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信函范文网>心得体会 >

最新有关筑牢民族团结推动新时代各民族“三个相互”创新发展心得体会

时间:2022-05-09 17:10:04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新有关筑牢民族团结推动新时代各民族“三个相互”创新发展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

最新有关筑牢民族团结推动新时代各民族“三个相互”创新发展心得体会

最新关于筑牢民族团结推动新时代各民族“三个相互”创

新发展的心得体会

20世纪80年代,费孝通先生在深入研究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的基础上

明确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观点,为分析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规

律、加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了宏大的理论视角。ﻭ

***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

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

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因此团结融合,多元之因此聚为一体,源自各

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

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正因为如此,中华文明才有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吸

纳力,才可久可大、根深叶茂。”[1]这段重要讲话将中华民族多元聚为一体的

内生动力概括为“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

互亲近”,我们将其概括为各民族“三个相互”。各民族“三个相互”重大论

断有鲜明的科学性、时代性和理论性,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深远的指

导意义。ﻭ

ﻭ一.“三个相互”:中华民族形成多元一体格局的经济文化心理

学习******关于民族工作的上述论述,重读费孝通中华民族基础ﻭ

多元一体格局的相关文章,我们认为,在中华大地上各民族“三个相互”是促

成中华民族形成多元一体格局的三个主要因素。在中华大地上诞生、发展的各

民族,共处于统一生存发展空间中,它们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增多“三个相

互”的广度和深度,在统一国家的框架内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ﻭ各民族经济上的相互依存为形成中华民族的共同经济生活奠定了经济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最普遍和最基础的活动,也是推动社会成员和群体间交往交流、相互协作或者相互竞争的内在动力。在这块东亚大地上,在各民族长期交往交流的过程中,经济上的互补性,使民族间、区域间经济联系的广度与深度不断增多,地理上相连的生存

1 / 8

空间变成了经济上互补的经济空间,这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经济生活的基础。费孝通先生指出:“民族格局似乎总是反映着地理的生态结构。中华民族生存所处的是一个在地理上自成单元但又生态环境多样丰富的生存空间。”[2]共同生存空间内部生态环境的多样性使各民族的经济互补成为可能,也构成了各民族形成经济上相互依存格局的发展逻辑。

文化上的兼收并蓄塑造了各民族的共同文化和共有精神家园。在各民族经济上不断提升相互依存程度的同时,各民族文化上的相互借鉴、相互吸收不但推动了各民族文化的丰富与发展,在此基础上还共同培育发展了56个民族文化之上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文化,即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也就是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作为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具引领功能的各民族共享的文化,尤其是其中与历代国家政权特点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政治文化、意识形态、价值理念、法律规范等等,又超越了各民族自身文化的范畴,成为各民族文化之上代表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国家文化,引领并规范着各个民族文化的灵魂和发展方向。ﻭ

今天我国的56个民族,尽管族源不同,规模有大有小,发展水平也有较大

差异,但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成员,都对中国历史发展作出了各自的贡献。费孝通先生指出,在中华大地上的各种地方性的文化区和民族集团向一个更大的民族实体即中华民族演化的过程中,各民族间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正是伴随着共同性不断加强而不断提升的,并最终汇聚成了中华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质。各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历史,共同遭遇了近代以来外敌的侵略与压迫,共同对外国列强的侵略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抗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共同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同承担着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推进改革开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同呼吸、共命运的“共同”历史,使各民族凝聚成

2 / 8

“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互相离不开)的关系。各民族同为中国人的事实,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加强了各民族的亲近感、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是各民族血浓于水的关系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础。

费孝通先生三十多年前的研究指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历史过程,揭示了这一格局背后的客观事实和历史原因。******站在新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指出了各民族“三个相互”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这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理论解读,也是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理论指南。

ﻭ党和政府历来重视民族工作,尤其是理论建设和政策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通过健全相关制度推动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向纵深发展。本文从进一步推动新时代各民族“三个相互”创新发展的角度,明确提出几点思考与建议。

二.推动新时代各民族“三个相互”创新发展的实践路径

(一)以国家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助推各民族经济上相互依存形成新格局

坚持“全国一盘棋”,统筹推进国家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形成各民族经济上相互依存的新格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

3 / 8

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各族儿女的共同梦想。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对于实现上述目标至关重要。要深入落实国家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提升民族地区的资源要素开发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水平、产业结构和国民经济体系优化水平,着力**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深化经济政策、社会政策的联动协同,提升民族地区群众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能力。加快中西部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公共财政对补齐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短板的支持力度,加强地区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一体化程度,增加对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支援扶持力度,进一步密切各地区经济上的联系,使各民族经济上的相互依存走向事实上的“全国一盘棋”和全面公平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新格局。克服地区间、民族间的吃亏占便宜心理,增进各民族群众经济上相互依存的意识,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向纵深发展,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

ﻭ坚持各民ﻭ (二)以加强中华文化认同开创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新局面ﻭ

族的中华文化认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开创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新局面。建设新时代各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是推进新时代各民族“三个相互”深入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强调指出:“解决好民族问题,物质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好。”[3]价值观是民族精神和国家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灵魂,价值观出问题是导致精神滑坡的根本原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继承和弘扬,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筑牢人民群众的信仰根基、加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至关重要,也是加强“五个认同”的关键。“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加强文化认同”。[3]建设各民族共

4 / 8

有精神家园,要克服“等同于”或“自外于”中华民族的错误言行,正确引导各

族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全面正确贯彻党的

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力度,不断加强各族群众对

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把

各民族的中华文化认同,转变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推动民族团结的自

觉行动。ﻭ

(三)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迈出新步

ﻭ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既是各民族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铸牢伐ﻭ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本途径。市场

化、城镇化、信息化、现代化和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促使城乡之间、地区之间、

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程度不断提升。封闭孤立没有前途,扩大开

放、加强合作是必由之路。坚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才能“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各民族之间甚至国与国之间,要在加强联系交往的基础上增进了

解,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与此同时,要尽量做到换位思

考、相互体谅,提升感情相依、情感交融的程度,进而实现相互欣赏、荣辱与共

的新境界。为达此目的,要把几千年积累的解决民族问题的历史经验总结好,把

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好,把新中国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

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基本经验贯彻好。民族工作方式方法要在继承中发展、在

发展中创新,着力加强各民族“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自觉意

识,并努力使这种自觉意识变成各族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实现新时代民族工作

的新突破。ﻭ

ﻭ正确处理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与中华文化的共同性的关

系,克服极端化、绝对化、简单化的思维方式和工作作风,推动各民族共同心

理素质建设取得新进展。要准确理解和把握民族与国家的关系,不要让关于民

族、国家、认同等方面的一系列概念和理论僵化与固化,更不要在民族工作中

把看不清、摸不准、吃不透的问题极端化、绝对化、简单化。要准确理解整体

5 / 8

与局部、一体与多元的相互关系。要持续加强理论学习,对实践工作给予切实的指导。例如可以像费孝通先生一样,从多元一体的角度看待各民族和中华民族的关系,这有助于把民族关系的平面关系分析上升到历史的、综合的、立体的层面的分析,可以看到更加准确、清晰的图景。另一方面,做好新时代的民族工作,更要在总结继承古今中外解决民族问题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按照历史发展的本来面目,实事求是地、慎重稳妥地处理好涉及民族因素的各类问题,尤其是注意做好******一直强调的“打基础、利长远、润物细无声”的细致工作,不要把今天对相关问题的处理变成留给未来的隐患。

ﻭ进入新时代,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化“五个认同”特

别是中华文化认同,构建各民族共同的民族心理素质,加强各民族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把“三个离不开”的民族关系做实做深,加强共同使命和担当精神,培育和提升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参与“两个共同”建设的意识与能力,推动各民族“三个相互”创新发展,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建设成“三个离不开”的中华民族ﻭ三.以民族理论政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三个相互”创新发展

共同体。ﻭ

推动新时代“三个相互”创新发展,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做实做细,还需要话语体系建设。正确处理民族理论政策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健康发展,不断创新发展民族理论的话语体系。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是实践的指南。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理论建设,形成了一整套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话语体系,对我们今天的民族工作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新时代的民族理论研究必须站稳马克思主义立场,站稳中国立场,站稳时代立场。民族学特别是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中国国情出发、从现实需要出发、从实地调查出发的基本原则,坚持一切理论尤其是外来理论必须与中国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研究

6 / 8

路径,坚持民族学的中国化发展方向。民族学有很强的政治性与意识形态属性,否认这一点就无法抓住民族研究的本质,也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在坚持民族研究政治立场的前提下,必须努力提升理论政策研究的科学性、学术性、专业性。要防止把民族研究变成失去现实观照的所谓“纯学术”,又要坚持把研究结论建立在扎扎实实的科学研究基础之上。关于民族研究领域的重大争议问题,既不能把政治立场问题当成一般的学术问题对待,把民族学当成没有政治性的学科,也不能把学术问题当成政治立场问题上纲上线。为此,要创造民族理论政策话语体系创新的不错氛围。做好民族领域的实际工作不容易,推动民族理论政策话语体系的创新也有很多困难。学者们的研究需要通过出版发表科研成果来体现,学术发展繁荣也需要交流平台的支持。目前涉及民族、宗教问题的图书出版周期较长,一些问题的研究文章刊发不易,重大理论问题组织集体攻关也较困难,这些都不利于推进民族理论政策话语体系的创新。由于民族理论政策调整往往涉及立场观点、切身利益、民族情感,在一些问题上达成共识比较困难,需要加强正确的引导。要加强民族理论知识和法律政策的普及宣传,鼓励专家学者和工作人员多发声,用正面、理性的声音引导舆论,防止杂音、噪声干扰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民族工作大局。管控好舆论传播平台,掌握好“舆情管控”与学术研究的界限,对于形成不错的学术氛围至关重要。

突破传统固化的思维方式,创新新时代民族理论政策话语体系。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我们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民族学的概念与话语体系,但这套体系主要利用于与“少数民族”相关的领域中。在某种程度上,以往的民族学变成少数民族学,民族理论政策成为主要针对少数民族的理论政策,这都不利于从中华民族的全局考虑问题。民族现象是全局性、系统性现象,仅仅靠民族学单一学科的知识是无法阐释清楚的,应该保持开放心态,在传统的民族学研究中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欢迎其他学科从不同角度广泛关注并参与到民族问题的研究中

7 / 8

来。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国际问题研究等很多学科都可以在民族研究中大有用武之地,都可以为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和新话语体系的发展提供新的视角。民族理论政策研究是一个公共政策话题,要抛弃门户之见,多学科参与,广泛对话甚至激烈辩论,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的政策主张才能更加符合实际。按照“两个维护”的要求,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处理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政策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表述和具体观点辩证关系的时代标准。围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目标和使命,确立“伟大祖国(统一疆域)”“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文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等一系列强调各民族共同性和中华民族整体性的概念的主导性,并将这种主导性纳入民族理论研究、教材编写、人才培养全过程,牢固树立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平等成员的主人翁精神和共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责任意识,推动新时代“三个相互”创新发展,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各项工作做实做细。

8 / 8

推荐访问:意识形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得 心得体会 民族团结 新时代


[最新有关筑牢民族团结推动新时代各民族“三个相互”创新发展心得体会]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