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芦花荡教学设计3篇【完整版】

时间:2023-01-10 09:35:05  来源:网友投稿

芦花荡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与要求:  1、复述故事情节,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展开想像,体味人物心理及故事的传奇色彩。  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提高描写的能力。  4、感受老头子的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芦花荡教学设计3篇【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芦花荡教学设计3篇【完整版】

芦花荡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与要求:

  1、复述故事情节,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展开想像,体味人物心理及故事的传奇色彩。

  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提高描写的能力。

  4、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及文章对抗日军民的讴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探究小说的传奇色彩是怎样造成的,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教学进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播放芦花荡优美景色,老师激情导入:在辽阔的冀中*原,在美丽的白洋淀,抗日战争的洪流也锻造出许许多多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大家想认识他们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些传奇人物吧。

  2、师生诵读。再次感受芦花荡的魅力。

  二、课文探究。

  1、自由读文章,将自己对人、事情的感受说出来,并思考下列问题。

  美丽的芦花荡里生活着哪些人?

  发生了哪些事?

  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分析:

  人物: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老头/一对可爱而勇敢的姐妹/一群愚蠢的鬼子兵

  事件: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一场酣畅淋漓的复仇

  情感:一份深沉的爱国情/一份屈辱的亡国痛

  2、探究人物的性格内涵。

  可用“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________说话,(先由学生归纳,再教师总结)

  师生讨论后小结: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智勇双全的行为上。

  3、重点探究事件发生的过程和意义。

  可用“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________”“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________”的句式说话,(先由学生归纳,再教师总结)

  结论: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路途的危险上;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交通工具的简陋上;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敌军密集的火力上;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敌我势力的悬殊上;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老头设下的圈套上;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敌人的愚蠢上钩上;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老头痛打敌人上。

  4、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5、人物描写艺术探究

  三、课时总结。

  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还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

  四、课后思考:

  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提示: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可以回忆课内外读过的文艺作品,答案不求一致。

  第二课时

  一、故事复述,再现芦花荡。

  复述故事情节,再现老头子的英雄事迹。(主要复述故事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哪些内容表现出来的?)

  《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

  二、想像体验,人物心理。

  1、从文中找出描写老头子心理活动的一段话,自读品析,想像体验,揣摩体会。例: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产生了怎样的心理。

  (体味老头子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

  2、在品读中展开想像,如果自己是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多角度想像二菱的心理活动,提高体验性阅读的能力。)

  三、景物描写,揣摩作用。

  教师要引导学生体味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领悟这种描写的高妙之处。

  从课文中摘抄你喜欢的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展开想象,感受美景。

  四、语言品味,升华情感。

  本站有专文论述,此处可直接引用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作者笔下的老头子有鲜明、倔强的个性,智勇双全,决不认输,决不退缩。他的身上展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他的行为证明了*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作者还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景物描写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艺术上融情人景,寄寓作者深沉的情怀。

  2、课外延伸:

  ①完成课后研读与练习。

  ②课外阅读《荷花淀》,更多地了解孙犁,了解诗体小说的特点。

芦花荡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收集相应的背景资料,理解文章内容。

  2、能找出文章中对人物的刻画描写,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一步体会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情感。

  3、理解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在作品中的作用。

  4、体会作品的散文化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能找出文章中对人物的刻画描写,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一步体会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情感。

  2、理解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在作品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1、能找出文章中对人物的刻画描写,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一步体会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情感。

  2、理解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在作品中的作用。

  【教学设想】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收集相应的背景资料,理解文章内容。

  2、速读课文,然后复述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情节。在理解小说的情节的基础上,引学生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然后复述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情节。在理解小说的情节的基础上,引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教学难点〗

  速读课文,然后复述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情节。在理解小说的情节的基础上,引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主要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可以由孙犁的《荷花淀》在文坛上的影响导入。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完成对作者的介绍和对背景介绍。

  附(作者简介与背景介绍):

  1、作者简介: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县人。1913年4月6日出生。12岁在安国县城上小学时,开始接触五四新文学。14岁考入保定育德中学。1936年暑假后,在河北安新县的小学教书,在这里他对白洋淀一带人民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主要在冀中地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曾编印出版革命诗集《海燕之歌》。1938年秋,在冀中区办的抗战学学院任教。此后在晋察冀文联、《晋察冀日报》、华北*做过编辑、教员。1941年回冀中区参加编辑群众性大型报告文学集《冀中一日》。1944年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工作和学习。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冀中农村从事土地革命,从事写作。*后,他在《天津日报》工作,1956年后,因病长期搁笔,但以《天津日报》副刊为阵地,发现并培养了许多青年作家。

  在延安时,孙犁有代表作《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在冀中区时,写有《钟》《碑》《嘱咐》等作品,建国后,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和散文集《津门小集》,他*前及*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纪事》(1958年),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历史风俗画面,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形象,在读者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些作品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称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帜,被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2、写作背景:

  白洋淀位于冀是*原,共有一百四十余个淀组成,占地面积达四十多万亩,淀中水道纵横,共的三千余道。孙犁长期在白洋淀生活,收集了一批抗日故事,这位老英雄的故事即是其中之一。孙犁以白洋淀为背景,创作了一系列的优美故事,如《荷花淀》等。

  二、速读课文

  要求:

  1、能够复述故事情节。

  2、讨论“研讨与练习”中第一题中的两个问题。

  三、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反馈

  四、再读课文,讨论

  老头子究竟是不是一个英雄?请说明理由。

  老头子是一个英雄,他的英雄性格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他的爱国热情、抗日热情与老当益壮的气慨上。老头子年近六十了,“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了老的鱼鹰”。按说应该在后方安度晚年,他却像青壮年一样,充满活力,无所畏惧,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之下,出没苇塘,成为一名贡献卓著的英勇的交通员。“这不仅是因为他熟悉白洋淀的地理环境,更是因为他有过人的英雄气慨。

  老头子的英雄气慨,还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对家乡,对同胞,对抗日队伍,他是如此的深情,对日寇则是满怀仇恨。老头子是那么喜欢那两个孩子,对敌人又是那般恨。爱得热烈深切,恨得咬牙切齿,他坚持血债血还,这也是他英雄性格的一种体现。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他因自信也失手,至使大菱挂彩,他便觉得有负嘱托,开始严厉地自责,自愧得无地自容。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上。他用竹篙痛砸敌人的脑袋,足以表现他的智退勇双全。

  作者刻画这样一个人物形象有何深刻的用意?

  这篇小说刻画了老头子这样一个老英雄形象,由这个形象还引出了少年抗日英雄形象,还让我们读者联想到苇塘里的坚持抗日的革命队伍。从苇塘里的歌声可以想像出他们是不怕困难,不畏艰险,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一支队伍。通过这种以点带面的写法,可以感受到,在敌后抗日根据地里,男女老少都发动起来,进一步突出*人民中不可战胜的这一主旨。

  怎样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的“过于”二字?

  “过于”有非常的意思,老头子的自信心与自尊心都非常强。另一方面,确实有过头之嫌。大菱的受伤,跟老头子过于自信、不够谨慎是分不开的。小女孩洗脸,大女孩还警惕一些,而老头却说“不怕,洗一洗吧”,洗脸有响声。老头子以为敌人的、小火轮上的探照灯照不到他们,可事实上却把两个女孩的脸照得雪白。这些都是他过于自信而导致的一种麻痹的表现。“过于自信与自尊”,是老头子性格的核心,他的功与过,均有此生发出来的。

  五、小结本课时教学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找出文章中对人物的刻画描写,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一步体会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情感。

  2、理解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在作品中的作用。

  3、体会作品的散文化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能找出文章中对人物的刻画描写,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一步体会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情感。

  2、理解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在作品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1、能找出文章中对人物的刻画描写,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一步体会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情感。

  2、理解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在作品中的作用。

  〖主要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复习导入

  二、围绕专题,研读课文

  思考题:文章是何如直接刻画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的?用了哪些方法,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的语句加以说明。

  三、讨论明确

  1、肖像描写。

  2、行动描写。

  3、语言描写。

  4、心理描写。

  要求学生结合具体的语句来谈一谈,在这基础上,说出其在文章中的作用。

  追问:在肖像描写中,着重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

  四、提问激疑

  小说中有许多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讨论,并在讨论的基础上明确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对刻画人物形象的辅助作用与推动故事情节方面的作用。

  五、赏读课文,品味文章中的优美的语言

  六、小结课文教学,补充推荐读物为《荷花淀》与《躲在书后的孙犁》

  附(躲在书后的孙犁):

  躲在书后面的孙犁

  舒乙

  作家不必像演员,尤其不必像明星。作家的名字可以很响亮;但是读者不认识他们,没见过他们,不知道他们长什么样。他们有名,是他们的作品频繁地在杂志上、报纸上、书上出现。

  作家是躲在书后面的人。最典型的要数孙犁先生。

  孙犁先生从来不出席各种热闹场合,甚至害怕照相。他是真正的深居简出。没有见过新闻报道中出现过孙犁的名字,因为他拒不出席各类活动。整天整天地躲在家里写东西,频频地发表作品。这才是孙犁。

  晚年,到了实在不能写的时候,孙犁甚至不说话了。在病床上,他头脑清晰但极少说话。偶尔,他说一句话,会让家人和朋友们高兴好半天。记得新年伊始,我和文学馆的同事们到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去看望孙犁先生。接待我们的是他的儿子孙晓达。儿子向他介绍:“这是*现代文学馆的。”他说:“我知道。”特别麻利。又介绍:“这是舒乙。”他说:“我知道。”又特别干脆。令孙晓达大为高兴,说:“好几天不说话了,今天真棒!”

  在住院之前,差不多有20年时间里,孙犁连续写了本新书!为这10本新书,我参加过一次在“三联韬奋书店”举行的研讨会。与会者都他的复出与高产而感到惊叹。

  晚年,他的文章越写越短,却居然写了10本。

  *优秀的老作家有一个特点,晚年复出后掀起一个写作高潮,巴老如此,冰心如此,萧乾如此,孙犁也如此。因为写得好,这次高潮构成了他们第二个写作高峰,一点也弱于《家》、《寄小读者》或者《荷花淀》。

  孙犁的《荷花淀》《芦花荡》和《铁木前传》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大师级的作家地位。

  但是,他晚年这10本书,却让我们看见了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伟人级的作家。

  躲在这10本书后面的孙犁是一个心地善良、目光犀利、襟怀坦荡、敢说敢为、嫉恶如仇的真君子。

  他很像一座浮出海面的冰山,不显山,不显水,**静静,安安稳稳;可哪能里知道,海面之下是那么庞大,那么威严,那么厚重,也那么厉害。

  这种厉害,是一种痛快,一种淋漓尽致,一种不隐讳,一种一针见血。

  念孙犁的文章就有了一种难得的对他的崇敬感,因为他敢讲真话,敢抒己见,敢一语道破。

  于是躲在书山后面的孙犁一下子就成了一座大山,巍峨的大山。

  你也因此而明白,他为什么不爱出头露面,不爱上镜,不爱出席公众场合。

  只因为他不爱掩饰自己的观点。

  孙犁,应该说,是*最有学问的作家之一。他拥有大量的书,念过大量的书。

  孙犁爱书如命。他爱书,爱寻书,爱买书,爱藏书,爱念书,爱谈书。

  更有甚者,他爱给书包书皮,打扮书,包装书,是亲手做。

  他还爱在书上题辞,写好多话,信手写来,皆成文章。这机关报书,是他的宝,也是他的象征,大众多作家中,在这方面他是独一无二的,堪称冠军。

  *现代文学馆多次派人去拜访孙犁先生,去看他这些可爱的书,后来又去各孙家子女谈这些书的归宿和《孙犁文库》的未来。这些书上有孙犁的手艺,有孙犁的笔迹,有孙犁的思想,有孙犁的感情。它们是孙犁,孙犁是它们。必须善待这些书。

  未来的《孙犁文库》就是“孙犁博物馆”,是一个最有特色的*现代文人的纪念馆。一旦成立起来,肯定,它最有*文人味儿,既有文献性,也具有极大的启示性。

  想一想,一个*区来的作家,一个南征北战的人,一个写过那么美的传世作品的人,一个紧跟时代步伐的人,一个极有学问的人,一个惜书如命的人,放在一起,看似矛盾,但确实扎扎实实地集于一身,岂不是天下一大奇观吗?

  有一次,孙犁在他的藏书《西游记》上做了以下的书箴:

  “淡泊晚年,无竞无争,抱残守缺,以安以宁。惟对于,不能忘情。我之于书,爱护备至;污者净之,折者*之,阅前沐手,阅后安置。温公惜书,不过如此。

  “勿作收蠹,勿为书痴,勿拘泥之,勿尽信之。天道多变,有阴有晴;登山涉水,遇风遇雨;物有聚散,时损时赠。不以为累,是高水*。”

  这些话,是孙犁先生的人生观。

  是一个大儒的人生观。

  是一个大作家的人生观。

  躲在书后的,竟是这么一个伟大的现代人。

  他去世了,可是他的遗产够后人受用很久很久。想着想着,我的心慢慢*静下来。慢慢地,渐渐地。

芦花荡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寒噤、阴惨、仄歪、转弯抹角、张皇失措”等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故事梗概,培养速读文章内容并概括文章的能力。

  3、理解和分析人物性格,并学习用人物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4、感受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感受文章表达的民族精神。

  结合关键词句,体会人物形象内涵。

  教学步骤

  一、导入、展示课题

  二、明确目标

  三、检查预习

  四、初读、理清情节

  A、补充文学常识:小说三要素

  B、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主要内容。

  明确:抗日战争期间,在河北白洋淀上,一个抗日老英雄护送两个女孩子找到队伍的故事。

  五、再读、评析人物

  (一)初步感知人物性格

  A、确定小说主人公及其生活背景。

  B、补充日本侵略给*带来的灾难。(学生举例)

  C、用“老头子是一个的人”句式评价人物。

  D、明确老头子性格核心:过于自尊和自信。

  (二)精读课文,具体分析。

  A、在文中找到最能反映老头子“过分自尊和自信”的语句,结合小说情节和描写手法,作简要分析。

  B、交流:老头子身上,还有些别的什么品质?

  C、总结(用四字短语概括)

  老头子是一个自尊自信、机智勇敢、爱憎分明的老英雄。

  六、悟读、理解主题

  文中对老头子形象,作了细致的刻画,文章还刻画了哪些值得敬佩、歌颂的形象?(讨论、交流)

  总结明确:*人民是英雄的人民,*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七、拓展、延伸

  文中“老头子”身上,凝聚着所有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假如“老头子”在“感动*十大人物”评选活动中,被评为感动*十大人物之一,请你仿照下面的颁奖词,给“老头子”也写一段颁奖词。

  例:在顺境中,保持清醒,沙场带兵堪称无怨无悔,把守国门能说有骨有气。他像把号角,让理想与激动在士兵心中蔓延。

  ——2006年“感动*十大人物”丁晓兵的颁奖词

  (明确颁奖词的写作要点:概述事迹,评论功绩,饱含深情。)

  八、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对文章情节的梳理,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欣赏到了一位老当益壮的抗日英雄的形象,我们也学到了一些阅读小说的方法,将它们运用在语文学习中,你会有更大收获。

推荐访问:芦花 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学设计3篇 芦花荡教学设计1 芦花荡教学设计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