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第六单《清明》教学设计

时间:2021-11-02 11:29:33  来源:网友投稿

 三年级下册第六单《清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清明》是语文出版社教材(2011)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21 课《古诗两首》其中一首。本单元安排的是一组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课文,《古诗两首》分别描绘的是寒食节和清明节这两个传统节日的景象。《清明》描写的是清明时节,细雨纷纷、行人雨中扫墓祭祖的情景。清明节,按照古代的习俗,这一天要家人团聚,或祭祖扫墓,或踏青春游。在这样的日子里,诗人杜牧却不能与家人一起参加这些活动,而是孤身行走在异乡的路上。天公也不作美,细雨纷纷,这更增添了他的离愁别绪,心情自然比较低落,一首佳作便诞生于此。

 第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叙述了事情发生的事件、地点、天气;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写出了人们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语气一转,如何排遣愁绪呢?于是想起了“借问酒家何处有”;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是全篇精彩所在。至于行人如何寻得酒家,是开怀畅饮,还是借酒浇愁,那都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给出极大的空间自由想象,这就是诗人高超之处——含不尽之意,在于言外。全诗语言通俗易懂、清新自然,意境生动悠远,值得我们品读积累。

 【课程标准及学情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第二学段的古诗教学明确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像,领悟内容。”这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三年级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是一个转折期,他们逐渐从形象具体思维发展,但又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狭隘性。在学习中,教师要紧紧抓住“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让学生“用语文的方法学语文”。朗读、想象、背诵积累、默写„„都是有效进行古诗教学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教学目标】

 1、会认“魂”字,会写“酒、遥”字,其中重点指导书写“酒”字,注意左右结构的字是左窄右宽,并注意“遥”字的笔顺规则从内到外。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会默写。

 3、展开想象,领悟古诗表达的意境。补充传统文化知识以及传统节日古诗词,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会默写。

 【教学难点】

 展开想象,领悟古诗表达的意境。补充传统文化知识以及传统节日古诗词,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故事视频、书写纸等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播放视频故事《清明节的由来》 2、教师简要介绍清明的习俗:

 清明,气清景明,因此得名。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节气的清明,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机;节日的清明,是民间寄放情感和慰劳自己的传统日子。清明时节,气温转暖,欣欣向荣,春光明媚、草木吐绿,人们在这一天会扫墓、踏青、插柳、荡秋千、放风筝、蹴鞠„„ 3、认识作者——杜牧(指名读简介)。

 过渡:大诗人杜牧就有一首以《清明》为题的古诗记下了他在清明这天的所见所闻所感,流传千古。杜牧:

 (公元 803-公元约 852 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在晚唐成就颇高。

 4、揭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传统节日由来和风俗既有趣又丰富。对于三年级学生,大部分是不了解的,以视频、图片的形式短时间给予学生丰富的信息量,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初读古诗,认准字音,读通读顺。

 1、出示古诗,自由读,指名读【3-4 人】。(教师随机纠正字音,及时评价)

 【设计意图:朱熹《训学斋规》中说的很明白:“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读正确是学习语文最基本的要求,必须予以落实。】

 2、易错字指导辨析。

 字理识字——酒,区别“酒——洒”。田字格里范写生字。

推荐访问:下册 教学设计 清明


[三年级下册第六单《清明》教学设计]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