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卡与大树教学设计
时间:2021-10-26 09:48:27 来源:网友投稿
《贺卡与大树》教学设计 密山市实验小学
钟金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让学生掌握在网上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②利用 PowerPoint 等软件制作电子贺卡并利用邮件收发电子贺卡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技能完成调查报告过程中,了解贺卡与树木之间的内在关系,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和紧要性。
3、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调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精美的贺卡背后隐藏着的巨大的环保危机,认识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实现绿色环保的消费方式,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是利用网络了解贺卡与环境之间的内在关系,并利用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快速制作一张电子贺卡。
教学 难 点: :在短时间内制作一张精美的电子贺卡。
教学准备:纸制贺卡、用幻灯片制作的电子贺卡、多媒体网络教室和幻灯片等软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出示一张贺卡问:“同学们这是什么?”学生说是贺卡,接着教师说:“对,邮寄贺卡是人们表达祝福的一种方式。你们收到过贺卡吗?”、“收到贺卡时你的心情是怎么样的”。这时学生都会表现的兴奋。接着我又问:“那你们知道贺卡是用什么做的吗?”这时有的学生很惊讶,有的学生会说:“是用木头做的”。利用这一时机我引导学生说:“那么,你们知道贺卡和大树的关系吗?你们知道这美丽的贺卡背后又隐藏着什么吗?请同学们看屏幕。” (出示课件)贺卡与大树的关系一段视频资料。
二、出示任务,让学生独立探索,动手实践 任务一:贺卡与大树的关系 A、贺卡给树木造成什么样的损失,给环境带来哪些危害? 在小组汇报时,我引导学生关注这样几个问题。
(1)树木的减少,直接影响的是什么? (2)从学生亲身的经验出发,近几年我们自然环境的变化,思考我们现在生存环境怎样? B、为了我们的家园,我们能做些什么? 引导学生通过查找,思考和小组讨论的方法使学生知道我们能做的其实很简单,如:生活中节约每一张纸、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等。
C、如果不用贺卡,我们还可以怎样表达祝福? 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方法去表达祝福。发送短信、打电话、当面对她说、发电子邮件、寄电子贺卡…… 3、任务二:制作并邮寄电子贺卡
师:六一儿童节马上就要到了,老师准备了一个礼物送给你们。
教师播放用 PowerPoint 制作的六一儿童节电子贺卡。
师:你们喜欢这张贺卡吗?(拿出纸制贺卡)谁能说一说老师送给你们的贺卡和纸制的贺卡哪一个更好!
由学生讨论出电子贺卡的环保、可循环使等优点。
教师简单讲解利用幻灯片中 “进入、强调、动作路径和退出”四种动画方式的结合使用就能制作出很漂亮的动画效果来。以六一贺卡为例,简单的讲解方法。然后出示课件让学生观看并思考还能够做出什么样的效果。如:一个小动物从远处走来,越走越近、一小条鱼在水里越游越远、花瓣从树上落下,渐渐消失等等,引导学生拓展思路,制作出精美、有特点的贺卡。
学生制作贺卡,根据自己的技能和水平,利用教师准备的素材来选择做一张或多张幻灯片的贺卡,还可以给贺卡添加音乐,让贺卡就会更加生动漂亮…… 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把贺卡做得生动、漂亮,这样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同时才能增加学生的自信心,才能够主动的使用电子贺卡表达祝福。
4、展示作品,评价交流。
小组之间展示作品。学生自评、互评,教师总结评价,给学生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让学生将本节课制作的贺卡发送出去,也可以在课下发送。也就是说一定要让学生从这节课开始就来使用电子贺卡表达祝福,让学生有这样一个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生
活中常见问题的经验。
5、教师总结,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表现的都很棒,保护树木可以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但是老师认为更重要的是要将你知道的落实到行动上,把你这节课学到的、能做到的告诉你身边的亲戚、朋友,让我们大家都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的家园,让我们的家园更加美好!!
[贺卡与大树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 《游戏泥土》教学设计
- 一年级语文,小蜗牛,说课稿,教学设计
- 【小学绘本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菲菲生气了】
- 开学第一课安全教育教学设计 开学第一课手抄报
- 梦想的力量ppt课件 《集体力量大》教学设计
- 旋转与角教学实录 [《旋转与角》教学设计]
-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优质课竞赛教学设计(教案):啊,母亲
-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优质课竞赛教学设计(教案):背影
-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优质课竞赛教学设计(教案):大自然语言
-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优质课竞赛教学设计(教案):故宫博物院
- 大树和小苗读后感7篇【精选推荐】
- 大树作文(2023年)
- 送男情人贺卡写什么好,菁选2篇
- 2023年度全国助残日祝福贺卡3篇(精选文档)
- 上一篇:地理《人口》教学设计,,,维语
- 下一篇:《用字母表示数》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