839(2020)S1006904AnalysisonthecausesofwaterlogginginthefloodproneareaofChangzhouCityanddiscussionontypicaltreatmentcases1213HONGXin,HUANGLei,CHENHanxin,YANGYudong(1.ChangzhouWaterConservancyBureau,Changzhou213022,China;2.ChangzhouUrbanFloodControlProjectManagementOffice,Changzhou213022,China;3.ChangzhouPlanningandDesignInstitute,Changzhou213000,China)Abstract:Urbanwaterloggingreferstothephenomenonthatheavyprecipitationorcontinuousprecipitationexceedsthedrainagecapacityofthecity,resultingintheoccurrenceofwaterdisasterinthecity.Inrecentyears,withtheaccelerationofurbanization,urbanwaterloggingpreventionhasbecomethe"mainsubject"offloodseasondisasterprevention.BasedonthereconstructionofthedrainagefacilitiesinthemainurbanareaofChangzhouCity,thecausesofwateraccumulationwereanalyzedincombinationwithtypicaltreatmentcases.Keywords:easytoflood;causesanalysis;typicalcases

  常州市主城区即运北片西起童子河、凤凰河,东至丁塘港河,北至沪宁高速公路,南到京杭大运2河,总面积156.2

  70江

  苏

  水

  利2020年6月治理方案进行探讨。1

  易淹易涝地区积水成因分析1.1

  客观外部环境存在“短板”1.1.1

  河网密度低、地面硬质化严重河网密度低、地面硬质化严重等是造成易淹易涝地区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据统计,2014年常州市主城区水面率约为6%,河网密度低造成排水管线过长,系统日趋复杂,负荷越来越大,引发各类排水不畅的问题;地面硬质化严重迫使大量雨水流入管道,既增加了雨水管负荷也使得很多排涝站力不从心。在城中村内,由于房屋搭建非常密集,几乎无绿地和合理的开敞空间,径流系数通常都高达0.85以上[2]。1.1.2

  片区地势过于低洼由于水往低处流的特性,地势低洼的地区历来是积淹水的重灾区。列入整治计划的69处积水地区中,低洼地区约占84%。一些低洼地区因内河水位过高难以自排,并极易形成倒灌;一些低洼地区,由于河道於积、雨水总管或干管外排涝水不畅时,往往成了区域地面汇水的“锅底”;还有一些虽为独立自排的低洼地区,由于排水边界未能完全封闭,遭周边的高地的客水泄入,超过其排水能力导致积水、内涝。1.1.3

  超标暴雨频次增加从进入新世纪后的暴雨特点来看,因极端天气造成的高超标暴雨频次增加,特别是短历时暴雨呈现的强度对管网系统冲击巨大。地势低洼、管网淤积较重、管径过小的老小区和城中村首当其冲。如2015年8月16日,常州城区最大小时降雨强度74mm,远超最新市政排水设计标准(短历时暴雨重现期3年~5年);2015年6月17日最大24小时降雨245mm,计算重现期达79年一遇,远超20年一遇城市排水设计标准[3]。1.2

  市政管网长效管养机制不健全管道系统於积堵塞问题是常见的通病,主要由于未能形成完善的长效管养机制。从目前的管养维护情况来看,老小区、城中村管网一般由物管公司、村委养护,城市次干道以上的雨水管通常由建设部门养护,而很多位于支路、背街小巷的管道以及历史上填河形成的大型涵管基本上处于管养真空状态。在支管网堵塞问题上,老小区由于物管经费短缺,相对城中村严重得多;很多出水总管、干管因无人管养导致堵塞,使得其上游一些地区基本丧失了排水出路。此外,合流制管道因流量小、流速低易在管网中形成淤积,再加上管养力量薄弱,积淀日积月累,最终形成堵塞,在暴雨时更是污水横流。合流制排水还易造成排涝水泵进水管堵塞,使水泵不能正常工作。主城区69处易淹易涝地区中,采用合流制管道排水的约占了75%左右。1.3

  排水排涝设施陈旧落后1.3.1

  排水管网设计标准低受当时的经济条件及设计规范限制,城中村,建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的老小区普遍存在管道设计标准低的现象,暴雨重现期一般采用0.25年~0.5年。有的自行施工,甚至连最低标准都达不到[4]。1.3.2

  泵站陈旧简陋、缺少调蓄容量排涝或雨水泵站陈旧落后、缺少调蓄容量是低洼城中村、老小区的通病,大部分的此类泵站设施简陋、凭经验设计、自行建设,因缺少足够的调蓄水体,再加上上游管道来水不足,水泵必须频繁地启闭,运行安全隐患较大。1.3.3

  施工质量较差、管道不均匀沉降早期修建的部分雨水管道因缺少严格的工程质量监督和严密的竣工验收制度,同样出现标高不顺、坡降比不够的现象;有的还随意变更管径造成大管套小管,形成排水瓶颈口。受地面下沉、车辆长期碾压,雨水管因落后管材、基础质量不合格等形成不均匀沉降,造成标高不顺、坡降比不够甚至局部损坏。1.3.4

  雨水口设置不符合标准、损坏现象较重为便于施工及美观,很多道路及小区的雨水口都采用非标型式,未按江苏省工程建设标准实施,集水能力大打折扣。相当多的城市支路、老小区雨水口处于无人养护状态,损坏严重,有的形同虚设。1.4

  排水设施遭人为破坏现象严重因各类城市建设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对周边地区的排水影响考虑不周,造成新的易淹易涝地区现象屡见不鲜。如在地块开发过程中由于原先经过该地块的出水总管遭到破坏或自身缺少出路但规划管道未及时实施;如市政道路改造中抬高路面造成大量雨水泄入周边洼地;如将房屋建在暗河上至使暗河无法清於,最终完全堵塞;如雨污分流改造及合流制污水截流工程、城际铁路等工程建设破坏原来的排水系统导致积水。

  增刊1洪

  昕,等:常州市主城区易淹易涝地区积水成因分析及典型治理案例探讨

  71

  1.5

  排水系统改造基本理念缺失不少易淹易涝地区并非未进行过各种改造,有的对内部管网全部疏通,有的改接其他系统,有的扩建排涝规模,却收效甚微,有的甚至因打破排水分区,造成高低片排水管窜接从而加剧受涝灾情。1.6

  旧城排水工程改造滞后近年来,城市建设的重点是注重发展、拉大框架,大量的资金用于新建道路市政工程、城市美化工程,而旧城雨水管网、排涝设施的建设明显滞后城市化进程。事实上,这也是全国城市建设的通病。据《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统计,目前用于市政基础设施的财政性资金仅有4%投入到排水系统维护,难以按标准进行定期养护。一些承担重要排水通道作用的道路因资金缺乏数十年未能改造,致使相关地块出水困难;在老小区整治工程中,更多地把资金投入了地面工程,停车位大幅增加,沥青路平坦宽敞,鲜花盛开,外墙焕然一新,相比之下,地下雨水管网改造显得寒碜。在现有的待改造地区中,大部分都是城中村。城中村的建筑极其杂乱,特别是在房东经济的利益驱动下,违章搭建情况非常严重,基本没有绿化和休闲场所,唯有狭窄的道路,到处都是“一线天”“握手楼”“贴面楼”。因城中村缺乏安全有效的施工条件,客观上也阻碍了其排水管网的有效改造。2

  易淹易涝地区治理典型案例介绍2.1

  机械二村治理案例介绍机械二村位于钟楼区荷花池街道,该小区建于20世纪60年代,占地约30hm2,地面高程3.8m~6.0m,低洼地区位于机械新村常林路两侧,每年汛期遇暴雨都不同程度受淹,其中机械新村幼儿园、机械新村78幢周边、130幢、123~124幢、电修厂大院内85~93幢周边地势特别低,均在4.0m以下,内涝情况尤为严重。居民反映强烈。经调查,该片区为老小区,地势低于周边,原先的排水是通过一条d1500排水干管进入西涵洞河,西涵洞河控制水位3.8m,如遇强降雨不但该片区的水无法排入西涵洞河,还会发生周边较高地区的涝水通过d1500排水干管倒灌进入机械二村地区,从而加重该片区内涝。治理方案:考虑到机械二村地区低洼地区均位于机械新村常林路两侧,因此将将低洼地区单独作为一个排水分区,疏通和新建排水支管,沿常林路敷设排水干管415m,在路南侧靠近关河的芦墅公图1

  机械新村洼地治理局部平面图园绿地内新建2.0m3/s雨水泵站一座,控制进水池水位2.0m,配套3台潜水轴流泵,汛期开机泵排涝水入关河(图1)。2.2

  宣家弄、龙船浜地区治理案例介绍该地区位于常州市钟楼区南大街街道红星社区,该片区汇水面积约7.5hm2,地面高程4.3m~6.0m,该区域原有木排河且北侧建有排涝站,随着周边地块开发及新市路市政道路建设,河道被填没建管道,但过路雨水管道标高过高,排涝站几乎失去作用,导致该片区每年汛期暴雨都不同程度受淹,其中宣家弄44弄、50弄,陶家村低洼地带,方家坝,龙船浜小区尤为严重。治理方案:考虑到该片区有一条市政道路即将实施,水利部门和规划、建设、地方政府多次沟通会商,最终确定方案为:由建设部门在新建道路靠关河侧新建4.0m3/s排水泵站一座,结合市政道路建设一并实施排水干管,水利部门实施部分干管、疏通和新建排水支管共计510m,d600及以下管道清淤(机械)1000m(图2)。2.3

  清凉一村治理案例介绍清凉一村位于常州市天宁区茶山街道和平路以东,光华路以北,正衡中学以南区域,共有近30幢居民楼,区域面积约16.7hm2(250亩),常住人口7000多人。该片区汛期经常受涝,特别是2017年6月10日和9月25日两次强降雨,该地区出现历史

  72江

  苏

  水

  利2020年6月图2

  宣家弄洼地治理局部平面图罕见的内涝灾情,清凉一村、二村共40多幢居民楼全面受淹,积水最深达60cm。该区域原来排水主要通过北穿张太雷故居的2.5m×2m的箱涵进入老运河。老运河位于运北片城市防洪大包围内,控制水位4.8m,该地区为老居民小区,地势大多为5.0m标高以下,且雨水管网淤积破损严重,排水不畅,该片区单靠自排无法解决内涝问题。治理方案:将清凉一村30幢居民楼,区域面积约6.7hm2(250亩)作为一个单独排水分区,建设相对周边封闭的排水管网,结合清凉小学改造,建设1.2m3/s泵站一座,配套三台500ZQ-50潜水轴流泵,清淤雨水管道约5230m,汛期抽排雨水进小区西侧清凉东路d1200雨水干管入老运河(图3)。3

  结

  语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常州市主城区首批列入整治计划的69处易淹易涝积水点已完成整治,基本摆脱了遇暴雨极易内涝的局面[4]。但我们也发现,洼地的产生是个动态过程,随着城市化的扩展,旧的洼地在不断得到整治的同时,新的洼地仍在不断图3

  清凉一村洼地治理局部平面图生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理念上进行转变,要以全面、科学的态度,处理好城市防洪排涝规划与城市开发、建设各项规划之间的关系,做到防洪排涝设施与城市开发、市政建设、各类重点工程同步规划、同步建设,要严格控制城市水面率,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序建设。治理城市内涝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根据实际情况,加强调研,采用应急治理与长期规划相结合的方式稳步实施,同时,多部门间加强合作,协同推进,才能逐渐解决城市的易淹易涝问题。参考文献:[1]

  常州市规划设计院.常州市主城区易淹易涝地区排水设施改造规划[R].常州:常州市规划设计院,2012.[2]

  常州市规划设计院.常州市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R].常州:常州市规划设计院,2015.[3]

  常州市水利局,江苏省太湖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常州市城市防洪规划报告(2017—2035)[R].常州:常州市水利局,2019.[4]

  白婉萍,杨宇栋,李正兆.常州市内涝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常州工学院学报,2015(8):16

  20.

篇七:城市内涝典型案例篇八:城市内涝典型案例

  

  国内外经验借鉴

  3.5.1国内外防洪潮标准

  国外主要发达国家沿海城市行洪通道堤防设防标准主要集中在100~200年一遇,海堤设防标准主要集中在500~1000年一遇,个别国家,如荷兰采用10000年一遇高潮位加33m/s风设计标准。有些重要城市采用100~200年一遇防御标准的同时考虑其它措施确保安全,如美国新奥尔良采取快速撤退方案,日本东京、大阪等考虑风浪等不确定性因素统一增加3m的安全超高。

  国内大城市的防洪(潮)标准一般在50~200年一遇详见表3.5-1~2。

  表3.5-1发达国家主要城市防洪标准

  城市

  纽约

  平原城市区

  上游山区

  伦敦

  巴黎

  东京

  新加坡

  维也纳

  荷兰

  防洪(潮)重现期(a)1502550~20010020050-10010001000年均降雨量(mm)

  1056110062018102400——

  表3.5-2国内部分城市海堤设防标准

  城市

  山东青岛

  江苏连云港、盐城、南通

  上海

  浙江杭州、宁波等

  福建福州、厦门等

  广州

  主城区

  1%+12级风

  1%+11~12级风

  0.5%+12级风

  0.5%~0.2%+同频风

  1~2%或历史高潮+2%0.5%+同频风

  一般市区

  2%+10级风

  1%+11级风

  1%+同频风

  2~3.3%+3.3%风

  1%+同频风

  其它

  1%+10级风

  2%+同频风

  3.3~10%+10%风

  3.5.2国内外除涝标准

  在国外,不以区域除涝和城镇排水来区分不同的排水对象、落实不同的组织管理机构,一般针对系统大小选择不同的标准。小排水系统,针对常见雨情,通过常规的雨水管渠系统收集排放;大排水系统,针对超常雨情,由隧道、绿地、水系、调蓄水池、道路等组成,通过地表排水通道或地下排水深隧,输送极端暴雨径流,详见表3.5-3~4。

  表3.5-3欧盟

  EN752设计标准(暴雨重现期)

  用地类型

  居民区

  城市中心、工

  业和商业区

  有洪水监测

  无洪水监测

  雨水管道设计标准

  2年

  2年

  5年

  10年

  内涝控制标准

  20年

  30年

  30年

  50年

  地铁和地下通道

  表3.5-4美国

  ASCE设计标准(暴雨重现期)

  地区

  居民区

  高产值的商业区

  机场

  高产值的闹市区

  洲际高速公路或排水河道

  小系统

  2~5年

  2~10年

  2~10年

  5~10年

  100年

  大系统

  100年

  100年

  100年

  100年

  100年

  由于国内外的雨洪标准制定的理论和方法有较大差异,欧美的大、小排水系统无法与国内的雨水排水标准、防洪除涝标准一一对应。从标准使用的地域范围看,欧美小排水系统规划设计标准与国内的雨水管渠规划设计标准基本对应,大排水系统规划设计标准则有的与河道防洪标准相对应,有的则与除涝标准相对应。

  从内地除涝重现期的调查统计看,一般城市除涝重现期采用“10~20年”,其中隐含暴雨重现期10~20年、设计暴雨历时为24h、24h排出不受淹三层含义。至于雨量值、雨型及相应潮型等因素一般根据各地具体情况确定,标准中并未明示,详见表3.5-5。

  表3.5-5内地沿江沿海省市除涝标准情况统计表

  省/市

  上海市

  雄安新区

  苏州市中心城区

  江苏省

  苏南地区

  苏中地区

  浙江省

  除涝标准重现期

  2050502010~2020不利组合潮型

  典型年同步潮型

  ——

  2年一遇高潮位

  2年一遇高潮位

  2年一遇高潮位

  5年一遇高潮位

  宁波市

  城区

  广东省

  福建省

  广州市

  福州、厦门等

  2010~20202年一遇高潮位

  5年一遇高潮位

  2年一遇高潮位

  香港未分大小排水系统,统一采用排水标准,高度利用农田排水重现期为2~5年一遇,农村及开拓堤项目区内排水重现期为10年,农村主线排水系统为50年一遇,城市干线排水系统重现期为200年,支线排水系统重现期为50年,详见表3.5-6。

  表3.5-6香港排水系统设计标准(暴雨重现期)

  地区

  高度利用农田排水系统

  农村及开拓项目区内排水系统

  农村主线排水系统

  城市支线排水系统

  城市主干线排水系统

  排水重现期

  2~5年

  10年

  50年

  50年

  200年

  3.5.3对标日本东京

  东京的防洪排涝水平位于世界第一梯队,而且深圳与东京在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方面有相似之处,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因此选为典型做重点分析。

  3.5.3.1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

  东京位于本州关东平原南端,面向东京湾,大致位于日本列岛中心,东部以江户川百为界与千叶县连接,西部以山地为界与山梨县连接,南部以多摩川为界与神奈川县连接,北部与埼玉县连接,总面积2155km2。深圳市是中国南部海滨城市,毗邻香港东临大亚湾和大鹏湾,西濒珠江口和伶仃洋,南边深圳河与香港相连;北部与东莞、惠州两城市接壤,全市面积1997.47km2。

  (2)降水量

  东京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季节分布不均匀,季节变化大,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降水较多。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810mm;深圳全年雨量有84%出现在4~9月,夏季受到东南季风的影响,降水量较多,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830mm。

  (3)台风

  东京的台风季节一般在6~10月的夏秋时节,其中以秋季的9月份为台风的高发季节,东京每年平均发生台风的次数为5-6次;在深圳有可能受到台风影响的时间是每年的4-11月份,主要是集中在7-10月,深圳每年平均发生台风的次数为3-4次。

  3.5.3.2社会经济

  东京作为国际大都市,2018年东京人口超过3800万;深圳2018年的人口数超过1300万。2018年东京GDP总量首次超过了1万亿美元;2018年深圳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深圳2018年GDP总量超过3500亿美元。通过对比可知,深圳和东京具有相似的自然环境在年均降水量和台风次数上尤为相似,此外,深圳和东京都是人口稠密的国际城市,人水争地矛盾突出,东京作为国际一流城市,防洪潮经验丰富,深圳作为国际城市,此次规划选取对标东京是合理的。

  3.5.3.3洪涝防治总体目标

  为解决城市综合防洪问题和雨季水污染问题,日本以全方位综合理的方式,在从河川流域统筹施策,对区域洪水和城市排水、污水分别将“渗、滞、蓄、净、用、排”等手段全部用上,以流域统筹全方位综合治理解决流域洪、涝、污。对东京洪涝防治总体目标更采用了精细化分项逐级控制的任务分解模式,规划至2038年,东京内涝防治重现期提至100年,能有效应对75mm/h(352mm/24h)设计暴雨,远期能有效应对100mm/h设计暴雨,东京洪涝防治总体目标与单项措施任务分解见图3.5-1。

  图3.5-1东京洪涝防治总体目标与单项措施任务分解图

  3.5.3.4洪涝防治策略

  (1)东京的排水系统-全球知名排水系统

  日本于1963年开始兴建滞洪和蓄水的蓄洪池,并于1992年颁布“第二代城

  市下水总体规划”,正式将雨水渗沟、透水地面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要求新建和改建的大型公共建筑群必须设置雨水就地下渗设施。日本政府规定:在城市中广泛利用公共场所,甚至住宅院落、地下室、地下隧洞等一切可利用的空间调蓄雨洪,防止城市内涝灾害。值得深圳学习的具体措施包括:

  1)降低操场、绿地、公园、花坛、楼间空地的地面高程,一般使其较地面低0.5-1.0m,在遭遇较大降雨时可蓄滞雨洪。

  2)在停车场、广场铺设透水或碎石路面,并建设渗水井,加速雨水渗流;在运动场下修建大型地下水库,并利用高层建筑的地下室作为水库调蓄雨洪。

  3)在东京、大阪等特大城市建设地下河,直径十余米,长度数十公里,将低洼地区雨水导入地下河,排入海中;

  4)为防止上游雨洪涌入市区,在城市上游侧修建分洪水路,将水直接导至下游,在城市河道狭窄处修筑旁通水道;在低洼处建设大型泵站排水,排水量可达200-300m3/s。

  5)在城市中新开发土地,每公顷土地应设500m3的雨洪调蓄池。

  6)大型的建筑还会建有独特的雨水再利用系统。比如,著名的东京巨蛋体育馆就建有自己独用的大型雨水存积池,储集的雨水可用于冲洗厕所、消防、洗车和浇灌,一年由此可节约2000万日元水费。

  (2)东京降雨信息系统—“东京Amesh”

  该信息系统用来预测和统计各种降雨数据,并进行各地的排水调度。利用统计结果就可以在一些容易浸水的地区建立特殊的处理措施。

  (3)健全的防洪排涝制度

  东京制定相关的政策来推动全民对于蓄水设施的修建和安装。对于在区内设置利用雨水的储存装置的单位和居民实行补助。同时,墨田区政府还针对3种补助金,分别制定申办手续,以保证该项制度得以合理且高效的实施。政府立法规定,道路等市政设施的建筑材料要有一定的透水性,在停车场、人行道等处铺设透水性路面或碎石路面,并建有渗水井,遇到降雨可以迅速将雨水渗透到地下。

  3.5.4国外其它城市洪涝防治策略

  3.5.4.1伦敦洪涝防治策略

  英国是受城市内涝等地表水泛滥影响较大的国家之一,完善的科学规划与应

  急保障机制有效调控伦敦洪涝风险。值得深圳学习的具体措施包括:

  (1)科学规划,构建城市内涝预防体系

  伦敦政府严格把关城市建设规划以控制洪灾风险,特别是禁止在洪灾高危地区搞建设。社区和地方政府部门公布的规划政策声明要求,地方规划当局在其开发文件中要考虑洪灾风险及管理,规划程序各个层面都要进行洪灾风险评估,开发商要对其开发项目进行相关评估。

  (2)完善暴雨预警机制

  为解决突发性的内涝问题,伦敦管道设计了一个“防暴雨安全应急机制”,也就是当降水量过多时,可以允许污水排入泰晤士河,以防城市被淹。在出现洪灾危险时,政府通过电话、手机短信、网站向人们发布警告,几分钟之内就可以迅速传到市民手中。大伦敦政府要求地方区县政府部门和地方当局建立强降雨预警制度,制定应对内涝方案等。英国成立“洪水预报中心”。该中心综合利用气象局的预报技术和环境署水文知识,就强降雨可能引发地表水泛滥风险发布预警。

  (3)积极推广可持续的排水系统

  英国大力推动采用先进的“可持续排水系统”技术来管理地表和地下水,要求所有新开发和重新开发的地区都要认真考虑建设既能减少排水压力,又环保的“可持续排水系统”,并为此专门成立了国家级工作组。例如,位于伦敦北部的卡姆登区人口稠密,当局评估后认为,它更适合屋顶绿化、建设可渗水步道等可持续排水方式。当地居民的院子里要么植树种草,要么用细沙、石子或砖头铺地,很少见到硬邦邦的水泥地面,街道两边的人行道也大多是方砖铺地。

  (4)实施“超级工程”

  2005年,伦敦政府授权成立一个独立委员会研究城市内涝解决的终极方案。该委员会通过调研后,提议建造名为“泰晤士河隧道”的超级工程,这个巨大的地下隧道沿着泰晤士河,跨越伦敦东西,长约15~25km,埋在地下67m处,这个巨大的隧道将连通34个污染最重的下水管道,将本来将排到泰晤士河中的污水收集处理。在经过多年讨论之后,伦敦市政府终于决定,启动这个造价约达170亿英镑的工程,这个工程预计在2020年完工。工程完成后,伦敦将一劳永逸的解决城市防洪排涝问题。

  3.5.4.2纽约洪涝防治策略

  作为世界城市,纽约在城市防洪排涝方面独具特色。纽约城市防洪排涝是典型的制度与环保理念并重的双结合。值得深圳学习的具体措施包括:

  (1)健全的地方性法律法规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国家强制性洪水保险体制的国家,1968年,美国国会就通过了《国家洪水保险法》。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还组织绘制了洪水保险图,规定在城市行洪区内不准建任何建筑,在非行洪区内可以修建建筑物,但修建前必须购买洪水保险。纽约市在吸收联邦政府保险法的基础上,强制性出台了城市防内涝的地方性法律。纽约地方立法规定,城市新开发区域必须实行强制的“就地滞洪蓄水”,不准在纽约下水道入海口附近建设任务大型建筑物。纽约政府还为一些城市生活低收入者主动购买洪水保险。

  (2)环保型的混合下水道

  在纽约70%的地区,卫浴和工业废水、雨水都被收集到同一个排水道,然后一起被传送到城市污水处理站,再排人河中,这就是混合下水道。纽约下水道有14座污水处理站,每天能生产1200吨生物肥料,把废物进行处理,变成可以利用的肥料。此外,纽约政府向市民免费发放雨水收集储存罐,帮助市民收集雨水,可以减少雨水进入下水道,还可以合理高效利用水资源。

  (3)采用最新科技,定期清理下水道内部的污物

  纽约市政府通常会向联邦政府采购最新研发的垃圾清运与处理技术,对城市地下管道垃圾进行高技术清除。纽约环保局拥有多功能卡车,可以利用车上配备的高压喷射水枪清洁充满油垢的下水道。多功能卡车还装有一条30英尺长的软吸管,可以吸走下水道的碎石和泥沙。据称,清理后,这些管道可以增加190万加仑的容量,下大雨后污水漫出街道的情况将得到改善。

  (4)注重防洪排涝小细节

  纽约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尤其注重防洪排涝,对一些细节化的程序做到精致。比如,纽约很多道路和绿地之间形成水通道,大雨时,地表径流能通过连接通道,顺利进入绿地,这样既可以浇灌绿地树木,还可以使得道路不会形成地面积水。还有,在纽约很多社区的道路、停车场和楼房周边绿地建露天低地或排洪沟,以利迅速排水,同时提高绿化率,有利减少内涝。此外,在立交桥两侧护板上多开直排雨水孔,大雨时,能及时排掉桥面积水,也能避免桥面积水汇集到下桥段的低地,阻碍交通。

  3.5.5国内城市洪涝防治策略

  3.5.5.1上海市洪涝防治策略

  围绕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的发展目标,基本建成城乡一体、标准适宜、布局合理、洪涝兼治、安全可靠、管理高效的现代化城市防汛保障体系,能“防得了洪水、挡得住潮水、排得出涝水”,有效抵御突发性灾害气候影响。

  (1)流域防洪方面。流域防洪体系的防御对象是流域性洪水,遵循“北排长江、东出黄浦江、南入杭州湾”的总体规划布局,主要涉及黄浦江、吴淞江(苏州河)。

  (2)区域防洪方面。区域防洪体系的防御对象为地区性暴雨和洪(潮)水,主要涉及太湖流域泄洪通道。

  (3)城市防洪方面。城市防洪体系的防御对象为上海市市区,是全市防洪重中之重,主要包括黄浦江河口、黄浦江市区段及其支流堤防工程和沿江沿海海塘、防潮挡浪工程等。同时论证黄浦江河口建水闸工程,提高防汛防潮能力。

  (4)区域除涝方面。按照“外挡内控、分片治理、以蓄为主、蓄以待排”的总体思路,洪涝分治、高低分开的14个水利片分片综合治理格局,充分利用河网大海绵的重要调蓄功能,涨潮时以河网调蓄为主,辅以泵站进行削峰,落潮时打开水闸乘潮排水,实现外挡洪(潮)水、内控水位的除涝目标。到2035年,全市河湖水面率不低于10.5%。

  图3.5-1上海市水利分片综合治理格局

  (5)非工程措施方面。上海市按照“互联网+智能防汛”的目标,积极推进“五大”建设:“构建大枢纽、搭建大平台、形成大数据、完善大安全、提供大服务”,统筹推进防汛信息系统建设,打造防汛信息系统升级版,基本实现智能感知、智能调度、智能决策、智能服务,形成与水务海洋现代化管理相适应的信息保障体系,服务保障水务海洋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3.5.5.2香港洪涝防治策略

  香港通过优化空间利用与因地制宜措施纾解香港洪涝问题,渠务署在制定具体的策略时,优先考虑环境限制和成本效益,同时也会考虑社会和经济压力、财政和法理、地理环境和组织管理等。目前香港渠务系统改善方案较为突出,且值得深圳学习的内容包括:

  (1)上截山洪。通过在半山地区建设雨水排放隧道,截取中、上游的雨水,从而减少对下游市区的影响。雨水会经雨水排放隧道绕过楼房密集的市区直接流

  入大海或其它河道。香港现有四条雨水排放隧道,总长度约

  22km,分别是港岛雨水排放隧道、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荃湾雨水排放隧道,以及启德雨水转运工程。

  (2)洼地蓄洪。当下游排水系统的容量不足以应对上游因都市发展而增加的地表径流时,常采用蓄洪池蓄洪储存从高地向下游地区的雨水,减轻排水系统的高峰径流量。蓄洪方法在香港较为常用,如旺角区一个运动场的地底建有一个大型的蓄洪池。由于土地空间资源约束,香港的蓄洪池建在地下。

  (3)立法管制。对于自然河道流经私人土地或私人承包用地时,排水事务监督获授权则可保障水道内的维修工程及施加管制,保持排水畅通。

  3.5.6国内外洪涝防治典型工程措施

  (1)福州市江北城区山洪防治及生态补水工程

  福州城区三面环山,一场暴雨下来汇水量巨大,极易产生洪涝,福州沿山建设排洪道,是福州城区有史以来最大的水利工程,把山洪防治、生态补水“合二为一”,工程投资33个亿。在闽江北岸文山里上游设五矿泵站,沿福州北面山区开挖引水隧洞,经八一水库、登云水库,最后将水引至魁岐汇入闽江。主隧洞全长约30公里,沿线设5条补水支洞、12座截洪坝、6座控制闸。山洪暴发,可通过12座分布于福州主城区北面山区的主要集水点截洪坝,将六成山洪有效拦蓄,并快速引入隧洞排至闽江。平时通过5个支洞将水引入市区,作为生态补水。

  图3.5-2福州市江北城区山洪防治及生态补水工程

  (2)香港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系统

  雨水深层隧道分流有助于减少上游高地雨水流入市区排水系统。该隧道的主要功能是洪涝排放、雨洪资源利用。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造价17亿元,全长

  3.7km,直径

  4.9m,埋深约

  40m。覆盖九龙西北逾500公顷土地,将有效截取约四成的降雨量,引导至昂船洲附近海域排放。主隧道长

  1.2km,贯通荔枝角市区地底,允许每秒百立方米的雨水通过。分支隧道长约

  2.5km,沿半山兴建,透过六个进水口收集半山区雨水(图3.5-3)。项目2008年动工,2012年竣工。

  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系统提升防洪涝水平至可抵御五十年一遇的大雨,即每小时130mm的降雨量。隧道静水池上盖兴建蝴蝶谷道公园,提供防洪、运输和休憩三大功能。隧道汇集的雨水在净化后将用作灌溉园林、冲厕和清洗街道。

  图3.5-3香港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系统平面布局

  (3)日本“首都圈外郭放水路”

  工程汇聚日本最先进的土木工程技术,是世界规模最大的地下排水道,号称“地下神宫”,将中川、仓松川、大落古利根川等中小河流的洪水导入地下4个深约70m、内径约30m的大型竖井(每个容积约5万m3),并以地下深50m、长6.3km隧道进行贯通,然后汇集到长177m、宽78m、高18m的巨大蓄水池(容积约25万m3),最后通过4台大功率抽水泵,泵站最大流量达到200m3/s,排入江户川。该系统每年运行8次左右,极大减轻了中川、绫濑川流域洪涝灾害,调洪减灾成效显著。

  图3.5-4首都圈外郭放水路工作原理图

  (4)吉隆坡防洪排水工程“SMART隧道”

  马来西亚“SMART隧道”又称“雨水管理和公路隧道”是马来西亚政府建设的一项旨在减轻首都吉隆坡自然灾害威胁的工程。其中,在城市中心地区的一段,在平时作为公路隧道,在洪水期与其余部分共同作为泄洪隧道,集排洪和公路交通两种功能于一身,以解决泄洪和交通这两个重大社会问题。

  智能隧道位于吉隆坡市中心东南部,隧道全长9.7km,隧道最大纵坡1.53%,最小转弯半径250m。隧道内径为12.8m,外径为13.25m,采用盾构法施工,施工设备为德国制造的泥水式TBM掘进机。隧道上游进水口处建有一个蓄水库,水库容量60万m3,隧道下游出水口处也有一个利用废弃矿坑建造的蓄水库,水库容量140万m3,隧道本身还可以蓄水100万m3,隧道和上下游两个水库的总蓄水量为300万m3,可以应对百年一遇的洪水。

  图3.5-5SMART工程路线与总体布局

  (5)泰晤士河隧道

  泰晤士河隧道工程是一个长达25km的超级污水隧道系统,它会截流、存储并最终将污水排出泰晤士河。隧道系统包括截流井、连接管、连接隧道和主隧道。主隧道起于伦敦西的Acton,穿过城市的中心到达伦敦东的Beckton。隧道的内径将为7.2m,比大本钟还要宽。隧道埋在地下67m处,并利用重力将污水向东排放。隧道建立在伦敦原有的地下管线和设施的下方,并穿越多种复杂的地形。它旨在升级那套老式的污水处理系统,大幅提高泰晤士河流域水生态及水环境,除此之外,它还将以最可持续性和最具成本效益的方式进行建造。预计2020年完工后,伦敦将一劳永逸的解决城市防洪排涝问题。

  图3.5-6泰晤士河隧道路线图

  图3.5-泰晤士河隧道截面示意图

  (6)美国曼哈顿BIGU

  BIGU方案环绕曼哈顿下城而建,该方案的设计理念源自于纽约市长布隆伯格提出“重建与弹性特别计划”时期。该系统西达57街,东至42街,绵延10mi,为低洼地带提供了一个超乎想象的活力保护带。保护带不仅屏蔽雨洪,还针对各个不同的公共领域做出不同的社区和环境改建,提供各个相对独立的区域灵活化功能块。采用物理防护的办法保护区域免遭洪水破坏。这些区域可以单独建设,最后完成闭合。在BIGU的方案中,连续堤岸空间的设计形成了一系列的滨水隔离带,将洪水阻挡在隔离带的外部,以保护内部分散的低洼区域,让城市内不

  再受自然灾害的威胁。而在滨水防护带内的每一片区域,都有独立的防护性措施、功能与休闲设施,且都与其所保护的海岸线的需求与人文特点息息相关,以达到因地制宜的效果。

  图3.5-BIGU规划设计图

  3.5.7经验借鉴

  经过对国外发达国家城市在防汛保安治理经验及理念的调研和分析,从以下几点对本规划的编制以启示:

  (1)较高的防洪(潮)、治涝标准是城市防汛安全的根本保障。国内主要大城市的防洪(潮)标准一般在50~200年一遇,全球主要城市的防洪(潮)标准也都在50~200年一遇;国内部分大城市的海堤设防标准主要集中在

  100~200年一遇,国外主要发达国家沿海城市行洪通道堤防设防标准主要集中在500~1000年一遇,海堤设防标准主要集中在

  100~200年一遇;全国各地区除涝标准标准一般采用10~20年一遇,在国外,不以区域除涝和城镇排水来区分不同的排水对象、落实不同的组织管理机构,一般针对系统大小选择不同的标准,在美国小系统除涝标准为2~10年一遇,大系统为100年一遇,在欧洲小系统的雨水管道设计标准一般为2~5年一遇,内涝控制标准为20~30年一遇,大系统的雨水管道设计标准一般为10年一遇,内涝控制标准为50年一遇。参照国内外沿海城市,本次深圳防洪(潮)排涝规划应高起点站位,高标准确定。(2)系统思维解决城市水安全问题是规划重大思路转变。保障城市水安全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

  程,也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水安全战略决策、水工程规划设计、水设施建设运营和水务监督管理等诸多方面。传统思维模式下治水工程以碎片化的工程项目为主,在系统思维下,城市水综合管理被赋予新鲜的血液,从传统水利工程到全流域范围解决水安全问题,实现保障水安全、治理水环境、涵养水资源、改善水生态。

  (3)细分防御体系层级是城市洪涝分治的必要手段。基于深圳无客水过境的自然特征,山区大量小型水库控制,大部分河道以承泄城区雨水为其主要功能,可系统梳理分类,以流域或汇水区域为对象,加强对城市防洪排涝的对策措施,构建区域性的蓄滞设施,建设区域性的调蓄雨水等工程设施,使城市水文生态系统形成良性循环,可以从区域范围大大减轻城市防洪排涝压力,实现洪涝分治;

  (4)大型骨干工程是城市防洪排涝安全的重要环节。国外发达城市中心城区都有大型骨干工程保障,如美国的BIGU工程、英国的泰晤士河深隧、马来西亚的SMART隧道、日本的“地下神宫”等。然而,深圳罗湖、南山、福田中心区所在的深圳河流域干流防洪标准总体为50年一遇。对标国际发达城市,深圳河流域防洪标准与保护对象不匹配,需不断挖潜现有深圳河流域最大防御能力,亦需从更大尺度上探索新的骨干工程,以确保深圳中心区更大的安全保障。

  (5)海绵城市建设是缓解城市内涝的有利途径。雨水资源是生态系统运转必不可少的条件,为从根源上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雨洪风险,形成水资源自然流动的系统,海绵城市作为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建设模式应运而生。海绵城市建设将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进行有机统一,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建立和完善城市“海绵体”,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径流污染负荷、提高雨水资源化水平、降低暴雨内涝控制成本、改善城市景观等多重目标,最终为城市构建可持续、健康的水循环系统;

  (6)智慧综合管控体系是统筹城市水要素的重要抓手。在智慧城市发展趋势中要加快实现流域智能化综合管控,加强城市防洪预警预报系统建设,构建流域涉水事务一体化、全要素、全联动的智能管控体系,建立完善洪水风险管理体系,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筹谋划信息化建设,积极推动重大工程建设,实现深圳智慧管理城市水要素的跨跃式发展。

  (7)相关部门统筹协调,全社会共同参与是城市防洪(潮)排涝新格局。城市防洪关系千家万户,综合性强,涉及部门多,必须得到全社会的支持和配合。要重视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强化城市防洪的综合管理,要统筹城市交通、市政和防洪排涝建设,加强管理,保障市民交通顺畅。在横向上,每个城市要组织制定各种防洪排涝相关规定,明确各行业的相关职责。在纵向上,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积极推行防汛责任制,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并将重点防洪工程的责任单位和责任入通过报纸向全社会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初步建立了一种条块结合、协调运作的全市“三防”指挥体系。

推荐访问:城市内涝典型案例 内涝 典型 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