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信函范文网>心得体会 >

长三角一体化纲要心得【3篇】

时间:2022-05-06 10:55:02  来源:网友投稿

所谓“一体化”,是指把若干分散企业联合起来,组成一个统一的经济组织。这种统一的经济也可以是联合公司或企业集团。企业实行一体化经营的方式有纵向一体化组织可以是一家公司,和横向一体化两种。一体化是指多个原来相互独立的主权实体通过某种方式逐步在同�,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长三角一体化纲要心得3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长三角一体化纲要心得3篇

【篇一】长三角一体化纲要心得

工作心得:着力建设“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最新)

长三角地区正处于经济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期,但体制机制障碍仍制约着一体化的高质量推进。长三角邻界地区亟待借助“俱乐部效应”,通过机制创新,率先实现邻界区域高质量一体化,为沪苏浙皖、长江经济带以及全国的区域经济合作作出示范。

“俱乐部效应”是指多个毗邻地区因经济的相互联系,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与产业结构等指标)趋同的一种现象。

“俱乐部效应”的产生机制是从邻近地区(交通时距相对短、成本低)根据相对比较优势产生贸易与产业分工,促进了各自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又促进产业分工与贸易联系;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工业化后期),由于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与经营环境的差异,促进资本流通,跨区域的相互投资得到发展,导致产业分工的细化与产业内部贸易的快速增长,区域间的收入差距不断缩小,从而产生“俱乐部效应”。

“俱乐部效应”的产生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首先是需要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其次是较为便利的交通;再次是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基础。工业化中后期是“俱乐部效应”明显放大的阶段。

“俱乐部效应”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区域间的时空距离、中心城市到区域的时空距离、俱乐部成员的产业结构、市场机制、对外开放程度以及区域政策等。此外,相关研究表明,地理因素(地形气候等)、资源禀赋、区域政策(区域内各地政府有关区域发展的规划、政策等)、教育科研等与区域“俱乐部效应”有着关联。

长三角邻界地区的典型区域是上海、江苏与浙江的边界地区,上海与苏州、无锡、嘉兴、湖州的邻界区域最为典型。这些邻界地区资源禀赋相似、历史文化相同,改革开放以来,通过贸易、投资与要素流通,逐步形成了区域增长俱乐部,成员间的经济收入水平高、相互间的差距小,产业结构相近、易于推进产业内部贸易与产业内分工协作,开放程度高,进出口贸易与外资的作用大,成为典型的区域俱乐部。

另一方面,即使在沪苏浙的邻界地区,目前仍存在着行政等非市场化因素制约,邻边区域间的经济差距仍存在。长三角邻界地区的行政分割效应,一是体现在对企业与产业跨界转移的制约;二是不同的政策,地方不同的财税优惠政策、地价优惠政策、外贸政策等,造成重复投资、过度竞争等现象;三是要素市场的分割,受不同管辖主体的制度、政策与法规的影响,如劳动人事管理制度与政策差异、农保地政策与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差异等,地区间的劳动力、人才、土地等要素跨界流动受到限制;四是各自辖域利益不同,造成道路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难以接轨。

通过沪苏浙邻界地区的一体化示范,着力机制创新,进一步发挥区域“俱乐部效应”,推进整个长三角地区高水平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

当前,沪苏浙邻界“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呼之欲出,如何通过邻界地区的一体化示范,进一步发挥区域“俱乐部效应”,创新机制与政策,对推进整个长三角地区高水平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长三角邻界地区可以通过创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进行机制创新。“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由沪苏浙共同打造,开展合作机制创新,变沪苏浙边界地区的低凹地为合作高台,以实现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突破。“示范区”的功能定位体现在“三个示范”上:

区域开放机制创新示范。通过邻界地区间的合作机制创新,打破在不同行政区域间合作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区域间的贸易往来与产业分工协作,扩大对外部开放,从而放大区域增长“俱乐部效应”,使长三角地区成为中国省际开放与国际开放的高台,为长三角区域以及整个长江经济带、珠江三角洲、环渤海湾地区等区域合作提供体制、战略、路径等方面的示范。

高质量发展示范。2008年以来,浙江、江苏继上海以后步入工业化发达阶段,安徽也正步入工业化后期。生产要素供给与环境的制约不断加大,经济增长速度明显下降,向外投资与产业转移兴起,产业结构优化压力增大,高质量发展成为长三角地区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全球科技革命与新工业革命兴起,信息智能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迅速崛起,生产方式、流通方式与生活方式迎来革命性变化,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长三角核心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也是最早面临经济转型压力的地区,又是中国经济最开放、教育科技最发达的地区。长三角必然是迎接全球新工业革命浪潮的“近水楼台”,又是引领中国产业革命的创新示范地,“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应成为国内领先的技术创新中心。

新型城镇化示范。长三角城市群是中国最大的城市群,但在上海、杭州、苏州等城市圈的邻界边缘地带,城市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在沪苏浙邻界区域开展经济合作,以上海西部、苏州市区与嘉兴市区为支点,大力推进要素自由流动,从而更快更好地促进邻界地区的城镇化,形成较为合理的城镇体系,统筹城乡发展,可为我国区域城市化提供示范。

完善协调机制和合作机制,创新联动发展的组织机制,共同编制示范区发展规划,通过沪苏浙三地共建来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创建。

首先,共同编制“示范区”规划。沪苏浙三地要就“示范区”进行充分的研讨磋商,明确“示范区”的合作机制创新、高质量发展与新型城镇化三大示范功能的定位,在取得共识的基础上,建立相关组织机构,通过三地共建,来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创建。在此基础上,通过三方联合组织,共同编制示范区发展规划,以作为示范区创建工作的统领,并向国家申报创建沪苏浙“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

其次,创新协调“示范区”联动发展的组织机制。以建立“示范区”协同机制与共生机制为目标,建设三个层级的示范区组织机制:第一层为上海、江苏与浙江省级协调层面;第二层为上海虹桥商务区、苏州市与嘉兴市层级;第三层为上海西部、苏州、嘉兴相邻的县区。第一层级主要负责指导、协调第二第三层级,以及沟通协调“示范区”与国家层级的工作。

区域俱乐部研究成果表明,中心城市的带动对邻界地区“俱乐部效应”有着重大影响,如果以县级为单位成员的俱乐部因缺乏中心城市的空间溢出,其“俱乐部效应”会明显减弱。“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要以第二层级的构建作为重要一环;而第三层级是一体化发展的主体和落脚点,通过解剖“麻雀”,为体制改革、法律与政策协同提供示范样本。

“示范区”组织主要是通过完善“示范区”内部协调机制和合作机制,尽快形成“示范区”统一的市场体系。同时,也要做好示范区与长三角其他地区的机制协调。

其三,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增长极的带动作用。扩大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尽早构筑起虹桥商务区、苏州中心城市与嘉兴中心城市三大支点。虹桥商务区、苏州市区与嘉兴市区应成为“示范区”人才、技术、信息与商务集聚的三大中心,以放大区域经济的扩散效应与回波效应。

相较于虹桥商务区与苏州市区,嘉兴中心城市功能偏弱。未来浙江须将嘉兴中心城市功能建设作为重点,提高嘉兴的城市层级。增强嘉兴中心城区对市外人才的吸收力,提高全市人口集中度,加快商务集聚与制造业扩散。同样,上海西部地区受中心城市的辐射相对弱,加快虹桥商务区建设,提高对上海西部地区的辐射功能更是迫在眉睫。苏州也需要加强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强化中心城市功能。

其四,探索“示范区”制度创新、开放创新与科技创新的领域和机制。在制度创新方面,围绕建立统一的市场体系,寻求在城乡土地制度、土地开发机制、生态保护与补偿机制、户籍与人口制度、劳动人事制度、金融监管制度、教育与人才体制等方面进行深度的改革创新,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同时,“示范区”要在公共管理机制与提高政府效能方面一致行动,联合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

在开放创新方面,围绕协同共生的目标,加强整体规划与宏观调控,建立必要的协调机制,制定相关区域政策、产业政策、投资政策等“控制参量”,促进区域经济合作与协同系统“自组织”的形成与推进。寻求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转移政策、引进内外资政策、产业园区政策、农产品生产与流通政策、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建立起以市场为基础、多方共赢的协调机制。

在科技创新方面,围绕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目标,以G60科创走廊建设为重点,寻求科技创新的全面合作。“示范区”要在教育科技体制、技术与人才引进和管理机制、产品研发机制、共建产业研究院、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科技孵化器与科技园区建设、信息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全面大胆的改革创新,使“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成为全国科技创新的示范区。

【篇二】长三角一体化纲要心得

工作心得: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产业合作(最新)

X现代产业园项目正式签约落地X县,成为一次探索跨省市产业融合创新的实践。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如何在一体化过程中推进产业合作,需要对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背景及合作路径进行深入探讨分析,更需要长三角三省一市各方以更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

一、长三角南北两翼产业带及特征解析

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之际,一条覆盖长三角上海松江、嘉兴、杭州、金华、苏州、湖州、宣城、芜湖、合肥九城市(区)“一廊一核九城”的“人”字形G60科创走廊呼之欲出。在这条“人”字形的长三角南北两翼的产业带当中,南翼的产业带覆盖了上海的松江区,途经嘉兴、杭州和金华。与此同时,处在这条“人”字形“捺”这一笔画上的产业带,在与浙江境内的杭州、宁波和绍兴相连之后,又形成了“之”字形的产业带。这条产业带在阿里大数据平台的支撑下,众多中小企业扎堆在各类轻工、纺织和小家电等轻资产的产业集群。同样,在这条“人”字形的长三角南北两翼产业带当中,北翼的产业带从上海松江区出发,途经江苏的苏州,再与浙江的湖州相连,最后经安徽的宣城、芜湖,一直延伸到合肥。类似的,处在这条“人”字形“撇”这一笔画位置的产业带,贯穿了长三角三省一市,集聚了大量的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等重资产的产业。这些产业带,不仅是长三角未来最具想象力的科创走廊和高科技产业带,也是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融合程度最高的区域,充分彰显了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一核五圈四带”的城市智能汇集功能。

长三角南北两翼产业带一体化合作方面,无论是在产业类型,还是在驱动主体和驱动方式上,都存在着众多的差异。单从资本和技术的驱动角度来讲,南翼的产业带主要由数量众多的小微企业和民营资本驱动,市场化程度也比较高;与之相对比,长三角北翼围绕沪宁线所集聚的产业,分布更多的是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相关的产业,除了一部分民营资本和外商投资之外,更多的是由国有资本驱动。以江苏省十三五规划所圈定的十二大类装备制造业重点培育的产业集群为例,在这些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当中,与苏州市高度相关的装备制造业就有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电子信息装备产业、新型电力装备产业、节能型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工程机械产业、节能环保装备产业、石化装备产业等七个大类。如果说长三角北翼产业带依赖的是技术支撑,依托的是国家重大战略性产业,是产业生态系统的神经网络,那么长三角南翼的产业带,其根植性产业所依赖的则主要是强大的内需市场,是产业生态系统的民本经济,是“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

二、一体化进程中长三角产业合作的推拉力

长三角南翼产业带的最突出特点,是温州商人闯世界市场和义乌小商品城的开发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众多小微企业集中扎堆,并且对世界市场商品需求信息整合的愿望十分强烈。由此,催生了阿里和淘宝等大型互联网和电商网络交易的平台经济,有效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与之相对比,长三角北翼产业带,则以政府规划的工业园区和高新区为代表。在这些园区内,集聚了围绕装备制造产业链而形成的有机生态的各类所有制企业。这种模式以“订单经济”为主,参与主体的经济成分复杂,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等。

目前,长三角南北两翼产业带正处在全新的一体化时间窗口,区域一体化整合的路径也千差万别。比如,从产业链逆向延伸角度来讲,“需求拉动”的电商平台经济,目前正面临着产业链逆向一体化延伸的推力和拉力。以支撑电商平台的核心元器件芯片为例,其早期的核心元器件和技术支持主要是由国外提供的,出于摆脱国外种种技术锁定和产业安全的需要,目前这些巨型网络平台企业,迫切需要利用北翼产业带在电子信息产业研发和生产方面的优势,并且围绕“中国芯”的研发和生产,不断地向产业链上游逆向延伸,进而拓展到芯片材料和芯片研发等环节,从而形成国际营销→信息集成→电商平台→芯片研发→芯片材料的路径,最终完成从市场到技术的战略切换。

基于同样的原理,长三角北翼的产业带早期在参与外资代工和配套生产时,形成了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要特点的技术路径。目前,长三角北翼这条产业带的商务成本攀升过快,倒逼园区内的企业必须依托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等路径,通过园区开发和园区共建方式,利用园区“飞地经济”,开拓国内外市场空间,推动产业转移,实现从技术到市场的战略切换。

三、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产业合作路径

一是创新以产业投资基金为导向的区域一体化合作路径。利用资本市场纽带,扩大资产证券化资金池的体量和规模,创新一体化共同基金的品种和方式,通过金融合作带动产业一体化合作。需要强调的是,在此过程中,要克服早期以土地差价获取收益的土地经营、以城市功能项目开发获取收益的城市经营的传统思维惯性,放大以产业投资获取收益的产业经营、以资本经营实现盈利的资本运作的组合效应,创新财政资金资本化、直投资金基金化的运作模式。

二是创新人才、就业和产业的动态匹配和双向迁移路径。基于要素和产业在空间上的流动性差异,实现人才、就业和产业跨区域的双向迁移,强化区域创新一体化系统的能力建设。根据各类要素和产业空间分布的特点,结合制度创新和不同技术偏向度的行业差异,创新政产学研金合作、城市等级匹配、产业链提升、产业空间集聚等区域一体化合作模式。

三是结合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特点和要求优化产业空间配置。首先,实现重化工业和轻工业在长三角三省一市的区域整体协调,要打破重化工业在省内沿海、沿江布局的区域壁垒,实现跨长三角三省一市整体区域的产业协作。其次,在各类货物进出口贸易中,要实现多圈层、多廊带的通道合作,同时要优化河港、海港、陆港、空港的协同与整合。尤其是在“一带一路”货物运输的“五定班列”中,长三角三省一市不能单打独斗、各自为政,要在长三角一体化整体范围内统筹配置资源。再次,在跨区域产能合作中,要大力推广上海张江、漕河泾以及苏州工业园区在园区合作和园区共建方面的先进经验,扩大园区飞地和“飞地经济”的合作规模和范围,同时将长三角的优势产业与产能合作对象区域的当地特色产业结合起来,实现各类资源的优势互补。最后,还要做到科学技术化、技术工程化、工程产业化、产业价值化、价值规模化、规模资本化的齐头并进,形成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的循环互动。

【篇三】长三角一体化纲要心得

安徽、江苏、浙江、上海推进教育一体化发展:安徽长三角一体化

第十届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会议日前在上海举行,江苏、浙江、安徽、上海三省一市签署了《长三角地区教育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战略协作框架协议》和《长三角地区教育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标志着未来3年长三角区域教育一体化发展将提速。

计划明确了未来3年,长三角教育将率先在高教、职教、师资等若干领域深化协作、重点发力:在高等教育领域,将探索建立长三角跨区域联合实验室,形成需求导向的联合共管机制;在职业教育领域,将搭建职业教育一体化协同发展平台,形成职业技能人才的错位培养机制;在管理干部和师资队伍方面,将共建基础教育校长及教师培训联动平台,构建 影子校长、影子教师 的后备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在实践研究方面,探索联合开发 区域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 等若干标准体系。

会上,三省一市共建的长三角区域教育现代化监测中心、长三角地区联合职业教育集团等多个重点协作项目揭牌。其中,长三角区域教育现代化监测中心将合力研制、发布长三角区域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并开展监测评估。首批揭牌的4家长三角地区联合职业教育集团包括中国长三角浙江省智能制造职业教育集团、中国长三角江苏软件职业教育集团等,将在今后发挥各省市的地区优势,进行职业教育的错位培养。

感谢您的阅读!

推荐访问:纲要 心得 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