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无问西东》观后心得体会
时间:2021-10-21 12:42:20 来源:网友投稿
电影《无问西东》观后 心得体会
近日,清华大学建校 110 周年校庆,带领大家回顾清华岁月,我再次重温了向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献礼的电影《无问西东》,透过片中清华四代人的青春芳华,感悟近代中国百年砥砺前行,传承宝贵清华精神。正如****** 4 月 19 日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所强调,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何为真实?坚定信念,不忘初心。20 年代的清华园里,学子吴岭澜,正面临着艰难的选择:一边是当时社会普遍认为唯一有用的实业,可他自己并不擅长也不喜欢。另一边是他一直热爱的文学艺术。他迷茫道:“大家都学实科,都说实科才是有用的。学什么不重要,好好学就可以了。”但时任清华校长的梅贻琦告诉他:要听从自己心里的真实。吴岭澜站在人群里,听到伟大如泰戈尔一样的诗人竟然也会对“生命的意义”进行无止境地思索,他突然从思索生命意义的羞耻感中,释放出来。终于,他放下了完全不适合自己的实科,转去学文,成为一名文学教授,在带着学生躲避空袭时,也能在山洞里平静地为他们念泰戈尔的诗,引导学生追求真实,跟随本心。青年干部刚踏入社会开始工作,也一样难免迷茫苦恼,尤其是在基层工作的青年干部在面对各种困难的工作任务时,更是容易心生逃避退缩之意。但想要“一览众山小”,青年干部就要耐得住性子,拿出“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坚定信念,努力克服万难,才
能取得工作实效。百年风雨路,我们党靠的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青年干部,人生路长,要永葆真心,在迷茫动摇时叩问内心:为何选择来此工作?自己能为群众做些什么?是否还记得自己的初心?要时刻筑牢理想信念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坚定目标方向,不忘来时道路,正视真实自我,踏实奋斗、担当作为。
何为担当?敢勇当先,绝不退缩。30 年代的西南联大,家境优渥的沈光耀,摇摆于参军还是读书之间。他本可以选择躲避战乱求学归家,继承祖业,继续当他人眼中完美的人。但亲眼目睹同胞们死于日军的轰炸,他知道因为战乱,偌大的中国,再也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他说:“这个世界不缺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内心发出的真诚、正义、无畏和同情。”沈光耀背着父母参了军,选择投身到最残酷的战争中,为国殉身。在看到一身身军装上都是青涩的脸庞后,他的母亲明白了他的担当,选择释怀与支持他们。如今,青年干部身处革命前辈披荆斩棘用鲜血换来的和平年代,更需要担负起新时代的重任,完成我们这一代的使命,才不辜负这片土地下埋葬的英魂。青年干部要以自己所在的工作岗位为战场,面对工作中的矛盾与困难,拿出攻坚克难的勇气,奋勇当先,迎难而上,斗争到底。立足于本职,聚焦于主业,以问题为导向,以目标为引领,潜心学习,躬身实践,全力以赴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何为传承?前赴后继,生生不息。无论是哪个年代,总有人挺身上前,擎着火炬照亮更多人前行的路。20 年代的吴岭澜,正视真我,追随本心,学文教书,成了 30 年代的沈光耀的老师。受老师的影响,沈光耀在忠孝难两全时,义无反顾,参军救民,以身殉国。他空投的食物救下了幼年的陈鹏。60 年代的陈鹏和同伴王佳敏、李想,命运多舛,仍坚守真情,奔赴边疆,为国效力。李想在生命抉择时,选择救下现代张果果的父母,给了张果果挣脱利益,救助四胞胎的勇气和初心。清华的精神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下,永葆活力,生生不息。正如季羡林先生曾评价母校清华是“清新俊逸”:永葆青春,永远充满了生命活力,永远走向上的道路。青年干部,是站在前人肩膀上前行的,要学好历史,铭记历史,不忘前人栽树之恩,秉承百年不变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初心,从前人手中接过火炬,在基层用双脚丈量热土,在工作岗位用努力和汗水书写大我,用青春和芳华谱写时代的乐章。
愿每一位青年干部,在被现实困难打击时,记起自己的勇气,勇敢抵抗恶意;在迷茫不知所措时,想起自己的初心,坚定理想前行;热爱所热爱的一切,遵循自己的意愿,朝着向往的方向砥砺前行,只问盛放,无问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