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的感受和体会2024(8篇)
时间:2024-08-30 18:00:03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政府工作报告的感受和体会2024
学习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心得体会
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加大促就业专项政策力度、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月最低标准提高20元、提高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服务水平……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列举了一系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目标任务,又一次为百姓送上一份民生“大礼包”。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几千名代表委员齐聚北京,核心任务就是代表各自所在的地区、行业、领域,为改善民生建言献策。民生问题或许没有终极答案,但每一年、每一天的努力,都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
民生工作决不能开空头支票,需要“真金白银”的支持和兑现。为此,各级政府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履行保基本、兜底线的职责,在此基础上尽最大努力提高保障水平。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政府工作报告里看似微小的民生数字,乘以对应群体的庞大数量,就是沉甸甸的民生大“计”。
围绕民生议题,两会会场内外不乏“理想型”与“现实型”的碰撞与交融。中国这么大,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诉求,两会的意义就是汇聚不同诉求,提供决策所需的“最大公约数”。民生目标不仅描绘在美好的画卷里,更要落到脚下的每一步,在真实的土地里生根、发芽。
为政者应知,改善民生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当前经济形势下,促进消费成了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促进消费的关键是切实增加老百姓消费的意愿,把社会财富转化为消费需求。把民生底线兜住、兜准,消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才能让老百姓有钱可花、有底气花钱。
为此,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注重以发展思维看待补民生短板问题,在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高质量发展,不能忽视关涉民生的结构性矛盾,以创新的社会治理回应民之所盼。妥善解决民生问题,有助于积淀新的发展动能,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与此同时,也要把握民生需求的多层次多样化特点,既要防止不作为、不担当,也要避免“大包大揽”、轻率冒进。对于政府职责以
内的民生任务,要不打折扣地落实改善;对于政府职责范围以外的改善性目标,则要积极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发挥作用,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更好结合。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现代政府的核心要义,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政府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把发展成果转化为人民生活品质,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让普通人都能感受到中国发展的速度和温度。
篇二:政府工作报告的感受和体会2024
贯彻落实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心得体会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社会治理,重心在基层,连接着群众的急难愁盼,关系着百姓的民生冷暖。基层治理保障的是民生、守护的是民心。对于各级党组织来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要把民生“小事”牢牢记在心上、时时抓在手上,下好基层治理“绣花”功夫,以治理的成效力度彰显民生保障温度。
凝聚基层力量,筑牢民生保障“强堡垒”。基层党组织与群众距离最近、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基层治理成效扎不扎实,困扰群众的民生难题解决得好不好,关键是要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和引领力。要织密组织体系,坚持基层治理工作在哪里,党的建设工作就应延伸到哪里,以强劲有力的组织架构,不断推动组织力量进楼宇、入网格、联居民,让组织根系延展深扎到治理末梢、覆盖到千家万户。合作共治是基层治理的要义,也是让治理更有力度的重要条件。基层治理不是一方“独角戏”,而是党组织引领下的“大合唱”,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治理“主心骨”作用,整合分散资源,凝聚治理合力。通过党建引领搭建协商共治平台,将驻区机关企事业单位、“两新”组织等各方面力量凝聚在一起,实现基层治理重心下移、资源下沉、保障下倾,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解决问题、享受服务,切实将党建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
立足基层实际,找准民生改善“发力点”。如果基层治理发力不精准,保障和改善民生就很难取得实效。做好做实基层治理工作,需要遵循地区
自身发展规律,契合民生、靶向施策。当前,各地在立足自身实际的基础上,以有力举措推进民生保障的“最优解”,不管是妇女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党群阵地提档升级,还是小区适老化硬件改造,开展精细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都是本着造福人民的价值追求,贴近老百姓的实际感受去谋划、推进的。各级党组织要针对基层的不同特点,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根据自身资源禀赋,有针对性地探索让群众得实惠的治理新路子,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群众的身边事,群众最有发言权,要让群众当好治理“主人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总结归纳群众在基层治理中的创新创造,推动群众广泛参与治理,切实把群众治理智慧激发出来,把治理经验推广开去,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满足好人民群众的差异化需要。
聚焦基层期盼,实现民生服务“零距离”。基层治理近在群众身边,如何进到群众心里,是治理取得实效的关键。基层治理在凸显力度的同时,也应有温度,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坐标,坚持人民至上,把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放在“心头”。各级党组织要深化联系群众常态化机制,激活网格党小组和党群服务中心功能,设置“民事直说”“民情回音壁”等党群沟通载体,推动党员干部“面对面“了解好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联系群众的目的是为了给群众谋幸福,只有切实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才能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从人民群众关切的事情做起,在进楼入户、家长里短、柴米油盐中感受民生温度,将群众的“身边小事”一项一项抓落实,一件一件出实效,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愁难盼问题,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篇三:政府工作报告的感受和体会2024
学习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发言稿
每到全国两会,中国经济都是热议话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不惧风浪、稳健前行,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经过全国上下共同努力,不仅实现了全年预期发展目标,许多方面还出现积极向好变化。特别是我们深化了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积累了克服重大困难的宝贵经验。
应该看到,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发展仍具有良好支撑基础和诸多有利条件。
从短期看,各有关方面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延续优化一批阶段性政策,并研究出台一批针对性强的新举措、积极谋划推出一批储备政策,持续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从长期看,我国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的人才优势。把各方面的优势与活力充分激发出来,就能推动经济结构持续向优、增长动能持续增强、发展态势持续向好,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从中长期看,如何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最大程度释放我国经济增长潜能?关键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强健经济发展体魄。一是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抓手,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引领产业发展的方向。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
发展。在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的同时,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二是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培育壮大新型消费,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提振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优化消费环境。三是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积极培育绿色增长新动能。
当前,应紧紧抓住有利时机、用好有利条件,着力**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充分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创造活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推动中国经济航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以奋斗为美,汇集实现开门旺的动力。奋斗是时代前进最强的引擎,奋斗也是人生最美的形象。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历史从来不辜负奋斗者。连日来,中华大地春潮涌动,四面八方的人们心怀新年的美好祝福,点燃激情,照亮梦想,迈开了奋斗的步伐。我们要团结奋斗,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在党的旗帜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步调一致向前进,共同推动中国号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要艰苦奋斗,发扬中华民族光荣传统,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真正把资源用到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上,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要接续奋
斗,以气势如虹的精气神,找准干事创业的坐标系,接好新征程的“接力棒”,向着美好幸福的未来全力进发,鼓起冲劲、开足马力办好自己的事情,竭力创造更多可感可及的高质量发展成果。
以实干为要,奠定实现开门红的基础。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没有捷径,唯有实干。实践证明,经过久久为功的磨砺,中国的创新动力、发展活力勃发奔涌,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创造。一切成绩不是说出来、喊出来的,都是实干出来的。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我们靠实干创造了辉煌的过去,还要靠实干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要思实干之责,从一开始就加把劲,早谋划、早准备、早行动,精准绘制年度工作时间表、任务书、路线图,明晰应尽之责、必做之事、当务之急,把各项工作往前推、靠前抓,看准了就抓紧干,能多干就多干一些。要谋实干之策,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把握“进”与“稳”、“立”与“破”的辩证关系,吃好“改革饭”、打好“创新牌”、念好“人才经”,在“率先”上敢抢先机,在“蹚出”上肯下苦功,在“新路”上勇于探索。要求实干之效,精准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与群众一条心、一路行,下足绣花功夫、多积尺寸之功,一步一个脚印,干出上下同欲的新合力、干出群众点赞的好口碑、干出事业发展的新天地,以新年的“满堂彩”拼出第一季的“开门红”。
篇四:政府工作报告的感受和体会2024
2024年全国两会精神学习心得体会
近日,全国两会盛大召开,数千名代表齐聚首都,共商国是,共绘发展蓝图。我通过网络直播等形式,深入学习了会议精神,对政府工作报告进行了仔细研读,我沉浸其中,感受到了那份庄重与深沉,也看到了历史与现实的交汇。
一、紧握忠诚之心,勾勒一心向党的深情画卷
两会是我国的一件大事,它不仅是代表们参政议政的重要平台,更是展现我国民主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在会议中,代表们畅所欲言,积极建言献策,充分体现了一心向党的忠诚。这种忠诚,仿佛让我看到了从高呼“共产党万岁”的李大钊,到凛然写下“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的***,再到高声疾呼“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无数革命先辈前仆后继。想起了那烽火连天的岁月,无数共产党员为了新中国的诞生,舍生忘死、浴血奋战。他们的忠诚,是对党的信仰,是对人民的深情厚意。如今,我们身处和平年代,但那份忠诚之心,依然是我们前行的动力。我们要将这份忠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仅要在工作中恪尽职守、勤勉敬业,紧握忠诚之心,共同绘制出一幅更加美好的画卷。
二、紧握实干精神,渲染实干兴邦的奋斗色彩
两会报告全面回顾了过去一年我国在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同时对未来一年的工作进行了详细规划和部署。我看到了国家的发展成就,也看到了未来的宏伟蓝图。每一个数字、每一个目标,都凝聚着无数人的辛勤付出和汗水。这种实干精神,让我想起了那些为国家建设默默奉献的工人们,他们不怕脏、不怕累,用自己的双手筑起了高楼大厦、铺就了康庄大道。想起了那些为国家科技进步不懈努力的科学家们,他们埋头实验室,攻克一个个科学难题,用智慧和勇气书写着科技强国的壮丽篇章。正是这种实干精神,让我们国家从贫穷落后走向了繁荣富强。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我们要继续发扬这种精神,勇于担当、敢于作为。将两会精神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以实际行动回应人民的期待和关切。
三、紧握为民情怀,绘画全心为民的精神图谱
两会中,我深切感受到了基层干部为民服务的真挚情感和实际行动。那些坚
守在基层一线的党员干部们,他们以身作则,密切联系群众,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无论是脱贫攻坚、环境保护,还是社会治理,他们都冲锋在前、勇挑重担,用自己的汗水和努力换来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种为民情怀。要始终将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利益放在首位,用心用力用情去解决他们的困难和问题。无论是推动社会事业的发展进步,还是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我们都要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党的关怀和温暖。全国两会所传递的精神和力量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让我们紧握忠诚之心、实干精神和为民情怀这三大“硬笔头”,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坚定的信念,投身到国家建设和发展中去。
篇五:政府工作报告的感受和体会2024
学习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办民生实事心得体会2024年,就业、医疗、教育、养老……这些备受关注的民生热点将有哪些变化?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清晰描述了要办的民生实事。今年的民生实招,落脚点“实”,含金量“足”,体现在数字的变化增长里,也将更多体现在百姓可感可及、具体而微的日常生活里。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城镇新增就业预期目标设定为1200万人以上,而去年是“1200万人左右”,这样的表述体现了“做好就业工作的力度、决心和鲜明的政策导向。”要看到,“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着眼今年,随着经济增长进一步恢复,新旧动能加快转换,新的就业增长点不断出现,为稳就业提供坚实支撑。切中热点难点,办好民生实事不是一蹴而就。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分类完善灵活就业服务保障措施,扩大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目前北京、上海等7省市的4个行业试点这一职业伤害保障工作。不久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两个指引、一个指南”,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纳入最低工资保障,首次引入“宽放时间”概念,保障劳动者休息权。我国现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8400万人,管理向好、算法向善,更多的举措将落实落细。—1—
“一老一小”是百姓最关注的话题之一。“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月最低标准提高20元”,这是近年来上调幅度较大的一次,增长了19.4%。“在全国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积极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个人养老金目前年缴费上限为12000元,由政策支持、个人自愿参加、市场化运营的这一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已在36地先行试点。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百姓养老将更有品质和保障。与此同时,“多渠道增加托育服务供给,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一老一小”牵动亿万家庭,要让最柔软的群体得到最多呵护。从“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到“做好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救助”,再到“将把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摆在突出位置,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这样的目标实实在在。“30元”数额看似不大,实际近年来居民医保补助标准持续增加,将达到每人每年670元,这也是真金白银、带着温度的民生投入。“关键小事”怎么办,百姓最有发言权。有网民说,“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让政府工作报告更接地气、更有底气、更有生趣”。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起草,仅中国政府网上就有160万人提出建议。而多地日常的“板凳会”“民生茶馆”受百姓欢迎,凸显基层治理创新。把握和处理好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的关系,“上接—2—
天线、下接地气”,民生实事项目也是系统工程,从点上突破和面上推进相结合,离不了倾听“民声”。就事还得论“势”,把握趋势,要乘着“高质量发展”的大势。政府工作报告有这样一句话,“注重以发展思维看待补民生短板问题,在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所需所盼也有新变化、新特点。要把扩内需与惠民生紧密结合,更好满足居民在住房、教育、医疗、文化、体育、旅游等方面的需求。数字经济、绿色经济、银发经济等等,都有着发展的势能。“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把实事办实,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3—
篇六:政府工作报告的感受和体会2024
学习政府工作报告心得体会
政府工作报告对2023年工作进行了全面回顾,尤其是面对异常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过去一年我国经济仍然取得了5.2%的增速,成绩来之不易,非常令人鼓舞和振奋。同时,确定了2024年发展六大目标,十大具体任务。我认为,政府工作报告对今年工作的安排部署,立足国际视野,切合中国实际,展示出信心决心,体现出大国担当。同时,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更加明确了接下来工作努力的方向,深知使命重在担当,奋斗创造未来,将以饱满的精神、高昂的斗志,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善作善成,积极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献计出力。经过对政府工作报告的认真研读,下面我谈一下个人的一些收获和感受,与大家分享。
安排部署十大重点任务,既有连续性,又有新要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部署了十项重点工作任务,包括,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基础支撑;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经济实现良性循环等,充分反映了民心民意、回应了各方面,特别是基层、群众、企业的关切,各项政策和举措符合实际、贴近群众、贴近企业。这十项重点工作既有对过去工作任务的延续,比如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等,也有新的安排布置,尤其是把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放在十大任务的首位,充分说明今年落实这一任务的重要性。对于落实
好这一任务,我觉得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一是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方面,要加快“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向行业单项冠军梯次升级,逐步培育行业龙头企业。“政策重点应放在人才集聚方面,建设应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储备库,提高人才供给与企业需求间的匹配精度。二是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方面,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要建立创新型产业政策体系,在技术研发阶段,政策部门通过小额资助筛选出真正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对技术研发取得初步成功的项目,继续提供大额资助,以加快推进成功项目的技术成熟。当技术成果进入商业化阶段,积极搭建投融资对接平台,促进技术项目与金融资本深度融合,助力科技成果商业化、产业化。三是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方面,要着力建立以数字经济产业园区与科创走廊为载体的产业协同发展工作机制,统筹规划区域内各省市数字经济产业规划统筹工作,精准定位各地数字经济主导产业,逐步建立和完善错位竞争发展的数字经济产业政策体系。
民生工作提出明确具体新任务,回应民生关切,增进民生福祉。政府工作报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履行好保基本、兜底线职责,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系列举措回应多群体、多层次的民生需求。聚焦报告中有力度、有温度的民生细节,一份“民生清单”跃然眼前。在教育、医疗、就业、收入等民生工作方面,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出了明确
具体的新任务,并在农村改革发展、城镇化、城市更新等方面关注到了种粮农民、农业转移人口、市民等多个群体的关切。重点来说,就业方面,稳就业政策在持续加力的基础上,增强了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针对性,系列部署精准发力促进劳动力供需匹配,更大力度支持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和新业态就业人员权益保障,助力高质量充分就业。教育方面,常态化推动寄宿制学校教学和生活条件改善,保障农村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促进消费方面,报告中的系列扩消费部署,从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环境、提升消费意愿、优化消费结构等多方面同向发力,有望进一步释放我国超大规模市场潜力,支撑经济运行持续回升向好。三农方面,启动实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省试点,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农业发展的预期和活力。报告提出适当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有助于稳定种粮收益预期,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预期发展目标务实、可靠、可行,体现了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要求。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GDP增速目标在5%左右。究其原因,第一,5%的目标增速与近年目标保持了连续性。第二,5%的目标增速和当前的潜在增长水平相符,具备实现的可能性。我认为,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5%左右,考虑了促进就业增收、防范化解风险等需要,并与“十四五”规划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相衔接,也考虑了经济增长潜力和支撑条件,体现了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要求。实现今年预期目标并非易事,需要政
策聚焦发力、工作加倍努力、各方面齐心协力。中国经济已经走过了过度依赖数量和速度的阶段,逐步步入质量和效率的轨道。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提高新质生产力,都是依据经济发展转型的需要提出的,也是中国经济摆脱数量路径、速度依赖的重要体现。尤其面对国际竞争加剧、打压和遏制中国发展的阻力加大,中国必须走高质量发展和创新之路,必须用更高的质量标准和效率目标来提升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经济实力强不强,不只看数量和速度,更要看质量和效率。因此,要跳出5%的数据看内涵,不要将其当作一个简单的数字目标,而是一个包含很多内容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就是实现经济的更高水平增长、更好质量增长、更多动能增长,是中国经济全面恢复和复苏的表现。
使命重在担当,奋斗创造未来。政府工作报告回顾了过去一年的工作,无论是在经济、社会、外交,还是文化、生态、民生保障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部署今年的经济工作方面内容详实,举措得当。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已经来临,2024年或许将成为承上启下的关键性一年。政府工作报告对2024年工作的安排将是我们接下来努力的方向,要紧紧围绕政府工作报告作出的安排部署、明确的目标任务,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篇七:政府工作报告的感受和体会2024
2024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的心得体会
2024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全面总结了我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显著成就,并对今年的重点工作进行了科学部署。通过深入学习,我不仅深受鼓舞和启发,还产生了一些心得体会。
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国在经济、科技、民生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进步。国内生产总值的持续增长、科技创新的硕果累累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都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些成就为我们继续前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报告中明确了今年的工作方向和目标,特别强调了经济高质量发展、民生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等重点领域的具体举措。这让我对国家的发展前景充满期待,同时也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奋斗目标。
我深切感受到政府对人民的关怀以及为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政府在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切实提升了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这让我更加坚定了为人民服务的决心,我要以实际行动回应人民的期望。
作为一名[具体身份],我将认真贯彻两会精神,不断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工作中,我会持续提升专业素养和能力,积极履行职责,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为国家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同时,我将密切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关心群众需求,积极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建议和方案。我还会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传递正能量,为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坚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努力奋进,就一定能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安康。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我们可能会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团结一致,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取得胜利。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拼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始终牢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以两会精神为指引,持续奋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让我们共同期待一个更加繁荣昌盛的祖国,一个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篇八:政府工作报告的感受和体会2024
2024年
政府工作报告
总结归纳
1.2023年
工作回顾
o
1.1经济总体回升向好
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6万亿元,增长5.2%?
城镇新增就业1244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2%
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2%?
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o
1.2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未来产业有序布局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一批重大产业创新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国产大飞机C919投入商业运营
国产大型邮轮成功建造
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o
1.3科技创新实现新的突破
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
核心技术攻关和涌现
航空发动机
燃气轮机
第四代核电机组
人工智能
量子技术
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提升
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28.6%o
1.4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
机构改革中央层面基本完成,地方层面有序展开
加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政策
自贸试验区建设布局完善
出口占国际市场份额保持稳定
外资结构优化,彰显
“一带一路”国际影响力
o
1.5安全发展基础巩固夯实
产粮新高1.39万亿斤
能源资源供应稳定
重要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提升
经济金融重点领域风险稳步化解
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
o
1.6生态环境质量稳中改善
污染防治见效
“三北”工程攻坚战全面启动
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成型
o
1.7民生保障有力有效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1%?
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
脱贫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8.4%
救助保障范围扩大,财政力度提高
义务教育
基本养老
基本医疗
个人所得税扣除
6600多万纳税人受益.?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供给
o
1.8面临的挑战
国际形式
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经济增长动能不足
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地区热点问题频发
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
国内
疫情冲击,新旧矛盾和问题累积
外需下滑和内需不足碰头
社会预期偏弱
有效需求不足
周期性和结构性问题并存
房地产
地方债务
中小金融机构风险
部分行业产能过剩
部分中小企业经营困难
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
自然灾害
洪涝
台风
地震
2.2023年
工作重点
o
2.1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
整体政策:统筹稳增长和增后劲,推动高质量发展
政策组合:有力有效防范化解风险
扩大内需
优化结构
提振信心
财政政策:加强重点领域支出保障
全年新增税费优惠超过2.2万亿元
增发1万亿元国债支持灾后恢复重建、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货币政策:增强流动性
两次降准,两次下调政策利率
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普惠小微、绿色发展等贷款大幅增长
消费政策:加快消费恢复
汽车、家居、电子产品、旅游等消费政策
大宗消费稳步回升
生活服务消费恢复
投资政策:促进民间投资
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制造业投资较快增长
房地产调控优化,推动降低房贷成本,积极推进保交楼工作
化解地方债务,分类处置金融风险
o
2.2依靠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增强城乡区域发展新动能
科技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加快实施重大科技项目
工业
全面部署推进新型工业化
出台稳定工业经济运行、支持先进制造业举措
提高重点行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
推动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工业企业利润由降转升.?
数字经济
加快发展,5G用户普及率超过50%?
区域协调发展
完善体制机制,区域发展协调性、平衡性不断增强
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
进一步放宽放开城市落户条件
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6.2%?
强化农业发展支持政策
有力开展抗灾夺丰收
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
乡村振兴扎实推进.o
2.3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持续改善营商环境
清理妨碍公平竞争的政策规定
推出支持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发展政策
建立政企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
开展清理拖欠企业账款专项行动
加强违规收费整治
深化财税金融、农业农村、生态环保等领域改革
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
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出口增长近30%?
完善吸引外资政策,拓展制度型开放.?
扎实推进共建
“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与共建国家贸易投资较快增长.o
2.4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
水土流失、荒漠化综合防治
加强生态环保督察
制定支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政策
推进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
启动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和园区建设
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球气候治理
o
2.5着力抓好民生保障,推进社会事业发展
稳就业
出台支持企业稳岗拓岗政策
加强重点群体就业促进服务
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超过3300万
教育建设
“双减”
国家助学贷款提标降息
医疗
落实
“乙类乙管”措施,做好传染病防治
实施职工医保普通门诊统筹
社区服务
大力发展老年助餐服务
提高优抚标准
强化困难群众兜底保障
应对自然灾害,抢险救援,灾后重建.?
文化传承发展
旅游市场全面恢复
群众体育蓬勃开展,?
成都大运会
杭州亚运会
亚残运会
o
2.6全面加强政府建设,大力提升治理效能(不展开)
o
2.7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
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
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
中国—中亚峰会
第三届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3.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
3.1发展预期目标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
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
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
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
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
粮食产量1.3万亿斤以上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5%左右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o
3.2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
优化财政政策工具组合
赤字率拟按3%,安排赤字规模4.06万亿元,比上年年初预算增加1800亿元
预计财政收入继续恢复增长,加上调入资金等,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28.5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1万亿元
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9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000亿元
系统解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进程中一些重大项目建设的资金问题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今年先发行1万亿元
优化支出结构,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基本民生财力保障,严控一般性支出
中央财政加大对地方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适当向困难地区倾斜,省级政府要推动财力下沉,兜牢基层
“三保”底线
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
严肃财经纪律,加强财会监督,严禁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坚决制止铺张浪费.各级政府要习惯过紧日子,真正精打细算,切实把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用出实效来
o
3.3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
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
加强总量和结构双重调节,盘活存量、提升效能,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避免资金沉淀空转
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
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
o
优化融资增信、风险分担、信息共享等配套措施,更好满足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
o
3.4宏观政策:加强协调,增进一致性(不展开)
4.2024年
政府工作任务
o
4.1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
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和技术改造升级
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
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
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加快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
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
加强标准引领和质量支撑
打造中国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新兴产业
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
巩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优势
加快前沿新兴产业发展
氢能
新材料
创新药
生物制造
商业航天
低空经济
未来产业
发展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
创建未来产业先导区
投资配套
重点行业统筹布局和投资引导,防止产能过剩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优化产业投资基金功能
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
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
数字产业化
产业数字化
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深化大数据应用
人工智能应用,开展
“人工智能+”行动
制造业和企业数字化转型
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
服务业数字化
建设智慧城市、数字乡村.?
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
促进平台企业创新、增加就业、国际竞争
数据转型基础建设
数据基础制度
推动数据开发开放和流通使用.?
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
o
4.2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
加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
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
深化“双减”
推动学前教育普惠
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
特殊教育、继续教育
规范民办教育发展
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优化学科专业和资源结构布局
增强中西部地区高校办学实力
数字教育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加快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基础研究系统布局,根据战略和发展需要部署科技项目
科技基础设施体系化布局,推进共性技术平台、中试验证平台建设
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
深化科技评价、科技奖励、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制度改革,健全
“揭榜挂帅”机制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举措
广泛开展科学普及.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
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集成国家和社会创新资源,推进核心技术攻关,加强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
完善国家实验室运行管理机制,发挥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辐射带动作用.?
激励企业科技创新
健康、养老等民生科技研发应用
加快形成支持
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
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建设
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
培养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
建设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平台
培养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
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支持力度
积极推进人才国际交流
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
优化工作生活保障和表彰奖励制度
持续改善人才发展环境,形成“人尽其才、各展其能”的良好局面
o
4.3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经济实现良性循环
促进消费稳定增长
增加收入、优化供给、减少限制性措施综合施策
培育新型消费
包括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
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等新的消费增长点
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
鼓励消费品以旧换新
提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
推动养老、育幼、家政等服务扩容提质
支持社会力量提供社区服务
优化消费环境
开展“消费促进年”活动,实施“放心消费行动”
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落实带薪休假制度
实施标准提升行动
加快构建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标准体系
推动商品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改善生活需要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支持重点领域
科技创新
新型基础设施
节能减排和降碳
加强民生等经济社会薄弱领域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防洪排涝抗灾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生产设备和服务设备更新、技术改造
加快实施“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
资金安排
中央预算内投资拟安排7000亿元
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投向领域和资本金范围
统筹用好各类资金,防止低效无效投资
深化投资审批改革
稳定和扩大民间投资
落实支持政策
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
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
消除投资障碍
拆除藩篱,吸引民间投资
o
4.4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
完善体制机制,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
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竞相发展的良好环境
打造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培育世界一流企业
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
做强做优主业,增强核心能力、提高竞争力
建立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指引制度
全面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及配套举措
解决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问题
提高民营企业贷款占比,扩大发债融资规模
加强对个体工商户分类帮扶支持
实施降低物流成本行动,健全防范化解拖欠企业账款长效机制
坚决查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不合规行为
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支持企业家专注创新发展、敢干敢闯、踏实办好企业
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制定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标准指引
推动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方面制度规则统一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
出台公平竞争审查行政法规,完善领域监管规则
专项治理地方保护、市场分割、招商引资等突出问题
加强招投标市场的规范和管理
坚持依法监管,严格落实监管责任
提升监管精准性和有效性,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推进财税金融等领域改革
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先行区
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落实金融体制改革部署
加大对高质量发展的财税金融支持
深化电力、油气、铁路和综合运输等领域的改革
健全自然垄断环节监管体制机制
深化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药卫生、养老服务等民生领域改革
o
4.5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互利共赢
推动外贸质升量稳
加强进出口信贷和出口信保支持
优化跨境结算和汇率风险管理服务
支持企业开拓多元化市场,促进跨境电商健康发展
优化海外仓布局,支持加工贸易提升和中间品贸易发展
扩大优质产品进口,实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
出台服务贸易和数字贸易创新发展政策
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办好重大展会(如进博会、广交会、服贸会、数贸会等)
加快国际物流体系建设,打造智慧海关,降本提效支持外贸企业
加大吸引外资力度
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
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
放宽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市场准入
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
鼓励外资企业境内再投资
落实外资企业国民待遇,推动解决数据跨境流动等问题
加强外商投资服务保障,提升投资中国品牌形象
提升外籍人员来华工作、学习、旅游的便利度
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战略,赋予更多自主权
推动开发区改革创新,打造对外开放的新高地
推动高质量共建
“一带一路”走深走实
稳步推进重大项目合作
实施一批"小而美"民生项目
积极推动数字、绿色、创新、健康、文旅、减贫等领域合作
加快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
深化多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
落实已生效的自贸协定
与更多国家和地区签署高标准的自贸协定和投资协定
推进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
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和"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参与世贸组织改革,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o
4.6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稳妥有序处置风险隐患
完善重大风险处置统筹协调机制,压实责任
提升处置效能,防范系统性风险
优化房地产政策,支持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
统筹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和稳定发展,妥善化解存量债务风险
推进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防范新增债务风险
加大对非法金融活动的打击力度
健全风险防控长效机制
加速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适应新型城镇化趋势
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
完善商品房基础性制度,满足居民住房需求
建立适应高质量发展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
完善地方债务监测监管体系,分类推进地方融资平台转型
健全金融监管体制,提升金融风险防控能力
加强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
完善粮食生产、收储和加工体系,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推进国家水网建设,有效管理和利用水资源
强化能源资源安全保障,加大油气和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探和开发
加快构建大国储备体系,加强重点储备设施建设
提高网络和数据安全保障能力
维护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安全稳定,支持国民经济循环畅通
通过以上整理的提纲,可以更清晰地了解粮食安全、水资源、能源和大国储备体系等方面的建设重点。如果您需要更多细节或有其他问题,请随时告知我。
o
4.7坚持不懈抓好
“三农”工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加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推动大豆扩种和单产提高
适当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实施成本和收入保险政策
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
加大对产粮大县的支持,完善利益补偿机制
扩大油料生产,稳定畜牧业和渔业生产能力
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加强病虫害和动物疫病防控
加大种业振兴和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补短板行动
严守耕地红线,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加强土地保护
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补助水平
各地区要承担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
毫不放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加强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支持脱贫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推进就业攻坚行动,强化易地搬迁后续帮扶
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
加大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支持力度
建立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
稳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动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整省试点
深化集体产权、集体林权、农垦、供销社等改革,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促进农民增收,壮大乡村富民产业
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改善,如水电路气信等基础设施
加大农房抗震改造力度,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o
4.8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大力优化经济布局
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
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行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培育发展县域经济,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短板补齐
以城市群和都市圈为依托,促进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稳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改善公共基础设施和城中村环境
完善地下管网,解决老旧小区问题,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
以人为本,提高精细化管理和服务水平,打造宜居、智慧城市
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水平
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
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加快崛起、东部地区加快现代化等战略
提升东北和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能力
赋予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经济发展优势地区更大发展动力
推进标志性项目在雄安新区落地建设
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支持革命老区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加强边疆地区建设
优化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推进兴边富民行动
加强海洋经济发展,建设海洋强国
o
4.9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推动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深入实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
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
加强土壤污染防控和固体废物、新污染物、塑料污染治理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推进国家公园建设
强化重要江河湖库的生态保护治理
持续推进长江十年禁渔
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
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生态保护补偿制度
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
推进产业、能源、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的绿色转型
落实全面节约战略,加速重点领域的节能节水改造
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市场化机制
推动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发展
促进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加快形成绿色低碳供应链
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打造绿色低碳发展高地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提升碳排放统计核算核查能力,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
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
深入推进能源革命,控制化石能源消费
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加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和外送通道建设
推动分布式能源开发利用,发展新型储能
促进绿电使用和国际互认
发挥煤炭和煤电在经济社会发展用能需求方面的兜底作用
o
4.10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多措并举稳就业促增收
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加强财税、金融等政策对就业的支持
落实和完善稳岗返还、专项贷款、就业和社保补贴等政策
强化促进高校毕业生和青年就业的政策举措,优化就业创业指导服务
扎实做好农民工等群体的就业工作,加强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帮扶
分类完善灵活就业服务保障措施,推动新就业形态的职业伤害保障试点
纠正就业歧视,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适应先进制造、现代服务、养老照护等领域的人才需求
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努力促进低收入群体增收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继续做好传染病防控,提高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
促进医保、医疗、医药的协同发展和治理
推动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完善国家药品集中采购制度
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改善医疗服务,推动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推进分级诊疗,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常见病用药种类
加快补齐儿科、老年医学、精神卫生、医疗护理等服务短板
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加强中医优势专科建设
深入开展健康中国行动和爱国卫生运动
加强社会保障和服务
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完善养老保险全国统筹
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
健全退役军人服务保障
加强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建设,补短板服务农村养老
发展银发经济,提供老年用品和服务
推动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健全生育支持政策,提供托育服务,关爱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
加强残疾预防和康复服务,完善残疾人托养照护政策
建立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织密兜底保障安全网
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档案等事业
推进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深化全民阅读活动
培育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完善网络综合治理
提高公共文化场馆的免费开放服务水平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开展文物普查,加强文物保护和合理利用
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深化中外人文交流,提高国际传播能力
加大体育改革力度,推动全民健身活动
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
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转向事前预防模式
夯实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基层基础,增强应急处置能力
实施安全生产三年攻坚行动,加强风险隐患排查整治
严格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等安全监管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强化城乡社区服务功能
支持社会组织、人道救助、志愿服务、公益慈善等发展
保障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
推进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加强信访工作法治化
强化公共法律服务,加强社会治安整体防控,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推荐访问:政府工作报告的感受和体会2024 政府工作报告 体会 感受
[政府工作报告的感受和体会2024(8篇)]相关文章
- XX市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
- 政府工作报告2篇
- 2021年31省市政府工作报告核心指标解读
-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重点总结及试题
- 【】2021政府工作报告100题
- 对于“十三五”规划收官政府工作报告
- xx市《政府工作报告》任务目标全年贯彻落实情况表
- 2篇,2021,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内容全面解读
- 学习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感悟体会
- 2022年度XX镇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完整文档)
- 8.课题:体会感情读故事,课型,实践体会
- 化学教师教学体会1200字_2020年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 化学教师教学体会1000字_初三化学反思
- 我谈脱贫攻坚驻村体会做好驻村帮扶工作几点体会
- 新警入职培训体会
- 【对优化英语教学实践与体会英语实践收获与体会x】
- [打造高效物理课堂点滴体会点滴体会]
- 电建公司工会主席工作体会学校工会主席体会|
- 机关党建工作体会抓机关党建工作体会
- [撰写群众路线个人对照检查材料几点体会] 群众路线体会
- 建团100年个人心得感受,菁选2篇
- 2023年感受,菁选2篇【精选推荐】
- 销售培训心得感受怎么写篇7篇
- 读雪孩子感受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