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信函范文网>心得体会 >

2021年《榜样5》心得体会观后感2020

时间:2021-10-31 12:41:20  来源:网友投稿

 1 2021 年《榜样 5 5 》心得体会观后感 5 5 篇

  2021 年《榜样 5》心得体会观后感 5 篇 1 “爆竹声声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本应是一片欢乐海洋的中国,却只闻战鼓铮铮,不闻鞭炮阵阵,成为了白天行人寥寥,夜晚万籁俱寂的“空城”。

 2020 年 1 月 30 日,一阵可怕的“病毒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整个武汉,并向全国蔓延。一时间“新型冠状病毒”这个词仿佛乌云般笼罩在中国上方,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然而就在这人人自危的时候,一群不计报酬,不论生死的科研工作者和医务人员挺身而出,与病毒正面开战。

 是什么让 84 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毅然前往一线?是什么让无数医生护士主动放弃休假与家人团聚的机会,自动请愿驰援一线?是为了能让患者尽早康复出院;是为了中国 10 多亿人民的安全;是为了坚守那“若有战,召必回”的铿锵誓言。于是他们转身离开,不是朝着家的方向,而是疫情最严重的武汉;不是年夜饭桌前,而是需要他的地方。看着一封封请战书上鲜红的指印,不觉间,泪水已夺眶而出。他们面临着可能被感染的风险,在生死之间来回穿梭,为我们筑起一面坚固的“长城”。

 爱美乃是女人的天性,但一位来自武汉的护士单霞却动手剪掉了自己及腰的长发“光头明志”。当她的朋友知道后为她哭时,她微笑着安慰她们,说:“我早就想在年前换个发型了,只是与预期的有些不同,再说头发没了还可以再长。现在的首要任务是在保护好自己的同时,能救更多的人。”看到这里,我不禁觉得这身白衣穿得太过沉重。

 当然,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最值得我们敬重的是钟南山院士。非典是中国人抹不掉的共同记忆。面对非典疫情,钟南山主动请缨:“把最危重的病人转到我这儿来”,这淡淡的一句话,无异于平地惊雷般的“向我开炮!”在这之后,我们看到的便是他以 66 岁的高龄,持续工作救治患者的身影。如今沉寂 17 年之久的瘟魔再次叩响了中国的大门,向中国发起猛攻,84 岁的钟南山身披铠甲挂帅出征,全身心投入到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中。

 除了这些奋战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还有许许多多和他们一样可爱可敬的人,他们是社区工作者,是普通的环卫工人,是一线执法人员,为居民测体温,进行相关宣传,杀菌消毒,摸排登记等,他们都在用行动争当疫情防控的参与者。

 我们也应该向那些正在与疫情做战斗,与死神抢人的医务人员学习,学习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尽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爆竹声声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相信吧,待到春暖花开,我们定能繁花与共!

 2021 年《榜样 5》心得体会观后感 5 篇 2 观看了《榜样 5》专题节目,我们要向榜样们学习。

 正如全国人民所经历的 2020 年春节前夕,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忽然来袭。党中央沉着应对,果断抉择。***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举国上下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疫,精准施策。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狙击战在全国打响。

 我们不会忘记那些时间仿佛停下的日子;我们不会忘记那些为抗击疫情而作出贡献的医护人员和各行各业的人们;我们不会忘记英雄的地方和英雄的人民。

 我始终记得一个一线医护人员的女儿给她的一封信:今晚就是除夕了,年味早已不是奢求,只求平平安安。朋友你还好吗?你可能真的累了。可是你在坚持吗?你看这么多的人都在为你而加油,那么到痊愈肯定不过瞬息之间。你背后支持那些人不仅仅是医生,他们也是父母,也是个体。当我得知我年迈的外公也在前线时,我迅速联系了他和我的妈妈。虽然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康复痊愈,也明白医生的使命,可我也希望他们两个平安,因为我只有一个外公、一个妈妈。哥们,挺住!我把我的外公我的妈妈都借给你了…… 是啊,拼搏在一线的医护人员都有亲人啊!也想在这个日子与家人团圆。但在这个刻不容缓的使命前,在国家安危面前,她们毫不犹豫地剪掉自己那美丽长发,毅然决然地直奔一线救死扶伤。他们在家也是父母的宝贝,也是孩子的父母。随后,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了一线的“战场”我永远记得他们说所一句,我们只是想在这时为人民做些事。是啊,他们是多么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啊!

 

 武汉在全国各地的支持与援助下慢慢复苏,迎来了暖春与盛夏。是的,春天有可能迟到但决不会缺席。我们冬天失去的春天会夺回来。我们将永远感激这一群舍己为人的白衣天使,是他们的舍命付出,才会有了如今的好转。现在我一定好好学习,以后当上“白衣天使”接下这救死扶伤的重任。

 2021 年《榜样 5》心得体会观后感 5 篇 3 4 月 6 日晚,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发布讣告称:山东省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员、山大齐鲁医院主管护师张静静,在按规定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期满即将返家休时,突发心脏骤停,经全力救治无效,于 4 月 6 日 18 时 58 分逝世。而张静静的丈夫正在援助非洲,未能赶得及回来看其最后一眼。

 参加山东首批援鄂医疗队,大年初一“出征”湖北 时间回到 1 月 26 日,当日凌晨 2 点半,作为山东首批援鄂医疗队成员,张静静随队抵达武汉,随后前往黄冈支援,援鄂期间,她留下许多“一线手记”,如今读来,颇让人泪目。

 张静静的丈夫正在非洲参加援非工作,并“跨越半个地球”写了家书支持妻子工作。

 丈夫在信中说,为妻子舍小家,为大家的大爱而自豪。虽然孩子目前还小,时常因为想念妈妈哭闹,但将来会为有这样伟大的妈妈而骄傲。最后丈夫嘱托妻子照顾好自己,早日平安归来。

 到黄冈第三天就剪成短发,她说“不后悔” 在投入救治工作之前,张静静和她的队友们做了“战前”准备。来武汉之前她就做好了剃成“寸头”的准备,和她一起剪发的还有山东医疗队的数十名女战友。

 在诊疗工作中,张静静发现山东医疗队队员很难听懂湖北黄冈方言,医患之间沟通障碍有待破除。于是,她自己编写了一本护患沟通本。她还计划随着工作进展再一步步修订护患沟通本。

 按计划今天返家休息,早晨突发心脏骤停 3 月 21 日,支援黄冈的山东医疗队圆满完成救治任务,离开黄冈时,市民们自发夹道送别,张静静记录下一幕幕感人场景,“马路两旁、居民楼上挂着无数横幅,

 ‘春风十里,只为送你’,‘我未谋您面,但是记得您’”。

 4 月 4 日下午 5 点,张静静他们按规定的集中隔离医学观察 14 天期满。张静静期间三次核酸检测均为阴性,原计划在 4 月 5 日上午返家休息。5 日早上 7 点却突发心脏骤停。

 在张静静护士抢救阶段,远在大洋彼岸的韩先生心急如焚,他一边四处寻觅回国机会,一面用文字将祈祷诉诸笔端,祈祷上苍能让妻子赶紧醒来。

 文中,韩先生写道,由于分隔两地的原因,他们还没有拍婚纱照,曾经他们商量着等韩先生回国后,就带着孩子一起去补拍婚纱照。

 只可惜,如今新娘不在了。

 谢谢你付出的一切!

 张静静,一路走好!

 2021 年《榜样 5》 心得 体会观后感 5 篇 4 回顾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曾数次抗击疫情。我们在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

 抗击血吸虫病也是一项成效卓越的全民卫生运动。该病是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寄生虫病之一,死亡率极高。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血吸虫病引起了党的高度关注。1956 年,党中央下达了《农业发展纲要》,其中明确指示:“在七至十二年间消灭血吸虫病!”这项指示在全国掀起了一场旨在消灭血吸虫病的大规模群众运动。在最基层的农村建立起了具有空前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基层党组织,基层党支部把人民群众组织起来,不仅进行农业生产,而且进行思想宣传、政治动员,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创造了人类防治疾病的奇迹。

 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为了全面了解鼠疫通过跳蚤传播的规律,数以千计的科研工作者奔赴鼠疫主要疫源地,写下绝命书,自愿承担风险,主动参与了跳蚤人体叮咬实验。十几年间,他们与世隔绝,和黄沙为伴,与病毒较量,舍自己个人安危。如今,鼠疫在中国境内人传人发病数仅为个位数。

 进入 21 世纪,人类与疫病的斗争仍在继续。2003 年初暴发“非典”疫情,中国举全国之力应对,各地迅速采取行动,北京小汤山医院 8 天时间建成,并立即投入使用,创造了世界医学史上的奇迹。

 2020 年新春,一场新冠肺炎疫情席卷了全国,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然而,再艰巨的难题也终将被坚强的中国人民所克服。我们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初步遏制了疫情蔓延势头,用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将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个位数以内,用 3 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了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

 我们经历了多次疫情,每一次都没有被打垮,背后有什么“精神密码”? 项久雨: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正是在各种疫情抗击中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团结奋斗、万众一心、拼搏奉献、永不言败的精神感召下,中国人民才一次又一次取得抗击各种突发疫情的胜利。

 这些精神在一次次抗击疫情中得到继承和激发,始终闪耀着人性的光辉,经过历史沉淀下来,写进中国人民的基因与血液里,成为抗击疫情的坚强力量,成为我们一次次创造奇迹的“精神密码”。

 一个民族的强盛,离不开精神的支撑;一个国家的繁荣,离不开人民的奋斗。在疫情这类中华民族的共同挑战面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等中华优秀传统品质再一次彰显出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中华民族正是因为具有如战疫精神等诸多中国优秀精神,才能在一次又一次的挑战中取得胜利。

 2021 年《榜样 5》 心得体会 观后感 5 篇 5 我们来认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山东医疗队的主治医生郭海鹏,他出生于医生世家,一家人五代从医,他说,用仁心仁术救死扶伤是家训,更是责任。

 正在用不太标准的武汉话跟刘爷爷交流的是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生

 郭海鹏,刘爷爷今年 86 岁,在外院治疗近一个月,因为病情加重被转到这里,医疗队会诊后,决定采用无创呼吸机治疗,可被老人一口拒绝。

 对话中,郭海鹏得知,此前老人曾有使用无创呼吸机治疗的经历,但过程中感到不舒服,对此有了顾虑。但缺氧问题又急需解决,郭海鹏反复劝说,刘爷爷终于放宽心同意试一试。3 秒钟,医护人员快速置换鼻导管和加压面罩。

 尽管郭海鹏的武汉话并不标准,但他温暖的话语还是大大缓解了老人紧张的情绪,刘爷爷很快掌握了正确的呼吸方法,氧饱和度也从原来的 80 多提高到接近正常人的水平。

 齐鲁医院两个病区,收治的是 30 多位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大多数都是老年人,年龄的 94 岁。每天进入病区,问诊、体检、查血气、心电图检查,他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做了十几年的 ICU 医生,他说,争分夺秒抢救生命已成为一种本能。

 郭海鹏是土生土长的山东人,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就读于武汉大学,疫情发生后,郭海鹏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医疗队。而其实他刚刚结束在美国哈佛大学三年的博士后培训,回国还不到三个月。

推荐访问:观后感 心得体会 榜样


[2021年《榜样5》心得体会观后感2020]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