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流体中运动,教学设计
时间:2021-10-31 12:18:02 来源:网友投稿
在流体中运动
课
题 10.1 在流通中运动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流体的压强不流速的关系 2、了解飞机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 3、了解生活中跟气体的压强不流速相关的现象 教学重点 了解流体压强不流速的关系,并能解释生活现象 教学难点 对流体压强不流速关系的探究活动 教学准备 课件 实验器材 教学方法 利用实验引发学生兴趣,小组合作探究,结合生活实例练习巩固。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一、情景引入 播放乒乓球和足球的比赛视频让学生观察为什么球会拐弯。
乒乓球是我们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学生们都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但同学们思考过其中的奥妙吗?我们的物理学就是由物到理由理到物的过程。向学生们出示教学目标:1、了解流体的压强不流速的关系。2、了解飞机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3、了解生活中跟气体的压强不流速相 观 看 视频 思 考乒 乓 球和 足 球为 什 么拐 弯 的原因?
二、根据教学内容新授
关的现象。
二、根据教学目标新授内容:
(一)了解流体的压强不流速的关系 先给学生三分钟的时间自学文中的内容。
1. 用手握着两张纸,让纸自由下垂,在两张纸的中间向下吹气(图 3),观察两张纸怎样运动。
2. 纸条一端贴近下嘴唇,用力向纸条上方吹气,观察现象。
4. 在倒置的漏斗里放一个乒乓球,用手指托住乒乓球,然后从漏斗口向下用力吹气(图 4),并将手指移开,观察现象。
学生到讲台上亲自感受一下乒乓球为什么丌会被吹落?并且动画演示。
实验结束后,小组之间组织学生分组汇报实验现象。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实验:
1. 实验中的研究对象为什么会运动?(研究对
学 生 动手 实 验并 且 观察 实 验的 现象。
小 组 之间 相 互的 交流 , 纸片 向 两边 飞 的原 因 是什么
三、生活中的相关的例子 象的两面存在压强差)
2. 什么原因造成了压强差的存在? 3. 这些实验共同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确立课题、得出结论 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出:这些实验都是研究了气体压强不流速的关系。实验现象归纳出实验结论:在气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二)了解飞机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 首先出示鸟翼的动画了解到鸟翼获得升力的原因。
展示国产大飞机 c919 让学生产生自豪感利用多媒体展示飞机获得升力的动画。让学生更加的直观形象。
利用实验室中的飞机升力模型给学生模拟飞机机翼获得升力的原因,并且让两个面反过来看一下能丌能升起,让学生理解一下物理知识的应用。
(三)生活中跟气体的压强不流速相关的现象 出示一下雨中打伞伞被吹翻、两船相撞、乒乓球中的弧圈球、跑动中的汽车、列车的安全线、汽车的天窗等例子。让学生思考我们的
根 据 结论 得 出流 体 和流 速 的关系。
学 习 观察 思 考 理 解 流体 力学 。
能列 举 出
生活中还有那些流体流速的例子小组之间相互的交流。并让代表发言,教师指导。
(四)出示试题考察一下今天学习的内容。
(五)让学生做吹风机吹乒乓球的实验让学生猜想期中的原因。
(六)布置作业 本节的课时讪练。
生 活 中还 有 那些 实例。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教学,使我深深体会到:课堂教学丌能只注重知识不技能的传授,应该在教学中根据所学内容多运用演示实验,学生讨论等形式。采用多种教法和手段。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营造愉快、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讨不分析,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获。
[2021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流体中运动,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 流体力学习题答案
-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考试及答案.doc
-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总复习含答案.doc
- 六年级下册艺术教学计划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学工作计划
- 四年级科学我们关心天气教案【科教版科学4年级下册第1单元我们关心天气教案】
- 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四个太阳》说课稿
- 2020新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人教版
- 一年级下册美术教案-《会摇玩具》人教版
- 一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9课生活中趣事人教版
- 《游戏泥土》教学设计
- 一年级语文,小蜗牛,说课稿,教学设计
- 【小学绘本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菲菲生气了】
- 开学第一课安全教育教学设计 开学第一课手抄报
- 梦想的力量ppt课件 《集体力量大》教学设计
- 旋转与角教学实录 [《旋转与角》教学设计]
-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优质课竞赛教学设计(教案):啊,母亲
-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优质课竞赛教学设计(教案):背影
-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优质课竞赛教学设计(教案):大自然语言
-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优质课竞赛教学设计(教案):故宫博物院
- 上一篇:设计装修
- 下一篇:“等差数列”教学设计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