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构建“1+3”乡村振兴特色模式

时间:2021-10-21 11:57:14  来源:网友投稿

 构建“ 1+3 ”乡村振兴特色模式

  **镇王**村位于乐陵市千年枣林景区主产区,全村有农户 142 户、678 人,耕地 687 亩,种有枣树 4.3万余株,其中村集体有 1 万多株,是远近闻名的枣树种植专业村。

 2013 年以前,王**村因枣树种植单一,村民、村集体收入低,村里没有一条硬化道路,自来水安装率低,群众的出行和饮水安全都得不到基本保障,属于省定贫困村。近年来,王**村以党建为引领,以“红枣+文化+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为动力,构建“1+3”乡村振兴特色模式,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走上了全村富裕之路。

 一、紧扣党建主题,发挥乡村振兴引领作用 将党支部凝聚力融入到合作社运营、乡村旅游、脱贫攻坚三大重点工作上来,蹚出了一条从种枣到卖品牌的脱贫致富路。

 (一)敢于“吃螃蟹”,率先试点“党支部+合作社”发展模式。党支部领创办成立专业合作社,由村党支部书记任理事长,并由合作社领导成立枣树管理专业化服务队,将村内枣树全部整建制流转管护,转变“一家一户”传统家庭经营模式,实行统一农资配送、技术指导和市场销售。

 2019 年,王**村总产红枣 20 余万公斤,村集体收入 10 多万元,每户获得每亩 600 元保底收益基础上实现二次分红。拓宽线上线下卖枣渠道,与当地食品加工企业签订红枣收购协议,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与快手、抖音等平台知名网红合作进行直播带货,拓宽销路、推介品牌;建立电商服务中心、特色售卖亭,一年时间里合作社网店就由 5 家发展到 28家。

 (二)勇当“领头雁”,打造“党支部+乡村旅游”亮点标杆。成立枣乡人家党总支,明确“枣乡人家、党群共建、我爱我家、人人有责”16 字方针,发动村民积极参与村庄建设。村党支部带领村干部、村民代表到济南、滨州等地学习乡村旅游经验,组织返乡创业村民传授创业经验,带领村民精准创业。注册了“枣乡人家”商标,成立旅游观光公司,先后建起枣乡记忆馆、母子树广场、枣树光伏大棚等项目,年接待游客超 30 万人次。

 (三)聚力“拔穷根”,探索“党支部+扶贫”脱贫摘帽路子。一是合作社脱贫。合作社成立之初就吸纳 15户贫困户全部入社,每年每户分红近 2000 元。额外从集体收入中拿出资金,为贫困户免费配送农资、帮助开展电商销售,帮助他们尽快脱贫。二是光伏脱贫。村里借助光伏扶贫资金,投资 80 多万元,建了全省首家光伏枣树大棚、屋顶式光伏发电项目,贫困户年人均增收 1380 元。三是电商脱贫。通过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与镇上电商带头人刘春峰合作,对村内有能力、有意愿的贫困户优先培训,带动 3 户贫困户进行网上售卖,每户年增收 2 万元以上。四是旅游脱贫。借助旅游扶贫资金,规划建设“枣林书院”乡村民宿,吸纳贫困户打工、兴办农家乐,户均增收 3000 元。到 2016 年底,全村 15 户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

 二、以文化人,培树文明乡风,助力乡村振兴 大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精心组织文化活动,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带动村民素质整体提升。

 (一)搭建平台。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村级文化服务中心、老年大学、枣乡农民书画院等场所,聘请专业教师教授书画知识,吸引本村和周围 20 余名村民参加,不仅提升了村民的文化修养,更带动了家乡农民画的发展,村内仅小枣类的农民画就有 63 幅。设置社会法治、四德榜、民俗文化等墙绘、景观小品和宣传栏,大力宣传好人善举,文明向善的氛围愈发浓厚。

 (二)组建队伍。建立由村党支部书记、热心村民组成的 10 人志愿者服务队,积极参加垃圾分类、文化故事传播、古枣树认筹服务等志愿活动,成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完善村规民约,让村民成为乡村文明主力军。志愿服务队为全村修建了后街、主街和两条相交十字道路,村里道路实现了硬化;为村里所有农户安装了自来水,且实现了 24 小时不间断供水。

 (三)丰富载体。组织开展“枣林自然课堂”“移风易俗宣讲”“三有三净”扶贫活动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10 余次,开展文明村、文明家庭、美丽庭院等创建和“孝德之星”“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 6 次,先后评选出文明家庭 10 户、美丽庭院 20 户,“孝德之星”“好婆婆、好媳妇”等身边好人 58 人,丰富了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了村民整体素质水平,塑造了“爱干净、有礼貌”的新时代村民形象。

 三、以枣为“魂”,文旅融合发展,激发乡村发展新活力 探索“红枣+文化+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新模式,传承红枣文化,挖掘文化旅游价值,助推文旅深度融合。

 (一)依托千年枣林,打造“枣乡人家”品牌。对百年以上古枣树进行建档立卡、GPS 定位、挂牌保护,划定自然森林保护区,开展古枣树保护认筹等互动活动,积极动员在外村民认筹家乡枣树,带动红枣产业发展。目前,已认筹五百年以上枣树 500 余株。依托母子树景点,以枣乡记忆为主题,投资 200 多万元,在村东建成全市首个“枣乡记忆”主题展览馆,集中展示枣乡人民对枣树的情怀及枣树独有的特色。立足千年枣树资源,建设枣乡民宿集群,创作枣农打枣、老牛拉车等 3D 立体墙绘,编排铁艺景观小品,吸引留住游客。

 (二)传承红枣文化,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传承推动非遗产业化,建设豆工坊、铁匠铺、弓坊等百工坊项目,推广金丝小枣酿酒传统工艺,2020 年成功举办了枣酒封坛仪式。挖掘枣乡农民画资源,以每幅 60元的价格回收村民创作的书画,建设农民画苑,2018 年在澳门举办了枣乡农民画展。借助母子树广场及特色产品售卖亭,将枣酒、枣花蜜、醉枣、枣木工艺品等红枣文创产品投入市场,优化提升“枣乡人家”特色品牌。在一年一度的枣花节、枣节的基础上,完善开杆节、长桌宴等系列节庆活动,打造特色民俗旅游品牌。

 四、经验启示 (一)推动乡村振兴要整合资源、合作发展。随着自然条件的改善和红枣企业的发展,“一家一户”小作坊模式已成为历史,不能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推动红枣产业规模化发展、创办红枣专业合作社是大势所趋。王**村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打造产业集群,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发展、统一销售,走合作发展路线,既规避了风险,又促进红枣产业迅速发展,老百姓实现快速脱贫致富。

 (二)推动乡村振兴要因势利导、因地制宜。老百姓祖祖辈辈在村里生活,习惯了长期以来的生活环境、生活状态,对村庄有着一份难以割舍的情怀。王**村借助枣花节,打出“谈小枣必谈乐陵,赏枣花须到**”口号,吸引更多游客到王**村赏枣花、看美景;利用开杆节,让游客与枣树实现“零距离接触”,感受枣农的生活,体会丰收的喜悦;摆开长桌宴,让游客品尝枣乡美食,欣赏枣乡美景,畅谈枣乡未来,为静谧的枣林点缀欢愉的色彩。这些有益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乡村振兴与本村特色产业、特色文化充分结合,因地制宜、“一村一品”,才能既留得住乡愁,又推动乡村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推动乡村振兴要提升文明程度、催生内生动力。坚持“文化育人”,不只是王**村需要坚持的,更是全国上下乡村振兴发展需要遵循的。只有村民整体素质水平提高了,才能促进乡村振兴更好更快发展。王**村在乡村建设发展中,加大对“乡风文明建设”“好人善举”“好婆婆、好媳妇”等宣传报道,营造村内积极向上的氛围,让新风尚、新文明、新文化走进家家户户,潜移默化地影响村民,塑造新时代村民新形象,引导群众向着“乡村振兴、文化先行”的方向努力,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推荐访问:振兴 调研报告 乡村


[【调研报告】构建“1+3”乡村振兴特色模式]相关文章