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片树叶》教学反思3篇
时间:2023-03-08 13:30:08 来源:网友投稿
《最后一片树叶》教学反思1 《最后一片树叶》一课,以一片树叶和一只鸟儿对话的形式,写出了树上最后一片树叶由不快乐到快乐的情绪变化,运用拟人的手法巧妙地向小读者渗透了关于落叶的自然知识。 教学本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后一片树叶》教学反思3篇,供大家参考。
《最后一片树叶》教学反思1
《最后一片树叶》一课,以一片树叶和一只鸟儿对话的形式,写出了树上最后一片树叶由不快乐到快乐的情绪变化,运用拟人的手法巧妙地向小读者渗透了关于落叶的自然知识。
教学本课课文我以落叶的心情变化为主线,组织教学。首先让学生整体把握最后一片树叶由不快乐到快乐的心情变化,再引导学生说一说不快乐和变得快乐的原因,然后让学生找一找、画一画表现这种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最后一片叶子当时的心境,有感情地读一读。我是这样设计的,也是这样做的,感觉效果不错。
这一单元是以“认识自然”为文化主题的.,使学生懂得树木的生长规律是本课的重点之一,因而鸟儿与最后一片树叶的第三次对话中的鸟儿的话应引导学生重点理解,由于不能使用多媒体课件,所以这就需要教师设计直观而形象的板书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课前我设计了好几种板书样式都觉得不满意,只得带着遗憾走进课堂。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课堂上,我竟然突发灵感,很成功地完成了我课前绞尽脑汁也没有设计好的板书。事后想一想,是课堂上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一次次入情入境的对话启发了我的灵感。《最后一片树叶》教学反思 - 放飞心情 - 放飞心情
《最后一片树叶》教学反思3篇扩展阅读
《最后一片树叶》教学反思3篇(扩展1)
——《一片树叶》教学反思10篇
《一片树叶》教学反思1
《一片树叶》是一篇如诗如画,饱含哲理的散文,作者东山魁夷既是日本当代著名的散文作家,又是著名的风景画家。文中描写了圆山夜樱花的美景,从大自然的变化联想到生命的变化,联想到自己在战争中对死亡的体验,进而谈到风景画的创作主张,并通过一片树叶从春到秋的生命历程表现生命的珍贵 。文中既描绘了画的意境,渗透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又揭示了生死轮回的哲理。对于生活阅历不多的中学生来说,理解作者寄寓在这篇散文中的深刻内涵,是有一定难度的。对于这样的课文,教师往往习惯于讲解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康罗俊老师指导学生学习《一片树叶》,打破常规,并没有拘泥于自己如何去讲,而是在课前让学生动手去查找有关资料,通过了解作者的散文和风景画,"走近东山魁夷"。 在些基础上,又布置学生自读课文,并对课文的内容或表现方法提出疑问,进而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品味、讨论,深入理解课文的主旨,感悟作者对生命的理解。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参与的地位。教师教学的关注点,始终是学生的学习。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一片树叶》的教学,正体现了这种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一节成功的课,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寻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康罗俊老师从学生查找的资料中选择了东山魁夷的几篇散文,印发给学生阅读,这不仅增加了学生对阅读背景的了解,而且便于学生联系《一片树叶》的有关内容,进行比较、分析,理解作者风景画的创作主张,感悟作者通过大自然所表现的生命的真谛。经过这样的课前的自学,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了明显的深度,这些问题相对集中于对课文主旨的思考与探究。现代认知心理学将学生的认知水*分为三个层次:识记层次、理解层次和探究层次。从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看出,教师设计的学习策略将学生推到了探究性学习的层面。探究性学习,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高学习动机,形成了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如何,是评价教学的另一重要标准。学生学习的参与度,不仅表现在课堂上学生活动时间的多少和对教师提问的反映度上,同时还表现在学生学习的动机,学生感情投入的程度及合作学习的成效等诸多方面。 从学生的活动情况看,《一片树叶》的教学,始终以学生的阅读、品味、思考、讨论为主,学习的过程体现了师生的合作及学生之间的合作。学生查找的有关作者的丰富资料,对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便利,教师的点拨又促使学生深入思考。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课堂讨论、小组交流,学生逐渐加深了对课文内涵的理解,品尝到了感悟鉴赏的愉悦。从教师选择的教学策略看,教师十分注意把握学生学习的难点,巧妙地引导学生将学习的难点与作者的内心情感、画的情趣意境以及文章的主旨相沟通,在体验、探究中把握作品的主旨。
本节课的另一成功之处在于教师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展现了作者具有代表性的几幅风景画,将作者笔下所描绘的大自然的色彩和形象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 给学生以审美的享受,形成了一定的艺术氛围。 作者的风景画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与散文相通的内涵,使学生对《一片树叶》一文中作者关于大自然与生命的理解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一片树叶》教学反思2
《一片槐树叶》是一首咏物抒情诗,写于1954年。当时诗人已远离大陆故土6年了,思乡之情与日俱增。也许一次偶然翻阅旧书,夹在书中的一片槐树叶赫然跳入眼帘,由此触动了诗人。他的感情掀起了波澜。于是作者借夹在书中的这一片槐树叶抒发了游子思乡之情。诗中浓郁的乡愁、拳拳爱国之情,对学生无疑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范本。上完《一片槐树叶》后,想想课前准备,课堂组织过程,教学效果,颇有感慨。先说说这节课做得比较好的地方吧。
一、导入别致新颖,充分激发学生情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中,新课的导入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新课进行的开端,是教师谱写一首优美的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间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而在语文课堂上采取音乐导入的方式更有优势。俄国著名文学家托尔斯泰说:“音乐的魅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受的事有所感受,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使不可能的事变而为可能。”所以我设计了这样的方式:先播放歌曲《故乡的云》,师说:“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归来吧归来哟,不再四处漂泊。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在向我们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游子思乡)再引导学生回忆过去有关乡情的作品(如《静夜思》《乡愁》《泊船瓜洲》等)然后边让屏幕上播放图片边说:“是的,乡思一直都是文人骚客久唱不衰的主题,当离家万里的时候,一片枯黄的树叶,一幅旧画,一首老歌,这些再*常不过的事物,却很容易触动我们的思乡情怀。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同样表达思乡情感的现代诗《一片槐树叶》”如此导入,创设出与新课相适应的学习情景,既营造了良好课堂气氛,又能充分激发学生情感,进行审美熏陶,激起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重视诵读,让学生读中感悟诗歌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
阅读实践?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语文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通过有指导的读书活动,把课本的规范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同时全面提高学生自己的语文素质的过程。而且,本文是现代诗,语言朴素易懂,更适合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掌握。所以结合课文特点与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1.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适当介绍诗人及写作背景,鼓励学生挑战背诵.2、品读诗歌,体悟诗情。引导学生品词品句,进一步感悟诗歌情感。3、熟读诗歌,升华情感。 诗贵言情,阅读抒情诗的重点在于读懂诗中丰富的情感,并与之产生共鸣,而学生年龄小,阅历浅,处境顺,很难有“乡愁”这种生活体验,教师要帮助学生寻找挖掘这种感受,以使在学习中达到这种情感共鸣,考虑到农村中学住校生占绝大多数,所以这里我设计了让住校生寻找意象,表达想家的感情,以唤起学生的内心体验,升华情感。如此一来,整节课学生都在教师的启发诱导和激励下,自己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蕴含着的深深的情感。从课堂中学生的表现和课后与学生的交流反馈结果来看,教学效果是很不错。
三、师作下水文,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培养师生间的情感。
所谓“下水作文”,指的是“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出了题目,不光让学生做,自己也做,自己亲自尝尝‘梨子’的滋味,便于指导学生。”教师写下水文既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又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培养师生间的情感,在最后的写作训练里,考虑到本班的写作水*,我安排了两个主题:一个是课后练习里——诗人想要“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展开你的想象,具体描写诗人归故里的情景。二是想象诗人面对那一片槐树叶的外貌和神态,要体现诗人细微的情感变化,进行片段描写。很多学生选择了第二个主题的写作练习,于是我就“随波逐流”在黑板上写起同样主题的“片段作文”,“诗人正在翻阅一本尘封已久的诗集,翻着翻着,突然停了下来,眼睛睁大了——一片叶子从书里悄然滑落,他目不转睛地盯着这片槐树叶——薄薄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他小心翼翼地捡起,托在手中,仿佛擎着一个稀世珍宝,阳光透过窗子照在叶片上,也照射到诗人那爬上皱纹的额头和缕缕银丝,还有凝在眼中的满汪思乡泪,在那泪珠欲滴落的时刻,他仰起头,长长叹了口气,把那片槐树叶紧紧地贴在自己的心上。”
四、师进行示范背诵,感染学生。
对初中语文教学而言,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一个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7-9年级的阅读目标中规定,初中三年要求学生背诵优秀诗文80篇。所以优秀的作品我们都要求学生背诵,而对老师有没有要求呢?刚入行的那一年,上完课我说出背诵要求时,就有几个学生开玩笑地说:“老师,要我们背,你背过了吗?”当时我只能含糊应对。后来细想:要求学生背诵,自己却不背或背不过,学生怎么会信服我呢?如果我能够在课堂上流畅,富有感情地朗诵,那学生自然就会认为,背诵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且,“深入文本,读出自我”、“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教师背诵经典文本对提高教学设计质量和课堂教学效果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从那以后,凡是要求学生背诵的,我自己也要背诵,而且要比学生背得更好。《一片槐树叶》也不例外,当我拿着从校园树下捡来的枯黄的树叶,在《秘密花园》钢琴曲的背景音乐下,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学生的脸上都露出了钦佩的神色。
有成功,也有很多不足。印象最深的`就是“下水作文”,“实践出真知”说得真有道理,对于写作,我一直对学生强调在规定的时间完成,鼓励学生勤思考多动笔。而真正一写,才知道自己的写作能力也得好好地训练,在写下水文的时候,发现很多文字的表达都不够到位。满脑子的情感,下笔的时候老是找不到准确的语句表达,真可谓“眼高手低”。看来,要想做一个合格的“教练”,我自己也不能疏于练习。另外,我在课堂教学中的点拨语、评价语等语言设计,也必须好好斟酌,应该更有针对性。
我想,只有认真思考,发挥所长,发现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并加以改正,进步才会越来越大。
《一片树叶》教学反思3
一、本节课的成功所在。
1.能把《新课程》的新理念在课堂上得以充分的体现,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老师和学生是*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例如:在学生读课文时,学生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习,享受到成功的喜悦。班上有个叫王杰的同学下课说:“这样上课真有趣!”
2.课堂上我尽可能的把更多的时间归还给学生,把我提出的问题作为诱饵,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索,并给予适时的引导,协助学生归纳总结。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在教学中是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让学生自由地说,发现问题时让其他的同学帮忙,或者是师生一起解决。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大家的努力下一起学习新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4.组织有效的表演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去感悟、去体验、去认知。最后再引导学生从小椿树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给学生创设想象的空间,个人先体会,再组织全班表演、体验。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
二.本节课存在的不足。
我觉得要及时总结经验;失败了我们也要认真总结、虚心听取别人的建议,以便于弥补不足。
课堂上,学生发言的范围还是比较窄,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
在理解“目瞪口呆”的意思时,没有让学生理解到位。教师应该做适当的点拨。
《一片树叶》教学反思4
1、在文本解读方面:还是存在偏差,诗歌的创作过程和文本的呈现顺序是两个不同的过程,有时甚至是相反的两个过程,文本的解读不应该以创作的心理过程为准,这直接导致了文本的解读用了很大的力气再诗歌的第一节的解读上面,导致了课堂调控的把握不合理;也间接导致了在朗读示范的时候处理不好第一节的语气和语调,在诗歌的内在节奏的把握上出现问题,应该遵循的是文本的呈现顺序,遵循阅读的常态!
2、在备课的时候:对学生的学情把握不准、不够,因此,导致当学生出现迟迟不能深入到语言层面的时候不能很快地将学生的表现进行模式的归类,没有自觉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的意识;备课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不能很好地将语言和诗歌的情感主题结合在一起,不能把语言的问题统摄在对故国的思念之情的这个主题下,存在过于琐碎的问题设计,学生的思维因此也被割裂。
3、在课堂实施上:存在教师语言的指向性非常不明确的情况,例如对槐树叶的形态的把握、对槐树叶的寓意的概括等提问,语言是非常不规范的,指向性的不明确也直接导致了学生在回答和思考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误解和障碍。
4、在课堂实施上:存在对自己所要选择的教学内容出现了一种实践偏差的现象,这归结于在课堂的实施过程中,自己不能始终扣紧“语言”这一核心的教学内容,浪费的比较多的时间在朗读上(这也是课堂不能很灵活地进行调控的时候出现的一种不成熟的表现,当学生在自己的引导下不能很快把握语言的时候,企图通过读,通过语感去帮助学生感悟,实际效果很差!
5、在课堂实施上:因为有了上面存在的问题,于是课堂变成了学生迟迟不能进入赏读的情景和角色,教师拼命地拉着学生跑的表象,令人厌恶!这本来不是理念的落后造成的问题,但却变成了貌似理念的`落后这种根本性的问题!离自己最喜欢的课的感觉实在差太远!
《一片树叶》教学反思5
《一片槐树叶》是一首咏物抒情诗,写于1954年。当时诗人已远离大陆故土6年了,思乡之情与日俱增。也许一次偶然翻阅旧书,夹在书中的一片槐树叶赫然跳入眼帘,由此触动了诗人。他的感情掀起了波澜。于是作者借夹在书中的这一片槐树叶抒发了游子思乡之情。诗中浓郁的乡愁、拳拳爱国之情,对学生无疑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范本。上完《一片槐树叶》后,想想课前准备,课堂组织过程,教学效果,颇有感慨。先说说这节课做得比较好的地方吧。
一、导入别致新颖,充分激发学生情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中,新课的导入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新课进行的开端,是教师谱写一首优美的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间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而在语文课堂上采取音乐导入的方式更有优势。俄国著名文学家托尔斯泰说:“音乐的魅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受的事有所感受,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使不可能的事变而为可能。”所以我设计了这样的方式:先播放歌曲《故乡的云》,师说:“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归来吧归来哟,不再四处漂泊。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在向我们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游子思乡)再引导学生回忆过去有关乡情的作品(如《静夜思》《乡愁》《泊船瓜洲》等)然后边让屏幕上播放图片边说:“是的,乡思一直都是文人骚客久唱不衰的主题,当离家万里的时候,一片枯黄的树叶,一幅旧画,一首老歌,这些再*常不过的事物,却很容易触动我们的思乡情怀。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同样表达思乡情感的现代诗《一片槐树叶》”如此导入,创设出与新课相适应的学习情景,既营造了良好课堂气氛,又能充分激发学生情感,进行审美熏陶,激起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重视诵读,让学生读中感悟诗歌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
阅读实践?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语文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通过有指导的读书活动,把课本的规范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同时全面提高学生自己的语文素质的过程。而且,本文是现代诗,语言朴素易懂,更适合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掌握。所以结合课文特点与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1.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适当介绍诗人及写作背景,鼓励学生挑战背诵.2、品读诗歌,体悟诗情。引导学生品词品句,进一步感悟诗歌情感。3、熟读诗歌,升华情感。 诗贵言情,阅读抒情诗的重点在于读懂诗中丰富的情感,并与之产生共鸣,而学生年龄小,阅历浅,处境顺,很难有“乡愁”这种生活体验,教师要帮助学生寻找挖掘这种感受,以使在学习中达到这种情感共鸣,考虑到农村中学住校生占绝大多数,所以这里我设计了让住校生寻找意象,表达想家的感情,以唤起学生的内心体验,升华情感。如此一来,整节课学生都在教师的启发诱导和激励下,自己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蕴含着的深深的情感。从课堂中学生的表现和课后与学生的交流反馈结果来看,教学效果是很不错。
三、师作下水文,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培养师生间的情感。
所谓“下水作文”,指的是“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出了题目,不光让学生做,自己也做,自己亲自尝尝‘梨子’的滋味,便于指导学生。”教师写下水文既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又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培养师生间的情感,在最后的写作训练里,考虑到本班的写作水*,我安排了两个主题:一个是课后练习里——诗人想要“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展开你的想象,具体描写诗人归故里的情景。二是想象诗人面对那一片槐树叶的外貌和神态,要体现诗人细微的情感变化,进行片段描写。很多学生选择了第二个主题的写作练习,于是我就“随波逐流”在黑板上写起同样主题的“片段作文”,“诗人正在翻阅一本尘封已久的诗集,翻着翻着,突然停了下来,眼睛睁大了——一片叶子从书里悄然滑落,他目不转睛地盯着这片槐树叶——薄薄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他小心翼翼地捡起,托在手中,仿佛擎着一个稀世珍宝,阳光透过窗子照在叶片上,也照射到诗人那爬上皱纹的额头和缕缕银丝,还有凝在眼中的满汪思乡泪,在那泪珠欲滴落的时刻,他仰起头,长长叹了口气,把那片槐树叶紧紧地贴在自己的心上。”
四、师进行示范背诵,感染学生。
对初中语文教学而言,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一个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7-9年级的阅读目标中规定,初中三年要求学生背诵优秀诗文80篇。所以优秀的作品我们都要求学生背诵,而对老师有没有要求呢?刚入行的那一年,上完课我说出背诵要求时,就有几个学生开玩笑地说:“老师,要我们背,你背过了吗?”当时我只能含糊应对。后来细想:要求学生背诵,自己却不背或背不过,学生怎么会信服我呢?如果我能够在课堂上流畅,富有感情地朗诵,那学生自然就会认为,背诵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且,“深入文本,读出自我”、“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教师背诵经典文本对提高教学设计质量和课堂教学效果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从那以后,凡是要求学生背诵的,我自己也要背诵,而且要比学生背得更好。《一片槐树叶》也不例外,当我拿着从校园树下捡来的枯黄的树叶,在《秘密花园》钢琴曲的背景音乐下,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学生的脸上都露出了钦佩的神色。
有成功,也有很多不足。印象最深的就是“下水作文”,“实践出真知”说得真有道理,对于写作,我一直对学生强调在规定的时间完成,鼓励学生勤思考多动笔。而真正一写,才知道自己的写作能力也得好好地训练,在写下水文的时候,发现很多文字的表达都不够到位。满脑子的情感,下笔的时候老是找不到准确的语句表达,真可谓“眼高手低”。看来,要想做一个合格的“教练”,我自己也不能疏于练习。另外,我在课堂教学中的点拨语、评价语等语言设计,也必须好好斟酌,应该更有针对性。
我想,只有认真思考,发挥所长,发现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并加以改正,进步才会越来越大。
《一片树叶》教学反思6
《一片树叶》通过童话故事,要学生了解人类与树木之间共生共息的密切关系;明白应该爱护树木,“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在本课的教学实践中,王老师尝试着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始终贯彻以读为本,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鼓励学生质疑探究,形成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尊重信任,*等交流的人际关系,使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行使着提问的权利、选择的权利、创新的权利、体验成功的权利,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一、有效的情感体验,自然入情入境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王老师在入课后请同学们想象:如果你是一片树叶,故事刚开始的时候是什么心情,故事结束时又是什么心情?接下来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引得学生不由得笑出声来,看来是被老师的真感情打动了。然后,老师问:“小叶子们,谁愿意说说自己的心情?”一下子把学生引入了本文的情境之中,学生已经开始在体验着小椿树由“欢快着抖动”到“一片叶子也不剩了”伤心和无奈。在课中,老师称呼自由选择了课文角色的同学为“小黄牛”“小兔子”“小猴子”等,称他们的组是小动物们的家;问“各家的小动物”你们爱小椿树吗?请同学们用朗读来表现自己扮演的小动物真是在爱小椿树。通过教师引导:“小黄牛”要对大家说什么话和反问“小椿树爱你们吗?”学生发现了前所未有的观点思路,发现了对他来说是新的东西。到此时,学生理解课文的真正含义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得轻松、学得快活、学得主动、学得扎实。
二、有效的合作学习,自主结合小组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利于学生合作意识、合作技能的培养。以往的学习小组主要是由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差异指定的。王老师在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自己选择不同的角色,以小动物找家的方式当堂重新分组。尽管课上出现了短暂的混乱,但是这是有必要的混乱,学生真正行动起来,组建有自己目标的任务完成小组。在自己选择的学习小组里,小组成员都是“志同道合”的学习伙伴,在和谐融洽的气氛*同完成学习任务。在老师出示了明确的“学习项目”后,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自由讨论。读课文时,学生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习,享受到成功的喜悦。随后小组之间的汇报交流,更能吸引其他组同学的注意力。
王老师强调小组目标达成及小组总体成绩评估和奖励,给最快“找到家”的小组、写字姿势最标准的小组奖励花朵。当然在“小动物们”以朗读表现自己爱小椿树时,还可以加大奖励小组的力度。
三、有效的发散想象,自由议论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一般的课件都是老师备课时准备好的,授课时随教案一步步出示。而王老师的课件是开放性的课件。学生在读全文过程中发现问题后,不仅在书上作了标记,而且被王老师当时打字,把同学们的问题展示在课件中。学习接近尾声重新回顾这些问题,看看到底解决了没有。当小椿树叶子掉光以后,小家伙们又来到这个地方,会对小树说写什么?王老师激发学生的想象,先想一想,再小组合作把对课文的思考写在树叶上。这样既能强化正面教育,又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让学生自由地写,然后再读读,发现问题时让其他的同学帮忙,或者是师生一起解决。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大家的努力下一起创造新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在总结全课时老师说到“不要揪树叶,在植树的季节里也去植树”,我感觉“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没有点透。如能在同学们向小椿树道歉时,再引导学生近一步将“不好的事再小也不能做”的意思表达出来会更有深度。此外以电脑课件演示几个小动物摘下树叶,忽略了对“小心地摘”、“仔细地掐”、“捋下一片小椿树叶”等语言文字的品味。当然,这只是个人意见,提出来供各位专家、老师批评。
《一片树叶》教学反思7
语文教学不再仅仅是完成知识教学,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语文教学要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和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的热情,张扬自己的个性。在《一片树叶》这课的教学活动中,我注意了以下几方面:
1.把《新课程》的新理念在课堂上充分的体现,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老师和学生是*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例如:在学生读课文时,教师能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自己体验朗读,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让他们努力地把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读得精彩些,这样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他们就读得生动、投入,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特别浓。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习,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2.课堂上我尽可能的把更多的时间归还给学生,把我提出的问题作为诱饵,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索。让学生自由地说,发现问题时让其他的同学帮忙,或者教师给予适时的引导,协助学生归纳总结。课堂上学生一起学习新知,学习热情高涨,不但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应得到了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3.寓教于乐,注重语文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在本课教学中,我讲求趣味性,采用学生喜爱的方式,把游戏、比赛、表演融入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快乐识字,自读自悟,主动探究。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给他们创设想象的空间,个人先体会,再组织全班学生进行表演、体验,发展其想象能力,受到情感的熏陶。有效的表演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他们积极去感悟、去体验、去认知。最后再引导学生从小椿树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但本节课还存在着不足之处,比如说,课堂上,学生发言的范围还是比较窄,只有那几个优等生在发言,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在理解“目瞪口呆”的意思时,没有让学生理解到位,教师应该做适当的点拨。
《一片树叶》教学反思8
《一片树叶》通过童话故事,要学生了解人类与树木之间共生共息的密切关系;明白应该爱护树木,“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在本课的教学实践中,我尽量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始终贯彻以读为本,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鼓励学生质疑探究,形成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尊重信任,*等交流的人际关系,使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行使着提问的权利、选择的权利、创新的权利、体验成功的权利,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一、本节课努力做到的:
1、能把新课程理念在课堂上得以充分的体现,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老师和学生是*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例如:在学生读课文时,学生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习,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2、课堂上我尽可能的把更多的时间归还给学生,把我提出的问题作为诱饵,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索,并给予适时的引导,协助学生归纳总结。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师在教学中是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让学生自由地说,发现问题时让其他的同学帮忙,或者是师生一起解决。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大家的努力下一起学习新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4、 组织有效的表演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去感悟、去体验、去认知。最后再引导学生从小椿树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给学生创设想象的空间,个人先体会,再组织全班表演、体验。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
二.本节课存在的不足:
课堂上,学生发言的范围还是比较窄,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
在理解“目瞪口呆”的意思时,没有让学生理解到位。教师应该做适当的点拨。今后,我会努力克服不足之处。
《一片树叶》教学反思9
积极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始终处在积极学习的氛围里,在学习中成长,是这节课的成功之处。较好地体现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理念。
在本节课中,从情境导入,到自主识字,到合作读文,到指导书写,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渗透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理念。教师用多媒体画面,贴图、充满激情的话语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十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学习方式来学习,在“自主识字”中,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生字;在“合作读文”中,让每个小组选择喜欢的动物等。教师关注着每位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信地读和说,尽情地去体验,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积极愉快地参与学习。以“识字”、“读”为两条主线,落实到语文教学过程中。
课标中指出,低年级以识字教学为重点,本节课在处理学生识字“抖、椿、瞪、味”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记字想法,吸取别人的长处,使学生共同识字,共同品尝学习的欢乐。同时,学生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识以及交往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寓教于乐,在游戏与活动中识字,培养识字兴趣。本节课在巩固识字中穿插了“对对碰”的游戏和男女生读词比赛,避免了枯燥记忆,使学生产生浓厚的识字兴趣。
朗读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活动中将“读” 的练习贯穿在整个过程,每个层次的读都有不同的要求,在自主识字中读文要求把字音读准;巩固识字中读文要求是把字音读准,词语读连贯,句子读通顺,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感。为了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美,本课还设计了多种读的方法,如:听读课文,自由读、指名读、四人小组读、师生共同读、俩人同读等,这样的读落实到语文课的教学过程中,使整个课堂活跃起来。
本课有机地进行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了情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也有不足之处,就是在识字环节中,教师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学气氛显得比较沉闷,今后教师还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驾驭课堂的能力。
《一片树叶》教学反思10
一、本节课的成功所在
1、能把《新课程》的新理念在课堂上得以充分的体现,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老师和学生是*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例如:在学生读课文时,学生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习,享受到成功的喜悦。班上有个学生叫王杰的同学下课说:“这样上课真有趣!”
2.、课堂上我尽可能的把更多的时间归还给学生,把我提出的问题作为诱饵,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索,并给予适时的引导,协助学生归纳总结。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在教学中是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让学生自由地说,发现问题时让其他的同学帮忙,或者是师生一起解决。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大家的努力下一起学习新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的精神。
4.、组织有效的表演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去感悟、去体验、去认知。最后再引导学生从小椿树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给学生创设想象的空间,个人先体会,再组织全班表演、体验。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
二、本节课存在的不足
我觉得要及时总结经验;失败了我们也要认真总结、虚心听取别人的建议,以便于弥补不足。
1.、课堂上,学生发言的范围还是比较窄,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
2.、在理解“目瞪口呆”的意思时,没有让学生理解到位。教师应该做以适当的点拨。
《最后一片树叶》教学反思3篇(扩展2)
——《一片树叶》教学反思10篇
《一片树叶》教学反思1
《一片树叶》是一篇如诗如画,饱含哲理的散文,作者东山魁夷既是日本当代著名的散文作家,又是著名的风景画家。文中描写了圆山夜樱花的美景,从大自然的变化联想到生命的变化,联想到自己在战争中对死亡的体验,进而谈到风景画的创作主张,并通过一片树叶从春到秋的生命历程表现生命的珍贵 。文中既描绘了画的意境,渗透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又揭示了生死轮回的哲理。对于生活阅历不多的中学生来说,理解作者寄寓在这篇散文中的深刻内涵,是有一定难度的。对于这样的课文,教师往往习惯于讲解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康罗俊老师指导学生学习《一片树叶》,打破常规,并没有拘泥于自己如何去讲,而是在课前让学生动手去查找有关资料,通过了解作者的散文和风景画,"走近东山魁夷"。 在些基础上,又布置学生自读课文,并对课文的内容或表现方法提出疑问,进而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品味、讨论,深入理解课文的主旨,感悟作者对生命的理解。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参与的地位。教师教学的关注点,始终是学生的学习。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一片树叶》的教学,正体现了这种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一节成功的课,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寻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康罗俊老师从学生查找的资料中选择了东山魁夷的几篇散文,印发给学生阅读,这不仅增加了学生对阅读背景的了解,而且便于学生联系《一片树叶》的有关内容,进行比较、分析,理解作者风景画的创作主张,感悟作者通过大自然所表现的生命的真谛。经过这样的课前的自学,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了明显的深度,这些问题相对集中于对课文主旨的思考与探究。现代认知心理学将学生的认知水*分为三个层次:识记层次、理解层次和探究层次。从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看出,教师设计的学习策略将学生推到了探究性学习的层面。探究性学习,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高学习动机,形成了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如何,是评价教学的另一重要标准。学生学习的参与度,不仅表现在课堂上学生活动时间的多少和对教师提问的反映度上,同时还表现在学生学习的动机,学生感情投入的程度及合作学习的成效等诸多方面。 从学生的活动情况看,《一片树叶》的教学,始终以学生的阅读、品味、思考、讨论为主,学习的过程体现了师生的合作及学生之间的合作。学生查找的有关作者的丰富资料,对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便利,教师的点拨又促使学生深入思考。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课堂讨论、小组交流,学生逐渐加深了对课文内涵的理解,品尝到了感悟鉴赏的愉悦。从教师选择的教学策略看,教师十分注意把握学生学习的难点,巧妙地引导学生将学习的难点与作者的内心情感、画的情趣意境以及文章的主旨相沟通,在体验、探究中把握作品的主旨。
本节课的另一成功之处在于教师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展现了作者具有代表性的几幅风景画,将作者笔下所描绘的大自然的色彩和形象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 给学生以审美的享受,形成了一定的艺术氛围。 作者的风景画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与散文相通的内涵,使学生对《一片树叶》一文中作者关于大自然与生命的理解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一片树叶》教学反思2
《一片槐树叶》是一首咏物抒情诗,写于1954年。当时诗人已远离大陆故土6年了,思乡之情与日俱增。也许一次偶然翻阅旧书,夹在书中的一片槐树叶赫然跳入眼帘,由此触动了诗人。他的感情掀起了波澜。于是作者借夹在书中的这一片槐树叶抒发了游子思乡之情。诗中浓郁的乡愁、拳拳爱国之情,对学生无疑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范本。上完《一片槐树叶》后,想想课前准备,课堂组织过程,教学效果,颇有感慨。先说说这节课做得比较好的地方吧。
一、导入别致新颖,充分激发学生情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中,新课的导入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新课进行的开端,是教师谱写一首优美的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间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而在语文课堂上采取音乐导入的方式更有优势。俄国著名文学家托尔斯泰说:“音乐的魅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受的事有所感受,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使不可能的事变而为可能。”所以我设计了这样的方式:先播放歌曲《故乡的云》,师说:“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归来吧归来哟,不再四处漂泊。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在向我们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游子思乡)再引导学生回忆过去有关乡情的作品(如《静夜思》《乡愁》《泊船瓜洲》等)然后边让屏幕上播放图片边说:“是的,乡思一直都是文人骚客久唱不衰的主题,当离家万里的时候,一片枯黄的树叶,一幅旧画,一首老歌,这些再*常不过的事物,却很容易触动我们的思乡情怀。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同样表达思乡情感的现代诗《一片槐树叶》”如此导入,创设出与新课相适应的学习情景,既营造了良好课堂气氛,又能充分激发学生情感,进行审美熏陶,激起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重视诵读,让学生读中感悟诗歌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
阅读实践?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语文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通过有指导的读书活动,把课本的规范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同时全面提高学生自己的语文素质的过程。而且,本文是现代诗,语言朴素易懂,更适合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掌握。所以结合课文特点与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1.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适当介绍诗人及写作背景,鼓励学生挑战背诵.2、品读诗歌,体悟诗情。引导学生品词品句,进一步感悟诗歌情感。3、熟读诗歌,升华情感。 诗贵言情,阅读抒情诗的重点在于读懂诗中丰富的情感,并与之产生共鸣,而学生年龄小,阅历浅,处境顺,很难有“乡愁”这种生活体验,教师要帮助学生寻找挖掘这种感受,以使在学习中达到这种情感共鸣,考虑到农村中学住校生占绝大多数,所以这里我设计了让住校生寻找意象,表达想家的感情,以唤起学生的内心体验,升华情感。如此一来,整节课学生都在教师的启发诱导和激励下,自己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蕴含着的深深的情感。从课堂中学生的表现和课后与学生的交流反馈结果来看,教学效果是很不错。
三、师作下水文,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培养师生间的情感。
所谓“下水作文”,指的是“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出了题目,不光让学生做,自己也做,自己亲自尝尝‘梨子’的滋味,便于指导学生。”教师写下水文既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又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培养师生间的情感,在最后的写作训练里,考虑到本班的写作水*,我安排了两个主题:一个是课后练习里——诗人想要“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展开你的想象,具体描写诗人归故里的情景。二是想象诗人面对那一片槐树叶的外貌和神态,要体现诗人细微的情感变化,进行片段描写。很多学生选择了第二个主题的写作练习,于是我就“随波逐流”在黑板上写起同样主题的“片段作文”,“诗人正在翻阅一本尘封已久的诗集,翻着翻着,突然停了下来,眼睛睁大了——一片叶子从书里悄然滑落,他目不转睛地盯着这片槐树叶——薄薄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他小心翼翼地捡起,托在手中,仿佛擎着一个稀世珍宝,阳光透过窗子照在叶片上,也照射到诗人那爬上皱纹的额头和缕缕银丝,还有凝在眼中的满汪思乡泪,在那泪珠欲滴落的时刻,他仰起头,长长叹了口气,把那片槐树叶紧紧地贴在自己的心上。”
四、师进行示范背诵,感染学生。
对初中语文教学而言,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一个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7-9年级的阅读目标中规定,初中三年要求学生背诵优秀诗文80篇。所以优秀的作品我们都要求学生背诵,而对老师有没有要求呢?刚入行的那一年,上完课我说出背诵要求时,就有几个学生开玩笑地说:“老师,要我们背,你背过了吗?”当时我只能含糊应对。后来细想:要求学生背诵,自己却不背或背不过,学生怎么会信服我呢?如果我能够在课堂上流畅,富有感情地朗诵,那学生自然就会认为,背诵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且,“深入文本,读出自我”、“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教师背诵经典文本对提高教学设计质量和课堂教学效果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从那以后,凡是要求学生背诵的,我自己也要背诵,而且要比学生背得更好。《一片槐树叶》也不例外,当我拿着从校园树下捡来的枯黄的树叶,在《秘密花园》钢琴曲的背景音乐下,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学生的脸上都露出了钦佩的神色。
有成功,也有很多不足。印象最深的就是“下水作文”,“实践出真知”说得真有道理,对于写作,我一直对学生强调在规定的时间完成,鼓励学生勤思考多动笔。而真正一写,才知道自己的写作能力也得好好地训练,在写下水文的时候,发现很多文字的表达都不够到位。满脑子的情感,下笔的时候老是找不到准确的语句表达,真可谓“眼高手低”。看来,要想做一个合格的“教练”,我自己也不能疏于练习。 另外,我在课堂教学中的点拨语、评价语等语言设计,也必须好好斟酌,应该更有针对性。
我想,只有认真思考,发挥所长,发现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并加以改正,进步才会越来越大。
《一片树叶》教学反思3
《一片树叶》通过童话故事,要学生了解人类与树木之间共生共息的密切关系;明白应该爱护树木,“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在本课的教学实践中,王老师尝试着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始终贯彻以读为本,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鼓励学生质疑探究,形成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尊重信任,*等交流的人际关系,使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行使着提问的权利、选择的权利、创新的权利、体验成功的权利,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一、 有效的情感体验,自然入情入境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王老师在入课后请同学们想象:如果你是一片树叶,故事刚开始的时候是什么心情,故事结束时又是什么心情?接下来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引得学生不由得笑出声来,看来是被老师的真感情打动了。然后,老师问:“小叶子们,谁愿意说说自己的心情?”一下子把学生引入了本文的情境之中,学生已经开始在体验着小椿树由“欢快着抖动”到“一片叶子也不剩了”伤心和无奈。
在课中,老师称呼自由选择了课文角色的同学为“小黄牛”“小兔子”“小猴子”等,称他们的组是小动物们的家;问“各家的小动物”你们爱小椿树吗?请同学们用朗读来表现自己扮演的小动物真是在爱小椿树。通过教师引导:“小黄牛”要对大家说什么话和反问“小椿树爱你们吗?”学生发现了前所未有的观点思路,发现了对他来说是新的东西。到此时,学生理解课文的真正含义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得轻松、学得快活、学得主动、学得扎实。
二、 有效的合作学习,自主结合小组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利于学生合作意识、合作技能的培养。
以往的学习小组主要是由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差异指定的。王老师在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自己选择不同的角色,以小动物找家的方式当堂重新分组。尽管课上出现了短暂的混乱,但是这是有必要的混乱,学生真正行动起来,组建有自己目标的任务完成小组。在自己选择的学习小组里,小组成员都是“志同道合”的学习伙伴,在和谐融洽的气氛*同完成学习任务。在老师出示了明确的“学习项目”后,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自由讨论。读课文时,学生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习,享受到成功的喜悦。随后小组之间的汇报交流,更能吸引其他组同学的注意力。
王老师强调小组目标达成及小组总体成绩评估和奖励,给最快“找到家”的小组、写字姿势最标准的小组奖励花朵。当然在“小动物们”以朗读表现自己爱小椿树时,还可以加大奖励小组的力度。
三、 有效的发散想象,自由议论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一般的课件都是老师备课时准备好的,授课时随教案一步步出示。而王老师的课件是开放性的课件。学生在读全文过程中发现问题后,不仅在书上作了标记,而且被王老师当时打字,把同学们的问题展示在课件中。学习接近尾声重新回顾这些问题,看看到底解决了没有。
当小椿树叶子掉光以后,小家伙们又来到这个地方,会对小树说写什么?王老师激发学生的想象,先想一想,再小组合作把对课文的思考写在树叶上。这样既能强化正面教育,又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让学生自由地写,然后再读读,发现问题时让其他的同学帮忙,或者是师生一起解决。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大家的努力下一起创造新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在总结全课时老师说到“不要揪树叶,在植树的季节里也去植树”,我感觉“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没有点透。如能在同学们向小椿树道歉时,再引导学生近一步将“不好的事再小也不能做”的意思表达出来会更有深度。此外以电脑课件演示几个小动物摘下树叶,忽略了对“小心地摘”、“仔细地掐”、“捋下一片小椿树叶”等语言文字的品味。当然,这只是个人意见,提出来供各位专家、老师批评。
《一片树叶》教学反思4
1、在文本解读方面:还是存在偏差,诗歌的创作过程和文本的呈现顺序是两个不同的过程,有时甚至是相反的两个过程,文本的解读不应该以创作的心理过程为准,这直接导致了文本的解读用了很大的力气再诗歌的第一节的解读上面,导致了课堂调控的把握不合理;也间接导致了在朗读示范的时候处理不好第一节的语气和语调,在诗歌的内在节奏的把握上出现问题,应该遵循的是文本的呈现顺序,遵循阅读的常态!
2、在备课的时候:对学生的学情把握不准、不够,因此,导致当学生出现迟迟不能深入到语言层面的时候不能很快地将学生的表现进行模式的归类,没有自觉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的意识;备课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不能很好地将语言和诗歌的情感主题结合在一起,不能把语言的问题统摄在对故国的思念之情的这个主题下,存在过于琐碎的问题设计,学生的思维因此也被割裂。
3、在课堂实施上:存在教师语言的指向性非常不明确的情况,例如对槐树叶的形态的把握、对槐树叶的寓意的概括等提问,语言是非常不规范的,指向性的不明确也直接导致了学生在回答和思考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误解和障碍。
4、在课堂实施上:存在对自己所要选择的教学内容出现了一种实践偏差的现象,这归结于在课堂的实施过程中,自己不能始终扣紧“语言”这一核心的教学内容,浪费的比较多的时间在朗读上(这也是课堂不能很灵活地进行调控的时候出现的一种不成熟的表现,当学生在自己的引导下不能很快把握语言的时候,企图通过读,通过语感去帮助学生感悟,实际效果很差!
5、在课堂实施上:因为有了上面存在的问题,于是课堂变成了学生迟迟不能进入赏读的情景和角色,教师拼命地拉着学生跑的表象,令人厌恶!这本来不是理念的落后造成的问题,但却变成了貌似理念的`落后这种根本性的问题!离自己最喜欢的课的感觉实在差太远!
《一片树叶》教学反思5
1、在文本解读方面:还是存在偏差,诗歌的创作过程和文本的呈现顺序是两个不同的过程,有时甚至是相反的两个过程,文本的解读不应该以创作的心理过程为准,这直接导致了文本的解读用了很大的力气再诗歌的第一节的解读上面,导致了课堂调控的把握不合理;也间接导致了在朗读示范的时候处理不好第一节的语气和语调,在诗歌的内在节奏的把握上出现问题,应该遵循的是文本的呈现顺序,遵循阅读的常态!
2、在备课的时候:对学生的学情把握不准、不够,因此,导致当学生出现迟迟不能深入到语言层面的时候不能很快地将学生的表现进行模式的归类,没有自觉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的意识;备课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不能很好地将语言和诗歌的情感主题结合在一起,不能把语言的问题统摄在对故国的思念之情的这个主题下,存在过于琐碎的问题设计,学生的思维因此也被割裂。
3、在课堂实施上:存在教师语言的指向性非常不明确的情况,例如对槐树叶的形态的把握、对槐树叶的寓意的概括等提问,语言是非常不规范的,指向性的不明确也直接导致了学生在回答和思考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误解和障碍。
4、在课堂实施上:存在对自己所要选择的教学内容出现了一种实践偏差的现象,这归结于在课堂的实施过程中,自己不能始终扣紧“语言”这一核心的教学内容,浪费的比较多的时间在朗读上(这也是课堂不能很灵活地进行调控的时候出现的一种不成熟的表现,当学生在自己的引导下不能很快把握语言的时候,企图通过读,通过语感去帮助学生感悟,实际效果很差!
5、在课堂实施上:因为有了上面存在的问题,于是课堂变成了学生迟迟不能进入赏读的情景和角色,教师拼命地拉着学生跑的表象,令人厌恶!这本来不是理念的落后造成的问题,但却变成了貌似理念的落后这种根本性的问题!离自己最喜欢的课的感觉实在差太远!
《一片树叶》教学反思6
比较满意自己设计的导课与结尾布置作业:以小诗开头,引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提高孩子们环保的自觉性;以小诗布置作业结尾,既结合课文内容,深化了知识,又前后呼应,体现了本课教学的完整性。还比较满意自己设计的活动教具,美观、实用、有趣、帮助孩子们很好地理解课文:当满树的绿叶被喜欢小椿树的小动物们一片片摘下后,小椿树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与树枝了,孩子们理解课文内容便不难了;当“小动物”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纷纷将小树叶再“还回”小椿树身上时,树叶上的生字朋友纷纷向小朋友们招手,孩子们既感到新鲜有趣,又积极认读生字,效果较好。但在教学是有两点疏忽了:
一、在请学生评、讲之前,如果先整体地轮读一遍课文,效果会更好,小评委也不要太多;
二、在第四环节,回味生字时,如果时间不够,不要再找小老师上前讲讲怎样记住的生字,既保证了下课时间,整节课也照样完美。
《一片树叶》教学反思7
康罗俊老师执教的《一片树叶》一课,成功之处在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的自主参与和合作探究, 解决阅读中的问题,领会作品的内涵,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和指导学生探究学习的策略。
《一片树叶》是一篇如诗如画,饱含哲理的散文,作者东山魁夷既是日本当代著名的散文作家,又是著名的风景画家。文中描写了圆山夜樱花的美景,从大自然的变化联想到生命的变化,联想到自己在战争中对死亡的体验,进而谈到风景画的创作主张,并通过一片树叶从春到秋的生命历程表现生命的珍贵 。文中既描绘了画的意境,渗透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又揭示了生死轮回的哲理。对于生活阅历不多的中学生来说,理解作者寄寓在这篇散文中的深刻内涵,是有一定难度的。对于这样的课文,教师往往习惯于讲解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康罗俊老师指导学生学习《一片树叶》,打破常规,并没有拘泥于自己如何去讲,而是在课前让学生动手去查找有关资料,通过了解作者的散文和风景画,"走近东山魁夷"。 在些基础上,又布置学生自读课文,并对课文的内容或表现方法提出疑问,进而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品味、讨论,深入理解课文的主旨,感悟作者对生命的理解。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参与的地位。教师教学的关注点,始终是学生的学习。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一片树叶》的教学,正体现了这种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一节成功的课,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寻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康罗俊老师从学生查找的资料中选择了东山魁夷的几篇散文,印发给学生阅读,这不仅增加了学生对阅读背景的了解,而且便于学生联系《一片树叶》的有关内容,进行比较、分析,理解作者风景画的创作主张,感悟作者通过大自然所表现的生命的真谛。经过这样的课前的自学,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了明显的深度,这些问题相对集中于对课文主旨的思考与探究。现代认知心理学将学生的认知水*分为三个层次:识记层次、理解层次和探究层次。从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看出,教师设计的学习策略将学生推到了探究性学习的层面。探究性学习,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高学习动机,形成了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如何,是评价教学的另一重要标准。学生学习的参与度,不仅表现在课堂上学生活动时间的多少和对教师提问的反映度上,同时还表现在学生学习的动机,学生感情投入的程度及合作学习的成效等诸多方面。 从学生的活动情况看,《一片树叶》的教学,始终以学生的阅读、品味、思考、讨论为主,学习的过程体现了师生的合作及学生之间的合作。学生查找的有关作者的丰富资料,对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便利,教师的点拨又促使学生深入思考。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课堂讨论、小组交流,学生逐渐加深了对课文内涵的理解,品尝到了感悟鉴赏的愉悦。从教师选择的教学策略看,教师十分注意把握学生学习的难点,巧妙地引导学生将学习的难点与作者的内心情感、画的情趣意境以及文章的主旨相沟通,在体验、探究中把握作品的主旨。
本节课的另一成功之处在于教师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展现了作者具有代表性的几幅风景画,将作者笔下所描绘的大自然的`色彩和形象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 给学生以审美的享受,形成了一定的艺术氛围。 作者的风景画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与散文相通的内涵,使学生对《一片树叶》一文中作者关于大自然与生命的理解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一片树叶》教学反思8
《最后一片树叶》是让我比较头疼的一篇课文。本课以一片树叶和小鸟对话的形式,写出了树上最后一片树叶由不快乐到快乐的情绪变化,运用拟人手法巧妙地向学生渗透了关于落叶的自然常识。 以前,凑巧在一次集体教学活动中听过一位老师就本课所做的公开课。当时,她试图在教学中,让学生理解自然界新老交替、循环不息的道理。但是学生年龄太小,理解这个道理是非常困难的。如今,同样的问题也摆在了我的面前,该怎样处理呢?
为此,我反复研读了教参。当我看到“教学建议”中,反复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树叶的心情变化时,我忽然想到:为什么一定要让二年级的学生理解这么深奥的自然规律呢?为什么让学生关注树叶和小鸟在面对同一件事情的不同态度呢?为什么不能通过此文,看到可爱的小鸟身上那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呢?当我看到课后习题的设置:“你在什么地方找到过快乐?让大家和你一起分享吧!”这时,我更加肯定了自己的想法。
教学时,我便依照自己的想法设置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学习小鸟,能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发现生活中的快乐。重新设置了教学目标,操作起来也就容易多了。
同时,在教学中发现教参上的一个小问题:“一场秋风”中的“场”,在课文中的注音是三声“chǎng”,而“教学建议”中的注音是二声“cháng”,通过查字典,我看到在二声里有一项解释为“量词”,并举例“一场电影”等,与文中的词组形式基本一致,由此,我判断此处应为二声,不知是否有误,敬请各位同仁指教。
《一片树叶》教学反思9
《一片树叶》是第四单元中的一篇主体课文,我上的是第二课时,这篇课文写的是一群小动物和一棵小椿树的故事,小动物们都喜欢小黄牛栽的小椿树,也都认识到小椿树将使他们的生活更美好,但最后还是一片叶子也不剩了,可见问题不是出在不懂道理上,而是出在每个人不能自律上,他们懂得道理却原谅了自己的不良行为,是认识和行为的不统一。本文以童话形式说理,在浅显中见深刻,无论对大人,还是孩子的教育意义都很大。
我课程设计的主线是:课程以开始一棵嫩绿的小椿树和结尾一棵光秃秃的小椿树做对比,小椿树的对比,小黄牛心情的对比,体会小动物喜欢小树的心情,引导多种方式的朗读,抓住关键词把每个小动物的心里和行为进行对比、比较。最后出示光秃秃的小椿树的画面,引发学生的深思,悟出道理,虽然犯的是小错误却造成严重的后果。在孩子们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
《一片树叶》这一课的教学活动中,我注意了一下几方面:
1、在课堂上打破原有的教育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例如:在学生读课文时,老师能尊重学生的个性。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习,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2、课堂上我尽可能的把更多的时间归还给学生,把我提出的问题作为诱饵,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索。让学生自由地说,发现问题让其他同学帮助,或者教师给予适时的引导,协助学生归纳总结。
3、寓教于乐,注重语文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在本课教学中,我讲求趣味性,采用学生喜爱的方式,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给他们创设想象空间,个人先体会,再进行表演,受到情感熏陶。有效的表演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他们积极去感悟、去体验、去认知。最后再引导学生从小椿树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4、本节课存在不足之处,比如:在课堂上,学生的发言范围还是比较窄,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
《一片树叶》教学反思10
《最后一片树叶》一课,以一片树叶和一只鸟儿对话的形式,写出了树上最后一片树叶由不快乐到快乐的情绪变化,运用拟人的手法巧妙地向小读者渗透了关于落叶的自然知识。
教学本课课文我以落叶的心情变化为主线,组织教学。首先让学生整体把握最后一片树叶由不快乐到快乐的心情变化,再引导学生说一说不快乐和变得快乐的原因,然后让学生找一找、画一画表现这种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最后一片叶子当时的心境,有感情地读一读。我是这样设计的,也是这样做的,感觉效果不错。
这一单元是以“认识自然”为文化主题的,使学生懂得树木的生长规律是本课的重点之一,因而鸟儿与最后一片树叶的第三次对话中的鸟儿的话应引导学生重点理解,由于不能使用多媒体课件,所以这就需要教师设计直观而形象的板书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课前我设计了好几种板书样式都觉得不满意,只得带着遗憾走进课堂。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课堂上,我竟然突发灵感,很成功地完成了我课前绞尽脑汁也没有设计好的板书。事后想一想,是课堂上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一次次入情入境的对话启发了我的灵感。《最后一片树叶》教学反思 - 放飞心情 - 放飞心情
《最后一片树叶》教学反思3篇(扩展3)
——《最后一片树叶》教学设计3篇
《最后一片树叶》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写好田字格里的8个生字。
2、了解“叹息、发愁、出神、罢了”等词语的意思。
3、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培养阅读自然常识类文章的兴趣。
5、续编故事,发展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一年有四个季节:春、夏、秋、冬。老师最喜欢秋天啦。你们知道秋天的大自然有哪些变化吗?
生:秋天天气凉了。……
生:树叶慢慢变黄了,都落了。
师:秋天,树叶慢慢地变黄,一片片离开了树妈 妈。翻开书,117页,你们看,这大树上只有最后的一片树叶了。一只小鸟飞过来,和它说起了悄悄话,他们到底在说什么?今天我们继续学23 《最后一片树叶》。举起小手和我一起来写课题(板书课题,生齐读:最后一片树叶。)
二、温习旧知,回忆课文。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认识了生字。现在,谁来做小老师,带着同学们温习一下。(2位同学做老师)
师:这两位小老师还真有模有样,让我们为他们鼓掌!
师:下面,我们把这些生字送回家,自己读读课文。可以小声读,也可以默读。你可以试着把手指拿开,不指读
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举手的人少,引导:当树上只剩下这一片树叶时,它的心情怎么样?它最后离开树妈 妈时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
生1:树叶不开心,因为它在叹息。
生2:我还知道因为它知道自己快要死了所以不快乐。(师板书:不快乐)
生3:离开时,他快乐的跳起了舞。……
师:相机板书:不快乐 快乐
……
三、默读品析,理解词语。
师:最后一片树叶开始不快乐,后来变得快乐了。那课文那些地方能反映树叶的心情呢?仔细找一找,一会儿读给大家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勾画。)
生1:我找到了树叶不快乐的句子。树叶说:“你很快乐,我可不快乐,我快要死了。”我们要是知道自己快死了也一定会很伤心、害怕。
师:是啊,一个快要死的人怎么会开心呢?这句话应该怎样读?
生读。还不够伤心,再读一读。(学生个别读后,全班齐读。)
生2:我找到的也是树叶不快乐的句子。树叶说:“不是掉在地上烂掉了吗?” 它以为自己要烂掉了,也会很伤心,快乐不起来了。
师:是啊,知道自己快要烂掉了,当然很伤心。谁再读读?生读。
生3:它听到树叶正在叹息,就问:“你发什么愁?……”树叶在叹息,就说明它不快乐。
师:树叶为什么叹息?为什么发愁?
生:它以为自己快死了,心里难过就会叹息、发愁。
师:(板书:叹息、发愁)说得好!现在,我们观察这两个词,你看出了什么?生:它们和心理活动有关,所以“息”和“愁”都是心字底儿。
生:“愁”字还可以这样记:一到秋天心底就发“愁”。
生:心里难过发出的声音就是“叹息”。所以“叹”是口字旁,“息”是心字底儿。
师:在生活中,你们什么时候会发愁、叹息呢?
生:考试没考好会发愁、叹息。
生:忘写作业了,老师又要检查。
师:想着你的那些愁事儿,一起来叹息一声。(师生共同叹息一声。有的还紧锁眉头。)
师:大家找到了树叶的不快乐,谁找到了它变得快乐的句子?
生1:“是吗?”树叶听得出了神。它都出了神,一定是相信了小鸟的话,知道自己不会死了,我想它一定就会开心了!
师:当一个以为自己要死去的"人,知道自己不会死了,该有多开心呀!再来读读这句话。
师:两位同学读的不同,让我们感到树叶的心情也就不同。
生:第一个同学读出了树叶的惊喜,第二位同学读的,听起来好像树叶有点怀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师:你体会得好极了!给老师一个机会读给大家听好吗?(师两种语气范读,学生体会。)大家再来用不同的语气读一读,体会树叶当时的心情。(学生练读、指名读。)
生2:我从“啊!一场……快乐了。”也看出树叶变得快乐了。
师:树叶把离开树妈 妈当成捉迷藏游戏了,能不开心吗?找得真好!
师:小鸟是怎么让树叶的心情一下子变好了呢?
生:自由回答
师:是啊,小鸟在蓝天上飞翔,秋天,它看到树叶慢慢变黄,一片一片都落了;春天树叶又都长出来,而且又嫩又绿。它把看到的告诉了树叶。所以树叶变得快乐了。
师:这是多么热情的小鸟啊!它帮树叶排解了忧愁。谁想做这只热情的小鸟,读读第 自然段?(生范读、众生齐读。)
四、融入文本,情感升华。
师:我们真要感谢这只快乐而又热情的小鸟,是它为树叶找到了快乐。现在我们来做个画表情游戏:同学们仔细观察课文前后两幅插图,为这片树叶画上不同的表情吧!(贴画:在“不快乐”和“快乐”下各贴一片树叶。)(一生上台分别画上了哭脸与笑脸,其他人在书上画。)
师:我看不到大家画的表情,就请大家把表情做给我们看好吗?(全班同学做“难过”与“开心”状。)
师:大家喜欢这个故事吗?现在我们分角色朗读课文。谁来做那只快乐、热情的小鸟?(举手,站起)谁愿意做最后一片树叶?(举手)谁来读旁白?老师也想读,把这个机会让给老师好吗?(师生分角色共同读文。)你们感觉这节课的朗读小明星给谁呢?
五、拓展延伸,续编故事。
同学们,这片叶子和它的兄弟姐妹变成了肥料,藏在树妈 妈的怀抱里,终于躲过了寒冷的冬天。第二年春天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下课了编一段故事吧?
板书设计: 23最后一片树叶
不快乐———— 快乐
《最后一片树叶》教学反思3篇(扩展4)
——《一片树叶》教学设计5篇
《一片树叶》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
1.认读16个生字,规范地书写9个生字。
2.通过朗读课文使学生明白应该怎样爱护树木,懂得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
3.表演课文,续编故事。
教学过程 :
一、引趣激情
1.学生看图,听故事,你听懂了什么?
2.指名说,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和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交朋友。
注意:读准字音,标出自然顺序。
2.检查生词。
3.练读课文
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大意,解决生字困难的基础上,让他们分小组来接读课文,尽量做到正确、流利。
三、合作释疑
1.读文质疑
默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地方,用小句号标出来。
2.合作探究
四我小组探讨交流问题。
3.汇报交流
①老师适时提问:小免子、小猴、小熊喜爱小椿树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小椿树为什么还是被他们搞得一片叶子也不剩了?
②指导朗读
③根据学生回答得出结论:他们的认识与行动不统一。从而明白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
四、赛读课文,表演课文
1.分小组,分角色练习朗读;
2.两轮比赛、评议;
3.小组练习表演,启发学生看图想像每个小动物想了什么?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小椿树会想什么?怎样痛苦?
4.两组表演,评议。
五、续编故事,深化认识
1.思考:小动物回来看见小椿树一片叶子也不剩了会说什么?想什么做什么?
2.学生自己想像,组织语言;
3指导交流。
《一片树叶》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读16个生字,规范地书写9个生字。
2、通过朗读课文使学生明白应该怎样爱护树木,懂得“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
3、表演课文,续编故事。
教学过程:
一、引趣激情
1、学生看图,听故事,你听懂了什么?
2、指名说,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和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交朋友。
注意:读准字音,标出自然顺序。
2、检查生词。
3、练读课文
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大意,解决生字困难的基础上,让他们分小组来接读课文,尽量做到正确、流利。
三、合作释疑
1、读文质疑
默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地方,用小句号标出来。
2、合作探究
四我小组探讨交流问题。
3、汇报交流
①老师适时提问:小免子、小猴、小熊喜爱小椿树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小椿树为什么还是被他们搞得“一片叶子也不剩了”?
②指导朗读
③根据学生回答得出结论:他们的认识与行动不统一。从而明白“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
四、赛读课文,表演课文
1、分小组,分角色练习朗读;
2、两轮比赛、评议;
3、小组练习表演,启发学生看图想像每个小动物想了什么?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小椿树会想什么?怎样痛苦?
4、两组表演,评议。
五、续编故事,深化认识
1、思考:小动物回来看见小椿树一片叶子也不剩了会说什么?想什么做什么?
2、学生自己想像,组织语言;
3指导交流。
《一片树叶》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复习课文生字,会写“表演”两个字。
2、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积累并学着运用课文中优美的语句。
3、通过学习课文,懂得应该怎样保护树木,明白“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
教学内容:
《一片树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篇主体课文
教学重、难点:掌握老师教授的学习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
1、激趣导入,引发兴趣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精读课文,体验感情
4、自编自演,深入理解
5、拓展思维,总结升华
6、课外小练笔
教学方法:
课文语句优美,用词丰富。描写小兔子、小猴、小熊的三个段落在语言的表达形式上很相似,所以教学上我对这三段采取了教---扶---放的教学方法。语文教学重在教学生学语言、用语言上,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教学“小山羊和小猪也走过”这一段落时,我引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想象它们看到小椿树后会怎么说,又会怎么摘树叶的,为了丰富学生的词汇,说话练习时,我鼓励学生尽量用不同的词语去表达同一意思。
教学设计理念:
1、以“读”为本,教学本文,我采用多种方式(有做动作读、同桌合作读、齐读、个别读等)让学生充分读文,通过读理解课文内容,强化学生内心体验,培养语感,积累语言。
2、立足学生发展。无论是课堂内的几次说话练习(第一次说话练习:小山羊、小猪看到小椿树会怎么说,又会怎么摘树叶呢?第二次:小动物们看到光秃秃的小椿树会说什么?)还是课外练笔(模仿书上的句式写写小山羊、小猪看到小椿树怎么说的和怎么做的)都是为了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精神都能得到有效发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朗读中感悟,做一个保护树木的孩子。
教学准备:cai课件 、纸剪的椿树、生字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发兴趣: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片树叶》这篇课文。(板书课题,学生一边书空,一边读。随机出示课题)。
过渡语:在学课文之前,老师想先看看同学们和生字宝宝做成好朋友了吗?
2、用生字卡开火车认读上节课所学生字、词语。
现在老师知道同学们已经和生字宝宝做成好朋友了,让我们把它们送回家,好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同学们生字认得这么好,肯定能把课文读好,课文到底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让我们听听看看就知道了。打开cai课件
1、学生欣赏课文动画并听课文录音朗读。
2、交流。
师:故事中主要写了哪些小动物?
生 :小黄牛、小兔、小猴、小熊 老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小黄牛、小兔、小猴、小熊。
三、精读课文,体验感情:
这些小动物都都非常可爱,它们都做了什么?让我们先看看小黄牛吧!
小黄牛
1.请一名学生。其他学生思考:小黄牛做了什么?
2.反馈。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贴出自己剪的椿树图。
3.课件介绍椿树是一种怎样的植物,并欣赏椿树图片。(通过介绍拉进学生与课文的距离,让学生熟悉椿树,从而产生学习兴趣)
4.师:书上是怎样描写小椿树的,请小朋友拿出笔用“----”画出来?
5.指导读描写小椿树的语句,读出小椿树的可爱,为后面体验小椿树变得光秃秃而难过打下伏笔。
过渡语:看着这棵漂亮的小椿树,小兔子,小猴、小熊他们会说些什么?我们先看看小兔的。
小兔子(教方法)
1.指名学生读小兔子段。
2.评一评他读得怎样。(引导学生先说优点,再说缺点,说缺点时可说:向你提点小建议。这样更容易让人接受。潜移默化中向学生灌输一点做人的道理。)
3.相机学习感叹句,理解课文,指导感情朗读。
(1)师:哪个词告诉你小兔子是怎么说这句话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赞叹
(2)师:谁能给“赞叹”换个词,而表达的意思不变呢?(连连称攒、赞叹不已… …)
(3) 师:从“赞叹”这个词可以知道赞美小椿树并喜爱它。用你的读来告诉老师你喜欢小椿树,并赞美它,好吗?
(4) 指导学生朗读。老师可以这样导言:其实,老师刚才还发现了这个小兔子在读:“哟,一棵多么漂亮的小树!”是笑着读的,它特高兴①指名2、3名学生读。 ②全班齐读。 ③边做动作边读。
小猴(采用扶的方法)
1.老师导言:刚才学小兔时,我们是先找“赞叹”这个词,因为这个词告诉了我们小兔是怎么说的,然后从这个词中来体会小兔说这句话的心情。再通过朗读来表现这种心情。那小猴的话我们也可以这样学。
(1) 小组内自由练读。找找哪个词告诉了你小猴是怎么说这句话的?
(2)学生反馈,理解“欢呼”这个词。孩子们,你们想想看,什么时候我们会欢呼呢?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什么情况下会“欢呼”,让学生从切身体会到理解“欢呼”是因为心中喜悦而抑制不住自己的声音。
(3)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师读:小猴子一发现小树苗,便欢呼起来:“多么秀丽的… … 我要做攀登技巧表演。”板书:“表演”(这是本课的两个生字)
(4)学习 “表演”这俩字,并写一写。
①仔细看看这两个字哪里容易写错呢?通过分析提醒学生“表”字最后是先撇后捺,“演”字右边的中间是“由”而不是“田”。
②和学生一起回忆写字时候的正确姿势。
③指导学生观察俩个字在田字格中正确位置。老师范写,边范写边讲解写这个字须注意的地方。学生仔细观察老师的书写。
④学生练习,老师巡视,提醒学生写字要一丝不苟。
⑤师生共评。
小熊(采用放的方法)
1.老师导言:小熊的话就照刚才的方法,你们和同桌合作学一学。记住先找“怎么”说的词,再用读表现出小熊的心情。
2.同桌合作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3.反馈交流。
(1) 指名一对同桌来汇报。找到了哪些词?怎么用读来表现?
在此过程中指导学生学学小熊“砸嘴”的动作,指导学生读出小熊对小椿树的喜爱之情。
为了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师生可以一起做动作合作读。
四、自编自演,深入理解:
1.师:三只小动物都喜爱小树,但都取了一片树叶,书上是用哪些词来写他们取树叶的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摘 掐 捋《
2.老师知道同学们不仅想象力丰富,而且还具有很强的表演才能,就请同学们当小演员, 谁能到前面演,其它同学当小观众。找三个同学来扮演这三个小动物怎么摘树叶的。我们全班来帮他们读句子。(简单评议,强调出三个动词:摘、掐、捋,)
3.师:孩子们,我们一起看到黑板上来,看看“摘、掐、捋”这三个字,你发现了什么?说明它们都跟手有关,那我们一起用手来做做它们。(通过观察带提手旁的字,并做字的动作,渗透字理教学,理解字的不同意思。)
4.发现他们的动作都很轻,这是为什么呢?(说明他们都没想要伤害小椿树,认为自己的错误很小)还有哪些动词可以表示“摘树叶”的意思?引导学生说动词,相机板书:扯、掰、采… …(为后面练习说话搭好阶梯。)
5.孩子们你们说得真棒,还有两个小动物也来到了小椿树下,那他们又会怎样说,还会怎么取叶子呢?请你们学当小作家来学着编一编。(此过程尽量鼓励学生模仿书上写小兔、小猴、小熊的语言模式,但是尽量用上不一样的词来表达同一意思。如:怎么说的?可以是兴高采烈,笑容满面、兴奋不已等等。)
6.除了小羊和小猪外还有谁来过?(学生随意说)你是从哪发现的?(讲解……的作用)那么它们都是怎样想怎样做的呢?指名学生上台表演,学学它们是怎么摘树叶的。
7.老师指着被学生摘光了树叶的小椿树说:就这样,每一个路过的小家伙,都取下了一片树叶,仅仅过了一天,可怜的小椿树现在已经变成了这个样子,小黄牛来了会怎样?
8.生:老黄牛伤心、难过。它的表情怎样?(目瞪口呆)谁来做一做目瞪口呆的表情。谁能把小黄牛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9.指名学生读后评价。
五、拓展思维,总结升华:
1、讨论:孩子们,如果这时小动物回来看见小椿树一片叶子也不剩了,它们会说些什么?先自己想一想,再把你的想法跟小组里的伙伴说说。
(1)小组讨论。
(2)学生交流看法。
过渡语:孩子们,你们都说出了动物们的心里话,他们没想到自己一个小小的错误却是小椿树面临死亡的威胁。那么,以后你遇到花草树木要怎样做呢?
2、学生畅谈自己的想法、做法,并上台帮小椿树贴树叶。
结束语:看,小椿树重新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它多漂亮呀!让我们每一位同学都从自身做起,从爱护每一片树叶做起,做一个爱护树木,言行一致的好孩子,行吗?
六、课外小练笔:
模仿书上的句式写写小山羊、小猪看到小椿树怎么说的和怎么做的。
《一片树叶》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写好田字格里的8个生字。
2、了解“叹息、发愁、出神、罢了”等词语的意思。
3、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培养阅读自然常识类文章的兴趣。
5、续编故事,发展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一年有四个季节:春、夏、秋、冬。老师最喜欢秋天啦。你们知道秋天的大自然有哪些变化吗?
生:秋天天气凉了。……
生:树叶慢慢变黄了,都落了。
师:秋天,树叶慢慢地变黄,一片片离开了树妈 妈。翻开书,117页,你们看,这大树上只有最后的一片树叶了。一只小鸟飞过来,和它说起了悄悄话,他们到底在说什么?今天我们继续学23 《最后一片树叶》。举起小手和我一起来写课题(板书课题,生齐读:最后一片树叶。)
二、温习旧知,回忆课文。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认识了生字。现在,谁来做小老师,带着同学们温习一下。(2位同学做老师)
师:这两位小老师还真有模有样,让我们为他们鼓掌!
师:下面,我们把这些生字送回家,自己读读课文。可以小声读,也可以默读。你可以试着把手指拿开,不指读
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举手的人少,引导:当树上只剩下这一片树叶时,它的心情怎么样?它最后离开树妈 妈时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
生1:树叶不开心,因为它在叹息。
生2:我还知道因为它知道自己快要死了所以不快乐。(师板书:不快乐)
生3:离开时,他快乐的跳起了舞。……
师:相机板书:不快乐 快乐
……
三、默读品析,理解词语。
师:最后一片树叶开始不快乐,后来变得快乐了。那课文那些地方能反映树叶的心情呢?仔细找一找,一会儿读给大家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勾画。)
生1:我找到了树叶不快乐的句子。树叶说:“你很快乐,我可不快乐,我快要死了。”我们要是知道自己快死了也一定会很伤心、害怕。
师:是啊,一个快要死的人怎么会开心呢?这句话应该怎样读?
生读。还不够伤心,再读一读。(学生个别读后,全班齐读。)
生2:我找到的也是树叶不快乐的句子。树叶说:“不是掉在地上烂掉了吗?” 它以为自己要烂掉了,也会很伤心,快乐不起来了。
师:是啊,知道自己快要烂掉了,当然很伤心。谁再读读?生读。
生3:它听到树叶正在叹息,就问:“你发什么愁?……”树叶在叹息,就说明它不快乐。
师:树叶为什么叹息?为什么发愁?
生:它以为自己快死了,心里难过就会叹息、发愁。
师:(板书:叹息、发愁)说得好!现在,我们观察这两个词,你看出了什么?生:它们和心理活动有关,所以“息”和“愁”都是心字底儿。
生:“愁”字还可以这样记:一到秋天心底就发“愁”。
生:心里难过发出的声音就是“叹息”。所以“叹”是口字旁,“息”是心字底儿。
师:在生活中,你们什么时候会发愁、叹息呢?
生:考试没考好会发愁、叹息。
生:忘写作业了,老师又要检查。
师:想着你的那些愁事儿,一起来叹息一声。(师生共同叹息一声。有的还紧锁眉头。)
师:大家找到了树叶的不快乐,谁找到了它变得快乐的句子?
生1:“是吗?”树叶听得出了神。它都出了神,一定是相信了小鸟的话,知道自己不会死了,我想它一定就会开心了!
师:当一个以为自己要死去的人,知道自己不会死了,该有多开心呀!再来读读这句话。
师:两位同学读的不同,让我们感到树叶的心情也就不同。
生:第一个同学读出了树叶的惊喜,第二位同学读的,听起来好像树叶有点怀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师:你体会得好极了!给老师一个机会读给大家听好吗?(师两种语气范读,学生体会。)大家再来用不同的语气读一读,体会树叶当时的心情。(学生练读、指名读。)
生2:我从“啊!一场……快乐了。”也看出树叶变得快乐了。
师:树叶把离开树妈 妈当成捉迷藏游戏了,能不开心吗?找得真好!
师:小鸟是怎么让树叶的心情一下子变好了呢?
生:自由回答
师:是啊,小鸟在蓝天上飞翔,秋天,它看到树叶慢慢变黄,一片一片都落了;春天树叶又都长出来,而且又嫩又绿。它把看到的告诉了树叶。所以树叶变得快乐了。
师:这是多么热情的小鸟啊!它帮树叶排解了忧愁。谁想做这只热情的小鸟,读读第 自然段?(生范读、众生齐读。)
四、融入文本,情感升华。
师:我们真要感谢这只快乐而又热情的小鸟,是它为树叶找到了快乐。现在我们来做个画表情游戏:同学们仔细观察课文前后两幅插图,为这片树叶画上不同的表情吧!(贴画:在“不快乐”和“快乐”下各贴一片树叶。)(一生上台分别画上了哭脸与笑脸,其他人在书上画。)
师:我看不到大家画的表情,就请大家把表情做给我们看好吗?(全班同学做“难过”与“开心”状。)
师:大家喜欢这个故事吗?现在我们分角色朗读课文。谁来做那只快乐、热情的小鸟?(举手,站起)谁愿意做最后一片树叶?(举手)谁来读旁白?老师也想读,把这个机会让给老师好吗?(师生分角色共同读文。)你们感觉这节课的朗读小明星给谁呢?
五、拓展延伸,续编故事。
同学们,这片叶子和它的兄弟姐妹变成了肥料,藏在树妈 妈的怀抱里,终于躲过了寒冷的冬天。第二年春天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下课了编一段故事吧?
板书设计: 23最后一片树叶
不快乐———— 快乐
《一片树叶》教学设计5
教学要求:
1、培养细致观察、准确比较、合理想象的能力。
2、用恰当的语言形容树叶的不同形状、大小和颜色。
3、激发和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细致观察、准确比较、合理想象。
教学难点:把树叶写得既具体又有趣。
教学准备:自制幻灯片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观察树叶。
1、师述:同学们,你们喜欢树叶吗?我收集了许多树叶图片,大家想看吗?
(板书课题:小树叶)
在看图片时,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记住树叶的形状、大小和颜色。
2、师展示幻灯1:各式树叶图。
二、归纳特点,做好习作准备。
(一)说树叶
1、师述:树叶漂亮吗?你最喜欢哪片树叶?请向大家介绍树叶的形状、大小和颜色。
2、师生交流,板书:形状圆形扇形又~又~……
颜色黄绿红……
(二)摸树叶闻树叶
1、师述: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自己收集的树叶,闭上眼睛摸一摸,闻一闻。你摸到的树叶是什么样的?你又闻到了什么气味?(板书:摸闻)
2、学生活动:摸树叶,闻树叶。
3、学生汇报,师板书:(摸)滑软刺……
(闻)清香
(三)谈作用
1、师述:同学们,树叶每天都陪伴着我们学习、生活,你们知道树叶有什么本领吗?(板书:作用)
2、师生交流,板书:(作用)遮阳挡风雨做肥料……
三、片断练习
1、师述:树叶被同学们说得那么美,那么有本事,你们想变成树叶吗?
(课题补充板书:在“小树叶”前加“我是一片”)
现在,大家想象一下,自己变成树叶后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完成我们的片断练习。(板书:写片断)
2、师展示幻灯2:片断练写。同时,发给学生片断练写的小卡片。
片断练写内容——我是一片小树叶
作者**x
我是**x,是**的孩子。
*时,我最喜欢穿****x。风儿一吹,我****;小雨一淋,我****;小鸟飞来了,我****;太阳出来了,我****。我觉得****x!
秋天到了,我立刻换上**x的衣服,**得像****。随着**的秋风,我**地告别妈妈。我一边****,一边对妈妈说:“******。”
3、学生练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互相讨论。
四、习作评价
1、师边巡视边推举一些学生已写好的句子,请学生评价:
①你喜欢这句话吗?为什么?(或你是觉得词用得好,还是……)
②你认为这句话需要修改吗?怎么改?
2、同桌交换作品阅读。
3、请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
4、师评价小结:同学们在练习中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还使用了许多优美的词语,想象力也很丰富,让一片普通的树叶变得生动、形象、有趣,同学们真是了不起!
五、拓展延伸
1、师述:同学们,我们可以用语言来展示树叶的美,还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来展现树叶的美,请看——
2、师展示幻灯3:可爱的树叶贴画。
3、师述:瞧,这些用树叶贴成的画好看吗?你们想做吗?放学后,大家多收集一些树叶,创作一幅树叶画,把创作的过程写下来,又是一篇好文章。相信大家一定能做到!
《最后一片树叶》教学反思3篇(扩展5)
——一片树叶小学作文3篇
一片树叶小学作文1
树,随处可见;叶,随处可有。可树没有了叶,就像没有了漂亮衣服,孩子丢失了心爱的`玩具。树是由叶点缀成的,叶是一片一片积攒来的。一片树叶与生俱来就是为了树而生存的。既然活在这个世上,就应有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恰如我们人一样,有着同样的使命与意义。一片树叶会安安分分做着自己应做的事情,不会看别人脸色,只是在默默地工作着,日夜不息。让树更艳、更美,让世间多一处风景。直到它死去,从树上掉落的那一刻,也不忘记它一生守护着的树,等到尘埃落定时已化为肥料,迎接下一个春天来到。我们也要像一片树叶有目标的去追寻,即使是一个小角色,也要充分演示好。来到世上,就有意义。其实我们身边就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人,他们尽最大的心做好手中的事,尽最大的能力完成任务,尽量帮到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不让自己遗憾。一片树叶,它做了自己该做的,这样就足够了。
一片树叶小学作文2
我愿我可以变成一片树叶,我可以随着风到处游玩,到我想去的.地方游玩。
我首先来到了美国,美国有很多高楼大厦,汽车到处都是,人们都遵守交通法则。没有大吵大闹的人,更没有打架,斗殴的人。也没有骗子,人们不管干什么都讲信用的。也没有小偷,更不会发生抢劫的事件。美国也没有警察局,人们的生活特别的富裕。
我随后来到了游乐园里,在游乐园里有各种各样的玩具。总共分2个游乐园,一个是小朋友们玩的,里面也有各种各样的保护措施。另一个是大人们挑战刺激的游乐园。小朋友们在里面不会出任何事。大人们可以安心的去玩自己的了。
我随后又去了很多的地方,英国,印度,伊拉克,还有很多地方。把这些地方的文化记录在我的小本子上了.回到祖国把这些知识告诉我们国家的人们。
由于时间到了,我该去上学去了,我下次在介绍给你们。
一片树叶小学作文3
我是大松树上的一片叶子,我的形状尖尖的,像根针;颜色是棕色的,所以别人叫我小棕。
春天,是我们的出生季节,小草弟弟从湿润的泥土里钻出尖尖的小脑袋,我也从大松树妈妈粗壮的胳膊上伸出了可爱的小手。春风轻轻地吹拂着我的小脸,春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淋浴着我的身子,我在大松树妈妈的手上欢快地扭动着屁股,度过了快乐的童年。
夏天,小松鼠来到了我的身边,唱起了《最旋民族风》,我也高兴的跳起了民族舞蹈。日子就这么一天天在快乐中度过,我的身子也变得越来越长了,已经变成了一根“大针”。
秋天,一阵风刮过后,松树妈妈把我轻轻地放在地上说“小棕,你已经长大了,要独立生活了。”我背上小行李包,告别妈妈后向前方勇敢的迈出了大步,去创造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冬天,大雪纷飞的一天,我遇见了大狗熊,我吓得转身就跑,结果还是被狗熊捉住了。晚上,我趁狗熊睡着了,就背上行李包悄悄地跑了。
这就是我,大松树的"一片叶子。
《最后一片树叶》教学反思3篇(扩展6)
——最后一片叶子读书心得3篇
最后一片叶子读书心得1
一个世纪前,在华盛顿广场西边的小区的一面墙上,有一片不随风摆动的长春藤叶子,“绿叶之神”——欧·亨利赋予了它永不飘零的权力。可我却分明看到它落下的瞬间,就是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但我始终没有听到它落地的声音。
在那个萧索的年代里,物质萧索、经济萧索,就连人心都是萧索的。可生命总是放出光辉的,不会让这种冷漠在人们心中蔓延。有两个年轻的画家,都怀着各自的理想,机缘的巧合、兴趣的相投两人成了挚友,于是两人顺理成章地携手为梦想而努力。悲凉的年代,造就悲凉的命运。他们中的一个却被病魔扼住了咽喉,幸运的是一个与那个年代极为相称的老画家出现了,他嗜酒且毫无成就,也许他就该只是一个埋没在那个时代中的人,可就是他用一片叶子创造了一个崭新的生命,一个传奇。
你大可将这个故事只当一个故事,当一个*凡的生活。可你不可能不注意到这人性中耀眼的光辉。苏和琼西只不过是一对才认识不久的朋友,而苏却可以冒着被传染的风险尽力保住琼西。老贝尔门则与这两个年轻人更没有关联了,而他却可以用他的画笔,他最完美的杰作以及他最高贵的生命去拯救她。
“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老贝尔门是那常春藤上最后的一片叶子,他在那个风雨之夜无声无息的落下了。没有一个人察觉,就连一早拉开窗帘都没人发现他已飘然逝去,没有一个人听到一个灵魂陨落的声音。因为他们看到的是另一个鲜活的生命。老画家的生命落在春的泥土里,它滋养了另一个生命。
一片叶子在风中起伏着,它只是飘着飘着,这一飘掠过重洋,拂过百年,你可知道这叶承载着多少生命的重量。当它飘进我的心中,聆听到它撞击我心灵的声音时,我便得到了答案。
最后一片叶子读书心得2
读了《最后一片藤叶》这个故事后,让我感受很深,这是一则很感人的故事,作者欧亨利利用细腻的手法,将老贝尔门这个舍己为人的人物描写的淋漓尽致;故事是这样的,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因爱好相同而租了同一个画室,一个名字叫苏,另一个名字叫琼西,但因传染性的肺炎将琼西击倒了,琼西就认定自己的命运与长春藤的最后一片叶子系在一起,可是经过两个大风大雨的夜晚,叶子却没掉下来,为什么呢?文章最后,作者交待了老贝尔门在叶子落下的夜里,冒雨在墙上画了一个叶子,是老贝尔门用自己的生命唤起了琼西生的希望。一个可悲可喜的"结局,让人总也忘不了老贝尔门冒雨画叶子的情景,忘不了老贝尔门死去前,因挽救了一个生命而欣慰的表情;忘不了琼西恢复时为老贝尔门流的泪水。
这篇文章我认为它传述了一个像贝尔门一样善良舍己为人的好人,教育世人要有舍己为人的思想并给人们以启示。心地善良有爱心的人在世人的心中是美好的不可毁灭的。这不仅让我想起5。12汶川大地震,在每一个被震得粉碎的学校里,都有几个老师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孩子们撑起一把保护伞,这些舍己为人的老师不就是现实活生生的老贝尔门,,他们同样是为让后生们可以更好的活下去,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他们的性格虽不相同,但他们有着一颗相同的心灵,相同的使命和相同的态度,让我们因欧亨利记住老贝尔门的行为,让我们因大地震而记住那些老师和无名的人吧!
最后一片藤叶寄托了什么?寄托了无限的爱。
它让我懂得了一个做人的道理,要有一颗善良的心,一颗舍己为人的心。
最后一片叶子读书心得3
读了《最后一片藤叶》这个故事后,让我感受很深,这是一则很感人的故事,作者欧亨利利用细腻的手法,将老贝尔门这个舍己为人的人物描写的淋漓尽致;故事是这样的,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因爱好相同而租了同一个画室,一个名字叫苏,另一个名字叫琼西,但因传染性的肺炎将琼西击倒了,琼西就认定自己的命运与长春藤的最后一片叶子系在一起,可是经过两个大风大雨的夜晚,叶子却没掉下来,为什么呢?文章最后,作者交待了老贝尔门在叶子落下的夜里,冒雨在墙上画了一个叶子,是老贝尔门用自己的生命唤起了琼西生的希望。一个可悲可喜的结局,让人总也忘不了老贝尔门冒雨画叶子的情景,忘不了老贝尔门死去前,因挽救了一个生命而欣慰的表情;忘不了琼西恢复时为老贝尔门流的泪水。
这篇文章我认为它传述了一个像贝尔门一样善良舍己为人的好人,教育世人要有舍己为人的思想并给人们以启示。心地善良有爱心的人在世人的心中是美好的不可毁灭的。这不仅让我想起5。12汶川大地震,在每一个被震得粉碎的学校里,都有几个老师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孩子们撑起一把保护伞,这些舍己为人的老师不就是现实活生生的老贝尔门,,他们同样是为让后生们可以更好的活下去,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他们的性格虽不相同,但他们有着一颗相同的心灵,相同的使命和相同的态度,让我们因欧亨利记住老贝尔门的行为,让我们因大地震而记住那些老师和无名的人吧!
最后一片藤叶寄托了什么?寄托了无限的爱。
它让我懂得了一个做人的道理,要有一颗善良的心,一颗舍己为人的心。
《最后一片树叶》教学反思3篇(扩展7)
——《最后一片叶子》教学设计3篇
《最后一片叶子》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⒈ 体会最后一片叶子在情节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了解小说情节结构的特点
⒉ 弄清人物主线次线的关系,领会主线对描写人物、表达主题的作用
⒊ 感悟小说的内涵——弘扬人性美
教学重点:
情节线索的作用
教学难点:
主要人物与主题的表达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不论哪个社会,哪个国家,英雄人物虽然不少,但更多的却是普普通通的小人物。他们的遭遇、思想感情和行为方式能更普遍、更真实地反映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今天我们就来解读美国杰出小说家欧?亨利在短篇小说《最后一片叶子》中塑造的小人物形象。
二、讨论课文,了解实物(叶子)作为情节线索的作用,借以把握情节发展
㈠ 课前已要求同学们认真阅读小说,并在每一自然段前标上序号,共有55段(检查是否落实)。
㈡ 请同学们说说,小说共写了哪些人物?
答:琼西、苏、贝尔门、医生
㈢ 小说名为《最后一片叶子》,这最后一片叶子和小说中哪些人物直接发生了关系?
⒈ 最后一片叶子和琼西的关系
①最后一片叶子最先在文中何处出现?(请同学配乐分角色朗读)
②最后一片叶子和琼西有何关系?(学生讨论)
答:琼西眼里的最后一片叶子是生命的征兆,是死神的化身,苦难世界的终极。琼西把这最后一片叶子作为自己生命的征兆,作为最后一丝与世界的微弱牵连,作为放弃生命的理由。在寒秋风雨中,藤叶越掉越少,读者的心也越揪越紧,藤叶终将掉完,年轻、纯洁的琼西却不该过早逝去,矛盾到了高潮。
没想到最后一片叶子历经了一天一夜风雨仍傲然挂在墙上,琼西恢复了生的信念,又一天,琼西脱离了危险。
③为什么最后一片叶子奇迹般挽救了琼西的生命?(学生讨论)
注意前文医生话语中的伏笔(第7、11段)
琼西从叶子得到了启示,有了活下去的信念,使药物治疗的效果成倍提高。
④经过一夜的风吹雨打,最后一片叶子居然能够抵挡“秋风扫落叶”的命运,这可能吗?为何琼西会相信最后一片叶子是真的?
答:躺在床上看得不真切;
那么单纯,根本没想过会是假的;
画得逼真;
尽管生活的苦难逐渐泯灭她生的"欲念,但她那么年轻,对艺术的追求刚开始,潜意识里有着对生命的渴望。
⒉ 最后一片叶子与贝尔门的关系
①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门画上去的,找出文中对贝尔门的描写(请同学读第30段)
答:怪异的模样、火气十足,瞧不起别人的温情、一个失败的画家,还爱说大话,喝酒无节制。一个生活、事业的失意者。
②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门画的,前文可有伏笔?贝尔门是一个什 么样的人?(第32、35、36段)
答:在普通的外表下深藏着一颗美好的心灵,甚至甘愿献出自己的生命来帮助他人。富有同情心,富有爱心,富有自我牺牲精神。
③为什么说最后一片叶子“才是贝尔门的杰作”?(最后一段)
答:因为这片叶子不仅是贝尔门追求40年,等待25年的艺术结晶,还是贝尔门人性的象征,它融进了贝尔门的爱、善和宝贵生命,成为了真正的不朽杰作。
⒊ 小说情节的作用
“最后一片叶子”串联着琼西和贝尔门两个人物的活动,展开了所有的情节——琼西所受的人间苦难和贝尔门舍己救人的人性美。
幻灯片:在作品中起串联人物活动、展示故事情节发展作用的人物、实物、事件、语句等叫做情节线索。最后一片叶子是名物线索。
板书: 生命的征兆 最后的杰作
获生 名物线索 献身
琼西 贝尔门(主要人物)
(人间苦难) (人性之美)
幻灯片:要通过情节线索梳理去把握情节中的人物及矛盾冲突,并由此认识人物的性格特点,更好地领会作品主题。
三、 进一步研读课文,弄清谁是主要人物或主线人物,为什么。
⒈谁是主要人物?
主要人物的确定不能片面地从作者描写的多少去衡量,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① 从他与各方的关系看
② 从小说主题的表现看
从①看,琼西病危,生命维系于“最后一片叶子”,是为了造成悬念,为贝尔最后杰作蓄势、铺垫。
从②看,作者要歌颂的是一种人性美,具体表现为贝尔门的善良、博爱、献身精神,贝尔门是作家寄托主题的主要人物。
如果把琼西看作主要人物,作品的主题便仅仅是揭露社会生活的不公和无理,抑或是表现人的精神、信念对生命的重要作
⒉ 作者在塑造琼西、贝尔 门这两个人物时所采用的手法是否相同?如不同,表现在哪里?
琼西:正面描写(对话、神态)
贝尔门:侧面描写(画叶子是苏的口说出的),先抑后扬
⒊ 对贝尔门画杰作的场面未作正面描写,为什么?
描写上的“空白”给读者留下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表面情节虽淡化了,但通过读者的想象,可内化为读者心灵内部的情感,通过读者心理感情的合理发展,使小说情节更丰富、理想化。是一种类似“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更凝练、蕴蓄的写法。人物形象更鲜活、更难以忘怀
(打罗丹字幕)
罗丹名言:“要点是感动,是爱,是希望,战栗,生活。在做艺术家之前,先要作一个人。”
四、总结
小说《最后一片叶子》让我们从普通人身上看到了伟大的心灵,从人生的苦难中见到了人性的光辉,希望我们每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能努力弘扬人性美,使人间充满温情。
《最后一片叶子》教学设计2
一、教学设想
《最后一片叶子》作为欧·亨利的代表作,充分体现了这位“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创作特色。文中作者着力挖掘和赞美小人物的伟大人格和高尚品德,展示他们向往人性世界的美好愿望。学习本文应引导学生在二个方面有所收获:一是感受文中通过任务言行所传达的人性光芒,在思想上进一步激起对*的向往与追求;二是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在精神上获得审美愉悦与享受。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识记生字词及有关欧?亨利和《最后一片叶子》的文学常识;
2、能够剖析贝尔曼这一典型的艺术形象;
3、学会爱的表达。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运用划线技术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人与人之间相濡以沫的博爱情怀。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继续进行划线技术练习。
2、指导学生学会合作探究学习。
四、重点、难点
1、通过人物形象的赏析,感受人与人之间相濡以沫的博爱情怀。
2、学会在生活中表达爱。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歌曲《爱的奉献》导入,今天咱们来学习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为我们撰写的关于《爱的奉献》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进行学法指导
进行划线技术、合作讨论学习的指导
(四)自主学习
初读:生自由读课文
1、要求:运用划线技术,借助工具书和课本下的注释解决生字词和文学常识,并识记生字词和文学常识。
2、教师预设重点知识:
(1)生字词
莴苣(wōjù) 自诩(xù) 邋遢(lātà)
瘟(wēn)神动弹(dnɡ?tɑn)
【横行无忌】行动蛮横,毫无顾忌地做坏事。
【时兴】一向流行。
【冷嗖嗖】形容很冷。一般写作“冷飕飕”。
【破败】残破。
【解馋】在食欲上得到满足(多指吃到想吃到的食物)。
【弱不经风】形容身体虚弱,连风吹都禁不住。一般写作“弱不禁风”。
【亏空】支出超过收入,因而欠人财物。课文中指人的精力不足。
【巴不住】口头语,迫切盼望。又作“巴不得”。
【够呛】十分厉害;够受的。
【孤寂】孤独寂寞。
【鬼使神差】好像鬼神暗中差使一样,形容意外地发生某种凑巧的事或不由自主地做出某种意想不到的事。也说“神差鬼使”。
【倾泻】(大量的水)很快地从高处流下。
(2)文学常识
欧?亨利是美国杰出的短篇小说作家。他和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都以短篇小说闻名于世。世称他们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他的代表作还有《警察和赞美诗》、《麦琪的礼物》等。他以新颖的构思、诙谐的语言、悬念突变的手法表现了二十世纪初期的美国社会,他的作品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的百科全书”。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一篇短篇小说《最后一片叶子》。
3、同桌互相检测识记情况。
(五)合作探究,质疑解惑
再读:生带着问题速读、跳读
1、找出文中的主要人物,并看看他们有何遭遇。(3分钟)
2、问题细化并探究:
(1)文中主要人物有谁?命运变化最大的两个人物是谁?有何变化?
明确:
乔安西(死---生)
贝尔曼(生---死)
休易(无微不至关爱朋友)
(2)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天翻地覆的变化?
明确:
“最后一片叶子”
(3)谁能根据刚才我们的初步归纳概述一下小说情节?
明确:
贝尔曼老头用生命画了最后一片叶子,激发了乔安西求生的信念,使乔安西转危为安。
(4)在这一事件中做出最大牺牲、最为感人的是哪一个人物?
明确:
贝尔曼
(5)分析贝尔曼形象(小组讨论从文中找出描写贝尔曼形象的语句,并概括他的形象) 明确:
相貌丑陋、画技*凡、语言粗鲁、脾气暴躁
(6)课文说最后一片叶子是他的杰作,这样的人能创作出惊人的杰作吗,那片叶子算杰作吗?如果算,为什么?(讨论)
明确:
是杰作,因为叶子中蕴含着贝尔曼的艺术、生命,善心和爱心。
(7)这个鲜明的对比能让我们明白什么道理?
明确:
伟大出自*凡
(8)谁是本文的主人公?
明确:
贝尔曼。能表现出小说主题。即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相濡以沫的博爱情怀。
(六)拓展延伸,巩固提升
1、写一写:(5分钟)
学了本文后,你会在生活中如何表达爱?
2、课上展示
(七)归纳总结
1、先让学生谈收获: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何收获?
2、师总结并出示板书:
一个*凡普通的老人为我们创作了一幅爱的杰作,为我们谱写了一曲《爱的奉献》,愿同学们在学了本文后能学会爱人,因为“爱人者人恒爱之”。同时用你那善于发现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爱。
附:板书设计
最后一片叶子
欧?亨利
(八)课堂达标:
1、关于《最后一片叶子》分析错误的有:( D )
A. 作者安排休易、乔安西和贝尔曼同住一楼,同是穷画家。共同的境遇、频繁的交往使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就为贝尔曼画“杰作”打下了情感基础。
B. 小说重点表现的是:贴在墙上的“最后一片叶子”的作用与意义,这是小说的主旨所在。
C. 小说情节并不复杂,但由于作者巧妙地运用了铺垫法,使得结尾初看令人意外,因变幻莫测,始料未及而使读者心灵受到震撼。
D. 小说着墨最多的是休易和乔安西,因此她们才是小说的主人公。
2.贝尔曼在风雨之夜画画的场面采用了侧面/间接描写的手法,这样处理的好处是(含蓄、凝练,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3.欧·亨利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人们常常称这样的结尾是(“欧·亨利式结尾”。)
(九)、布置作业:
这篇小说最成功之处就是描写了一种人与人互相之间的关怀帮助,《如果乔安西是我的朋友》,我们会怎么做?
(十)、课后反思
(十一)、名著推荐阅读:《麦琪的礼物》、《警察和赞美诗》
《最后一片树叶》教学反思3篇(扩展8)
——一片树叶作文350字3篇
一片树叶作文350字1
春夏秋冬的树叶是不一样的,每个季节都有它独特的样子。
春天,万物生机勃勃,花儿绽放,各种小动物也都苏醒过来了。树叶也不例外,它们被春雨姑娘给叫醒了。只见,那柔嫩的柳条上顽强地钻出了一个个嫩绿的新芽。瞧!那一个小小的新芽,长得比其他的同伴们都好看、饱满,它像个领队的一样,昂首挺胸地站在最前面。
夏天转眼就到了,我又来到了树下。哇!那个领队的叶子大变样了,它脱掉了浅绿色的婴儿装,换上了深绿色的青年T恤,显得更加精神了,队里最起眼的就要数它了。
不知不觉中,秋天到来了。那片精神矍铄的树叶又换上了金黄色的羊毛衫。这时候的它,不再像是春天时的稚嫩,也不再像是夏天时的调皮可爱了,它看起来更加的成熟、稳重了。
到了冬天,我像往常一样往上看,可是这次却令我失望了,因为树上一片叶子都没了。那片曾经引起我注意的树叶,也像它的同伴们一样,给来年春天的树叶让位了。这时,它做了最后一件事给大树妈妈送上一点小小的、微不足道的肥料。
就这样,这片树叶老去了,它的生命已到了尽头,它就这样度过了自己的一生
一片树叶作文350字2
今天,我来到了作文班,陈杰老师说要送给我们一件神秘的礼物,全班同学都十分好奇,目不转睛地盯着袋子。
原来是树叶啊!看上去还可以,前面几个同学摸出来的都很精致,好像没什么事,后来才发现,我摸出了一张很大的树叶,黄黄的外皮有些粗糙,像是树叶中的“非洲人”。
从前头看它是棕色的",上面有许多纹痕交错着,中间有根黑色的一条支撑点,从后头看它是黄色的,有许多明显的叶脉,有序地排列着,左上角有部分破了,这张树叶比我合并的手掌更大些,它的叶柄长了很多的毛,摸上去有舒服的感觉。
他的叶纹就像地裂了似的,有些许伤痕,呈灰、白、黑色,左半边偏深棕,边缘的痕迹较深,像一条条刀疤。
闻着这奇异而怪的味儿,我感到快乐无比,我想这就是大自然的芬芳清香吧!看它仰躺在我的桌子上,我仿佛有一种从未有过的快乐感。
你好,樟树叶,你是否经历了我许多不知道的事儿!被人踩了,或是你从你的樟树母亲身上脱落下来时……你的纹理有点像老人的皱纹,这是不是说明你也老了呢?我愿意听你的故事,句句道来,当你特殊的“听众”。
一片树叶作文350字3
秋天到了,阳光温暖恬静,秋风和熙轻柔。天空被风儿擦拭得非常明亮,就像是一块覆盖大地的蓝宝石。
我——一片即将凋零的枯叶,感到浑身有一种说不出的舒畅,轻轻摇曳着身子,偶尔调皮地和同伴触碰一下。风儿想给大地一件金黄的新衣,于是,我跳着优美的舞蹈,轻盈地来到了地面上。
突然,一只小蚂蚁爬到了我眼前,满怀着渴望的神情对我说:“叶儿姐姐,我想去河里漂流,你能带我去吗?”大树妈妈曾经说过帮助别人是美德,所以我便欣然地答应了。
借着风儿姐姐的帮助,我和背上的小蚂蚁顺利地来到了河中。我知道,小蚂蚁一直都想要来河中漂流,现在,它的梦想终于实现了!看着小蚂蚁惬意的容颜,我也很开心,默默地载着它来到了河的岸边。
一个小女孩和她的妈妈正在岸边散步,女孩望见了我,欢喜地对妈妈说:“妈咪,这片树叶好漂亮啊!你看,上面还趴着一只小蚂蚁呢!”
听了女孩的赞美,我也很是开心!心情更是锦上添花了!
小蚂蚁为了感谢我实现了它的愿望,便邀请我去地底下玩。
在地底下,我又结识了许多新朋友:有凤仙花的种子,有蒲公英的小花伞,有满身刺的苍耳……
我爱上了这地底,我愿意长居于此,慢慢的,我化成了无形的养分,滋润着泥土……
风儿温柔地吹拂着,另一片叶儿,也悄然地来到了地上,它又构成了另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最后一片树叶》教学反思3篇(扩展9)
——我是一片树叶优秀作文
我是一片树叶优秀作文1
大家好,我是一片树叶。
春天,我从大树妈妈怀抱中探出嫩绿的小脑袋,好奇地打量着外面的世界。每当我开心的时候就会随风舞蹈,每当我伤心的时候就会一动也不动,即使别人跟我说话我也不理会。暖风袭来,我唱歌跳舞,风过了,我停止了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小鸟告诉我每天飞行的快乐,大树告诉我明天的命运。
夏天,碧绿的我渐渐长大了,我和小伙伴们吃完“饭”之后就静静地躺在树枝上,晒着太阳,有时还会睡着了,醒来之后就会感到神清气爽,老舒服了!夏天,就像一个爱哭的孩子,时不时地会下上一场细雨,把我们洗刷得干干净净,不开心的事情也会被雨水冲走了,让烦恼烟消云散!
秋天到了,我问朝阳借了一缕金黄,又问夕阳借了一抹橙红,最后又问土地借了一点黑,给自己换上了新的外套。秋风吹过,沙沙作响,像为秋天奏上了一曲华美的乐章。
在初冬的某个早上,雪从天而降,有些落在了我的背上感觉又沉又凉。我心想,最后我肯定能活下来,因为这棵大树上只有我了,可是命运却给我开了一个大玩笑。突然一阵大风袭来,我就这么被风吹落,缓缓地飘落下来。当我下降的时候发现我以前的大家庭是那么高大,那么粗壮,回想起来我为自己是大树妈妈的一部分感到骄傲。大树妈妈,我且离去,愿伏在您的`脚下,和伙伴们积成棉被,让您过个最温暖的冬日!
所有的生命都有开始和结束,这是一种既定的轮回,愿你我静守时光,以待流年,享受岁月的美好。
《最后一片树叶》教学反思3篇(扩展10)
——语文课文《一片树叶》的教学反思
语文课文《一片树叶》的教学反思1
语文教学不再仅仅是完成知识教学,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语文教学要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和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的热情,张扬自己的个性。在《一片树叶》这课的教学活动中,我注意了以下几方面:
1.把《新课程》的新理念在课堂上充分的体现,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老师和学生是*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例如:在学生读课文时,教师能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自己体验朗读,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让他们努力地把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读得精彩些,这样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他们就读得生动、投入,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特别浓。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习,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2.课堂上我尽可能的把更多的时间归还给学生,把我提出的问题作为诱饵,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索。让学生自由地说,发现问题时让其他的同学帮忙,或者教师给予适时的引导,协助学生归纳总结。课堂上学生一起学习新知,学习热情高涨,不但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应得到了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3.寓教于乐,注重语文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在本课教学中,我讲求趣味性,采用学生喜爱的方式,把游戏、比赛、表演融入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快乐识字,自读自悟,主动探究。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给他们创设想象的空间,个人先体会,再组织全班学生进行表演、体验,发展其想象能力,受到情感的熏陶。有效的表演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他们积极去感悟、去体验、去认知。最后再引导学生从小椿树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但本节课还存在着不足之处,比如说,课堂上,学生发言的范围还是比较窄,只有那几个优等生在发言,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在理解“目瞪口呆”的.意思时,没有让学生理解到位,教师应该做适当的点拨。
推荐访问:树叶 反思 教学 《最后一片树叶》教学反思3篇 《最后一片树叶》教学反思1 《最后一片树叶》教学反思100字
[《最后一片树叶》教学反思3篇]相关文章
- 《拔萝卜》教学反思
- 《角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 初二学生自我反思总结 化学教师总结与反思800字
- [教师年度总结与反思800字新版2020]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2020小学
-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2020小学_教师年度总结与反思2020
- 教师年度总结与反思1000字新版2020|个人总结2020年幼儿园教师
- 教师年度总结与反思1200字新版2020 个人总结2020年幼儿园教师
- 角平分线教学反思12020
- 【《Happy,birthday》教学实录与反思】birthday教案
- 安全生产“大反思、大排查、大整顿”活动反思心得材料|
- 初中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 教学改革工作总结
- 课堂教学改革工作总结
- 《游戏泥土》教学设计
- 英语教育教学研究总结
- 一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心得
- [下学期物理教育教学质量分析]物理教学质量分析
- 制定修订教学计划流程
- 《计算物理》课程教学大纲
- 《跨领域设计》教学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